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6557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研究报告.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2008年度研究广东省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专项研究报告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组2008年1月1 研究背景和目的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12 基本规定12.1 基本原则12.2 基本要求23 引用标准名称及标准相关内容规定33.1 耕作田面平整33.1.1 平原区灌水单元平整33.1.2丘陵区灌水单元平整53.2 田埂(坎)制作103.2.1 平原区田埂103.2.2 丘陵区埂坎113.3 土壤改良措施133.3.1 客土回填143.3.2 表土剥离143.3.3 原土壤掺砂153.3.4 土地翻耕163.3.5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改良土壤

2、164 标准内容研究分析174.1 广东省土地概况及工程类型区的划分174.1.1 广东省土地概况174.1.2 工程类型区的划分174.2 耕作田面平整184.2.1 平原区灌水单元平整184.2.2 丘陵区灌水单元平整224.3 田埂(坎)制作294.3.1 平原区田埂294.3.2 丘陵区埂坎304.4土壤改良措施314.4.1 客土回填314.4.2表土剥离324.4.3土地翻耕334.4.4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344.4.5 粘重土壤改良措施344.4.6 低产田改良措施345 应用成果355.1一般规定365.2耕作田块修筑工程375.2.1 条田375.2.2 梯田405.3 耕

3、作层地力保持工程455.3.1耕作层表土保护455.3.2客土覆盖465.3.3 原土壤掺砂465.3.4 土地翻耕475.3.5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471 研究背景和目的1.1 研究背景以增加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土地平整达到地块规整,土层增厚,方便耕作,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土地平整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土方挖填平整,其要根据当地具体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其工程类型,进而进行相关平整工程设计。在进行耕作田块建设时,要结合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布局,充分考虑机耕和田间灌水方法的要求,还要采取合理的地力

4、保持措施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因此,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1.2 研究目的为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广东省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程等要求,围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需要,通过对国家跟试点省份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以及相关规定的分析,在充分研究耕作田块设计、田埂(坎)制作、土壤改良质量等建设标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从广东省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

5、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土地开发整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适宜广东省当地的,科学、完善的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2 基本规定2.1 基本原则1)整体性、系统性土地平整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面广,从土方挖填到土壤改良等,内容丰富,与相关行业关系密切,建立的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体系。2)目的性土地平整工程是以提高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度以及排水畅通度为目的,各项内容有其非常明确的服务对象,必须紧紧围绕提高耕地生产效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中心,进行体系研究和建立工程体系,为土地平

6、整标准编制服务。3)阶段性土地平整工程建设对标准大纲的拟定和标准编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做好各项工作,划分各时期具体工作,明确阶段性任务,保证阶段性工作顺利进行。4)处理好体系整体性与单项工程独立性的关系体系的整体目标明确,单项工程围绕整体目标,各单项工程自身形成一个次级体系,在整体性当中有其自有的独立性。5)处理好普遍性与局部区域特殊性的关系在从广东省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中归纳相应的土地平整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需对局部区域的特定性有所考虑。6)实用性土地平整工程应满足提高耕作机械工作效率、保障田块排水畅通、提高耕地质量、保持耕地肥力等切实要求。2.2 基本要求1)平整后的地

7、面坡度应满足灌水要求不同的灌水技术要求的坡度不同,平整土地应以此为标准,绝不能有倒坡的情况。2)适宜机械耕作从具体生产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田间渠系布设、平整工作量以及田间管理的方便,适当考虑机耕要求,制定符合广东省的田块长度跟宽度。3)平整土方量最小在平整田块内应力求尽可能移高填低,使填挖土方量基本平衡,总的平整土方量达到最小。在此基础上,应使同一平整田块内的平均土方运距最小。4)表土保留一般挖方部位,保留表土厚度以2030 cm为宜;填方部位在填厚超过50 cm左右时,也要保留2030 cm的熟土层。但保留表土越厚,倒土工作量越大,用工量越多,从增产要求与省工结合起来考虑,保留表土的厚度一般约

