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6326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7.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灾害治理勘察设计书范例.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 前 言11.1 任务由来11.2 勘查工作目的、任务11.3 前人工作研究程度31.4 勘查范围31.5 滑坡灾情、险情及防治工程等级41.6 执行技术标准52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62.1 勘查区位置及交通条件62.2 气象水文72.3 社会经济概况103 勘查区地质环境概况113.1 地形地貌113.2 地层岩性123.3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123.4 水文地质163.5人类工程活动163.6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164 秦家梁滑坡基本特征174.1秦家梁滑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174.2秦家梁滑坡的岩土体结构及组合特征174.3秦家梁滑坡的变形特征194.4秦家梁滑坡的形成机制初步分

2、析215 秦家梁滑坡的危险性及发展趋势225.1秦家梁滑坡的危险性及发展趋势225.2对秦家梁滑坡进行工程治理的初步设想226勘查工作内容、方法、工作部署及工作量246.1 勘查工作部署的原则246.2 勘查工作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246.3 主要勘查工作量布置267 勘查工作技术要求297.1 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297.2 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求317.3钻探技术要求347.4探槽技术要求357.5电阻率法勘探技术要求357.6 试验技术要求368 勘查进度安排379 保证措施389.1 质量保证措施389.2 环境保护措施389.3 安全保证措施3810 勘查工作组织与措施4110.1 机

3、构设置及人员编制4110.2 主要设备配置4111 经费预算4312 预期成果4512.1预期成果4512.2 报告提纲45 附件:1)广元市三堆镇秦家梁滑坡应急勘查工程平面布置图1:20002)广元市三堆镇秦家梁滑坡应急勘查工程地质剖面图1:1000 1 前 言1.1 任务由来根据2009年4月24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请组织支援开展我省地震灾区第三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工作的函通知的要求,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院承担了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白岩村1-2组秦家梁滑坡应急勘查工作。根据任务的要求我公司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于2009年4月28日进行现场踏勘,按照任务的要求编制本勘查设计书并上报贵单

4、位审查。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位于映秀镇,震中烈度达度。“5.12汶川大地震”给与之相邻的广元市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因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根据现场踏勘调查,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白岩村1-2组秦家梁滑坡地质灾害体位于广元市三堆镇白岩山下,坡体前缘为深沟,村民称作大沟;坡体左侧为赵家沟,两沟在坡体左前缘交汇,穿过距工作区0.4公里的核工业八二一厂流入白龙江。5.12地震当时,造成坡体上的土体开裂严重,位于开裂缝上的房屋破坏严重。如再深度发展,坡体上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将受到严重直接威胁,下游的核工业八二一厂也会受间接地威胁

5、,所以尽快展开对该滑坡的勘查工作具有十分必要性和紧迫性。1.2 勘查工作目的、任务1.2.1 勘查的目的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白岩村1-2组秦家梁滑坡详细勘查的目的在于为确保5.12地震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后重建的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查明该滑坡的形成条件、特征、稳定状况,并预测其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为灾后重建、工程治理初步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1.2.2 工作任务1.通过采用不同的勘查手段和布置合理的工作量,查明灾害体的分布、规模、主要诱发因素、稳定性及发展变化趋势、危害特征等。2.正确提出灾害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指标,进行灾害体稳定性计算。3.勘查清楚滑体物质组成、厚度、面积

6、、体积;滑带的位置、性质;滑床的风化程度等。4.在对灾害体的稳定性作出评价基础上,并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5.对灾后重建和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建议。1.2.3 工作要求1调查所在地自然人文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运输、人类工程活动等;2调查滑坡体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外动力地质现象及所在滑坡与坡体组合类型等;3调查滑坡体形体特征,包括位置、形态、分布高程、几何尺寸、规模,基本确定滑坡体边界、临空面等;4调查滑坡体地质结构,包括坡体岩土体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变形破碎特征,滑带形态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5调查滑坡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6调查滑坡体变形

