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8645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省林区道路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浙 江 省 林 业 厅二一一年五月目 录1 总 则11.0.1 目的11.0.2 编制原则11.0.3 编制依据11.0.4 适用范围11.0.5 生态保护12 线 路42.0.1 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42.0.2 计算行车速度52.0.3 路基路面宽度52.0.4 平曲线62.0.5 回头曲线92.0.6 纵坡92.0.7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112.0.8 路基高度112.0.9 路面填料122.0.10 路基压实122.0.11 路基横断面132.0.12 路堤基底处理152.0.13 路基排水设计162.0.14 挡土墙163 路 面203.0.1 路面设

2、计的基本要求203.0.2 路面类型、横断面形式、横向坡度203.0.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204 沿线设施及其它工程224.0.1 线路交叉224.0.2 道路标志224.0.3 道路安全设施225 桥 涵245.0.1 桥涵的划分245.0.2 标准跨径245.0.3 设计洪水频率245.0.4 桥面净空245.0.5 车辆荷载255.0.6 桥涵设计一般要求255.0.7 桥涵结构选择与布置265.0.8 桥涵的平面布置265.0.9 桥涵的平面布置265.0.10 桥涵的纵坡276 导流建筑及其它要求286.0.1 导流建筑286.0.2 桥下河床铺砌286.0.3 桥台与路基连接286

3、.0.4 排水及防水297 墩台、拱桥、涵洞307.0.1 墩台一般要求307.0.2 墩台构造307.0.3 拱桥一般要求307.0.4 拱桥构造307.0.5 涵洞一般要求317.0.6 涵洞构造311 总 则1.0.1 目的为确保林区道路建设的工程质量,指导全省林区道路建设,结合我省林区道路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技术指南。1.0.2 编制原则1 林区道路应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量、施工、养护等,选用综合效益最佳的设计方案。2 林区道路的布线,从全面经营森林的要求出发,满足森林培育、林产品生产以及护林防火工作的需要。3 林区道路建设,尽量少占用林地,避免过多的水土流失。1.0.3 编制依据1 公

4、路工程技术标准(JTJB01-2003);2 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T5014-1998);3 浙江省准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试行)(DB33/T440-2003);1.0.4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适用于浙江省的林区道路工程设计、施工。1.0.5 生态保护A 林区道路建设中应处理好技术指标选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道路建设对森林、景观、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和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影响。1 下列区域禁止新建林区道路。2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3 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地和其他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区;4 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

5、地、繁殖地、进食地和通道;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为“危险区”的区域;山体坡度在36度以上的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区域;6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禁止新建道路的区域。B 新建和改建林区道路需穿越下列区域时,道路设计必须符合上位总体规划,并制定生态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景观保护、地质灾害预防与水土保持等方案或措施。1 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2 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其他重点公益林区;3 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地或重要栖息地、繁殖地、进食地和通道,或其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集中分布地;4 林区道路建设将对区域森林群落、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景观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较大诱导与迫近效应

6、的区域;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论为“易发区”的区域。C 林区道路设计方案应包括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内容,包括对生态系统作用效应的评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对水土保持影响的评估等。2 线 路2.0.1 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A 基本原则1 应根据森林经营管理的需求,综合沿线地形、水文、地质、建筑材料等条件全面考虑,认真做好比较,正确选定线路走向及其标准。2 应平、纵、横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3 应满足生态保护的相关要求。4 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便于施工,便于养护。B 技术标准的选用林区道路按线路沿线的地形特征分为一般情况和困难情况两种技术标准。困难情况系指陡

7、峻的山坡和陡峻弯曲的河谷。地面自然横坡一般在25以上,并伴有悬崖、峡谷、深沟、岩堆等复杂地形。设计时,线路平、纵、横三方面大部分地段受限制。一般情况在设计时,线路的平、纵、横三方面一般不受限制,而提高某些技术指标,工程量亦增加不多。 在某一等级路线上,为了充分发挥出道路运输的经济效能,可按一般与困难情况分段选用不同技术指标。但为了使技术指标均衡,变化不至于频繁、零碎,分段不宜过短,一般不得小于3公里。技术指标的选用,一般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可能选用较高的指标,不得任意使用极限指标。工程特殊困难条件下使用限制指标,应经过特殊技术经济比较,在可以避免集中艰巨工程(如高填深挖、高挡土墙等),而

