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8455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规范(2007年版)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二七年四月目 录1. 制订本技术规范的目的及依据12. 适用范围13. 引用标准14. 技术路线与技术手段14.1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路线14.2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路线14.3技术手段15. 工作成果15.1地价动态监测成果15.1.1文字成果15.1.2图件成果15.1.3监测数据采集成果15.1.4数据库成果15.2基准地价更新成果15.2.1文字成果15.2.2图件成果15.2.3数据成果16. 工作准备16.1组织准备16.2业务准备16.2.1编写工作任务书16.2.2准备调查表格16.2.3准备工作底图16.3业

2、务培训17. 资料收集与调查17.1资料收集与调查的内容17.1.1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果17.1.2城镇地价动态监测成果17.1.3土地市场交易资料17.1.4 相关社会经济资料17.2资料调查的一般要求18. 地价区段划分18.1 地价区段划分的原则18.1.1与城市规划衔接原则18.1.2 面积适中原则18.1.3 与行政辖区相适应原则18.1.4 保持宗地完整性原则18.2地价区段的划分要求18.3地价区段的划分程序18.3.1地价区段初步划分18.3.2实地踏勘18.3.3地价区段的编号18.3.4面积量算19地价监测点布设与审核19.1地价监测点的设立原则19.2地价监测点数量要求1

3、9.3地价监测点布设19.4 地价区段与监测点审核与确定110. 监测点地价评估110.1 监测点地价内涵110.2监测点地价评估要求110.3监测点地价评估技术要求111. 地价的测算111.1区段地价的测算111.2分用途市区及市域地价的测算111.3城市综合地价的测算112. 地价指数的测算112.1区段地价指数的测算112.2城市分用途地价指数的确定112.3城市综合地价指数的确定113. 基准地价体系的建立113.1区段基准地价体系建立113.1.1区段基准地价的内涵113.1.2区段基准地价的测算113.1.3区段内宗地地价评估修正体系的建立113.2划分土地级别、测算级别基准地价

4、114. 地价动态监测成果整理114.1地价动态监测成果内容114.2地价动态监测成果整理要求115. 基准地价更新成果整理115.1 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内容115.2基准地价成果整理的要求116. 成果验收116.1地价动态监测成果验收116.1.1验收方式116.1.2验收内容116.2基准地价更新成果验收116.2.1验收方式116.2.2验收内容117. 成果发布117.1发布内容117.1.1地价动态监测工作发布内容117.1.2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发布内容117.2发布方式118. 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维护118.1地价监测点定期检查118.2地价监测点更新1附录 A1附录 B1附录 C1附

5、录 D1附录 E1附录 F1附录 1附录 1江苏省城镇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技 术 规 范1. 制订本技术规范的目的及依据为及时反映我省城镇土地市场价格变动状况,科学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根据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等国家行业标准,制订本规范。2. 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省城市与县城镇、独立工矿区(含开发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其他建制镇及乡集镇参照此规范执行。3.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规范的条文。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6、检疫总局 发布GB/T 18508-2001 城镇土地估价规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TD 1001-1993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 发布TD/T2005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报批稿) 国土资源部 发布4. 技术路线与技术手段4.1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路线地价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为以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果为基础,合理划分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地价区段,布设地价动态监测点并测算其地价,确定区段地价与地价指数。地价动态监测按季度进行。4.2基准地价更新技术路线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路线为以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果为基础,以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成果为依据,测算地价区段基准地价,按地价水平接近、

7、土地利用类型相似的原则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地价区段进行归并,形成土地级别并确定级别基准地价。基准地价更新按年度进行。4.3技术手段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应采用信息系统进行内业处理和成果管理,建立符合全省统一技术要求的原始调查成果、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的电子数据。信息系统应为省国土资源厅测评合格的软件产品,测评标准见附录H。5. 工作成果5.1地价动态监测成果5.1.1文字成果地价动态监测工作报告、地价动态监测技术报告。5.1.2图件成果地价动态监测点分布图、分用途地价区段分布图。5.1.3监测数据采集成果包括各种调查表、样点交易资料、社会经济资料、地价动态监测点评估技术要点表、宗地图和影像照片等

