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6327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可编辑) .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天水市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1综合说明麦积区位于甘肃东南部,是甘肃的东大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界于东经105o22106o42,北纬34o0634o48之间,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全区总面积3453平方公里。麦积区以西秦岭为界,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272km2;岭北为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面积2186km2。麦积区现辖11镇6乡3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总人口58.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3.23万人,农村人口45.26万人,占总人口的

2、77.38%,农业劳动力36.1个,占农业人口的79.76%,平均人口密度167人/km2,渭河流域人口密度为226人/km2,长江流域人口密度为10人/km2。有耕地面积72.0万亩,人均耕地2.25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18.72万亩,实灌面积15.93万亩,粮食总产量107485吨,有大牲畜53219头,小家畜81520头。国内生产总值38.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67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8.66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6.22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548.44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9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麦积区的水资源结构为自产地表水、地下水、河谷

3、潜水。地下水按地貌特征,分山区地下水和河谷潜水两大类,山区地下水主要靠降水补给、泉水、溪水排泄,山区地下水资源总量按偏枯年(P 75%)为1.274亿m3/年,其中渭河流域0.606亿m3/年,嘉陵江流域0.668亿m3/年,河谷潜水主要为籍河河谷冲积平原全新统砂砾、卵石含水岩层,分布在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及洪积扇组成的河谷平原,河谷潜水总量为0.1288亿m3/年,区内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026亿m3/年。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自产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河谷潜水水资源量的总和(入境水除外),而现状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总量为3009万m3。麦积区浅层地下水在开发利用中由于地下水开采没有按照地下水的分布

4、规律合理布局,造成了浅层地下水分布区域出现了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和未超采区4种类型区,这些类型的区域的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城区段,未超采区主要分布在麦积城区段的部分区域,渭河及其支流以及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等区域,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威胁和保护的压力逐年加大。主要是地面补给水污染、农药化肥对水源地土壤的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个别企业废水超标排放等四大污染隐患。保护区内农田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使保护区内土壤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农民挖坑堆肥,破坏了包气带,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灌溉,加剧了包气带和地下水水质的污染,是地下水水质潜在

5、污染隐患难以消除的主要因素。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麦积区在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中,明确规定:一级保护区内禁止采矿取土,已开挖的砂石坑,必须以无害化方式回填;禁止利用污水灌溉农田;保护区内各类工业及医院废水必须做到达标排放。这些规定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是保护水源地环境安全,防止和减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规划总体目标是:根据地下水的功能特点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针对地下水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区分类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的方案,提出地下水管理的制度框架,实现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

6、护、修复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是将麦积区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为地下水开发区和保护区,地下水开发区为麦积区城区开发区、麦积区黄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区、麦积区长江流域地下水保护区。麦积区城区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城区段麦积区曹家埂至社棠星火厂等区域,该区域地下水开采存在四种类型区即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和未超采区。在这些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上主要采取保护措施,在工程措施上主要加强农业井灌节水改造、城市工业、生活节水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城市雨水集蓄利用、建水源地卫生隔离带、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处理点。在非工程措施上主要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站、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申批制度建设、

7、安装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和排水计量设施、关闭城区部分自备水源井。麦积区黄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城区段部分区域以及渭河流域及其支流等区域,该区域地下水开采类型区为未超采区。在该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上主要采取开发与保护措施并举,在工程措施上主要加强农业井灌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源井开发、垃圾填埋处理点。在非工程措施上主要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站、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申批制度建设、安装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和排水计量设施。麦积区长江流域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水系等区域,该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上主要采取非工程措施主要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站、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申批制度建设、安装地下水取水计

8、量设施和排水计量设施。本规划到2030年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项目总体规划中黄河流域麦积区城区开发区地下水保护工程中节约用水工程规划城市工业、生活节水改造工程16处,投资1600万元,年节水量160万m3;地下水压采工程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工程96处,投资4800万元,日回用水量3万m3,城市雨水集蓄利用工程35处,投资700万元,雨水集蓄利用量35万m3;地下水水质保护工程规划建水源地卫生隔离带,隔离面积7km2,投资1050万元,污水处理厂2座,投资26950万元,污水处理量7万m3/d,建设30处垃圾填埋点,投资900万元;地下水动态检测网建设规划建设监测中心点1座,投资200万

