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6365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电站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评估报告.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1 前言42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72.1 气象及水文72.2 地形地貌72.3 地层岩性82.4 地质构造及地震92.5 岩溶及水文地质特征112.6 岩土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132.7 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14 小结14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43.1 水库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43.2 坝址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15小结16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74.1 水库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74.2 坝址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19小结20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215.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215.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215.3 防治措施 21小结2

2、21 前 言1.1 任务由来1.2 拟建工程概况双河口水电站是蒙江干流规划开发的第五级水电站,位于罗甸县边阳镇交砚乡,地处蒙江干流河段上格凸河与涟江汇口下游4km处,坝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030,北纬253315,行政区划属罗甸县边阳镇。电站交通条件相对较好,有边阳至交砚的区乡级公路通至距坝址区约2km的地方,距边阳镇27km,距罗甸县城68km,距贵阳市145km。(工程地理位置图见图1) 双河口电站为坝后式电站,坝段河床高程495-497m,拟建水库雍水高83-85m,正常高水位580m,最大坝高90.5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770km2,总库容1.670亿m3,装机容量120MW,本

3、工程是以发电为主的中型水力发电工程(详见表1)。双河口水电站工程地理位置图1.3 征地地点及评估范围双河口水电站大坝枢纽位于罗甸县边阳镇交砚乡小寨村以西约一公里处,其水库从这里沿蒙江向北延伸至双河口后分别沿涟江和格凸河延伸至上尖坡和灰洞。双河口水电站枢纽工程特性一览表 表1序号及名称单位数 量备 注一、水库正常蓄水位m580死水位m555正常蓄水位时水库面积km24.8回水长度km15.2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万m316700二、工程效益指标全梯级联合运行装机容量万kW12多年平均年发电量亿kWh4.43三、淹没损失及工程永久占地1、淹没耕地亩8802、工程永久占地亩140四、主要建筑物及设备1、

4、挡水建筑物型式砼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m582.5最大坝高m90.5坝顶长度m3182、泄水建筑物溢洪道形式设闸式堰顶高程m567.5消能方式挑流消能泄洪洞形式有压圆形隧洞进口底板高程m505消能方式挑流消能闸门形式、尺寸及数量m661弧形闸门3、引水隧洞进水口型式塔式进口底板高程m535.2闸门形式、尺寸及数量m482平面闸门引水道型式有压圆形隧洞3、引水隧洞长度m305断面尺寸mD=7压力管道形式压力钢管条数34、厂房形式地面式主厂房尺寸(长宽高)m671737水轮机安装高程m4985、开关站形式地面式面积(长宽)/层数m6050 /26、主要机电设备水轮机台数台3发电机台数台3单机容量万kW

5、4主变压器台数台17、输电电压kV220/110五、施工1、施工导流形式断流围堰、导流隧洞2、施工占地亩120六、投资1、总投资万元81156双河口水电站建成后,其水库正常高水位580m高程以下的所有土、林地都将被淹没;水电站枢纽布置需要永久性占用库首河流两岸土地和坡地;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大坝下游左岸的河边寨一带拟作为施工临时用地,因此,需永久征用库区880亩淹没耕地和库首140亩枢纽工程用地以及临时征用约120亩的施工用地。评估范围:水库区:双河口电站上游有涟江支流的上尖坡电站和格凸河支流的灰洞电站,水库回水到这两个电站厂房下游附近,回水线至尖坡电站总长15.9km,至灰洞电站总长11.5k

6、m。评估范围向上游延伸至回水线末端,向库岸外延至一级分水岭地带,对部分深切冲沟向上游适当延伸,其总面积约60km2,水库正常蓄水位(580.0m)以下库岸为本次评估重点范围。坝址区:上游1.0km、下游2.0km,宽2.02.5km,总面积约6km2。1.4 项目类型及平面布置双河口电站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90.5m,水库总库容16700万m3,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为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和较重要的建设项目。根据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报告和建筑物布置,其挡水建筑物为一90.5m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溢洪道和泄洪洞以及施工导流洞布置在右岸,发电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升压站布置在左岸(详

