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7026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总论(1).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临床医学院 厦门市中医院男科金冠羽,(1)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定义,引申问题:一、中医为什么能与西医共存?二、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中 医:传统医学(临床医学),其特点:一是比较原始的解剖学;二是临床经验;三是以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医疗认识为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取象比类类推的方法,形成中医理论的雏形,再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地充实提高,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所以说: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的。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古老的中医里有许多是西

2、医或现代科学根本解释不了的东西!,现代医学:(实验室医学),其特点:来源于生理解剖学,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副反应。,(2)内科与外科的区别:内科、外科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古代了。古时候,大夫只能对体表疾病进行手术,而体内疾病只能靠非手术方法治疗。所以手术科就叫外科,不手术的为内科。目前手术可以在身体的任何地方进行,但名字还叫外科,古名沿用至今。目前是这样划分的:凡是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疾病划归外科学的

3、范畴,凡是不需要外科手术来治疗的疾病归到内科。,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定义,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性质,是以病、证、症、候、理、法、方、药、调、防为核心的体系。,内容,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的概括。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受疾病的特殊本 质的制约。症:是疾病的单一症状或体征,是病或证的外在表现,是诊病和辨证的依据。候:气候顺也、逆也、险也,代表疾病的转归

4、和预后。理:掌握生理;把握病理。法:大的方面法则、法规,具有必须性;小的方面治法。如汗法、补法,金匮要略,范围,外感病,内伤病,伤寒论,外感 内伤,温病学,以及后世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现行教材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伤寒、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即: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分类,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命名作了尝试,主要是以病

5、因、病机、病理产物、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命名,中风、中暑、虫证 病因命名;咳嗽、喘证、呕吐、眩晕症状命名;郁症、痹证、厥证 病机命名;胸痹心痛 病机结合病位命名的。特点:大部分以症状体征命名,与西医学有明显区别。但是病名太少,所讲内容不能含盖及满足内科临床需要。近年来,疾病分类日益受到重视,并加强了疾病病名规范化的研究,中医内科研究的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中医内科学也不断面临新课题。,内科急症、热病、脑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为中医临床基础。,演变,二、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一)萌芽(殷商时代),殷代甲骨文记载:心病、头痛、胃肠痛、蛊

6、病。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商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二)奠基(春秋 秦汉),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充实(魏晋 金元),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1)病因学,(2)症状学,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疡。,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的特征。此时期还对伤寒、温病、疟疾、肺痨等传染病作了描

7、述。,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提高。,(3)治疗学,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疗瘿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白虫;谷皮治脚气。,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2.学术理论的创新:,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重脾胃;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金元四大家,(四)形成(明清),(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明代,(3)王肯堂证治准绳;(4)张介宾景岳全书;(5)秦景明症因脉治;(

8、6)李宗梓医宗必读;(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张氏医通,辨证录,临证指南医案,证治汇补,医学心悟,医林改错,血证论,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清代,治疗原则,1.治病宜早,2.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3.扶正祛邪,4.脏腑补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5.异法方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6.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先中后西,是指内科范围内的病,一般首先考虑用中医方法处理为主,但不排除中医确实无效后,要改用或加用西药;或由于某些急症因中医制剂未跟上,临时用西医方法处理。,临床举例:VC,例,能中不西,指 对西医疗效不肯定的病,能用中医处理力争使用中医,但对某些急病不排除先用西医方法处理,若先用了西医处理而疗效不佳的,可停用西药改用或加用中医药。,临床举例:ASAb,例,中西结合,对某些急症或中西医单独处理目前仍有一定困难的病,可考虑力争以中西互补为前提,在相同或不同阶段发挥中西各自优势。,临床举例:CP,例,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与生理、病理结合来理解,中医思维全程投入,学好中医基本理论,强迫记忆,例,中医思维全程投入,治疗原则及方法,中医内科疾病诊断,中医内科“证”的确立,方药,返回,致谢及问题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