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6395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11111.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超前地质预报方案1.工程概况尖坡村隧道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尖坡村内,中心里程为DI2K3+735.5,起讫里程为DI2K2+508DI2K4+975,全长2467m,进、出口均采用斜切式洞门。2.工程地质情况本隧道地处川黔经向构造体系南段西侧,由一系列走向南北的单式褶皱群或复试褶皱及相应的压性断裂组成,褶皱断裂密集成带,成线状延展,龙洞堡以后北东向构造较发育。就褶皱言之,以宽缓的的大背斜或复式背斜带与紧密挤压或倒转的向斜带相间为特征,后者极为显著在宽缓的背斜带上,往往发育着北东和北西两组共轭的扭性断裂,以及追踪它们而形成的东西方向曲褶延伸的横张断裂,显示着它们系由于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

2、一套构造形迹。在向斜紧密挤压带中,则以大量走向南北的逆冲断裂带平行延伸为特征。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的下第三纪红层形变微弱,第四纪以来也有构造活动。区域性南北向构造主要有龙里复背斜、贵阳复向斜;北东向构造主要为谷脚褶曲带。P1l、P2l、P2w+c、C1d为含煤线地层,本隧道穿过上述含煤地层,隧道施工存在一定的瓦斯危害的可能。从黔桂线、株六线施工结果以及贵广线勘测期间所作的专题报告结论,该含煤地层隧道一般为低瓦斯隧道,不存在瓦斯突出、煤突出,但不排除局部地段瓦斯富集,对隧道施工形成一定的危害性。同时,根据设计资料得知:DI2K2+720左135m地表见一小型岩溶漏斗,钻孔中见洞径4.5m的充填溶

3、洞发育,推测洞身遇溶洞及大型溶腔的可能性大。本管区以岩溶水为主,裂隙水次之,以较均匀的网状岩溶裂隙水为主要特征。这些富水区多位于网状构造发育、或线性构造密集的低洼地区,地形上往往是岩溶盆地、岩溶谷地、或浅切割的盆地分水岭地形。背、向斜翼部,被夹持在碎屑岩之间的碳酸盐岩岩溶水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并以管道水为特征,排泄带在东西向槽谷中,在砂页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处往往有岩溶大泉或地下暗河出露。地下水多以潜水形式存在,部分微具承压性。经取58组水样分析试验,沿线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类型主要以HCO3-Ca2、SO42-HCO3-Ca2及HCO3-SO42-Ca2型为主,一般为低矿化度淡水软水,绝大部分样品对

4、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3.编制依据(1)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施工指南和验收标准;(2) 贵阳枢纽白云至龙里北联络线工程站前施工I标段隧道施工图纸。4.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5.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5.1地层岩性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5.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5.3不良地质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人为坑洞、瓦

5、斯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5.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6.尖坡村隧道采用的预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6.1尖坡村隧道采用的预报方法(1)地质素描法;(2)地质雷达法;(3)地震波发射法(TSP);(4)红外线探水;(5)超前钻探法。6.2适用范围预报项目适用范围地质素描尖坡村隧道全隧采用地质雷达岩溶地段必须采用,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地震波反射法(TSP)尖坡村隧道全隧采用红外线探水岩溶地段及富水地区超前水平钻探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区、重大物探异常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必须采用加深炮孔全隧采

6、用7.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框图8.重点预报的内容8.1断层预报8.1.1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8.1.2断层预报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弹性波反射法探测为主,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高分辨率直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发育情况及超前钻探法验证;8.1.3当隧道施工接近规模较大的断层时,多具有明显的前兆,可通过地表补充地质调查、洞内地质调查、地表与地下构造相关性分析、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报断层的分布位置;临近断层破碎带的前兆标志有:节理组数急剧增加、岩层牵引褶曲的出现、岩石强度明显降低、压碎岩、碎

7、裂岩、断层角砾岩等的出现、临近富水断层前断层下盘泥岩、页岩等隔水岩层明显湿化,或出现淋水及其他涌突水现象。8.1.4断层破碎带与周围介质多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可采用弹性波反射法探测破碎带的位置及分布范围;8.1.5断层为面状结构面,可采用超前钻探法较为准确预报其位置、宽度、物质组成及地下水发育情况等;8.1.6断层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平面图与纵断面图以及必要的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进一步核实断层的性质、产状、位置与规模等;采用弹性波反射法确定断层在隧道内大致位置和宽度;必要时采用红外探测、高分辨率直流电法探测断层带地下水的发育情况;必要时采用超前钻探预报断层的确切位置和