7、特征,包括变形破坏发生时间,如裂隙成生时间、宏观变形迹象,监测资料分析,变形发育史;7调查滑坡体破坏特征,推测成灾范围及可能产生的派生灾害范围;8调查分析非地质孕灾因素(如降雨、地震、冲蚀、人工作用等)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9进行基本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提供坡体稳定性分析所需的抗剪强度、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岩土体的粘聚力、内摩擦角等数据;10调查滑坡体周边环境的工程地质特征,初步选择防治工程持力层;11进行滑坡体稳定性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主勘探剖面计算分析,明确回答该滑坡体需不需要进行防治,采取何种防治措施(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12提交治理方案建议及治理工程经费初步

8、概算。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效益。勘查质量及精度必须充分满足治理工程设计要求。勘查手段需包括地形测量、地质测绘、钻孔、探槽、物探、室内试验等勘探手段,其中,测量、测绘比列尺不小于1/500,重点部位剖面测量比列尺不小于1/200,对主剖面或拟布置工程部位必须有勘探点控制。1.3 前人工作研究程度本地区曾经进行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可为本次勘查提供必要的地质基础资料(冶金604院提供);2008年6月,湖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利州区开展了“5.12”地震灾区广元市利州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调查工作,所提供的应急排查报告(广元市利州区国土局地环处提供)是本次工作的基础。因工作区位于核工业八二

9、一厂范围内,为军事管区,地质资料和测量资料缺乏,为本次勘查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1.4 勘查范围根据本次踏勘的情况,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白岩村1-2组秦家梁滑坡灾害体有居民107户570人,坡体右前缘距核工业八二一厂400m,受威胁的人员和财产巨大。滑坡坡体地理坐标:北纬:322759; 东经:1053544;滑坡坡体顶部高程750m,坡脚高程590m;高程差160 m;整体形态上为从左向右逐渐升高。滑坡坡体呈不规则倒梯形,后缘宽约750m,下部坡脚宽约320m,纵向约400m,前缘为大沟,左侧为赵家沟。松散堆积物厚330m不等,平均约15 m,体积约33105m3。本次设计调查范围为灾害体及其影

10、响范围,根据踏勘和初步测量,确定灾害调查范围包括整个坡体、下游的核工业八二一厂及坡体正对的白岩村小学,面积0. 5km2(见图1-1)。图1-1 秦家梁滑坡卫星航拍图1.5 滑坡灾情、险情及防治工程等级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白岩村1-2组秦家梁滑坡在5.12地震发生时产生众多拉裂缝,地面变形较强烈,造成坡体上的民房倒塌、开裂损毁,灾情较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近300万元。存在的险情:滑坡对现在仍然居住在当地的107户居民570人,约700万财产构成威胁。滑坡所在冲沟口为核工业八二一厂,一旦该滑坡启动,松散物质进入冲沟,演化成泥石流,对下游核工业八二一厂约3万名员工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带来损失是无法用金钱估

11、量的。表1-1 滑坡其他因素分类有关因素名称类别特征说明滑体厚度浅层滑坡滑坡厚度在10m以内中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m25m之间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25m50m之间超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超过50m运动形式推移式滑坡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牵引式滑坡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发生原因工程滑坡由于施工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滑坡。还可细分为: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坡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2、工程复活古滑坡:原已存在的滑坡,由于工程扰动

12、引起复活的滑坡。自然滑坡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今稳定程度活动滑坡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不活动滑坡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发生年代新滑坡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老滑坡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滑体体积小型滑坡10104m3中型滑坡10104m3100104m3大型滑坡100104m31000104m3特大型滑坡1000104m310000104m3巨型滑坡1000

13、0104m3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国土资源部DZ/T0218-2006)并参照相关规范对地质灾害防治等级的划分标准,确定防治工程等级为级。根据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工程重要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一级,确定本次勘查工作等级为甲级。1.6 执行技术标准四川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勘查有关要求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 50021-200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钻探技术规范(DZ/00791)工程物探勘查规范(TB 1001398)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详细调查规范(1:5万 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地质

14、灾害分级标准(国土资源部环境管理司,1999-2000)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工程测量规范(GB BV50026-93)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DL/T5185-2004);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2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2.1 勘查区位置及交通条件秦家梁滑坡位于广元市三堆镇白岩村白岩山前,处在白龙江上游的左岸一支沟的沟顶,距三堆镇约3.0 km,距广汉市约40 km。地

