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8133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方案1.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见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评估依据2.1基本依据1、评估委托书。2、建设单位提供的征地范围及坐标。3、建设单位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4、建设单位提供的的其它有关资料。2.2法律法规依据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11)。2、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3、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1999.3)。4、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35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6、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

2、评估相关规定、要求。3.执行标准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8、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4.评估技术方案4.1前期准备技术方案4.1.1基础资料准备方案系统收集评估区内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

3、质灾害资料,系统准备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具体包括:1、国家及地方相关行业法律规范及技术要求。2、评估区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3、评估区社会、经济及人口、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4、建设工程概况、工程前期工作资料。5、与评估区有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及图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确定评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生作用的特点,确定野外调查的重点和工作量。4.1.2资质备案评估单位分别到工程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厅(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备案及项目备案,备案的同时了解其对建设项目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及要求、报告审查及备案的程序等,确保评估单位与工程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关系,为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2野外调查技术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等技术规范及标准,对评估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主要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比例尺根据甲方要求及评估工作需要确定,调查精度10m。根据各灾种及

5、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分别实施,做到重点突出,全面覆盖。4.2.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调查4.2.1.1崩塌调查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1、危岩体调查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

6、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

7、范围。(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2、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包括下列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

8、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调查填表见附表1。4.2.1.2滑坡调查1、调查范围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

9、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

10、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要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

11、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41。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表41标 志内 容等级类别亚类形态宏观形态1圈椅状地形B2双沟同源地貌B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C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C5不正常河流弯道C微观形态6反倾向台面地形C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C8马刀树或醉汉林C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A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C地层老地层变动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B12架空、松弛、破碎C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

12、上A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B新地层变动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C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B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C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C变形等19古墓、古建筑变形C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B21开挖后易坍滑C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C23古树等被掩埋C历史记载访问材料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A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C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10、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

13、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调查填表见附表2。4.2.1.3泥石流调查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

14、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隋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

15、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8、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见表42。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表 表42堵塞程度特 征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

16、交角多数小于60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3)中栏目填写要求见表43。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 表43条 目填 写 内 容水系名称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流域面积在15万地形图上量测。相对高差在地形图上量测。山坡坡度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植被覆盖率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

17、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主沟纵坡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冲淤变幅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4中第7项因素综合判定。沟口扇形地状况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补给段长度比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堵塞程度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松散物贮量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一般按总贮量划级。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现场调查量测。注

18、: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4)。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44。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表44易发程度总 分高易发(严重)114中易发(中等)84114低易发4084 不易发404.2.1.4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1、岩溶塌陷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

19、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

20、米的地段。2、采空塌陷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1)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2)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室程度、空隙和积水等。(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6)搜集建筑物交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调查工作量:预计调查面积为50 Km2,为复杂区。调查比

21、例尺为1:2000。调查填表见附表5。4.2.1.5地裂缝调查本次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主要调查以下内容: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4、发展趋势预测。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调查填表见附表6。4.2.1.6地面沉降调查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自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综合分析

22、已有资料查明笫四纪沉积类型、地貌单元特征,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压缩层的分布。2、查明笫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填表见附表7。4.2.1.7黄土湿陷调查在分析研究工程项目沿线黄土湿陷资料的基础上,对存在黄土湿陷地段的建构物(房屋、公路、铁路、桥梁等)进行

23、调查,调查建构筑物是否存在地基下沉、墙体开裂、路面开裂、路面沉陷等情况。对调查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对重点部位摄影或录像。4.2.1.8砂土液化调查首先收集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水位动态资料、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砂土分布特征、砂层厚度、砂层物质组成等资料,可适当利用勘探工作量,对砂性土进行取样测试和标准贯入试验,调查工作区范围内是否发生过砂土液化现象。4.2.1.9软土调查收集地下水动态资料,调查访问建筑物是否有裂缝、不均匀沉降现象,查明软土分布特征、软土层厚度、软土层物质组成等,可适当利用勘探工作量,对软土进行取样测试和进行贯入试验。4.2.2野外调查记录要求、形式及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4.2.2.