8、规模、破碎带的物质组成及地下水的发育情况等;采用隧道内地质素描、断层趋势分析等手段预报断层分布位置;地质综合判析,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8.2 岩溶预报8.2.1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体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应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地质现象的统称。临近大型溶洞水体或暗河的前兆标志主要有:裂隙溶隙间出现较多的铁锈或粘土;岩层明显湿化、软化,或出现淋水现象;小溶洞出现的频率增加,且多有水流、河沙或水流痕迹;钻孔中用水量剧增,且夹有泥沙或小砾石;有哗哗的流水声;钻孔中有凉风冒出。8.2.2岩溶预报应探明岩溶在隧道内的分布位置、规模、充填情况及岩溶水的发育情况,分析其对隧道

9、的危害程度;8.2.3岩溶预报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采用宏观预报指导微观预报、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方法;8.2.4岩溶预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研究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辅以工程地质补充调绘,查明隧址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岩溶发育的规律,宏观掌握区域地质条件,指导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应着重查明和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地层岩性:可溶性岩层与非可溶性岩层的分布与接触关系,可溶性岩层的成分、结构和溶解性,特别是强溶岩(质纯层厚的灰发达地区、盐岩)的地层层位和展布范围,及其与隧道线路中线的相互关

10、系。地质构造:隧址区的构造类型,褶皱轴的位置、两翼岩层产状;断裂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特别是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的位置(侵蚀性地下水的有利通道);主要节理裂的性质、宽度、间距、延伸方向、贯通性及充填情况等;新构造运动的性质、特点等。分析上述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及不同构造部位岩溶发育特征和发育程度的差异性,划分岩溶发育带;分析上述构造与隧道线路中线的相互关系。岩溶地下水:地下水的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水位动态及水力连通情况,分析隧道受岩溶地下水影响的程度。隧道处于岩溶垂直分带的部位:根据隧道线路高程、穿越山区地形、地表岩溶发育情况、区域和隧址区侵蚀基准面等,判断隧道处于岩溶垂直分带

11、的部位。岩溶发育的层数:根据岩溶、新构造运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地表测绘,查明岩溶发育的层数及隧道的关系。依据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性、隧道高程和地下水季节的变化,判断那些可能与隧道相遇的溶洞、暗河的含水量,或分析那些不与隧道相遇的有水溶洞或暗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岩溶形态:岩溶形态的类型、位置、大小、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及与地表水、地下水的联系,以及地表岩溶形成和地下水岩溶形态的联系。 结合有利于岩溶发育的岩层层位和构造位置,在大小封闭的洼地内、当地河流岸边或其他部位,查明大型溶洞或暗河的入口、出口的位置及高程,并结合可能成为暗可通道的较大断层或较紧闭背斜褶皱的核部位置、产状,推断暗河大致通道,

12、确定能否与隧道相遇或与隧道的大概空间位置关系。根据褶皱、断层、节理密集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陡倾角可溶性岩、质纯层厚可溶性岩层的位置与产状,用地表与地下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隧道内可能出现大型溶洞、暗河的位置。核查、领会设计中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设计根据区域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结合本条第A款中的调查和分析,核查、领会设计文件中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隧道内地质素描根据隧道内地素描结果,验证、调整地质复杂程度分级和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物探探测根据地质条件,可采用弹性波反射法进行长、中长距离探测,以探明断层等结构面和规模较大、可足以被探测的岩溶形态;采用高分辨直流电法、红

13、外探测进行中长、短距离探测,可定性探测岩溶水;采用地质雷达进行短距离探测,以查明岩溶位置、规模和形态。超前地质钻探根据地质复杂程度分级、隧道内地质素描、物探异常带进行超前地质钻探预报和验证,对富水岩溶发育地段,超前地质钻探必须连续重叠式进行。超前钻探揭示岩溶后,应适当加密,必要时采用地质雷达及其他物探手段进行短距离的精细探测,配合钻探查清岩溶规模及发育特征。加深炮孔探测岩溶发育区必须进行加深炮孔探测。地质综合判析,提交地质综合分析成果报告。各种预报手段的组合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地质条件和各种预报手段的优缺点灵活运用,以达到预报目的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岩溶地区应开展岩溶重点发育地段隧道周边隐伏