9、元,建设水质水量水位监测站20座,投资1000万元,安装水表100套,投资200万元;地下水治理与修复工程规划关闭自备水源井76眼,投资380万元。黄河流域麦积区地下水保护区地下水保护工程中黄河流域麦积区地下水保护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规划节水灌溉工程109处,新打机井109眼,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5万亩,投资7600万元,节水1860万m3,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2处,新打机井126眼,解决22.4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0795万元,建设城市水源地工程地1处,新打机井20眼,投资2亿元,解决城市应急供水问题。节约用水工程规划农业井灌节水改造工程85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48万亩,投

10、资9184万元,节水2096万m3;地下水动态检测网建设规划水质监测站15座, 投资750万元。麦积区长江流域麦积区地下水保护区地下水保护工程中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建设规划水质监测站4座,投资200万元。浅层地下水规划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估算总投资86229.2万元。深层承压水地下水保护工程中,节约用水工程规划节水器具安装200套,投资30万元,年节水量0.8万m3,压采地下水0.8万m3;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建设工程规划水质监测站1座,投资50万元;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工程中规划新打机井2眼,投资600万元,新增地下水开发利用量99.2万m3。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规划估算总投资680万元。2基

11、本情况2.1自然情况置麦积区位于甘肃东南部,是甘肃的东大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州区、两当县、徽县,西靠甘谷县,北连清水县、秦安县。界于东经105o22106o42,北纬34o0634o48之间,东西长123公里,南北最宽处50公里,全区总面积3453平方公里。貌本区地跨长江、黄河流域,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岭南地形北高南低,岭北地形南高北低,利桥乡秦岭天堡海拔2498m,火炎山海拔2559.7m,区境内东部东岔镇牛背村海拔748m,为全区最低点,相对高差1881.7m。地貌形态为秦岭山地和黄土高原。秦岭山地,东西最长80公里,南北最宽60公里,面积214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2.09。属

12、于中度深度切割的石质中山,山体陡峻,基岩裸露,坡度大,岭脊部分坡度大于45度,土层薄,砂砾多为主要特征;山坡较平缓的台地上有风成黄土层复盖,山沟河谷两岸有第四纪冲积一洪积砂砾、砂土层。大部分地区适于森林生长,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针阔混交林到草原的过渡地带。陇西黄土高原,渭河自西向东流贯区北部黄土高原区。在它及其大小支流的冲刷切割下成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并形成大小不等的许多谷地、盆地。梁状山地与河谷平行成疏状分布,构成了梁、沟相间的地形。水系为渭河及其14级支流组成,由于一、二级水系的冲刷侵蚀和三、四级水系的溯源侵蚀,使黄土梁峁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壑密度为2.1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20

13、150米,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植被少,多为人工栽培植被。系麦积区以西秦岭为界,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272km2;岭北为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面积2186km2。黄河流域渭河水系较大支流有藉河、葫芦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毛峪河、立远河、东岔河、渭河水系区境内年径流量为3.6922万m3,年输沙量490万吨,平均径流深172mm,渭河年平均流量为86.95 m3/s,年径流量为27.42亿m3,最大年径流量为46.46亿m3,最小年径流量为11.72亿m3,最大洪峰5030 m3/s,多年平均输沙量1.7亿吨,最大输沙量3.86亿吨,最小输沙量0.237亿

14、吨,平均年侵蚀模数3250吨/km2,年过境流量1.65亿m3。渭河干流穿越区境内九川九峡,形成了斑状盆地,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业用地。因此,渭河水系是麦积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岭南为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上游地区,支流较多,其中有红崖河、花庙河、白家河三条,年径流量3.16亿m3,径流模数24.823亿m3/km2,年输沙量49.54万吨,年侵蚀模数400吨/km2,平均径流深206.5mm。蕴藏有大量的水能资源,是发展小水电及以电代柴工程的主要区域。麦积区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随季节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大,年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少雨,秋