8、。5.1.4数据库成果地价动态监测数据库。5.2基准地价更新成果5.2.1文字成果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报告与基准地价更新技术报告。5.2.2图件成果分用途级别基准地价图、分用途区段基准地价图。5.2.3数据成果地价区段归并及区段基准地价与级别基准地价测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表、图。6. 工作准备6.1组织准备市、县人民政府成立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国土资源局,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6.2业务准备6.2.1编写工作任务书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时间安排、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及经费预算、项目技术协作单位的选择等。任务书需报当地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6.2.2准

9、备调查表格各表格格式见附录。6.2.3准备工作底图工作底图原则上以城区大比例尺地籍图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城镇总体规划图作参考。电子工作底图的比例尺原则上在1:2000至1:5000之间,根据各地工作范围的不同,纸质工作底图比例尺可在1:5000至1:10000之间,但幅面不得小于A0纸。6.3业务培训对所有参加工作的业务人员均需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7. 资料收集与调查7.1资料收集与调查的内容7.1.1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果包括土地定级估价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及相关中间成果及图表。7.1.2城镇地价动态监测成果包括城镇地价动态监测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地价区

10、段资料及相关图表。7.1.3土地市场交易资料首次进行地价动态监测及按本规范更新基准地价时,需收集近3年来所发生的土地市场交易资料,包括招标、挂牌、拍卖与协议出让等土地一级市场交易资料与转让、租赁、抵押、作价入股等土地二、三级市场交易资料。日常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可只需收集当期交易资料。7.1.4 相关社会经济资料(1)城镇当期发展指标包括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幅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变动等经济发展指标。(上述“当期”在地价动态监测时指本季度,在基准地价更新时指本年度,下同。)(2)城镇当期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包括房屋平均交易价格、房屋交易单价最高

11、值、房屋交易单价最低值、房屋季度供应量、房屋季度实际成交量、房地产开发总投资等指标。(3)城镇人口变动状况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增长速度、人口性别比例等指标。(4)城镇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包括地区目前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相关文本资料等。(5)城镇规划资料包括城市规划文本、图件资料;开发区规划文本、图件资料;旅游风景区等的规划文本、图件资料等。(6)土地、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分析报告上述所有资料中的数据均应为工作范围内的统计数据。7.2资料调查的一般要求(1)所有文档资料均应同时具有文字版与word格式电子版。(2)所有表格资料应按照附录的要求填写,并制作成excel格式电子版。(3)所有图件均

12、应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数字化,统一为GIS平台下矢量化的电子图;各不同地理要素应分图层标注;地价监测点与交易样点在工作底图上必须标注。(4)房屋交易资料要求同一时期、同一区段(或相同区段)和用途的样点不少于3个。(5)所有调查资料由调查人签字、调查单位盖章后均应装订成册。8. 地价区段划分8.1 地价区段划分的原则地价区段系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用设施、环境条件一致,土地用途大致趋同,地价水平相当(原则上商业与住宅用地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不超过30%、工业用地不超过10%)的封闭区间。8.1.1与城市规划衔接原则所划分的地价区段,其土地用途应与城镇规划所确定的功能保持一致。8.1.2

13、面积适中原则所划分的地价区段,其面积大小应保持适中。各地可根据地价管理的需要及地价变化的区间具体确定地价区段面积的大小。8.1.3 与行政辖区相适应原则在划分地价区段时,不打破已有行政辖区界线,原则上地价区段不跨街道。8.1.4 保持宗地完整性原则在划分地价区段时,应保持地价区段内宗地的完整性。8.2地价区段的划分要求地价区段应按商业、住宅、工业三种用途划分,若有需要,也可按特定用途划分。各类用途地价区段允许重叠,不一定要求覆盖整个基准地价更新范围,但评价范围内任一宗地应保证至少有一种用途地价区段覆盖。地价区段在已有城镇土地级别的基础上划分,以保持土地定级估价成果的延续性。开发区应单独划分地价

14、区段,但原则上不超过2个区段。一般只需划分工业地价区段,若有必要也可划分其他用途地价区段。8.3地价区段的划分程序8.3.1地价区段初步划分地价区段初步划分可选用经验判别法或地价等值线法,在工作底图上进行。8.3.1.1经验判别法依据地价管理者的经验,结合各类用途地价分布规律划分地价区段。其主要步骤为:邀请熟悉情况的专家,以现有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成果为基础,根据土地市场变动状况与影响土地价格的各因素变化情况作出综合判断,在工作底图上勾勒出各用途地价区段的边界。8.3.1.2地价等值线法以监测点地价和市场交易样点地价为基础绘制地价等值线,结合各用途用地类型分布特点划分地价区段。其主要步骤为:以城镇