8、25cm左右即可。5)留有一定的虚高进行平整的田块,其填土部分,由于所填虚土将会有一定的沉陷,因此,在填土处一般应留有相当于填土厚度20%左右的虚高,保证虚土沉实后达到田面的标准要求。3 引用标准名称及标准相关内容规定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国地资源部2000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16543.1-1996)广东土壤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2000-

9、2010年)由于土地平整工程建设标准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地域对土地平整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加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时间较短,国内有关土地平整方面的标准和设计规范不多,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加入广东土壤、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文本(2000-2010年)等广东当地的参考材料,求分析成果更客观、全面。3.1 耕作田面平整3.1.1 平原区灌水单元平整与土地有关的标准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现有标准内容规定现有标准内容:农用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改善农用地质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

10、。其中以下内容为土地平整标准内容:3.3.1.5 田块规划 (TD/T1012-2000)a)规划要求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b)耕作田块方向耕作田块方向的布置应保障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宜选用南北向。在水蚀区,耕作田块宜平行等高线设置;在风蚀区,则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45方向布置。c)耕作田块的长度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的长度。田块边长一般为500800 m,具体可依自然条件确定。d)耕作田块

11、宽度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应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下列为田块要求宽度参考数据:机械作业要求宽度200300 m灌溉排水要求宽度防止风害要求宽度100300 m200300 me)耕作田块形状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其他形状,长宽比以不小于4:1为宜。f)耕作田块土壤耕作田块土壤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等。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条件的土壤质量改良要求。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1) 平原

12、地区水稻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必须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小于3 cm,长度保持在60120 m为宜,宽度以2040 m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以40 cm为宜,埂顶宽以1020 cm为宜。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1:500以内。2) 滨海滩涂区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方法。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主的农田和以洗盐除碱为主的滩涂田块田面宽宜应为3050 m,长宜为300400 m。4.2.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TD/T1012-2000)4.2.1

13、.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原则a)因地宜制。b)确保农田旱涝保收。c)填挖土方量最小。d)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相结合。4.2.1.2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a)地形起伏小,土层厚的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b)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2 m以上。c)地形起伏大,土层薄的坡地的田面高程设计应因地制宜。d) 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 m以上。3.1.2丘陵区灌水单元平整现有标准内容规定(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10122000)在(TD/10122000)中3.3.1.5田块规划 中g)中的3)丘陵山区符合丘陵区灌水单元

14、平整,其他部分均为平原区整理内容,所以田块规划只引用g)中的3)此部分作为研究内容,田坎设计引用规范为:4.2.2梯田田坎设计。引用标准内容如下:3.3.1.5 田块规划 (TD/T1012-2000)g) 耕作田块内部规划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3) 丘陵山区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将其修筑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宜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的性质和干旱程度而定。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梯田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若自

15、然条件允许,梯田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 m,以150200 m为宜。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和机耕作业要求,陡坡区田面宽度一般为515米,缓坡区一般为2040 m。4.2.2 梯田田坎设计 TD/T1012-20004.2.2.1 梯田田坎设计原则a)安全稳定。b)占地少。c)用工省。d)因地制宜选用田坎材料。4.2.2.2 梯田设计要素梯田田面宽B,田坎外侧坡度,原地面坡度,田坎高H(见图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图1梯田断面要素式中:原地面坡度;埂坎坡度;H埂坎高度,(m);B田面净宽,(m);Bn埂坎占地,(m);Bm田面毛宽,(m);B1田面斜宽,(m)。4.2.2.3 梯田田坎

16、设计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田坎高度在3 m以下的外侧坡,一般可选用4580,田坎内侧坡可选用4560。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土力学方法进行计算。(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16453.1-1996规定8.1 梯田的分类8.1.1 根据地面坡度不同,分陡坡区梯田与缓坡区梯田。8.1.2 根据田坎建筑材料不同,分土坎梯田与石坎梯田。8.1.3 根据梯田的断面形式不同,分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 8.1.4 根据梯田的用途不同,分旱作物梯田、水稻梯田、果园梯田、茶园梯田、橡胶园梯田等。8.2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坡耕地治理的全面规划,根据不同条件,分别确

