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8638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10.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专题复习第6单元-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地理-鲁教版.ppt(1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单元人口、城市与 地理环境,第六单元 考纲要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而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另外两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人口问题成为这些重大问题中的焦点。本单元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是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地方,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本单元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以“十二五”规划中与人口有关的条目切入,以最新统计资料为载

2、体,综合考查相关主干知识。2.运用有关人口数据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带来的人口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3.利用具体的数据和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原因及其影响;从城市化进程和“民工潮、民工荒”等问题切入,综合考查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结合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及新区的建设等材料,加强对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和成因以及相关城市等级体系的考查。5.以“畅通工程”的实施、“绿色住宅”的建设等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城市化进程、特点、原因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问题。6.世界重要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区评价及新城区的规划与发展。,第六单元 热点展望,本课知识内容理论

3、性较强,侧重于理性认识,涉及图表资料的信息较多。复习时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复习人口数量时,要通过比较法理解四种不同人口再生产类型之间的差异,并结合世界地理知识,记住主要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对于人口数量、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可结合中国、世界的实例来进行分析。在复习人口迁移时,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也可结合必修中讲到的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来分析当前两种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人口迁移所产生的影响时,应从对迁出地、迁入地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来考虑。复习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要学会运用案例或图表资料,分析、说明、归纳、概括有

4、关理论和规律,有意识地培养综合分析与知识迁移的能力。,第六单元 复习策略,1本单元共安排了1722讲共6讲内容,本单元作为人文地理的第一个单元,记忆的内容逐渐增加,对其掌握需要在结合实际生活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记忆,其中第22讲内容的理解存在较大难度,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第1719讲考点整合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使用,老师们可以不作单独讲解,老师上课时简单讲清探究点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后进行掌握即可。第2122讲考点整合也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使用,与前两讲不同的是这两讲探究点需要对其中的原理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在深入的理解基础上进行掌握,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对具体的探究点进行记忆。2课时建议

5、:第17讲1课时、第18讲1课时、第19讲1课时、第20讲1课时、第21讲1课时、第22讲1课时、单元综合1课时。,第六单元 使用建议,第17讲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7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第17讲 考点整合,加快,迅速,缓慢,高,低,高,下降,提高,下降,下降,低,降低,下降,很低,很低,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增长缓慢,老龄化,探究点一人口增长模式,第17讲 要点探究,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人口增长模式的四阶段,第17讲 要点探究,【注意】多数人将这四个阶段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称

6、为“原始型”、“传统型”、“过渡性”、“现代型”,以后遇到“原始型”、“传统型”、“过渡性”、“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该明确其含义,进而解决相应问题。,第17讲 要点探究,第17讲 要点探究,1根据材料一、二,完成(1)(2)题。材料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过程,图17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过程,第17讲 要点探究,材料二1750年1940年世界人口年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第17讲 要点探究,(1)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由高位静止转变为低位静止首先是由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B.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二阶段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加速且人口数量

7、最多的阶段C.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三阶段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减速且人口数量开始下降的阶段D.人口增长模式的第四阶段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但人口数量最多的阶段(2)17501940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高高低”向“三低”过渡的阶段B.发展中国家前期处于人口增长模式第二阶段,后期处在第三阶段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均处人口增长模式的第二阶段D.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早于发达国家,第17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死亡率(图中虚线)下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位静止

8、(原始型即图中第一阶段)转变为传统型;随着人口出生率(图中实线)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模式由第二阶段转变为第三阶段;当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当,趋于稳定时,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图中第四阶段)即低位静止。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人口出生率明显高于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快,但都不是人口最多的阶段。第四阶段的前期和中期,人口出生率仍高于死亡率,人口缓慢增长并达到最多;后期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数量开始下降。,第17讲 要点探究,解析第(2)题,分析表中数据,1750188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自然增长率低,之后,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也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人口自然

9、增长率由较低到较高,再到较低。1750194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变化反映了由“高高低”向“三低”过渡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在17501900年人口增长模式应为第一阶段,19001940年为第二阶段。发达国家在19001940年时段,人口增长模式大体处在第三阶段。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早于发展中国家。,答案(1)D(2)A,第17讲 要点探究,点评 人口增长模式反映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而变化的规律。根据划分阶段的细致程度不同有着不同的划分,本题中将“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阶段(传统型)细化为两个阶段。题图中的第二阶段为加速增长阶段,第三阶

10、段为增长减缓阶段(有的学者将此阶段称为“过渡型”)。,第17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2010成都模拟读某国不同时间的人口变化图,回答(1)(3)题。,第17讲 要点探究,(1)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甲、丁、丙 D甲、丙、乙、丁(2)丁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原始型 B传统型C.过渡型 D现代型(3)该国可能是()A.芬兰 B尼日利亚C.印度 D巴西,第17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乙的出生率、死亡率都较高,自然增长率低,属原始型;甲和丙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丁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低,属现代型。第(2)题,由上

