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76130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9.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ppt.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虽尚年轻,但规划专业的范畴在其几十年的“学科史”中却已几经变迁。最早的“市容美化”,比之今天城市规划学科所包括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内容,实是大相庭径。按波士顿大学华昌宜教授的见解,规划专业的范围大致每十年就有一番扩大。以美国为例,现在的城市规划(city p1anning)专业,从学生构成看,是社会科学出身的学生多于建筑、市政工程出身的学生;从课程设置看,是经济、社会学、心里学方面的课程等量于、或超过了建筑、规划、工程类的课程。规划专业范围的这种变迁,正是社会公众、也是规划师自己对“城市规划”这一学科的认识深化的反映。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几点新认识张庭伟,城市规划学科的

2、产生发展及理论实践,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中国古代,欧洲古代,历史背景,历史渊源,早期思想,战后理论演化,社会经济背景,主要理论与理念,重要实践,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而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如何改善自我的生存环境,使之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及生产需要。世界各地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利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地段。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充分体现了当时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自然环境共存的关系。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

3、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我们可以把西方城市的发展大致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每个阶段,西方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夏代已经开始国土勘测,居民点集聚,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2)商代出现我国城市雏形,河南偃师、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安阳殷墟。,(3)西周对

4、于城市布局模式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定。丰、镐、洛邑等城,“如武王之意”,即按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4)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 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周代王城建设的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凃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1)西周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理关系,对于城市形制也有相应的严格规则,产生最早涉及城市规划思想的著作周礼考工记。,2)东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既有周理考工记城市形制皇权至上的理念,也有管子为的代表的变革思想和自然至上理念。,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

5、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参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参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摘自周礼考工记,(4)秦汉三国时的城市按规划进

6、行建设 秦朝的“相天法地”,天体星相为坐标,强调方位,城市布局灵活,如咸阳;汉代长安城突出皇权、中轴对称;三国邺城功能分区,道路等级分明,当时“国”指的是都、邑、城、廓,(大城为都,小城为邑,主体为城,外围为廓),“体国”指安排城廓的档次和大小,“经野”指开发处理好城乡关系。,周礼“体国经野”的论述,商君书徕民篇的论述:“地方百里者,山陵(山林)处什一,薮泽(水草交错之为泽)处什一,溪谷流 水处什一,都邑蹊道(蹊,路也)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此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说明当时商鞅对城乡布局结构的思想,已经考虑到了

7、水源、能源、材料等因素,而且有了一定的用地比例关系和一个粗略的定额概念。,3)西汉“费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礼制思想,重新确定了周礼考工记在城建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并且一直延续到宋代。,4)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束。,“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摘自管子 公元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采取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人口增加,10户以上城市数目增至40多个。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抬头,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风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之前严格管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

8、肆。金灭北宋、辽之后,形成长期与南宋王朝南北对峙的局面,我国南方地区,长期稳定,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街,或在城外形成“关厢”。后周世宗显德二年颁布了东京(开封)改建德诏书,这也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德有关城市建设德重要文献。这个改建计划突破了以往都城规划制度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生活的实际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城市规划事件。,清明上河图,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2.中国古代

9、城市的典型格局中轴对称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记载中,以及陕西岐山周代建筑遗址的发掘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些大型建筑已采用对称的布局。在此以后,汉长安的宫殿部分,曹魏邺城的总体布局,隋唐长安,宋东京,元大都,明清北京都体现出了中轴对称的规划布局思想。,建筑布局低层的木构架建筑组成院落族群,室内外空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又应用廊、墙进行空间的分隔,形成空间在体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和对比。为突出主要建筑物,除了用对称、轴线以及对景手法外,也常运用建筑的色彩及装饰。建筑的色彩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强调礼教尊卑、伦理、秩序,这些都影响到了城