17、定采取梯田、保土耕作法和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对其中确定为梯田区的地段,进行有关梯田的具体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8.3 当梯田区以上坡面为坡耕地或荒地时,应部署坡面小型蓄排工程,防止地表径流进入梯田区。我国南方雨多量大地区,梯田区内也应部署小型蓄排工程,以妥善处理梯田不能容蓄的雨水,保证梯田的安全。坡面小型蓄排工程的技术要求按 GB/T 16453.4执行。梯田防御暴雨标准,一般采用10年一遇36 h最大降雨,在干旱、半干旱或其他少雨地区,可采用20年一遇36 h最大降雨。根据各地降雨特点,分别采用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8.4 梯田类型的选用8.4.1

18、对坡耕地土层深厚,当地劳力充裕的地区,尽可能一次修成水平梯田。 8.4.2 在坡耕地土层较薄,或当地劳力较少的地方,可以先修坡式梯田,经逐年向下方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变成水平梯田。8.4.3 在地多人少、劳力缺乏,同时年降雨量较少、耕地坡度在1520的地方,可以采用隔坡梯田,平台部分种庄稼,斜坡部分种牧草;暴雨中利用斜坡部分地表径流,增加平台部分的土壤水分。8.4.4 一般土质丘陵和塬、台地区修土坎梯田,在土石山区或石质山区,坡耕地中夹杂大量石块、石砾的,修梯田时,结合处理地中石块、石砾,就地取材修成石坎梯田。8.4.5 丘陵区或山区的坡耕地(坡度一般为1525),按陡坡区梯田进行规划

19、、设计。东北黑土漫岗区、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塬面,以及零星分布各地河谷川台地上的缓坡耕地(坡度一般在3以下,少数可达58),按缓坡梯田进行规划、设计。9 规划9.1 陡坡区梯田的规划9.1.1 选土质较好、坡度(相对)较缓、距村较近、交通较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地方修梯田。有条件的应考虑小型机械耕作和提水灌溉。9.1.2 需有从坡脚到坡顶、从村庄到田间的道路。路面一般宽23 m,比降不超过15。在地面坡度超过15的地方,道路采用“S”形,盘绕而上,减小路面最大比降。9.1.3 田块布设需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块长度尽可能在100200 m,以便利耕作。9.1.4 梯田区不能全部拦蓄暴

20、雨径流的地方,应布置相应的排、蓄工程;在山丘上部有地表径流进入梯田区处,应布置截水沟等小型蓄排工程,以保证梯田区安全。9.2 缓坡区梯田的规划9.2.1 以道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在耕作区内布置宽面(2030 m或更宽)、低坎(1 m左右)地埂的梯田,田面长200400 m,便利大型机械耕作和自流灌溉。9.2.2 一般情况下耕作区为矩形或正方形,四面或三面通路,路面宽3 m左右,路旁与渠道、农田防护林网结合;耕作区道路两端与村、乡、县公路相连。9.2.3 对少数地形有波状起伏的,耕作区应顺总的地势呈扇形,区内梯田埂线亦随之略有弧度,不要求一律成直线。10设计10.1 水平梯田的断面设计10.1.

21、1 水平梯田断面设计需求得不同坡度下梯田得优化断面。田面应有适当得宽度,陡坡区一般515 m,缓坡区一般2040 m。田块坡度适当,既能坚实稳固,又不夺占耕地。10.1.2 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包括:田坎高度、原坡面斜宽、田坎占地宽、田面毛宽、田坎高度、田面净宽。除上述要素外,田边应有蓄水埂,高0.30.5 m,顶宽0.30.5 m,内外边坡约1:1。我国南方多雨地区,梯田内侧应有排水沟,其具体尺寸根据各地降雨、土质、地表径流情况而定。10.1.3 水平梯田断面主要尺寸见附录A。10.1.4 水平梯田单位面积土方量:按公顷计算为1250H;按亩计算为83.3H,H为田坎高度。附录A 水平梯田断面尺

