[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6280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告精品]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二六年三月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 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编 写 单 位: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三二处编 写 人:贾 廷 方审 查 人:张 家 胜总 工 程 师:黄 文 勇院 长:李 忠 伟提交报告单位: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报告日期: 2006年3月 勘察证书等级:甲级 证书编号:NO:220032Kj 单 位 地 址:电 话: (0833) 5522410传 真: (0833) 5522410目 录第1章 前言11.1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11.2 位置及交通21.3 前人

2、工作概述31.4 拟建物概况31.5 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51.6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51.7 勘察工作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7第2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述92.1 地理及气象92.2 地层岩性92.3 地质构造102.4 水文地质条件122.5 不良地质作用122.6 区域稳定性评价13第3章 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33.1 地形地貌133.2 地层岩性143.3 地质构造163.4 水文地质条件193.5 不良地质作用20第4章 场地岩土工程特性234.1 岩土参数的计算与选定234.2 各岩土层工程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24第5章 建筑场地条件及地震动参数265.1 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26

3、5.2 地震动参数26第6章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276.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276.2 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分区276.3 地基基础分析与评价296.4 边坡稳定性评价43第7章 结论及建议477.1 结论477.2 建议48附件1. 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2. 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岩土工程勘察野外工作验收3. 岩芯移交清单附表1. 钻孔坐标一览表 附表12. 位移钻孔一览表 附表23. 第四系(Q4)松散层厚度统计表 附表34.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结果表 附表4附图1. 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水泥生产线工程地质平面图 1:1000 1张2. 工

4、程地质剖面图 1:100 1:200 76张3. 钻孔柱状图 1:100 1册第1章 前言1.1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拟新建一条2500t/d水泥生产线,委托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进行设计。为查明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图设计所需的有关地质资料及岩土技术参数,特委托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察院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见附件1)。具体要求如下: 详细查明场区地形地貌; 详细查明场区范围内岩土层的种类、时代、成因、分布及其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稳定性和适宜性,提供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其物理力学指标; 详细查明场区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环境水

5、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详细查明场区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若有,则需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并提供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场区地震效应评价,提供建筑场地地震动参数; 提供稳定计算和支护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评价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工程的影响; 根据场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物结构及荷载特征,建议适宜场区拟建物特征的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及基础持力层方案。如需采用桩基,则应提供桩基所需的有关岩土技术参数及桩型选择的建议。1.2 位置及交通拟建场区位于攀枝花市格里坪北西,平距约7km,距攀枝花市

6、区约20km的龙洞石灰岩矿区东南侧,隶属攀枝花市西区平江乡所辖。攀枝花华坪公路自东向西横穿场区,交通方便,见图1。1.3 前人工作概述在拟建场区附近,前人曾做过如下地质工作。 四川省石油局地质大队进行过1:50000油页岩地质普查; 云南省煤田地质队进行过1:5000煤田地质勘探和地下水普查; 四川省非金属矿地质公司于19781981年进行过“龙洞矿区石灰岩矿初查勘探”地质工作; 冶金工业部西南冶金地质公司六一队于1988年进行过“四川渡口水泥厂扩建工程生料制备站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上地质工作多为资源找矿勘探,成果资料准确可靠。部份成果可供本次拟建水泥生产线岩土工程勘察参考、利用。1.4 拟

7、建物概况拟建物为日产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主要建(构)筑物有石灰石预均化场、生料均化库、烧成窑尾、熟料库、水泥库等。各重要建(构)筑物特征见表1。重 要 建 筑 (构) 筑 物 特 征 表 表1序号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高度(m)层数(层)地下室与地下设备情况估计基础砌置深度及标高拟定基础型 式单桩荷载(KN)建筑物对下沉的敏感性备 注1辅助原料预均化及输送门式钢架251有挡墙及地沟-2.500独立基础15002原煤预均化及输送门式钢架201有挡墙及地沟-2.500独立基础10003石灰石预均化及输送网架结构301有钢筋砼地沟-2.500独立基础1000188m4煤粉制备框架25.84立磨基础-

