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8464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 XXX-XXXX条文说明目 次1 总则52 综合说明5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53.1 项目建设的依据5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3.3 项目建设的任务63.4 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64 水文74.1 流域概况74.2 气 象74.3 水文基本资料74.4 径流74.5 洪水84.6 排水流量与排水模数84.7 泥 沙84.8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94.9 江河水位与潮水位94.10 水面蒸发和冰情94.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94.12 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95 工程地质105.1 勘察工作概述105.2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10

2、5.3 水库区工程地质105.4 坝(闸)址工程地质105.5 泵站工程地质105.6 供水线路工程地质115.7 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地质115.8 灌溉与排水区水文地质115.9 天然建筑材料116 建设规模126.1 防洪126.2 治涝126.3 河道及河口整治126.4 灌溉136.5 供水136.6 水力发电146.7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146.8 其他157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67.1 设计依据167.2 工程等级和标准167.3 工程选址及选线167.4 主要建筑物选型177.5 工程总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177.6 主要建筑物设计178 机电及金属结构198.1 水力机械198.

3、2 电工198.3 金属结构209 施工组织设计219.1 施工条件219.2 施工导截流219.3 主体工程施工219.4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219.5 施工总进度2110 项目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2210.1 概述2210.2 项目建设征地范围2210.3 项目建设征地实物2210.4 移民安置2210.5 附件、附图与附表2211 环境影响评价2311.1 环境保护目标2311.2 环境影响分析2311.3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2312 水土保持2412.1 概 述2412.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2412.3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与预测2412.4 水土流失防治总体要求和初步方案2413 工程

4、管理2513.1 工程管理体制2513.2 工程运行管理2513.3 工程运行管理2613.4 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2713.5 工程管理设施与设备2714 节能评价2915 投资估算3015.1 编制说明3015.2编制原则及依据3015.3 投资估算成果3016 经济评价3116.1 一般要求3116.2 费用估算3116.3 国民经济评价3116.4 资金筹措方案分析3216.5 财务评价3316.6 附表和附图341 总则1.0.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报告是确定建设项目和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规定,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条

5、提出了规程的适用范围。对于规模较小、条件简单的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其报告编制内容可适当简化。对于特别重要的大型和利用外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其工作内容和深度可根据需要由主管部门提出补充要求。不同功能的项目应根据工程任务特点对本规程的条文内容有所取舍。改扩建项目可根据其特点对报告内容有所增减。1.0.3 本条提出了项目建议书报告编制的总体要求。1.0.41.0.5 规定了项目建议书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要求。与原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相比内容有所增加。2 综合说明2.0.12.0.13本章扼要地把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内容、综合评价结论和今后工作加以简述,以便对项目建议书有一个总体了解。在项目建议书中本章

6、可单独成册。2.0.14附表附图根据工程的不同类型,不同条件可以增加或减少。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3.1 项目建设的依据3.1.2 项目所在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流域(河段)、区域综合规划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是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流域规划、区域水利规划的要求,确定项目的开发任务和目标。按照项目的不同建设任务和目标,分述对洪、涝、旱、碱、渍等灾害情况、水利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论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洪安全、农业灌溉、城镇供水和水力发电方面的需求,有目的地进行认真调

7、查研究,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对防洪、治涝、供水、灌溉、发电、通航等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项目,应逐项论述其必要性和迫切性。3.2.2 建设项目的开发目标方案,按其功能均能不同程度满足地区国民经济和某些开发目标的要求,应在流域(区域)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指标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推荐工程的开发目标方案。3.3 项目建设的任务3.3.13.3.2 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对项目综合利用的要求,提出项目的开发目标和任务的主次排序。拟定近期和远期开发目标。3.4 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3.4.13.4.4 项目所在地区的生态、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关行业规划、有关部门和

8、地区对项目建设的要求,都会对项目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产生影响。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应充分调查、收集与项目相关地区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总体规划、工程规模、布置、效益和损失补偿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统筹考虑,并遵循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提出意见和建议。4 水文4.1 流域概况4.1.14.1.2 流域概况是对水文基本资料和计算成果进行合理性检查的基础资料,已建、在建水利水电工程和流域水土保持情况是水文资料还原计算要考虑的要素。对短缺资料地区,借用临近流域的水文资料时,需将流域自然地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4.2 气 象4.2.14.2.2 气象资料是工程水文计算的基本资料,也是工程施工的基本资料,气象资料包括降水

