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6387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制野外鉴定手册及隧道围岩分类和不良地质灾害处理.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岩土描述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1. 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表B1鉴别方法粘土粉质粘土粉土湿润时用刀切切面非常光滑,刀刃有粘腻的阻力稍有光滑面,切面规则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用手捻摸的感捻摸湿土有滑腻感,当水分较大时极易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的存在仔细捻摸感觉到有少量细颗粒,稍有滑腻感,有粘滞感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粗糙,有轻微粘滞感或无粘滞感粘着程度湿土极易粘着物体(包括金属与玻璃),干燥后不易剥去,用水反复洗才能去掉能粘着物体,干燥后容易剥掉一般不粘着物体,干后一碰就掉湿土搓条情况能搓成小于0.5mm的土条(长度不短于手掌)手持一端不致断裂能搓成0.52mm的土条能搓成23mm的土条干土的性质坚

2、硬,类似陶器碎片,用锤击才能打碎,不易击成粉末用锤易击碎,用手难捏碎用手很易捏碎2. 粘性土状态的现场鉴别表B2稠度状态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粘土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1、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2、手按无指印1、手捏似橡皮有柔性2、手按有指印1、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粉质粘土干硬,能掰开或捏成块,有棱角1、手捏感觉硬,不易变形,土块用力可打散成碎块2、手按无指印1、手按土易变形,有柔性,掰时似橡皮2、能按成浅坑1、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3. 粉土湿度的现场鉴别表B3湿度

3、稍湿湿很湿鉴别特征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即吸回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形4. 砂土现场鉴别表B4鉴别特征砾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颗粒粗细约有1/4以上颗粒比荞麦或高梁粒(2mm)大约有一半以上颗粒比小米粒(0.5mm)大约有一半以上颗粒与砂糖或白菜籽(0.25mm)近似大部分颗粒与粗玉米粉(0.1mm)近似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干燥时的状态颗粒完全分散颗粒完全分散,个别胶结颗粒基本分散,部分胶结,胶结部分一碰即散颗粒大部分分散,少量胶结,胶结部分稍加碰撞即散颗粒少部分分散,大部分胶结(稍加压即能分散)湿润时用手拍后的状态表面

4、无变化表面无变化表面偶有水印表面有水印(翻浆)表面有显著翻浆现象粘着程度无粘着感无粘着感无粘着感偶有轻微粘着感有轻微粘着感5. 砂土湿度的现场鉴别表B5湿度稍湿很湿饱和鉴别特征呈松散状,用手握时感到湿、凉、放在纸上不会浸湿,加水时吸收很快可以勉强握成团,放在手上有湿感、水印,放在纸上浸湿很快,加水时吸收很慢钻头上有水,放在手掌上水自由渗出6. 碎石、卵石土密实度的现场鉴别表B6状态天然陡坎或坑壁情况骨架和充填物挖掘情况钻探情况说明密实天然陡坎稳定,能陡立,坎下堆积物少;坑壁稳定,无掉块现象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重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紧密接触,孔隙填满,坚硬密实,掏取大颗粒后填充物能成窝形,不

5、易掉落用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用手掏取大颗粒极困难用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用手掏取大颗粒极困难1、密实程度按表列各项综合确定2、本表不包括半胶结的碎石、卵石土3、本表未考虑风化和地下水影响中密天然陡坎不能陡立或陡坎下有较多的坍塌物,自然坡大于颗粒的安息角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疏密不均,孔隙填满,填充砂土时掏取大颗粒后填充物难成窝形用镐可挖掘,用手可掏取大颗粒钻进较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和吊锤跳动不剧烈稍密不能形成陡坎,自然坡接近于颗粒的安息角坑壁不能稳定,易发生坍塌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重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而被填冲物包裹填充砂土时,掏取大

6、颗粒后砂随即坍塌用镐易刨开,手锤轻击即可引起部分塌落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7. 岩石风化程度的现场鉴别表B71岩石按强度分类类 别亚 类强度(Mpa)代表性岩石硬质岩石极硬岩石60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闪长岩、玄武岩、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大理岩、硅质砾岩等次硬岩石3060软质岩石次软岩石530粘土岩、页岩、千枚岩、绿泥石片岩、云母片岩等极软岩石50000.91.00.91.0微风化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400050000.80.90.80.9中等风化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

