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8734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泵送混凝土的配制.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名称:泵送混凝土的配制学 生 姓 名: 专业名称:高分子应用与检测技术班 级:建材07-2学 制:三年学 号:学历层次:指导教师:评 阅 人: 论文(设计)提交日期: 2010年6月 1日论文(设计)答 辩 日 期: 20010年 6月 21日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 年 六 月 二十一 日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书 专业、班级 建材07-2 姓名 日期2010年6月1日 1、论文题目 泵送混凝土的配制 2、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3、论文评阅人(签名) 评阅日期 4、评定意见及成绩 年 月 日中文摘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对混凝土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建筑不仅对混凝土材料有着高强

2、、防水、耐热、耐酸等性能要求,相应地对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有着更高要求。泵送混凝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施工工艺。泵送混凝土是指混凝土从砼搅拌运输车或储料斗中卸入混凝土泵的料斗,利用泵的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直接水平或垂直输送到浇筑地点的工艺。它具有输送能力大(水平运输距离达800米,垂直运输距离达300米)、速度快、效率高、节省人力、能连续作业等特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在国外,如美国、德国、英国等都广泛采用泵送混凝土,尤以日本为最广泛;在我国目前的高层建筑和大体积基础混凝土中,已较广泛地采用此技术,并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主要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控制等角度对泵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特别

3、是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和控制作一简明阐述。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控制 目录一、前言3二、泵送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31、泵送混凝土所采用的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控制:3(1)水泥3(2)骨料4(3)砂6(4)外加剂6(5)砂率的选择8(6)控制降低碱骨料反应对预拌泵送混凝土质量的影响8(7)最小水泥用量的限制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1)配合比设计的原则9(2)混凝土的可泵性9(3)坍落度的选择114.4. 现代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145、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例155.1基本资料155.2 设计步骤:165.3试验性能研究与分析:20六、结论22参考文献23

4、目录(要采取自动生成方法!)3、泵送混凝土的配制(1)基本要求(2)混凝土搅拌的质量控制:三.配合比设计计算四、泵送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1、机具选择2、管道的安装3、水平距离换算4、泵送混凝土的运输5、泵送混凝土的浇筑五、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一、前言这些年来,我国掀起大规模基本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在大城市的蓬勃兴起,使预拌泵送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推广。该技术应用实践证明,在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有时间的严格限制,所以其运输和浇筑是一项繁重的、关键性的工作。它要求迅速、及时、保证质量和降低劳动量消耗。尤其是对大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和高层建筑,

5、如何正确选择混凝土的运输工具和浇筑方法尤为重要,它往往能决定施工工期的长短和劳动量消耗的大小。如今在建筑工程推广应用的预拌泵送混凝土技术,以其效率高、费用低,节省劳力、水平和垂直运输可一次连续完成、适用狭窄施工现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现代混凝土技术发展的基础,对混凝土的匀质性、工程质量的提高和现场文明施工起到重要作用。是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混凝土泵是一种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设备,它能一次连续地完成水平和垂直运输,尤其对于一些工地狭窄和有障碍物的施工现场,用其他运输工具难以直接靠近施工作业面,混凝土泵更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混凝土泵早就在工业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尤其是预

6、拌混凝土生产与泵送施工相结合,彻底改变了施工现场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面貌。混凝土工程是建(构)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建(构)筑物承受荷载的主要部位,其质量好坏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建(构)筑物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对钢筋混凝土工程的预拌混凝土质量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从原材料的进场检验、配合比的设计、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一系列施工过程中,制订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消除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和缺陷的出现,以确保混凝土工程质量。二、泵送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泵送混凝土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及配合比设计、计量、搅拌、运输、泵送等各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首先应在合同中明确供需双方在技术和质量方面应承担

7、的责任和义务。合同中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名称、施工部位、工程量、地点、运距、强度等级、坍落度、原材料品种、规格以及外加剂和掺合物品种、掺量和掺入方式。混凝土性能的特殊技术要求(如抗冻、抗渗、抗拆(折)、氯盐含量、无收缩等)以及供货方式、日期、时间、小时供量等,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对原材料要求混凝土有可泵性,即在泵压作用下,混凝土能在输送管道中连续稳定地通过而不产生离析的性能,它取决于拌合物本身的和易性。在实际应用中和易性往往根据塌落度来判断,塌落度越小,和易性也越小,但塌落度太大又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因此,一般认为820cm较合适,具体值要根据泵送距离、气温来决定。11、泵送混凝土所采用的各种