15、季降雨集中,初夏干旱,盛夏多雨,持续伏旱,冬季干燥少雪,因而,春旱、秋涝、霜、雹、冻和雨洪造成的自然灾害频繁,多年平均降水量渭河流域528.4mm,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4.7mm,且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6%,从南向北依次减少。日照充足,年均日照2090小时,每天平均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日照地域间差别大,北部山区较多,东南部林区较少,太阳辐射总量在23952703MJ/M2,总的特点是:四季温差分明,据麦积区气象站资料表明,年平均气温为10.8,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18.2,大于10的活动积温3666,日照百分率为48%,年太阳生理辐射

16、量1112.9千卡/cm2,年平均风速1.8m/s,年蒸发量1471mm,无霜期184天,最大冻土深度60cm。植被(1)土壤麦积区土壤共分7个土类,15个亚类,38个土属,55个土种,主要土类有褐土、棕壤、垆土、绵土、红土、潮土、淀土等。渭河流域主要分布有黄土、里垆土、红土、淀土。黄土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黄土梁峁沟壑,海拔1350m以上,红土分布在渭河流域的1350m以下白蚀沟坡、湾地、切沟、沟谷两岸。淀土主要分布在渭河支流的葫芦河、藉河、永川河、东柯河、牛头河及嘉陵江支流的花庙河、利桥河的冲积平原区。潮土分布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渭河、藉河及其支流的河漫滩,地下水露头的泉水线地带。棕壤土分布在我

17、区南部秦岭山地温带落叶与针叶地带,海拔2000m以上山区。(2)植被麦积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植被类型较多,植被分布由于变径纬度,海拔高度、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有规律的地带分布和受海拔限制的垂直分布。区内长江流域有小陇山天然次生水源涵养林、阔叶落叶混交林地带为主。渭河流域植被属于温带草原植被类型,由于受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限制,植被在垂直梯度上变化较大,除东部小陇山林区外,天然植被残存无几,主要以人工造林种草为主。质条件区内地下水按赋存的介质条件分为两类: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是指埋藏于第四系之下的深部承压水和顶

18、部风化带的孔隙裂隙潜水。经勘探,第三系深部承压水水量微弱或基本不含水,单井出水量2.85m3/d,水质极差,多为CLa+型水,矿化高度达4.511235.4g/l,因此,无利用价值。顶部风化带厚度35m,往往与第四系构成统一含水层,虽然含水,但富水性差,单井出水量仅2.1072.7 m3/d。区内最具开采价值的是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渭河河谷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因含水层埋藏浅、补给充足、透水性好、富水性强、水质较好。下面就该类地下水特征做如下详述。.1含水层的分布、埋藏及富水性受地质地貌条件的控制,含水层主要分布在渭河河谷河漫滩、级阶地。据勘探资料,含水层岩性以第四系圆砾为主,其中河谷

19、底部和各大支沟冲洪积扇部位往往含有大量的漂石和块石。在、级阶地分布有淤泥质轻亚粘土,局部发育两层,河漫滩缺失,一般埋深2.410 m,单层厚度2.421.5 m,因淤泥质轻亚粘土属弱含水层,透水性差而形成相对隔水顶板。该淤泥质轻亚粘土下部一般为透水性良好的砾卵石层含水层,因此在渭河南岸赵家崖壁潘集寨社棠带形成微承压水,从而在横向上由渭河河漫滩至级阶地后逐渐由潜水过渡为微承压,局部地段,如颖川河口附近形成上部为潜水、下部为微承压水的含水系统。渭河河谷水层较厚,为13.435.17 m,总的规律是:自西向东逐渐增厚,由河漫滩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地下水水位埋深横向上变化较大,近河岸一般小于23 m,

20、远离河岸逐渐加深至68m,靠山前最深可达20 m。由于渭河河谷南岸地下水略具承压性,加上已建水源地未按设计大规模开采,级阶地上水位一般埋藏46m。整个渭河河谷地下水相对丰实。一般河漫滩、级阶地最为丰富,远离河床因含水层中泥质含量增加,厚度变薄,涌水量骤减。据此可划分为四级:富水性极强区: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m3/d;富水性强区:单井涌水量10005000 m3/d;富水性中等区: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1)区域河谷地下水补给项复杂,补给方式各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项。地下水径流流入补给量:地下水在流入调查区前,接受各种补给以地下径流方式流进区内,利用

