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6324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报告.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研究四常德市桃源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送审稿)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二 九 年 三 月专题研究四常德市桃源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送审稿)项目负责:梁国安编 写:易新民 樊鸿志 图文制作:陈建华 苏 舞 胡杨文审核校对:梁国安 技术负责:赵世华总工程师:余德清站 长:徐水辉 编制单位: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提交时间:二 九 年 三 月目 录前言1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2(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2(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5(三) 监测系统运行管理12二、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12三、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15(一)地质

2、灾害应急预案15(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16(三)抢险救援人员组织16(四) 应急设备与物资准备17四、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17五、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示范点)建设18(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18(二)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区与示范点建设18前 言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变形斜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常德市桃源县位于湘北地域,沅江中下游,地形地貌上位于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县境总体地势西陡东缓、南北高、中间低。境内西部和南部属武陵山及雪峰山余脉,海拔高程4001104.2m(牯牛山);中部为

3、丘陵,与山地存在着明显的地形转折,海拔100300m;东部属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050m;北部为溶丘洼地,丘顶标高200400m。沅江呈近东西向横贯境内中部,在剪家溪以下形成V级阶地。据已有资料,全县已发生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隐患体95处,已造成死亡19人、毁房245间,造成经济损失455万元。地质灾害防治重要的是“防”,而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有先兆的,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监测、预报来避免或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如1985年湖北省新滩滑坡的成功预报和根据预报采取的紧急疏散措施,从而使1000余人幸免于难,就是一个以预警预报避灾的典型范例;又如桃源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常德市气象台、常德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预

4、报信息,在2008年8月4日沙坪镇遭遇暴雨期间,该镇小溪村、湖坪村、大约坪村、晚溪村发生多处滑坡,损坏房屋71间,由于灾前做好了各项防灾工作,受威胁地段人员和重要财产已进行转移,所以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随着桃源县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力度的加剧,人类工程活动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加强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并及时发布预警,使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或减轻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经济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立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全县所有地质灾害点

5、落实防灾负责人和监测责任人,形成覆盖全县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建立遥感监测、巡查监测、定点监测等专业监测网络,实现地质灾害区域性监测和预报预警目标。在发挥各级监测站点优势的同时,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参与程度。(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全县地质灾害存在点多、分布地域广,并且多数位于偏远山区,仅依靠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完成所有监测任务,依靠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群测群防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地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桃源县2010前必须建立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成为支撑群测群防技术力量,组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

6、有效监测。做到县有监测站、乡镇有监测负责人、行政村有监测具体责任人、每个隐患点有监测人,重点监测点和大型监测点应有两人以上的监测人。将全县9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之中,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监测水平、完善监测手段、充实监测内容。1、群测群防监测系统的功能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的必由之路,是长期驻扎在当地的预报预警地方军。群测群防监测系统能对大范围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测和预警,能迅速发现险情并及时上报,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短临预报来说,能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群测群防系统使专业监测耳聪目明,反应快捷,能及时发现隐患险情,及时监测预警,提高专业监测的能力

7、和成效。2、群测群防体系的构成与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分为省级监测网(一级网)、市级监测网(二级网)、县级监测网(三级网)、乡(镇)级监测网(四级网)的四级监测网和村组级责任人。各级监测网的职能:县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负责所辖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建立县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常规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负责本县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负责本县的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乡(镇)级监测网(群测群防四级网)负责该乡(镇)地域内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对灾害点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协助

8、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乡(镇)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领导所属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临前兆宣传与自救工作。乡(镇)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领导负责。村(组)级监测责任人负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对灾害点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以及地质灾害预警、自救等工作。村(组)级监测网一般应由村主任(组长)负责。3、工作内容(1)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每半月或每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则是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不间断值班监测。(2)地质灾害监测手段以简易的卷尺、钢直尺和游标卡尺为主

9、,重点对滑坡地面裂缝和建筑物裂缝、地表排水等进行观测。(3)地质灾害险情应急处理当滑坡体出现险情,在预警的同时,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减缓滑坡体的破坏过程,如采用塑料布覆盖、回填地表裂缝、修建临时截排水沟、前缘压脚、后缘减载等措施。(4)地质灾害监测控制范围群测群防重点防治对象是乡村,以农村居民集中点为主体。(5)减灾知识的宣传群测群防体系的启动,需要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需要编制出版教材、挂图、音像制品。(6)地质灾害预案编制与实施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在乡(镇)政府组织以及市、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指导下,由当地有关人员编制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预案,填写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并下发到受威胁的居(