8、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此处把顿号去除!)水泥泵送混凝土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渣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并应对其所使用的品种、级别、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对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试。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泵送混凝土中的水泥沙浆在运输送管道里起到润滑和传递压力的作用,适宜的水泥用量对混凝土的可泵性起着重要作用。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则差,泵送阻力增大,泵和输送管的磨损加剧,容易引起堵塞;水泥用量过多,不仅工程

9、造价和水化热提高,而且使混凝土拌和物粘性增大,也会使泵送阻力增大而引起堵塞,对大体积混凝土还会引起过大的温度应力而产生温度裂缝。适宜的水泥用量,就是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能使混凝土顺利泵送的最小水泥用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应当是GB 50204-2002)(GBJ20492)(此标准应当是“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规定:泵送混凝土的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m3。有关试验结果表明:强度等级为42.5MPa的水泥配制C30泵送混凝土,适宜的水泥用量为380420 kg/m3;强度等级为52.5MPa的水泥配制C30泵送混凝土,适宜的水泥用量为350380kg/m3

10、。工程实践还证明:适宜的水泥用量不仅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泥标号(应当是强度等级!)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管道尺寸、运输距离等因素有关。如表1。表1 泵送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泵送条件输送管直径(mm)水平管换算长度(m)1001251506060150150最小水泥用量(kg/m3)300290280280290300(2)、(此处把顿号去除!)骨料粗骨料对混凝土的可泵性影响很大,它不仅能降低混凝土的稳定性,而且容易卡在泵管中造成堵塞,因此宜采用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符合下表的规定;表2 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石子品种泵送高度(m)粗骨料

11、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比碎 石501:3.0501001:4.0卵 石501:2.5501001:3.01001:5.0(3)、(此处把顿号去除!)砂泵送混凝土宜采用中砂、其通过0.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少于15%;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是指粒径在0.154.75mm之间的岩石颗粒,称为砂。砂按产源分天然砂和人工砂两类,泵送混凝土拌和物之所以能在管道中顺利移动,是由于靠水泥砂浆体润滑管壁,并在整个泵送过程中使集体颗粒能够不离析的悬浮在水泥砂浆体之中的缘故。因此,细骨料对混凝土拌和物可泵性的影响比粗集料大得多,这就要细骨料不仅要含量丰富,而且级配良好。图2.2(应当是图1)我国泵送施工技术规定中,

12、要求配制泵送混凝土的细骨料,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级(及)试(检)验方法(JGJ52-93(2))(应当是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标准的规定,根据施工经验,宜采用现行砂标准中的二区级配。我国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提供的细骨料最佳级配,如图2.2(应当是图1,但是此处不应当是一本书的封面,应当是一个表格或图形!)所示。(4)、(此处把顿号去除!)外加剂泵送混凝土中应掺用外加剂和粉煤灰或其它活性矿物掺合料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国家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等和有关

13、环境保护的规范的规定。粉煤灰是一种表面圆滑的微细颗粒,掺入混凝土拌合物后,不仅能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增加,而且能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泌水和干缩程度。当泵送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较少或细骨料中粒经小于0.315mm者含量较少时,掺加粉煤灰是最适宜的。泵送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的优越性不仅如此,它还能与水泥水化析出的Ca(OH)2相互作用,生成较稳定的胶结物质,对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极为有利;同时,也能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泌水和干缩程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掺加一定的粉煤灰,还可以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有利于裂缝的控制。(5)砂率的选择砂率对于泵送混凝土的泵送性能非常重要。由于泵送混凝土拌合物经过输送管道的堆(锥)

14、形管、弯管和软管等部位时,混凝土颗粒间的相对位置将会发生一定变化,如果水泥沙浆(砂率过小)体量不足,就会很容易发生堵塞。适量增加砂率是改善混凝土可泵性的有效方法,但砂率过大不仅会使混凝土的用水量增加,而且还将影响硬化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因此,在保证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可泵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水泥用量最小的砂率,即最佳砂率。最佳砂率,即在保证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可泵性的情况下,水泥最小时的砂率。影响砂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骨料的粒径(粒径增大砂率降低)、粗骨料的种类(碎石比卵石的粒径(砂率)大)、细骨料的粗细(细砂比粗砂的砂率大)和水泥的用量(水泥用量大砂率则低)等。根据近年来一些工程的施工经验,