9、、蒸发、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日照时数、地温、雾、雷电、霜期、冰期、积雪深度、冻土深度等资料。临近地区的气象资料经合理修正后,可移用于工程地点。4.3 水文基本资料4.3.14.3.3 水文基本资料是水文计算的基础,关系到水文计算成果的质量。工程地点与水文站的流域特征值,常用于将水文站的水文成果换算至设计断面。在水文计算时,首先要了解水文站历年的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情况,对大水年、小水年测验和整编资料,高水的浮标系数和水面流速系数,以及历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进行重点复核,必要时进行修改。4.4 径流4.4.14.4.9 径流系列和成果是水利调节计算的主要依据。径流资料往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影

10、响要素主要有上游水库对径流的调蓄影响、工农业及城镇耗水影响、水保措施减水影响等,还原前后年径流值相差3%以上时,一般需还原为天然情况的具有一致性的径流系列。 水库的调节能力不同,径流的计算时段也应不同,年调节或多年调节水库一般需要以月为时段的径流系列;调节能力小或无调节能力的水库一般需要以日为时段的径流系列。 应根据工程任务,提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径流系列和成果。 设计断面、区间的年径流参数和成果,应结合流域降水量、径流系数、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并按上、下游水量平衡的原则进行合理性检查;采用典型年法时,应结合工程任务,检查主要供水时间径流的合理性。4.5 洪水4.5.14.5.11 设计洪水成果是水

11、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应根据工程任务及设计要求、水文资料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计算设计洪水,提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洪水成果。 特殊条件形成的洪水(如垮坝洪水、冰川湖溃决洪水等)不应参加频率计算。 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时,可认为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的频率相同。 水库建成后,产汇流条件有明显改变,对水库调洪结果有较大影响时,需分析入库设计洪水。当水库汛期限制水位低于正常蓄水位时,为满足水库汛期调度运行要求,常需计算后汛期设计洪水。为满足工程非汛期施工要求,需分析非汛期施工设计洪水。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4.6 排水流量与排水模数4.6.1、4.6.2 为满足

12、排涝工程设计,需要提出不同频率的排水流量与排水模数,对于高水高排的排水工程需要设计排水流量成果,对于低水自排或抽排的排水工程需要设计排水模数成果。应按工程设计要求计算相应内容。4.7 泥 沙4.7.1、4.7.2 泥沙较少或泥沙对水库运行影响不大的工程,一般可提出悬移质泥沙系列和多年平均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对多沙河流,泥沙对水库运行、库区移民、水工建筑物防沙与排沙、水轮机磨损等影响较大的工程,需要较详细的泥沙资料。4.8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4.8.14.8.3 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是分析工程效益与工程安全的依据之一。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一般依据不少于3年的实测水文资料以及调查的大洪水资

13、料拟定工程场址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当短缺水文资料时,应及早提出建设专用水文站或水位站的意见。4.9 江河水位与潮水位4.9.1、4.9.2 河道防洪或排涝等工程,需要设计断面的设计洪、枯水位,可采用多种方法分析计算,要求说明的是按水文途径推求设计水位的方法和成果。4.9.3 在河口或沿海地区的工程,需分析潮水特性,研究潮水与洪水的遭遇规律,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分析计算年最高潮水位、年最低潮水位和年平均潮水位,提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成果。过海工程还需增加有关内容的分析。4.10 水面蒸发和冰情4.10.1 平原水库工程和抽水蓄能工程需要可靠的水面蒸发资料。4.10.2 寒冷地区的河流,冰情是研究工程施工

14、和运行的基本资料。4.11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4.11.1、4.11.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系统的初步规划主要是初拟遥测站网范围、站点数量、通信组网方式、软件配置、设备数量、土建工程量,进行投资估算。4.12 附表、附图和专题报告4.12.14.12.3 可根据工程任务和水文资料情况,增减有关图表。水文分析计算较简单的工程,可不编写专题报告。5 工程地质5.1 勘察工作概述5.1.15.1.3 本条主要简述前期工作成果、主要结论和本次工作过程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些工程勘察历史较长,资料比较多,因此列出前期勘察过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是非常必要的。5.2 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

