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市政工程—淇水湾大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市政工程—淇水湾大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市政工程淇水湾大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海南亿隆城建投资有限公司编制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海口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时间:二一三年二月第1章 建设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1.1 建设项目地点本工程位于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中的淇水湾片区,起点西起规划春桃路(即桃春村处),终点东止于规划宝陵河大道南段(即山桐村处),起点桩号为K0+000,坐标为X=263817.294,Y=171241.925;终点桩号为K5+706,坐标为X=268091.125,Y=172428.793。地理位置详见图1.1-1。图1.1-1 项目地理位置图1.
2、1.2 建设背景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部滨海地区龙楼镇,属海南岛最东部,东南两面均临南海,西至卫星发射基地,北靠铺前旅游区,规划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30公里,包括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石头公园、淇水湾近岸)、月亮湾、宝陵河等。旅游区具有我国稀有的热带季雨矮林、珊瑚礁、红树林等热带自然景观。旅游区规划陆地面积为46平方公里,该区域将与文昌航天城交相辉映,形成国内著名的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以及科普教育基地。按照规划旅游区将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态滨海旅游区。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已列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淇水湾大道是旅
3、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是淇水湾片区一条东西向的主要次干路,其贯通淇水湾片区整个西区,是西区内部各个组团之间横向联系的主要通道,淇水湾大道全长4918.49m。淇水湾大道西起规划春桃路,东止于规划宝陵河大道南段,道路沿线与多条南北向的规划路相交,由西往东依次为:支路二,洪福路、彩虹大道南段、古松路及支路三。1.2 工程概况1.2.1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工程位于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中的淇水湾片区,起点西起规划春桃路(即桃春村处),终点东止于规划宝陵河大道南段(即山桐村处),道路全长4918.49m,计算行车速度40km/h,路基宽21m,机非混合双向两车道,为城市次干路级,沥青砼路面。建
4、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照明工程以及绿化工程。1.2.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2-1。表1.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 标单位数 值备 注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级2道路总长m4918.493设计行车速度km/h404交通量(2028年)小型车辆/d70455设计轴载Bzz-100kn6标准荷载公路-级7抗震设防烈度7度8红线宽度m219路幅宽m21断面分配情况人行道m3.52树穴1.52自行车道1.752机非混合双向两车道机动车道m3.75210平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m300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m150圆曲线最小长度(m)m
5、35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m3511竖曲线汽车行驶最大纵坡推荐值(%)%2.8凸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m400凹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m450竖曲线最小长度(m)m35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m3512横坡(%)%213最大超高横坡(%)%-不设超高14停车视距(m)m4015路面设计年限(年)a15沥青路面16总投资万元18598.417每公里投资万元3781.31.2.3 工程方案1.2.3.1 道路工程1.2.3.1.1平面设计道路平面线形严格按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淇水湾区域 (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布置。1.2.3.1.2纵断面设计本次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已设计的彩虹大道
6、南段设计标高(H=22.730m)、古松路设计标高(H=22.711m)、现状村道标高、规划竖向标高。道路最小坡长120.354m,最大坡长250m,最小坡度i=0.3%,最大坡度i=2.8%。最大挖方高度2.815m,最大填方高度3.43m。1.2.3.1.3横断面设计本道路规划红线宽21m,道路断面具体布置如下:21m标准横断面路幅为3.5(人行道)+1.5(树穴)+1.75(自行车道)+3.75(车行道) +3.75(车行道) +1.75(自行车道)+1.5(树穴)+3.5(人行道) m。填方路段,人行道外侧设0.5m宽土路肩,保护人行道设施。图2.2-51.2.3.1.4道路路基工程路
