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6345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10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设计书.doc(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设 计 书长安大学二一年五月十三日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设计书任务书编号: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9号项目编号:XJQDZ2004-15编写单位: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设计编写人: 院 长:李勇提交单位: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时间:2010年5月 20日目 录第一章 绪 言1第一节 目标任务1一、目标任务1二、工作重点1三、工作年限2第二节 测区重点研究的地质矿产内容2一、基础地质研究2二、矿产地质研究4第三节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5一、自然经济地理5二、交通位置6第二章

2、 矿产地质调查研究程度7第一节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8第二节 物化探工作10第三节 矿产普查11第四节 科研及成矿远景区划工作13第三章 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6第一节 调查区地质特征16一、地层16二、岩浆岩25三、变质作用32四、构造33第二节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38一、地球物理特征38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38第三节 遥感图像特征42一、遥感图像的收集和选择42二、遥感图像的质量评述42三、地质体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42第四节 矿产勘查开发程度47一、矿产勘查程度47二、矿产开发现状51第五节 区域成矿规律及靶区优选51一、区域矿产时空分布规律51二、成矿带划分及特征52三、找矿

3、靶区优选55第六节 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58一、地层单元划分58二、岩浆岩序列及时代59三、韧性剪切带研究60四、前石炭系地层资料的收集60五、矿产研究60第四章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研究内容及精度要求61第一节 技术路线61第二节 工作方法及研究内容64一、基础地质工作方法64二、区域矿产工作方法69第三节 精度要求75一、地理底图、剖面测制、填图单元、路线密度、地质草测等精度要求75二、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84三、矿产调查程度和要求87四、剖面数量及控制程度87第五章 工作部署及工作量88第一节 部署原则88第二节 工作部署88一、基础地质工作部署及工作量88二、矿产调查工作部署及工作量91三

4、、实物工作量设计及部署94第三节 总体工作计划、工作进度、年度工作计划100一、总体工作计划100二、工作进度、年度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量100第六章 质量管理及监控103一、专业组质量管理103二、分队质量管理103三、实施单位质量管理104第七章 经费预算105第一节 预算编制说明105一、项目概况105二、预算编制依据108三、采用的费用标准和计算方法109四、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分析114五、需要说明的问题115第二节 设计预算表116第八章 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127第一节 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127一、机构设置127二、项目人员配置及分工127第二节 技术装备及物资供应129一、设备配置(见

5、表8-2)129二、物资供应129第三节 安全保障措施130第九章 预期地质矿产成果131一、原始资料131二、成果资料131附图目录附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1 1 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图草图 1500002 2 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区域遥感解译地质矿产图 1500003 3 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部署图 150000第一章 绪 言第一节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名称:新疆吐鲁番长城等四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承担单位: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二、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东天山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实施单位: 西北地调中

6、心三、项目起止时间项目起止时间:2010年5月2013年6月四、项目区位置调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以东约250km处,地理坐标:东经8845-8900;北纬4130-4150;东经8900-8930,北纬4130-4140,行政区划归托克逊县和库尔勒市管辖。15万国际分幅为K45E014020(长坡幅)、K45E015020(阿根布拉克幅)、K45E015021(卡赞布拉克幅)、K45E015022(木拉阿米特布拉克幅),总面积约1700平方千米。第二节 目标任务一、目标任务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

7、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基础地质问题。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地、物、化、遥综合信息,采用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手段,开展全面的找矿工作。以金、铁、锡等矿产为主攻矿种,兼顾煤炭及其他矿产,了解其成矿地质背景、找矿标志、矿产颁布规律、矿(化)体特征,进行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成矿预测,圈出找矿靶区,提出进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二、工作重点本项目调查的工作重点是:1)对测区泥盆系和下石炭统进行祥细划分,合理划分地层单元,并开展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研究,综合分析其沉积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对产在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中的火山岩系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岩浆起源和喷发环境。2)对区内各类侵入体,深入研究其岩石

