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1 概况1.1 自然概况1.1.1 自然地理概况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介于巢湖、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五市之间。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巢宁路、合裕路、大塔路和裕溪河等贯穿其境,水陆交通便捷。全县面积1036km2,人口43.9万,现辖8个镇。含山县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石英、煤、磷等10多种,其中石灰石属特大型矿床,储量在3亿吨以上,石膏总储量约52.8亿吨,为亚洲最大高品质单个矿床。“昭关翠须”茶叶、“大平”牌系列食用油、“褒禅山”牌麻油、“运漕”牌青虾、“巢红”牌红瓜子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大江南北
2、。“东关老鹅汤”等地方风味小吃让人流连忘返。建材与新材料、机械铸造、日用陶瓷、磨料磨具和酿造已成为工业发展支柱。含山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及6个镇级工业集中区已建设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境内旅游景点众多,主要有两大景区。一是褒禅山风景区,包括因楚国名将伍子胥智过昭关的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古昭关、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褒禅山华阳洞、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仙踪大城墩遗址、江淮之间现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桥仙踪江淮桥以及与半汤温泉一脉水系的谢集汤湖温泉等。二是太湖山风景区,包括别号“江北小九华”的太湖山,群峰连绵、佳木葱茏、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华东第一的太湖山养鹿场,中国考古
3、十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等。同时太湖山、华阳洞两个景区06年被评定为国家级景区。县境地形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为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错杂,山势大部分坡缓谷宽;山脉走向以南西北东向为主,山顶海拔高程一般在300m左右,最高峰是苍山主峰,海拔高程481m。县低山高丘面积381.7km2,低丘山地371.3km2,分别占县总面积的36.96和35.95。县境平原圩区属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为冲积平原。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两岸。牛屯河、得胜河两岸也有小片冲积平原。平原地层主要由淤泥质亚粘土和泥炭层组成。圩区总面积279.8
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09。圩区内沟渠密布,土地肥沃,是县内的主要产粮区。1.1.2 气象含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量丰沛,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降雨量1059mm,大部分降雨集中在68月;降雨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雨发生在1991年,为1867mm,最小年降雨发生在1957年,为505mm,两者相差3.7倍。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9125千卡/cm2,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200h左右。全年无霜期240天。多年平均气温16,年极端最高气温40.4,极端最低气温-13.5,年内温度以7月份最高,月平均气温28.5,1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2.5。含山县季风气候
5、明显,冬季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偏东风,平均风速为3.0m/s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975.2mm,其中元月份最小35.9mm,七月份最大138.7mm。平均相对湿度一般在77%左右。1.1.3 水文含山县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属长江水系。境内有4条主要河流,北部属滁河水系;中部属得胜河、清溪河水系;南部属巢湖水系,主要河道有裕溪河。注入以上4条主要河流的支流共有21条,流经含山县县域的河道总长约182km。滁河、得胜河、裕溪河皆通长江,裕溪河下通长江上达巢湖,清溪河注入裕溪河。4条主要河流在境内河道长度和流域面积分别是:滁河13.6km,250.1km2;得胜河10.5km,219.8km