10、村)民手中。4、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在前期进行调查的专业队伍配合下,现场布置群测群防监测点(设立告示牌、滑坡周界以混凝土桩圈定、地面裂缝监测点的选择及建立等),布设群测群防巡查监测路线,确定巡查时重点监测内容并确定撤离路线、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档案、按时上报监测信息等;建立二级群测群防体系分别对二级监测点(县级、乡镇级)负责,并确定各灾害点监测责任人,及时上报监测信息。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和计算机网络建设。制定各监测点防灾撤离预案。由县、乡(镇)监测领导小组分级具体落实防灾撤离预案并对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受威胁范围内的居民进行防灾预案的宣传教育工

11、作。本次规划中,对地质灾害主要的防治措施为监测预警。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95处,全部列入监测对象,其中专业监测1处,群测群防94处。各监测点情况详见附表8。为达到监测目的、要求,各级财政应保证监测人员的通讯及基本人工费用。(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对一些危害程度严重、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点,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网式监测。另外,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建立遥感监测、巡查监测、定点监测等专业监测网络,实现地质灾害区域性监测和预报预警目标。根据常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选择桃源县牯牛山乡冷家溪矿渣流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专业监测点的监测受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监管

12、,桃源县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必须由专业人员(或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负责进行。并逐步配备必要的设备,如高精度全球卫星定位仪、深部变形仪、地应力和地电测量仪等,以提高监测精度。专业监测的目的主要是及时捕捉灾害体的特征信息,有效监测其动态变化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以了解和掌握其演变过程,为灾害体的正确分析、预测预报及治理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因此不同的灾害体应采用不同的方案、手段进行监测,使其相互补充、检核。1、监测的主要内容(1)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绝对位移监测:是基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13、。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

14、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行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若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

15、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行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2)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稳定状态监测;气象、水文条件监测主要为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当上游有水库、渠道时,应评估其渗漏危险性;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

16、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2、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技术方法应根据监测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考虑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及各种监测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结合当前国内外监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同时兼顾测量的精度要求和监测工作效率。对于危害程度重大的崩滑体,为确保监测成果质量,应投入高、精、尖的监测方法(如全自动遥测等)和多种监测方法,以相互验证,补充、分析和评价。主要方法是:大地测量法该方法主要有:两方向(或三方向)前方交会法、双边距离交会法(以上监测二维水平位移(,)、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以上方法用于监测单方向水平位移

17、)、几何水准测量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观测垂直方向(向)位移。一般常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常用的有:WLLDT3经纬仪(测角中误差1秒)、N3水准仪(0.2mm)、Mekometer ME3000光电测距仪精度(0.3mm+1ppm),测程3km、NE5000光电测距仪精度(0.2mm+0.2ppm),测程5km、全站仪测角精度2秒,测距精度(2mm+2ppm)等。大地测量法有以下特点:a、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构成监测网;b、技术成熟、精度高,成果资料可靠;c、受地形通视条件限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等)影响,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大地测量法适用于所

18、有崩滑体不同阶段的监测,是一切监测工作的基础,工作一开始,应立即设站建标投入监测。其成果可直接用于变形分析、稳定性评价和崩滑预报。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法GPS是利用美国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进行空间交会测量,确定待测点的三维坐标的一种测量方法。近年来,我国开发和应用GPS定位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已建立了GPS监测网,并将GPS技术应用于新滩链子崖崩塌、滑坡的变形监测和铜川市川口滑坡治理效果的监测。实践证实,GPS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完全可用于崩塌、滑坡的位移监测。将GPS应用于崩塌、滑坡监测有以下优点:a、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b、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可以进行全天

19、候的观测;c、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可以同时测定;d、新一代GPS接收机具有体积小,耗电少,操作简便的特点。近景摄影测量法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上,同时对崩塌体的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像片,利用立体坐标仪量测像片上各测点的三维坐标进行测量。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有:a、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许多测点的空间坐标;b、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并可以随时进行比较分析;c、近景(100米以内)摄影法绝对精度不及传统测量法;d、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d、适合于对临空陡崖进行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Interferome

20、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测量技术是利用通过相邻航线上观测的同一地区的两幅(具一定基线几米到几百米) SAR影像的相位差来获取地面数据,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雷达数据中的相位信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优点较多: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发射的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提供光学遥感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且是主动式工作方式。对于欧洲雷达卫星ERS-1/2和加拿大雷达卫星RADRSAT-1,采用干涉技术来产生DEM,监测地面位移变化,精度可以达到毫米量级。因此,该技术手段特别适于解决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缝、地面沉陷、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是一项快速、经济的空间探