15、对于一般泵送混凝土,其砂率控制在37%46%的范围内。(6)控制降低碱骨料反应对预拌泵送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碱骨料反应原理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外加剂、掺合料和水中的可溶性碱(K+、Na+)溶于混凝土孔隙液中,与骨料中能与碱反应的活性成分(如SiO2)在混凝土凝结硬化后逐渐发生反应,生成含碱的胶凝体,吸水膨胀,使混凝土产生内应力而导致开裂。 碱骨料反应引起混凝土开裂的特征碱骨料反应引起混凝土开裂,在混凝土表面产生网状和地图状裂缝,并在裂缝处形成白色凝胶物质,外观上接近六边形,裂缝从网状结点处三分岔开,夹角约为1200(应当是120),此时混凝土受到的约束力不是很大,一般在无筋或少筋混凝土部

16、位产生;当混凝土受到的约束力较大时(钢筋附近或其他外力约束),膨胀裂缝往往平行于约束力方向。 影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因素A、混凝土含碱量水泥的含碱量一般以当量NaO表示。NaO当量等于N2O+0.658K2O,当NaO的含量大于0.6%时,混凝土中的活性骨料与混凝土中的碱性骨料就发生反应,从而产生裂缝。B、混凝土水泥用量对于碱骨料反应来说,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直接关系到碱骨料反应膨胀率的大小,经施工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结论表明,碱骨料反应膨胀率是随着水泥用量的加大而增大的。C、环境因素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裂缝一般发生在物件受雨水和温湿度变化大的部位。环境湿度低于8085时,一般不发生碱性破坏。D、水灰比

17、水灰比对碱骨料反应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在水灰比较低的情况下,随水灰比增高,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膨胀会增大,而在水灰比较高的情况下,随水灰比增高,碱骨料反应引起的膨胀反而有下将趋势,当水灰比为0.4时,碱骨料反应的膨胀率为最大。E、外加气(剂)和掺合料使用引气外加剂能减轻碱骨料反应产生的膨胀。在混凝土中引入4的空气,能使碱骨料反应产生的膨胀量减少40。在混凝土中掺加的细粉状活性掺合料也能减轻和消除碱骨料反应的膨胀,但掺量不足时则会加重碱骨料破坏。掺入矿渣和粉煤灰不应小与30,硅粉不小于7。 防治预拌泵送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控制措施A、采用低碱水泥是预防碱骨料反应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根据世界各国的

18、经验教训,我国已下决心大幅度增加低碱水泥的产量。否则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就不能得到有效保证。B、建立现代化的采石场,保证所供集料无碱活性,这是解决当前集料供应混乱状况的最佳途径。C、建立权威性的检测鉴定中心,对集料进行碱活性测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碱骨料反应问题。同时也能判定混凝土破坏是否为碱骨料反应所引起,从而避免将混凝土的破坏系统推断为碱骨料反应。D、参与各方职责落实完善。涉及(设计)单位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在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中注明需要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工程部位和必须采取的措施。施工单位依据工程设计要求,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有具体的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作好混凝土配合

19、比设计,配制混凝土时,严格选用水泥、砂石、外加剂、矿粉掺合料等混凝土用建设材料;作好混凝土原材料的现场复试检测工作。E、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将设计、施工、材料、监理各单位所签订的技术责任合同、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技术措施,混凝土所用各种材料的检测报告和混凝土配合比、强度报告及碱含量评估等一并作为验收工程时的必备档案,否则不得进行工程质量核验。(7)最小水泥用量的限制 传统混凝土的施工,水泥用量是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和水灰比确定的。而在泵送混凝土施工中,除必须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满足混凝土拌合物可泵性的要求。因为泵送混凝土是水泥浆或灰浆润滑管壁的,为了克服输送管道内的摩阻力,必须有足够的水

20、泥砂浆包裹骨料表面和润滑管壁,这要求对泵送混凝土有最小水泥用量的限制。瑞典水泥与混凝土研究院的A.Jonansson等人,用粒径16mm的天然砾石作为骨料,进行水泥用量的对比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最小水泥用量为250kg/m3,最优水泥用量为320kg/m3。在最优水泥用量时,不仅泵送压力低(即摩(磨)阻力小),而且混凝土缸的活塞后退汲吸混凝土拌和物时,混凝土缸充满程度高。最小水泥用量与泵送距离、集料种类、输送管直径、泵送压力等因素有关。英国规定,泵送混凝土的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m3;美国规定为213kg/m3。根据我国的工程实践,对于普通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多为280300kg/m3。日