6、2;清溪河29.6km,175.6km2;裕溪河40km,264.3km2。含山县流域水系情况见图1.1。境内主要干、支流情况见表1.1-1图1.1 含山县流域水系图主要河流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裕溪河12.4311.20m,滁河16.015.21m,牛屯河11.3710.83m,得胜河12.4210.66m,仙踪河16.5015.21m。主要支流基本情况见表1.1-1。主要河流95%保证率水位:裕溪河6.0m,滁河7.3m,仙踪河7.3m,牛屯河5.9m,得胜河6.5m。表1.1-1 含山县主要支流基本情况表含山县现有中型水库四座,分别为长山水库、东山水库、昭关水库、和平水库,四座中型水库兴
7、利库容分别为1100万m3、610万m3、580万m3和524万m3。含山县现有小型水库56座。1.1.4 地质含山县地处郯庐断裂带与扬子深大断裂破碎带之间,属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县内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出露良好。由于处于特殊地质构造部位,褶皱极其发育。根据形成时间,分为印支期褶皱和燕山期褶皱。主要断裂构造有两组:一组为北东向的纵断层,主要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几乎平行,断层落差较大;另一组为北西向横断层,属后期发生的一组断裂构造,虽然断层落差较小,但常切断并错开前期纵向断层,使县内断裂构造趋于复杂化。1.1.5 水质由于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及环保措施的滞后,致使含山县地表水污染
8、逐年加重,普遍存在着富营养化,氮、磷严重超标。地表水水源主要为滁河、裕溪河、清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及塘坝、水库等,根据有关单位水质检验报告,其地表水一般为类,水库水质相对较好,一般均为类或优于类地表水。本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水及承压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附近河塘等地表水体的补给。根据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本区地下水属中性,对砼无侵蚀性破坏。1.1.6 土壤和植被含山县地处江淮丘陵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既有地带性土壤黄棕壤,也有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潮土、石灰土。全县黄棕壤面积占42.4%,水稻土站42%,石灰土占15.3%,潮土占0.3%。含山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适宜
9、多种植物生长发育。植被类型多,再生植物资源丰富,品种多。植被类型共4个,分别为森林植被、草场植被、栽培作物植被、水域植被等。1.2 社会经济概况含山县现辖环峰、铜闸、陶厂、运漕、林头、清溪、仙踪、昭关等8个镇,96个行政村和21个社区,现状总人口43.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万人,农业人口35.3万人。境内有淮南铁路线横穿其中,合芜高速公路以及合宁、合芜、塔古公路等多条道路穿境而过,通航入江的有黄金水道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滁河等4条水道,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含山县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棉、油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农作物种类较多,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山芋、大豆等,经济作物主
10、要有棉花、油菜、水果等。根据2008年含山县统计年鉴,2007年全县粮食产量25万t,棉花1.1万t,油料4.5万t,淡水产品2.1万t。全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主要涉及建材、食品、纺织、化纤、橡胶、机械等。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一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4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生产值15.14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生产值14.36亿元,增长10.7%。当年人均GDP达到9080元。1.3 水旱灾害情况据统计,建国后近60年来全县共有37年遭受洪涝灾害,平均不到2年就遭遇一次,累计受灾面积293.4万亩,累计成灾面
11、积约228.6万亩,多年平均成灾面积约4.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43.4亿元;近60年全县共有39年遭受旱灾,累计受灾面积440万亩,累计成灾面积约264万亩,多年平均成灾面积约4.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8.8亿元。本区主要干旱、洪涝灾害年份受灾情况详见表1.3-1。表1.3-1 含山县旱涝灾害统计表序号年份洪涝灾害旱灾损失值合计(万元)受灾田亩(万亩)成灾田亩(万亩)损失值(万元)受灾田亩(万亩)成灾田亩(万亩)损失值(万元)119508.068.061531415314219513.463.46657415.239.930469620419537.387.381402212.17.