10、市及建筑群严整、方正的布局。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如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现象珍禽异兽等,也对城市及建筑的布局有一定影响。还有一些规划思想与久已形成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如主要建筑物要朝南或东,开封城北建艮狱,艮方补土,帝可得子。,二、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代表,唐长安城 元大都 明清北京城,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轴对称 东西两市 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 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1)汉长安城中国城市建设的代表,先建宫室后建城墙,城中宫室占大部分,其他布置闾里,市场集中设置,有九市,道路很宽,城市南面有规模巨大的礼制建筑。,汉长安城

11、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和防御匈奴而逐渐形成。刘邦入关,利用秦朝旧宫,扩建成长乐宫,后又于其旁造未央宫、北宫。惠帝时,发动民工冬闲时筑城墙。汉武帝时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修桂宫、明光宫。王莽时于城南大量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改陪都,称西京。光武帝时”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长安遭火,其后虽有多朝建都于此,然原貌不复,至隋另辟新城,汉长安完全废弃。,2)南朝建康城址地形复杂,且是各朝逐步扩建,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平面。但宫城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则比较凌乱,有明显自发发展的迹象。,建康城因位于长江岸边丘陵起伏地区,地形复杂,又经各朝逐步扩建而成

12、,因而城市平面布局呈不规则状,是我国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但宫城部分依照一定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南朝的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市组成的,除城内部分外,原来的石头城及越城仍为军事堡垒,在建康附近还先后设置了9个“侨郡“。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筑金陵邑。公元221年,孙权迁都于此,筑石头城,建太初宫。公元317年,东晋王朝建都于此,后局部改建、扩建,称台城。公元405年,新建军政中心东府城。,3)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采用中轴线对称格局,道路为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在周、秦和汉三个朝代的800多年里,长安城附近一直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所在地。隋朝曾在汉长

13、安的东南另建新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改名为长安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建,总人口达到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地形与规模:南有终南山,北临渭水,东有灞水,西为平原。城址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城市总体布局:平地新建,我国严格布局的都城典型。道路系统:严格方格网系统。坊里:109坊,面积大,制度严格。市肆:东西二市,同性质店铺集而成行水系绿化:饮水入城,绿化好。,4)元大都,元大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并经明清两代的继续发展,成为至今存留的北京城。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治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布局

14、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皇城居中,城内主要街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城门的大街。明清北京的商业区分布较元大都又有扩大,城内某些地区形成了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居住区在皇城周围,绿化于院落间分布。,从1267年到1274年,元朝在北京修建新的都城,命名为元大都。元大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城市布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商肆,背负龙山,镇

15、山为屏;左右岗丘,秀色可餐;前置朝案,呼应相随;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南向而立,高贵多吉,风水说最佳城址选择的基本原则,3.欧洲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政治背景 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都是不同社

16、会和政治背景下的产物。,1)古希腊时代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帮国家,广场和公建成为城市的核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2)古罗马时代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城市大规模发展,除了市政工程设施外还大量修建了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3)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宣扬帝王功绩的广场、铜象、凯旋门和纪念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4)中世纪封建割据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城堡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由于中世纪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十分有机的城市形态,以及十分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使中世纪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总结:封

17、建社会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 和战争城堡的出现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 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 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不少城市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5)十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兴起,一些城市逐渐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公共建筑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6)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7)17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联盟,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城市建设体现了古典主义思潮的重大影响,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

18、宫殿花园和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都是那个时期的典范。,凡尔赛总平面,4.欧洲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1)雅典城欧洲最早的城市,背山面海,呈不规则形。,雅典卫城在这里聚集了构成古代城市的各种真正元素:从旧石器时代的圣泉和岩穴到新石器时代的围墙和封围,夜间,月光下面沿雅典卫城,或者沿德尔法陡峭的山坡从顶端的竞技场下行,穿过橄榄树丛来到海滨;即使是在白天,这也是一种宗教式的体验,其效果胜过任何有意的安排。,地,从皇宫和堡垒到巨大的庙宇,从受保护的营地和村庄到强大的引以为豪的城市。天然优良条件与人工创造成果的这种结合并不助长模仿,并不是在任何地方城市的形象都像雅典那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刘易斯芒福德,2)罗