7、见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坝址区工程地质图)。1.5 评估目的、任务和依据 通过对水库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减灾防灾提供地质依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工程建设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其工作任务:查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成因、发育特征、危害程度、危害范围及对拟建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现状评估; 对拟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在现状、预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对建设用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评估工作依据: 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1999.3.2); 国土资源部国土资1

8、999392号文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及附件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35号;(4)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办发200162号)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5)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6)双河口电站工程总平面布置图。1.6 评估工作情况承接委托后,评估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同时充分利用前期地质勘察资料,综合分析整理完成该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实物工作量见表2。提交如下成果资料:1/5万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工程环境地质图;

9、1/1万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1/2000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坝址区工程地质图;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地质灾害评估剖面图;(5)蒙江双河口水电站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1.7 评估工作级别的确定双河口电站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90.5m,水库总库容16700万m3,装机容量为12万千瓦,为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水库首部枢纽工程级别均为等。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技术要求中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标准的规定,本工程属较重要的建设项目;就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而言,其地形较为复杂,地貌类型较多,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因此地质环

10、境条件属复杂类型,由此确定该工程评估等级为一级。评价实物工作量表 表2工作项目工作量工作内容实物工作量收集资料收集区域地质、水文气象资料和地方县志,前期勘察、设计资料等野外调查92工日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测绘、地质填图1/50000区域地质校核600 km21/10000地质测绘约90 km21/2000地质测绘约1.3km2 2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2.1 气象及水文蒙江流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热,雨量丰沛。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238.9mm,降水集中在510月,占年降水总量的80%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平均日照时数1474.9h,全年无霜期3

11、46天,最大积雪深度1cm。年平均风速0.8m/s,最大风速17.0m/s,以E风为主,全年静风频率64%。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51.2mm。蒙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红水河干流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长顺县马路乡,向东南流经紫云县、罗甸县,分别于双河口、八茂接纳左岸一级支流涟江、坝王河后,于贵州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双江口处汇入红水河。蒙江干流总长253km,总流域面积8650km2。流域上游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属浅丘地貌,海拔高程一般在1100m左右。中游以格凸河紫云县城附近及涟江惠水县城以下起至双河口附近,河流逐渐深切,特别是接近双河口的地段,深切程度更大。该河段的河道天然落差集中,水力资源丰富

12、,开发较为有利。蒙江流域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流域岩溶发育,较多的洼地、溶洞、地下伏流等分布于上、下游各河段上。流域植被一般,森林覆盖率在8.014.5%之间。双河口坝址以上集水面积为4770km2,主河道河长146km,坡降5.81,本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较大的工矿业极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除上游兴建有一些中小型灌溉水库外,并无较大的可影响河川径流情势的工程。2.2 地形地貌测区属侵蚀剥蚀及溶蚀的中山地貌区。地势北高(北面最高山头1182 m),南低(南西最低蒙江河面400m)。河流由北向南,平均比降4.6,在双河口处汇入由北西向南东的一大支流格凸河。区内两岸高山耸立,相对高差一般300500

13、 m,地形坡度2050。 砂、泥岩分布区为构造侵蚀地形,地表水系发育,呈树枝状沟谷,纵横交错,山高谷深,切割强烈。山脉多呈条形状,走向南北,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山顶呈浑圆形。河谷多呈不对称的“V”形谷,谷底宽60-100 m,为库盆主要地貌。 库尾停楷至里拉唐一线北西及坝下游冗翁以南为灰岩出露区,岩溶发育,呈峰丛洼地及垄脊槽谷地貌,溶蚀锥峰起伏,峰脚高低不一,相互连接成峰丛。峰丛间为溶蚀洼地或漏斗分布,面密度3-5个/km2,其底面常能见到落水洞或竖井,且有少量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洼地、漏斗一般顺地层走向及构造线方向呈串珠状展布。河谷多呈“U”形峡谷,该地貌分布于水库外围。河谷阶地不发育,

