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7596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一节 劫炸机概述,一、劫机的概念 劫机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飞行中的飞机、危害旅客和飞机安全的犯罪行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二、劫机概念的发展 1、作为一般国际法用语,“劫机”应是“非法劫持航空器”含义。2、1963年制定的东京公约(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在第四章设立专章规定了“非法劫持航空器”,是第一个对劫持航空器作出规定的国际公约。3、在1970年的海牙公约即(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中,第1条即对“非法劫持航空器”作了规定:“凡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的任何人:(甲)用暴力或用暴力威胁,或用任何其他恐吓方式,非法劫持

2、或控制该航空器,或企图从事任何这种行为”。这一定义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公认的关于“劫机”的基础性定义。,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三、劫机的分类劫机因此也可以分为暴力劫持、威胁劫持两种类型。暴力劫持主要是指劫机分子使用枪支、弹药或其他危险品,直接对驾驶、操作人员实施武力打击或身体强制使其不能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威胁劫持可以是暴力威胁,也可以是精神胁迫,使机组人员和旅客不敢反抗而达到劫机目的。,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四、炸机的定义“炸机”就是指使用爆炸品对民用航空器直接实施造成航空器或航空器内人员损害的犯罪行为。炸机并不包括威胁炸机,因为威胁炸机属于劫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类型,只有在犯罪分

3、子实施爆炸后,才能将这一事件定性为炸机事件,在未实施爆炸前,该事件仍为劫机事件,应按照劫机处置程序中的相应规章进行处置,而炸机事件则属于另一种处置程序。,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五、劫机历史演进 1、发端 尽管1931年秘鲁劫机事件有许多不明确的因素,但是,在国际上,一般都以秘鲁劫机案作为劫机事件的开端,这一事件中当事人采用武力威胁的方式,强迫飞行员按照劫机者意图飞行。秘鲁劫机事件发生后,直到1947年才有第二起劫机事件发生,这似乎说明了秘鲁劫机事件的确是出于偶然,既未引起充分重视,也没有立即成为效仿的榜样。因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1947年一名保加利亚叛逃分子劫持该国飞机逃往西欧即第二起

4、劫机事件,是近代劫机事件中的第一桩。,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冷战时代,由于政治因素导致的劫机案,对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犯罪分子大多没有追究其法律责任,有的劫机者因为政治需要竟然还得到“英雄”般的礼遇,犯罪成本和犯罪效益的严重失衡导致模仿性的劫机事件逐渐增加,范围也逐渐扩展。最初,劫机事件多发生在北美、中美国家。到六十年代初,美国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后,在加勒比区域开始出现了一股劫机浪潮。这次劫机浪潮还促使美国和委内瑞拉参与起草东京公约的代表,强烈要求在公约中增加“非法劫持航空器”一条,以便为处置被劫持的航空器提供国际法依据。显然,东京公约并没有对劫机形成任何威慑力。,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

5、场处置,3、六十年代中期以后,东欧、西欧、中东连连发生空中劫持事件,所涉及的范围及发生频率大大超过了以往。从1960年到1969年共发生劫机事件149起,平均每年14.9起,大大高于四五十年代,单是1968、1969两年即达到115起。区域分布也已超出东西欧之间或美国、古巴之间,而发展成为遍及全球五大洲各区域的全球性现象。并且由于政治犯不处罚、不引渡的不合理制度框架,出现了一些民间政治组织把劫机作为政治武器使用,比如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为了遏制劫机浪潮,1968年9月,国际民航组织决定着手起草一个反对劫机的文件。,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4、七十年代,劫机势头仍然不减,并且劫机中的伤亡人