15、地价动态监测样点地价与交易样本地价为依据,用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在工作底图上绘制若干条具有控制性的地价等值线,再以宗地界线、街区道路、河流及其他线状地物为依据,勾勒出地价区段的边界。8.3.2实地踏勘对内业划分的地价区段进行实地踏勘,调整、重划不合理的地价区段边界。8.3.3地价区段的编号按附录B要求编号。8.3.4面积量算量算各区段的土地总面积、各用途实际土地面积等,并填写地价区段登记表。各用途实际土地面积根据城镇地籍资料数据计算。9. 地价监测点布设与审核9.1地价监测点的设立原则(1)代表性原则所选择的地价监测点在利用条件、利用状况、开发程度等方面应具有所在地价区段的代表性;(2)稳定性原则

16、所选择的地价监测点应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灭失、重建、用途变化等情况;(3)标识性原则所选择的地价监测点应易于观测。9.2地价监测点数量要求(1)地价监测点总数省会城市和省辖市不应低于120个,其他城市总数不应低于60个。其中:商业、住宅地价监测点分布密度应达到不少于1个/km2。工业用地地价监测点总数省会城市和省辖市不少于20个,其他城市不少于10个。(2)商业与住宅用地地价区段应达到每区段各用途至少有2个地价监测点;工业用地地价区段应达到每区段至少有1个地价监测点。9.3地价监测点布设(1)地价监测点以地价区段为单元布设,同时应与已有城镇地价动态监测成果相衔接,并填写地价监测点登记表,拍摄宗

17、地照片。(2)地价监测点必须是形状规则、具有明确界限、且利用现状、开发程度与区段内涵一致的独立宗地。(3)每个地价监测点都必须在地价监测点图上标注位置,各用途地价监测点的分布应尽可能均衡。(4)每个地价监测点必须编码,编码规则见附录B。9.4 地价区段与监测点审核与确定领导小组通过内业审查与实地核对,对地价区段划分的合理性、地价监测点的代表性、地价监测点的数量、密度、分布均衡程度进行审核,并出具书面审核意见。10. 监测点地价评估10.1 监测点地价内涵监测点地价是指通过评估或市场交易地价修正得到的监测点在一定时点和一定条件下的地价。10.2监测点地价评估要求(1)分别评估监测点现状条件下与设

18、定条件下的地价水平,评估值为监测点地面价。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测算楼面地价。(2)监测点地价评估时不考虑他项权利限制。(3)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评估方法,但不能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4)地价评估报告采用统一的格式(格式见附录),并由两名以上注册土地估价师签字。10.3监测点地价评估技术要求按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的要求,对地价监测点地价进行评估。(1)若所选择的地价监测点在报告期内发生过正常交易,则其地价可直接采用基准日、土地开发程度、土地使用年限、容积率等修正。(2)若在报告期内未发生过正常交易,则应选取同区段内类似的至少3宗地作为比较案例,采用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等估价方

19、法进行评估,原则上以市场比较法为主。所采用的评估参数均应为评估基准日水平。(3)若同区段内无法选取类似3宗比较案例,可从开发水平相仿、地价水平接近的地价区段内选取比较案例。11. 地价的测算11.1区段地价的测算区段地价为地价区段在评估基准日,开发程度设定为区段平均开发程度,容积率为区段平均容积率,某用途法定最高出让使用年期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区段地价采用区段内监测点地价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区段地价D式中:D区段地价; 监测点k的地价; 监测点k的面积; n区段内监测点个数。11.2分用途市区及市域地价的测算将市区某用途所有区段地价进行面积加权平均,测算该用途市区地价。其计算