15、5.2.2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主要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地震动参数可按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取。5.3 水库区工程地质5.3.2 水库浸没、塌岸、滑坡的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要满足移民和征地的要求,因此要初步确定范围。5.3.3 对于库区防护工程,本阶段要进行方案比选并初步确定工程方案,因此对比选方案的工地质条件和影响方案成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要达到初步查明的深度要求。5.4 坝(闸)址工程地质5.4.15.4.2 各比选方案应初步评价影响方案选择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比选坝(闸)址和适宜坝型的地质意见。5.4.3 针对选定的坝(闸)

16、址,按大坝、引水隧洞、地面电站或地下电站、溢洪道等主要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分别进行评价。各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及其对工程地质条件的要求拟定。初步确定地质参数,是指以室内试验为主,结合地质条件和工程经验等提出的地质参数。5.5 泵站工程地质5.5.15.5.2 各比选泵站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要初步查明并提出方案比选的地质意见。对选定的泵站站址,初步评价其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处理措施建议。5.6 供水线路工程地质5.6.1 对各比选线路应初步评价影响线路选择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和村的工程地质问题。5.6.2 输(引)水线路包括

17、输水渠道、渡槽、隧洞、倒虹吸等,应根据建筑物不同有所次侧重,着重论述与选线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渠道应重点评价渠道渗漏、边坡稳定等;隧洞应重点评价围岩稳定条件;渡槽应重点评价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5.7 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地质5.7.25.7.4 堤防工程包括新建堤防和已建加固堤防,主要是为初选堤线和已建堤防加固提供地质资料,应着重论述与初步选线和现状堤防加固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5.7.5 河道整治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岸坡稳定情况和河道疏浚涉及的土的类别及建议边坡参数。5.8 灌溉与排水区水文地质5.8.2 采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地下水水资源评

18、价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此,应在收集有关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勘察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源的含水层特性、补排关系及有关参数,现状开采情况,初步提出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可开采量。5.8.3 收集灌区的土壤性质、地下水化学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初步预测工程建设后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的可能性及其防治措施。5.9 天然建筑材料5.9.2 按设计需要的各种天然建筑材料的类别和人工骨料的数量,分别说明各料场的位置、数量、质量、建议的物理力学参数指标及开采运输条件。6 建设规模6.1 防洪6.1.16.1.4 根据流域(区域)规划拟定的防洪工程总体布局,说明防洪保护区的自然、

19、社会经济概况和历史洪灾情况;分析暴雨、洪水特性;明确防洪保护范围、保护对象和防洪标准;说明整个防洪工程体系(包括水库、河道、堤防及行、蓄洪区)的总体布局及相互关系,以及本项目在防洪工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1.5 河道与堤防工程是防洪工程的主要措施,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河道整治、堤防加固改造的范围,初步选定河流治导线、堤线、堤距和河道行洪断面形式;推算河道治理水面线;明确需要改造、新建的穿堤建筑物数量和规模。6.1.6 行、蓄、滞洪区包括泛区、行洪区、滞洪区、洼淀等。6.1.7 对防洪水库的工程规模,应拟定水库满足下游不同防洪要求的运用方式、控制下泄流量,对汛期限制水位、防洪库

20、容和防洪高水位等指标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承担防洪任务,同时具有供水、发电等功能的综合利用水库工程规模论证可参照6.7有关说明。6.2 治涝6.2.16.2.6 提出治涝工程总体布置方案,说明截,排、蓄、滞的关系及主要工程措施;基本选定治理的范围和标准;基本选定涝区治理方案和主要工程措施;初步选定涝区典型区和主要建筑物规模;对大型建筑物规模应进行专门论证。对总体规模大,实施时限长的工程应分析论证分期实施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6.3 河道及河口整治6.3.16.3.6 明确提出河道及河口的治理要求和原则;河道及河口的治理标准与堤防的设计标准应根据河流规划或防洪标准拟定,如改变标准必须进行专门