21、天水市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计算得到赵家崖断面的径流补给量420.58 万m3/y。河水入渗补给:渭河河水与地下水具有十分密切的水力联系,在不同地段可以相互转化。根据天水市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报告提供的资料,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约翰为1044.31万m3/y。大气降水补给:河谷平原地形平坦,面积较大,河漫滩及、级阶地地下水埋藏浅,包气带土层浅薄,有利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计算该项补给量为约229万m3/y。支沟地下水潜流补给:调查区内有渭河峡口(锻压厂北)、颖川河、东柯河和牛头河,上述出山口均有较大的潜流以侧向径流方式补给河谷地下水,经计算,该项补给量约为1179.67万m3/y。沟谷地表水

22、补给:区内牛头、颖川河、东柯河年内大部分时间有地表水存在,从出山口到注入渭河这段距离内往往入渗补给地下水,经实地地表水测流求得补给量为73.53万m3/y。灌溉回归水补给:主要分布在马跑泉、莫滩、社棠农业灌溉区,均属大水漫灌,经计算灌溉回归水补给量为74.8万m3/y。渠道入渗补给量:调查区大部分灌溉引水渠未衬砌,渠水流量人,滞留时间长,容易使部分灌溉水转化为地下水,经计算,该项补给量为521.5万m3/y。上述7项总补给量为3543.39万m3/y。(2)径流条件渭河河谷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是沿河谷走向自西向东径流。南岸地下水以北东、北向径流为主,由于支流潜流的汇入,多以北东、东向径流为主。北

23、岸地下水以南东向径流为主。整个渭河河谷区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小,仅2.03.0,可见渭河河谷地下水径流带缓。所属几条支沟地下水沿河谷自上游径流,水力坡度大致与地形坡降一致。(3)排泄条件人工开采:调查区内共有各类开采井1162眼,其中市政供水井24眼,厂矿企业自备井58眼,农业灌溉井1080眼,经调查总开采量2678.17万m3/y。蒸发;在地下水浅埋带,以4m为界,(本区蒸发极限深度为4m),蒸发排泄量相当可观,经计算该项排泄量为353.49m3/y。地下水向河流排泄:潘集寨至社棠峡口,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地下水以自溢方式向河流排泄,经计算排泄量为145.49m3/y。地下水向区处径流排泄:星火

24、厂附近断面地下水径流排泄量为127.91m3/y。.3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渭河河谷地下水水质复杂。河谷北岸一带,地下水接受河水的大量补给和北部新第三系咸水的微弱补给后,向东和南东缓慢径流,在新桥以东向渭河排泄,水化学类型自西向东由HCO-3SO42-CL-Na+Ca2+型变为SO42-CL-Na+型,矿度由0.86g/L,总硬度由380mg/L增至619mg/L.可见,北道城区一带地下水质较差.河谷南岸近山前地带,地下水质较差,水化学类型为SO42-HCO-3Mg2+Na+CO32+型,矿化度0.992.24 g/L,总硬度4411088 mg/L。靠近河岸,受河水交替作用的影响,水质略好,为HC

25、O-3SO42-Ca2+Mg2+Na+型,矿化度0.81.2 g/L,总硬度419538 mg/L。南岸阶地一带,受支流河谷潜流补给影响,地下水水质较好,多为HCO-3SO42-Ca2+Mg2+Na+型,矿化度0.620.85g/L,总硬度419 mg/L,其中新阳周湾、渭南程村、马跑泉慕滩、伯阳镇伯阳村一带水质更优,为HCO-3Ca2+Mg2+型,矿化度0.65/L总硬度为236308 mg/L。社棠一带地下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Ca2+Na+和HCO-3Ca2+Mg2+(Na+)型,矿化度0.651.13 mg/L,总硬度335502 mg/L。2.2社会经济状况麦积区

26、现辖11镇6乡3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总人口58.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3.23万人,农村人口45.26万人,占总人口的77.38%,农业劳动力36.1个,占农业人口的79.76%,平均人口密度167人/km2,渭河流域人口密度为226人/km2,长江流域人口密度为10人/km2。有耕地面积72.0万亩,人均耕地2.25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18.72万亩,实灌面积15.93万亩,粮食总产量107485吨,有大牲畜53219头,小家畜81520头。国内生产总值38.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67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8.66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6.22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