14、见有零星堆积阶地,阶高 0.5-2m,宽5-20 m,阶面较完整,由砂质粘土夹卵砾石组成,多为农田分布。2.3 地层岩性工程区以中三叠统边阳组的砂泥岩为主,厚2120m,其次在库尾及周边分布有石炭系摆左组至三迭系把南组地层,此外各地零星分布第四系。分述如下: 、石炭系:摆左组(C1b):浅灰色厚层灰岩,厚100-200m。黄龙群(C2hn): 深灰黑色中厚层至块状燧石灰岩,厚500 m。马平群(C3mp):灰至黑色中厚层燧石灰岩,厚250m左右。 、二迭系: 栖霞组(P1q):上段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夹片状泥灰岩、燧石灰岩;下段黑色页岩与薄层灰岩互层,厚91-282m。 茅口组(P1m):灰

15、白、浅灰至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夹癞皮状白云质灰岩,偶夹燧石灰岩。厚141-668 m。 吴家坪组(P2w):浅灰至深灰黑色中厚层至块状燧石灰岩及灰岩,偶夹燧石层及煤线,底部时具黄色铁质及铝土质泥岩。厚84-563m。 长兴组(P2C):浅灰至深灰黑色中厚层至块状燧石灰岩。厚30-91m。 大隆组(P2d):灰绿至黄色泥岩及燧石层。厚0-6 m。、 三迭系: 中、下统分为紫云罗甸相区与打讲相区。 紫云罗甸相区:下统包括夜郎组( T1y)和永宁镇组( T1yn)。夜郎组( T1y):上部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及灰岩,下部黄色、黑色钙质页岩、泥岩夹泥灰岩,厚28-118 m。永宁镇组

16、( T1yn): 上部灰、深灰色薄层片状灰岩;下部灰色、紫红色块状、角砾状灰岩夹灰岩。厚30-129m。中统包括新苑组( T2x)和边阳组( T2b)。新苑组( T2x):黄色、灰绿色页岩、泥岩间夹薄层灰岩、泥灰岩,底部为黑色薄层硅质岩夹泥岩、燧石灰岩、及燧石层。厚31-406m。边阳组(T2b):上部薄层至中厚层钙质泥页岩和钙质粉砂质泥岩夹少量泥质灰岩,厚832m;中部为灰绿色薄层至中厚细层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即石英砂岩,厚736m;下部为薄层至中厚层粒钙质石英砂岩,时夹薄层泥岩,厚552m。打讲相区:工程区范围内只涉及中统凉水井组。凉水井组 ( T2L): 上部浅灰白色、深灰色块状

17、灰岩,中下部中厚层至厚层灰岩夹钙质白云岩及白云质团块灰岩,厚1626m。在工程区范围内上统只涉及把南组,位于库首以东里牙寨一带。把南组( T3b): 黄色薄至中厚层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夹瘤状泥质灰岩、泥灰岩及灰岩,厚度大于330m。、第四系:主要为坡积和残积层,次为由砂质粘土和砾石组成的冲积层,厚0-15m。 评 估 区 地 层 岩 性 简 表 表3界系统群(组)代号厚度(m)岩 性新生界第四系Q017主要为残坡积的砂质粘土、红粘土和冲洪积的砂卵砾石层中生界三迭系上统把南组T3b300灰、黄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砂岩、钙质泥岩夹瘤状泥质灰岩中统边阳组凉水井组T2bT3l21201626顶部为石英粉砂岩

18、、粉砂质泥岩、泥灰岩及薄层砂质灰岩;上部及中部为薄层泥岩、青灰色中厚层钙质泥岩夹中厚层钙质砂岩;下部为钙质石英砂岩夹钙质泥岩;底部为泥岩。上部为浅灰白色、深灰色块状灰岩;中下部为中至厚层灰岩夹钙质白云岩及白云质团块灰岩;底部为中厚层至块状钙质白云岩新苑组T2x31406黄色、灰绿色页岩、泥岩间夹薄层灰岩、泥灰岩,底部为黑色薄层硅质岩夹泥岩及燧石层下统永宁镇组T1yn30129上部灰、深灰色薄层片状灰岩;下部灰、紫红色块状角砾状灰岩夹灰岩夜郎组T1y28118上部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泥质条带状灰岩及灰岩;下部黄色、黑色钙质页岩、泥岩夹泥灰岩古生界二迭系上统大隆长兴组P2d+c091上部为灰