6、数开始大大增加。1970年12月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即海牙公约和1971年9月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即蒙特利尔公约相继诞生,并先后于1971年10月和1973年1月生效。但是,整个七十年代劫机事件仍然高达346起,平均每年达34.6起。不过,七十年代较六十年代虽有大幅增加,但从历年发生的劫机事件数量来看,七十年代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七十年代前两年与后两年相比,相差2.7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5、八十年代,由于六十至七十年代持续不断的劫机事件,其严重后果引起了各国重视,并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从1970至1979年,在劫机事件中共造成1225人死亡,1045

7、人受伤。三个反劫机公约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因此,劫机事件较七十年代有较大减少。八十年代共发生231起,平均每年23.1起。就伤亡人数来看不容乐观。因此,可以认为,八十年代劫机导致的伤亡并不低于七十年代。显然,劫机的频度虽然降低,但是劫机带来危害程度却增大了。,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6、九十年代(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格局有所缓和,劫机事件总体上继续减少,共发生了195起,平均每年19.5起,最高年份1990年为36起,最低年份1995年为10起。这一阶段的伤亡人数也下降了。以政治叛逃为目的的劫机事件一度中断。但是,更复杂的劫机诱发因素开始出现,种族冲突、恐怖主义、宗教矛盾、地区冲突、

8、霸权主义等问题促使国际政治斗争更加复杂化,冷战后新的矛盾在积聚中。,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7、“911”事件后,新世纪伊始,2001年的“911”事件使人们意识到劫机事件已发展到新的阶段,空防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911”事件后至今(2007年8月18日止,以下均同),劫机事件数量甚少,共发生70起,平均每年约9起,并且,还没有出现导致飞机损坏和人员死亡的劫机事件。尽管如此,“911”事件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在新型恐怖主义背景下,空防安全仍然无法找到令人完全放心的理由。恐怖犯罪的国际化和联盟化,更具杀伤力武器的容易获取以及劫机者攻击水平的提高都预示着未来航空保安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9、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六、炸机的发展历史,1、发端 关于首次炸机事件目前没有详细资料佐证的有两种说法:一是1933年10月10日,美国一架波音247被炸毁,据说这是世界飞行史上第一次被证实的炸机事件;二是1945年5月菲律宾航空公司一架DC-3飞机在飞行中被炸坠入海中。而目前资料翔实的第一起在飞机上放置爆炸品并成功实施爆炸的炸机事件是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发展 到1996年止共计发生飞机爆炸事件93起(以1945年5月菲律宾航空公司一架DC-3飞机在飞行中被炸坠海为起点),平均每年2.3起。共爆炸、坠毁飞机42架,死亡2175人,伤310人,飞机严重损坏的

10、有33架。发生爆炸飞机最多的是美国,共24起,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法国,共6起。1985年发生爆炸飞机事件13起,死亡473人。1986年的3起炸机事件就造成112人死亡。1987年的3起炸机事件使333人死于非命。1989年共发生5起炸机事件,其中4起其造成428人死亡,26人受伤。,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近十年的现状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安检措施的加强和安检标准的提高,炸机事件发生较少。2004年8月,两架俄罗斯客机被炸毁,共造成90人遇难。在屡屡发生的炸机事件中,政府要员乘坐的飞机甚至专机被炸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1988年8月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的专机返回伊斯兰堡途中

11、在空中爆炸坠毁,齐亚哈克及随行6名高级官员,13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又如,1989年10月21日,洪都拉斯一架波音727飞机在降落前2分钟发生爆炸,造成132人死亡,5人重伤,死亡者中有哥斯达黎加的总统顾问和17名联合国官员。爆炸飞机事件的不断发生和造成的极为严重的后果,威胁着民用航空的安全,成为飞行安全的最大隐患。,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七、劫机历史轨迹分析,1.总体发展走势为倒“V”字型,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七十年代后劫机轨迹呈波浪式状态,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以七十年代分界,年代发案高低点表现相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八、历史发展特点总结,1.国际共同