8、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等特征,划分岩浆侵入序列,探讨其就位机制,确定岩浆侵入时代。3)加强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研究,建立测区构造格架,研究断裂活动与岩浆活动及成矿的关系。结合沉积学、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研究,进一步探讨区内大地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属性。4)在对矿(化)点、物化探异常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基础地质条件,运用成矿新理论,分析研究成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5)在对矿(化)点、化探异常进行全面踏勘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开展矿(化)点预查和化探三级查证。提交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新发现矿产地1-2处。三、工作年限本项目自2010年5月开始,到2013年

9、6月结束,为期三年。其中2012年12月提交报告送审稿,2013年6月提交原始资料档案和正式成果报告。第三节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一、自然经济地理调查区位于东天山地区,海拔高程介于8001550米之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的克孜勒塔格山脊是区内最高的山峰,最高海拔高程1550米;测区中部为新生代山间断陷盆地,地势低缓,最低海拔高程为800米,最大相对高差近750米。测区地貌包括山地区、山间冲洪积洼地区和砂丘区。山地区属深切割程度的中低山区,山势陡峻,相对高差较大,一般介于200500米之间。调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总日照数2990小时,无霜期平均210天,年平均气温11.4,年最高气温39,

10、最低为28,年平均降水量58.6毫米,年最大蒸发为2788.2毫米,主导风向东北风。每年5-9月为最佳野外工作时间。区内缺泛较大的河流,水系主要为流程较短的河沟,由基岩山区流向山间洼地区,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春季融化的冰雪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主河道呈北西西南东东向,总体由北西西向流向南东东向。次一级水系多为近南北向冲沟,由山地区流向山间冲洪积平原。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狼、黄羊、旱獭、雪鸡等。总体植被不发育,植物以灌木为主,形成夏季草原牧场,个别地段有乔木发育,以高山松柏为主。区内经济以牧业为主,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汉族、回族,总体是人烟稀疏,居住分散。区内无电力和通讯资源,生

11、活和生产用电靠自备发电机提供,通讯联络需无线电台或卫星电话。二、交通位置调查区北距乌鲁木齐市约800千米,西距库尔勒市约250千米(图1-1),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利,区内没有正规公路可供通行,离开库尔勒市只能沿乡间简易公路进入工区,通行条件较差。运输工具主要为卡车、越野车和马匹,生活物资由库尔勒市采供。项目区图1-1 项目区交通位置第二章 地质矿产研究程度一、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调查区早期有据可查的地质首先是一些前苏联学者(18891900)进行地理考察,涉及到部分地质问题。随后阶段(19001949)相继有中国、前苏联、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学者对该区或其邻区开展了路线地质调查,其中以瑞典

12、学者E.Norin(1941)的研究工作较为深入系统,其成果也被后人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测区或附近相邻地区系统的地质工作陆续开始。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区域地质调查阶段(19581965)。原地质矿产部十三大队第一、四、六三个中队从1958年开始进行1:20万辛格尔幅和奥图拉托格拉克布拉克幅区域地质调查,并于1965年正式出版了区域地质图及地质报告。在1:20万区调成果中,首次对系统地对全区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完整的区域地质资料,为以后在该区开展地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运用“槽-台”理论对本区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本区划为天山地槽系

13、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第二阶段为矿产普查阶段(19651979)。在已经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所获取的成矿信息基础上,结合群众报矿,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以铅锌、磷和铁等矿种为主的地质普查找矿工作。第三阶段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25万修测阶段(19852010)。本阶段首先是根据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成果,结合已经发现的矿床(点),选择成矿条件较好地段开专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地质、物探、化探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在本区周边地区也已经陆续开展了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附近邻区已经发现了多处以金、铁、铅锌等为主的矿床或矿点。二、 物化探工作1978年地质部航空物探地质总