27、为9.548.442.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9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麦积区是甘肃及天水的东大门,与陕西宝鸡市相连,也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位置尤为突出,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特征为:一是农林土特产品质优品繁。区域内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粮食、经济作物尤其以林果和蔬菜生产优势最为显著。矿产资源丰富,现有矿产地98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6种,主要有铅、锌、金、钼、粘土、石灰石、钾长石、矿泉水、地热水等,尤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最大。二是旅游资源丰富。麦积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已发现和挖掘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

28、筑、石窟以及寺院多达84处,自然风景点12处。其中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文始祖伏羲画八卦、肇启古老东方文明的圣地卦台山享誉海内外,天水历史上的“秦州八景”中,有六处在麦积。三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资源总数为36.1万人,占总人口的62.76%,城乡剩余劳动力多,这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展劳务输出提供了可靠保证。2.3地下水资源概况麦积区的水资源结构为自产地表水资源、地下水、河谷潜水。地下水按地貌特征,分山区地下水和河谷潜水两大类,山区地下水主要靠降水补给、泉水、溪水排泄,山区地下水资源总量按偏枯年(P 75%)为1.274亿m3/年,其中渭河流域0.606亿m3/年

29、,嘉陵江流域0.668亿m3/年,河谷潜水主要为籍河河谷冲积平原全新统砂砾、卵石含水岩层,分布在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及洪积扇组成的河谷平原,河谷潜水总量为0.1288亿m3/年,区内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026亿m3/年。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自产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河谷潜水水资源量的总和(入境水除外)。麦积区当地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利用率低。各行各业需水主要靠采地下水来满足,由于工业布局的限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多集中在城区,目前有些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已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只有通过节水型社会,才能逐步恢复和保护地下水和水环境。经统计,现状年2005年麦积区地下水水资

30、源总量为1.4026亿m3,而现状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总量为3009万m3。3、地下水现状3.1浅层地下水麦积区以西秦岭为界,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1272km2;岭北为黄河流域渭河水系,流域面积2186km2。现状年2005年麦积区地下水水资源总量为1.4026亿m3,而现状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总量为3009万m3。麦积区浅层地下水在开发利用中由于地下水开采没有按照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合理布局,造成了浅层地下水分布区域出现了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和未超采区4种类型区,这些类型的区域的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城区段,未超采区主要分布在麦

31、积城区段的部分区域,渭河及其支流以及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等区域,各类型区具体现状分述如下:麦积区禁采区总面积7.74 km2,该区域主要分布在麦积城区分别为道北峡口至下曲禁采区和麦积区赵崖至马跑泉镇禁采区。道北峡口至下曲禁采区面积为2.46km2, 该区域为浅层孔隙水评价类型,水质为类,硫酸盐超标。现有工业厂矿自备井10眼,年开采量为30万m3/年;麦积区赵崖至马跑泉保护区,区域面积为5.28km2, 该区域为浅层孔隙水评价类型,水质类,硫酸盐超标,名泉马跑泉消失。现有机井56眼,其中工业厂矿自备井23眼,年开采量为65万m3/年,农业灌溉井33眼,年开采量为71.6万m3/年。在这两个禁采区,

32、由于地下水超采而出现了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沉降,水质逐步恶化,水质为类,硫酸盐超标,2004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关闭城区自备井的通知,各工业厂矿自备井已于2007年逐步关闭完毕。有效地保护了禁采区由于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采区麦积区严重超采区总面积26.2 km2。 该区域主要分布在麦积区羲皇大道以南曹埂至马跑泉泉湖路,麦积区社棠镇道北城区等区域分别为:麦积区曹埂至马跑泉泉湖路浅层孔隙水小型严重超采区,区域面积为20.6 km2,现有机井75眼,年均总补给量为1328.07万m3/年,年均可开采量为663.14万m3/年,超采量为458.65万m3/年;麦积区社棠镇道北城区浅层孔隙水

33、小型严重超采区,区域面积为5.61 km2,现有机井23眼,年均总补给量为407.16万m3/年,年均可开采量为217.95万m3/年,超采量为151.25万m3/年。采区麦积区一般超采区主要分布在藉河北岸肖庄至峡口,区域面积为8.17km2, 该区域为浅层孔隙水小型一般超采区,现有农业灌溉机井8眼,年均总补给量为889.13万m3/年,年均可开采量为200万m3/年,实际开采量为207万m3/年,超采量为7万m3/年。区未超采区主要分布在麦积城区段慕滩至潘集寨、社棠道南以及渭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区域,区域总面积3410.6,其中黄河流域2138.6 km2,长江流域1272 km2。黄河流域未

