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8820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88 大小: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朔州热电联产规划(报批稿).doc(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前言11.1 编制依据的主要国家法规11.2 编制依据的其他基础资料11.3 编制的指导思想21.4 编制原则2第二章 概述42.1 城市概况42.2 城市发展总体规划62.3 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2.4 电源现状142.5 电力需求预测及电力平衡172.6 电厂接入系统方案262.7 其他热源27第三章 热负荷293.1热负荷分类293.2热负荷指标293.3热指标的确定303.4供热分区划分343.5规划热负荷363.6年耗热量37第四章 电源初可研和电力发展规划394.1 电源布局394.2 电源点初可研进展情况42第五章 热源布局和机组选型方案435.1 现有热源利用

2、情况435.2 规划热源455.3 热网方案465.4 机组选型方案50第六章 能源利用效率评价536.1 年耗标煤量计算536.2 热电联产能源效率546.3 热电分产能源效率556.4 资源利用55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587.1电厂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587.2环境影响简要分析597.3社会影响63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658.1热电联产投资估算658.2 热价、电价的选取698.3 热电联产财务评价708.4 热电联产财务评价分析71第九章 方案比较及结论749.1 推荐方案749.2 与热电分产的比较74第十章 项目建议7810.1 坚持“以热定电”原则, 按需适度规模发展7810.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电汽价格联动机制7810.3 推进热力需求侧市场化7910.4 从法律和宏观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7910.5 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8110.6 推动管理进步,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8210.7 采用新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8310.8 加强对行业的宏观管理与指导84附图:1、朔州市县城总体规划(2000-2020)总图2、朔州市中心区现状锅炉分布图3、供热热区规划图4、近期供热管网规划图5、远期供热管网规划图6、接入系统图附件:1、朔政函200830号关于建设与朔州2300MW热电联产机组配套的供热管网工程的承诺函2、朔政函200831号关于集中供热工程建成后关闭小锅炉的承诺函3

4、、朔政函200832号关于确定山西朔州晋能热电有限公司2300MW空冷热电联产机组为朔州市供热热源点的意见4、山西省建设厅晋建城函字2008229号关于印发评审意见的通知第一章 前言1.1 编制依据的主要国家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5)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急计基础20001268号(6)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计字200126号文(7)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度规定(含五个附件)(8)关于燃煤电站项目规划和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能源2004864号文)(9)关于进一步促进热电联

5、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10)热电联产规划编制规定(国家发改委)(11)火力发电厂设计规程DL5000(12)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049(13)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能源2007141号)1.2 编制依据的其他基础资料(1)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朔州市(中心区)集中供热专项规划(2005-2020)(3)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4)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山西地区(2001.9)(5)朔州市气象水文资料(6)朔州市环境监测资料1.3 编制的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

6、发,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的规定;以适度超前为原则,并注重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2)坚持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3)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热定电、适度规模”的原则进行。以供热为主要任务,应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公共设施对供热的需要。结合近期和远期需求,分步实施,使规划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1.4 编制原则1.4.1 编制期限本次热电联产专项规划编制年限为2008-2020年,近期为2008-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1.4.2 编制范围此次规划编制范围为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中确定的42

7、.72km2的城市中心区集中建设用地的范围。1.4.3 编制内容本规划编制主要坚持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热负荷情况及热网规划出发,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综合以上三项评价结果,推荐最佳热源布局和热电厂的装机方案,与热电分产方案做出比较; 第二章 概述2.1 城市概况(一)市域位置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晋蒙交界处。地理坐标在北纬39514017,东经1115311334之间。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北、东部与大同市接壤,南部与忻州市相连。全市国土面积10627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9。朔州市东北距大同市129公里,南距省会太原2

8、20公里。朔州朔城区(中心区)位于市域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124425,北纬39716392827。北与平鲁区交界,南、西与忻州市宁武县、代县、原平市、神池县相邻,东与山阴县接壤。总面积1788.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6.7。七里河自城中穿过,恢河绕城南而走。(二)自然环境与资源1.地形地貌朔州市地处晋北高原,属大同盆地中南部,海拔高度在8932333米之间,整个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市境西、北部主要为山地、丘陵,东南部大部分为平川,全市山地、丘陵、平川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6.5%、34.3%、39.2%。2.气候气象朔州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暂多雨

9、,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6.4,极端最高气温37.9,极端最低气温-40.4。年平均降水量399.1毫米,无霜期年平均120天,最大冻土深度为130厘米。全市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西风。气候基本特征为: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暂且温热多雨,春季干旱而多风,秋季晴朗少雨。总之,气温的年较差和月较差大,降水集中而变率大,常干旱多风,无霜期短,日照充足。3.河流水系朔州市河流分属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黄河水系主要有沧头河等,流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分布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海河水系主要有桑干河等,流域面积约7700平方公里,分布于境内东部和东南部。流经中心区七里河和恢河属海河流域桑干河