7、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利用既有路基、路面、防护工程,体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追求道路与沿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的原则,灵活掌握路基的断面组成、路基强度、压实度、最小填土高度等各项技术指标,力求建设方案经济、实用,使道路建设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应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质条件及老路的实际情况,对公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收集既有公路各项技术指标、使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等资料。1.2.3.1.5道路路面设计本设计推荐采用沥青砼路面。路面设计荷载采用BZZ-100kN作为标准轴载,沥青砼路面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为15年,路面结构层设计使用年限15年。5%水
8、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不小于98,级配碎石底基层不小于96。沥青路面基层必须喷洒透层沥青,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5mm.可采用液体沥青,洒铺量宜为1.1L/m2。应在层间设粘层沥青,可采用液体沥青,洒铺量宜为0.4L/m2。沥青路面的基层上设下封层。采用沥青单层表面处治,厚度1cm,沥青用量1.1kg/m2,矿用料8m3/1000m2。1.2.3.2 路面、路基排水1、路面排水(1)快车道路面雨水通过雨水井收集后排入市政管道;(2)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雨水通过横坡排到快车道,再通过雨水井收集后排入市政管道。2、排水沟布置(1)填方路基在坡脚外侧设置排水边沟,接入市政管网或外围排水系统。(2
9、)挖方路基在坡脚设置排水边沟。排水边沟在低位设置排水井后接入市政管网。3、排水沟的结构设计(1)路堤排水沟采用梯形设计,底宽和深度均为50cm,坡率为1:1.5,采用M7.5砂浆砌筑片石,厚度为30cm,1:2水泥砂浆抹面,厚2cm。片石强度不低于MU30。(2)路堑排水沟采用方形设计,深度和宽度均为50cm,采用M7.5砂浆砌筑片石,厚度为30cm,1:2水泥砂浆抹面,厚2cm,并加镂空的钢纤维盖板。钢纤维盖板的荷载要求满足公路级。片石强度不低于MU30。1.2.3.3 无障碍通道设计(1)行进盲道本道路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
10、行进盲道在人行道上连续铺设,铺设位置一般距道路外侧绿化带边缘0.250.3m,宽度为0.3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行。(2)交叉口缘石坡道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的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全宽式缘石坡道。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与隔离带处降低高度,以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同时可考虑设置音响设施,以使视残者确认可以通过交叉口。为防止机动车驶上人行道,在缘石坡道处每隔1.2m设置一个车止石。(3)直线段缘石坡
11、道沿线单位出入口车辆进出少,出入口宽度小的,设置压低侧石的三面坡形式出入口,人行道上行进方向的坡度应5,行进盲道连续通过。沿线单位出入车辆多,出入宽度大的,设置交叉口缘石式的出入口,人行道在缘石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20,并在坡道上口设置提示盲道。为防止机动车驶上人行道,在缘石坡道处每隔1.2m设置一个车止石。(4)公交车站处盲道公交车站处在人行道对应的位置设置提示盲道,与轮椅坡道,方便视残者与肢残者候车、上下车。人行道上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连接,提示盲道设置在行进盲道转折处,并在候车站牌一侧长度4米的提示盲道。1.2.3.4 照明工程本次设计道路照明用电总负荷约为160KW,因此拟在
12、道路沿途设置4座变压器容量为50KVA的箱变。供电半径约1500m。1.2.3.5 交通工程为确保道路建成使用后能安全、快速的引导机动车及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交通组织,对道路进行标志、标线进行设计。1.2.3.6 绿化工程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保护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减低噪声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作用。本工程在城市主要交通性干道两侧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防护绿带,隔绝交通噪声和废气,美化道路景观。在道路两侧的机非分隔带内种植绿篱、草皮和花卉,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尽可能多方设置绿化,提高绿化面积,使道路成为绿荫覆盖的富于美的绿色通道,使路网成为覆盖城市的绿化网络。道路绿化要重视遮荫效
13、果,同时避免阻挡行车视线,创造优美的道路景观。根据当地生长环境,行道数树种主要有本地树种椰子树、小叶榄仁等。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规定,分车绿带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测距离不宜小于0.75m。行道树最小株距6米,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1.2.4 项目用地情况本工程建设直接占地210亩(约13.9991ha),征地工作正在开展中。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林地、旱地、水田非基本农田、园地、坑塘水面、沙地、村庄用地和灌草地等组成。1.2.5 建设周期和投资本项目建设期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项目总投资18598.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8