8、又非明显降低该路段使用质量的情况下个别情况下,方可采用。C 特殊线路的选线要求沿河线:在满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前提下,首先考虑低线。线路一般布设在森林资源多,地形、地质、水文条件良好的一岸。不要轻易跨河换岸。但在河流狭窄,河床比较小,影响农田和水土保持情况下应“开砌适度”。在纵断面设计上要注意防止碎坡,起伏坡和不必要的大坡。越岭线:应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尽量避免在一个山坡上布置较多的回头曲线。线路一般布设在宽广、朝阳、平缓的山坡上。平均纵坡的选择要适宜,纵坡布置要均匀,应尽量避免极限纵坡,特别是不宜连续使用。2.0.2 计算行车速度林区道路计算行车速度,所受限制部分的主要指标,见表2-1。表2-

9、1 计算行车速度林区道路设计行车速度(km/h)一般情况15困难情况102.0.3 路基路面宽度各级道路路基路面宽度规定见表2-2。表2-2 路基、路面宽度 路基宽度(m)4.04.5路面宽度(m)3.0错车道设置:林区道路应在适的距离内设置错车道。错车道的间隔长度长不宜超过500 m。错车道应设置在有利通视的地点,以避免倒车避让。并以车辆进入前能看到前方相邻错车道间有否行驶的车辆为宜。图3-1 错车道路基本布置B单车道路基宽度。B+A6.0 m当错车道设在平面曲线上时,曲线部分按单车道加宽值加宽。L错车道有效长度为15 m。C渐宽段长度为10 m。2.0.4 平曲线A 平曲线半径各级道路的平

10、曲线,应尽量采用较大的半径,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宜采用大于或等于表2-3所列不设超高的半径;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时,可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小于不设超高的半径,但不要轻易采用最小半径。为保证行车安全,位于平面或下坡的长直线尽头,不得采用小半径的平曲线。表2-3 不设超高及最小曲线半径不设超高的平面曲线半径(m)75平面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情况20困难情况15B 平面线超高当平面曲线半径小于表3-3规定的不设超高的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值见表2-4。当超高横坡小于路拱时,设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当沿陡峻山坡或长期冰冻地区设置平面曲线时,平面线圆心位于山外侧的路段上,其路

11、面可不设超高;平曲线位于山内侧时,仍按正常情况设置超高。超高方式:新建道路一般采用边轴旋转,改建道路采用中轴旋转。表2-4 平曲线超高 平面线半径(m)15454560608080以上平曲线超高值0.060.040.02不设超高C 平面线加宽平面线内侧加宽值,见表2-5.在工程特殊困难地段,也可将加宽值一半设在曲线外侧。2-5 平面曲线加宽 车道数不同平曲线半径的路基路面加宽值(m)1215202530354050607080100150200250300400单车道及带拖车的便道2.01.51.20.90.70.70.70.60.60.50.50.4行驶单车的便道1.20.90.60.50.

12、40.40.40.30.3行驶重型货运车单车道2.11.81.51.31.21.00.90.80.70.60.50.40.30.30.2D 超高和加宽的缓和长度1 超高缓和长度,见表2-6。表2-6 超高缓和长度 超高横坡度(%)边轴旋转中轴旋转642642单车道一般情况201510151510困难情况1010610105注:设置上述超高缓和长度有困难时,可将缓和长度的一部分插入曲线内,但曲线外超高缓和长度不得小于5 m。超高方式,一般采用边轴旋转;对布线困难,且纵坡较大,超高后不会引起边沟排水不畅的道路,为了缩短超高缓和长度,可采用中轴旋转。在旧路改建中,为控制原路中线标高不变,宜采用中轴旋