15、理坐标:北纬:322759; 东经:1053544(图2-1)。由三堆镇的212国道向南1公里,进入核工业八二一厂大门,再由村级路到达白岩村。该社级村道长约2 km,其中核工业八二一厂区内有1 km为水泥路,其余部分为碎石路,由于坡度角度较大,小雨天即很难通行。核工业八二一厂内有两个小型发电厂,一个水泥厂。因距村较近,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污染,所以核工业八二一厂每年给村里9万元和100吨水泥作为补偿。工作区.图2-1 秦家梁滑坡交通位置图 2.2 气象水文1 、气象工作区位于四川盆地北端,处于盆地向山区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较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因地形起伏

16、较大,垂直气候分带较明显,因此在小范围、小区域内气候略有差异,气温随高程升高而稍有降低,河谷山口风多且强,降雨充足,时空分配不均,灾害天气频繁,常出现冬干、春旱、夏洪、秋涝及春秋二季低温灾害。冬春季节,常受北方冷空气干扰,水汽含量低,降雨少、蒸发大,干旱尤为严重。根据气象部门统计,每间隔1.5年就发生一次较严重的旱灾。而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江河猛涨,山洪爆发。据广元市气象站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利州区多年平均气温16.0(表2-1、图2-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72.6mm(表2-2、图2-3),每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其间降雨总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5%。多年月平均降

17、雨量最高为7月为236.8mm,最低为1月为3.8mm。全区降雨量空间分布见图2-4。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平均气温4.97.111.716.921.024.326.025.521.016.311.76.416.0极端最高气温19.622.330.633.238.438.537.938.935.231.326.120.138.9极端最低气温-8.1-6.8-1.7-0.67.712.215.015.410.32.6-3.1-8.2-8.2表2-1 广元市利州区多年平均气温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月平均降量mm3.87.523.954.496.1138236198

18、15453.221.94.1993一日最大降水量mm6.513.064.879.010918518511115353.034.37.41852-2 广元市利州区历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表 图2-4 广元市利州区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此外,利州区年平均日照为1389.1小时,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480.2mm,各月相对湿度在69%,年平均无霜日263天。区内干旱频繁发生,多年平均春旱为30天,夏旱为20天,伏旱为25天,1999年11月16日至次年1月14日为最长的干旱天数,长达59天,发生频率0.2% 。2、水文区主要河流有白龙江,距工作区3公里。白龙江汇入嘉陵江,属长江水系,工作区位

19、于白龙江一小支流上游。2.3 社会经济概况滑坡区为低中山区,山高坡陡,耕地少。当地农民种地基本只能满足温饱,村民多数外出或在核工业八二一厂打工,经济基础在广元市属于中下等。3 勘查区地质环境概况3.1 地形地貌坡体外貌呈南高北低,后缘坡顶的高程为750m,宽750m;前缘高程为590m,宽320m ;纵向长400m,形状为不规则倒梯形。后壁呈围椅状,以坡体中部为界,有两级斜平台,纵向上呈折线形,滑坡中后部坡度42,中前部坡度28;前缘及左侧为深沟,沟岸较陡,坡度为35 以上,在坡体左前缘位置交汇。滑坡坡体主滑方向为300,下伏岩层倾向209,为顺层坡。滑坡坡体表面为第四系崩坡积块碎石土及残坡积

20、粉质粘土覆盖,估计厚度330m。整个坡体表面中部为一宽30米左右平台,村内大部分民房和主要村道多集中于此,其上部及下部多为农田,也散落近60户居民,坡体下缘50米为乔木所覆盖,植被极发育。(见照片1)照片1 秦家梁滑坡地形地貌图 3.2 地层岩性第四系崩坡积土(Q4col+dl):为含碎石粉质粘土,上部褐灰色,下部土黄色,碎石含量40-50%,分布于坡体中上部,估计厚度15m; 第四系残坡积土(Q4el +dl):为粉质粘土,褐黄色,碎石含量2-15%,分布于滑坡中、下部,据村民讲,厚度520m;侏罗系白田坝组泥岩(J1b):在滑坡内被覆盖,仅在进村西侧道陡坎处和山脚河沟处出露,褐灰色薄层,强