7、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声脆,且不易击;不能用镐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200040000.60.80.40.8强风化组织结构已在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著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一矿物。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岩体被切割成220cm的岩块,可用手折断。用搞可挖掘,干钻可钻进。100020000.40.60.4全风化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并且有微弱的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挖,干钻可钻进。50010000.20.4-残积土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分除石英外。大部分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50040000.91.00.91.0微风化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泻

8、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300040000.80.90.80.9中等风化组织结构分破坏,成分发生变化,节理面附近的矿物已风化成土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易碎,用镐难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150030000.50.80.30.8强风化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赤著变化,含大量粘土质粘土矿物。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块,干时可用手折断或捏碎,浸水或干湿变替时可较迅速地软化或崩解。用镐或锹可挖掘,干钻可钻进。700015000.30.50.3全风化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并且有微弱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挖,干钻可钻进。3007000.10.3-

9、残积土组织结构已全部破坏,矿物成分已全部改变并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3000.1-注: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风化系数K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岩石风化程度,除按表列野外特征和定量指标划分外,亦可根据地区经验按点荷载试验资料划分花岗岩类的强风化与全风化、全风化与残积土的划分,宜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其划分标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8. 岩石硬度的现场鉴别表B8硬度鉴别特征很软的用手指易压碎,锤轻击有凹痕软的用手指不易压碎,用笔尖刻划可有划痕中等的用笔尖难于刻划,用小刀刻划有划痕,用锤击有凹痕中硬的用小刀难

10、于刻划,用锤轻击有击痕或破碎坚硬的用锤重击出现击痕或破碎很坚硬用锤反复重击方能破碎一、 野外记录要点1) 粉质粘土:一般描述颜色,状态,湿度,夹含物。土质结构特征(均质程度或夹层,互层夹薄层)。状态: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湿度:稍湿、很湿、饱和、干燥。夹含物:铁锰质斑状黑色结核及浅绿色高岭土成份局部地区夹碎石,砂石颗粒(粒径较小,并夹腐植物)2) 粉土:描述颜色,状态(稠度)湿度,夹含物,土层结构。切面光泽,韧性。摇振反应。状态同粉质粘土不可搓条,湿度同粉质粘土。夹含物:腐蚀物。摇振反应:取少量粉土搓成小球在手掌中摇晃,如有水溢出表示摇振反应较高,无水则低。3) 残积土:颜色,状态,夹

11、含物。状态:软塑、可塑、硬塑夹含物一般为夹铁锰质结核,及少量钙质及砂质物。4) 砾石层:颜色可有可无,密度,粒径,砾石的主要矿物,磨园度,级配,硬度。密度N63.520为密实。5) 粉砂:颜色,密度,湿度,夹含物。密度0N10松散、10N15稍密、15N30密实。湿度:在地下水位以下为饱和。夹含物质:母片夹腐蚀物质,局部夹碎石。6) 岩石:颜色、采取率、岩石成分、层理特征、(节理),裂隙情况,岩芯完整程度,力学表观程度,钻进漏水或快慢的情况。颜色:次色加主色,三色以上为杂色。岩石成分:长石、石英、云母碎屑等。风化程度:强、中、微、无风化阶段。RQD:所有采取岩芯大于10cm岩芯之和与总进尺商的

12、百分比。现场可进行填写有效长度LO,然后再计算:100%-90%好,90%-75%较好,75%-50%较差,50%-25%差,小于25%很差。岩石采取率:所有采取岩芯长度和与总进尺商的百分比,岩层的采取率一般不低于80%、破碎岩层一般不低于65%。7) 岩芯完整程度的描述:长柱状L40cm岩体完整、短长柱状20L40、短柱状10L20较破碎,饼状扁柱状3L10cm破碎、碎裂状砂状L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1.01.0h0.5中厚层薄层0.5h0.1h0.1H.1.3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

13、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H.1.4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

14、等;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H.2野外描述H.2.1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H.2.2野外编录描

15、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3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

16、要求的除外;4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按H.2.3定名。H.2.3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H.2.4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

17、。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H.2.5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H.2.6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H.3岩石H.3.1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H.3.2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及

18、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H.3.3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H.3.4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H.3.5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H.3.6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H.3.7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附录A附表A.0.3的规定执行。H.3.8对

19、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H.3.9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岩层走向N60W、倾向NE30、倾角45,则可表示为NE3045。H.3.10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H.3.11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

20、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H.3.12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H.4碎石土H.4.1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H.4.2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2执行。H.4.3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等。H.4.4碎石土的名称应按H.4.2条确定。当颗粒分选有

21、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H.4.5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H.4.6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H.4.7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H.4.8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