19、马城城市布局不规则,有自发性,城市中有广场、大型公建及神庙、奴隶主享乐设施,还修建了巨大的输水管道。,罗马城位于台伯河(Tiber)下游,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最初只是建立在帕拉丁等7座小山上的兼作防御与商品交易的城市。从公元前4世纪被高卢人摧毁后重建开始,到罗马统一帝国后期的公元3世纪,罗马城内不断进行广场、交易所、神庙、宫殿、竞技场、斗兽场、浴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地下排水道、高架水道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高密度住宅公寓的建设(或改建)。在图拉真时期罗马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此时罗马城面积达20k(其中,城墙内13.86k),人口超过100万人。罗马城内道路系统较差,总长度不超过85,道路宽度最宽一般

20、为4.8m到6.5m(法律规定不得小于2.9m).,3)威尼斯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代表,原本是城市化了的环礁湖,位于许多河流的交汇处,其最为著名的圣马可广场为建筑群设计的典范。,中世纪城市普遍呈现出一下特点:城市形态大多呈不规则的自然生长的态势。城市道路系统自然生长状,狭窄、曲折。主要道路由城市中心向周边城门放射,部分交汇处形成城市广场。大教堂、主教府邸、市政厅以及商业性设施等构成城市的中心与公共领域。教堂成为城市中心最重要、最显著的建筑。由于城墙的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建筑密集,街道狭窄。,4)17世纪的巴黎一直按照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射型

21、道路,讲究轴线、构成,成为巴洛克时期的建设典范。,在绝对君权时期,古典主义引领了1719世纪以前的法国文化艺术的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初期重大成就的唯理论;政治任务是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专制政体。在15世纪至18世纪之间,一种新的文化特性在欧洲形成,结果使城市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彻底改变了。新的生活方式是从以下几种新的东西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即商业资本主义;一种新的政治结构,主要是中央集权专制或寡头统治,常常以国家的形式出现;一种新的观念形态,是由机械物理派生出来的。最终,在17世纪时,在君主这块新招牌下巴洛克的生活方式、巴洛克的规划、巴洛克的花园和巴洛克的城市成为了现实。

22、,三、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3000年已出现不少小城市,主要分布在北纬2040O之间:波尔西巴、乌尔、新巴比伦,考虑通风的要求,南北向布置,城市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城中有“神圣城区”,王宫布置在北端,三面临水,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矛盾。伴随着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矛盾的恶化,不仅仅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防碍了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至此,提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城市规划理论成为全社会的需要。从资本主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意者及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这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23、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居住点模式.2)城市不断集中,人口爆发性增长.3)生活设施严重缺乏,居住条件恶劣.4)流行病大面积蔓延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5)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问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布局越发混乱,贫民窟的蔓延,卫生条件的恶化,疾病、瘟疫的流行,其结果必然是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和城市效率的急剧下降。19世纪末,城市问题变得日益尖锐与复杂,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阶层对这些问题进行着不同

24、方式的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2.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渊源1)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近代代表任务是欧文和傅立叶。,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莫尔(T.More)的“乌托邦”概念。他期望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Robert Owen)和傅里叶(Charleo Fourier)等人不仅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同时还通过一些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欧文于1817年提出了“协和村

25、”的方案,并用自己的4/5的财产,在美国的印第安那州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他,的新协和村。傅里叶在1829年提出了以“法朗吉”为单位建设由15002000人组成的社区,废除家庭小生产,以社会大生产替代。18591870年间,戈定(J.P.Godin)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按照傅里叶的设想进行了实践,这组建筑群包括了三个居住组团,有托儿所、幼儿园、剧场、学校、公共浴室和洗衣房。,新协和村,2)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针对当时肺结核和霍乱的大面积流行,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并最终立法,由此英国通过一系列的卫生法规有效控制卫生问题。,1835年英国的城市自治机构法曾经改革了市政府