24、1野外调查记录要求1、每个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进行详细记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2、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引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引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降雨引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如人工切坡引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如采矿引发,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分布及面积等资料;如抽、排水引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3、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

25、标准,参照表45、表46、表47。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表 表45级 别滑 坡(104m3)崩 塌(104m3)泥石流(104m3)巨型100010050大型1001000101002050中型10100110220小型1012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表 表46级 别规 模巨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大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1020m中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10m,或长1km,宽1020m 小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宽55,出现“鹰咀”崖,顶底高差30m,坡面起伏不平,上陡下缓。前缘临空,坡度45,坡面不平。前缘临空,坡度60

26、,岩体结构破碎修路等工程开挖形成软弱基座陡崖,或下部存在凹腔,边坡角40-60人类活动很少,岸坡有砌石护坡。人工边坡角40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 表410稳定性分级塌陷微地貌堆积物性状地下水埋藏及活动情况说 明稳定性差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轻微充填改造,塌陷周围有开裂痕迹,坑底有下沉开裂迹象疏松,呈软塑至流塑状有地表水汇集入渗,有时见水位,地下水活动较强烈正在活动的塌陷,或呈间歇缓慢活动的塌陷稳定性较差塌陷已部分充填改造,植被较发育疏松或稍密,呈软塑至可塑状其下有地下水流通道,有地下水活动迹象接近或达到休止状态的塌陷,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活稳定性好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塌陷,植被发育良好较密实,主要呈可

27、塑状无地下水流活动迹象进入休亡状态的塌陷,一般不会复活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 表411稳定性分级土洞发育状况土洞顶板埋深(H)或其与安全临界厚度比(HH0)说 明稳定性差正在持续扩展正在活动的土洞,因促进其扩展的动力因素在持续作用,不论其埋深多少,都具有塌陷的趋势间歇性地缓慢扩展稳定性较差休止状态H10m或HH01.0不具备极限平衡条件,具塌陷趋势10mH15或1.0 HH01.5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活H15m或HH01.5超稳定平衡状态,复活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具备塌陷趋势稳定性好消亡状态一般不会复活5、对已进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查程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及效

28、益。6、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或录像。所有照片均应统一顺序编号,并注明在相应的观测点记录表上。6.2.2.2野外调查记录格式1、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影像资料等。对于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填写相应灾种的野外调查表(附表17);对于调查的居民点,填写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8)。2、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中型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对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小型者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灾情

29、和险情分级标准见表412)。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表 表412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潜在经济损失(万元)小型310100500中型310101001005005005000大型103010010005001000500010000特大型301000100010000注: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3、野外记录应采取图文互补方式进行调查记录,用图客观地反映出地形地貌、滑坡裂缝、隆起等变形现象的空间展布,地下水出露或所测水位埋深等部位,人工边坡分布位置,受威胁对象与潜在灾害体相

30、对空位置,土体厚度、岩层节理断层产状测量位置,照像位置和镜头方向等等。用文字客观地补充记录地形坡度,边坡高度,裂缝特征和形成时间,威胁户数人口等,保证野外记录客观全面。野外记录要严格注意区分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判断可能的成灾范围。4.2.2.3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采用数字化地形地质或工程地质底图做工作手图。在未获得上述图件情况下,可选测绘局出版的1:1万地形图或其它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并据己有资料将各类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界线透绘到地形底图上供野外调查期间使用。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在野外应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3、工作手图上观测点符号用表示。灾害体若

31、规模较小,无法表示其轮廓线时,用不依比例尺的符号表示。当规模较大,应按比例尺圈定其边界线。4、工作手图上观测点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地面塌陷点定在塌陷中心点,地裂缝点定在主干裂缝的中点, 斜坡、边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5、清图各类地质灾害和地质界线应按规定图例绘制,不再表示观测点符号。4.2.3主要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对评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情况进行调查。4.2.3.1水文气象调查调查评估区的气候类型,四季特点,年平均气温、最冷月份、最热月份,最冷月份平均气温、最热月份平均

32、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时间)、极端最高气温(时间),多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集中月份,最大年降水量(时间)、最小年降水量(时间),日最大降水量(时间),最大积雪深度,季节性冻结深度,风向(年主导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极大风速),年均日照时间,年无霜期天数,年蒸发量等。调查工程项目线路穿越的河流名称、长度、流域面积、径流量、流向、流速、河床沟谷形态、纵坡等。4.2.3.2地形地貌调查调查评估区地貌类型,最高海拔高程、最低海拔高程,一般相对高差、最大相对高差,地势、坡度,沟谷类型、形态、切割深度,微地貌形态等。4.2.3.3地层岩性调查调查评估区内出露的地层序列、地层名称、分段、岩石类型、出露厚度、

33、接触关系等。列出地层表。4.2.3.4地质构造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调查评估区大地构造位置、主要构造及特征、主要地震烈度及破坏程度、地震动峰加速度值、建筑物设防烈度等。列出主要构造特征表。4.2.3.5水文地质条件调查调查评估区水位、地下水类型(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水质,水井、泉水涌水量等。4.2.3.6工程地质条件调查调查评估区不良工程地质地质现象,比如黄土湿陷的层位、厚度、湿陷系数、湿陷量,软土分布范围及特征,岩石风化层厚度,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岩石软弱层,岩石物性特征,地基承载力等。4.2.3.7人类工程活动情况调查调查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