14、1.3万元,占项目建设投资的2%。1.3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本项目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城市道路建设,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中的二十二大类,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本项目是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淇水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内部交通道路,项目建设符合区域控规要求;项目建设符合文昌市龙楼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且本项目已获得文昌市国土环境资源局批准的关于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旅游生态区市政工程淇水湾大道项目建设用地预审意见。第2章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2.1 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概况2.1.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来源于海南文昌铜鼓岭国际化
15、生态旅游区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08年7月)及文昌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钻石大道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10年9月)。监测结果显示,该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物TSP、PM10、SO2、NO2及CO浓度均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版)中一级标准限值要求。由此可见,该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2.1.2 噪声环境质量现状从监测结果可看出,以上4个监测点昼夜环境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限值。2.2 建设项目评价范围2.2.1 大气环境评价范围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为道路沿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
16、2.2.2 噪声环境评价范围声环境评价范围为道路沿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2.2.3 生态环境评价范围生态评价范围为道路沿线两侧各300m范围内。第3章 环境影响预测及主要控制措施3.1 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3.1.1 污染物类型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类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非污染生态影响。3.1.1.1 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1)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施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施工扬尘和施工机械尾气污染。(2)运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气污染源主要为行驶在道路上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等。3.1.1.2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1)施工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施工期产生的废水污染源主
17、要为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2)运营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营运期产生的废水污染源主要为路面及桥面径流时的悬浮物、石油类等。3.1.1.3 噪声污染物排放情况(1)施工期噪声污染排放情况在项目施工建设阶段,主要的噪声源是各类机械的辐射噪声和运输材料车辆的交通噪声,噪声声级为90120dB(A)。(2)运营期噪声排放情况道路建成后营运期噪声源主要是道路行驶的各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3.1.1.4 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情况(1)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情况项目的实施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等。(2)运营期固体废物污染情况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沿途会洒落一些
18、物体,如砖块、瓦砾等。行人在行驶时,也会抛弃一些垃圾。3.2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本项目评价重点保护目标为周围环境居民点和水系环境,敏感目标见表3.2-1及图3.2-1。图3.2-1 道路沿线敏感目标分布图表3.2-1 本道路沿线环境敏感点一览表序号对应道路里程环境保护对象相对方位首排距中心线(m)首排距红线(m)拆除后首排距红线(m)环境特征保护级别声环境大气环境1K0+000春桃村西7060-不在拆迁范围。建筑均低于三层,约110户,600人。现状噪声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1类一级2K1+000洪福村北9080-不在拆迁范围。建筑均低于三层,约170户,800人。现状噪声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1
19、类3K2+500东升农场农场北侧穿越-已全部搬迁。建筑均低于三层,约5户,20人。1类4K4+300烟堆村北160150-不在拆迁范围。建筑均低于三层,约10户,50人。现状噪声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1类5K4+400龙子村村庄北侧穿过-拆迁现状村庄房屋均低于三层,共4户,拟全部搬迁。1类6K4+600内村村庄南侧穿过52建筑均低于三层,约58户,290人,涉及拆迁1户。现状噪声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1类7K5+300加乐村北190180-不在拆迁范围。建筑均低于三层,约9户,42人。现状噪声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1类8K5+350山桐村南145135-不在拆迁范围。建筑均低于三层,约15户,73人