8、3.500独立基础35005生料磨及废气处理框架21.53立磨基础-3.500独立基础30006生料均化库筒仓59.5-4.500桩基单库230000115m7窑尾烧成钢结构807-5.500桩基22000较敏感8烧成窑中墩式窑墩-2.500大块式基础单墩8000较敏感3个9窑头熟料冷却输送框架152有地坑-3.000独立基础4000较敏感10熟料储存及输送筒仓45-4.000环形基础单库330000218m11中控及化验室框架102-2.500独基200012总降压站框架102-2.500独基200013水泥储库及散装筒仓50-4.000桩基单库210000415m14水泥粉磨框架31.34

9、磨机基础及地坑-2.500桩基4000以上资料由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提供1.5 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主要有: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1.6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1.6.1 勘察方法根据有关规范、勘察技术要求及场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拟建物特征,本次勘察采用地表地质测绘、岩芯钻探为主,采取岩石样室内

10、试验,收集利用已有成果的部份资料对拟建场区进行综合勘察、评价。1.6.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工程重要性等级:拟建水泥生产线主要由回转窑(窑头、窑中、窑尾)、粉磨房(原料粉磨、水泥粉磨、煤磨)、生料均化库、煤粉制备房、原煤预均化场、熟料库、水泥库、总降压站、中控与化验室及门卫房、汽车衡等组成。回转窑系统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门卫房、汽车衡等附属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其余(如粉磨房、生料均化库、水泥库等)工程重要性等级均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形地貌较复杂,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场区岩土层主要为石灰岩、砂泥岩及残坡积红粘土、人工填土,岩土种类

11、较多,人工填土均匀性较差,性质变化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上所述,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及地基复杂程度等级,综合确定场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甲级。1.6.3 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由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布置,勘探点主要按拟建物周边线、轴线布置。招标图共布置勘探点196个,详勘图共布置勘探点218个,业主方和我院双方有关技术人员根据场地实际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工程特征,进行了局部调整,经设计单位同意,共布置勘探点199个。勘探点间距一、二级建(构)筑物为1525m,三级建(构)筑物为2040m,构成勘探线76条

12、。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1.7 勘察工作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1.7.1 完成工作量我院接受该任务后,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编制了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2500t/d技改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并通过院总工办审查。2005年12月23日,我院组织工程技术人员6人,钻探施工人员30人,使用100型岩芯钻机4台及配套设备进入现场,开展工程地质测绘、地质剖面测量、钻探、取样等野外勘察工作,并采用TopcomGTS-226全站仪进行钻孔测放工作,于2006年2月7日完成外业工作,通过攀枝花大地环业水泥有限公司及我院有关人员现场验收合格后(见附件2),转入室内资料整理。于2006年3月15日完成本

13、详细勘察报告的编制工作。完成工作量见表2,各钻孔坐标见附表1。完 成 工 作 量 表 表2项 目名 称比 例单 位工作量工程测量放、测钻孔孔199剖面测量1:100m/条4732.81/76工程地质测绘地质调查1:5000Km21.0地质填图1:1000Km20.4剖面测绘1:100m/条4732.81/76岩 芯 钻 探m/孔1863.73/199采取岩石样及试验组20本次勘察,应业主要求,选择代表性钻孔岩芯进行装箱留存,留存岩芯钻孔33孔,岩芯共51箱。经业主方与我院有关人员现场检查,交由甲方保存。详见附件3。1.7.2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和勘察设计方案

14、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地质剖面测量、岩芯钻探、岩芯编录、取样等均符合各单项工作有关规范、规程要求。除少数钻孔因原有建筑物、地下管线、地形地物的影响,经业主方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同意偏离设计位置外,其余钻孔均按设计位置施工。偏离设计位置钻孔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及附表2。室内试验由中国建材工业地勘中心四川测试研究所进行,试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要求,测试成果数据准确、可靠,满足详勘要求。室内资料整理执行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在计算机软件AutoCAD及Word2000平台下,完成图件及文字编辑工作。2006年3月20日,经自检、互检及我院有关专家审查通过后,向业主提交本岩土工程详细

15、勘察报告(复印报告图件提交保留岩芯的典型钻孔柱状图,电子版报告提交全部钻孔柱状图及岩芯照片)。本次勘察工程布置合理,采用方法适当,提交成果资料齐全,数据准确,结论正确,建议符合现场实际,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勘察质量良好。第2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述2.1 地理及气象拟建场区为中高山区,地势北高南低,相对高差约500m,区内最低海拔标高960m,最高峰3447m。本区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1921,最高达40,全年无霜期320天,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69月,年平均降雨量580990mm,年蒸发量21002500mm,属亚热带干燥气候。每年28月为风季,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力可达8级,一般45级。金沙江