34、超采区年总补给量5834.64万m3,年均可开采量4226.5万m3,而2005年实际开采量为1311万m3,开发利用潜力为2915.5万m3,地下水水质类别为类,矿化度城区段为1.23g/L,其它区域矿化度均小于1 g/L。长江流域未超采区年总补给量6676万m3,年均可开采量312万m3,而2005年实际开采量为40万m3,开发利用潜力为272万m3,地下水水质类别为类,矿化度小于1g/L。未超采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麦积区慕滩至潘集寨未超采区,区域面积为13 km2,该区域为浅层孔隙水涵养区,水质为类。现有机井67眼,其中农业灌溉井46眼,年开采量为92万m3/年,有城市供水水源井2

35、1眼,年设计开采量为1825万m3/年,而2005年该区域实际开采量为800万m3/年,矿化度1.23-2.12g/L;麦积区三阳川未超采区,区域面积为15.6 km2,该区域为浅层孔隙水涵养区,水质为类。现有机井276眼,其中农业灌溉井234眼,年开采量为507万m3/年,人畜饮水水源井42眼,年开采量为53万m3/年;麦积区分散未超采区,区域面积为3382 km2,该区域主要分布在麦积城区段慕滩至潘集寨、社棠道南以及渭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区域。这些区域地下水水质为类,为分散地下水水源涵养区。其中农业灌溉井268眼,年开采量为581万m3/年,人畜饮水水源井24眼,年开采量为53万m3/年。随

36、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威胁和保护的压力逐年加大。主要是地面补给水污染、农药化肥对水源地土壤的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个别企业废水超标排放等四大污染隐患。保护区内农田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使保护区内土壤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农民挖坑堆肥,破坏了包气带,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灌溉,加剧了包气带和地下水水质的污染,是地下水水质潜在污染隐患难以消除的主要因素。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麦积区在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中,明确规定:一级保护区内禁止采矿取土,已开挖的砂石坑,必须以无害化方式回填

37、;禁止利用污水灌溉农田;保护区内各类工业及医院废水必须做到达标排放。这些规定和措施的贯彻落实,是保护水源地环境安全,防止和减轻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3.2深层承压水麦积区深层承压水主要位于麦积区麦积镇宏罗村,区域面积1.02km2,现有深层承压井2眼。2005年规划开采量为100万m3/年,布井区面积0.1km2,中心水位985m,水质类别为地热水;2010年规划开采量为99.6万m3/年,开采量减少0.4万m3,布井区面积0.1km2,中心水位985m,水质类别为地热水;2020年规划开采量为149.4万m2/年,布井区面积0.03km2,开采减少量-49.4万m3,中心水位985m,水

38、质类别为地热水;2030年规划开采量为199.2万m2/年,布井区面积0.04km2,开采减少量-99.2万m3,中心水位985m,水质类别为地热水。4、存在问题自然环境特点和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导致麦积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超过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区旱灾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本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建国以来,地下水开采量一直持续增长。经统计,现状年2005年麦积区地下水水资源总量为1.4026万m3,而现状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总量为3009万m3,表面看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实际由于各区域水源井没有按照地下水

39、水资源总体规划进行布局,导致部分区域为地下水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和未超采区。(2)地下水开采程度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区域段总体上呈超采趋势,从地下水开采潜力来看,由于各区域地下水开采不平衡,存在着整体有潜力而部分区域无潜力或处于超采的矛盾。(3)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发生变化。近20年来,地下水占实际供水量的比例一直呈增长趋势,从用水结构来看,农业灌溉用地下水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重最高,但目前呈递减趋势;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明显上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趋势仍将持续下去。(4)区域性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19852005年资料统计,我区下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