22、寸参考数值表适用地区地面坡度()田面净宽B(m)田坎高度H(m)田坎坡度()中国北方1530401.12.3857051020301.54.37555101515202.64.47050152010152.74.5705020258102.94.77050中国南方1510150.51.290855108100.71.890801015781.22.285751520671.62.675702025561.82.870653.2 田埂(坎)制作3.2.1 平原区田埂现有标准内容规定根据稻田田埂的设计标准,引用现有标准内容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中的4.2.2梯

23、田田坎设计。4.2.2 梯田田坎设计 TD/T1012-20004.2.2.1梯田田坎设计原则a)安全稳定。b)占地少。c)用工省。d)因地制宜选用田坎材料。4.2.2.2梯田设计要素梯田田面宽B,田坎外侧坡度,原地面坡度,田坎高H(见图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图1梯田断面要素式中:原地面坡度;埂坎坡度;H埂坎高度,(m);B田面净宽,(m);Bn埂坎占地,(m);Bm田面毛宽,(m);B1田面斜宽,(m)。4.2.2.2 梯田田坎设计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田坎高度在3 m以下的外侧坡,一般可选用4580,田坎内侧坡可选用4560。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土力学方法进行

24、计算。3.2.2 丘陵区埂坎现有标准内容规定3.3.1.5田块规划 (TD/T1012-2000)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3)丘陵山区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将其修筑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宜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的性质和干旱程度而定。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梯田田面长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若自然条件允许,梯田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 m,以150200 m为宜。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和机耕作业要求,陡坡

25、区田面宽度一般为515米,缓坡区一般为2040 m。4.2.2 梯田田坎设计 TD/T1012-20004.2.2.1 梯田田坎设计原则a)安全稳定。b)占地少。c)用工省。d)因地制宜选用田坎材料。4.2.2.2 梯田设计要素梯田田面宽B,田坎外侧坡度,原地面坡度,田坎高H(见图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图1梯田断面要素式中:原地面坡度;埂坎坡度;H埂坎高度,(m);B田面净宽,(m);Bn埂坎占地,(m);Bm田面毛宽,(m);B1田面斜宽,(m)。4.2.2.3 梯田田坎设计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田坎高度在3 m以下的外侧坡,一般可选用4580,田坎内侧坡可

26、选用4560。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土力学方法进行计算。3.3 土壤改良措施对盐碱地、贫瘠的红土、低洼地、砂地和其他各种贫瘠的土壤采取措施,改变土壤的不良性状,恢复或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以及保护土壤免受侵蚀的综合技术措施。具体内容有:1)改良土壤与改造自然环境相结合;2)长远措施与当前措施相结合;3)单项改良与综合治理相结合;4)综合改良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改良与利用相结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迅速改变地产地区的生产条件,对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学词典环境地学 P59)土地利用问题分析主要从土地整理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与使用程度、地形、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土地利

27、用问题的目的是为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提供依据。如土地整理区灌溉无保障,应考虑解决灌溉问题。如是土壤问题,就要结合土地平整进行土壤改良。如是低洼涝渍,就要深挖沟排水。特别要重视的是分析土地整理区的基础设施利用状况,通过分析,确定哪些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哪些需要改造或改建,哪些是废弃难以利用需要重建的。设计人员通过现场踏勘,必须对整个整理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土壤改良 (多语种土地词汇手册506粮农组织共用文件库)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土壤环境的过程。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

28、,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土壤改良过程共分两个阶段:1)保土阶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范围内。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土壤改良亦无法进行。对于耕作土壤,首先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2)改土阶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绿肥或多施农家肥。当土壤过砂或过黏时,可采用砂黏互掺的办法。中国南方的酸性红黄壤地区的侵蚀土壤磷素很缺,种植绿肥作物改土时必须施用磷肥。用化学改良剂改变土壤酸性或碱性的一种措施称为土壤化学改良。常用的化学改良剂有石灰、石膏、磷石膏、氯

29、化钙、硫酸亚铁、腐殖酸钙等,视土壤的性质而择用。如对碱化土壤需施用石膏、磷石膏等以钙离子交换出土壤胶体表面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的PH值。对酸性土壤,则需施用石灰性物质。化学改良必须结合水利、农业等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具体措施有:适时耕作,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客土、漫沙、漫淤等,改良过砂过黏土壤;平整土地;设立灌、排渠系,排水洗盐、种稻洗盐等,改良盐碱土;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设立沙障、固定流沙,改良风沙土等。(多语种土地词汇手册506粮农组织共用文件库)3.3.1 客土回填现有标准内容规定根据不同田块