13、转。2 加宽缓和长度:当曲线设置超高时,加宽缓和长度与超高缓和长度相等;不设超高时,加宽缓和长度一般情况下为10 m,困难情况下为5 m。E 平曲线间直线长度1 两相邻同向曲线可径相衔接。由于加宽值或超高横坡度不相同,可按下述方法处理:a)当不同加宽值的两同向平曲线径相衔接时,其加宽缓和长度可从衔接处插入半径较大的平曲线内。b)当不同超高横坡度的两同向平曲线径相衔接时,可在较大半径的平曲线内按两超高横坡度之差设置超高缓和长度。2 两相邻反向平曲线a)运输原条时,两反向平曲线间除按超高和加宽的缓和长度的直线段外,尚应增设不小于20 m的直线段。b)运输原木时,两反向平曲线均不设超高、不加宽时可径

14、相衔接。在没有超高或加宽的两反向平曲线间,须有设置缓和长度的直线段。在工程艰巨地段,当两反向平曲线均设置超高时,其直线段长度应不小于10 m。2.0.5 回头曲线越岭线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展线,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回头曲线。主曲线的最小半径为15 m;当行驶重型运材车时不得小于20 m。回头曲线上的设计纵坡(明坡)不宜大于4%,高级道林区路在困难情况下可为5%。低级林区道路可为6%。回头曲线加宽值按表2-7,其他均按平曲线的一般规定进行设计。表2-7 回头曲线加宽值 曲线半径(m)车道数252015单车道1.01.52.02.0.6 纵坡1 最大纵坡表2-8 最大纵坡最大纵坡(%)一般情况9困难情况

15、102 坡长限制和缓和坡段各级林区道路连续纵坡(明坡)超过4%时,应在不大于表2-9所规定的长度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应不大于3%,长度不小于100 m,困难情况下可减至80 m。各级林区道路的纵坡长度不宜过短,一般情况下应不小于80 m,受地形限制时不小于60 m。表2-9 坡长限制 坡度(%)56677881010131315坡长限制(m)80050030015010080注:为了合理使用最大坡度、坡长和缓和坡长的规定,以保证车辆安全便利行驶,高差大于 300500 m的越岭路段平均纵坡,一般接近5.5%,并注意任何相连3公里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6%。3 纵坡折减当平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5

16、0 m时,该平曲线上的最大纵坡应按表2-10的规定予以折减。表2-10 平曲线的纵坡折减 平曲线半径(m)152025304050纵坡折减值(%)4.03.02.52.01.51.04 竖曲线当纵坡变更处的两相邻坡度代数差,等于或大于2%时,应该置半径不小于150 m半径的圆形竖曲线。竖曲线不该插入回头弯内,并尽量避免急弯重叠。表2-11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凸形竖曲线半径(m)凹形竖曲线半径(m)竖曲线最小长度(m)极限最小值一般最小值极限最小值一般最小值158015080150152.0.7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林区道路路基,应根据道路等级和使用要求,结合当地的

17、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施工方案法进行设计。既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路基设计结合排水系统综合考虑,必须重视和加强排水设计,对地面水及地下水应采取拦截或排出路基范围以外的措施。路基顶面应设有与路面横坡一致的坡面。取土和弃土时应符合环保要求,宜将取土坑、弃土堆加以处理,减少弃土侵占耕地,山区应特别注意废方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2.0.8 路基高度路基设计标高为路肩边缘高度,在设置加宽超高地段为未加宽超高前内侧路肩边缘之高度。对于改建道路的路基标高,为路面中心线之高度。路基高度的设计,必须使地面水由边沟顺畅排泄,同时应考虑边沟积水浸润、地下水位高度的作用等,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对