21、-中风化。岩层产状20928。3.3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区域内分属三个不同的构造区,其间以两条横贯全境的大断裂,北为呈北东向的青川断裂,南为呈北东向之北川茶坝林庵寺断裂。青川断裂以北属扬子准地台之摩天岭台隆;茶坝大断裂以南属扬子准地台之龙门山-大巴山台缘褶断带之龙门山褶断束;两条断裂之间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之后龙门山冒地槽褶皱带(见图3-1)。(2)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区域性地壳急剧上升并伴随断裂活动,以挤压抬升为主,河谷狭窄,切割较深,地形变化较大,呈现出平原区、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地貌变化特点。在上升中有短暂间歇,上升幅度随时间推移递减。龙门山新构造活动常沿主

22、干断裂发生。19581997年有记载的68级地震有九次,弱震则常有发生。强震对测区的影响裂度最高为度,而区内断裂活动相对较弱,地震烈度为度,区域上相对稳定,在5.12大地震之前,按国家地震烈度区划,龙门山地震基本烈度为度(见图3-2)。本次5.12汶川地震为有历史记载以来震级最高,破坏强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其震级达8级,震中烈度达度。据2008年8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1号文批准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局部修订条文及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3-2)、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图3-3)。勘查区建

23、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值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40s。对于学校建设,应按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进行设防(详见图3-4)。工 作 区图3-1 广元利州区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工作区图3-2 勘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工作区图3-3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工作区图3-4 汶川地震后最新的地震烈度图3.4 水文地质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丰富。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是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为斜坡上部地表水补给下部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富水性不稳定,具有季节性。基岩裂隙水为埋藏型,富水性不均,泥岩含水较贫乏。坡体前缘和左侧沟内常年有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很大,枯水期和雨季变

24、化明显,详细数值有待于进一步调查。3.5人类工程活动坡体区土层较厚,人为地貌明显,耕地较多,坡体中部为当地居民建房及修建村道为主,村道至坡体后缘、村民房屋至坡体前缘均为耕地。3.6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秦家梁滑坡具有以下特征:1)地形地貌较复杂,地形起伏大。滑坡前后缘高差约160m,为台坎地貌,地表总体坡度大于25。2)地质构造复杂,处于青山断裂带上的边缘,坡体左侧基岩出露,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受构造作用较破碎。3)坡体上土层厚度大,后缘裂缝明显,中部裂缝发育,前缘见剪出口。4)坡体前缘和左侧为深沟,常年有水,对坡体的冲蚀效果显著。因此,秦家梁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复杂。4 秦家梁滑坡基本特

25、征4.1秦家梁滑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秦家梁滑坡位于白龙江上游的左岸一支沟的沟顶,行政区划上属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白岩村1-2组,距三堆镇约3.0 km,距广元市约40km。地理坐标:北纬:322759; 东经:1053544。 1.滑坡为总体上东北低西南高的斜坡体;后缘为一山脊,滑坡前缘为一河沟,形状为倒梯形;滑坡后缘为山脊,走向30,高程为675-750m,宽780m;前缘为冲沟,高程为590-705m,宽750m ;2.以横穿坡体中部的村道为分界,滑坡中后部坡度约42,中前部坡度约 30。纵向上呈折线形,台坎地貌,长400m;3.前缘为大沟为界,大沟走向为28,坡度为31;左侧以赵家沟为界,滑

26、坡范围内走向310,坡度39;两沟在滑坡左前方交汇。滑坡坡体主滑方向为295,滑床岩层倾向209,为顺层坡。松散堆积物厚330m,平均约15 m,体积约46105m3。本次设计勘查范围为灾害体及其影响范围,根据排查和踏勘,确定灾害调查范围外扩包括下游0.4公里处的核工业八二一厂和滑坡对面的白岩村小学。调绘面积为0.5km2。4.2秦家梁滑坡的岩土体结构及组合特征坡体上部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层碎石土、粉质粘土,下部基岩为泥岩。1、第四系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Q4dl):分布于坡体中上部的表层土,土黄色,含碎石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站50-60%;碎石含量约40-50%,磨圆度一般,分选性差,碎石大小2-2