30、需要的回填量计算客土运输量,属于土方调配内容。进行土方调配时,应力求挖填平衡和运距最短,便于机械化施工。对于河滩地开发和复垦项目,需要客土回填改良土壤时,应先进行原场地平整,然后再覆盖客土,覆土后就地推平。土地整理工程设计P224客土调运是指当运余土石工程量计算结果为负值时,表明挖土石工程量小于回填土石工程量,它们的差额石外购土石方的工程量在确定项目区土地平整方案时,最好能实现项目区土方挖填内部找平。若项目区需要客土回填时,应考虑到:1)客土土源要“舍远求近”,尽量接近项目区,减少运输距离,节约运输费用;2)土壤质地较好,尤其是耕作田块的表土应没有污染、避免大的砂砾,能够保墒保水保肥;3)取土

31、区的安全问题,即防止土源地接近铁路、公路路基,大江大河及水库堰塘的堤岸,避免事故发生;4)应与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有机结合。即取土与当地的塘堰清淤、河流清障等水利兴修、道路修建、鱼池开挖等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若项目区需要挖方,外运土石方时,也应考虑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就近运输,降低外运成本。(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与实务 中篇 p161)3.3.2 表土剥离现有标准内容规定平整后的土地应保持一定的肥力,为此平整时应尽量保留表土,一般挖方处保留表土2030 cm,填方超过50 cm时,必须使熟土上翻,回填熟土层厚2030 cm。旱作地区一般挖方部位,保留表土厚度以2030 cm为宜;填方部位

32、在填厚超过50 cm左右时,也要保留2030 cm的熟土层。必须保留一定厚度的表土。平整土地的施工中,能否保留一定的表土层,是保证当年能否增产的重要一环。在南方水稻区,如在田里种有绿肥,则应将绿肥连同熟土切成20cm的立方体,先搬迁它处,待田面平整后,再将绿肥块还原铺平。据试验,保留表土在25cm左右厚的要比没有保留表土的,棉花单产要高出80%。但保留表土越厚,倒土工作量越大,用工量越多,从增产要求与省工结合起来考虑,保留表土的厚度一般约25cm左右即可。(土地整理工程设计 p24)旱地坡改梯施工技术,包括:测量放线揭表土砌筑地埂深啄底土表土复位。主要工序如下:揭表土,表土保护。办法有三:一为

33、横向中带聚土法,把地块横向等分三带,中带为不动土区,把上下两带的表土聚于中带;二为竖向分厢聚土法,竖向分厢,厢宽35 m,每两厢为一组,相互翻土;三为逐台下翻法,从下台改起,首台不留表土,将二台土置于首台,以此逐台下翻,最末一台表土,采用客土或深啄石骨块风化补给。(土地整理工程设计 p225)3.3.3 原土壤掺砂现有标准内容规定土质以较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土质粘重板结的地块,要通过掺沙、多施土杂肥、有机肥改良土壤;砂瘠地要适当掺粘土和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才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当土壤过砂或过黏时,可采用砂黏互掺的办法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34、。掺沙,又称客土,一般1份黏土加两三份沙。这种改良土壤的方法,在我国南北均可采用,具有增厚土层、保护根系、增加营养、改良土壤结构等作用,因水土流失而使耕作层变浅,根系裸露的桃园,压土效果则更显著。压土最好在冬季进行,这样不仅可起到冬季覆盖提高土温的作用,而且土壤经风化沉实的时间较长,便于第二年耕作。压土工作要连年进行,土质粘重的应压含沙质较多的疏松肥土,含沙质多的可培塘泥、河泥等较粘重的肥土。压土的方法是把土块均匀分布全园,经晾晒打碎,通过耕作把所压的土与后来的土壤逐步混合起来。压土厚度要适宜,过薄效果不明显,太厚通气不良对桃树根系生长不利,一般压土厚度为510 cm,经34年再压一次。3.3