21、测高新技术。对于桃源县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就可采用此种监测方法,将各个地面塌陷点全部纳入监测之中。遥测台网监测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自动遥控监测系统相继问世,为崩塌、滑坡的实时、自动、连续监测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自行研制的新型地质灾害无线遥测台网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整合形成的新一代RDA型地质灾害遥测系统。通过全面的设计,形成从点到面、从地上到地下、信号频段从低频到高频的地质灾害立体监测预警网络。该地质灾害无线遥测系统主要由监测子站群、监测预警数据中心、救灾防灾指挥中心和GPRS数据通

22、讯公网等四部分组成,具有以下特点:a、监测参量多,精度高。系统集成了包括滑坡地表位移、沉降,倾斜变形测量仪,裂缝测量仪,崩滑体微破裂声发射信号记录仪,钻井式深部地层滑移变形测斜仪、以及地下水孔隙压测量仪和钢筋计、锚索(杆)计在内的八种滑坡监测仪器。这些测量仪器均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大的动态范围。b、自动遥测,无需值守。这些仪器均内置微处理器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动态范围大,全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可用交流电源或太阳能电池供电。c、无障碍设计。所研制的仪器在测量、数据传输等方面均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因而有安装方便,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d、依托先进的通讯技术。综合运用了超短波无线数据传输和最新发展的

23、GSM/GPRS通讯技术,使本遥测台网既适应中低山区的地形条件,便于安装和维护,又具有高容量,覆盖范围广,以及成本较低等特点。滑坡遥测台网一般含数个遥测台网子站和一个区、县级监测预警数据中心。遥测台网子站可连接多种选定的传感器以测量崩滑体的地表和深部变形、位移以及滑坡工程治理构筑物内部的应力等。监测预警数据中心与监测子站经由先进的GSM/GPRS通讯单元进行通信联网及汇集数据。遥测台网子站可接收中心发出的指令以设置工作参数,如可以选择5分钟、1小时、24小时等时间间隔自动进行测量,然后将数据发送到台网数据中心,并存入数据库。 遥测系统可接入地区监测预警中心微机局域网,支持运行基于GIS的减灾决

24、策支持系统。在市、县级地质灾害监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屏幕上可以准实时地密切监视滑坡加速变形趋势,支持对库岸和滑坡破坏事件进行短期及临滑预报,也可以对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现场监测和救助指挥。列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宜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泥石流监测方法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量和连续变化降水量)等,有条件时,利用遥测雨量监测系统、测雨雷达超短时监测系统、气象卫星短时监测系统等自动化监测仪器,进行降雨量的监测。专业监测点的实施年度为2009年,这是指专业监测措施的启动年度,随

25、后各专业监测点应不断完善其监测措施,提高其监测水平,以确保监测精度。同时各级财政应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专业监测的设备添置、站点建设、人员工资等。(三) 监测系统运行管理监测系统运行管理示意图如下:二、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气象、水文是自然因素中对地质灾害影响最广泛、最突出的因素。它们包括气温、降雨量、季节变化、地表水系的发育、切割及冲刷等。首先,桃源县所处的自然地理及气候带位置,决定了除降雨丰沛且集中外,还常常形成小区域的暴雨区,桃源县西部、南部就靠近暴雨中心(毗邻安化暴雨中心),降雨的时空分布直接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降雨是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及河湖淤积等多项

26、地质灾害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另外,温差的变化加剧了岩体的风化作用,使岩体表部形成较厚的残坡积层和风化岩层,为地质灾害形成奠定了基础;季节性变化还使土层在旱季失水、龟裂,降水的入渗,使岩土体水分增加、软化,其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岩土体容重的增加,加大了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地下水位的升高、流速加大,增大了地下水的潜蚀作用,造成斜坡不稳定。以沅水为主的地表水系,对地表进行了强烈切割,尤以山地地区更为强烈,形成了陡峻、稳定性较差的边坡,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地段;河水涨落、冲刷、潜蚀,又是造成边坡(岸坡)失稳,形成崩塌、滑坡及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因素之一。桃源县从2003年开始国土

27、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包括空间预警、时间预警和强度预警。为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了贡献,为防灾工作迈出了一大步。据湘国土资发20056号文关于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据桃源县突发性地质灾害统计资料,8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在持续降雨或暴雨期间。因此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应遵照以下原则:1、全县应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为依托,建立适应业务服务需求的短时预警业务平台、短期预报业务平台、气候预测业务平台和业务监控与管理工作平台,形成各业务平台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业务平面,实现天气气候预警预测业务的定时、定量、定点和

28、客观自动化。2、全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业务单位要尽快组织完成预报区域和预报等级划分、预报发布标准等技术工作。预报区域划分应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及预报预警要求进行,至少要具体到下一级行政区域;预报等级分为5级,其中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预报发布标准为:12级不发布,34级发布预报,5级发布警报。3、以提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为重点,完善预报预警会商制度,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在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时期,全县及其下属国土资源所和气象部门业务单位要协商建立适当通讯方式,将有关气象预报结果和地质灾害预报结果(图、文)