27、00cm不等,中密-密实,上部含植物根。估计厚度15m。(见照片1)2、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4 dl + el):分布于坡体中、下部,为褐灰、褐黄色粉质粘土,碎石约2-15%碎石,成分为砾岩。中密,可塑。据村民讲厚度530 m。(见照片2) 照片1村民房基断面 照片2 民房地基沟槽 照片3 滑坡左侧村路边基岩出露3、侏罗系白田坝组泥岩(J2b):在滑坡内被覆盖,仅在进村西侧道陡坎处和山脚河沟处出露,褐灰色薄层,强风化,用手可以掰动。岩层产状20928(见照片3)。 4.3秦家梁滑坡的变形特征秦家梁滑坡的变形发生在5.12地震后,并一直延续到现在,主要表现为拉张裂缝。1、 后缘裂缝明显,大体

28、分为三段:后缘右侧,沿山脊走向有10-50cm的明显裂缝,树木产生倾斜(见照片4、5)裂缝宽10120cm不等,可见深度0.55.0m,长5100m不等;后缘中部,稻田有1040cm不等的沉降(见照片6、7);后缘左侧有一条裂缝带,自左而右断断续续近为150米,走向30,现场测量裂缝带宽度0.3-2.2米不等,裂缝宽度为20-50cm宽,据当地百姓说5.12后裂缝深10米以上。该裂缝对民房破坏最为严重(见照片8、9);2、中部村道至后缘,坡度约42;5.12地震后耕地中的产生大量裂缝,当地镇村干部已安排村民进行填埋,但由于坡体仍有滑动,又见新的拉张裂缝,其中坡体的房屋前后新增变形迹象裂缝明显(

29、见照片10、11);3、中部村道至前缘,坡度30;在民房与耕地中发育大量裂缝,裂缝走向20-30,裂缝宽30-60cm不等,深度30-100cm。4、整个滑坡由于内在滑动,表现在前缘坡体大沟处出现沟岸坍塌(见照片12、13)。 照片4 后缘右侧的裂缝 照片5 后缘右侧的拉张裂缝 照片6 滑坡后缘中部农田塌陷 照片7 滑坡后缘左侧的村仓库地面塌陷 照片8 滑坡后缘左侧的村仓库地面塌陷 照片9 滑坡体的变形导致房屋拉裂 照片10 滑坡体的变形导致房屋拉裂 照片11 滑坡体中部的大裂缝照片12 滑坡体前缘已出现滑塌 4.4秦家梁滑坡的形成机制初步分析纵观整个滑坡区,后缘有拉张裂缝发育和地面沉降,断续

30、分布在整个后缘;中部、前缘均有横向拉张裂缝;滑坡左侧沿村道可见基岩出露,但岩石为强风化;坡体自身前后缘高差大,前缘为一7-8米深冲沟,具备较高的临空面;坡面上的碎石土、粉质粘土厚度大,滑床岩层为顺层;前缘冲沟较深,枯水期、汛期水位变化明显,对坡体冲刷严重为坡体滑动提供了下滑的空间;以上均为形成滑坡的有利因素。5.12地震的震级达8级,超强烈的震动是产生该坡体滑动的重要诱发因素。综上所述,在暴雨或地震产生滑坡的可能性极大。5 秦家梁滑坡的危险性及发展趋势5.1秦家梁滑坡的危险性及发展趋势通过踏勘初步判断,由于5.12地震的震动,促使该滑坡裂缝发育、变形加剧,如遇强降雨或地震等诱发因素,转化为滑坡

31、的可能性较大。一旦转化为滑坡,则对坡体上居民及距滑坡前缘0.4公里的核工业八二一厂将构成极大威胁。白岩村即座落在其上,中下部房屋密集,上部房屋比较分散。斜坡上有居民107户570人,每户财产按6万元计算,则有近600万元。村民现在是以焦急和顾虑的等待重建的方案。假设一旦出现坡体滑动,其后缘高程750m,前缘沟口高程590m,高差160m,无论是滑坡直接冲入沟内,或是进入冲沟转化为泥石流,都将对核工业八二一厂构成威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见照片13)。综上所述,其危险性为大型。尽快对该滑坡进行较详细的勘查和治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照片13 位于沟口的核工业八二一厂5.2对秦家梁