14、岩溶探测工作。岩溶地区隧底应进行隐伏岩溶洞洞穴的探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采用综合物探查明隧底隐伏岩溶洞洞穴的位置、规模;根据物探资料布置验证钻孔;根据钻探验证结果修订物探异常成果图,作出预测隐伏岩溶图;隐伏岩溶图,比例为1:1001:500,标明隐伏岩溶位置、规模、埋藏深度、类型和验证钻孔。8.3 涌水突泥预报8.3.1隧道涌水、突泥预报探明可能发生涌水、突泥地段的位置、规模、物质组成、水量、水压等,分析评价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8.3.2涌水、突泥预报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8.3.3在可能发生涌水、突泥的地段进行超前钻探,且超前钻探设有防

15、突装置;隧道通过煤系地层、金属和非金属等矿区中的采空区时,查明在采及废弃矿巷与隧道的空间关系,分析评价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8.3.4隧道反坡施工地段处于富水区时,超前钻探作业时应做好钻孔突涌水处治的方案,确保人员与设备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8.3.5隧道施工要减少或避免塌方的发生,塌方前兆如下条款判定:拱顶岩石开裂,裂缝旁有岩粉喷出或洞内无故尘土飞扬;初支开裂掉块、支撑拱架变形或发生声响;拱顶岩石掉快或裂缝逐渐扩大;干燥围岩突然涌水等。9.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主要方法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必须坚持“科学规范、求真务实、长短结合、贯穿全程”的工作原则。根据设计图纸及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要求,采用长距离预

16、报为主,短距离预报为辅,长短互补的预报原则。长距离预报采用地质调查法和TSP200地质探测仪,中短期预报采用地质调查法、红外探测法、超前地质钻探法、加深炮孔探测法的方法,进行综合预报,以便相互补充、验证,提高准确率。9.1地质调查法9.1.1地质调查法是根据隧道已有勘察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和隧道内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前兆分析等,利用常规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势分析等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地质情况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案。9.1.2地质调查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9

17、.1.3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等.9.1.4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包括下列主要内容:对已有地质勘察成果的熟悉、核查和确认;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煤层、古膏、膨胀岩、含石油天然气、含放射性物质等特殊地层在地表出露位置、宽度及其产状变化情况;人为坑洞位置、走向、高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文件、资料和图纸,核实和修正超前地质预报重点区段。9.1.5隧道内地质素描是将隧道所揭

18、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出水状态、出水量、煤层、溶洞等准确记录下来并绘制成图表,是地质调查法工作的一部分,包括开挖工作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隧道内地质素描包括下列主要内容,参考用表见附表9.1-1:表9.1-1 地质素描参考用表A工程地质A.1地层岩性:描述地层时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度等。地质构造:描述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了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岩溶:描述岩溶规模、形态、位置、所

19、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物成分、状态,以及岩溶展布的空间关系。特殊地层:煤层、沥青层、含膏盐层、膨胀岩和含黄铁矿层等单独描述。人为坑洞:影响范围内的各种坑道和洞穴的分布位置及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地应力:包括高地应力显示性标志及其发生部位,如岩爆、软弱夹层挤出、探孔饼状岩芯等现象。塌方:记录塌方部位、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产生塌方的地质原因及其对继续掘进的影响。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存在情况。9.1.6水文地质地下水的分布、出露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砂含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必要时进行长期观测。地下水的出露形态分为:渗水、滴水、滴水成线、股

20、水(涌水)、暗河。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分析。必要时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必要时应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围岩稳定性特征及支护情况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支护方式以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况。发生围岩失稳或变形较大的地段,详细分析、描述围岩失稳或变形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进行隧道施工围岩分级影像隧道内重要的和具代表性的地质现象进行摄影或录像。隧道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按下列技术要求: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主要描述工作面立面围岩状况;洞身地质素描是对隧道拱顶、左