35、.4 土地翻耕现有标准内容规定在25以下的坡耕地上,一般应修梯田,包括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和坡式梯田;对坡耕地上土层深厚,当地劳力充裕的地区,尽可能一次性修成水平梯田;对坡耕地土层较薄或当地劳力较少的地区,可以先修筑坡式梯田,经逐年向下方翻耕,减缓田面坡度,逐渐变成水平梯田;在地多人少、劳力缺乏,同时年降雨量较少,耕地坡度在1520的地方,可以采用复式梯田,平台部分种庄稼,斜坡部分种牧草。(土地整理工程设计 p40)土壤翻耕的首要环节是土壤翻耕作业,在不同的季节李,应采用内翻和外翻交互使用方法,以达到更新土壤及提高肥力的目的。翻耕时期要越早越好,在尽量提早的前提下,要注意土壤水分的情况,一般土壤

36、含水量占土壤持水量的6070%时最易翻耕,粘质土壤要注意选择适当时期翻耕。翻耕深度不宜太深,秋耕深应在20 cm左右。翻耕后的耕地,应无大土块,松碎,平整均匀。翻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发育,而且还能提高根系吸收肥水能力。土壤翻耕一般在春秋季进行,翻耕深度为 1520 cm。 无深松深翻基础的地块,要进行秋翻或耙茬深松,深松深度25 cm以上。3.3.5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改良土壤现有标准内容规定土壤结构改良剂分有机、无机以及无机-有机三种。有机土壤改良剂从泥炭、褐煤及垃圾中提出的高分子化合物;无机土壤改良剂如硅酸钠及沸石等;有机-无机土壤改良剂如二氧化硅有机化合物等。上述物

37、质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能保护根层,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透水性,减少地面径流,固定流沙,加固渠壁,防止渗漏,调节土壤酸碱度等作用。4 标准内容研究分析土地平整工程要根据当地具体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其工程类型,进而进行相关平整工程的设计,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土地平整,必须充分了解广东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工程类型区的划分情况,根据不同类型区下土地平整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的确定土地平整工程具体实施方案。4.1 广东省土地概况及工程类型区的划分4.1.1 广东省土地概况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土地类型多样。其中,山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1 %,丘陵占

38、41 % , 岗台地占 13 % , 盆地和平原占 25 %。 境内有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 水源充足农业气候条件良好, 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 自然资源丰富。全省土地总面积 17.975 万平方公里 ( 统计局资料为17.808 万平方公里 ) ,人均占有耕地 面积为0.047 公顷 (0.71亩) ,人地矛盾相对十分严重。4.1.2 工程类型区的划分在全国工程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广东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特点,根据类型区内土壤、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总结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的建设方式、建设特点以及对土地利用的改良方向和优化效果等因素,以灌排方

39、式为基础,针对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条件及工程特点对广东省工程类型区进行划分,并构建相应的工程模式。具体划分及对应关系如下: 1)一级类型区:山地丘陵类型区、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河谷平原盆地类型区。2)二级类型区(工程模式):山地丘岗工程模式、浅丘冲陇工程模式、河谷平原工程模式、滨海盐化低地工程模式、滨海脱盐平原低地工程模式。3)一级类型区与二级类型区(工程模式)的对应关系(1)山地丘陵类型区:山地丘岗工程模式、浅丘冲陇工程模式、河谷平原工程模式。(2)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滨海盐化低地工程模式、滨海脱盐平原低地工程模式。(3)河谷平原盆地类型区:河谷平原工程模式。4.2

40、 耕作田面平整4.2.1 平原区灌水单元平整耕作田块(或方田、条田)是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地块,是田间作业、轮作、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单元。适用于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原区、河滩地区。广东省内主要分布于以江门、佛山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及以汕头、汕尾为代表的东部沿海丘陵平原区。条田田块规模、长度和宽度的规定,应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农田灌溉与排水等条件,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需要,方便管理。 1)耕作田块方向田块方向即田块的耕作方向,一般以田块长边方向为准,它也是末级固定渠道等田间工程设施的布置方向。田块布置的方向对于田间作物的光照、灌溉排水、机械作业以及防风效果等都有着显著影响。而丘陵山区,适