16、自东向西流经该区,距拟建场区约5km,江水水流湍急,多带泥砂,据原渡口水文站测得最高水位997.81m,最低986.01m,最大流量6860m3/s,最小流量4760 m3/s,水利资源丰富。2.2 地层岩性据有关资料,龙洞地区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灰岩,寒武系砂泥岩,中泥盆系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页岩,二迭系下统凉山组铝土质页岩、栖霞组白云质虎斑灰岩夹灰岩,茅口组灰岩;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三迭系大箐组含砾砂岩夹煤层,侏罗系泥岩、页岩夹泥灰岩,第三系昔格达组砂、泥岩,第四系泉华堆积和残坡积物。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与第三系昔格达组砂、泥岩为本次工作的目的地层(主要为茅口组灰岩)。2.

17、3 地质构造龙洞地区位于康滇地轴中段西部之盐边台拱南侧,腰哨坪子复式向斜东翼。地层呈单斜层状产出,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1525。以F1断层为界,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不同构造单元。东部以断层为主,多为逆冲断层,大致呈南北向平行分布;西部则以宽缓褶皱为主,其轴线走向近南北向。详见图2。区内火成岩主要为二迭系上统的峨眉山玄武岩与沿裂隙侵入的时代不明的辉绿岩脉。2.4 水文地质条件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区域内地下水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与岩溶水,其富水性弱中等。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以沿层泾流或沿基岩裂隙、溶洞渗流为主。场区处于中高山区,气候炎热,地形

18、切割较深,沟谷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呈泉或蒸发的方式排泄,岩溶水还可以泉或暗河的形式排泄,汇入金沙江。2.5 不良地质作用区域内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崩塌、岩溶、岩体风化与缷荷等2.5.1 崩塌在陡坡或陡崖地段,被裂隙切割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地下水及其它外营力作用下,崩塌堆积于坡脚,厚度一般220m。2.5.2 岩溶本区处于中高山区,属亚热带干燥型气候,地形切割较深,雨量集中,利于地表水排泄,岩溶多表现为地表溶蚀(如溶蚀沟、槽等),地下溶蚀发育一般。2.5.3 岩体风化与缷荷受区内构造影响,岩体裂隙发育,由于岩性差异,在外营力作用下,风化缷荷强烈,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岸坡、山脊地段,风化和缷

19、荷带厚度较大,在河岸及沟谷地段,风化和缷荷带厚度相对较小;软质岩石分布区风化带厚度较大,硬质岩分布区风化带厚度较小。2.6 区域稳定性评价工作区处于康滇地轴中段西部的盐边台拱南侧,腰哨坪子复式向斜东翼。区内无强震发生,只受区域地震影响。据有关资料,历史上,在该区发生的M5的地震次数为3次,最大震级5.9(1955年6月7日云南华坪地震),故该区处于相对稳定区。第3章 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标高13301450m,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约120m,地貌单元属中高山区的斜坡地貌,见照片1。 拟建场地全貌 照片1由于地形与地质构成的差异,可将场区分为基岩区和填土

20、区。基岩区地势较高,大部份基岩裸露,出露地层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P1m)和第三系昔格达组粉砂质泥岩(N2);填土区地势较低,主要为灰岩块碎石夹粘土组成,下伏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3.2 地层岩性拟建场地地质构成较简单,大部份基岩裸露,地层主要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P1m)、第三系昔格达组粉砂质泥岩(N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物(Q4edl)、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据其时代、岩性及 物理力学性质描述如下。3.2.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灰黄、褐黄色,主要由灰岩块碎石与粘土组成,块碎石呈棱角状,直径一般220cm,最大可达50cm,弱风化,约占6080%;粘

21、土充填于块碎石间,可软塑,局部流塑,约占2040%。均一性差,结构松散,压缩性大,堆填时间较短,局部具架空现象,厚0.508.70m,平均2.23m。主要分布于拟建包装机、站台、混合材料堆棚一带。3.2.2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dl)残坡积层零星分布于拟建场地内,按其岩性、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可分为残积粘土(红粘土-1)、残坡积粘土夹碎石-2二类。在场地中部的排洪沟底分布有少量厚度较薄的洪积粘土夹碎石(Q4pl),由于其分布范围狭小,厚度薄,其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质与残坡积粘土夹碎石相似,故本次勘察将其并入残坡积粘土夹碎石层。描述如下:红粘土-1:棕红、砖红色,以粘土为主,含少