20、。现状噪声主要为社会生活噪声。1类9K2+500希尔顿酒店南10090-该规划项目正在建设,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客房492间。1类10K0+000K0+800基本农田西6050-道路起点路段西侧现状为农田生态系统,规划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11全程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南410400-本道路与文昌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最近距离为南面400m以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K1+000海南花梨木北280人工栽培的海南花梨木一棵,位于洪福村北侧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3K1+000文昌椎北280文昌椎群丛一丛,位于洪福村北侧省二级保护植物14全程海防林道路沿线南侧200m海防林主要林地有椰林、木麻黄林和灌木林。注:各
21、敏感点的建筑主要为混砖结构。3.3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3.3.1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3.1.1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工程在路面均采用商品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在道路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是扬尘、粉尘。施工扬尘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路基开挖及路基填筑等施工过程,如遇大风天气,会造成粉尘、扬尘等大气污染;水泥、砂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如运输、装卸等方式不当,可能造成泄漏,产生扬尘污染;物料运输车辆在施工便道及施工场地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尘土。本项目评价范围200m内主要敏感点为6个村庄,因此,如果在路面施工、材料运输、拌料等过程中,不采取防尘措施,产生的粉尘将对200m范围内的敏感点产生
22、较大的影响和污染,特别是基层完工而面层未铺设阶段,施工车辆在路面行驶时,将卷起大量扬尘对周围空气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受施工扬尘污染较严重的是道路两侧200m内的敏感点。此外,运输车辆在施工便道行驶时也会产生大量扬尘。为控制扬尘的污染,工程中将采取洒水措施,禁止大风天气施工,并合理确定施工场所。采取上述措施后,粉尘影响和污染程度会明显减轻。3.3.1.2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评价3.3.1.2.1施工生活污水影响分析工程拟设置的一个临时驻点,生活区选址附近没有水环境敏感目标。但生活污水乱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须立即进行整改完善。严格控制施工工地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本报告要求施工工地设临时化粪
23、池,将生活污水收集经预处理后回用于沿线周边农作物沤肥,不对外排放,以避免其对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3.3.1.2.2施工生产废水影响分析施工生产污水主要是SS较高的泥浆废水和清洗修理机械产生的含油污水,禁止直排,防止污染环境。施工区应修筑集水沟,并设置沉砂池,并定期清理,对于泥浆水可沉淀后用于路面洒水。最大程度控制减少对沿线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3.1.3 施工期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春桃村和内村路段施工时比较突出,其该路段两侧昼夜施工噪声均超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而在其它标段空旷的地区,由于施工场点周边敏感点分布较远,因而实际影响
24、较小。施工噪声干扰最为严重的是路基施工,主要声源为推土机、载重汽车和挖掘机等。土石方调配、材料运输作业由于干扰源流动性强,受其影响的人数较少,且这种影响多限于昼间,具有不连续性,一般能被民众接受。3.3.1.4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评价本项目建设期间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道路、桥梁建设产生的废料、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弃土方。(1)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7.5t/a(平均100人,250天,0.3kg/d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经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置。(2)拆除建筑垃圾工程只涉及拆除东升农场、龙子村和内村部分居民房屋,拆除建筑面积为2000m2,拆除建筑垃圾约1500t,运至环
25、卫部门指定的弃渣场处置。(3)弃土方工程全线总挖方8.9万m3(其中松散表土2.4万m3,普通土8.5万m3),总填方8.5m3,余方量2.4m3(松散表土)。松散表土用于道路两侧绿化客土使用。3.3.1.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3.1.5.1工程建设对植物资源的影响道路占用林地62274m2(93.4亩),旱地8668m2(13亩),水田16217m2(24.3亩),园地34272m2(51.4亩),坑塘水面20m2(0.03亩),灌草地656m2(0.98亩),村庄用地21790m2(32.68亩)。根据现场调查和类比调查,统计样地组成的树种,胸径、树高、每公顷生物量,再按植被类型归