14、队九二队对吐鲁番地区进行了1:5万航空磁测工作,圈定了151处磁异常,提出了六个找矿远景区。其中测区内有多处异常,两个找矿远景区通过本区。1982年,新疆地矿局物化探大队对全疆进行了1200万布格重力测量,本次调查区位于东天山布格重力异常区,北西向横跨了库鲁克塔格重力高值带和阿拉塔格重力低值(负)带。区内处于由西向东的布格重力由低到高的递增梯度带内,布格重力值处于-260-12010-5m/s2之间。库米什庙尔沟黑鹰山重力高值带和阿奇山重力高值带之南。该带是东天山地区的主要铁矿和金矿分布区,这些类型的矿多分布在低重力、高重力区的边缘。1983年,地矿部航测大队完成了全疆1:100万航磁测量。本

15、次调查区位于张郭庄高磁异常区与群岭低负磁异常区的边界(过渡)的梯度带上。19911993年,新疆地矿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在底坎儿幅、奥图拉托格拉克布拉克幅进行了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本区附近发现了一批有找矿远景的的综合异常。通过对部分异常进行检查,已经发现了一批矿床(点)。这些成果为总结本区的成矿规律和圈定成矿靶区提供了重要信息。三、 矿产普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记载的矿产普查工作主要集中在铁矿等黑色矿产上;到了七十年代在该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铁矿普查;有计划的矿产地质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305项目启动后,多家地质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工作区及周边的矿床、矿点进行研究,提供了新

16、的思维和技术方法,并在与工作区相同地质构造背景的东部沙窝北一带取得突破性进展。四、 科研成果1990年,张良臣等在新疆的宝藏一书中以板块构造理论对新疆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文中将调查区归属于艾尔宾晚古生代残余盆地(级)。1976-2000年,新疆地矿局相继总结研究和编写了新疆区域地层表、新疆古生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志、新疆岩石地层等著作,均涉及到本次调查区地层的厘定,本次调查区地层单元划分以新疆岩石地层地层清理结果为主要参考标准。2002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调院完成的天山北山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项目对天山地区的构造、地层、岩浆岩及成矿规律、成矿区划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性的

17、综合研究,大大提高了天山地区及测区的研究程度,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参考资料。专题研究主要围绕在南天山东段晚古生代裂陷性质、与之相关的火山作用、晚古生代后期褶皱造山、变质变形作用以及与裂陷和褶皱造山有关的侵入活动和成矿作用。测区研究程度见地质研究程度图(图2-1)。研究程度度位置第三章 区域地质矿产概况第一节 区域地质测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南天山晚古生代残留弧后盆地,晚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使本区褶皱造山,海盆封闭。测区南邻塔里木微板块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受库鲁克塔格地块影响,测区南部区域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展布;测区北部受中天山和那拉提带影响呈北西西向展布。一、地层调查区属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南天山地层

18、分区艾尔宾地层小区。测区出露的地层为上古生界泥盆系和下石炭统,中生界下中侏罗统和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表3-2)。一)泥盆系(D)泥盆系分布在测区南部边界一带,与上覆石炭系之间为断层接触。根据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划分方案,从下至上划分为三个组: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阿拉塔格组(D2a)和破城子组(D1p)。1、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该组最早由中瑞考察团Norin等(1941)建立并命名,时代为志留纪泥盆纪。该组地层为一套泥砂质碳酸盐岩沉积,夹海底喷发的基性火山岩和少量酸性熔岩及凝灰岩。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张日东等(1957)根据化石资料修订为早泥盆世,主要化石有:Ps

19、eudomicroplasma sp.、Uncinulus sp.、Thamnoporo sp。新疆区测大队五分队(1965)将其划分为三个亚组,时代定为早泥盆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地层(1999)一书中对该组的定义为一套以海相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底部含工业铁 调查区地层划分序列表 表3-2界系统岩石地层单元厚度(m)地层描述群组段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盐沼沉积(Qhch)2为软泥和盐类矿物混合沉积。洪积(Qhpl)25沿低洼地带堆积碎石和砂土。风积(Qheol)10呈流动的沙丘分布,由松散砂组成。风积(Qp3eol+pl)310沿低洼地带或缓坡地带分布的风积沙和洪积碎石、卵砾