22、量灰岩碎块,稍湿湿,硬可塑,为灰岩风化淋滤之产物,厚0.204.55m,平均1.50m。零星分布于灰岩区地表,主要以两种情况产出。即一种充填于灰岩溶蚀沟、槽中,称为“夹缝土”,其上部质地较纯,下部含灰岩碎块,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地表宽0.21.0m,向下延深一般35m,最深约16m;另一种成片分布于地势低洼地带,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灰岩碎块。粘土夹碎石-2:褐红、黄褐色,以粘土为主,碎石为灰岩,直径一般25cm,最大约1020cm,棱角状次棱角状,约占2040%,局部碎石含量较多,为碎石夹粘土,稍湿,硬可塑,厚0.253.63m,平均1.70m。分布于灰岩区和沟谷地带。第四系松散层厚度见附表3。3

23、.2.3 第三系昔格达组(N2)粉砂质泥岩:黄浅黄灰色,泥质为主,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水平层理明显,垂直层面节理较发育。成岩固结作用差,呈半固结状,近地表由于风化作用,岩石多呈土状,受下伏基岩面影响,厚度变化大,本次工程控制厚度2.0013.00m。分布于拟建门卫房、汽车衡一带。3.2.4 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灰白灰色,以方解石为主,少量白云石、泥质及铁质。泥粉晶结构,厚层状、块状构造。质纯性脆,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溶蚀现象明显,普遍发育溶蚀沟、槽、石芽等,深部溶蚀较少。厚113135m,大面积分布于拟建场地。局部因风化与爆破,岩体破碎为破碎状灰岩(-1)。3.

24、2.5 辉绿岩(u)灰绿、深灰色,风化后多呈褐黄色,矿物成份主要为基性斜长石、普通辉石、绿泥石等。具斑状结构、辉绿结构,块状构造。呈脉状产出,裂隙发育,易风化,风化后呈土状,多呈负地形。场地内见有两条岩脉,其分布位置见工程地质平面图。u1出露于拟建窑尾的排洪沟中,产状7585;u2出露于拟建总降压站西侧,产状26045 。3.3 地质构造从区域地质构造得知,拟建场地处于腰哨坪子复式向斜的东翼,龙洞地区西部复式向斜区与东部断褶区交界部位,F1断层东侧。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在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大的断裂通过,仅在场地西侧发现一条逆断层(F1)。地层呈单斜层状产出,产状一般倾向南西,倾角1525。

25、场地内灰岩节理裂隙较发育,按其性质及产状可分为四组:第一组走向N5060E,倾向NW,倾角6585,第二组走向N4060E,倾向SE,倾角6080,第三组走向N2030W,倾向NE,倾角7080,第四组走向N3060W,倾向SW,倾角1520。3.3.1 断层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大的断裂构造通过,仅在场地西侧(距场地80200m)见有一条断层(F1)。该断层分布于二迭系下统茅口组与泥盆系中统之分界部位,属压扭性逆断层。断层走向近SN,倾向NW,倾角6085,上盘为泥盆系中统(D2)黄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下盘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灰白色灰岩,破碎带宽35m,带内可见白云岩,灰岩呈角砾状

26、混杂产出,在断层破碎带两侧可见地层牵引现象,见照片2。 F1断层 照片23.3.2 节理裂隙拟建场地内大面积出露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由于地质构造及风化缷荷作用的影响,节理裂隙较发育。本次勘察分不同部位进行了四个点的节理裂隙统计调查。经统计,其线裂隙率为1.84.0条/m,面裂隙率为0.60.7条/m2。据其性质及产状可分为四组,详述如下:第一组,走向N5060E,倾向NW,倾角6585,沿走向延伸一般1020m,最长可达数十米,延深一般38m,最深可达1520m。属剪切节理裂缝,呈上宽下窄,逐渐向下尖灭的楔形,地表裂缝宽一般0.30.8m,最宽可达1.5m,裂面较平直,裂缝中充填红色粘土及灰