41、宜的田块方向还有助于防治水土流失。在坡度大于1%的地方实行横坡种植,既可避免田面冲刷,也可实现自流灌溉。从排除地下水与防风要求看,保持田块方向与地下水水流方向垂直,可以达到利用排水沟截排地下水的目的。在风害较严重的地带,当田块方向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90交角时,对于防止风害具有显著作用。因此,耕作田块方向应综合考虑原来田块布置、原有水利、道路及居民点的分布情况,尽量使耕作田块长边方向为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布置,保障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在丘陵山区,耕作田块方向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在低洼水淹地,田块长边方向宜与地下水流方向垂直,一般要尽量使条田方向与居民点相互垂直。沿海平原

42、有风害地区,条田方向还应与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45。2)耕作田块长度一般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工程量、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的长度,同时还要适应当地地块形状和沟、渠、路的布局。河谷平原盆地类型区条田长度宜在200400 m之间,河口三角洲类型区条田长度宜在200600 m之间,山地丘陵类型区,应该充分考虑人力、畜力作业的需要,田块长度以100300 m为宜,最大不宜超过400 m。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长宜为300400 m。在一定范围内拖拉机机组的工作单程、行程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与田块面积、长度成正比

43、,与机组空转次数成反比,长度越长,工作效率越高。因此,机械化耕作田块的长度至少应该大于400 m,接近1000 m。另外,从有利灌排的角度讲,一个田块一般是末级固定渠道所控制的范围,因此要考虑末级固定渠系的控制面积,根据有关试验,农渠长度一般以200500 m为宜,间距一般以200 m左右为好。广东不同类型区条田长度范围见表4.2.1-1:表4.2.1-1 田块长度 单位:m类型区山地丘陵类型区河口三角洲类型区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河谷平原盆地类型区长度100300 m200600 m300400 m200400 m综上所述,田块长度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来定,如机耕区可长些,非

44、机耕区可短些,平原地区可稍长些,丘陵地区可短些,无灌溉条件的可长些,有灌溉条件的可短些等。3)耕作田块宽度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还需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田块宽度以作业小区宽度的整数倍为宜。满足机械作业要求的田块宽度在200300 m之间时较为合适。在灌排设施较好的地区,田块的规划宽度应以末级沟渠的有效间距为标准进行确定,一般在100300 m之间。在盐碱化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考虑到排盐排渍的需要,沟渠有效间距变窄,田块规划宽度也应该相应减小,宜应为3050 m。在风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为要满足防止风害的要求,田块规划宽度一般为200300 m。

45、广东不同类型区条田宽度范围见表4.2.1-2:表4.2.1-2 田块宽度 单位:m类型区山地丘陵类型区河口三角洲类型区沿海平原低地类型区河谷平原盆地类型区宽度50100 m200300 m50200 m100300 m4)耕作田块形状田块形状是否规则,直接影响着机械作业效率与田间管理的方便程度。田块越规整,则机械作业过程中重耕与漏耕面积越少,有利于提高耕作质量,减少机械损耗。同时,规则的田块也方便水利水电设施、道路工程、防护林带等的设计与布局,降低整理成本,减少土地浪费。(1)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梯形、其他形状,长宽比以不小

46、于4 :1为宜,其长边要呈平行直线。严禁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耕作田块布置斜或过把田块设计成不规整的三角行和多边形。(2)对于因地形条件复杂造成外形特殊的田块,应该通过分割与合并的方式,将其变为规则的几何形状(3)对于因接近河流、沟渠、村界等导致形状弯曲的田块,不能机械分割或合并,应尽量将自然边界作为短边,同时保持长边的平行。5)耕作田块规模田块规模的大小与项目区农业种植习惯、耕作方式、地形地势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密切有关。如种植蔬菜、瓜果或某些土特产品与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田块规模就可以适当小一些;机械化耕作的田块比起依靠人畜耕作的田块规模要大得多;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而丘陵地区规模则较小;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因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