26、类,统计和计算项目占地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道路施工建设损失的生物量总共约666.7961.3t,其中主要以林地和和园地为主,其次是旱地和灌草地。3.3.1.5.2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道路建设期间,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将全部被铲除,如此项目所在区域生物多样性将会受到一定影响。据生态调查结果表明,项目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自然植被仅有杂草、灌木,植物种类较少,结构简单。调查区发现在距离道路中心280m处的洪福村北侧分布有一棵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海南花梨木(人工栽培)和一丛文昌椎群丛(N193844.6,E1105821.5),但不在道路征地范围内,建议对其挂牌进行保护。在本道路征地范围内
27、也未发现其它珍惜濒危的动植物品种,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3.3.1.5.3对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本项目距离铜鼓岭自然保护区较近,与界线最近距离约400m,详见图3.2-1。本项目为文昌铜鼓岭国际生态旅游区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属于旅游区中的二级次干道,不占用铜鼓岭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用地,对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大。3.3.1.5.4对生态结构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工程建成后,各种土地类型发生变化,林地、耕地面积减少,建筑面积(主要是道路占地)增加,对沿线景观有一定影响,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与现状仍然相当,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工程建成使得评价区域内的生物量减少,生产力减少。但工程建
28、设前后相差不大,因此,工程引起的干扰是可以承受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会发生较大改变。施工结束后,项目采用采取一定的生态补充措施,如周边植树绿化、护坡采用植被结合方式等,同时道路绿化应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尽可能选择本地物种进行绿化。道路建设占用部分林地,因此项目开工前到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的林地使用权证,完善相关的用地手续。3.3.2 运营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3.2.1 运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道路投入使用,产生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成分为CO、NOX和碳氢化合物。CO是汽油燃烧的产物;NOX是汽油爆裂时,进入空气中氮与氧化合而成的产物;碳氢化合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污染物排
29、放量的大小与交通量成比例增加,与车辆的类型以及汽车运行的工况有关。随着交通量的增长,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的影响也增长。道路建成后在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汽车尾气排出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且本项目沿线目前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很好,大气环境容量较大。产生的汽车尾气能较快在大气中扩散,总体而言,营运期汽车尾气对项目区域及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3.3.2.2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道路营运后,由于汽车尾气所产生污染物(SS、油类等)随天然降雨产生的路面雨水径流而进入道路设置的雨水管沟,通过地表径流和管沟排放。根据有关研究资料,降雨过程中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测定值见表
30、6.2-10。由测定结果可知,降雨初期由形成地面径流到降雨历时为30分钟,雨水中的SS和油类物质的浓度比较高,半小时后,其浓度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雨水中COD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速度较前者慢,pH值则相对稳定,因此,降雨历时40分钟之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由于道路所处地区的降雨比较多,所以汽车污染物随路面水径流将对水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鉴于雨水属于比较清洁的水体,其对该水域产生的影响不大。3.3.2.3 运营期噪声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营运期噪声主要是交通噪声的影响,根据预测结果显示,道路各功能区达标情况如下:一般情况下,在距道路中心线20m以内,昼夜均可满足4a类标准。符合1类标准区
31、域情况:2014年昼间在20m以外可达标,夜间在50m外才能达标;2020年昼间在30m以外可达标,夜间在70m外才能达标;2028年昼间在40m以外达标,夜间在90m以外才能达标。通过对敏感度噪声预测,沿线敏感点昼间均达标;夜间春桃村、内村和洪福村略有一定的超标,近期2014年春桃村和内村夜间分别超标0.19分贝和0.58分贝,受影响人数共约7人;中期2020年春桃村和内村夜间分别超标1.25分贝和1.70分贝,受影响人数共约35人;远期2028年春桃村、洪福村和内村夜间分别超标2.44分贝、0.78和2.96分贝,受影响人数共约124人。说明表5.2-7中数据均为理想预测值,实际中居民点到
32、道路均有墙体隔音,其实际噪声值会相应减少。3.4 污染防治措施及达标排放情况3.4.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3.4.1.1 环境空气保护措施(1)使用商品沥青,严禁施工队自行使用沥青搅拌机。(2)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采用洒水抑尘措施,控制施工现场扬尘,减轻干燥天气施工场地风起扬尘污染。(3)运输车辆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控制车辆尾气排放,燃油汽车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要求。(4)在居民点路段施工时应多次洒水防尘,减少其对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对拌合站操作人员实行卫生防护,如配戴口罩、风镜等。(5)加强施工现场车辆管理。建设施工工地出入口必须进行净化处理,并配备专