19、绿及黄色泥岩及燧石层;下部为浅灰至灰黑色中厚层至厚层块状燧石灰岩吴家坪组P2w82813浅灰至深灰黑色中厚层至块状燧石灰岩及灰岩,偶夹燧石层,底部时具黄色铁质及铝土质泥岩下统茅口组P1m141668灰白、浅灰至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夹癞皮状白云质灰岩,偶夹燧石灰岩栖霞组P1q91282浅灰、灰白色块状灰岩,顶部时具豆状灰岩石炭系上统马坪群C3mp161289浅灰、灰白色块状灰岩,顶部时具豆状灰岩中统黄龙群C2hn70639上部浅灰、灰白色厚层块状灰岩;下部灰白色块状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夹灰岩下统摆佐组C1b128207浅灰色厚层灰岩2.4 地质构造及地震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Pt)准地台黔南(D

20、-T32)台陷贵定(21)南北向构造变形区(摆所褶皱断裂区)。库区位于兴隆向斜西翼,打浪背斜东翼,边阳压扭性断裂西盘(下盘),库区及坝址枢纽区正处于打浪背斜与兴隆向斜之间。纵观全区,构造线主体呈NW向展布,褶皱构造发育(尤其是低序次小褶皱),导致岩层产状变化甚大;断裂构造发育较弱。兴隆向斜:轴向N32oW,北端抬起,北接中曹司向斜,南端接罗甸穹隆构造。核部地层为把南组( T3b)、边阳组( T2b),两翼不对称出露二叠系( P)地层。打浪背斜:轴向N0-25oE,北接王佑穹隆构造,南抵罗甸穹隆构造,两翼较对称,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摆左组(C1b),两翼对称出露二叠系( P)、三迭系( T)地层。

21、边阳断裂:距坝段平距13km,走向N30oW,主体倾南西,倾角75o,为高倾角压性扭断裂,延伸长43km,最大断距800-1000m,最大破碎带宽2km(边阳附近),断裂带糜棱演化强烈。南段始于板敖附近,经边阳北端延至断杉一线,断面弯转扭曲。工程区方圆一百公里内均无较大地震发生,属微震区。据地震资料记载,坝址以西约70km的贞丰白层1971年6月27日发生过4.8级地震;以南12km的罗甸云里乡1987年11月18日发生过4.1级地震;以东55km的平塘翁昭1986年12月14日发生过4.5级地震。工程区内无深大断裂及缓倾角断裂发育和通过,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查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0

22、01)(1/400万),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2.5 岩溶及水文地质特征(1)岩溶区内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库尾里拉唐董王西北及坝段下游河边寨东南等地。由于构造裂隙切割,地壳间隙抬升以及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上述区域岩溶强烈发育。据库盆周边岩溶洼地统计,岩溶发育率3-5个/km2,各种岩溶形态众多,其中以洼地最甚,溶洞、暗河、落水洞、溶隙均有发育。库盆内及周边主要发育三个地下岩溶管道系统,分述如下:油闹地下暗河系统:分布于打浪背斜东翼,由摆龙、偏岩三条地下河组成,总体流向由南西至北东,主流摆落地下管道长12km,水力坡度15,枯季流