21、论证; 提出设计水(潮)位、设计流量、设计河宽;确定治导线;基本确定治理工程的总体布置方案,确定河道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和规模,如河道疏浚、控导工程布置、堤防加固等;对大型跨河(穿堤)建筑物物规模应进行专门论证;必要时,应根据流域总体治理规划,提出分期治理方案。6.3.7对河口地区建设挡潮(洪)闸,应进行专门论证,项目建议书阶段应进行必要的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建闸前后河口水流特性变化、泥沙冲淤变化情况,说明建闸对河口地区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论证建闸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本条规定的垦殖工程是指河道、河口区的滩涂开发。6.4 灌溉6.4.16.4.11 应根据当地农业水利发展规划和目标、相邻灌区的范围和

22、关系,基本确定设计灌区的范围和规模,灌区开发方式,作物种植结构和主要作物灌溉制度;确定各种作物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基本选定灌溉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和规模;大型建筑物的规模应进行专门论证。6.4.12 以水库(闸)工程作为水源工程时,应基本确定水库工程规模和最低取水高程。位于多沙河流上的水源工程,应对提出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的初步成果。6.5 供水6.5.16.5.14 供水工程包括城镇供水工程、工业供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工程要根据受水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当地地下水、地表水资源量、各业用水定额及回归水,合理确定城市生活和工农业需水量;提出水资源配置方案,工程总体布置方

23、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基本选定工程规模。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还应根据调出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分析其需水量,提出调出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可调水量和调水规模。以水库(闸)为水源工程时,应主要分析满足供水要求的兴利调节库容、最低引水水位和正常蓄水位,基本选定水库规模。承担供水任务,并具有灌溉、发电、防洪等功能的综合利用水库工程规模论证可参照6.7有关说明。位于多沙河流上的水源工程,应对提出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的初步成果。6.6 水力发电6.6.16.6.7 根据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确定工程设计水平年;分析设计水平年电力系统电力需求、水库移民淹没及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基本选定水库工程正常蓄水位、调节库容、

24、和电站装机容量。对装机容量较大,或调节性能较好,在系统中其主要作用的电站,还应收集有关电力系统运行和设计水平年负荷预测,进行电力电量平衡,确定电站装机容量;对装机台数较多的低水头电站,选定电站装机容量时,还考虑机组台数变化对装机容量的影响。对装机容量较小,投入运行后对电力系统影响不大的电站,可不进行电力电量平衡。6.7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6.7.16.7.3 综合利用水库工程应说明流域规划拟定的任务和工程规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的要求;分述综合利用各部门对项目的要求及任务的主次关系,包括防洪、灌溉与排水、城镇和工业供水、发电、通航、渔业旅游等,并说明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根据相关专业规范要求,

25、对工程承担的各综合利用任务和影响范围进行定量分析,基本确定水库工程规模和主要特征水位。6.7.46.7.7 综合利用水库防洪和兴利的方案比选应对不同方案进行水利动能计算,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推荐方案。水利动能计算包括径流调节计算和洪水调节计算。应按照对工程的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灌溉、发电的要求,拟定不同工程规模进行水利动能计算,综合考虑移民占地、工程投资,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基本选定水库正常蓄水位,初步选定水库死水位、设计、校核洪水位和电站装机容量;对承担防洪任务的水库,应研究防洪与兴利相结合的可行性,拟定不同方案,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基本确定水库汛期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和防洪库容;对电站规模较

26、大,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工程,还应对电站装机容量进行专门论证。6.7.8 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的泥沙淤积,对于选定水库特征水位、工程规模、以及库区移民占地、水库运行方式和工程效益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应拟定不同水位方案,进行冲淤计算,进行多种方案比较;对引水建筑物应提出防排沙运行方式和工程措施;对回水变动区,应分析泥沙淤积对回水位、库区淹没及移民的影响。6.7.9 回水计算是根据水库移民淹没补偿的标准推算库区回水曲线,确定水库移民淹没范围。由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的投资占工程总投资比重越来越大,为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反映方案比较的可靠性,合理推荐工程规模,要求采用实测河道纵横断面和调查历史洪水水面线

27、推算河道糙率和水库回水曲线。多泥沙河流还应考虑泥沙淤积对回水上延的影响。6.7.10 拟定水库运行方式,满足控制水库规模的要求。6.8 其他6.8.16.8.2 其他水利建设项目包括除险加固、改扩建项目,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及水生态治理等工程项目。7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7.1 设计依据7.1.2 基本资料包括水文气象数据、地基特性及设计参数、建筑材料特性及设计参数、地震动参数及相应基本烈度、建筑物特征水位及流量等。7.2 工程等级和标准7.2.1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修编总原则,设计深度要求比原暂行规定提高,对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由“初步确定”修改为“基本确定”。7.2.2 报告中应明确需进行