27、岩碎块。发育程度0.81.4条/m。第二组,走向N4060E,倾向SE,倾角6080,沿走向延伸一般25m,最长约10m,延深23m,最深约5m。属剪切节理,裂面较平直,地表裂缝宽约0.20.5m,最宽达0.8m。裂面较平直,裂缝中充填红色粘土及灰岩碎块。发育程度0.30.4条/m。第三组:走向N2030W,倾向NE,倾角7080。沿走向延伸一般515m,最长达数十米,延深35m,最深约10m,属张性节理,裂面较平直,地表裂缝宽一般0.050.10m,最宽约0.3m,充填红色粘土及灰岩碎块,发育程度0.31.2条/m。第四组:走向N3060W,倾向SW,倾角1520。沿走延伸25m,倾向延深1

28、3m,为层间裂隙,裂面平直,裂缝宽15mm,多无充填物,少量见方解石充填。发育程度0.30.7条/m。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内,第一组、第三组节理较发育,第二组、第四组次之;第一组、第二组走向相近,倾向相反,构成“X”形剪切节理,详见图3。3.4 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北高南低,相对高差约120m,地面坡角1528,利于地表水排泄。场地内出露的岩土层为人工填土,残坡积层、粉砂质泥岩与灰岩,无大的地表水体和泉水出露,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在勘探深度内除人工填土与残坡积层中有少量上层滞水外,其它未发现地下水。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场地地下水位埋藏标高在1300m附近,与场地最低标高(1325m)相比,还低约25

29、30m,故地下水对场地建筑无影响。3.5 不良地质作用据现场调查,拟建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溶、人工堆积体在特定条件下的潜在影响,无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存在。3.5.1 岩溶场地内广泛分布有茅口组灰岩,由于地处亚热带干燥型气候区,雨量集中,山高坡陡,利于地表水排泄,岩溶多表现为地表溶蚀,深部岩溶发育一般。地表常见的岩溶形态主要为溶痕,溶蚀沟槽,石芽等,(见照片3、4、5)。溶蚀沟槽多沿节理裂隙发育,呈上宽下窄的楔形,一般0.10.5m,深23m,多被粘土充填。在距拟建原料配料站西北约4050m处见一落水洞,洞口长约5m,深约810m,上窄下宽,洞壁可见少量钙华,洞底有灰岩碎块及粘土堆积。 溶

30、痕 照片3 夹缝土 照片4 石芽 照片5据地表调查及钻孔揭露,拟建场地岩溶有如下特点: 地表岩溶较发育,深部岩溶发育一般。 地表岩溶以溶蚀沟槽为主,无大的落水洞、土洞及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深部岩溶多为溶隙型,即沿裂隙溶蚀,其规模较小,一般不超过1m,且多被粘土及灰岩碎块全充填,少量半充填。3.5.2 人工堆积体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地北部的斜坡上,为人工采石与工程建设时的弃碴,成份主要为灰岩碎块夹少量粘土,结构疏松,如遇暴雨,可能形成泥石流对拟建生产线造成威胁。 1#人工堆积体(RDT1):分布于拟建场地北部,民营采石场西侧约50120m,标高14351450m,长100m,宽1035m,堆积

31、物约50006000m3。主要由灰岩块碎石夹粘土组成,块碎石直径一般15cm,棱角明显,约占8090%,粘土约占1020%,结构松散。 2#人工堆积体(RDT2):分布于民营采石场南侧,拟建辅助原料堆棚一带斜坡上,标高14301443m,长110m,宽820m,堆积物约30004000m3。主要由灰岩碎块组成,结构松散,碎块直径一般13cm,棱角状,含量约占90%以上,少量粘土。 3#人工堆积体(RDT3):分布于拟建生料磨北侧100180m的斜坡地带,标高14031420m,长100m,宽1030m,堆积物约40005000 m3。主要由灰岩碎块与粘土组成,灰岩碎块棱角状,含量约7085%,

32、直径25cm ,粘土约占1530%,结构松散。 4#人工堆积体(RDT4):分布于拟建辅助原料破碎站一带的斜坡上,标高14091430m,长80m,宽2540m ,堆积物约70008000m3。 由灰岩碎块夹少量粘土组成,块碎石棱角状,直径520cm,最大达50cm,约占8595%,粘土约占515%,结构松散。 5#人工堆积体(RDT5):分布于原输矿平硐口,拟建石灰石预均化堆场、材料库及窑尾水泵房一带,标高13631385m,长110m,宽4080m,堆积物约1600018000m3。主要为灰岩碎石,结构较松散,碎石约占90%,直径15cm,棱角明显,粘土约占10%。 6#人工堆积体(RDT