20、石混合堆积。洪积(Qp3pl)37分布在二级阶地上,下部为漂卵石、碎石,上部为砂土。湖沼沉积(Q p1-2l)35由砂层夹砂土互层组成,含膏盐矿物,半胶结。新近系中中新统渐新统安居安组(N1a)190砂砾岩夹透镜状砂岩。古近系乌恰群(E3-N1)W140下部为灰红色砾岩,上部为紫红色砂岩夹膏盐沉积。始新统古新统齐姆根组(E1-2)q150底部为砾岩,中上部为砂岩、砾岩互层,夹泥岩和膏盐层。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克拉苏群(J1-2K)第四岩组(T3jz4)515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黑色页岩。第三岩组(T3jz3)557砂岩、泥岩互层,局部夹煤层。第二岩组(T3jz2)486由砂砾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

21、。第一岩组(T3jz1)560下部为砾岩,上部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局部含煤层。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甘草湖组(C1g)第三岩段(C1g3)1021灰岩夹紫红色砂岩、粉砂岩、页岩。第二岩段(C1g2)380全部由灰岩组成。第一岩段(C1g1)300主要为砾岩、砂岩,夹火山碎屑岩。泥盆系上统破城子组(D3p)第三岩段(D3p3)1120主要由凝灰岩、斜长斑岩、凝灰质砂岩组成,局部夹火山角砾岩。第二岩段(D3p2)500以灰绿色、红色砂岩和凝灰岩为主,局部夹灰岩。第一岩段(D3p1)633石英斑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千枚岩和粉砂岩,局部夹灰岩。阿拉塔格组(D2a)第三岩段(D2a3)650砂岩

22、、粉砂岩、千枚岩、绿泥片岩夹灰岩。第二岩段(D2a2)181主要为灰岩,夹砂岩、页岩、硅质岩和千枚岩。第一岩段(D2a1)本区未出露下统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343以灰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矿,时代定为早泥盆世,与下部志留系为连续沉积。值得探讨的是在该组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既有早泥盆世分子,也由志留纪分子。虽然目前已经将改组归入早泥盆世,但化石依据尚嫌不足,其时代值得进一步研究。2、阿拉塔格组(D2a)由新疆区测大队四分队朱诚顺等(1965)创名,创名地在托克逊县喀拉克孜勒山以东。主要由绿色千枚岩、薄层灰岩或透镜状灰岩、生物灰岩、砾岩和少量砂岩、粉砂岩组成,并划分为三个亚组。根据大

23、量化石资料,在后来出版的1:20万辛格尔幅(K-45-XXIII)等区调报告中,时代定为中泥盆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地层一书中为该组岩石组合进行了重新厘定,明确该组由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基性酸性火山岩等组成,含铁锰矿层,产腕足、珊瑚等化石,常见分子有:Stringocephalus sp.,Squameofavasites sp.,Favasites aff.szechuanensis等,与下伏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为整合接触。本设计暂时维持前人对本组时代归属和三分方案,只是将三个亚组改为三个岩段。第一岩段(D2a1):出露在测区以南地区,在本测区内未出现。第二岩段(D2a2):主要由青灰色灰岩、

24、浅灰色砂岩、灰绿色千枚岩组成,局部夹灰白色硅质岩和灰色页岩。厚181米。第三岩段(D2a3):由浅灰色砂岩、粉砂岩、灰绿色片理化中基性火山岩、浅灰色酸性火山岩夹凝灰岩组成。厚650米。3、破城子组(D3p)最早由地矿部第十三大队一中队朱诚顺等(1958)创建,创名地在和硕县以东10公里和以西15公里处,无完整层型剖面。由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夹凝灰岩、砂岩和灰岩组成,并划分为下、中、上三个亚组,含化石Yunnanella sp.,Reed Sehuchertella sp.等,时代定为晚泥盆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石地层一书中基本上沿用了该划分方案,认为本组有海相火山岩碎屑岩组成,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25、。本设计暂时维持前人对本组时代归属和三分方案,将三个亚组改为三个岩段。第一岩段(D3p1):由灰色页岩、灰岩、中酸性火山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组成。厚633米。第二岩段(D3p2):以灰绿色、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凝灰岩为主,夹灰岩和砂岩。厚500米。第三岩段(D3p3):主要由凝灰岩、斜长斑岩、凝灰质砂岩组成,局部夹火山角砾岩。厚1120米。二)下石炭统(C1)本区仅出露下石炭统甘草湖组(C1g)。缺失上石炭统。干草湖组(C1g):最早由瑞典学者E.Norin (1935)创名甘草湖系,命名地在和硕县辛格尔西北约45千米的甘草湖以北数千米处。含义是一套海进海退序列的碎屑岩和碳酸盐