34、强度,地表建筑物、地下建筑物,矿业开发、地表破坏情况等。4.3室内综合研究分析技术方案根据搜集资料及野外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评估范围、地质灾害类型,对评估区段进行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做准备。4.3.1地质环境条件分析1、一切致灾地质作用都受地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1)分析地质环境因素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地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岩上体物性:岩土体类型、组份、结构、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构造形态、分布、特征、组合形式和地壳稳定性。地形地貌:地貌形态、分布及地形特征。地下水特征:类型、含水岩组

35、分布、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规律和水质水量。地表水活动:径流规律、河床沟谷形态、纵坡、径流速与流量等。地表植被:种类、覆盖率、退化状况等。气象: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形式与规模。(2)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对评估区主要致灾地质作用形成、发育所起的作用和性质,从而划分出主导地质环境因素、从属地质环境因素和激发因素,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3)分析各地质环境因素各自的和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主导因素的作用,以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分布实际资料为依据,划出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易发区段,为确定评估重点区段提供依据。2、综合地质环境条件各因素的复杂程度,对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

36、杂程度作出总体和分区段划分。3、各种致灾地质作用受控于所有地质环境因素不等量的作用。主导地质环境因素是致灾地质作用形成的关键;从属地质环境因素总是以主导地质环境因素的作用为前提成是通过主导地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激发因素是在致灾地质作用孕育成熟的条件下,因其作用而导致灾害发生。因此,在预测评估过程中,应首先分析某些地质环境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而出现不稳定状态,评价地质灾害发展趋势。4.3.2确定评估范围根据项目工程特点,各省、区、市的要求,实地调查资料及对搜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确定评估范围。4.3.3确定地质灾害类型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及对搜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结果,确定地质灾害类型。4.3.4划分

37、评估区段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区(段)划分及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划分评估区(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4.4评估报告编写技术方案4.4.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对调查区内地质灾害按灾种分门别类,编号、特征列表,对典型的灾害要用文字、图件、照片详细解剖,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

38、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不等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评估在对地质环境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判断降水或人类活动因素等激发下,某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可调节的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地质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1、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黄土湿陷、软土触变、沙土液化及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等

39、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2、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黄土湿陷、软土触变、沙土液化及不稳定的高陡边坡变形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3、对各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可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成因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字统计法等定性、半定量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分布、危险程度,确定判别区段危险性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定量分

40、析法,进行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分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2、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基本不设计防治工程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防治工程简单的,土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地质灾害危险性大,防治工程复杂的,土地适宜性为适宜性差。见表413。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级表 表413级别分级说明适宜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理。基本适宜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

41、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适宜性差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成发育区,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3、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各段存在的和可能引发的灾种多少、规模、稳定性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等,综合判定建设工程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等级段。4、分段评估结果,应列表说明各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规模、稳定状态、对建设项目危害情况并提出防治要求。4.4.1.1崩塌评估根据野外实际调查崩塌危岩体的位置、规模、可能失稳条件、危害

42、范围及损失进行定性评估。4.4.1.2滑坡评估滑坡定性评价以地面建筑物及地表变形调查为依据,定量评价则是以计算为主,综合评价应以宏观判断为主,结合考虑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需注意以下问题:1、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式均匀土质滑坡宜采用圆弧滑动法,其它情况采用折线滑动法为宜。2、合理的确定计算工况一般情况下可设置现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涉水滑坡尚应有水位工况和水位降工况。3、选择合理的荷载一般建筑荷载可按假定建筑物的分布范围内建筑物荷载均布,每层荷载取2KN5KN,将每层荷载与平均层数相乘的方法计算。此外当有动载时尚应考虑动荷载。4、合理确定岩土计算参数5、取值原则宏观判断为前提,测试结果为基础,工程类比作参考,反演分析作校核。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阶段滑坡稳定性评价以宏观判断定性评价为主,有条件时可进行定量评价。滑坡稳定性与失稳的可能性的关系大致可确定为:基本稳定可能性小,欠稳定可能性中等,不稳定可能性大。4.4.1.3泥石流评估泥石流的评估参照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4)中15项因子及标准综合打分后,依据泥石流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量化分级标准(表44),作为泥石流易发程度的量化指标。6.4.1.4地面塌陷评估1、岩溶塌陷评估在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