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提纲.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项目摘要: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年限、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一、基本情况(简述)1.1自然条件包括所处地理位置、海拔、所属水土流失类型区,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有效积温等情况。1.2社会经济状况包括所辖乡(镇)、行政村个数、人口总量、农业人口、总耕地面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和粮食单产情况等。1.3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口粮田建设需求及群众建设积极性等。1.4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现状、退耕农户可建设的基本口粮田资源状况。二、基本原则(简述)2.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将解决
2、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生活困难的退耕农户。先安排有建设条件的,有困难的,生存条件急需改善的退耕农户。保证具备条件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2.2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县实际情况,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内容、规模,科学规划,协调发展。2.3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原则,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在口粮田建设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体现农户意愿。2.4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原则。积极引导农户克服等、靠、要思想,动员退耕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抓住国家扶持的机遇,全面完成人均1亩的口
3、粮田建设任务,同时做好后续产业的发展,以增加自我发展的能力。 2.5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相同类型相对集中。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确保覆盖到相当比例的退耕农户,非退耕还林村不纳入实施范围。集中建设与分户建设相结合,相同类型相对集中。在建设资金安排上尽量以乡镇为单位,一个乡镇,最多两年安排完,每个村的口粮田建设期为一年,一次安排完。不得为全面覆盖安排少量资金,不得在所有退耕还林乡镇全面开花,同时实施。三、项目区的确定及实施计划3.1建设目标、任务3.1.2建设任务提出全县的建设任务(任务控制在省下达的指导面积以内),并分解到各项目区(行政村),落实到地块。3.1.3建设目标提出项目建设期末和
4、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时,生态建设、粮食生产等达到的目标(原则上,建成后基本口粮田亩产不低于400公斤)。四、建设内容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内容包括水田及旱地的新建及改造坡,具体措施指坡改梯、修建排灌沟渠、蓄水池、水窖、农耕道路、地力培肥等。4.1坡改梯工程设计4.1.1工程地段选定新修梯田(地)原则上必须选择在25度以下的坡耕地上进行,且选择土质较好,坡度较缓、距村庄较近、邻近水源及交通便利,并形成适度规模(10亩以上)。改造地块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相对集中的原则。梯田(地)建设形式:高度风化的地区宜修建土坎梯田(地),石灰岩地区可适当发展石坎梯田(地)。在每个
5、耕作区内,根据地面坡地、坡向等因素,对每一地形的形状、大小进行规划。地块长度尽可能在大于50m,以便利于耕作。田面宽度应按坡度大小确定,陡坡地区(15-25)一般210m,缓坡区(5-15)一般520m。4.1.2技术要求坡改梯工程应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996)进行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根据原有地形和梯田设计要求进行断面设计。确定出梯田田面宽度、田坎坡度,再确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宽和净宽。方案应将坡改梯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并附梯田典型设计图。4.2田间配套措施设计4.2.1建设原则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从现有耕
6、地出发,根据资金、劳力和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做到改一块成一块,改一片成一片;当年改造当年见效。4.2.2技术要求田间配套措施主要包括:排灌沟渠、蓄水池、水窖、农耕道路及地力培肥等,其中排灌沟渠主要指田间渠系的配套,布置要根据地形、地势、水源和排灌情况,本着控制面积大、工程量小、占地少、投资省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渠道截弯改直、挖高填低;水池设计一律为圆形,选择在有利于蓄水、供水、配水、灌溉的控制点上,并要求土质坚硬或石基底上,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布设。农耕道路不包含机耕路建设,主要指简易的人、畜、小型农机具等的农业生产便道。工程设计参照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进行,应提出单项工程对应改造完善的
7、基本农田的面积,并落实到相应的地块。工程规模原则上按照相应建设完善的基本农田面积的投资控制。排灌沟渠:一般选择傍山而行的明渠,其中中低产水田的排灌沟渠有效深度原则上不低于60厘米,中低产旱地的排灌沟渠有效深度原则上不低于50厘米,排灌沟渠需进行硬化处理(块石支砌或砼浇筑并预留进水口和排水孔),在保证灌溉的同时有效的降低地下水深度。蓄水池(水窖):按坡耕地(二台以上)5-15立方/亩布设,位置选择有一定集雨面积、能利用夏洪蓄满水的排洪、沿山沟经过的坡腰,有条件的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设置100立方/个以上的调节池。农耕道路:在坡耕地改造前应先进行农耕道路放线,并开出路坯。地力培肥: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地区
8、粮食生产能力,在项目区应大力推广土壤改良、蓄水保土培肥地力等农业实用新技术。结合项目区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各地可采取等高耕作、间作与套种等农业技术,在适宜地区推广绿肥集中连片种植,改良土壤;采取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各地也可采取其他农业技术措施,以达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促进粮食生产的目的。地力培肥实施的数量、面积及投资等,应落实到相应的地块。五、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5.1坡改梯面积及投资5.2田间配套措施计划及投资5.2.1排灌沟渠总长度、投资5.2.2蓄水池(窖)个数、总蓄水量、投资5.2.3农耕道路总长度、投资5.2.4地力培肥等农艺措施面积、投资(原则上工程措施和农艺
9、措施的投资比例不低于8:2)资金来源: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行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投入并举的原则。其中国家财政资金每亩补助600元。六、实施计划与施工组织6.1年度实施计划根据项目建设规划及投资规模,提出项目区各项措施的年度实施计划。6.2施工组织方案应说明施工条件、施工组织形式、施工季节安排、劳力和机械需要量、施工总工期等。七、保障措施7.1组织领导措施包括项目建设实施组织机构,项目实施责任主体,领导责任;落实配套资金;制定建设管理制度等内容。 7.2政策保障措施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明晰基本口粮田建设中退耕农户的责、权,建、管责任落实,受益区群众投资、投劳的机制等。7.3技
10、术保证措施包括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农民技术培训、项目监测(水土流失防治及基本口粮田增产效益监测等)等内容。7.4资金管理措施包括资金管理方式、监督措施,地方及群众筹资比例等。7.5建设和运行管理措施明确项目法人,推行项目招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合同管理等制度,提出项目监理的方案。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工程检查、验收程序,明确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管理要求以及工程建后管护方案等。八、效益分析 根据农业部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分析计算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效益,做出定量和定性评价。8.1经济效益。计算出项目实施后在增产粮食、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直接效益。8.2社会效益。分析预测项目实
11、施后,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解决基本口粮田人口数量,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效益。8.3生态效益。分析评价工程实施后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效益。1.附图(由项目县绘制):1、县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项目区分布示意图 2、工程典型设计图附图应按常规通用图例和水土保持专业图例的统一规定绘制,乡(镇)级统一使用1:1万比例尺,县级统一使用1:5万比例尺,形成实施方案时,统一压缩成A3纸的图幅。2.附表:1、项目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计划表(州市级汇总表)2、项目县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投资投劳概算总表(州市汇总表)3、项目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实施计划表(县级汇总表)4、项目县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投资投劳概算表(县级汇总表)5、项目区实施农户基本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