21、右边墙进行的地质素描,直观反映隧道周边地层岩性及不良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在空间上对隧道的影响程度等,通过隧道地质展视图形式表示,其格式和内容见附录。地质素描应随隧道开挖及时进行,对地层岩性变化点、构造发育部位、岩溶发育带附近等复杂、重点地段应每开挖循环进行一次素描,其他一般地段不应超过10m进行一次素描。地质调查法应符合下列工作要求: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在实施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前进行,并在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补充,现场应做好记录,并于当天及时整理。地质素描图采用现场绘制草图、室内及时誊清的方式完成,必须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记录,不得回忆编制或室内制作。地质素描原始记录、图、表当天

22、整理。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洞内地质素描资料应及时反映在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上,并应分段完善、总结。标本按要求采集,并及时整理。9.2地质雷达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中的传播和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地质雷达探测主要用于岩溶探测,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地质雷达在完整灰岩地段预报距离宜在30m以内,在岩溶发育地段的有效探测长度则应根据雷达波形判定。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在5m以上。地质雷达探测线布置图如下图所示: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图 地质雷达探测线布置图9.3地震波反射法9.3.1检测原理地

23、震波反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反射回波方法测量的原理。地震波震源采用小药量炸药激发产生,炸药激发在隧道边墙的风钻孔中,通常24个炮孔布置成一条直线。地震波的接收器也安置在孔中,一般左右洞壁各布置一个。地震波在岩石中以球面波形式传播,当地震波遇到弹性波阻抗差异界面时,例如断层、岩体破碎带、岩性变化或岩溶发育带等,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继续传播。反射的地震信号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接收,反射信号的传播时间与传播距离成正比,与传播速度成反比,因此通过测量直达波速度、反射回波的时间、波形和强度,可以达到预报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的目的。在一定间隔距离内连续采用上述方法,结合施工地质

24、调查,可以得到隧道围岩的地质力学参数,如-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和动泊松比参数等。工作中结合相关的地质资料和施工地质工作,总结预报经验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9.3.2探测方法采用黄油耦合,定向安置孔中三分量检波器;记录接收器孔、距离接收器最近的炮孔和隧道掌子面的里程桩号,以及各炮孔间的距离,以上数据填写在TGP现场数据记录表中;爆破孔药量一般控制在5070克,并且不大于75g,采用计时线炸断的触发方式,在孔中灌满水的条件下激发,按序依次起爆和进行数据采集。工作中对测线布置段至隧道掌子面间的隧道围岩进行地质描述,以利于资料解释。 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应重叠10m以上,在软弱破碎底层或岩溶发育区,一

25、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100m左右,不宜超过150m;在岩体完整的硬质地层每次可预报120180m,但不宜超过200m。9.3.3测线布置在隧道左或右壁的同一水平线上从里向外布置24个炮孔,炮孔间距1.5m,炮孔高度1.1m;与接收孔的最近距离一般为20m。下图为工作布置示意图和钻孔布置平面示意图。 掘前进方向20m检测孔23*1.5m爆破孔检测孔工作布置示意图1#17# 18# 19# 20# 21# 22# 23# 24#图1 平面布置示意图15 hm1.5m爆破孔8 8 hmhm2m检测孔 图2 检测孔、爆破孔横断面图 9.3.4上一次预报的施工验证情况及原因分析在实际施工中,对预报的结果进

26、行验证,总结经验,以利于下次预报,下表为超前地质预报施工验证表。 表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验证表序号里 程长度(m)推 断 结 果验证结果12 39.4红外线探测红外探测是根据红外辐射原理,即一切物质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电磁波的原理,通过接收和分析红外辐射信号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适用于定性判断探测点前方有无水土存在及其方位。 有效预报距离应在30m以内,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大于5m。9.5超前钻探超前钻探分为超前地质钻探和加深炮孔探测两种预报方法。9.5.1超前地质钻探超前地质钻探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在本项目的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区、重大物探异常区等