12、行动是有效预防劫机行为的基础性手段 国际公约的通过以及成员国将其国内法化的努力从整体上降低了劫机事件爆发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民航运输业,解决劫机问题不能简单依靠某一国的努力,而需要不断推动国际间合作,特别是确立国际间行动的一致性标准和框架。只有确立了一致的标准和行动框架,才能使劫机行为不论发生在哪国,亦不论降落在哪国,劫机者都应受到一致性的惩罚。,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劫机行为的杜绝短期内难以实现 国际间行动框架的确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或完全遏制劫机事件的发生,从七十年代后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劫机事件的爆发还具有更为复杂的诱发因素。因此,尽管这一框架为全球航空保安

13、提供了行动依据,但也应该认识到,这一框架提高了劫机者的犯罪成本,如果处置不当,容易引发劫机者实施毁灭性行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劫机威胁有规律可循 尽管不太容易为所有的劫机事件寻找到一些十分确切的规律性因素,比如就某些具体的年份,我们很难准确估计在该年份是否存在很高的概率发生劫机事件,即便在该年份,存在许多已经被确认的诱发劫机事件的因素(如地区冲突、宗教冲突等)。能够说明这点的最好例子就是1990年,尽管在这一年,国际局势十分不稳定,但这一年发生在美国或针对美国航空公司的劫机案件却仅为6起。但是,我们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判断,仍然可以发现,这些因素或许未必马上引发劫机潮的发生(也

14、就是说存在一定时滞性),却一定会诱发劫机威胁的增加。,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4、劫机威胁处置没有终点 由于世界政治、宗教、经济等持续存在的冲突,以及单一事故爆发的偶然性特征,因此,保持持续的处置准备以及预警管理是极其必要的。,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九、未来劫机发展趋向,1.劫机目的日益复杂多样2.劫持者由个人向团伙转换3.劫机计划和行动更为周密持久4.劫持工具复杂隐蔽5.劫机方式新型多样6.劫机事件后果日益严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九、未来劫机发展趋向,1.劫机目的日益复杂多样2.劫持者由个人向团伙转换3.劫机计划和行动更为周密持久4.劫持工具复杂隐蔽5.劫机方式新型多样6

15、.劫机事件后果日益严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九、未来劫机发展趋向,1.劫机目的日益复杂多样2.劫持者由个人向团伙转换3.劫机计划和行动更为周密持久4.劫持工具复杂隐蔽5.劫机方式新型多样6.劫机事件后果日益严重,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二节 我国劫炸机行为特征与生成,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一、劫机行为分类第一类是暴力恐怖型劫机,是指政治或宗教集团及其成员为实现其政治或宗教主张而实施的劫机,如巴解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劫机行为。目前,因政治、宗教目的劫机的行为表现储日益浓厚的恐怖主义方色彩。第二类是物欲型劫机,即因抢劫、勒索钱财或逃避债务而实

16、施的劫机,如1971年11月24日,美国公民丹库伯劫机勒索20万美元的案例;第三类是法律惩治规避型劫机,即为规避国家刑事、行政或民事制裁而实施的劫机行为,如1983年5月5日,我国公民卓长仁等6人为逃避国家的刑事打击劫机外逃得逞;,第四类是情感危机型劫机,即因与恋人、配偶出现情感危机而劫持民用航空器,如1993年12月28日,宁波某大学教师因与妻子感情失和而劫机去台湾。1969年10月30日,美国人米尼基罗在美国加州劫持了环球波音飞机,经过17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飞抵罗马,其目的仅是为探视女友;第五类为关系攻击型劫机,即虽对领导、单位不满但不直接实施言语或者肢体攻击,而是转向劫持民用航空器的行为,

17、如1998年10月28日,原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长袁某因对单位分房不满劫机赴台湾。第六类为目的不明型劫机,即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的劫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二、炸机行为分类第一类是暴力恐怖型炸机,暴力恐怖型炸机包括两类行为,一是指政治或宗教集团及其成员为实现其政治或宗教主张而实施的炸机,二是虽无任何政治或宗教目的但为泄一己之私愤而实施的炸机,如1955年4月11日,台湾特务人员为谋害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总理炸毁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第二类是物欲型炸机,即为骗取钱财而炸毁民用航空器的行为,如2003年1月24日,乘客赵某为骗取高额航空保险实施爆炸四川航空公司飞