33、6):分布于拟建窑尾与窑中一带,标高13631370m,长40m,宽30m,堆积物约30005000m3。主要为灰岩块石,直径1050cm,少量210cm,块碎石约占95%,少量粘土,结构松散。以上RDT1、RDT2、RDT3、RDT4等4个堆积体均为民营采石场之弃碴,堆积时间较短,结构疏松,其方量、体积有继续增加之势。在暴雨等特定条件下,易形成泥石流,对拟建生产线威胁较大。RDT5为原输矿平硐的弃碴,RDT6为修建原变电站的弃碴,堆填时间近10年,结构较松散,强度低,不宜作为拟建物的天然地基。3.5.3 崩塌与掉块由于采石及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在场地范围内局部形成了高陡边坡,由于地下水、风化

34、等外营力作用,在边坡处被裂隙切割的不稳定块体易崩塌堆积于坡脚,但规模一般不大。第4章 场地岩土工程特性4.1 岩土参数的计算与选定岩土参数的计算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4.2.114.2.5条进行。 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按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统计计算,统计计算时,舍去参数试验异常值。 按下列公式计算岩土参数平均值、标准值和变异系数:平均值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式中:- 岩土参数试验值n - 区段及层位范围内参加统计的试验个数 统计修正系数rs按下列公式估算:s = 1- . 岩土参数标准值可按下列方法确定:=s 4.2 各岩土层工程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35、据地表地质调查、钻探及取岩石样室内试验,拟建场地各岩土层工程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如下:4.2.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素填土:灰黄、褐黄色,主要由灰岩碎石与粘土组成,均一性差,结构松散,局部具架空结构,堆填时间小于10年,压缩性大。承载力特征值ak=60150Kpa,建议采用ak=80KPa。4.2.2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按其岩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可分为红粘土与粘土夹碎石。红粘土-1:棕红、砖红色,以粘土为主,含少量灰岩碎块,稍湿湿,硬可塑;液限含水量L=39.863.1%,塑限含水量I=22.837.7%,塑性指数Ip=17.025.47%,具弱中等膨胀性。承载力特征值ak=150200KPa,

36、建议采用ak=180KPa。粘土夹碎石-2:褐红、黄褐色,以粘土为主,约含2040%灰岩碎石。粘土呈湿很湿,可软塑。承载力特征值ak=100150KPa,建议采用ak=120KPa。4.2.3 第三系昔格达组黄浅黄灰色粉砂质泥岩,薄中厚层状构造,近地表风化后呈土状,天然含水量0=3336%,天然密度0=1.862.04g/cm3,比重Gs=2.752.79 g/cm3,孔隙比e=1.0481.085,饱和度S=83.789.3%,压缩系数a0.10.2=0.040.24MPa-1,压缩模量Es0.10.2=0.3MPa,抗压强度R=1.32.1MPa。承载力特征值ak=200250KPa。4.

37、2.4 二迭系下统茅口组灰岩:灰白灰色,块状构造,质纯,性脆,节理裂隙发育,天然含水量0=0.060.12%,平均0.09%;天然密度0=2.702.74g/cm3,平均2.72 g/cm3;吸水率a=0.220.53%,平均0.36%;天然抗压强度R=67.2791.43MPa,平均78.77 MPa;内摩擦角= 60.563.6,平均62.4;内聚力C= 8.2313.5MPa,平均9.98 MPa;承载力特征值ak=38005100KPa。局部由于风化与采石爆破的影响,呈破碎状灰岩(-1),其承载力特征值ak=30003500KPa。4.2.5 辉绿岩(u)褐黄、深灰灰绿色,呈岩脉状产出