21、本根据毛见虎雄提供的实验结果,在泵送混凝土施工规程中,对最小水泥用量作出如表3中是(的)规定。表3 普通混凝土的最小水泥用量 (kg/m3)输送管名义尺寸水平换算距离(m)100A(4B)125A(5B)150A(6B)6060150150300290280280290300由以上综合分析,我国规定:泵送混凝土的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2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基础,主要是确定混凝土的可泵性、选择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选择水灰比、确定最小水泥用量、确定合适宜的砂率、选择外加剂和粉煤灰。采用预拌混凝土时,搅拌站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单位提供的现场情况进

22、行配合比设计。现场小型搅拌站应提供材料到试验室进行试配,由试验室提供配比。配合比设计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的规定进行。(1)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配置的混凝土要保证压送后能满足所规定的和易性、均质性、强度等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并应符合合理使用材料和经济的原则。对有抗冻、抗渗等技术要求的混凝土应符合有关的专门规定。 根据所用材料的质量、混凝土泵的种类、输送管道的直径、压送的距离、气候条件、浇筑部位及浇筑方法等,经过试配确定配合比。试配内容包括混凝土的试送和强度试块试压。 在混凝土配合设计中,应尽量采用减水型塑化剂等化学附加剂,以降低水灰比,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2)

23、混凝土的可泵性混凝土的可泵性,即混凝土拌合物在泵送过程中,不离析、黏塑性良好、摩(磨)阻力小、不堵塞、能顺利沿管道输送的性能。目前,可泵性尚没有确切的表示方法,一般可用压力泌水仪试验结合施工经验进行控制,即以其10s时的相对压力泌水率S10不超过40,此种混凝土拌合物是可以泵送的。相对泌水率S10可按下式计算:S10=V10/V140 (1)式中: S10混凝土拌合物加压至10s时的相对压力泌水率,%, S10取三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精确到1;V10,V140混凝土拌合物加压对应10s和140s时的泌水量,Ml(ml), V10 ,V140均取三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精确到整数位;(3)坍落度的

24、选择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是指混凝土在施工现场入泵泵送前的坍落度。除考虑施工时的振捣方式外,还要考虑其可泵性,也就是要求效率高,不堵塞、混凝土泵机件的磨损小。泵送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应按下式计算:Tt=Tp+T (2)式中:T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 Tp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T试验测得在预计时间内的坍落度经时损失值。目前对预拌混凝土的可泵性还没有一个评定和检验标准,一般仍以坍落度或稠度来表示,可按下表选用。表4 不同泵送高度入泵时混凝土坍落度选用值泵送高度(m)30以下306060100100以上坍落度(mm)100140140150160180180200实际上预拌混凝土拌制之后到泵送

25、,需要一段运输和停放时间,运到浇筑地点入泵时,混凝土的坍落度要小于刚拌好时混凝土的坍落度,它们之间的差值叫“经时坍落度损失值”。因此,在确定混凝土的坍落度时,应预估运输和停放时间,要求在这段时间内,坍落度损失值不能过大,而且要在浇筑地点实测其坍落度是否符合要求。混凝土经时坍落度损失值可按表5确定。表5 混凝土经时坍落度损失值大气温度(0C)(应当是)102020303035混凝土经时坍落度损失值(掺粉煤灰和木钙经时1h)52525353550注:掺粉煤灰与其它外加剂时,坍落度经时损失值可根据施工经验确定,无施工经验时,应通过试验确定。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一般情况下应按高层住宅不大于180mm,其

26、它住宅不应大于150mm进行控制。33、泵送混凝土的配制(1)基本要求混凝土配制应严格按照法定检测单位提供的配合比进行,并应严格控制水灰比、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拌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强度的要求,并应符合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为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抗渗性、耐蚀性和耐久性的性能,同时也要满足施工操作要求。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混凝土设计配合比,不得随意套用经验配合比。确保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所需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入场检验(测试),计量准确,每班次应不少于两次对器量机具进行检查。正确合理选用外加