12、872420164425195430.730.75833058330619550.20.238023.615.34472051007195613.6413.642591625916819576.596.59125213.492.27698132199195812.688.252537253710195912.127.87242324231119602.112.1140092516.25500090091219610.260.264947.144.64142819221319628.18.115390153901419633.943.9474863.232.1646813215196410.79
13、3.4866122.751.7955071621619654.823.149659651719661.551.53290722.614.69452174281819671.341.3425466.964.53139339391919681.781.78338211.57.482301568320196911.95.92112481124821197002219715.723.72114311432319723.483.48661266122419739.426.12188318832519741.150.7523023026197521.37260326032719763.122.033857
14、15.39.9430606917281977029197833.1721.56663566353019799.25.98183918393119805.873.25617561753219814.262.96562456243319821310.4719893198933419838.625.8711153111533519841.150.7113491349361985037198615.6310.163127312738198727122280022800续表1.3-1 含山县旱涝灾害统计表序号年份洪涝灾害旱灾损失值合计(万元)受灾田亩(万亩)成灾田亩(万亩)损失值(万元)受灾田亩(万亩)
15、成灾田亩(万亩)损失值(万元)3919880.710.7113499.946.461989333840198918.918.9359103591041199015.758.73150315042199127.521.81414398.75.117404317943199210.956.6219021904419938.018.01152192.550.755101572945199412.98.852580258046199513.85.4276027604719965.635.63106974.83.3960116574819977.193.451437143749199811.436.92
16、131482.10.6420135685019993.62.139902.672.453445245120000.50.476034.814.36960772052200118.7110.05374137415320023.51.6304030405420035.23.260800.320.116361435520046.53.2608010.957.952190827056200513.511.22128020.035.944005252855720064.62.8554154.54.590063155820073.51.426606.24.812403900全县合计293.38228.56
17、434264439.67263.61879345221981.4 县域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含山县人民共同努力,含山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修建了大量的防洪、灌溉和除涝工程,分述如下:1.4.1灌溉工程灌溉工程现状:含山县灌区类型主要分为提水灌区、水库自流灌区和圩区引水灌区,现状万亩以上灌区共有4个,即驷马山灌区、清溪灌区、昭关灌区三个提水灌区和东山水库自流灌区,万亩以上灌区灌溉设计面积28.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5.5万亩,其他小型灌区共117片,总设计灌溉面积9.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32万亩。存在的主要问题:渠首提水站装机容量不足,
18、不同程度存在机泵设备老化等问题;渠系及渠系配套建筑物不够齐全;渠道渗漏严重,节水灌溉技术未得到推广应用,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干支渠淤塞,输水困难;部分提水工程设备老化,不能适应灌溉提水要求。1.4.2 水源、蓄水工程现状:含山县陆续兴建了一批水库工程。目前为止,已建成中、小型各类水库60座,多为均质土坝。其中中型水库4座,分别为长山水库、东山水库、昭关水库和和平水库,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48座,主要分布在含山县滁河、仙踪河、得胜河、清溪河、裕溪河等流域上,总库容9134.3万m3,兴利库容4116.6万m3,防洪库容4929万m3。塘坝共1.7万余口,总塘容7445万m3,兴利库容72
19、02万m3。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库防洪标准不足或坝身断面不够,大坝渗漏,放水涵损坏,溢洪道渗漏、水毁,白蚁危害等;塘坝由于产权不明,淤积严重,有效塘容锐减,设施不完善。1.4.3 圩区排涝工程含山县现有10个万亩以上圩口,排涝站总数73座,总装机149台套,9859kW,总排涝流量72.6m3/s,平均排涝模数0.32m3/s/km2;全县现有23个万亩以下圩口,排涝站总数55座,总装机89台套、3384kW,总排涝流量18.36 m3/s,平均排涝模数0.33m3/s/km2。存在的主要问题:排涝标准不足,部分圩口排涝标准仅35年一遇;大部分泵站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运行时间久远,机电设
20、备老化严重,已达不到原设计标准;圩内渠系沟通不畅,部分沟渠淤积严重。1.4.4 防洪工程全县共有骨干河道4条(裕溪河、滁河、得胜河、清溪河),支汊河道21条,河道总长182km,防洪保护面积87.49万亩,除裕溪河、得胜河、滁河完成部分治理外,其他河道均未进行过治理,均存在排水不畅、违章建筑多、堤顶高程不够、堤身断面单薄、堤身堤基质量差、穿堤建筑物标准低、结构差等安全隐患。2 回顾“十一五”水利发展2.1 “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含山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转变治水思路,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省委省政府加大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支持力度
21、和推进城市化等大好机遇,发展水利事业,形成了全县水利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以水资源的保护,防止水污染,确保人民安全饮水为重点,加快建设含城及周边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染源的排放达标管理,确保主要河流、水库的水源不受污染,“十一五”期间,小流域综合治理比重达到12.2,解决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二是以防洪减灾、服务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快完成万亩大圩综合达标建设,改建田间配套设施,使万亩大圩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十一五”期间,除险加固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23座;综合整治裕溪河、滁河、牛屯河、得胜河等,加大清溪河的治理力度;完成灌区续建配套
22、和节水改造工程,改建泵站28座。三是以含城防洪,构建水景观、水文化为重点,加快得胜河治理和沿岸绿化建设,建设水榭楼台,构筑人文景观;加快含城环城公路建设,使得胜河堤岸风光与含城公园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风光秀美的休闭长廊。2.2 “十一五”水利发展经验(1)转变思想,提高水利工作认识。按照“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方略,千方百计促进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使水利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2)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围绕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战
23、略研究,根据省厅的安排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农村饮水安全、主城区供水保障规划等专项规划。(3)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含山县水利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含山县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水资源的有效供给。争取中央支持、县镇财政筹资,共完成除险加固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23座;综合整治裕溪河、滁河、得胜河等,加大清溪河的治理力度;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改建泵站28座。(4)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监督资金规范运作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020号)的有关精神,含山
24、县积极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管理制度,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监督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十一五”以来,中小型建设项目及所有国债项目工程管理规范,工程质量良好,没有发生一起工程质量事故,质量合格率保持在100%。根据国家有关建设资金管理的规定,各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要求设立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专门帐户,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审批手续,配备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按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5)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按北京、上海的经验,结合水