18、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坦地形,如不能提高路基高度时,一般可加深加宽边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高度,应高出洪水位0.5 m。2.0.9 路面填料路基填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林区道路应特别重视填挖平衡,尽量利用挖方填筑。路基填料应选用级配良好的材料,并控制填筑材料的最大粒径。中槽底面以下030cm,最大粒径不大于12cm,3080cm,最大粒径不大于20cm,80150cm,最大粒径不大于30cm。过水路面的路基应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2.0.10 路基压实道路压实度应符合表2-12的要求。受检测条件或填料粒径限制不能采用常规的压实度检测方法进行测定时,可采取压路机碾压遍数控制,

19、其碾压遍数与压实机具的碾压吨位有关,应通过试验确定。道路路基应有一定的密实度,以保证路基和路面具有必要的稳定性。当修筑路基后即铺筑路面开放交通时,路基应在最佳含水量条件下压实。压实度在路肩标高以下1.5 m内达到最佳密实度的90%。压实必须在整个路基宽度上,分层填筑夯实,每层厚度应根据夯实方法、土壤特性和采用机械化程度来确定。当用不同种类土壤填筑路堤时,应 将不同性质的土壤分层夯实。表2-12 路基压实度路基填土材料一般材料路基宕渣路基挖方类别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固体体积率(%)零填及挖方0309283填方080928380150908115088782.0.11 路基横断面路

20、基横断面设计,除路基宽度按第二章规定选用外,尚应根据土壤性质,水文条件、气候特点以及采用的施工方法。并参照已建道路的经验。1 路基横断面的基本形式由于地形的变化和填挖高度的不同,路基横断面也各不相同。按其断面的填挖情况,大致分为路堤(填方路基)、路堑(挖方路基)、半填半挖等三种基本类型。a) 路堤填土高度低于1m者为矮路堤,1-18m者为一般路堤,高于18m者为高路堤。矮路堤的高度往往接近或小于应力作用区深度,除填方本身要求高质量以外,地基往往需要特殊处治和加固,路基排水亦极其重要。一般路堤可按常规设计,采用规定的横断面尺寸,不作特殊处治。高路堤的填方数量大、占地宽、行车条件差,为使路基边坡稳

21、定和横断面经济合理,需要个别设计。原地面倾斜的全路堤,当倾斜度陡于1:5时,需将原地面挖成台阶(土质地面),台阶宽度等于或大于1.0m,向内倾斜1%-2%,或将原地面凿毛(石质地面)。b) 路堑路堑由天然地层开挖而成,其构造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路堑开挖破坏了原地层的天然平衡状态,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地南条件与开挖深度,并且集中表现在边坡的稳定性上。设计时,尽量少用很深的长路堑。必须采用时,要选用合适的边坡坡率,加强排水,处治基底,确保边坡的稳定可靠。C) 半填半挖路基 这种类型路基常出现在山坡上,通常采用路中心标高即原地面标高。其 目的是为减少土石方数量,避免高填深挖和保持土石方数量的横向填挖

22、平衡。2 路基边坡路基边坡应根据当地地形条件、路基土的种类及其结构、边坡高度和施工方法。土质路堤边坡坡度,一般采用1:1.33。当边坡高度超过下列数值:粉性土和粘性土-6 m、沙性土-8 m、碎石土-12 m时,底部边坡一般采用1:1.75,但其边坡总高度不宜超过18 m。为了节省用地,采取逐层夯实,其密实度均达到90%以上时,可采用1:1或1:1.25的边坡。石质路堤边坡坡度,可放石料大小按表2-13规定采用。表2-13 填石路堤边坡坡度 石料大小路堤边坡高度(cm)边坡坡度备 注边长或直径大于20cm的石块61:1.33填筑6201:1.5大于25cm的石块201:1表面用最大石块砌成规则