27、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必须采用。超前地质钻探主要采用冲击钻和回转取芯钻,二者应合理搭配使用,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钻探速度,减少占用开挖工作面的时间,钻探记录用表参照下表9.5-1。一般地段采用冲击钻。冲击钻不能取芯,但可通过冲击器的响声、钻速及其变化、岩粉、卡钻情况、钻杆震动情况、冲洗液的颜色及流量变化等粗略探明岩性、岩石强度、岩体完整程度、溶洞、暗河及地下水发育情况等。复杂地质地段采用回转取芯钻。回转取芯钻岩芯鉴定准确可靠,地层变化里程可准确确定,一般只在特殊地层、特殊目的地段、需要精确判定的情况下使用。比如煤层取芯及试验、溶洞及断层破碎带物质成分的鉴定、岩土强度试验取芯等。一般每循环可钻3050m,

28、必要时也可钻100m以上的深孔,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钻孔应重叠58m。9.5.2加深炮孔探测加深炮孔探测是利用风钻或凿岩台车等在隧道开挖工作面钻小孔径浅孔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加深炮孔探测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隧道的超前地质探测,尤其适用于岩溶发育区。按下列要求加深炮孔探测:孔深应较爆破孔(或循环进尺)深3m以上;孔径宜与爆破孔相同; 孔数、孔位应根据开挖断面大小和地质复杂程度确定;在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循环必须按设计认真实施,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信息,严禁盲目装药放炮;钻到溶洞和岩溶水时,应视情况采用超前地质钻探和其他探测手段,查明情况,确保施工安全,为变更设计提供依据;加深炮孔探测严禁在爆破

29、残眼中实施;揭示异常情况的钻孔资料作为技术资料保存。表9.5-1开孔时间:终孔时间:孔口里程:孔口位置:立角:偏角:地层时代层底里程层底深度(m)分层厚度(m)柱状图(比例)采样位置工程地质简述出水位置出水量(m3h)孔径(mm)备注完成单位名称: 编写: 复核: 日期:10.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尖坡村隧道工程地质以、级围岩为主,同时存在多处不良地质地段,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宣峰岭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为一道重要的施工工序进行控制,建立由总工程师任组长,工程部长任副组长,架子队技术主管、实验室主任任组员的地质预报管理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责为:总工程师任组长:全面负责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直接向项目

30、经理负责; 工程部长任副组长:组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物探及试验等专业组成人员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日常工作;架子队技术主管:负责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及预报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施工建议措施;负责水文地质调绘、测试及隧道涌水量的预报与环境水文地质评价;负责物探测试工作;试验工程师:负责岩、土、水样的测试、试验工作。11设备配置投入的设备见下表: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单位数量生产厂家1TSP探测仪TSP203套1瑞士安伯格公司2地质雷达SIR2000套1美国3红外探水仪HY-303套1日本4地质钻机MK-5台7煤科院西安分院5数码相机索尼台7日本12安全措施 12.1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应认真学习、

31、执行隧道施工安全规程,超前钻探人员还应认真学习、执行钻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新参加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具有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并应在工班长或技术熟练人员的指导下工作; 12.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应积极识别各种安全危险源,保证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 12.3进入隧道工作必须穿戴合体的工作服、防护靴、安全帽和防尘(防毒)口罩等防护用品; 12.4严禁上班前和工作中饮酒; 12.5地质预报工作必须在现场找顶作业结束(必要时初期支护)后进行,开始工作前应观察操作空间上方、周围有无安全隐患,确保预报人员的安全; 12.6高空作业时作业台架必须安设牢固,台架周围应设置防护栏,凡患有高血

32、压、心脏病等不适应高处作业者不得上架作业; 12.7TSP超前地质预报现场采集数据使用的炸药和雷管必须由持有爆破证的专人领用,爆破作业必须由专业爆破工操做。非专业人员严禁从事爆破作业; 12.8钻机使用的高压风、高压水的各连接部件均应采用符合要求的高压配件,管路应连接安设牢固,并应经常检查,防止管接头脱落、管路爆裂高压风、水伤人;高压电路接线应由专业电工操作; 12.9钻孔时,钻机前方应安设挡板,严禁在钻孔的轴向后方站人,以防钻具和高压冲处的岩屑、泥沙等伤人; 12.10为便于控制超前钻孔揭露大量地下水时的水流及时采取措施,孔口应安设孔口管和闸阀,且孔口管必须安设牢固,防止水压将孔口管冲出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