11、题解析可知选D项。第(3)题,尼日利亚、印度、巴西均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或向现代型过渡。芬兰为北欧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模式进入了现代型。,答案(1)B(2)D(3)A,探究点二人口结构,第17讲 要点探究,1.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2.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常用年龄性别结构图来表示,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人口金字塔通常以5岁为一组,按人口实际数量或百分

12、数作塔状图。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水平方向的长度表示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或各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长度越长,表示该年龄人口越多;左右长度不对称,表示同年龄或同年龄组男女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第17讲 要点探究,例22010海南地理卷图173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1)(2)题。,第17讲 要点探究,(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BC.D(2)图示四国中 3039 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的依次是()A.BC.D,第17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国家的儿童人口众多,老年人口较少,人

13、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四个国家中最高。第(2)题,由图可知,3039岁人口年龄段分为3034与3539两阶段。将此两个阶段内的男、女人口相加即可,并注意图下的单位。国家的3039岁人口超过1000万,约为50万,约为140万,约为80万。,答案(1)D(2)B,点评 本题中的四幅图底座横坐标不是表示男、女各年龄段人口所占的比例,而是人口数量,同时,四幅图横坐标的数值和单位也有所不同,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地读图。,第17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下图表示台湾省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1)(2)题。,第17讲 要点探究,(1)图中依次

14、表示()A.1951年、1991年、2031年B.1991年、2031年、1951年C.2031年、1991年、1951年D.2031年、1951年、1991年(2)从1951年到1991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A.人口出生率下降B.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第17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最小;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最小。从到,再到,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的过程,故选B项。第(2)题,由上题可知,图表示195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表示199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底宽上窄,年轻人

15、口比重大,人口出生率高;图底宽变小,年轻人口比重减小,人口出生率降低。,答案(1)B(2)A,第17讲 要点探究,探究点三人口问题,1.人口问题总体上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不仅包括人口过多的问题,也包括人口过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人口问题,现汇总如下:,第17讲 要点探究,第17讲 要点探究,2.人口老龄化问题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二战后和平与

16、发展是总趋势。3.在我国的表现两个方面: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b.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形势严峻。现阶段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第17讲 要点探究,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不含港、澳、台)达到13亿。中国从1989年的11亿人口日到1995年的12亿人口日用了大约6年的时间,而12亿人口日到13亿人口日,则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这表明,在人口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在放慢。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材料二据分析,在

17、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仍将保持在700万左右。根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同时,65岁的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7%增加到11.8%,预计当人口高峰值到来时将高达23%。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6.30。近年来在出生人口中,男女性别比高达120左右。,第17讲 要点探究,(1)我国人口已达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_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2)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是()A.产业结构将从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B.青壮年劳动力在

18、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C.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城市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D.国家的社会福利负担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显著下降(3)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_。(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将存在哪些人口问题?_。,第17讲 要点探究,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发展状况的特点一是低增长率、高增长量,二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性别比例失调。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适龄劳动力十分充足,但随着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大,青壮年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下降,势必会加重社会养老的负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太可能造成人均GDP的显著下降。,答案(1)计划生育(2)B(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9、4)总人口规模大,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失调,点评 从文字材料反映来看,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识记人口老龄问题外,从材料中提炼问题所需答案,是重要的答题思路。,第17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专家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材料二2000年(灰色)和2050年(白色)我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第17讲 要点探究,材料三2009年8月媒体报道,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

20、以及温州、重庆等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用工荒”。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技工,有些地区的普工、服务员、学徒工也出现较大缺口。(1)材料一中“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带来哪些问题?(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3)请简要分析珠三角、长三角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第17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未富先老”现象的出现是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诸如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第(2)题,从图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第(3)题,高级技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答案(1)“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

21、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社会负担加重。问题:劳动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2)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长很快,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3)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第17讲 教师备用习题,教师备用习题成书课件中将选用部分2011年最新模拟试题供教师参考。,1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第17讲 教师备用习题,(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A乙城市圈70年代B乙城市圈80年代C甲城市圈90年代D丙城市圈90年代(2)人口

22、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乙城市圈 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第17讲 教师备用习题,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第(1)题,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左右为低,1%以下为较低,1%2%为较高,2%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代、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第(2)题,从图中可知丙城市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

23、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答案(1)A(2)D,2图中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1)(2)题。,第17讲 教师备用习题,第17讲 教师备用习题,(1)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A2019年,2066年B2066年,201

24、9年C2001年,2019年D2001年,2066年,答案 A,解析 该题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1865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到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2)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A数量 B职业构成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第17讲 教师备用习题,解析 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劳动力人口”。,答案 B