23、的行列大于40cm的石块51:0.55101:0.75101:1路堑边坡坡度,在道路通过水文地质良好,土质均匀或岩石层,可按表2-14规定之范围采用。表2-14 路堑边坡坡度土或岩石种类边坡最大高度(m)路基边坡坡度一般土181:0.51:1.5黄石181:0.11:1.25碎土181:0.51:1.5风化岩石181:0.51:1.5一般岩石1:0.11:0.5坚石1:0.1直立2.0.12 路堤基底处理修筑路堤的地面必须先制作好清理工作:即砍伐道影、铲除树根、清除青苔草皮及修整山坡等。1 对地面横坡缓于1:4时,填土高度小于0.5 m的路段,应将青苔、草皮、伐根及腐殖土挖除。2 当地面横坡陡

24、于1:4时,应将青苔、草皮、伐根及腐殖土挖除外,如为坚石土壤时,应将地面修成台阶形,台阶宽度为1.0 m。在设有植物覆盖的沙性土壤或碎石土斜坡上,只将表面翻松。2.0.13 路基排水设计林区道路应根据沿线地面水和地下水等情况,设置必要的边沟、截水沟、排水沟和盲沟等排水设施。1 边沟边沟设计应根据路基宽度、填土高度、土壤性质、水文情况、气候条件以及施工方法来确定。挖方路基和小于0.5 m的低填方路基,均应设置边沟。边沟的断面形式:一般土质边沟为梯形,石质边沟为方形。梯形和方形边沟的底部宽度,一般为0.40.5 m。当不能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而不能提高路基标高时,可加深加宽边沟,降低地下水位,其

25、边沟应不小于0.81.0 m。边沟的边坡,靠路一侧,梯形为1:1或1:1.5,靠山坡一侧应放土质情况而定,一般可与路堑的边坡相同。边沟的纵坡一般应与线路坡度相同,但最小不得小于0.2%。2 排水沟排水沟为排水低洼处地表水及连接边沟或截水沟,将水流导入河谷或桥涵设施。2.0.14 挡土墙挡土墙是一种防止路基变形或支撑路基本体的构造物。1 结构类型及适用范围林区道路挡土墙多采用石砌结构。采用干砌挡土墙,如墙高超过6 m或砌筑石料质量较差时,可沿高墙34 m处,设置厚度不小于0.5 m的浆砌水平层以增加墙身稳定性。2 基础林区道路挡土墙一般修建在天然地基上,当地基较弱时,可在墙趾处拓宽基础。对于土质

26、地基,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下列要求:a) 一般情况下,地表下小于1.0 m。b) 受冲刷时,冲刷线以下不少于1.0 m。c) 受冻胀影响,冰冻线以下不少于0.25 m。3 排水、防水措施浆砌挡土墙应在墙前地面以上设一排泄水孔。墙高超过5 m时,应加设一排泄水孔。泄水孔均应上下层错开设置。水孔孔眼尺寸一般为1010cm或10cm圆孔,孔眼间距为23 m。若为浸水挡土墙,则下排泄水孔出水口应高出常水位0.3 m,若为路堑墙,泄水孔出口应高出边沟顶0.3 m。4 沉降缝和伸缩缝沉降缝和伸缩缝,一般每隔1020 m设置一道。缝宽为23cm,缝内可用胶泥填塞。当墙背为填石,也可不嵌填料,仅留空缝。干砌挡

27、土墙不设沉降缝和伸缩缝。挡土墙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可按表2-15规定之采用。表2-15 挡土墙类型及其适用范围3 路 面3.0.1 路面设计的基本要求路面设计,应根据道路运量和使用要求,全面考虑当地的自然因素、材料来源、施工条件,结合路基和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良好的整体性和扩散性能,并具有一定的平整度以满足行车的要求。路面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尽量采用当地筑路材料。3.0.2 路面类型、横断面形式、横向坡度1 路面类型林区道路的路面类型有:a) 中级路面:泥结碎石路面、人工或天然级配碎石路面,建议厚度为1520cm。b) 低级路面:可根据林区运输要求以及