32、滑坡进行工程治理的初步设想针对秦家梁滑坡的特征,通过对该坡体详细勘查,查清楚上部土层厚度、滑带位置及滑床的具体情况,在勘探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去提出和解决一些问题,为治理设计提供相应的参数。工程治理本着经济、有效、宜施工的原则,初步设想是:1)对坡体上裂缝发育区域,房屋已被破坏的,不宜进行就地重建,居民实施搬迁避让;2)对坡体上的裂缝进行封填夯实;对坡面上的低洼处进行填埋或削平处理,不留积水坑塘;3)在坡体中下部,最前排居民住房前30米左右设置抗滑支挡;4)布置排水系统。布置一定数量的排水沟,让降雨尽快流出坡体,排入滑坡左侧和前缘冲沟;5)建立长期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特别是暴雨期,要加强监测;坡体

33、面对的冲沟段,要保持沟道畅通,一旦滑坡产生,或转化为泥石流,要便于排泄;核工业八二一厂要做好防灾预案,一旦灾情发生,可随时启动抗灾工作。 6勘查工作内容、方法、工作部署及工作量6.1 勘查工作部署的原则根据本次勘查的目的与任务,结合该处坡体的地质环境条件与特征。本次勘查是该灾害点治理前的一次性勘查,所以本次勘查为详细勘查阶段。勘查工作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1)本次勘查要查明该处坡体的性质,是整体滑坡还是局部滑坡;根据现场踏勘和初步分析,工作部署要全面,不留勘查死角和盲区。2)勘查工作部署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勘探点布置密度稍大,同时考虑治理工程措施布置相应的勘查工作量。3)采用多种勘查方法和手段相

34、结合,在不同部位,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部署不同的勘查方法。6.2 勘查工作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根据上述的勘查工作部署原则和本次勘查目的与任务,勘查工作方法有: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水文地质观测和室内试验等。6.2.1地形测量为满足地质测绘的精度要求,地形测绘的比例尺采用1500,地形图测量的范围应与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一致,要略大于滑坡区。6.2.2工程测量 工程测量主要指勘探点测量、勘探剖面测量、重要地质点测量、以及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点(如变形破坏点、取样点等)测量。为了确定勘探剖面上的地形与地表的各种界线和各工程点剖面上的位置,以及各工程点和勘探线在平面上的位置,必须进行实测。2)工

35、程测量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误差应符合有关测量规范要求。3)工程测量的野外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查和阶段性成果验收以便保证工作质量。6.2.3工程地质测绘由于该区未开展过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测绘工作,该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不清,必须开展1:500的专门性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主要包括地貌测绘、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岩土体、地面裂缝变形等。2) 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包括滑坡分布区及其相邻的影响区和滑坡可能危及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3) 工程地质测绘以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危害对象,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可适当减少定点工作量。4) 工程地质测绘后的初步成果包括 圈定出滑坡周

36、界和查清并标出变形破坏迹象的位置。 初步确定滑坡的滑体与滑床间的界线、滑带的大致埋深和滑动方向,以及滑坡体内的地下水赋存特征。 初步分析滑坡成因机制并判断其稳定状况。 较全面收集勘查区的气象水文、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有关资料,并动态研究滑坡的活动史。6.2.4勘探在勘探工作的布置上,既要考虑科学技术上的可行性,也要注意经济合理,根据本次滑坡勘查的目的任务和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拟采用探槽、探井、钻探等勘查手段。勘探工作的重点放在可能布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段和可能存在滑坡的区域,以及滑坡的主滑线上(见勘查工作平面布置图)。1、探槽工程探槽在该次勘查中主要用于了解滑坡后缘裂缝发育的深度、土

37、层厚度、土层是否滑动等情况、进行必要的现场取样和辅助地面测绘工作等。每个坑槽探除进行详细的文字记录和各种素描外,均应做展示图,其比例尺为1501100。2、钻探工程据调查,坡体上土层较厚,钻探布置在滑坡的中、下部,主要考虑到钻机搬运和供水方便的地段,今后可能设置拦挡工程的部位。以便查明拦挡工程部位土层情况以及基岩埋深及岩石的力学性质。取样及编制钻孔柱状图。3、探井工程 探井工程是滑坡体勘查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根据本滑坡体特征和地形地貌条件,在重点勘探线和钻机施工困难的位置布设探井13个,深度5m10m不等,以便直观地判断滑坡堆积体厚度和评价滑坡堆积体的稳定性。 对浅探井揭露的滑坡堆积体特征,必