28、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对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提高的,应说明其理由。7.3 工程选址及选线7.3.1 对影响场址选择的边界条件和各可能的场址方案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初步筛选,提出参与比较的场址方案。7.3.27.3.4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修编总原则,要求加深设计深度,对工程选址选线由“初选”修改为“基本选定”,目的是为了在可研阶段不致因场址方案变化而引起工程投资过大变化。 对坝址、闸址、站址、厂址等主要建筑物场址的综合比选,应从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建筑物型式及布置、工程量、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工期、淹没影响、征地移民、环境影响、投资、工程效益、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堤防包括河道堤防、海堤、联围、围垦、蓄滞

29、洪区堤防和城市防洪堤。对堤线方案的综合比选,应根据堤防保护区防洪规划、工程现状条件,从地形地质条件、河道行洪要求、河道变化规律、筑堤材料、征地移民、环境影响、投资、工程效益、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对灌溉、排水或供水线路的综合比选,应从地形地质条件、工程总体布局要求、输水方式及主要建筑物型式、工程量、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工期、环境影响、征地移民、投资、工程效益、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7.4 主要建筑物选型7.4.17.4.3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修编总原则,设计深度要求加深,对主要建筑物中基本坝型选择由“初选”修改为“基本选定”,坝型及水闸和泵站的型式为“初步选定”,且均应进行方案比选,尽量避免可

30、研阶段因主要建筑物型式变化而引起工程投资过大变化。“基本坝型”分类为三类:土石坝、重力坝、拱坝,“坝型”则对各“基本坝型”具体详细分类。本节各条中所提到的综合比选,应从地形地质条件、工程布置、工程量、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工期、工程投资、征地移民、环境影响、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证比较。灌溉、排水和供水工程的主要建筑物型式,指干渠或干线上的主要建筑物。7.4.4 综合论证应从河道河口演变规律、河势稳定分析、地形地质条件、主要建筑物、工程量、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工期、环境影响、占地、投资、工程效益、运行条件、工程现状等方面进行。7.5 工程总布置及其他建筑物型式7.5.1 枢纽总布置除满足工程各项功

31、能要求外,尚应说明枢纽防沙排沙、防污排漂措施等。其他主要建筑物指水库枢纽泄水、引水等建筑物,泵站枢纽中挡洪闸、节制闸等。对经分析可提出明显较优总布置方案的工程,本阶段可不进行投资比选。7.5.2 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布置包括穿堤建筑物、护岸、护坡、河道扩挖或疏浚线路、交通工程等工程布置。其他主要建筑物即上述穿堤建筑物、护岸等。7.5.3 灌溉或供水工程工程量较大或关键性渠系建筑物、配套建筑物、交叉建筑物的型式指干渠或干线以下的重要建筑物,而对工程量或对投资影响较小的一般性渠系建筑物、配套建筑物、交叉建筑物的型式可不做方案比较。7.6 主要建筑物设计7.6.1 重要建筑物可进行初步方案比较,如水库

32、枢纽溢洪道孔口尺寸和堰顶高程选择、输水管道内径选择等。7.6.2 主要建筑物控制高程包括坝顶高程、厂区地面高程、渠底高程等。7.6.37.6.4 本阶段仅需进行建筑物设计最基本的计算分析,以初选建筑物的控制尺寸,相应计算工程量、估算投资。应力、变形计算可视不同建筑物类别、不同地基条件决定取舍。7.6.5 对深厚覆盖层的地基处理等,因占工程投资比例较大,需进行初步方案比较。7.6.7 对所提工程量应按相关规范要求乘阶段系数。8 机电及金属结构8.1 水力机械8.1.18.1.4 可根据工程建设规模、电站动能参数/泵站特征水位和特征扬程,初步选定机型、水轮机额定水头。对于成熟机型或具有可靠的模型性

