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6346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实习报告11.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班级: 学号: 姓名: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工程地质这门课程。在学期末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宜昌市秭归县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了解到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实习时间:6月29日下午实习地点:秭归县屈原镇和龙马溪实习内容:观察秭归县屈原镇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如褶皱、层理、节理等地址现象观察并分析滑坡等地质现象产生的地质原因,初步了解滑坡的治理方法;参观龙马溪的汇流,分析龙马溪的汇流的原因;实地考察屈原镇的塌岸防护工程和边坡治理,了解基本的塌岸防护工程和边坡治理方法和施工方法;今天是实习第一天,早上8点我们乘车从学校出发,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茅坪港,然后换乘轮船经过一个

2、半小时后,到达了我们的地质实习的第一站屈原镇。秭归县屈原镇地处长江西陵峡的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之间,地跨长江南北两岸,与三峡大坝眺望可及,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诞生地,是闻名中外的两大地质灾害-新滩大滑坡和链子崖危岩工程治理所在地。屈原镇历史悠久。该镇系1995年10月由原新滩镇与原屈原乡九个村合并而成的,1998年8月,原国营九岭头林场划归屈原镇。新滩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说:“新滩旧名豪三峡,晋、汉时山再崩塞,故名新滩”。北宋时设新安驿,南宋末年州治曾迁到新滩。明设新安镇,清设新滩镇。屈原镇文化底蕴深厚。峡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口头文学有地方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

3、民歌有五句子山歌、小调、儿歌、哭嫁歌,丧鼓舞、薅草锣鼓等,民间器乐有民间吹打乐、琵琶丝弦等。民间戏曲有皮影戏等,民间舞蹈有花鼓子、蚌壳、彩莲船等,民间美术有挑花、刺绣等,纪念屈原的文化有划龙船、吃棕子、挂艾蒿等。屈原镇资源丰富。该镇地质结构古老、复杂,由各种灰岩、硅质岩、白云岩等组成。新滩页岩是烧制页岩砖的理想材料。煤藏量大,水资源丰富。柑桔栽培历史悠久,被誉为峡江“三秀”的脐橙、桃叶橙、锦橙均有种植,尤以桃叶橙为最,是该镇美名远扬的特产,曾多次获得部优金奖。由于三峡水库的建成,水运交通大大改善,使该镇的特产矿产远销全国,促进当地经济飞速发展。在老师的提示下我们观察到,龙马溪汇入长江的方向与一

4、般的支流不一样,它是逆水汇入长江的,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种现象与屈原镇的地质构造有关,是由于黄陵背斜引起的逆向汇流,而黄陵背斜的地质构造在三峡中十分常见,如图所示就是典型的黄陵背斜构造。这张图片是西陵峡的黄陵背斜图片,十分典型,而在龙马溪的岩层就基本上是和西陵峡的一模一样。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观察到不仅是三峡的两岸山势陡峭,而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的到山体岩层的倾角很大,又得几乎接近垂直,或许我推测这就是这一代频发地质灾害的一个原因。 我们一路走的过程中都发现路边的边坡都是软质岩,经过老师介绍,这个地区的岩石只要是砾岩、页岩和砂岩组成,而且大都成向西的倾斜产状,而且层理和解理清晰可现,从图中我们还

5、可以看到了一个宽度一多米的袖珍型褶皱和一个宽度达近百米的较大些的褶皱。由于软质岩的抗滑强度很低,在路上时常都会看见有从边坡上滚落下来的岩体和土方,这也是造成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频发的另外一个原因。 接着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的边坡治理,有重力式档土墙,有经过挂网喷锚处理的边坡,我们看到了我们书本知识的重现,例如伸缩缝和沉降缝排水沟和排水孔,为了能够充分排除边坡中的水,采用了很多的排水设施以保证边坡的抗剪强度不降低来保证边坡的安全。与此同时我们还用罗盘打了一些岩层的产状,加深了我们对地质仪器罗盘的使用和操作。最后我们参观了屈原镇的塌岸防护工程,屈原新集镇库岸为混合型岸坡,底部高程135米,顶部高程190

6、200米,治理长度915 米。该防护工程采用抗滑桩(桩间为挡土板)+锚杆格构+干砌石护坡+截排水+监测工程的治理方案。该库岸位于三峡航运和三峡黄金旅游线上,治理后可有效的保护66户22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新集镇、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的稳定。背斜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

7、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 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

8、错误判断。实习时间:6月30日上午实习地点:链子崖危岩体实习内容:参观链子崖危岩体,了解链子崖的地质构造并进行分析; 参观链子崖危岩体的防护工程和危险边坡的治理; 今天上午,我们早上从住地出发,乘船到达链子崖危岩体防护工程进行参观,一上岸爬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看到了链子崖的“七千方”滑移体的治理工程,如图所示。这个治理工程很庞大,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的目的,是改善坡体稳定状况,防止大规模崩滑入江造成危害。其中,危岩体锚固工程是整个防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改善水马门一带的“五万方”危岩体、“五千方”滑移体和 “七千方” 滑移体的稳定状况。经过老师介绍,我们知道,“五万方”危岩体防治工程,