26、,但并没有使市政当局全部承担公共服务或环境卫生的管理英国直到1837年建立了一个有效能的政府机构注册总局(General Register Office)以后,公布了公共卫生的恶劣状况,其后果才开始被认识清楚。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据此成立了中央政府的卫生部,且批准建立地方的卫生局。此外还有,1855年的消除污染法,1866年的环境卫生法。从19世纪60年代,加强了对建筑标准的管理。如1868年的托伦斯法,准许地方政府可以勒令拥有不卫生的住宅的房主们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1875年后的克罗斯法,准许地方政府自己去制定改善贫民区的计划。根据1875公共卫生法,对英格兰和威尔士进行了市区

27、范围外的地方政府的基本改革。1882年的城市自治机构法和1888年与1894年的地方政府法赋予城市、郡(加上新的郡级市或大城市)和郡属区以新的地方政府结构。,及交通混乱等严重问题,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建。以道路切割划分城市结构。紧密联系塞纳河两岸。结合街景改建街道。配置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巴黎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城市建设的典范。,3)巴黎改建,上述体系几乎不变的保持下来,直到”1972年法“带来了英国地方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为止。正是多次惨痛的教训和民众的日益觉悟,促使欧洲各国政府相继采取了有利的行政干预来改变城市环境。各国相继制定法律,规定所有的城市工业区、居民住宅区都必须有相应的排水、给水和道路

28、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并详细规定了每一居室的最小面积、居住人口上限以及街道宽度等等。在随后50年,英国的城市规划一直由卫生部负责。可以说英国(西方)社会对城市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促使了政府对城市化的引导和规划。,巴黎当时的行政长官豪斯曼针对城市市政落后、空地缺乏、住房破旧,巴黎自17世纪以来,一直沿着古典主义道路发展着。当时只着眼于一些堂皇的建筑和市容方面的建设,对于一般市民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考虑。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曾作了一个巴黎的改建计划,重点放在第3等级及手工业工人区的改造,但因政局急转直下,并未付之实行。实际上那时的巴黎除市中心外,大部分地区从一千多年来一直是自发形成的。它

29、的街道小而曲折,房屋破旧,用水紧张、污水横流,一些小修小补的市政设施根本不解决问题。可是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却在巴黎边远地区发展起来。这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在大革命前已开始了。大革命时期,因为英国的经济封锁与军火生产的需要,更对它起了促进作用。面对工业化的发展,虽然当时巴黎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开辟运河,建造市场,铺设沥青路面,还出现了定线的市区公共马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40年代初,巴黎已经有,然而总地看来,法国政府并不理解巴黎的处境。它在18411845年间,匆忙建造了一道带有凸堡的城墙,企图消极地限制城市的发展。这样实际上也隔绝了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从而造成只有小街陋巷与狭窄的城门

30、,才能与郊区及铁路接触。这种做法是与当时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此种闭关自守的政策,至上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期,矛盾更尖锐起来。因为当时欧洲的铁路网已形成,巴黎成为最大的铁路枢纽,现状与工业化之间产生了矛盾,决定大规模改建。巴黎改建在18521870年进行,由当时塞纳区行政长官奥斯曼负责。其目的除为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混乱状态外,还在于美化首都,排挤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及调和阶级矛盾。,了铁路火车。第一条铁路是1840年开放的从巴黎通向凡尔赛的铁路。它在18451849年间,很快建起了5个火车站。,4)城市美化源自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统,集中体现于“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的“城市美化

31、”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发端于100多年前的美国。1893年,以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一场以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美国。它突出规则、几何、古典和唯美主义,想通过创造一种城市物质空间的形象和秩序,来创造或改进社会秩序,恢复城市中由于工业化而失去视觉的美和生活的和,5)公司城资本家为了就近解决工人的居住条件从而提高工人生产力而出资建设和管理的小型城镇。,谐。可是,这种思潮,在美国不久就受到批评和抵制,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基本上宣判了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的死刑。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草坪热”、“大树进城热”、“雕塑铺装热”、“喷泉热”