28、当地路面材料,采用低级路面或不设路面。2 路面横向坡度横向坡度应有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平稳为原则,中级路面横坡为24%;低级路面为35%。3.0.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路面结构有单层、双层和多层三种形式,双层路面包括面层、基层。多层路面包括面层、基层和垫层。各结构层的基本要求:1 面层泥结碎石面层的最小厚度为68cm,石料的强度不宜低于级。碎石细长及扁平颗粒含量不宜超过20%。石料粒径大小,在作面层上层时,为24cm;在作面层下层时,应不大于4cm。结配碎石面层其最小厚度为68cm,石料强度不宜低于级,细长及扁平颗粒含量不宜超过20%。石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cm。2 基层基层的石料强度不宜低于级。用

29、碎石做基层时,碎石尺寸结构层厚度而定,如压实厚度为810cm,则一般采用35cm的石料和0.51.5cm的嵌缝料;压实厚度为1115cm,则5cm以上的石料应为7080%。用片、块、卵石作基层时,石料尺寸为层厚的0.70.9倍。3 垫层为隔水和防冻层,在潮湿路段上,一般取用不含土和有机杂质的砂或砂砾作垫层。砂垫层宜用粗砂或中砂,砂砾垫层大于2 mm的颗粒含量不小于6070%。4 沿线设施及其它工程4.0.1 线路交叉1 交叉形式林区道路与其他公路交叉,一般采用平面交叉。2 交叉线路应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或接近正交,当必须斜交时,交叉角应小于45。3 交叉纵坡林区道路与公路平面交叉时,一般宜设在

30、水平地段,紧接水平地段的纵坡,一般应不大于3%;在山岭区工程困难地段应不大于5%。4.0.2 道路标志为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及指示行车方向,道路沿线应该设置下列标志:1 交通标志:警告标志:林区道路往往会连续上下坡(陡坡)和连续急弯等情况出现,设立警告标志,可以提醒驾驶员,注意行驶安全。2 指路标志:包括里程碑、分界碑、指向牌等。交通标志和指路标志,应设置在行驶方向的右侧,标志距路基边缘一般为2030 cm,边可以设在路基边沟外侧。交通标志和支路指路标志可参照交通部门GB5768-2009。4.0.3 道路安全设施道路安全设施分为防撞墩、防撞柱二种。1 防撞墩为了行车安全,在高路堤,临水沿江、傍山

31、险路、悬崖凌空等路段应设置安全墙。安全墙一般采用浆砌片石,水泥砂浆抹面并刷红白相间的反光材料。长度2 m、高1.50 m(包括埋深0.75 m)、宽0.5 m。安全墙设置在硬路肩上,每间隔2 m设置一道,与道路主体工程同步实施。2 防撞柱安全柱一般设置在路基外侧相对较陡路段及过水路面。一般采用0.25 m0.25 m见方,高为2 m(包括埋深0.75 m)混凝土安全柱并刷红白相间的反光材料。每隔2 m设置一根。5 桥 涵5.0.1 桥涵的划分表5-1 桥涵的划分桥涵分类多孔跨径总长L(m)单孔跨径L。(m)中桥30L10020L。40小桥8L305L。20涵洞L8L。55.0.2 标准跨径桥涵

32、设计应采用标准跨径。桥标准跨径规定为:0.3、0.5、 0.75、1.0、1.5、2、3、4、5、6、8、10、13、16、20、25、30、35、40( m)。标准跨径:梁式桥为两墩中间距离或墩中心线与桥台胸墙间的距离;拱式桥涵、箱涵、圆涵为净跨径。易堵塞的涵洞,其标准跨径不小于1 m。灌溉涵洞,其跨径不小于0.3 m。5.0.3 设计洪水频率桥涵设计洪水频率规定,见表5-2。表5-2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桥涵分类频率永久性和半永久性中桥1/50年小桥涵和临时性结构1/25年5.0.4 桥面净空1 中桥面净空,见表5-3。表5-3 桥面净空尺寸 名称单车道(m)行车道净宽净-4.5人行道宽1.