25、资源紧缺的实际,积极开展水务体制改革,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6)加强水利工作领导,大力推进依法治水加强各级政府对水利的宏观调控和领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年度水利工作目标责任制。健全水利法规,加强水利执法队伍建设,依法治水。2.3 分析存在的问题含山县水利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防洪减灾及排涝任务仍然相当艰巨。防洪方面:全县有60%以上堤段达不到设计标准,存在堤身单薄、堤基渗漏严重等问题,再加上本区地处沿江水网圩区,出口受江水位顶托,内涨外压,洪涝灾害频繁;全县各类病险水库众多,尤其是小(一)型以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极其繁重,一直是含山县防洪工作的心腹之患。排涝方面:全县排
26、涝总装机13243kW,设计排涝流量91m3/s,平均排涝模数0.32 m3/s/km2。万亩以上圩口除涝标准57年一遇,万亩以下圩口除涝标准35年一遇,排涝标准偏低,再加上现状排涝站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行时间久远,机电设备老化严重,已达不到原设计标准,导致圩内涝水不能及时外排,涝灾频繁。频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含山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水资源配置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速度已不能适应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供给的要求。城乡供水尚未实现为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适度超前的供给能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3、水环境有恶化趋势
27、,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部分河段生态环境用水调度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枯水期流量锐减。部分河道、水域污染逐年加剧,纳污能力下降。工程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的重要诱因。城市建设、农业开发、矿业等领域水土保持工作比较薄弱,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督执法体系不健全。必须建立严格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划定水源保护区,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完善排污管理与监督制度。4、水利管理与改革推进缓慢,制约了含山县水利的发展。尚未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5、水利系统人才外流严重,中青年水利技术骨干太少,现有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技术人员出现断层,难以适应“十二五”水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8、3 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十二五”期间,巩固和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势头,仍然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全县工作的大局和主题。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水利,虽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3.1 水利发展和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含山县水利发展和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全社会对水资源和水利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含山县各级党政领导部门都非常重视水利工作,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县委、县政府、市水务局、省水利厅以及流域机构等有关部门
29、对含山县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广大干部群众从长期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穷在水上、苦在水上、希望在水上”的道理,并且开始意识到了水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全县上下都非常关注水利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加快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含山县经济社会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水的安全保障要求将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都需要提供优质、高效、公平的水利公共服务,水利发展的需求动力强劲,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三是科学发展观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治水的指导思想,确立的水利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提
30、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治水方向由区域型向全局型转变,防洪除涝由一味治理向管理洪水转变,投入主体由官办向民营转变,这些转变为水利的发展提供了开阔的空间。四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水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水利改革,不断推进水权制度和水市场的建立、完善和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将有力地推进水价改革,逐步形成和确立水利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体系,并最终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和规范水市场,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取水权转让制度等创造条件。加入WTO后,更多地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将进一步拓宽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转变管理与运营机制
31、,为水利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五是科技进步与能力建设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经过建国后60多年的建设,含山县水利不仅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而且在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水利骨干队伍,为依法治水、科技兴水、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步伐、加快水利发展奠定了基础。3.2 水利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不协调。长期以来,在发展经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自然规律和水资源条件,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不考虑防洪要求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侵占河道进行开发建设,侵占
32、洪水行泄和调蓄空间;缺水与用水浪费、污染水资源现象并存;上下游水资源开发失衡,致使下游河道断流和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不协调,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二是水利投入不足且不稳定。水利是公益性极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财务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等特点。含山县经济尚属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虽说每年对水利投入都有所增加,但是总量上对水利投入有限,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与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目前,易于实施的水利工程已相