25、,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18讲 考点整合,迁入,永久性,长期性,自然条件,迁出,宗教迫害,经济开发,政治,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经济,“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地区,未开发地区,永久性,多样化,第18讲 考点整合,旅游,探亲,短期,户籍,人口迁移,城市,沿海各大中城市,第18讲 考点整合,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与差别,国家政策,文化背景,推力,拉力,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移民,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第18讲 要点探究,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

26、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第18讲 要点探究,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探究点二

27、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第18讲 要点探究,第18讲 要点探究,【注意】(1)一直为迁入地区的是:北美、澳大利亚;(2)一直为迁出地区的是:非洲;(3)由迁出地区转变为迁入地区的是:欧洲;(4)由迁入地区转变为迁出地区的是:南美洲;(5)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仅为迁入区的是:中东。,第18讲 要点探究,1下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1)(2)题。,第18讲 要点探究,(1)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

28、主要迁入区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A.BCD(2)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江苏新疆黑龙江A.B C.D,第18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对照图例读图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等省市均是迁出人口数多于迁入人口数,正确;东南沿海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有大量人口迁入,正确。西北地区的新疆等省区存在净迁入现象,东北地区人口迁移规模不大。第(2)题,题目所列的省区中,山西是因为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引起人口的净迁入,新疆因为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引起人口净迁入。江苏省人口的净迁入是因为工业的发展,黑龙江省为人口净迁出区。,答案(1)B(2)C,第18

29、讲 要点探究,点评 第(1)题通过人口迁移的分布图,考查学生解读和描述图像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对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联系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第18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根据表格,回答(1)(2)题。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区)与前5位人口流出地排序,第18讲 要点探究,第18讲 要点探究,(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区)B.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区)均位于中西部地区D.全国流入人口前5

30、位均在东部地区(2)M省(区)流入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区)最有可能是()A.福建B海南C山东D广西,第18讲 要点探究,解析(1)阅读表格内容可知,流入广东省前5位的除相邻的湖南、广西、江西外,还有不相邻的四川、湖北;东部地区的广东、浙江、江苏也有不少人口流出。四川省既是人口流入大省,也是人口流出大省,四川省位于西部地区。(2)M省流入最多的是来自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人口。历史上,不少山东人为谋生“闯关东”迁移到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外省人口流入,其中不少是当年“闯关东”的原山东人的后裔。,答案(1)B(2)C,第18讲 要点探究,探究点三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

31、,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如下表所示:,22009天津卷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第18讲 要点探究,第18讲 要点探究,(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A.abcBacdCabdDbcd(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A.a Bb Cc D.d,解析(1)a图中020岁人口数量比较少,5080岁人口数量特别多,但是2040岁的人口数量很少,说明有大量的人口迁出;b图中020岁人口少,5080岁人

32、口数量很少,但是2040岁的人口比少年和老年人多了很多,说明有大量人口迁入;d图中2040岁人口数量要多于少年和老年人口数量,而且在这个年龄段男性的比例明显多于女性,说明有大量的男性人口迁入。(2)b城市中,2025岁年龄段的人口所占比例特别大,且男女人数相当。这一年龄段正是大学生求学的时段,说明文化教育在该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答案(1)C(2)B,第18讲 要点探究,点评 人口比较稳定的金字塔图各年龄段人口的变化是渐变的,如题图中的c。由于战争、饥荒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以及人口迁移等,会造成某些年龄段人口的突变,如题图中的a、b、d。,第18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读我国东部沿海某省某年的

33、人口迁移统计表,回答(1)(2)题。单位:%,第18讲 要点探究,(1)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该省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自然因素B.文化因素C.政策因素D.经济因素(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务工经商中农村比重大于城镇原因是乡村交通便利、外出方便B.由于婚姻嫁娶导致的人口迁移女性高于男性,反映了我国传统婚嫁习惯C.由于拆迁搬家导致的人口迁移农村低于城镇反映了我国城市化速度较慢 D.自然原因对全省人口迁移没有影响,第18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全省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务工经商,即是经济因素。第(2)题,农村务工经商人口比例比城市大是由于经济

34、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的;在婚姻嫁娶中,女性一般要迁移到男家来,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婚嫁习惯;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影响力在下降。,答案(1)D(2)B,第18讲 要点探究,探究点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2.对迁入地的影响(1)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

35、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2)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第18讲 要点探究,3.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

36、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3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第18讲 要点探究,第18讲 要点探究,(1)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以青壮年人口为主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A.BC.D(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BC.D,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1)迁入人口中