27、剂(掺合物)品种,其掺入量应通过试验后确定等手段才能确保拌制的混凝土质量达到设计要求。(2)混凝土搅拌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计量应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预拌混凝土应严格掌握计算机控制程序和模块。 不定期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严格控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确保拌合物的匀质性。 应在搅拌点和浇筑点根据不同的坍落度要求定时检测坍落度和工作度及出机温度。 当搅拌混凝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应及时调整和修正配合比,使搅拌的混凝土达到设计的要求。 应根据不同的施工季节,制定控制预拌混凝土的出机温度的应急预案,以确保混凝土温度的稳定性。 混凝土拌合物必须均匀且色泽一致。三.配合比设计计算1.根据坍落度选择和水灰比选择

28、确定坍落度为125165mm;水灰比为0.40.62.按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4-92)规定,求得混凝土试配强度为: Fcu.o=30+1.6455=38.2MPa3.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先计算出基准混凝土(不掺粉煤灰的混凝土)的材料用量:(1)W/C=(0.4632.51.1)/38.2+(0.460.0732.51.1)=0.42(2)掺0.5%GDN型减水剂,减水率为15%. 查(JGJ55-2000)中表4.0.1-2得: 用水量W0=195kg/m3。则: C0=195/0.42=464kg/m3(3)查(JGJ55-2000)中表4

29、.0.2得:砂率为38%.(4)按体积法计算得: S0=652kg/m3 G0=1064kg/m34.为了提高混凝土流动性和其他性能,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基准混凝土为基础,用粉煤灰超量取代法进行计算调整:a.按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86)中表2选取,粉煤灰取代水泥率位(为)20%。b.按取代水泥率算出水泥用量(C): C=464(1-20%)=371kg/m3c.按JGJ28-86中表3选取粉煤灰超量系数k=1.5d.按粉煤灰超量系数算出粉煤灰用量(F): F=1.5(464-371)=139kg/m3e.计算水泥,粉煤灰和砂的绝对体积,求出粉煤灰超出水泥部分的体积

30、,并扣除同体积的砂用量。 S=S0-(C/pc+F/pf-C0/pc)ps=567kg/m3f.由此得出1m3泵送混凝土材料计算用量为: C=371 kg/m3 W=195 kg/m3 S=567kg/m3 G=1064kg/m3F=139kg/m3 减水剂为1.96kg/m3h.则15L泵送混凝土材料计算用量为: C=5.57kg W=2.93kg S=8.51kg G=15.96kg F=2.09kg 减水剂为0.03kg5.经试配调整得出设计配合比:应试配泵送混凝土的实测堆密度为2415 kg/m3(计算堆密度为2396 kg/m3),故的校正系数: k=2415/2396=1.01 由

31、此得出1m3泵送混凝土材料计算用量为: C=375kg/m3 W=197kg/m3 S=573kg/m3 G=1075kg/m3 F=140kg/m3 减水剂为1.97kg/m3四、泵送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泵送混凝土施工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工艺,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要根据工程特点、工期要求、施工气候和施工条件,编制泵送方案并进行验算,正确合理的选择混凝土泵、泵车和输送管道,对混凝土泵的管道进行科学布置,合理组织泵送混凝土施工。11、机具选择搅拌站应根据工程条件配备泵、输送管、布料杆。如采用现场小型搅拌站搅拌,则需自行选择机具,一般可采用液压活塞式混凝土输送泵,输送管道一般是用钢管制成

32、,管径通常有100mm、125mm、150mm等几种,标准管长3m,配套管有1m、2m,另配有90 0(90)、45 0(45)、30 0(30)、15 0(15)等不同角度的弯管。输送管的管径选择主要根据混凝土骨料的最大粒径以及输送距离、输送高度和其它工程条件决定。一般骨料最大粒径25mm,可选口径100mm输送管;骨料最大粒径40mm,可选口径125mm或150mm的输送管。布料软管采用橡胶软管,一般口径为100mm。2、管道的安装输送管道的敷设应符合“路线短、弯道少、接头严密”的要求。垂直管道可利用电梯井、管道井设置,布料杆也可与塔吊连接使用。3、水平距离换算混凝土泵的输送距离一般都是指