9、于1995年5月10开工,1997年8月9日完成施工作业,历时两年。 “五万方”危岩体防治工程的施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作是施工前准备,主要完成:施工中临时设施的水、电、气路架设,机械设备、材料的进场,锚索试验,设备性能检验及其它测试工作;第二阶段为辅助工程及周边分部工程施工,其中主要完成排架基础施工(开挖土石方、砌筑挡土墙、混凝土浇筑)、排架搭设、T12回填、“一万方”表层危岩清理、喷锚网工程、R203软层加固;第三阶段是工程的主体施工,完成锚索151束(其中1000KN锚索50束,2000KN锚索61束,3000KN锚索40束)。于1997年8月20日在工地住地的瓦缸组织资料自检

10、验收会,邀请有关专家对该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了初检,同意进入资料整理和竣工报告的编写。 在高达百米的崖壁上进行锚固工程施工,难度很大。经过多次研究,搭设了高82.6米的碗扣式施工排架及物料提升机,克服了高空施工困难。而在施工中发现,T11裂缝以内岩体中同向裂缝仍较发育,因此,除延长锚固深度外,将一部分锚索穿过T12号缝伸入到核桃背完整岩体中,以提高其整体性。 在多裂缝岩体中进行锚索工程施工,其关键工序是造孔质量和钻孔堵漏、锚索防腐、内锚固段注浆、张拉锁定。具体实施中,对造孔质量采取了先进的钻孔防斜保直、跟管钻进、反喷清孔等施工技术,大部分锚索孔经过了超声波和孔内电视检查;对锚索进行了合理的防腐;锚

11、固段注浆采用了理论值与指示器相结合的质量保证措施。而张拉锁定的关键,是既充分发挥锚索作用,又不过大扰动危岩体应力状态,并促使其稳定,这一工序在变形监测的严密监视下进行 。“七千方” 滑移体防治工程,于1995年4月3日开工,至1996年6月20日完成施工,并于1996年7月进入资料整理及施工总结。施工中采用了防卡钻空气钻进技术和快速堵漏及过缝架桥等先进技术,以及在破碎地层安装锚索的新方法,初步总结了一套保证工程质量的施工工艺方法和措施。实习时间:7月1日上午实习地点:沙镇溪镇千将坪滑坡遗址实习内容:参观沙镇溪镇千将坪滑坡遗址6月28日上午我们乘船来到了沙镇溪镇,下了船我就一眼看见了千将坪滑坡遗

12、址,当年的滑坡的后缘还清晰可见,上面基本上没怎么长植物,而且那里的农户基本上都搬走了,看来千将坪滑坡给人们留下的惨痛的记忆还依稀存在。千将坪滑坡位于长江南岸支流青干河左岸、秭归县沙镇溪镇千将坪村斜坡上,距长江干流5公里。长约1200米,宽约800米,前后缘高差300多米,体积约 2400万方。该滑坡为群测群防监测点。今年6月16日,群测群防人员发现千将坪滑坡后缘出现裂缝。7月12日滑坡变形加剧。镇政府领导和县领导高度重视,增设20个监测点,并采取果断措施,疏散居民。129户村民连同四家企业职工共计1200人被提前安全转移。2003年7月13日零时20分,滑坡发生,下滑山体堵河成灾。由于成功预报

13、,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千将坪滑坡发生于2003年7月13日12时20分,是三峡库区自新滩滑坡后发生的最大滑坡。该滑坡地处青干河左(北)岸,与沙镇溪镇隔河对峙,距三峡工程坝址约56Km。构造上,滑坡区位于秭归向斜南端向西弧形转折端与百福来流来观背斜向东倾伏的过渡地段,主要出露三叠系沙镇溪组碎屑岩,岩层稳定延伸,倾向南东,倾角较缓,滑坡所在岸坡为顺向坡。滑体平面形态呈舌状,长1200m,宽1000m,总体上薄下厚,平均厚度约20m,面积约 120km2,体积约2400104m3。后缘呈圈椅状外形,顶部高程450m,边界位于370-420m高程线之间;前缘没入青干河,高程 102m,

14、前后缘高差348m;北东和南西两侧出现陡立的剪切滑壁,走向分别为30和330。滑体物质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残坡积粘土夹碎石,下部为沙镇溪组泥质粉砂岩,上、下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5m 和10m。该滑坡属于基岩顺层滑坡,滑动面与地层层面产状一致,倾向南东,倾角28。据对岸陡坡上残存的水渍痕迹估算,滑坡产生的涌浪高达30m 以上。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

15、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实习总结三天的实习虽然结束,但是它带给我们许多知识。每天上午我们和老师一起到野外观察,测量产状,记录数据。并且及时复习已经淡淡忘记的课本知识。通过实习,我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对它的方式方法有了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并且影响我的学习观念。总之,这次实习给我的收获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