33、门的清洗设备和人员,负责清除驶出施工工地运输车辆车体和车轮的泥土,车体和车轮不得带泥土驶出工地。对施工车轮经常进行维修,减少尾气排放。所有运输沙石、水泥、土方、垃圾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封盖严密,不得撒楼。(6)渣土等应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必须采取湿式作业。对施工场地的裸露地面采用定期洒水等防尘措施,在风速较大时要加大洒水量和洒水次数。(7)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大风天气。对所有堆料场均采取半封闭或覆盖措施,在装卸时应文明作业,严禁凌空抛洒。遇到可造成扬尘污染的风力时,应停止土方施工,并采取防尘措施。(8)在内村(桩号K4+600)部分居民房屋拆迁时应采取洒水等降尘措施
34、以减轻扬尘对临近处未被拆迁居民的影响。(9)本工程的物料、土石方量较大,应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尽量绕开居民点等敏感区域,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应用苫布遮盖严实。苫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以下15cm,保证物料、渣土、垃圾等不露出。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和垃圾的运输。(10)物料运输若必须经过居民密集路段时应采取减速慢行等措施,减少汽车行驶扬尘对附近村庄村民的影响。3.4.1.2 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1)对于施工期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其主要污染物为COD、SS和NH3-N,经流动厕所处理后
35、作为农肥使用。(2)车辆冲洗水集中收集,并经过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3)人工砂石料废水处理此类废水特点是悬浮物浓度高,有机物含量相对较低。此类废水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泥沙及悬浮物颗粒。采用以沉淀法为主的处理工艺,具体见图3.3-1。含泥沙施工废水经收集进入沉砂池后,可去除大部分粒径较大的颗粒,SS去除率可达到65%左右,若部分泥沙含量较高的生产废水进入反应池时SS浓度依然很高,可加入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SS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基本满足SS一级排放标准。污泥外运回用沉砂池沉砂池沉砂池进水混凝剂图3.3-1 人工砂石料废水处理(4)其它措施及建议(4)其它措施及建议在施工营地建排水明沟,施工
36、泥浆废水通过专门修建的沉淀池沉淀后达标排放或进行重复利用,可用于道路冲洗、出入工区的车辆轮胎冲洗等。工区内的清洗水、雨水地表径流等也应排入明沟,统一处理后排放。堆料场、堆土场等临时用地应设围栏、建有排水沟、消力池等防雨水冲刷设施。应对施工机械加强维修管理、保养,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尽量防止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对水体的污染。项目施工机械产生的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均禁止排入附近其它地表水体中,以避免加剧附近水体的污染程度,给项目建成后带来不利的环境影响。在农田路段,路基两侧须设排水沟,并加高筑固,防止泥沙进入。总之,施工营地的污水和漏油现场应按照以上相应办法进行妥善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
37、泥沙对水环境的影响。3.4.1.3 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评价范围200m内的主要居民敏感点8个,其中2个小村庄处在道路红线内,拟拆迁。施工期间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下:(1)在靠近村庄(如春桃村、内村等)附近施工时应尽量避开夜间的休息时间,晚10:00点至第二天早6:00点期间、中午12:00点至14:00点期间应停止施工。(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环境敏感点附近特别是在道路起点路段附近施工时,禁止强噪声的机械夜间作业。(3)禁止运输车流长时间停留在交通繁忙的现有道路交叉口。(4)在居民敏感点附近施工,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同时,人员出行都要有指定便道,线路应
38、距修路边界1m处,达到路面平坦,基本不影响行人通行,便道更换方向时应有指示标志,设在改路方向位置前2m处,保证行人安全。(5)施工设备必须采用先进合理施工机械,属低噪声设备,并定期保养、维护,合理选择施工方法、施工场界,在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程度。 (6)建筑材料运输、装卸过程中在敏感点附近车速要降至20km/h,禁鸣笛。(7)对工程较大的路段,要有防护设施如禁行线、禁行灯、木桩标志等,其设置位置应远离路边0.5m处。(8)施工人员有义务随时警告行人注意安全,提示行人按指定路线通行。对待危险的路段,如水管铺设时,管道深2-3m时,对附近居民宣传不得有儿童靠近逗留。3.4.1.4
39、施工期固体废物处置措施(1)工程施工期,本项目在场地土石方工程产生废渣统一运往弃渣场堆放,建筑垃圾统一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堆放。(2)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至附近的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对于塑料袋之类的废物,本项目应对驻地的生活垃圾进行规范管理。(3)减量化与资源化。包装材料、废弃建筑材料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的也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处置。3.4.1.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措施包括道路路基排水、路基边坡防护、不良地质路基处理、地面雨水径流、路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临时占用土地的恢复等。(1)水土流失防治方案防治责任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确定了“预防为主”的