33、水平管道的输送距离,而实际上输送管道是由直段管、弯管、锥形管和软管等组成,各种管道的管的阻力不同。为了计算出混凝土泵的输送距离,应须将各种管道换算成水平直管的输送状态。要进行精确的换算是很困难的,表6可供参考。表6 泵送管水平距离换算项目管径水平换算长度m项目管径、管长水平换算长度m每m垂直管100390度弯管弯曲半径0.5m121254弯曲半径1m91505橡胶软管58m20每个锥形管17515041501258125100164、泵送混凝土的运输泵送混凝土的运输是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关键,要求所选用的运输工具和方法都要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常用的是搅拌筒为6m3或8m3的混凝

34、土搅拌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不停的转动筒体,如发生不具有浇筑所规定的坍落度和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必须退回搅拌站,进行二次搅拌,经测试合格后才能进行浇筑,不得随意加水搅拌使用。为保证混凝土泵的连续作业,泵送混凝土运输车辆应能满足需要,且应作好运输车辆的调配。泵送混凝土的和易性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泵送混凝土的运输连续时间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表7 泵送混凝土的运输连续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气温混凝土强度等级气温25252525C3012090C309060注:表中数据为掺加木质素磺酸钙时的泵送混凝土延续时间(min);未掺加外加剂的泵送混凝土运输延续时间,当混凝土出机温度为2535时,运输

35、延续时间为5060min,当出机温度为525时为6090 min。5、泵送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浇筑应预先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平面形状和几何尺寸、混凝土配制设备和运输设备的供应能力、泵送设备的泵送能力、劳动力和管理水平,以及施工现场场地大小、运输道路情况等条件,划分混凝土浇筑区域,并明确设备和人员的分工,以保证浇筑结构的整体性和按施工计划进行浇筑。(1)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当采用输送管道混凝土时,应由远而近浇筑;同一区域的混凝土,应按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的顺序,分层连续浇筑;当不允许留施工缝时,区域之间、上下层之间的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当下层混凝土初凝后,浇筑上

36、层混凝土时,应先按施工缝的规定处理。(2)混凝土的布料方法:布料设备不得碰撞或直接搁置在模板上,手动布料杆下的模板支架应加固;手动布料杆应设钢支架架空,不得直接支承在钢筋骨架上;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布料设备的出口离模板内侧面不应小于50mm,且不得向模板内侧面直冲布料,也不得直冲钢筋骨架,下料高度如超过2m,应设串筒或留槽,防止混凝土离析;浇筑水平结构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应在23m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且宜垂直于模板布料。(3)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宜为300500mm。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1:10坡度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

37、00mm以上。(4)泵送混凝土的振捣。泵送混凝土流动度大,输送速度快,会造成来不及振捣,而且振捣与未振捣的混凝土一时分辨不出来,极易造成漏振。因此振捣时需明确方向,稳步推进,切勿前后跳振。振捣时振动棒移动间距宜在400mm左右,振捣时间宜为1530s,且每隔2030min后,进行第二次复振,提高混凝土的密度。并及时排除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产生的泌水,清除泌水对混凝土层之间黏结能力的影响,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5)对于有预留洞、预埋件和钢筋太密的部位,应预先制订技术措施,确保顺利布料和振捣密实。(6)要设专人观察模板及钢筋,一旦发生变形或移位,应及时纠正。(7)泵送混凝土流动度大,水分蒸发需时较

38、长,侧模拆模时间要适当延长,避免拆模过早产生过大的温差收缩和干缩裂缝。拆模后应根据混凝土施工专项方案中养护措施及时进行养护。顶板和支架的拆除必须严格执行拆模令制度。(8)由于泵送混凝土浇筑时表面的水泥砂浆较厚,浇筑23小时后,用刮杆按标高刮平,用木抹子反复(至少三次)搓平压实,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初期产生的收缩裂纹在塑性阶段就予以封闭填补,以控制混凝土表面产生的收缩裂纹和龟裂。(9)对所泵送的混凝土,应按照规定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和制作试块,且混凝土的取样、试块制作、养护和试验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的有关规定。五、结束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泵送混凝土技术和施工工艺也

39、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但要求我们切实根据工程的特点、环境、领域来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这三大源头上彻底改变现场混凝土的质量面貌。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发达城市预拌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推广预拌泵送混凝土技术还相当艰巨,这也是摆在我国建筑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1迟培云等编著.现代混凝土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2卢循主编.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3张健编著.建筑材料与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4符芳编著.建筑材料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5刘祥顺编著.建筑材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致谢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有关文献资料,许多老师和同学也给予了很大帮助,谨向这些文献作者和老师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