18、机;第三类是规避刑事惩治型炸机,即为逃避劫机目的未能得逞所面临的刑事惩罚而实施的炸毁民用航空器行为。如1982年7月25日,孙云平等5名犯罪嫌疑人劫机遇到机组激烈反抗,当飞机在广州机场降落时遂拉响炸药包将飞机行李舱炸出一个大洞。,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重大劫炸机行为与普通劫炸机行为 根据劫炸机行为起因以及劫炸机行为危害后果的差异,我们将具有政治、宗教目的,以及直接制造机毁人亡后果的劫炸机行为称为重大劫炸机行为,而将除此之外的劫炸机行为称为普通劫炸机行为。重大劫炸机行为直接针对国家安全、国际和平,其危害大于普通劫炸机行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三、我国劫炸机行为特征,1.国内个体实

19、施犯罪比例远高于共同犯罪2.犯罪工具中刀具比例高于枪支、爆炸物等高危物品3.被劫持航空器往往被当作运载工具4.劫机行为表现为内国性,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四、劫炸机行为原因分析,1.政治环境因素 国内劫机犯罪的产生都指向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台湾当局对劫机者的态度和政策。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劫机事件水平存在密切关联。但凡国内政治局势比较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加勒比海、中东、北部非洲等),也是劫机事件高发以及劫机者偏爱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国内公共环境因素 从国内的案例报道来看,这一部分至少包括:司法惩治制度、社会公平水平、社会保障

20、能力以及经济要素,文化、宗教因素。必须说明,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变革并非完全或直接决定了劫机犯罪行为的产生,很难从社会经济变革直接推导出劫机犯罪行为,这其中还需要许多的中介环节进行传导,并且这种传导必须是放大式的,即社会变革的信号经过复杂的社会运行机理传递到个体身上时,其讯号经过了强化和一定的扭曲,从而导致个体的人格、行为以及兴趣等个体化因素发生巨大改变,并促使个体的非理性水平增加,偏离正常的行为约束和激励模式。,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个体化因素 研究劫机者资料,我们发现劫持者在劫机前都经历了一些生活事件,即心理学所指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以1994年6月6日劫机犯罪

21、人邹某为例,邹某经历了夫妻闹离婚、疾病、无业、经济拮据、与单位有矛盾、表姐死亡未获公正赔偿等6件生活事件,其压力均值高达297。可见,劫机者经历了一些生活事件,导致其心理失衡,是引发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从犯罪学角度看,经历生活事件并不必然会引发犯罪,如果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可以通过正常途径缓解和释放,那么生活事件只是一种并不愉快的生活经历而已;但如果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压力造成了严重心理失衡,并结合罪犯个体的一些因素,如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格障碍、个性特征、需要等,那么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就增大。,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第三节

22、劫炸机行为控制技术,一、劫炸机行为的预防 1、建立全民航的预警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应建立在全国民航主管部门,其在各地区的派出机构作为信息搜集和传递节点,向下负责搜集和接受管辖区域内机场、航空公司的异常讯息报告,并将这些信息汇总后传递给全国民航主管部门,由其决定这些信息应该如何处理。就民航而言,需要重点关注全国中枢机场、敏感地区和敏感时间段的地区机场和航空公司、飞越或到达敏感地区以及历史多发地区的航线、历史袭击率较高的航空公司以及国际航线。除了被动的收集一线运营企业提交的信息外,定期的对以上重点目标进行安全审计也能帮助主管部门发现航空保安体系中的漏洞,并及时予以改进。,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23、2、对航空运输体系内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背景调查和有效的训练 确定所有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身份,并及时跟踪这些人员的变动情况这些岗位至少包括空中安全人员、安全检查人员、行李装卸人员、通道安全控制人员、机务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等。训练是提高这些从业人员识别危险和及时初步处置威胁的必备途径。只有这些人员具备这些能力,才有可能将劫炸机事件控制在初发阶段。仅仅依靠安全意识并不足以做到这一点。,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强化机场安全检查部门与机组成员的信息交换 在不影响机场服务的前提下,交换航班旅客的不寻常信息是一个成本低廉的办法。这些信息包括:被查出违禁品的放行旅客、在地面发生了与地服人员冲突的