23、量182.9L/s,排泄于上游油闹附近格凸河支流,形成于C1bP2灰岩地层中,入口地面高程750-820m,有唯一天窗深120m见水流动,水面高程约630m。出口高程530m,洞高3.5m,洞宽6m。云里地下暗河系统:发源于妹场、打王坡一带,总流向从北西至南东,展布于打浪背斜轴部的C1bT1灰岩地层中,由5条主要地下岩溶管道呈树枝状、网状分布,流域面积238km2。进口地面高程9551030m,出口高程550m,主流长35km,水力比降17,最终分两处于软里、从里排出地表,枯季总流量1019L/s。堡堡上暗河:发育于库内,展布于涟江与格凸河两条河间地块P2C灰岩地层之中,进口在涟江右岸堡堡上河

24、岸,高程600m;出口在格凸河里拉唐上游左岸,高程530m,枯流量200L/s,丰水量一般1500L/s,由涟江排向格凸河,进口为落水洞,出口是两个水平溶洞,洞口直径1.5 m,洞长6 km,沿岩层走向发育。区内岩溶发育具有以下规律:岩溶发育具明显的方向性。洼地长轴方向、溶洞走向与主要构造节理发育方向基本一致。岩溶在垂直剖面中具分带性。新构造运动上升的间隙期,岩溶的水平作用力加强,与阶地相适应,形成了以水平溶洞、岩溶洼地和坡立谷为特征的喀斯特水平带。其中,550-700m高程区段岩溶最为发育,溶洞的数量最多,规模较大。岩溶发育具不均匀性和向深部减弱的规律。岩相的不均一变化,特别是构造破坏在不同

25、的构造部位不一致,近代地质作用的选择性,使岩溶的发育在不同地段、同一地段的不同深度均不相同。(2)含水层类型及其分布库盆主要分布T2b砂泥岩地层,地表水系发育,地下水多为基岩裂隙水,一般高于河水面而呈分散状补给河水。如在岸坡的村寨均有井泉水出露,该层隔水性能良好,且向两岸延伸较远:左岸延伸至分水岭之外;右岸其分布高程多在600-1200m以上。库尾里拉唐董王西北为P1m 、P2w、P2c、T1yn灰岩分布区,岩溶发育,厚度大,构造裂隙、岩溶十分发育,可视为统一强岩溶含水体。地下水主要为喀斯特水平循环带的潜水,如油闹地下暗河系统(枯流量189.2L/s), 堡堡上暗河(枯流量200L/s),库岸

26、周边亦有悬挂泉分布。水库下游河边寨石门坎河间地块大面积出露T1L灰岩,质纯,岩溶强烈发育,富含溶隙溶洞水。 (3)地下水循环条件与动态特征 测区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蒙江河床为其排泄基准面,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向基本保持一致。碎屑岩分布区地表水系发育,地下水多为基岩裂隙水,主要富集于地表浅部强、弱风化带岩体之中,呈分散状补给河水。就岩溶区而言,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溶管道中,以垂直循环为主,水力坡度大,径流速度快,地下水埋藏较深,断头河、盲谷、伏流比比皆是,地表水与地下水常相互转化补给。 区内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受气候和降水量控制。碎屑岩区地下水动态变化小,泉水丰、枯流量变化一般在5倍左右。岩溶山区地下水

27、动态变幅急剧,水量丰、枯变化大,雨季地下河出口及伏流出口流量成数十倍增加,而雨过流量迅速减小。(4)水化学特征 据水质分析成果,该区河水为重碳酸钙型水,硬度6.5-10.7(德国度),水稳定性指数S0,PH值均在7以上,HCO3含量在2.66-3.58mg/L ,无溶出性侵蚀,SO42-、Mg2-等离子含量小,无硫酸盐、镁盐侵蚀。2.6 岩土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评估区基岩大部分出露,基岩分布特征划分为:硬质岩类岩组、 软硬相间岩类岩组、软质岩类岩组。第四系覆盖层零星分布于河床、低缓冲沟、岩溶洼地、缓坡地带及溶槽内,其厚度一般均较小。根据岩性及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评估区岩土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一