20、公式为:某用途市区地价Dy式中:D y 某用途市区地价; 区段k的地价; 区段k的面积; n某用途区段个数。同理可测算出市域分用途地价。11.3城市综合地价的测算将分用途地价进行面积加权平均,测算城市市区综合地价。计算公式为:城市市区综合地价Dz式中:Dz城市市区综合地价; 用途k地价; 用途K地价区段总面积; n土地用途种类,默认为3;k土地用途,默认1对应商业用途,2对应住宅用途,3对应工业用途。同理可测算出城市市域综合地价。12. 地价指数的测算12.1区段地价指数的测算区段地价指数分为区段定基地价指数和区段环比地价指数两种。(1)区段定基地价指数等于某一用途某一区段地价与固定基期该区段

21、地价的比率,区段基期地价指数设定为100。区段定基地价指数计算公式为:Iy =式中:Iy某一用途某一区段定基地价指数;某一用途某一区段当期地价;某一用途某一区段固定基期地价(基期默认设定为2006年12月31日)。(2)区段环比地价指数等于某一用途某一区段当期地价与该区段上期地价的比率。区段环比地价指数计算公式为:Iy =式中:Iy某一用途某一区段当期环比地价指数;某一用途某一区段当期地价;某一用途某一区段上期地价。12.2城市分用途地价指数的确定城市某用途定基地价指数I式中:I城市某用途定基地价指数; 区段k的定基地价指数; 区段k的面积; n某用途区段个数。同理,将替换为区段环比地价指数,

22、即可测算出城市某用途环比地价指数。12.3城市综合地价指数的确定城市综合地价指数Iz式中:Iz城市综合定基地价指数; 用途k的城市定基地价指数; 用途k总面积; n土地用途种数,默认为3;k土地用途,默认1对应商业用途,2对应住宅用途,3对应工业用途。同理,将替换为用途K城市环比地价指数,即可测算出城市综合环比地价指数。13. 基准地价体系的建立基准地价包括区段基准地价与级别基准地价,原则上只建立区段基准地价体系,级别基准地价只作为政府掌握地价水平的参考。基准日默认为每年的1月1日。13.1区段基准地价体系建立13.1.1区段基准地价的内涵区段基准地价是指城市某用途某一区段在评估基准日,开发程

23、度设定为区段平均开发程度,使用年期设定为该用途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容积率设为区段平均容积率时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13.1.2区段基准地价的测算首先按11.1公式确定当年最后一个季度区段地价,然后用区段内相应用途的正常交易地价进行验证,原则上商业与住宅用地地价区段市场正常交易地价与基准地价的差值不超过基准地价的30%,工业用地不超过10%。最后将通过验证的区段地价值取整为5的整数倍作为区段基准地价。13.1.3区段内宗地地价评估修正体系的建立为方便、快捷、高效地评估出宗地地价,在区段基准地价基础上建立区段内宗地地价评估修正体系,其修正因素按用途分类列表如下:表2 区段内宗地地价评估修正体系影

24、响因素表土地用途必选因素备选因素商业用地容积率、临街宽度与深度、形状、拐角地、楼层特殊地理位置(地铁出入口、停车场边)面积大小、宽深比等住宅用地微观环境、容积率、楼层、朝向绿化率、学区房、建筑密度、心理因素等工业用地区位、集聚程度形状、面积大小、自备码头等根据各地价区段的实际情况,各地可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因素,按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中编制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程序要求,编制区段内宗地地价评估修正系数表,详见附录C。13.2划分土地级别、测算级别基准地价13.2.1土地级别划分原则土地级别通过地价区段归并形成,并遵循以下原则:(1)级别内地价区段开发程度一致。(2)级别内地价区段地价水平相近。(3)不

25、同级别之间价格有明显差异。13.2.2土地级别划分方法采用数轴散点图或频率直方图的方法划分出土地级别。13.2.3级别基准地价测算统计每个级别内的地价区段的面积与区段基准地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测算出级别基准地价。其计算公式为:级别基准地价Dj式中:Dj级别基准地价; 区段k区段基准地价; 区段K面积; n级别内区段个数。级别基准地价数值应取整为5的整数倍。14. 地价动态监测成果整理14.1地价动态监测成果内容(1)地价动态监测报告,包括城市地价水平及变化趋势、城市地价与房价对比分析、城市地价与房地产市场协调状况、城市地价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状况、背景情况与未来趋势分析,重点公布的