24、旅客、具有明显地域标识的旅客、重要旅客(包括敏感政治、经济人物等)、被允许携带禁运品登机的旅客、特殊旅客(如被解送的旅客)等。,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4、机组航前准备计划 就预防来说,机组准备会议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确定机组之间的正常和异常状态下联络方式、确定事发后的机组管理机制、准备事发后的备选机场和航线、思想准备。联络方式的确定可以有效避免劫机行为人轻易闯入驾驶舱,而后面三点可以大大提高机组空中处置劫机事件的效能。,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5、提高空中安全人员的巡舱密度和技能 这一点,无论是对蓄意的有计划的劫机还是激情状态下的偶发性劫机都是有效的。作为预防劫机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

25、,训练有素的空中安全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微弱的一场信号,从而使机组更早的采取措施。对于整个航空保安体系而言,最后的防线就是空中安全人员。比如飞行员丢失了重要的航空资料而未报告,违禁品丢失但信息未能告知民航部门、违禁品经过伪装骗取了安全检查人员的信任等。既往案例表明,这些因素比较多发而且成功率较高。,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由于安全检查技术以及安全检查标准的提高,现在已经很难将完整的危险品直接带入航空器,这些物品往往被分拆或经过严密的伪装,因此,劫机行为人在实施前,必须进行组装或将违禁品从伪装中取出,行为人也需要调换座位以更接近驾驶舱或机组成员。这为空中安全人员及时发现提供了行动的良机。既往

26、案例看,洗手间往往是组装的第一选择,因此,注意洗手间的异常状况可以及时发现威胁信息,而那些情绪紧张焦虑,异常亢奋、要求调换座位或未经许可调换座位,尤其是调换到靠过道、靠角落以及应急通道座位,欲进入驾驶舱,过分关注机组人员行为等等也应引起注意。过去发生的劫炸机事件中,就有多例为劫持者闯入驾驶舱,多例为劫持者在卫生间内准备劫持工具,个别在劫机前要求调换座位等行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二、劫机行为处置,1.劫机行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1)劫机行为人的个体特征 根据以往案例,恐怖性劫机行为人往往集中于20-30岁的年轻男性。根据以往案例,一般性劫机行为人往往集中于25-45岁的中青年 男性

27、。在一般性劫机中,不常见女性单独或主导劫机的案例,她们大多是作为劫机者家属或者从犯出现。,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恐怖劫机者的特征主要源于劫机计划的几点考虑:年轻人群往往具备认知情绪化的特点,同时对对象性的宗教信仰或者政治理想存在幻象,容易引发其强烈的完美主义的人格追求;年轻男性往往偏爱集体化的组织归属感和奉献情怀,因此更容易被诱导进入此类组织;他们大多尚未婚娶,没有家人的羁绊使得许多计划容易保密;攻击欲望较强,特别是挫折创伤后会唤醒其更为激情的犯罪冲动;自我理性约束不容易被唤醒,“受害人”情结使得其对情境的认识往往处于被关闭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由于其具有更强的隐蔽