28、)、土体(1)残坡积层:黄褐色砂质粘土、粘土夹角砾、碎石土,厚08m,结构较松散、多为硬塑状、中高压缩性,透水性较强。零星分布于蒙江两岸斜坡中下部缓坡地带、沟谷近底部和岩溶洼地等处。(2)河流冲积、洪积层:砂、卵石层,厚015m,粒径不均、级配差,结构松散,透水性强,主要分布蒙江河床谷底部和两岸破冲沟底部。(二)、岩体评估区岩体分为硬质岩、软硬相间岩类:(1)软硬相间岩类岩组:主要有三迭系中统的边阳组(T2b)以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的岩层,三迭系中统新苑组(T2x)以泥岩为主夹灰岩和硅质岩的地层,三迭系下统夜郎组(T1y)灰岩夹钙质泥页岩的地层,二迭系上统大隆长兴组(P2

29、d+c)以泥岩和燧石灰岩为主的地层。这类岩层力学强度差异大,局部有岩溶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主要分布在大坝枢纽、大部分库盆和库尾地区,是该工程主要的工程岩体。(2)硬质岩类岩组:主要有三迭系中统的凉水井组(T2l)、三迭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P2w)、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和栖霞组(P1q)、石炭系下统摆佐组(C1b)和中统黄龙群(C2hn)以及上统马坪群(C3mp)等以灰岩为主的岩层,岩体一般呈中厚层至厚层块状结构,其力学强度较高,工程地质性质良好,但岩溶发育,该类岩层主要分布于坝址下游和库尾地区库盆以外,与工程建设关系不甚密切,其中坝址下游三迭系中统的凉水

30、井组灰岩是该工程主要的建筑材料。2.7 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库、坝区无大城镇、工矿企业,库区地层无重要矿产。在580m高程以下库区有房屋454m2,人口275人,因此除村寨零星房屋建设外,无其他人为工程建设活动。小结评估区历史上无大的地震发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无活动断裂分布,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区内与工程关系密切的以侵蚀剥蚀地貌为主,地形起伏大,地层岩性较复杂,地质构造较复杂,库尾为岩溶地质地区,因此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微弱,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类型。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双河口水电站水库绝大部分库盆处于边阳组(T2b

31、)砂泥岩分布区内,涟江河由北向南和格凸河由北西向南东发育在双河口汇合后继续向南发育,河流两岸高山耸立,相对高差一般300500m,地形坡度2050。两岸山脉多呈条形状展布,走向南北,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山顶多呈浑圆形。地表水系发育,呈树枝状沟谷,纵横交错,山高谷深,切割强烈。河谷多呈不对称的“U”形谷,谷底宽60-100 m,主要的库盆为典型的构造侵蚀地貌。 停楷至里拉唐一线北西为灰岩出露区,岩溶发育,呈峰丛洼地及垄脊槽谷地貌,溶蚀锥峰起伏,峰脚高低不一,相互连接成峰丛。峰丛间为溶蚀洼地或漏斗分布,面密度3-5个/km2,其底面常能见到落水洞或竖井,且有少量第四系残、坡积物覆盖。洼地、漏斗一

32、般顺地层走向及构造线方向呈串珠状展布。河谷多呈“U”形峡谷,该岩溶地貌在涟江和格凸河的库尾地段有分布。库区河谷阶地不发育,见有零星堆积阶地,阶高 0.5-2m,宽5-20 m,阶面较完整,由砂质粘土夹卵砾石组成,多为农田分布。库区大部分河段为斜向谷和横向谷,两岸坡主要为砂泥岩斜向坡,仅局部有第四系覆盖层分布,而且厚度小,岸坡侵蚀较为彻底,已趋于稳定。实地调查未发现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虽然库区河流两岸地形陡峻,植被不良,岩体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岸坡沟谷发育,但是沟谷浅,汇水面积小,各沟谷间一般都相互独立,无法形成泥石流,现场调查也未发现泥石流;在库尾的石灰岩岩溶分布区,虽然溶蚀洼地