40、水土流失治理方针。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确定项目建设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其中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 项目建设区指建设项目工程占地面积; 直接影响区指道路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危害的范围。主要为临时占地产生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综合分析,结合道路工程施工类型和地形特点划分水土保持防治区域。本方案的水土流失防治分道路建设区和临时占地区。i 道路建设区修建道路引起的水土流失属于线性水土流失,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侵害。因此,该区同样为水土保持
41、重点防治区。前期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配合一定的植物措施。ii 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期间施工营地、预制场、临时堆土场、临时堆料场等所在地。由于对原地貌的扰动和破坏,地表土层剥离,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加上生活垃圾的产生,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该区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这样既可以在施工期间提供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可起到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2)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主要包括路基边坡防护、不良地质路基处理、沿线绿化、临时弃渣场的水土流失处理措施和临时占用土地的恢复等。1、路基防护工程路基防护包括路基两侧绿化和边坡护坡。防止水土流失和美化沿线景观,路基两侧可种植灌木、椰
42、子树、草坪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绿化。由于本项目规划为市政道路,道路两侧区域规划为城区发展,随着今后周边地区的逐步开发,道路路基的水土流失现象会逐步减少。但在本项目修建完成之前,周边地区尚未开始平整发展,部分地段会存在高填、开挖现象,因此建设单位应当对路基采取临时的水土防护措施,最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道路管线要统筹规划建设,避免重复开挖,影响环境。3、临时弃渣场、临时堆料场的防护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的开挖土方要及时运走,不能及时回填的要根据地势进行临时防护,对临时的堆积高度进行控制并对堆积坡面进行削坡处理,以减少水土流失。为保持渣体稳定,在施工期间需严格控制堆渣程序,严格遵循
43、“先拦后弃”原则。堆渣时为增加边坡的稳定系数,尽量先堆弃石方或将石方堆在渣场下游,依次堆弃土方及废弃表土,这样便于堆渣完成后土地平整。堆渣过程中由挡墙向后堆弃,分层堆放并夯实。渣场堆渣高度一般在811m之间,结合边坡土质成分、良好的地质条件,参照实际施工中已有成熟经验值,边坡采用1:1.75的坡率可满足稳定要求。为防止堆渣料滑塌或散落,在弃渣场坡脚修建浆砌片石挡渣墙,以保护坡脚,避免引发牵引性滑塌。挡墙的设计以挡土墙设计规范为标准,石料选择坚固的岩石,不要采用风化、有裂隙、夹泥岩的石块,对于横坡方向较长的浆砌片石挡渣墙沿横坡方向每隔10 m15 m设一道宽2 cm的纵向沉降缝,并用沥青或麻絮堵
44、塞。同时,为使墙后堆渣体内不充水,以减轻对挡墙的压力,通常在墙身内布设排水孔,孔眼尺寸为15cm15cm或20cm20cm,孔间距为2 m3m,相邻两排排水孔呈品字形排列,最低一排排水孔高出地面。排水孔进水口处做反滤层,以免堆渣淤塞排水孔。排水孔道向下游倾斜,比降保持1/1001/200。为尽量防止地下水渗流引起对渣体底部的破坏,在渣场底部事先铺砌一定厚度的粘土并夯实,作为隔水层。若渣体下面仍有地下水渗出时,可适当加密排水孔、加大排水孔尺寸或增设纵向排水设施。图3.3-2 临时弃渣场、堆料场水保措施4、同时要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减少占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文明施工,保护工程周边
45、的水土资源和水土保持设施。5、鉴于项目地势较低,本项目建成后,部分道路路面会比周围高,建议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考虑周边排水情况,避免因建设项目,导致周围排水不畅,影响到周围环境和村民的生活。3.4.1.6 生态景观的保护措施(1)生态恢复弃渣场、堆料场、堆土场在工程完工后都要进行生态恢复,包括复耕、植树植草等,恢复或优化其生态功能。建设单位在选取绿化植物种时可结合开发过程采用本地物种或外来非入侵物种,禁止选用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生态恢复,如飞机草、光夹含羞草、假臭草等具有扩张性,是防范的重点。(2)对高填深挖路段应及时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方式进行防护,具体为:高填方路段主要工程措施有,设防滑挡土墙、抗滑桩、浆砌片石骨架和排水工程,主要植物措施有,浆砌片石骨架内植草护坡、坡面喷播种草,植草皮、植灌木。深挖方路段主要工程措施有,设坡脚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拱形或菱形浆砌石,锚杆、锚索稳定边坡和截排水工程,主要植物措施有,喷射厚层基材植被、锚杆框架植草、液压喷播直播护坡、植草皮、植灌木。3.4.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3.4.2.1 运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轮胎与路面材料接触撞击产生的噪声,二是轮胎下空气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