26、岩,时代定为志留纪泥盆纪。张日东等(1964)根据发现的可靠化石依据,认为属中上石炭统。原新疆地质局库尔勒大队二分队(1964)在博罗哈坦山南坡开展1:20万区调将其定名为“野云沟组”。原新疆地质局二大队(1964)在阿依里河开展工作期间将其定名为“卡依切河群”。新疆古生界编写组(1991)认为南天山分区石炭系下部碎屑岩组合为甘草湖组,上部碳酸盐岩组合为野云沟组。这一划分方案一直沿用至今。区域上甘草湖组与下伏破城子组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甘草湖组由下至上划分为三个岩组。第一岩组(C1g1):下部为浅灰色砾岩、砂岩夹火山碎屑岩。厚300米。第二岩组(C1g2):主要由灰岩组成,夹粉砂岩和黑

27、色页岩。产珊瑚、腕足及菊石等化石。常见化石有:Dielasma sp.,Dictyoclostus sp.,Spirifer sp.,Euomphalus pentangulatus。厚380米。第三岩组(C1g3):由紫红色砾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厚1021米。三)中上侏罗统(J1-2)克拉苏群(J1-2k)最早由全国地层委员会(1964)正式创名。黄汲清等(1943)在塔里木作地质调查时将该套地层称为“水西沟组”,属于一套含煤岩系。姚国范等(1957)将该套地层定名为“克拉苏统”,时代归入早中侏罗世。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学术报告中国的中生代陆相地层(1959)中,将克拉苏组改为克拉苏群。新疆

28、地层编写组及1:20万区调(1981)对本区侏罗纪地层进行了研究,保留了克拉苏群,并进一步划分出了三个岩组,以后基本上维持本划分方案,时代仍然定为早中侏罗世,不整合在石炭系之上。克拉苏群中主要化石有:Pseudocadinia asiaticus,P.elongata,P.jeniseica等。本区克拉苏群划分为由下至上划分为四个岩组。第一岩组(J1-2k1):下部为砾岩,上部为砂岩、页岩,夹煤层。厚560米。第二岩组(J1-2k2):主要由砾岩、砂砾岩、砂岩和泥岩组成,不含煤层。厚486米。第三岩组(J1-2k31):由砾岩、砂岩、砂质泥岩、碳质页岩组成,夹煤层。厚557米第四岩组(J1-2

29、k4):由灰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砂岩和黑色页岩组成。厚515米。四)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齐姆根组(E1-2q)由新疆地层表编写组(1981)创名。创名地点在阿克陶县齐姆根。原始定义是:下部为海相杂色泥岩夹灰岩,上部为泻湖相红色泥岩、含石膏泥岩夹石膏层。1:20万辛格尔幅(1965)地层划分方案中,将本区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塔什皮萨克组(E1-2t),属于陆相沉积(河湖相沉积)。下部为砖红色砾岩,中上部为砖红色砂岩夹砾岩和石膏层。厚150米。五)古近系渐新统新近系中新统乌恰群(E3-N1)W新疆石油管理局王志武等(1957)将出露于乌恰一带中新统的一套碎屑岩命名为“乌恰统”。新疆石油管理局182

30、0分队(1957) 改名为“乌恰群”,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乌恰群以河湖碎屑岩为主,夹海陆交互相碎屑岩。1:20万辛格尔幅(1965)地层划分方案中,将本区渐新统中新统定名为马萨盖特组(E3-N1)m,与下伏塔什皮萨克组(E1-2t)之间为整合接触,岩性为过渡关系。岩性主要为橙黄色的砾岩,夹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不含石膏层。厚140米。六)新近系中新统安居安组(N1a)由新疆石油管理局彭希龄(1975)创名。创名地在乌恰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安居安种羊场。原定义为上段主要为泥岩,下段主要为砂岩,时代古入中新世,主要化石依据有:Cibicides sp.,Darwinula stevenson