33、0栏杆高0.81.12 中桥一般为单车道(净-4.5)桥梁。3 林区桥梁一般不设人行道,但在居民区附近,行人较多时可设置人行道。漫水桥不设人行道和栏杆,应设警标柱。4 小桥涵的桥面宽度与路基同宽。5.0.5 车辆荷载林区道路车辆荷载一般采用为汽车-10级。在有条件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可按需要选用高一级的车辆荷载等级。5.0.6 桥涵设计一般要求1 中、小桥桥位原则上要符合线路的总方向,路桥综合考虑。小桥涵位置应服从线路走向。2 桥梁方案的确定,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的水文、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条件,考虑林业生产和水利设施、结构类型、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过综合比较合理选定,力求降低桥梁建

34、筑费用、养护费用和运营费用。3 桥位应选择在河道顺直、河床稳定、地质良好、不易形成漂流物堵塞的河段。应尽可能与河流流向正交,并避免在桥头水袋产生三角回流,威胁路桥安全。5.0.7 桥涵结构选择与布置桥涵结构型式,应根据桥址地形、地质、施工条件及便于养护等因素,按照适用、经济、安全、适当照顾美观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合理选择。并考虑:1 石料丰富地区,应优先采用石结构。 2 同一条道路上的桥涵结构型式和跨径应力求简化。3 集水面积较小或通过农田路段的桥涵,一般采用30 cm或50 cm的预制圆管涵。4 行车密度不大时,在洪水涨落快,河滩浅宽、无漂流物的河流上,可考虑过水路面和漫水桥。5.0.

35、8 桥涵的平面布置1 通常以一河一桥为原则。当桥位处有多个河槽,或河滩流量占设计量40%以上,水流不易引入桥时,可设置一河多桥。2 布置桥孔应考虑河床的演变,必要时可设导流防护设施。3 泥石流的河道不应设置涵洞,应设置单孔桥梁,其孔径要适当加大。5.0.9 桥涵的平面布置1 中桥一般设置为直线桥。困难情况下,可设置为半径不小于100 m的曲线桥,中桥可设置为50 m的曲线桥。小桥涵可按线路要求布置。曲线桥的超高和加宽与线路规定相同。2 直线形中桥,桥头直线长度,进出桥不小于10m,困难情况不小于5m。3 中桥中线尽量与河流流向正交,困难情况下可以斜交。当斜交角度小于15时,其构造按正交桥处理;

36、等于和超过15时,构造上应作斜交处理,并作经济比较。4 单车道中桥,桥头两端线路应设置错车道,并保持通视。5.0.10 桥涵的纵坡1 中桥桥上尽可能设计为平坡。必需设计为纵坡桥时,纵坡不宜超过4%;村镇附近不宜超过3%。桥头线路不宜设计长大陡坡和急湾。2 小桥涵可按线路纵坡布置。3 梁式桥上不宜设置变坡点和竖曲线。拱桥可设置凸形变坡点和竖曲线。同时两端应保持通视。6 导流建筑及其它要求6.0.1 导流建筑为缩短桥长,避免斜冲刷,在宽滩河流上,可设置导流建筑物。导流建筑物的布置及型式应根据河流特性、水文、地质、桥头引线、水利设施等综合考虑。6.0.2 桥下河床铺砌 小桥涵进行压缩桥孔设计时,为避

37、免桥基冲刷,可采取河床铺砌。河床铺砌的范围应根据计算确定,并于上游的始端和下游的尾端砌筑抑水墙。6.0.3 桥台与路基连接1 桥台尾部或悬臂梁端部伸入路堤的尺寸,应根据填土高度及土的密实度而定,一般不小于0.75 m,悬臂梁与路堤连接处须设置搭板。2 桥台背面510 m内的路堤,宜用砂性土或其它透水性土填筑,以利排水。非严寒地区,如无透水性土,可就地取土填筑,但须夯实。其表层1 m厚度范围内,宜填片石或砂卵石以加强路面刚度。3 桥台锥体坡面距桥台支撑面最近点不小于0.3 m。4 锥体坡面须铺设护坡,锥体护坡铺砌范围须超过台尾0.75 m。护坡的种类、厚度、式样尺寸,应根据水流速度、冲刷程度而定