26、指标有:区段地价与地价指数、城市市区地价与地价指数、城市市域地价与地价指数。(2)地价动态监测成果图件,包括地价监测点分布图、地价区段分布图。(3)监测数据采集成果包括各种调查表、样点交易资料、社会经济指标文件、地价动态监测点评估技术要点表、宗地图和影像照片等。(4)数据库成果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数据库。14.2地价动态监测成果整理要求(1)地价动态监测报告的分析与描述应客观、合理,用语规范,并制作成word格式电子版。(2)所有图件均应符合本规范7.2项所列要求。根据评价范围大小的不同,纸质地价监测点图可适当缩小比例尺至1:100001:25000。(3)所有表格成果均应按附录要求填写,并制作成

27、Excel格式电子版。(4)地价动态监测数据库统一采用Access数据库格式。15. 基准地价更新成果整理15.1 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内容(1)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2)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图件,包括收集的地籍图、地形图、规划图、地价监测点图、区段基准地价图、级别基准地价图及其他各种相关图件;(3)地价动态监测成果中与基准地价更新相关内容。15.2基准地价成果整理的要求(1)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应描述客观、分析合理、用语规范。(2)区段基准地价图能直观反映不同级别内各类用地地价区段基准地价及界线、位置,图示及图例可以参照附录F,纸质基准地价成果图比例尺可放至1:100001:25000。(

28、3)区段内宗地地价评估修正系数表与修正系数说明表能直观反映各类地价影响因素对应的修正系数及相应的修正条件。(4)有关地价动态监测的数据应符合地价动态监测成果整理的要求。16. 成果验收16.1地价动态监测成果验收16.1.1验收方式首次应用本规范时,县(市)级工作成果由省辖市国土资源局负责验收,省辖市工作成果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验收。日常地价动态监测成果由省辖市国土资源局统一验收,并将成果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省国土资源厅将对部分成果进行抽检。16.1.2验收内容(1)地价动态监测范围是否符合要求;(2)地价区段的划分是否合理;(3)地价监测点的数量、分布及更新是否符合要求;(4)地价监测点资料是

29、否齐全、真实,地价测算是否科学,地价水平是否合理;(5)市场交易样点资料是否真实、有效;(6)地价监测点分布图是否清晰,监测点位置是否准确,要素是否齐全;(7)监测点地价评估报告是否符合估价技术要求;(8)地价动态监测指标的分析测算是否准确;(9)地价监测分析报告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实际一致,是否反映当地特点;(10)相关表格、图件和文字报告之间,是否一致。(11)地价水平及地价指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否相符。16.2基准地价更新成果验收16.2.1验收方式县(市)级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由省辖市国土资源局负责验收,省辖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验收。16.2.2验收内容(1)区段与

30、级别基准地价及其修正体系是否符合实际。(2)区段基准地价图及其他相关图件的编制是否符合要求。(3)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论述是否全面、逻辑是否严密、描述是否恰当。(4)其他与地价动态监测成果验收内容相同。(5)原始调查成果、中间成果、最终成果电子数据是否规范、是否全面。17. 成果发布验收成果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应及时向社会发布。17.1发布内容17.1.1地价动态监测工作发布内容(1)城市市域地价与地价指数(2)城市市区地价与地价指数(3)区段地价与地价指数(4)地价动态监测工作报告(5)其他相关信息17.1.2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发布内容(1)区段基准地价(2)级别基准地价(3)基准地

31、价更新工作报告(4)其他相关信息17.2发布方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以新闻、公告、建立信息查询系统等方式发布。18. 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维护18.1地价监测点定期检查每季度要对地价监测点进行全面跟踪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内容有:(1)使用状况方面,包括用途是否发生变化、建筑面积是否变化、内部基础设施是否改变、是否发生地质灾害等。(2)周边环境方面,包括总体规划是否调整、是否增加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3)权属关系方面,是否发生交易行为、是否分割或者合并、是否设定新的权属限制等。18.2地价监测点更新地价监测点原则上应保持稳定,但遇到下列情况时,应该更新:(1)地块或