31、i,Limnocythere aligra,Cyclocypris cavernosa等。这一定义目前仍然在使用。1:20万辛格尔幅和奥图拉托格拉克布拉克幅(1965)地层划分和描述中,认为本区中新统属于陆相沉积(河湖相),与下伏渐新统之间为整合接触。岩性主要为棕色砾岩,夹砂岩和粉砂岩。厚190米。七)第四系更新统(Qp)1、下中更新统湖积(Qp1-2l): 由砂层夹砂土互层组成,含膏盐矿物,半胶结。厚35米。2、上更新统洪积(Qp3pl):分布在二级阶地上,下部为漂卵石、碎石,上部为砂土。厚37米。3、上更新统风积(Qp3eol):沿低洼地带或缓坡地带分布的风积沙和洪积碎石、卵砾石混合堆积。

32、厚310米。八)全新统(Qh)1、全新统风积(Qheol):由松散砂组成,呈流动的沙丘分布。厚度10米。2、上更新统洪积(Qhpl):沿低洼地带堆积碎石、卵砾石和砂土。厚25米。3、上更新统湖沼沉积(Qhch):沿低洼地带堆积的软泥和含盐类矿物的砂土。厚度2米。二、岩浆岩调查区岩浆岩广泛发育,有侵入岩、火山岩和各种脉岩。尤以侵入岩为主,分布面积约占调查区面积的三分之一。一)火山岩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中泥盆统阿拉塔格组和上泥盆统破城子组,属于海相火山岩。岩石组合比较复杂,包括基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等。在地层中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二)侵入岩调查区内出露的侵入岩主要为石炭纪闪长岩和花

33、岗岩,其次为基性、中性和酸性脉岩。这些侵入岩体都是1960-1970年间进行120万区调时填绘的,其时代、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数据较少,由于前人也未对测区的侵入岩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工作,资料相对缺乏,这些岩体之间的同源、异源属性以及岩浆来源属性等均缺少资料。本设计只能根据侵入岩所处大地构造单元、岩体的变形程度、岩体的岩石成份以及与南天山地区侵入岩最新研究成果对比等几个方面,初步将本区广泛出露的石炭纪中酸性侵入定为石炭纪壳源岩浆系列。1、闪长岩(C)出露在测区南部,呈近东向分布,面积50平方千米左右。侵入于泥盆系和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阿拉塔格组、破城子组和下石炭统甘草沟组中。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发育热

34、接触变质或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数米数十米宽的接触变质带,以矽卡岩化、角岩化、硅化和大理岩化蚀变为主。岩体主要岩性为闪长岩,其次有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等,较基性的岩石一般分布在岩体边部,较酸性的岩石分布在岩体中部。岩石比较新鲜,未受韧性变形构造作用影响,呈块状构造。从前人对本区闪长岩的描述情况分析,该岩体属于杂岩体。有可能是从岩体边部向中央,出现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序列。由此可见,对该岩体存在解体的可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单元和不同的深成岩体。2、花岗岩(C)广泛分布于测区中南部地区,由多个小、中型岩体组成,单个岩体的出露面积最大约70平方千米,一般多为几十几平方千米

35、,最小者仅0.5平方千米。它们大多呈不规则团块状和狭窄的长条状、岩相比较单一、以红色花岗岩为主,有少量的花岗斑岩,结构、成份较稳定。没有受到韧性变形构造作用的影响,多呈块状构造。岩石呈肉红色、浅肉红色、玫瑰色、浅红色,具有粗粒、中粒花岗结构、文象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其中斜长石为中长石,呈半自形粒状,具有环带和条纹构造。钾长石主要是钾微斜长石,呈它形晶产出。黑云母呈片状,棕绿色。副矿物以磷灰石、榍石和磁铁矿为主。同样,区内花岗岩也存在进一步划分和解体的可能。三)脉岩调查区脉岩不发育,仅有零星的分布,主要有酸性岩脉、中基性岩脉和石英脉。以基性岩脉最多,其