38、须进行详细的记录描述、素描、照相、录像和描绘展示图,展示图的比例尺为150。6.2.5室内试验室内试验包括岩、土和水的有关指标的测试。滑床岩体抗剪强度试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侵蚀性试验。采样要求: 土体的原状样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采取,及时密封。采取扰动样必须及时密封,避免水分损失。采取岩石试验样必须按有关标准采取足够的样品数量,满足试验室制样的需要,并在采样后要及时包装。样品采取数量每个层位的样品数不得少于6个。6.3 主要勘查工作量布置勘探线的布置:沿坡体纵向布置勘探剖面线5条。总共布置17个勘探点。钻孔和探槽沿勘探剖面布置,钻孔10个,孔深3040m,总进尺372m;

39、探槽6条布置在滑坡体后缘,长度10m,顶宽2.0m、底宽1.0m、深度6m,体积约540m3;探井2个,孔深10m,总进尺20m。见表6-1和附图01号。6.3.1 测量地形图按照1/500的比例尺进行测量,横向780m、纵向400m、面积31104m2;一级导线测量5km;控制点测量点6个;勘探点定位17个;1/200剖面测量共2000m。6.3.2 工程地质测绘1/500综合工程地质测绘0. 5km2;地质、地貌、工程地质调查点18个。6.3.3 钻探钻孔12个,孔深3040m,总进尺372m;其中土层钻进300 m,基岩中钻进72 m;取土样6组,滑带土6组,取岩样6组(表6-2)。6.

40、3.4探井探井2个,直径1.5m小圆井或1.51.2方井;井深10m;总进尺20m(详见表6-4),主要用于直接观测坡体结构和滑面(带)特征、采集原状土样,主要布置在斜坡的主轴附近。对探井的编录、素描(展示图)、照相、摄像必须按照有关勘查技术要求进行。6.3.5探槽探槽6条,共540m3(详见表6-4)。布置在坡体后缘,土层埋藏较浅处,主要是查明滑坡变形带位置,延伸方向。根据地质测绘和地表采样的需要进行调整。6.3.6地球物理勘探浅层地震勘探主要用于查明滑坡体的土层厚度和滑动面;同时查明基岩风化带厚度即强弱风化带界面,为治理不稳定斜坡提供必要的参数和依据。拟选择剖面1纵1横11和治理断面等2条

41、进行,长度720m。6.3.7取样及试验1)对滑坡土体、滑带部位分别采取试样,每个层位的样品数不得少于6个。2)滑床的岩石强度取样不小于6组。3)地表水和地下水各取试样1件,进行简分析和侵蚀性分析。表6-1 勘查工作设计工作量表项 目单 位数 量备 注工程测量一级导线测量km51:500地形图测量m2221041:200地质剖面测量m2000勘探点、地质点定位测量个181:500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km20.5复杂程度类工程地质勘 探钻孔m/个372/10探井m/个20/2探槽m3/条540/6试验现场试验水位观测组8室内试验土样组6滑带土组6岩样组6水样组2地表水、地下水各1组表6-2

42、 秦家梁滑坡应急勘查钻孔一览表钻孔编号上部土层厚度(m)下部基岩进尺(m)孔深(m)备注ZK1301530ZK230335控制性钻孔ZK3301050水位观测 ZK4301040控制性钻孔ZK5301040控制性钻孔ZK6301040控制性钻孔ZK730333水位观测ZK830333ZK930333ZK10301040控制性钻孔 合计30072372表6-3 秦家梁滑坡应急勘查探井一览表探井编号井深0-2m井深2-5m井深5-10m总井深(m)备注TJ123510取土样、取岩样TJ223510取土样、取岩样合计461020表6-4 秦家梁滑坡应急勘查探槽一览表编号长度(m)顶宽(m)底宽(m)

43、深度(m)体积(m3)备注TC11021690取土样、测岩石产状TC21021690取土样、测岩石产状TC31021690取土样、测岩石产状TC41021690取土样、测岩石产状TC51021690取土样、测岩石产状TC61021690取土样、测岩石产状合计5407 勘查工作技术要求7.1 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7.1.1 作业技术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4)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929-1995);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7.1.2 测区采用的坐标系统及成图规格1)平面坐标:采用北京54坐标系,按高斯正形投影分带。当测区范围比较大、测区处于投影带的边缘或横跨两带时,长度投影变形较大,应当考虑长度投影变形的问题;2)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7.1.3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1) 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