38、。护坡基脚埋入地面下不小于0.5 m。5 锥体和桥头路堤的防护高度或路基高度,应高出洪水位加波浪浸袭高0.5 m。6.0.4 排水及防水1 桥面应设横坡,其坡度不宜小于2%。2 钢筋混凝土桥,须有防水及排水设施,有排水管的其出水口须引至桥身外至小10cm。7 墩台、拱桥、涵洞7.0.1 墩台一般要求1 墩台的型式,应根据桥址的地形、地质、水文、路基、上部结构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2 受漂流物的撞击、磨损等作用的桥墩,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7.0.2 墩台构造1 在非宕石类地基上修建带八字翼墙的桥台时,台身与翼墙之间应设置沉降缝。2 墩台帽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20号,其厚度:大跨径不小

39、于0.4 m;中、小跨径不小于0.3 m。帽顶应设置不小于1/20的排水坡。飞檐长度一般为520cm。在支座下面必要时可设置钢筋网。大于12 m跨径的墩台帽必要时可设置构造钢筋。3 梁端所留的伸缩缝:中、小跨径为25cm;大跨径桥梁按温度变化、弹性变形、施工误差等因素确定。7.0.3 拱桥一般要求1 拱桥的矢跨比一般为1/31/8。小跨径拱桥也可采用1/2的矢跨比,双曲拱拱坡的矢跨比1/31/5。2 拱轴线一般一般采用恒载压力线。对于大跨径拱桥,应考虑拱圈弹性压缩及混凝土收缩等因素对拱轴线变形的影响。7.0.4 拱桥构造拱上结构设置变形缝的规定:1 变形缝在无铰拱中应设在外弧线的实际拱脚上方,

40、在铰拱中,则应设置在铰拱上方。2 实腹式拱桥,当跨径大于10 m的混凝土拱桥及跨径大于15 m的石拱桥,或跨径虽较小但桥长大于40 m时,须为设变形缝。3 空腹式拱桥的腹拱,在靠近墩台的一孔,须设置变形缝。缝上侧墙及栏杆也应断开。大跨径拱桥,在靠近拱顶的腹孔和其他腹孔上还须适当设变形缝。4 对于梁式或板式拱上建筑,在主拱圈两端设置腹孔墩,同一墩(台)上的两个腹孔要设缝分开,亦可采取使拱上建筑适应主拱圈弹性变形的其他构造措施。梁或板与腹拱墩的支承连结要适应主拱圈的弹性变形。7.0.5 涵洞一般要求1 涵洞选择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应优先采用石砌结构。同一条线路上应尽量减少涵洞类型,简化施工工艺。2

41、 涵洞一般设单孔或双孔。设多孔涵洞,须与其它构造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3 漏洞出入口应设端墙或翼墙。其式样和尺寸,应使涵洞具有相应的过水能力和保证涵洞处路堤的稳定。4 干砌涵洞的设置,应保证基底土壤良好,不受水流冲刷,且便于养护。5 涵洞基础的底部要与涵底坡度一致。坡度大于5%时,应做成台阶形。7.0.6 涵洞构造1 涵洞应视基底土壤情况及填土高度沿长度方向分成节、段,每隔46 m设置沉降缝(岩石地基除外)。缝宽2cm,并用弹性防水材料填塞。2 涵洞洞口建筑应与洞身分开,洞口建筑须设置抑水墙,防止地基冲刷。3 圆管涵根据地基承载力和密实程度可采取用有基和无基的结构形式。4 坡度大于15%的陡坡涵应设错台,其两相邻顶部之高度,不得超过涵顶结构厚度的3/4。两节段之高差应不大于0.7 m或涵洞净高的1/3。5 涵洞顶部及背面,必要时可采取防水措施。涵顶及涵侧填土应在涵台外两倍跨径范围内夯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