33、继建设,未来治水和水源开发工程的难度和成本将越来越高,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问题也将越来越复杂。投入不足以及缺乏投入保障机制,将严重制约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三是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水法规体系不健全,“多龙管水”的体制尚未理顺,不利于水事活动的统一协调与依法行政;水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管理经费,不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水价和水利服务价格长期背离价值规律,难以保证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有序进行,难以实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手段还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利发展的要求。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含山县水利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三个代
34、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发展步伐,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含山县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命题。4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4.1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4.1.1 规划范围和内容本次规划范围包括县域内与涉水有关的所有事物,内容主要包括防洪工程、灌溉工程、除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4.1.2 规划水平年现状水平年2009年。规划水平年2015年,展望至2020年。4.2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4.2.1 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建
35、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结合含山县实际,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全面促进含山县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含山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6、4.2.2 规划原则含山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水利发展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水利问题。2、坚持人水和谐的原则。水利发展要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3、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利发展要在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允许范围内,合理配置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提出合理建议,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
37、展要求和能力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水平,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讲求效益的原则。水利发展要根据公共财力和投资政策,统筹考虑不同区域水利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突出重点,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水利发展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政府对涉水事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市场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4.3 规划依据1、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8、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相关的技术标准(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2)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5)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 50363-2006)。3、技术文件及资料(1)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2)含山县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3)含山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4)含山县水资源开发
39、利用评价报告。4.4 “十二五”水利发展思路和目标4.4.1 水利发展思路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大战略”,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水和谐放在首位,建设生态水利作为重点。实施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河道生态等工程,做到工程单一效益与工程体系整体效益、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四个结合,通过自身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为含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保障。4.4.2 水利发展目标1、灌溉工程近期(2015年)目标:三个万亩以上提水灌区及圩区自流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0%,小型提水灌区、中
40、型水库自流灌区75%,三个万亩以上提水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0.75,节水灌溉普及率达到70%,病险水库除险率达到100%,恢复灌溉面积6.3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4万亩。远期(2020年)展望:三个万亩以上提水灌区及圩区自流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0%,小型提水灌区、中型水库自流灌区75%,三个万亩以上提水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0.75,节水灌溉普及率达到80%,病险水库除险率达到100%,恢复灌溉面积8.4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3万亩。2、防洪、排涝工程近期(2015年)目标:城镇及万亩以上大圩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万亩以下圩口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万亩
41、以上大圩达到10年一遇,万亩以下圩口510年一遇。新建(重建)排涝站装机78台套11950kW,技改泵站18台套1395kW,治理中小河道21条,新建穿堤涵闸8座,拆除重建48座,加固30座。远期(2020年)城镇及万亩以上大圩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万亩以下圩口防洪工程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除涝标准万亩以上大圩达到10年一遇,万亩以下圩口510年一遇。新建(重建)排涝站装机78台套11950kW,技改泵站18台套1395kW,治理中小河道34条,新建穿堤涵闸25座,拆除重建75座,加固34座。3、饮水工程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生活用水保证率达到95%,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90
4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5%,用水保证率达100%,建设规模水厂6座,日供水量24792m3/d,新建水井150口,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27.9万人。4、水生态建设从过去的重视水资源开发转变到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从过去的满足人类需求为主转变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综合兼顾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域占用管理逐步到位。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实现对入河排污进行总量控制,建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城区和主要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水功能区水质基本达标。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下降到9%以内,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172hm2,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率达到100%,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基本形成。全县生态河道整体框架形成,城区和风景区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远期展望:水域占用实现有序管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