32、、“景观大道热”等,学者们已从理论上论证其非生态,不可持续是歧途。因此城市建设应该反对城市美化运动。可至今还有决策者热衷于实施,主管部门热衷于奖评,城市美化运动在一些地方依然方兴未艾。,纽约中央公园的总平面,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霍华德在1898年10月将其学说思想以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和和平之路一书正式出版,随后在英国不断再版。但是在1902年这一著作第二版时,他迫于压力而将书名

33、改为明日的田园城市,删去了改革、和平等容易引发社会争论的字眼,封面设计也做了重新设计,内容中也删除了“无贫民窑无烟尘的城市”、“地主地租的消亡”等涉及社,会敏感改革的图解与相关引语内容,试图掩盖“田园城市”思想中关于社会改革的痕迹。霍华德认为:“当简单的事情被牢牢掌握以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就会迅速开始”。但在当时资本主义如日中天的时代,他这本书“也遭到经典著作通常遇到的不幸:既受到从未读过这本书的人的斥责,有时又被对它的一知半解的人所接受”(芒福德,1946);“那些人士所做的几件事情被全世界精心模仿,然而他们根据霍华德建议所取得的较大成就,仅仅是出于朦胧的理解”(奥斯本,1946);“对霍华德

34、所作的各种评论都以牺牲关键思想为代价”(托马斯,1985)。,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霍华德所倡导的是一种全面社会改革的思想,他更愿意使用“社会城市”而不是”田园城市“来表达其思想。,他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城乡优缺点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城乡之间“有意义的组合”。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将是一个“磁体”,融合了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优点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从空间形态上看,”田园城市“必然是一组城市群体的概念。霍华德还对社会城市的收入来源、管理结构等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超越了以往形体规划师的工作局限。,“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在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

35、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冷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设想了一种先驱式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结合在一起。,“田园城市”的图解,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

36、(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Grand Avenue),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主要观点:,第一、传统城市因为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加剧,已出现功能性老朽。,第二、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第三、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第四、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应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相关著作:,明日的城市

37、(The City of Tomorrow),1922。,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1933。,伏埃森(Voison)规划,1925,巴黎中心区改建设计。,主要实践:,印度昌迪加尔城,1951,该规划由柯布西埃修订。,昌迪加尔规划总平面图,柯布西埃的规划设计思想,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有将近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5。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围的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

38、园住宅。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以前城市规划方案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他的理想是在机械化的时代里,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而不是水平向的每家每户拥有花园的田园城市。因此,他规划的城市是“在花园中的城市”,而不是霍华德似的“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

39、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勒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1922年他发表了“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书中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除了必要的各种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园城市。城市的道路系统应当保持行人的极大方便,这种系统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组成。建筑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城市的全部地面均可由行人支配,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米高处设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网。柯布西埃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倡导者和执行这些原则的

40、中坚力量,他的上述设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通过这些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他的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而他本人的实践活动一直要到五十年代初应邀主持昌迪加尔的规划时才得以充分施展。该项规划在五十年代初由于严格遵守雅典宪章而且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普遍的赞誉。,3)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4)戈涅的工业城市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主要观点:,第一、城市应有一条宽阔便捷的道路作为脊椎。,第二、城市宽度应该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发展与演

41、变:,带型城市(深圳,兰州)星状(指状)城市(哥本哈根)环状(浙江台州),法国青年建筑师戈涅把“工业城市”各功能要素都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医疗中心位于北部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有绿带隔离。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铁路干线通过一段地下铁路深入城市内部。,5)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西谛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并实现与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西谛强调与环境合作,向自然学习,运用大量实例证明、肯定了中世纪城市在空间组

42、织上的人文和艺术成就。西谛强调空间之间的视觉关系,强调多次多彩的透视感。西谛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针对当时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城市景观单调而极端规则化、空间关系缺乏相互联系、为达到对称,而不惜代价的现象,提出了以“确定的艺术形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主张通过研究过去、古代的作品以寻求美的因素,来弥补当今艺术传统方面的损失,为近代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6)格迪斯的城市学说区域研究,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城市研究的综合观,盖迪斯作为西方城市规划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的奠基人,1904年发表了城市学:社会学的具体运用的演讲,1919年发表了生物学和它的社会意义:一个植物学家对世界的看