33、、落水洞发育,但未发现岩溶塌陷现象。实地调查访问和查询地方县志资料,均未证明水库和坝区发生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坍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因此认为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小结库区主要为斜向谷;两岸覆盖层零星分布,厚度小;两岸坡绝大部分基岩裸露,为砂泥岩岩质边坡,库尾一带为灰岩硬质岩岸坡;大部分岸坡为斜向坡,岸坡薄蚀侵蚀彻底,为稳定边坡;库、坝区未见松动变形及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自然边坡稳定性较好,也未发现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坍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因此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工程建设遭受现状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4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4.1 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

34、危险性预测评估4.1.1 水库区(一)、 水库区诱发地震预测评估在地层岩性方面,库区以边阳组(T2b)砂泥岩为主,分布在库首和绝大部分库盆,仅在涟江和格凸河的库尾地段为灰岩。砂泥岩虽然软弱,易于风化破碎,但仅限地表一定深度即风化深度,本区强风化厚度一般410m,弱风化厚度37m,而该砂泥岩最大厚度达2160m,弱风化砂泥岩层就有良好的隔水作用,为良好的隔水层,其很好地阻止了库水向地层深部和库外的渗透; 在地质构造方面,评估区地质构造以褶皱构造为主,因为砂泥岩柔性较大,构造运动虽使其强烈变形形成连续发育的紧密褶皱,但断裂构造却不发育,评估区基本无断裂构造,库水无向深部渗漏的断裂通道。区域大断裂边

35、阳断裂距坝段平距13km,离水库较远,因为砂泥岩良好的隔水作用,库水不可能与其产生联系;对于库尾的石灰岩分布区,虽然岩溶洼地和落水洞发育,但石灰岩岩质坚硬,强度高,而且处于库尾,水库畜水后水位上升幅度小,水的作用强度也小。因此,水库建成畜水后,由于地质和构造原因以及岩溶塌陷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小。(二)、库岸边坡的稳定性预测评估 双河口电站水库主要库盆处于砂泥岩分布区,该砂泥岩岩性软弱,风化严重,强风化厚度一般410m,河流两岸地形较为陡峻,地形坡度一般为2050,水库建成畜水后,岩体在水的作用下软化变形是很明显的,岩体强度降低后,正常高水位580m高程以下及以上一定范围岸坡变形失稳引起库岸再

36、造将成为必然,正常高水位下部岸坡的变形失稳引起岸坡上部强风化岩体临空后失稳滑塌的可能性很大。其危害对象是水库,使水库淤积而库容有所减小,但其危害性很小。(三)、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估双河口电站水库在涟江和格凸河的库尾地段为灰岩分布区,岩溶洼地和落水洞发育,但石灰岩岩质坚硬,强度高,而且处于库尾,水库畜水后水位上升幅度小,水的作用强度也小,水库建成畜水后,引起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均很小。4.1.2 坝区(一)、大坝坝址区河段为较为宽缓对称的“V”型斜向谷;河谷走向近南北向;地层岩性为三迭系中统边阳组(T2d)以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的岩层,薄层中厚层状,岩层走向为4060

37、;岩层中风化、卸荷裂隙发育,褶皱强烈,多为紧密褶皱,轴线走向为4060;河床第四系冲、洪积砂卵砾石覆盖层07m,基岩强风化层厚510m;两岸坡地形坡度为2050,基岩部分出露,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5m,强风化层厚57m(见剖面101-101和102-102),坝基(肩)开挖可能诱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评估列于表4。(二)、趾板趾板位于坝轴线上游呈折线布置,出露岩性同坝轴线相同(见剖面201-201),趾板开挖可能诱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评估列于表5。 坝基(肩)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估表 表4工程部位挖、切、填方高度开挖边坡结构特征诱发和遭受的灾种诱发可能性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左岸坝肩最大边坡高度120m,

38、开挖水平宽度1040m地形坡度2040;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5m;基岩为石英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薄层中厚层状,强风化层厚57m;斜向边坡第四系覆盖层滑塌,强风化层、卸荷带岩体产生滑塌、崩塌、掉块大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坝基河床段河床宽约8090m,河床最大开挖深度11m。由松散、无胶结、透水性强的河流堆积砂、卵砾石层构成。滑塌、流砂、抽排水诱发跨塌大河床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右岸坝肩最大边坡高150m, 开挖水平深度1040m地形坡度3050;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6m;基岩为石英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薄层中厚层状,强风化层厚510m;斜向边坡第四系

