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ppt.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6913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卞之琳.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卞之琳.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卞之琳.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卞之琳.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卞之琳.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卞之琳.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卞之琳.ppt.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卞之琳,1910.12.82000.12.2,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9491952任北京大学

2、西语系教授,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19471949曾作客英国牛津。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复员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1964年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W.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着译有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英国诗选等。此外还出版诗论集人与诗:忆旧说新,文学翻译思想,卞之琳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对翻译形成了独到的理论见解。卞之琳的

3、译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信”“似”“译”,他这“三说”的译论观点是建立在对传统译论辨证地吸取、合理地扬弃的基础之上的。,卞之琳“不赞同国内放论翻译问题者,众口一辞把严复的信达雅说当作天经地义,肆言神似形似的短长、争辩直译意译的取舍”。40年代初,他就在西南联合大学的英汉文学互译课上批评了“信、达、雅”,指出“神似”与“形似”、“意译”与“直译”之争是把一个事物辨证统一的几方面对立起来的片面的观点。他在第一堂课上“总是首先破信、达、雅的教条,神似形似的争辩,直译意译的区分”,认为以上三种说法中都只有一字可取:“信”“似”“译”。,“信就是全面忠于原文;神寓于形,文学翻译只能相应,似不能即是;翻译就是

4、译,不该是创作。”他提出以似致信、神形兼备的主张,认为文学翻译应当“尽可能在内容与形式上忠于原著,实际上也就是在本国语言里相当于原作”,强调“文学翻译不但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因为“内容借形式而表现,翻译文学作品,不忠实于原来的形式,也就不能充分忠实于原有的内容”。卞之琳翻译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忠实”二字。,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And leaves the wor

5、ld to darkness and to me.,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牛群在草地上迂回,吼声起落,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在原诗韵脚、用词和句子结构的处理方面,卞之琳除了在第一行添加了“一阵阵”,第二、三行添加了逗号之外,也是力求译诗与原诗密切对应。不过,这一小小的变通更为传神地表达出了作品中所弥漫的舒缓凝重的氛围。至于原诗格律形式的移植,卞之琳基本上是“亦步亦趋”,做到了“相当”或“相应”。,The Weary Walker,A plain in front of me,And theres the road Upon it,wide countr

6、y,And,too,the road!Past the first ridge another,And still the road Creeps on.Perhaps no other Ridge for the road?,我的面前是平原,平原上是路。看,多辽阔的田野多辽远的路!经过了一个山头,又一个,路 爬前去,也许再没有山头来拦路?,原诗每节一、三行为三音步,二、四行为两音步,二、四两行都以韵脚“road”(路)首尾;译文相应地以三顿、二顿相间,保持了原貌,二、四行也一律用“路”字收尾。译诗由于在每一个起伏之后同样都把韵脚押在“路”字上,因此取得了与原诗相同的效果,即“路”字的反复出现,给人带来单调、困倦、永无尽头的感觉,很好地衬托了主题。,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