33、能试验数据的机型可初步选定型号和安装高程。水轮机型号以比转速表示为宜。应按照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水库调度运用方式,并结合国内制造水平或设备是否引进等情况,对装机台数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初步选定水轮机/水泵的装机台数、单机容量/单机流量。对于年运行时间较长或重要泵站,应设置备用机组,一般情况加设一台,可视具体情况(双管输水压力管道、机组台数较多)适当增加。水轮机/水泵的附属设备包括调速器(水轮机)、油压装置、液压或机械调节装置(水泵)、自动化元件、水轮机进水阀、水泵进、出水管道上检修及工作蝶阀等。对大型中、低扬程泵站,当扬程变幅较大时,为使水泵高效平稳运行,需采用水泵叶片安放角调节装置或当

34、水泵叶片固定时可采用其它调速运行装置。对大型高扬程泵站,当流量和扬程变幅较大时,为使水泵高效平稳运行,可采用调速运行装置。水轮发电机组应有调节保证计算初步成果,尤其是对具有长引水系统的电站,以便论证初选的发电引水系统尺寸的可行性、设置调压井或减压阀的必要性等。对输水加压泵站工程, 应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供水调度运行方式,泵站特征参数、输水压力管线布置(单、双管)及管道特性、水泵能量及空化性能,并结合国内制造水平或设备是否引进等情况,初步选定单管单机或单管多机并联定速或调速运行方式,并附真机运行综合特性曲线。过机水流含沙量大尤其是含有硬度高的矿物成分的泥沙时,应采取抗磨蚀或减轻磨蚀的综合措施

35、:主要包括水工建筑物布置、水库水沙调度、电站/泵站运行方式、水轮机/水泵的型式及参数选择、抗磨材料性能等等。参考在建或已建工程设计和运行经验,结合机型方案比选,初步选定水泵进、出水流道型式及断流方式。8.2 电工8.2.18.2.3 要求在向有关电力部门调研、收集资料,并与其协商的基础上初步选定工程的送电或供电电压等级、送出线路或供电线路的回路数与电力系统的连接地点、距离等。供电方式为新增内容,要求提出初步的用电负荷统计成果,初步确定负荷等级,估算送电线路电压降和受电端高压母线电压是否满足电动机启动和运行要求。对长距离输水工程,其输电距离长、负荷小且分散,供电方式设计时应对选用电网供电或选用自

36、备电源(柴油发电机组或太阳能等)供电,进行方案初选,初步拟定供电方式。本节增加了供电工程的电气主接线设计内容,并要求根据工程的主要任务和水电站、供电工程的装机或用电规模、台数和初拟的接入电力系统方式等综合因素,提出三个以上的电气主接线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经方案比较分析论证后提出初步选定的电气主接线方案。初步拟定水电站、供电工程的发电机、电动机、主变压器、厂(站)用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高压配电装置、发电机断路器、高压电缆、母线等主要电气设备型式、数量。8.2.4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调度管理和自动化监控需求较高,监控及通信系统投资较大,本阶段应初选运行管理和监控(含监测监视)等自动化工程及通

37、信系统设计方案,初选主要设备配置。枢纽电站及过坝设施、供水及灌排工程(泵、闸站)等规模较大时,监控系统及传动控制(含监测监视及保护等)配置标准及投资较高,本阶段初选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是需要的。8.3 金属结构8.3.1 根据建设规模和建筑物布置及调度管理运行原则要求,初步选定金属结构规模、型式和布置。并对初步选定的金属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说明。8.3.3 工程量的估算至少要列举一至两个类似工程加以说明或类比计算。工程量汇总表中要按部位分项列出,并包括闸门和启闭机等金属结构设备的数量、主要尺寸和技术参数等。9 施工组织设计9.1 施工条件9.1.1 本条所提的施工条件是说明工程施工应收集的基本

38、资料,也是本阶段需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9.1.2 本条为工程施工外部现状条件,增加了初步选定供应方式。9.1.3 本阶段对天然建材进行初查,增加了初步选定料场内容。9.2 施工导截流9.2.1、9.2.2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修编总原则,设计深度要求加深,对施工导截流建筑物级别、导截流方式、导截流建筑物的型式和布置由暂行规定中的“初拟”改为“基本确定”或“基本选定”,导流洪水标准及流量等由“初拟”改为初步选定。9.3 主体工程施工9.3.1 参照国内外已建工程,初步选定主体工程施工方法。9.4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9.4.19.4.3 在全面调查研究原有对外交通情况、运输能力和近期规划交