39、覆盖层滑塌,强风化层、卸荷带岩体产生滑塌、崩塌、掉块大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三)、发电厂房和升压站 发电厂房和升压站位于左坝肩冲沟底部,与蒙江河交汇处的蒙江河左岸,第四系覆盖层在沟底和蒙江河岸边为冲洪积的砂卵砾石,厚度35m,在岸坡为残坡积的粘性土,基岩为三迭系中统边阳组砂泥岩,强风化层厚度36m;冲沟两岸边坡1040,逆向岩质边坡。其中厂房开挖边坡最大高度为30m,填方高度514m;升压站挖边坡最大高度为50m,填方高度012m(见剖面501-501和502-502);诱发岸坡强风化岩体滑塌、崩塌和掉块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趾板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估表 表5工程部位挖、切、填方高度

40、开挖边坡结构特征诱发和遭受的灾种诱发可能性危 害对 象危害程度左岸坡段最大边坡高100m, 开挖水平深度1040m地形坡度3050;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6m;基岩为石英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薄层中厚层状,强风化层厚510m;斜向边坡第四系覆盖层滑塌,强风化层、卸荷带岩体产生滑塌、崩塌、掉块大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河床段河床宽约90100m,河床最大开挖深度10m左右。部分为松散、无胶结、透水性强的河流堆积砂、卵砾石等第四系覆盖层,部分为基岩。第四系覆盖层的滑塌、流砂和抽排水诱发跨塌大河床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右岸坝肩最大边坡高150m, 开挖水平深度1040m地形

41、坡度3050;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6m;基岩为石英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薄层中厚层状,强风化层厚510m;斜向边坡第四系覆盖层滑塌,强风化层、卸荷带岩体产生滑塌、崩塌、掉块大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四)、 溢洪道溢洪道位于右岸,全长约438m,为岸边敞开直线型,堰顶高程567.5m,引渠段底板高程564.2m;地形为斜向坡,坡度1040,第四系残坡积层褐黄粘土夹角砾,厚03m,结构较松散、分布不均。基岩为三迭系中统边阳组(T2d)以石英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的岩层,薄层中厚层状,岩层走向为4060;岩层中风化、卸荷裂隙发育,褶皱强烈,多为紧密褶皱,轴线走向

42、为4060(见剖面601-601、602-602、603-603和604-604);溢洪道开挖可能诱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评估列于表6。溢洪道开挖诱发地质灾害评估表 表6工程部位挖、切、填方高度开挖边坡结构特征诱发和遭受的灾种诱发可能性危 害对 象危 害程 度桩号引0+000引0+047.893最大边坡高150m, 最大开挖高度2030m,最大水平开挖宽度80120m地形坡度2030;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3m;基岩为石英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薄层中厚层状,强风化层厚510m;斜向边坡第四系覆盖层滑塌,强风化层、卸荷带岩体产生滑塌、崩塌、掉块大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桩号引0+0

43、47.893引0+122.8最大边坡高150m, 最大开挖高度4065m,最大水平开挖宽度80100m地形坡度3040;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6m;基岩为石英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薄层中厚层状,强风化层厚510m;斜向边坡第四系覆盖层滑塌,强风化层、卸荷带岩体产生滑塌、崩塌、掉块大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桩号引0+122.80+216.018最大边坡高150m, 最大开挖高度2050m,最大水平开挖宽度2060m地形坡度3040;残坡积覆盖层厚度为06m;基岩为石英砂岩、钙质砂岩、钙质泥岩不等厚互层,薄层中厚层状,强风化层厚510m;斜向边坡第四系覆盖层滑塌,强风化层、卸荷带岩体产生滑塌、崩塌、掉块大基坑、大坝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大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