37、女性多于男性,青壮年比例大。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在2000年进行的,那时各地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表现突出,发展较快的江苏省成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本题缺乏本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的信息,是否相似无法确定。(2)对人口迁入该市来说,提供了劳动力,可能增加当地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口总数增加,要求相应的城市设施要扩大,即可能会对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大量幼年和老年人口的迁入,增加了被抚养人口。,第18讲 要点探究,答案(1)B(2)C,第18讲 要点探究,点评 在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一般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另一种是从对迁入地的影响和对迁出地的影响来进

38、行分析。在回答问题时需要特别注意题干问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对迁出地的还是对迁入地的影响。,第18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人口净迁入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情况;反之,为人口净迁出。读下表,完成(1)(2)题。某年四城市人口变化统计(单位:万人),第18讲 要点探究,(1)该年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B.C.D.(2)关于城市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A.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B.有利于该城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C.必然加剧该城市住房紧张D.可以缓解该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第18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某城市该年自然增长的人口年末人口年净迁入

39、人口年初人口,据此计算出城市该年自然增长的人口分别为:0.05万、0、0.05万、0.18万;再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的人口年初人口,计算出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0、2、10,故选A项。第(2)题,城市该年净迁入人口为2.21万,迁出人口数大于迁入人口数,总人口数量减少。题干中无城市人口年龄构成方面的信息,A项不能确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人口数量减少,会减轻住房紧张的压力,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答案(1)A(2)D,第18讲 教师备用习题,教师备用习题成书课件中将选用部分2011年最新模拟试题供教师参考。,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

40、问题。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第18讲 教师备用习题,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第18讲 教师备用习题,(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解析(1)考查工业区位的变化和人口迁移

41、的影响因素。服装加工基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安徽与广东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具有这些优势;加之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服装加工基地向安徽迁移。(2)考查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有利于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第18讲 教师备用习题,答案(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

42、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第19讲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第19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第19讲 考点整合,平原,东亚,南亚,西欧,沿海,北美,亚,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第19讲 考点整合,北温带,第19讲 考点整合,西部,东部,平原,山区,第19讲 考点整合,资源,科技水平,人口,资源,环境,探究点一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区和稀少区

43、,第19讲 要点探究,第19讲 要点探究,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中低规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地区;近海岸规律:主要分布在距海岸200米范围内;平原规律: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500米的范围内。,探究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第19讲 要点探究,1.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19讲 要点探究,2.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生产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3.政治因素可在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

44、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1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曲线反映出的地区可能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2)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第19讲 要点探究,第19讲 要点探究,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较低的平原人口占20%,然后随地势升高人口比重减少,到300米左右又随地势升高人口比重增加。这可能

45、是因为地势较低的地区气候、地势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导致的。而备选项中的四川盆地、恒河平原是典型的人口众多地区,亚马孙平原海拔大部分在150米左右,是人烟稀少地区,不可能占20%的人口比重;刚果盆地大部分海拔在300500米,由于是热带雨林气候,在地势较低地区很湿热而不适宜人类居住,导致人口较少。,答案(1)D(2)A,第19讲 要点探究,探究点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最适宜的人口规模。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生活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

46、水平与之呈正相关的关系,而生活消费水平与之呈负相关的关系。3.由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是确定的,所以环境人口容量也很难估计一个具体的数值大小,因此具有不确定性;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影响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相对确定的,因此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估算出环境人口数量的数值大小,因此其环境人口容量又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特点。4.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而人口合理容量仅为89亿;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左右或略多一点,而人口合理容量仅为60亿。,2一个地区的生态和资源都存在刚性边界,人口集聚势必进一步加剧对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一旦人类活动“超载”,后果堪忧人口增长

47、与城市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转变。据此回答(1)(2)题。(1)环境人口容量()A.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B.不随对外开放的程度而变化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制约它的首要因素 D.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限扩大(2)对环境人口容量可以进行定量估计,是因为()A.科技发展速度缓慢 B.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人口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 D.现有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第19讲 要点探究,第19讲 要点探究,解析(1)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8、。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资源的总数并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科技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答案(1)A(2)B,第19讲 要点探究,变式题,2011南昌模拟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下面的“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1)(2)题。,第19讲 要点探究,(1)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

49、在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2)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第19讲 要点探究,解析 第(1)题,只有将耕地面积与人口总数结合起来考虑,即人均耕地占有量,才能正确反映出人地矛盾。第(2)题,开发湿地、滩涂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面积有限,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还会影响到经济作物等的产

50、量;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巨大,依赖国际市场不现实。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主要途径。,答案(1)C(2)C,第19讲 教师备用习题,教师备用习题成书课件中将选用部分2011年最新模拟试题供教师参考。,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解析 亚马孙河处于热带,并且地势较低,为热带雨林气候。,答案 B,第19讲 教师备用习题,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适宜文化单一地势平坦水力资源丰富A BC D,解析 巴西高原地处热带,气温较低,高原上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较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