28、性,近年来已经成为此类劫机事件的新兴袭击人群。,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对劫机行为人的情绪、身体语言以及生理特征进行初步的识别是极其有必要的。从生理特征上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劫机行为人的肢体攻击能力、是否受过一定训练等信息。情绪,特别是事发初始阶段的情绪可以提示劫机行为人的一定认知、人格和心理特征。而行为人的身体语言(比如一些无意识的动作、下意识的身体反应)可以帮助佐证上述认识。,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劫机行为信息 行为,更多应该从犯罪人心理的角度来认识,密闭航空器内的劫机行为,更多表征为一种情境的作用,而较少表现为一种个人的功能。所以通过改变行为所发生的微观情境,可以帮助理解劫机

29、行为与航空器情境的互动关系。所以,尽可能的通过这一角度判断和收集劫机行为人的个人特征(property),并理解这些行为的意义。,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举例来说,劫机行为人是否表现出与其情绪、人格、生理等同样的延续性特质,可以帮助处置人员了解行为人是否具备极端性。受过一定训练的劫机行为人,往往会给处置人员留下以下连贯的认识:冷静、稳定、肢体能力较强、攻击欲望较强、防范意识很强、比较封闭、语言简短、有很好的对于环境的判断以及能迅速的摆脱不利局面等。而那些基于生活事件影响而进行劫机行为的人群,其行为链条会表现为离散和分裂,甚至出现情绪的矛盾和鲁莽,行为不具有连续性。,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

30、置,2.劫机行为评价(1)劫机行为模式 劫机行为往往具备一定的模式化特征。比如行为流程、行为倾向以及行为人特质。这种对于模式的理解和解释可以帮助处置者从历史经验中初步的判断目前这一具体行为的演进规律和特点,从而提前采取行动。在此基础上,处置者可以形成一个对于目前劫机行为的理解结构,这种理解结构的形成可以帮助处置者形成良好的处置意识。,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2)劫机行为人行为意志 劫机事件处置中最为不确定的因素,亦或最为危险的因素,就是劫机行为人的行为趋向。适时放弃还是铤而走险往往对于航空器以及航空器所承载的财物具有决定性意义。虽然空中安全人员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战术予以打断乃至终止劫机行为

31、人的行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进行技战术打击本身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一般的说,犯罪人的行为在犯罪情境下,取决于犯罪人的犯罪意志与犯罪行动能力。,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尽管在充满压力和风险的劫机犯罪情境中,对于已经实施劫机计划的行为人来说,其行为倾向更多的依赖于行为人以外的情境因素。因为,除极其罕见的个案外,劫机行为人此时很难摆脱犯罪情境的影响而再次产生理性行动的自由意志。,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另一个极端就是劫机行为人即便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充满了自由意志,根本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意味着行为人的未来行动选择完全是不可预见的,充满着各种偶然的丰富可能性。决定劫机者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那

32、样做的原因仅仅只是劫机行为人的兴趣、偏好或者短暂的心理需求。,(3)劫机行为人行动能力 劫机犯罪行为的完成明显依赖于劫机犯罪人的经验和劫机行为发生的情境。但我们也必须根据行为人影响该情境的行动能力来理解。目前已经发布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指从外部可视化因素来进行评估,比如犯罪目的、犯罪工具、犯罪人生理特征等。,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认知能力 在密闭航空器内,劫机行为人往往表现出认知焦虑,这往往与不够自信和缺乏航空专业知识有直接关联。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主要是指劫机行为人延迟或控制其负性情绪和极端反应的能力,由于劫机行为的本身并不如其它犯罪(比如偷窃、抢劫或强奸等)那样可以具备重复的延续性,因此,它在满足行为人直接需要的需求方面表现的更为强烈。也正因为如此,其对遭受长期消极后果的危险判断也相应提高。因此,他们在控制和延迟功能上一般都存在缺陷。处置者可以通过观察劫机行为人对愤怒和攻击的唤醒以及表达的控制能力来评价这项指标。,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3.劫机行为处置中的关键节点(1)确立指挥者(2)准确评估风险,权变制敌(3)争取谈判解决危机,第四章 劫炸机行为现场处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