22、程度。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划分标准可按第H.5.8条的规定确定。H.4.9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H.5砂土H.5.1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H.5.2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H.5.3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表3.3.3执行。H.5.4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

23、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H.5.5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H.5.6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H.5.7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H.5.8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

24、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H.5.9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H.5.10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H.6粉土H.6.1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H.6.2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H.6.3

25、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H.6.4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H.6.5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H.7粘性土H.7.1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10IP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E1.5时为淤泥质土。(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

26、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27、。H.7.3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H.7.4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H.7.5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H.7.6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H.7.7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

28、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H.7.8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二、 标准地层描述参考(一) 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回填时间,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二) 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 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四) 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五) 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

29、,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六) 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七) 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八) 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九) 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十) 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十一) 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十二) 粉质

30、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十三) 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十四) 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十五) 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十六) 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十七) 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十八) 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十九)

31、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二十) 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二十一) 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二十二) 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二十三) 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

32、径120mm,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二十四) 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裂隙较发育,原岩结构部分破坏,沿节理面见有次生矿物,岩芯呈短柱(或长柱)状,长度2040cm,敲击声脆,RQD=3050,岩体较完整。(二十五) 全风化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呈土状,含风化碎屑,碎块,

33、手捏易碎,遇水易分解。花岗岩:由剧烈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除石英及部分未尽风化长石外,其余矿物均已风化成粘土矿物,岩芯呈土状,结构完全破坏,RQD=0,岩体极破碎。(二十六) 强风化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状,节理裂隙较发育。花岗岩:(1)由强烈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组成,岩芯呈砂砾状(土状),手捏即散,结构基本破坏;(2)未尽风化的长石、石英、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组成,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碎块状,手折可断,敲击声哑,合金钻具钻进时有拔钻声。(二十七) 页岩:灰黄色,薄层状,手捏易散,遇水易崩解。三、 野外如何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

34、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一) 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其主要识别标志有。(一)、岩

35、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5、

36、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二) 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主要识别标志如下。(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1、波痕:是由风、流水和波浪作用在层面上留下的一种波状起伏痕迹。2、泥裂:又叫龟裂,指在粘土质

37、或砂质沉积岩表面,由于干燥收缩而形成的不规则的多边形裂纹。3、雨痕:雨滴打击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表面所留下的痕迹。但比较少见。(三)、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岩结构。特点是岩石可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2、泥质结构。多为粘土矿物形成的结构。3、化学结构。是通过化学溶液沉淀结晶而成。4、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如介壳结构等。(四)、生物遗迹:指岩层中含有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或遗骸,即化石。这是沉积岩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的沉积岩都具有的特征。三) 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以其特有的

38、变质矿物、结构和构造区别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一)、变质岩的矿物变质岩中含有仅在变质作用下才能形成的变质矿物。最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变质矿物有:滑石、石墨、红柱石、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阳起石等。(二)、变质岩的结构1、变晶结构。在变质过程中矿物重新结晶所形成的结构。最常见的变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矿物晶粒大小大致相等,多呈它形,互相镶嵌很紧,不具定向排列。如大理岩、石英岩等。斑状变晶结构:与岩浆岩的斑状结构相似,在细粒的基质上分布着一些大的晶体变斑晶。如某些片麻岩和片岩常具有这种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等)定向排列,如各种片岩。2、变余结构。由于重结晶作用不彻底

39、,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可以被保留下来,称为变余结构,也称残余结构。此外,还有压碎结构、交代结构等。(三)、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片理构造也是鉴别某些变质岩的重要根据。岩石中片状、板状和柱状矿物,在压力作用下呈平行排列的现象叫片理构造。具体可分为如下几类:1、板状构造:岩石易剥成板状,破裂面光滑平整,肉眼难以分辨矿物颗粒。2、千枚状构造:在岩石的破裂面上可看到强烈的丝绢光泽和皱纹。3、片状构造:岩石中大量片状矿物和粒状矿物都呈平行排列,构成较薄而清晰的片理。综上所述,在野外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必须从理论上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三大类岩石的标本。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对学校及居住区周边环境中岩石类型的调查。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附录1:专业词试验及解析1、干强度: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扳断及捻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1)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高。(2)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扳断者为干强度中等。(3)易于捍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2、韧性:材料的断裂前吸收能量和进行塑性变形的能力。与脆性相反,材料在断裂前有较大形变、断裂时断面常呈现外延形变,此形变不能立即恢复,其应力-形变关系成非线性、消耗的断裂能很大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