36、次为酸性岩脉和石英脉。图面暂未表示,待具体调查之后再在图面上予以准确表示。1、中基性岩脉:主要分布在调查区中西部石炭纪花岗岩中,一般宽0.5-15米,长度数十米数百米。岩性为灰绿色蚀变辉长辉绿岩、暗绿色辉绿岩和闪长玢岩。2、酸性岩脉:主要分布在石炭纪闪长岩和花岗岩体周围围岩中。一般岩脉长100-500米、宽3-8米。主要岩性为土黄色花岗细晶岩和花岗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3、石英脉为最晚侵入的脉岩,产在岩体周围以及断层带两侧,一般长数十米,最长百余米,宽数厘米到几十厘米。岩石呈白色、浅灰色,细晶半透明体,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组成。三、变质岩与变质作用调查区泥盆系局部发生浅变质作用,形成千枚岩、绢

37、云绿泥片岩,均属于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组合。变质作用在泥质岩、火山岩和凝灰岩中表现相对比较明显,砂岩和灰岩中不明显。侵入岩基本上没有发生变质。另外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沿较大断裂带可能出现动力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岩。四、构造一)构造单元划分调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案较多。依据目前多数人的观点,测区属于南天山晚古生代弧后残留盆地。二)基本构造格局区内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南部由于受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影响,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区内褶皱比较紧闭,主要断裂构造与褶皱基本平行,岩浆岩多呈狭长的带状平行断裂产出。横穿测区中央的带状洼地属于中生代以后形成的山间断陷盆地。测区目前总体表现为近东西向或北西西

38、向带状隆起与带状断陷相间的构造格局。三)褶皱调查区褶皱在不同构造层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在上古生界与侏罗系之间、侏罗系与古近系之间均为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上下岩层褶皱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应力特征不一样,导致不同构造层次褶皱样式和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1、南部海西期复式背斜位于调查区南部,背斜轴线呈近东西向展布,褶皱地层为泥盆系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阿拉塔格组(D2a)和破城子组(D3p),核部地层为阿尔彼什麦布拉克组(D1a)或阿拉塔格组(D2a)。受后期断层和岩浆侵入破坏,核部地层不连续,北翼大部分地段被石炭纪中酸性侵入岩破坏。该背斜基本上贯穿测区南部全部地区。2、南部海西期复式向斜位于

39、测区南部,向斜轴线呈近东西向。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甘草湖组第二岩段(C1g2),两翼对称出现甘草湖组第一岩段(C1g1)。晚期发育的近东西向断层从向斜核部穿过,北西向断层斜切并错断向斜。3、东部印支期背斜位于测区东段北部,中间段出了测区。背斜轴线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并呈波状延伸。核部地层为克拉苏群第一岩组(J1-2K1),两翼为克拉苏群第二岩组(J12K2)第四岩组(J12K4)。该背斜属于近于直立或斜歪褶皱,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介于2040之间,比较开阔。褶皱东段被第四系覆盖,西段被石炭系花岗岩体截断。4、西段北部印支期向斜位于测区西段北部,大部分地段被石炭纪花岗岩体侵入破坏,仅在西边图幅边部部分

40、除露。向斜轴线呈北西西南东东向。核部地层为克拉苏群第四岩组(J1-2K4),两翼为克拉苏群第二岩组(J12K2)。该向斜属于近于直立的宽缓向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介于1530之间。5、西段北部印支期背斜位于测区西段北部,背斜比较完整。背斜轴线呈北西西南东东向。背斜核部出露的地层为克拉苏群第四岩组(J1-2K1),两翼依次出现克拉苏群第二岩组(J12K2)第四岩组(J1-2K4)。该背斜属于近于直立的宽缓背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介于1530之间。6、西段北部喜山期复式向斜位于测区西北角,总体表现为一个复式向斜,其上叠加了两个次级背斜,褶皱比较完整。主向斜和两个次级背斜轴线均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主向