38、,上部强风化,向下风化减弱。强风化辉绿岩天然含水量0=8.40%,天然密度0=2.38g/cm3,吸水率a=11.93%,天然抗压强度R=5.10MPa,承载力特征值ak=200250KPa;弱风化辉绿岩天然含水量0=5.36%,天然密度0=2.62g/cm3,吸水率a=6.11%,天然抗压强度R=33.97MPa,承载力特征值ak=15001800KPa。物理力学试验结果见附表4。第5章 建筑场地条件及地震动参数5.1 场地土类型与场地类别拟建场地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Q4ml)、残坡积层(Q4edl)、第三系昔格达组(N2)粉砂质泥岩及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39、500112001)第4.1.34.1.6条规定,人工填土、残坡积红粘土与粘土夹碎石为软中软土,土层剪切波速Vs=100200m/s,灰岩及粉砂质泥岩为坚硬岩与较软岩,剪切波速Vs500m/s。基岩区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5m,其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填土区覆盖层厚度210m,其建筑场地类别为类,综合确定拟建场地为类。5.2 地震动参数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攀枝花地区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拟建场地处于中高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处于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勘探范围内无可液化的饱和砂土、粉土分布,故不存在地震液化问

40、题。第6章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6.1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康滇地轴西段的盐边台拱南侧,腰哨坪子复式向斜东翼,区域上处于相对稳定区。拟建场地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属中高山区的斜坡地貌,出露地层主要有人工填土、残坡积土、粉砂质泥岩及灰岩,无软弱夹层,场地土为坚硬岩(灰岩)、较软岩(粉砂质泥岩)及软中软土(松散堆积物),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处于建筑抗震有利地段;场地内无大的断裂构造通过,地表岩溶较发育,深部岩溶一般不发育,除场地北部斜坡上的RDT1、RDT2、RDT3、RDT4可能形成潜在威胁及局部存在小的“崩塌”与“掉块”外,无其它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不存在地震液化问题,故场

41、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6.2 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分区据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成及岩土工程性质可将拟建场地分为灰岩区(A区)、泥岩区(B区)与填土区(C区),其中灰岩区又可分为A1、A2二亚区。详述如下:6.2.1 灰岩区(A区)本区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大面积出露,零星分布有残坡积(Q4edl)的红粘土与粘土夹碎石,据岩溶发育程度与形态可分为A1、A2二亚区。 A1亚区:为斜坡地貌,标高13501450m,相对高差约100m,地形坡度2028,区内基岩裸露,地层为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区内无断裂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地表岩溶发育,多以石芽的形式出现,在拟建原料配料站西北的公路

42、边见一溶隙型落水洞,溶蚀沟槽切割深度较大,个别可达16m(104钻孔),深部岩溶较发育,其一般分布在25m,多被粘土全充填,少数半充填。虽岩块强度高,但由于节理裂隙的切割、岩溶的影响,岩体强度有所降低,其承载力特征值ak=38004500KPa。为较好的天然地基及基础持力层,可布置一级与二级建(构)筑物。 A2亚区:为斜坡地貌,标高13501400m,地形坡度1518,区内大部份基岩裸露,局部小范围分布有红粘土,分布有二条辉绿岩脉,无断裂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在拟建窑头、煤磨、中控及化验室一带,由于受其西侧的辉绿岩脉(u1)的影响,在深度2.512.7m,标高1361.91373.6m,厚0.

43、34.7m,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但多被方解石胶结;区内地表岩溶多以溶蚀沟槽的形式出现,其深度一般不大于3m,最深约5m;本区深部岩溶一般不发育,仅在拟建总降压站一带(141、139号钻孔)11.512.5m见有0.30.5m的岩溶洞穴,且均被粘土夹碎石全充填。地表残坡积红粘土厚度较小,一般13m,多在拟建物整平标高之上,对拟建工程影响不大;深部岩溶规模小,且多被粘土夹碎石充填,对岩体的强度无大的影响,灰岩的承载力特征值ak=43005100KPa,为良好的天然地基及基础持力层,该区布置一级建(构)筑物较为理想。 6.2.2 泥岩区(B区)本区地形较平坦,标高13551360m,区内大部份基岩裸露,出露地层主要为第三系昔格达组的粉砂质泥岩,无断裂构造,垂直节理较发育,地表多覆盖有厚约0.30.5m的耕植土,昔格达组粉砂质泥岩承载力特征值ak=200250KPa。可作为二、三级建(构)筑物的天然地基及基础持力层,但应注意其遇水易崩解的特性,建议设置排水沟渠,防止地表水渗入;基坑施工时,应及时封闭,避免雨水浸湿与暴晒,拟建物处于边坡地带时,应采取护坡措施。6.2.3 填土区(C区)本区地形平坦,标高13401350m,区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