43、法的演说,指出:“城市改造者必须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其中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其所谓的城市学就是强调用有机联系、时空统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和社会问题。,区域协同的综合观,盖迪斯在1915年版的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轮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其城市规划思想。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首创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指出“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它们就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盖迪斯还提出了城镇集聚区(Conurbation)的概念,具体论及英国的8个城镇集聚区并有远见的指出这并非

44、英国独有而将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这个断言甚至比1957年法国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n)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要早了四十多年.,勤奋务实的实践观,盖迪斯具备自然科学家的所有优秀素质,非常重视调查、实践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1890年代,他在家乡爱丁堡购置房产以建立“城市瞭望台”(Outlook Tower)和社会学实验室。他提出了“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并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深切的人文关怀观,”城市规划不仅市地点规划或工作规划,如想取得成功,必须是人的规划。“我们必须领悟城市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个性和特征。”,7)赖特的广亩城,主要观

45、点:,每户周围都有一英亩(4047平方米)土地,足够生产粮食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超级公路相连,提供便捷的汽车交通。沿路规划公共设施、加油站,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相关著作:,正在消灭中的城市1932宽阔的田地1932,思想及评价:,赖特的广亩城市思想突出反映了本世纪初建筑师们对于现代城镇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工业化时代以前人与环境相对和谐的状态的怀念。他的广亩城市实质上是对城市的否定,他认为大城市应当自行消灭,他认为现有城市不能应付现代生活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广亩城市平面示意,广亩城市景观,8)沙里宁的有机疏

46、散理论,主要观点:,第一、城市合理的秩序应既符合人类工作交往的需求,又不脱离自然。,第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应把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离开中心的地域上。,第三、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需要的地段(日常的活动和偶然的活动)。,第四、他还从土地产权、价格、城市立法等方面论述了有机疏散的必要与可能。,相关著作:,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1934。,主要影响:,有机疏散思想对其后欧美发展新城、改建旧城,以致大城

47、市向郊区的扩展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1960年代后,许多学者也对这种将科学规律简单套用到城市规划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置疑。,主要实践:,大赫尔辛基方案,1918。,9)雅典宪章,主要观点和主张:,第一、城市的存在、发展及其规划又赖于所存在的区域,第二、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第三、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应采用现代建筑技术,确保所有居民拥有安全、健康、舒适、方便、宁静的居住环境。,第四、以工业为主的工作区需依据其特性分门别类布局,与其他城市功能区间避免干扰,且确保便捷的联系。,第五、确保各种城市绿地、开敞空间及风景地带。,第六、依照城市交通要求,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确定道路宽度。

48、,第七、保护文物建筑和地区。,第八、改革土地制度,兼顾私人和公共利益。,第九、以人为本,从物质空间形态入手,处理好城市功能关系,是城市规划者的职责。,相关背景:,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得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而开展的。1920年代末在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第一次会议的宣言中,就明确表明了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认识:“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1933年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是“功能城市“,并通过了有柯布西耶倡导与亲自起草的雅典宪章。其核心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从

49、思想方法的角度讲,雅典宪章是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的。这一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质性反映在于其认为: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有效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良好”环境能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是雅典宪章所提出来的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雅典宪章中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思想,而且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实践影响也最为深远。雅典宪章认为,城市中诸多活动可以被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类型这是城市规划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并提出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建立居住、工作、游憩各地区间的

50、关系,务使在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这是地球绕其轴心运行的不变因素”。雅典宪章虽然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强调“城市计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该宪章所确立的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将各项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此外就是“订立各项计划,使各区依照它们的需要和有机规律而发展”。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而这些规划方,案的内容都是关于各功能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适合的关系”,它鼓励的是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并且“必须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