32、地块上建筑物灭失。(2)地块用途发生改变。(3)地块被合并或分割。(4)地块地质条件发生规模较大的恶性改变。(5)土地被长期低效利用。(6)城市主城区或建成区扩容。新增地价监测点的设立可参照地价监测点的设立步骤。删除的地价监测点编号不再使用。每期更新的地价监测点的数量不得超过该城市地价监测点总数的10%。附录 A专业术语A.1 基准地价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或不同均质地域的土地,按照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某一估价基准日上法定最高出让年期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它是在设定估价基准日、设定土地开发程度、法定最高使用年期下完整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区域

33、平均价格。A.2 基准地价更新基准地价更新是指根据土地市场变化或影响土地价格的种种因素变化情况,在土地定级或划分均质地域的基础上,用土地收益、市场交易的样本地价及地价指数等来重新确定某类用途土地在现状利用条件下于某一估价基准日的法定最高使用年期下完整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平均价格。A.3 土地级别土地级别是指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差异的土地均质地域。A.4 地价动态监测地价动态监测是指根据城市土地市场的特点,通过设立地价监测点,收集、处理并生成系列的地价指标,对城市地价状况进行观测、描述和评价的过程。A.5 地价监测点地价监测点是指在一定级别或一定区段内设立的,并在土地条件、土地利用

34、状况以及开发程度等方面与所在级别或基准地价内涵界定一致或相近的,能够代表所在级别或区段地价水平的宗地。A.6 估价基准日估价基准日是指估价结果对应的日期,我省地价指数所对应的地价的估价基准日设定为每季度的最后一日,城镇基准地价的估价基准日设定为每年的1月1日。A.7 基期基期是编制地价指数时设定的基准日期。如果地价指数为定基指数,其基期为固定的某一时间;如果是环比地价指数,指数的基期是相对于报告期的前一报告期。A.8 土地开发程度土地开发程度是指宗地红线内外达到一定建设用地利用条件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条件,主要包括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讯、通路、通气、通暖和场地平整费等。A.9 容积率容积率

35、是指建筑总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A.10 地价区段地价区段是指根据城市地价水平、土地利用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条件等方面的相近或一致性划分的均质地域。A.11 区段平均地价区段平均地价是指地价区段内所有地价监测点地价的平均值。A.12 地价指数地价指数主要是反映在不同时点的地价水平与某一时点地价水平比较的相对关系,以地价水平值比值的100倍表示。附录 B地价区段与地价监测点编号体系B.1 编号原则根据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点编号在全省统一体系下进行。B.2 编号结构地价区段编号采用12位数字组成,包括6位行政区划代码、2位街道代码、3位区段序号和1位土地用途代码。

36、地价监测点编号采用由14位数字(字母)组成,包括12位地价区段编号和2位监测点序号。地价区段编号表示形式如下:XXXXXX XX XXX X行政区划代码 土地用途代码 街道代码 地价区段序号地价监测点编号表示形式如下:XXXXXX XX XXX X XX 行政区划代码 街道代码 监测点序号地价区段序号 土地用途代码B.3 编号方法(1)行政区划代码由6位数字代码组成,直接引用国家行政代码标准GB/T 2260。(2)街道代码由2位数字代码组成,如“01”、“02”、“10”、“11”等。(3)地价区段序号由3位数字代码组成,如“001”、“002”、“199”等。地价区段序号在基准地价更新范围

37、内分用途统一编排,原则上遵循先高级别后低级别的顺序。(4)土地用途代码由1位英文代码组成,分商业、居住、工业三种类型,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商业为“S”,居住为“J”,工业为“G”。(5)监测点序号由2位数字代码组成,如“01”、“02”、“21”、“32”等。(6)监测点所在地价区段发生变动、调整时,只改变地价区段代码,其他代码不变,但原编号自动停止使用。附录 C区段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的编制C.1编制深度修正系数表深度修正系数表依据宗地临街深度对商业用地区段基准地价的变化制定。具体做法是:(1)确定标准深度即里地线的确定(2)确定级距。在同一级距内,地价的变化程度较小,并视同一致。深度百分率表

38、中级距的选定,应分析比较市场地价调查中地价变化的规律性,从而确定级距数、级距。(3)确定单独深度百分率。将宗地自临街红线至里地线以内依一定距离(级距)划分为若干单元格,并依次为a1,a2,a3an,其单独深度百分率为:a1a2a3an。(4)选用平均或累计深度百分率制作深度百分率表。a)平均深度百分率:a1(a1+a2)/2(a1+a2+a3)/3(a1+a2+a3+an)/nb)累计深度百分率:a1a1+a2a1+a2+a3a1+a2+a3+an(5)编制深度修正系数表。 C.2 宽度修正系数宽度修正系数表依据宗地临街宽度对商业用地区段基准地价的变化制定。具体做法是:在同一地价区段中进深相等