39、通设施的基础上,基本选定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场内主要交通干线布置应与对外交通干线布置和对外交通运输方案相适应。 对弃渣场地进行初步规划时应对弃渣场地的位置、容量、面积、交通情况等有较明确的分析和安排。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9.5 施工总进度9.5.1、9.5.2 应按照工程筹建期、工程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四个阶段的要求初步安排施工总进度,初步确定施工总工期。10 项目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10.1 概述10.1.1、10.1.2 通过基本资料的收集,了解项目建设征地涉及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10.2 项目建设征地范围10.2.1、10.2.2 提出水库淹没处理设计洪水标准,在考虑泥

40、沙淤积影响的情况下初步提出水库淹没处理范围,对较大的库岸变形和浸没区本阶段应纳入水库淹没处理影响范围;根据堤防、河道等其他水利工程的布置和施工组织设计成果初步提出其征地范围。10.3 项目建设征地实物10.3.110.3.4 初步调查项目建设征地范围内的各项实物,对人口、房屋、各类土地、专业项目和投资影响较大的其他实物的调查,应按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的要求进行。10.4 移民安置10.4.1 根据工程建设计划和进度确定移民安置规划水平年,收集项目建设征地涉及地区的有关资料,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库工程以行政村为单位计算生产安置人口,其他水利工程可以乡(镇)为单位计算生产安置人口。10.4.2 在

41、初步分析环境容量,征求地方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农村移民安置意向和生产安置措施。若移民安置困难,需提高土地补偿补助标准的,应计算移民安置所需投资。10.4.3 对城镇和规模较大的集镇迁建新址,应进行必要的测量和地勘工作,并提出迁建总体规划。10.4.4 对投资影响较大的专业项目和工矿企业,应按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要求提出规划设计成果。10.5 附件、附图与附表10.5.1、10.5.2 对报告的附件、附图提出了一般要求。对城镇和规模较大的集镇及对投资影响较大的专业项目应有专门的附件、附图。11 环境影响评价11.1 环境保护目标11.1.1 对已进行规划环评的建设项目、流域或区域性环境现状,可直

42、接采用审批后规划环评的成果。11.2 环境影响分析11.2.1 工程开发与相关规划环境目标的协调性,主要是分析工程开发任务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所在区域或其它相关规划中确定的环境目标是否协调。11.2.2 工程建设的环境制约因素指工程建设是否与国家对天然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保护要求相抵触,是否满足国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河流湖泊保护要求等。11.2.3主要控制断面应包括枢纽断面、主要引水断面和生态敏感区断面。11.2.7 其它环境影响指移民、景观、环境地质、文物等。11.3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11.3.3生态保护对策措施主要包括陆生生物保护和水生生物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

43、对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应同时提出修建过鱼设施或采取其它补救措施保护要求。12 水土保持12.1 概 述12.1.2 说明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划分中的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情况。12.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2.2.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是指通过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分析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置与设计的范围,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是项目建设征用、占用、租赁等的土地。直接影响区是因建设过程可能产生直接水土流失影响的区域。12.3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与预测12.3.1 分析主体工程设计提出的方案比选、总体布置、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是否存在制约性的水土保持问

44、题,并提出处理意见。12.3.2 可采用类比方法初步预测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类型、量级和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类比工程需具有实际监测资料。12.4 水土流失防治总体要求和初步方案12.4.1 水土流失防治等级根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结合项目的具体实际确定。12.4.3 注意水土保持措施典型分析的代表性。13 工程管理13.1 工程管理体制13.1.1 本条内容为新增加内容。国务院印发的水利产业政策及2002年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应作为划分建设项目类别的依据: 防洪除涝、农田灌排骨干工程、城市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为公益性项目;供水、水力发电

45、、水库养殖、水上旅游及水利综合经营等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为经营性项目。13.1.2 本条内容为新增加内容。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考虑建设项目的类别、性质、地理位置及资金筹措方案和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或管理模式等因素,综合分析,由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工程建设期管理单位性质,初步提出采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或企业管理模式建议。13.1.3 本条内容为新增加内容。按照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对现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分类定性原则,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及对建设资金结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划分运行期工程管理单位的性质:1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2 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据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其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 3 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