40、水位变幅为10米左右。(5)地下水水质恶化。用水量的增加相应地加大了排污量,使地下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一步减少,水质趋于恶化。(6)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大,地下水利用量呈持续增长趋势,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多处下沉漏斗,并且漏斗范围逐年扩展,这一现象在城市尤为严重。(7)本区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十分紧缺,生活及工业用水大量挤占农业用水,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造成河道断流,生态环境恶化。5、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5.1目的意义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是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要素之一,也是抗旱应急的重要水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

41、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区地下水供水量较1980年增加了71,一些地区地下水供水量超过总供水量的50,部分地区高达70。地下水在城市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下水由于具有多年调节的作用,因此也是重要的应急储备和抗旱水源,在特殊干旱年份或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地表水供水减少无法供水时,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对保障居民生活用水、降低灾害损失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下水在形成、转换和迁移过程中,对维持地表植被生长、调节江河径流、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麦积区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地下水过度开发、地下水污染问题日趋突出。

42、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一些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地下水含水层被疏干,部分区域地面沉降等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恶化,甚至丧失了使用功能,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针对目前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根据麦积区地下水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编制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加强地下水管理,对保障我国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分必要和紧迫。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地下水资源

43、的利用、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麦积区决定在全区范围内专项开展地下水利用和保护规划,作为全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5.2规划目标规划总体目标是:根据地下水的功能特点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针对地下水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区分类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的方案,提出地下水管理的制度框架,实现地下水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修复治理和科学管理,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是将麦积区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为地下水开发区和保护区,地下水开发区为麦积区城区开发区、麦积区黄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区、麦积区长江流域地下水保护区。麦积区城区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城区段麦积

44、区曹家埂至社棠星火厂等区域,该区域地下水开采存在四种类型区即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和未超采区。在这些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上主要采取保护措施,在工程措施上主要加强农业井灌节水改造、城市工业、生活节水改造、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城市雨水集蓄利用、建水源地卫生隔离带、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处理点。在非工程措施上主要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站、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申批制度建设、安装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和排水计量设施、关闭城区部分自备水源井。麦积区黄河流域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城区段部分区域以及渭河流域及其支流等区域,该区域地下水开采类型区为未超采区。在该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上主要采取开发与保护措施并举,在工程措

45、施上主要加强农业井灌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源井开发、垃圾填埋处理点。在非工程措施上主要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站、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申批制度建设、安装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和排水计量设施。麦积区长江流域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水系等区域,该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上主要采取非工程措施主要建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站、加强地下水取水许可申批制度建设、安装地下水取水计量设施和排水计量设施。5.3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国家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46、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功能属性、开发现状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地下水的需求,统筹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进行科学规划,服务于地下水的科学管理,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4总体思路(1)以全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水资源总体配置方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安排,适当考虑中期和远期地下水开发利用需求,根据区域地下水的特点、功能属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划定地下水功能区,确定开发利用保护主导功能目标,制定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

47、划。(2)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严格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统筹处理好地下水的供水功能、应急水源储备功能和维护地下水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功能特点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针对其利用与保护状况,制定不同地下水功能区利用与保护的目标,提出分区分类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的对策措施。对于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下水水源涵养区等区域,应严格保护,防止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恶化;对于应急水源等区域,应在平时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加强水源涵养与保护,防止地下水及水质状况恶化;对于有开发利用潜力的地区,要根据可开采量严格控制开采量,

48、实现地下水补排平衡。(3)针对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确定的地下水功能区利用与保护目标,分别提出治理与保护方案,对地下水超采的区域,要通过节约用水、水资源合理配置和联合调度等措施,逐步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实现地下水的补排平衡,修复与保护地下水;对地下水遭到污染的区域,要控制污染源,加强保护与治理修复,根据水质状况和用水户的使用要求,合理安排开发利用;对有一定开采潜力和开发需求的区域,要合理开采地下水,科学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深层承压水主要作为战略储备水源和部分分散的生活用水水源,规划期内不能新增开采量,已开采且造成环境地质问题或导致地下水状况发生恶化的区域,要压缩开采量。(4)提出地下水科学管理的机制、体制和法制框架,指导和保障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5.5规划原则(1)人水和谐、可持续利用。根据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和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统筹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充分发挥大自然对地下水系统的修复作用,防治地下水超采和污染,对已超采或污染的区域,加强治理和修复,促进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地下水系统对外界破坏活动的响应具有一定滞后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