39、的样本,考虑在不同宽度情况下反映在土地价格上的变动情况,最后确定宽度条件下的修正系数。C.3 宽深比修正系数宽深比修正系数表依据宗地临街宽度与临街深度比对商业用地区段基准地价的变化制定。具体做法是:选择在同一地价区段中其他因素相当的样本,考虑在不同宽深比情况下反映在土地价格上的变动情况,最后确定宽深比修正系数。C.4 形状修正系数在同一地价区段中选择不同形状样本,去除其他因素对地价的影响,考虑在不同形状反映在土地价格上的变动情况,最后确定形状修正系数。形状可分为矩形、三角形、倒三角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等。C.5 容积率修正系数在同一区段中,抽查不同容积率水平下的平均地价,去除容积率之外其他因

40、素对地价的影响,根据地价与容积率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容积率修正系数。C.6 拐角修正计算方法是同一地价区段中深度、宽度等相同的样本,考虑所临拐角类型造成在土地价格上的差异情况,最后确定拐角修正系数。C.7 楼层修正系数C.7.1 商业用地楼层修正系数商业建筑各楼层利用效益不同,一般而言,楼层越低,利用效益越高,楼面地价亦越高。楼层地价修正系数可按下式求出:某楼层地价修正系数=(该层楼面地价/底层楼面地价)100%C.7.2 住宅用地楼层修正系数住宅用地各楼层之间售价也有一定的差异,其楼层修正系数根据地价区段内典型样本的各楼层楼面地价与平均楼面地价得出,公式如下:某楼层地价修正系数=(

41、该层楼面地价/平均楼面地价)100%C.8 微观环境修正系数主要针对住宅用地而言,考虑微观环境对住宅用地地价的影响,根据相同区位、同等档次不同微观环境住宅小区地价的差异来测算。C.9 朝向修正系数朝向对住宅用地地价影响较大,根据同一区位各朝向住宅用地的地价差异,一般按从高到低依次为朝南、朝东、朝西、朝北的顺序确定朝向修正系数。C.10区位修正系数主要针对工业用地,根据同一地价区段不同区位宗地地价差异确定区位修正系数。C.11集聚程度修正系数主要针对工业用地,根据同一地价区段不同集聚程度造成的地价差异确定集聚程度修正系数。C.12其他修正系数其他修正因素包括绿化率、学区、建筑密度、面积大小、宽深

42、比等。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用并编制相应的修正系数。附录 D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用地基准地价评估D.1 评估原则D.1.1 因地制宜原则各地根据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用地的分布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是否进行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D.1.2 客观真实原则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用地基准地价水平应客观、真实可靠的反应当地土地市场实际情况。D.2 评估方法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可参照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区段基准地价评估方法,根据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用地分布规律和各地实际划分地价区段,设立地价监测点评估区段基准地价;不能科学划分地

43、价区段的城市可以采用设立行业修正系数的方式评估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用地基准地价。D.3地价水平界定 原则上,科研、卫生用地地价水平介于住宅用地与商业用地之间;教育、文化和体育用地地价水平介于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且科研、卫生用地地价教育、文化用地地价体育用地地价。D.4 行业修正系数 行业修正系数根据不同行业收益能力及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不同,通过待确定行业土地收益能力与基准行业土地收益能力的比值确定。 附录 E外业调查标准格式表E1 商业用地地价监测点比准租金/比准售价调查表样点编号: 坐落: 土地级别: 比较因素待估监测点比较案例A比较案例B比较案例C坐 落租金/售价(元/m2)租期临街类型临街状况临街宽度(m)店铺深度(m)建筑结构建筑年代层次(所在层次/总层数)装璜状况管理成本税金概略修正幅度(%)修正后租金/售价(元/m2)填表单位: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表E2 住宅用地地价监测点比准租金/比准售价调查表监测点编号: 坐落: 土地级别: 比较因素待估监测点比较案例A比较案例B比较案例C坐 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