29、按双方商定的时间和通讯方式互传,并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会商,确定预报预警等级,当出现3级及3级以上预报等级时,双方要加强预报会商,在双方取得一致意见后,按规定程序公开发布。4、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要由县国土资源局和气象部门联合署名,共同发布。进一步完善短时预警业务系统,建立预警工作流程,提高对暴雨和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以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为重点,电视节目由气象部门利用现有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制作,通过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广播等公众新闻媒体在气象预报节目中播报。当预报等级达到4级以上时,要通过电视字幕飞播,增加播出的频次。5、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在深入开展业务运行的基础上

30、,联合开展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组织专业部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式,并建立辖区内降雨量和地质灾害历史资料数据库,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平和质量。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是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群测群防体系、气象监测预报网为支撑,建立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采集、处理、会商、产品制作与发布系统,加强预报预警基础理论研究,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实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为预防地质灾害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发动群测群防系统反应快捷,能及时发现隐患险情、及时发挥监测预警的作用、及时收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信

31、息,并与气象部门合作,实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从而提前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三、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地质灾害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是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有力保障;是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防范措施和灾后实施应急救援的重要保证。为提高桃源县在汛期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建立责任明确、运转规范的快速反应机制,以达到有效预防并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在规划期内建成以县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每年汛期前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期中加强监测;汛期后进行复查。(一)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各级政府均应

32、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县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并要定期修订,确保其符合实际需要。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抢险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33、;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置程序;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讯保障;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方案。为了提高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威胁30人以上、稳定性差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隐患点,县国土资源局要负责编制独立的“防、抢、撤”方案,作为县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附件或重要组成部分,并报县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备案。“防、抢、撤”方案应对灾点的详细位置、通讯方式、预警信号等明白无误的表述清楚,保证抢险救援人员能及时、准确的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对所有受威胁的居民要发放“明白卡”,使每个成年居民知道灾情发生后应采取的措

34、施、撤离方向和路线。(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必须明确规定应急指挥人员组成与职责分工。每年汛期来临前,县须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成员由国土、公安、民政、财政、交通、商业、卫生、气象、水利、通讯、建设、发改委、武警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三)抢险救援人员组织建设一支机敏、灵活、富有战斗力的抢险救援队伍是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的关键。县人民政府应搞好地质灾害防治抢险人员的组织准备工作。抢险救援人员主要由青年民兵组成,包括公安、消防、武警人员和医疗人员等。由于本县为地质灾害多发县,有条件时还应组

35、织抢险救援人员进行模拟演练,以提高临“战”时的组织、指挥和救援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四) 应急设备与物资准备规划期内,县财政须多方筹措资金逐步配齐地质灾害防治抢险必须的设备,如应急指挥车、探测仪、对讲机、手持扩音器等。应急物资和设备除必须购置的外,主要是在应急准备阶段明确提供有关物资、设备的单位或个人,如交通、通讯设备、铲、挖掘机、救护车、医疗器械、抢救药品等。一旦急需则可无条件调用,事后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四、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根据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到2010年,完成省、市级和部分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网建设,基本实现地质灾

36、害监测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数字化,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县级财政应列专项资金以保障空间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建设。以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为基础,构建省级市级县级国土资源与建设、水利、铁路、交通、气象等部门统一和相互联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省国土资源厅与市国土资源局远程可视化会商,形成一整套地质灾害信息化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工作机制。20112015年,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结合气象、水文、地震、人为活动等相关因素,建成多专业领域、多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系统,满足社会对地质灾害信息的需求。五、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点建设(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1、建设高效、机敏、灵活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预防

37、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要保障。地质灾害预警分单一或局部地质灾害预警和有一定范围的区域性预警。局部或单一灾害点的预警由具体监测人员根据监测资料和天气预报或实际降雨情况提出,经所在村、乡镇主管领导同意后向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县国土资源局接到报告后要迅速进行资料分析并向县主管领导报告。县主管领导同意后,由所在乡镇和村组织实施。设置警示牌或公告,必要时迅速组织群众撤离;紧急情况下乡镇和行政村领导则应先疏散、撤离群众,同时向县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区域性预警、预报是对一定范围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警和预报。规划期内县国土资源局在县气象部门的配合下将逐步探索汛期地质灾害形势预报。规划期内完成各项准备,争取规划期末能开展此项工作。2、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要切实执行地质灾害年度预案编制、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县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报警、人员疏散撤离路线等进行检查和部署。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领导要及时组织有专业人员参加的巡回检查,抓好落实。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二)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区与示范点建设选择牯牛山乡冷家溪矿渣流隐患点作为监测示范点(详见专题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