41、斜核部出露的地层为上新统安居安组(E2a),两翼依次出现渐新统中新统乌恰群(E3-N1)W和古新统始新统齐姆根组(E1-2q)。该背斜属于近于直立的宽缓背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介于3040之间。四)断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与褶皱轴向近于平行的走向断层或顺层为主,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层。根据断层与地层、侵入岩体、以及断层与断层之间的相互切错关系,可以将本区断层至少划分为三个期次:1、海西期断层出现在泥盆系和石炭系分布区。断层走向与地层褶皱轴向基本一致,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走向为主,断层切割了褶皱翼部,以逆断层为主。这一部分断层形成于上古生界褶皱造山晚期,与褶皱属于同一构造幕,断层控制着石炭纪侵

42、入岩体的分布和形态。海西期形成的断层常被晚期形成的断层错断,并被下中侏罗统覆盖。值得一提的是,区内泥盆系中是否存在韧性剪切带值得下一步工作注意。2、印支期断层主要出现下中侏罗统分布区。断层走向与下中侏罗统地层褶皱轴向基本一致,以北西西向为主,断层切割了褶皱翼部,以逆断层为主。这一部分断层形成于上下中侏罗统褶皱造山晚期,与褶皱基本上属于同一构造幕。常被更晚期形成的断层错断,并被古近系覆盖。印支期断层中,不排除有继承性断层,有些断层可能属于海西期断层的再次活动。3、喜山期断层形成时代最可靠的喜山期断层是错断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断层。断层与古近系和新近西褶皱轴线平行分布,也有斜切褶皱的断层。喜山期断层中

43、,不排除有继承性断层,有些断层可能属于海西期或印支期断层的再次活动。第二节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一、地球物理特征一)区域重力场特征12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图2-1),调查区位于库鲁克塔格与南天山重力异常梯度带北侧。测区以南为库鲁克塔格陆块区,重力异常值相对较高,异常梯度较小,异常曲线比较稀疏。以库鲁克塔格北坡断裂表现清楚,呈近东西向延伸。穿过库鲁克塔格北坡断裂以北,异常梯度明显增大,异常曲线密集,本区正好位于曲线密集带上。从重力异常图上可以看出库鲁克塔格北坡断裂应该属于超壳断裂,断裂以南地壳厚度小于断裂以北地壳厚度。布格重力异常带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二)区域磁场特征测区西段磁场

44、总体以大面积负磁异常低正异常为背景,以磁异常值变化小、分带性不明显、磁性结构较均匀为特点,其形成可能与该段地质体中图2-1 测区布格重力异常图图2-2 测区航磁异常图磁性矿物含量较低有关。测区东段出现较高的航磁正异常,异常体呈扁豆状平行区域构造带分布,表明该区存在高磁性地质体,在以后工作中应当引起重视。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是测区布置地质和找矿工作的重要依据,本区120万化探扫面和其后的部分15万地球化学异常的加密检查为该区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地球化学资料。邻区已经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对区内成矿条件的研究及其成矿带的初步划分,成矿带有关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的检查和所获新

45、的认识,均表明初步划分的成矿带向本区延伸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从Au、Mo区域化探异常图(图2-3和2-4)上可以看出,在测区周围均图2-3 金元素区域化探异常图图2-4 钼元素区域化探异常图出现良好的Au、Mo异常,尽管本区没有处在异常中心,但这些异常有向测区内部延伸的趋势。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邻区化探异常区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与本测区类似,因此可以认为本区具有形成类似矿床的地质条件。目前在本区找矿效果不是很好,可能与工作程度不够有关。根据该区1:20万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本区内出现的化探异常主要为Au-Pb-Zn-Cu综合异常、Au-Mo异常和Sn异常。第三节 遥感影像特征一、遥感图像的收集和选择本次调查拟选用美国陆地卫星ETM扫描图像,ETM图像地面分辨率多波段为30米,全色波段为15米,分辨率可满足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精度要求。二、遥感图像的质量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