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6755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0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陈星火,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学资源建设,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1.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以后将引起:学校的革命学生的革命教材的革命教学的革命学习的革命教学管理的革命教育技术的革命,2教育信息化及其特征,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里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范围:整个教育领域内容: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手段: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间:是一个过程结果

2、: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技术特征,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体化,3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多媒体技术,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式综合处理的技术。即通过计算机,用多种媒体手段来存储、传播和处理信息。关键特性:信息载体的集成性 多样性 交互性,超文本和超媒体,超文本(Hypertext):以一种网状的形式组织文本信息。以结点为基本单位,结点之间用链进行连接。超媒体(Hypermedia):以一种网状的形式组织各种媒体。特点:它使用户能对它作出响应,它随之也将对用户作出回

3、应。,因特网用于教学的优势,幅员辽阔的知识海洋 一桶水与汪洋大海方便快捷的搜索技术 案例:寻找恐龙世界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 背景故事:与“比尔盖茨的对话”,网络:教学资源的无限拓展性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学评价的理论、方式、手段的变化,面对因特网 教师的尴尬,一桶水与汪洋大海之比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学生水平很容易超过老师教师的中心地位被动摇计算机的普及不但要从娃娃做起,更要从教娃娃的老师做起。陈星火,人类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教育史上继文字出现、学校创立和活字印刷之后的第四次革命。,第四

4、次教育革命的技术特征,知识的表现形式:静态 多媒体知识的组织形式:线性 网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 多渠道教学资源:贫乏 无限拓展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跟着变!,信息技术真的能改变一切吗?,原子弹 核物理的应用 原子能 加快教育改革信息技术的应用 强化传统教育(人灌+电灌)结论:技术的社会应用取决于技术的使用者,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是把现代化的机器引入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的重大决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5、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役,1。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培养内容:强调能力和方法,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情感 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

6、,能够高效、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创造性地表达信息能够进行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培养新的读写算能力,读:如何利用网络来读写:如何利用新型的写作工具来写算:信息处理,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所有的师生都将能在他们的教室、学校、社区和家里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将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标准。所有的学生都将具备信息素养的能力。研究和评估将提高下一代在教与学方面的技术应用。数字内容和网络应用将改变教与学。,3教育部的重大决策,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7、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背景故事:十年太久,只争朝夕。,十年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推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并通过提供大量的经过信息化加工的教育软件和课程资源,通过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用较低的成本将课程送到广大农村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培训教师,扩大学生受教育机会,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发展规划,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阶段目标:

8、2001年,全国普通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都要开课。2003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课。2005年,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课。,4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分两步实施,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

9、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5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三大战役,在全国中小学里开设信息技术课在全国中小学里实施“校校通”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三大工程之间的关系,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课程整合中需要研讨的问题课程整合的案例,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

10、学科的学习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培养能力。,把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把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各门课程中。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经过

11、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以先进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教学从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培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和谐统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特点,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他学科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研究型课程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

12、具,影响课程整合的三个关键要素,1硬件条件的制约2教学资源的制约3教师水平的制约,课程整合中需要研讨的问题,不同学科课程整合的特点与方法不完全一样,不可能完全照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有资源要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的具体案例,与语文课的整合:把文字处理纳入语文课 与数学课的整合:几何画板的启示与外语课的整合:与美术课的整合:把电脑绘画纳入美术课与地理课的整合:案例1探索沙尘暴案例2北京的塔与历史课的整合:研究型课程 申奥成功后的思考,探索沙尘暴,创设情景:从朱总理关心沙尘暴谈起提出任务:给总理提

13、供有关沙尘暴的报告任务分解:现状、起因、危害、防治办法教师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关的资料教师建立一个小型的教学网站按分组策略将学生分组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形成研究成果,因特网给学习者带来的问题,网络传输速度过慢,影响教学效果;上网费用高,学校和学生的经济承受压力大网站为学习者提供的可用知识资源贫瘠上网漫无目标,容易迷航,浪费时间和精力网上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学校对基于因特网的“网上学习”浅尝辄止学校把基于因特网的教学作为一种点缀,虚拟因特网教学系统,功 能浏览器搜索引擎专题论坛公告板聊天室E-mail,优 势提高教学效率避免不良信息对 学生的干扰节省教学经

14、费,三、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教学资源的来源及获取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学生学习方法改革的需要,教学资源的来源及获取,国家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专业公司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地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现有教学软件的充分利用教师自主开发的主题知识网站学生电子作品的制作、评价与利用,国家级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分学科、按课程确立项目公开向社会进行招标各开发机构和学校投标有关机构组织专家评标开发单位组织开发有关部门组织审查向社会和学校推广,专业公司组织开发的教学资源,K12:教育资源库清华

15、同方:基础教育知识仓库CNKI科利华:国之源翰林汇百年树人园丁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学生电子作品的制作、评价与利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电脑绘画电脑动画多媒体作品网页制作电子报刊程序类作品,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指导丛书,2000年全国中小学优秀电脑作品评析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智能机器人制作入门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教师备课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主题知识资源库,围绕学生学习主题创建的、包含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及专题讨论区的网站。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库;主题知识网站;知识素材库等等。比喻:

16、知识的池塘,主题知识网站包含的基本元素,知识结构图文献检索区专题讨论区导航图相关网站链接,主题知识网站的案例,化学在线探索沙尘暴马年说马桥,主题知识网站开发队伍的组成,信息技术课教师各学科教师美术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主题知识网站的建设,主题知识网站的开发过程,策划、选题、需求分析讨论知识的表现形式素材收集整理网站结构设计网站界面设计交互性设计数据合成、超链接检测调试试用、反馈、更新,主题知识网站选题的基本原则,选择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题目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提倡小题大做、小题精做打破按课时思考的模式,注重整体设计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源于大纲、高于大纲 知识的可扩充性,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源,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网站群:多个主题知识网站的集合,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必将产生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习模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相信我们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是有价值的。,结束语,感谢各位老师花费宝贵时间来听我的讲座,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 谢 联系方式: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100875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