10、水系,流向为由西向东进入桑干河,均具有夏雨型特征,地表迳流主要来源于雨季洪水,多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 4.地质朔州中心城位于七里河南、北两岸,地表为第四系堆积层,厚约100300米。第四系堆积层的上部为冲洪积的次生黄土,厚度不等,湿陷性不大,湿陷等级为级,一般不具自重湿陷性。第四系冲积层中有三个含水层,即:潜水,埋深215米以内,受季节及河水影响,高水位期在七、八、九月份,低水位期在十二月、一月份,水质属HCO3SO42Ca2+、Na+型,矿化度小于1毫克/升,为淡水型;第一承压水:埋深约70米,含水层为砂、砾石、水量大而稳定;第二承压水,埋深约150米,水量相当丰富,由基岩裂隙水补给。旧

11、城区与北旺庄附近的土性无显著差异,为第四系冲积、洪积层。5.地震朔州市所在的晋、冀、蒙交界地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域。历史地震表明,盆地构造孕育地震是山西地堑系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历史地震多发于盆地中。对朔州市有影响的地震多发盆地有大同断陷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忻定盆地、蔚县广灵盆地及灵丘盆地等。(三)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2007年底朔州中心区城市总人口约为25.2万人, 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达到21696元,增长15.1%。财政总收入达到80亿元,增长53.1%;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2亿元,增长61.3%,两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2.2 城市发

12、展总体规划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编制完成的,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2.2.1城市性质朔州市是晋北中心城市之一是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为能源基地服务的生态园林城市。2.2.2城市规模(一)规划期限近期:2003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二)城市性质和规模1.城市性质朔州市是晋北中心城市之一,是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为能源基地服务的生态园林城市。2.城市用地规模现状2002年城市建设用地1636.2公顷,人均113.6平方米。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1846.2公顷,人

13、均108.6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3072.0公顷,人均96.0平方米。3.城市人口规模规划近期2005年城市人口为17万人;2010年城市人口为23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为32万人。2.2.3规划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因此,考虑到朔州市的行政建制及城市“一城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确定朔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朔域区南城、北城、北旺庄及神头街道办事处、神头镇、小平易乡、下团堡乡,平鲁区井坪镇、白堂乡等9个

14、街道办事处(镇、乡)全部行政区辖范同,总而积772平方公里。2.2.4用地发展方向1.向北发展向北发展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自然趋势,因开发北路、新建北路等城市干道的导向作用,及用地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可以说向北是城市发展的最佳方向,但考虑到气候条件及现状万亩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敏感区,故向北发展应注意保护这一现有规模最大的生态绿地,不应跨越此区域。同时北部以现状大运路为轴线的区域是城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具体用地类别的确定,必须注意保护水环境,不污染生活水源。2.向东发展现状建成区东部南段有北同蒲铁路及北段有露矿铁路专用线。故北段因朔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朔神大道,也可进一步向东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而南段

15、在规划期内不应跨铁路发展,可以考虑作为城市远景发展用地进行控制引导。3.向西发展现状建成区西部有大运公路通过,北段再向西为七里河,因此,北段不能向西发展,而应作为城市生态敏感区建设绿地。而南段考虑到南城片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近年来发展趋势,可以考虑向西外迁大运过境公路,同时又因正在结合现有林地建设城西森林公园,故可向西发展一个街区。4.向南发展现状建成区南部因有神朔铁路和恢河阻隔,故城市不应进一步向南发展,而应加强沿河沿路绿地建设,保护环境与城市水源。综上各方向发展的分析,规划期内中心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是:以向北发展为主,向东北发展为辅,并适当向西南拓展。(四)中心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功能分区规

16、划期内中心区形成“三区多心、绿带环结”的空间布局结构。“三区”是指规划建成区可分为南城片区、北城片区和开发区片区。“多心”是指在开发路南、北部分别形成以传统商业中心和新建商务中心两大市级城市中心,同时在此基础上依不同的职能分为多个公共活动中心。“绿带环结”是指“三区”通过环城外围生态绿地及防护林带相互隔离并联结。1.南城片区为现状城市主体建成区,规划功能为生活居住区。结合现状实际,通过加强旧城改造,实施用地置换,保护古城风貌等措施,形成以居住、商业市场、古城旅游为主要职能的具有特色风貌的城市分区。包含传统商业中心、古城旅游中心、铁路客运服务中心等。2.北城片区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区域,规划功能为生

17、活居住区。进一步建设必须强调整体意识,加强成片开发,避免沿主干道“一层皮”式发展。形成以居住、商务、行政、教育科研为主要功能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分区,包含现代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文体娱乐中心、公路交通服务中心等。3.开发区片区规划北同蒲铁路以北、露矿铁路专用线东西区域为开发区,功能为工业物流区。工业与现状木寨村之间留有一定的远景生活居住用地,以求开发区长远发展分区合理。2.2.5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1、城市供热工程规划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确定:以热电联供为主要供热方式,同时以区域调峰锅炉房为补充,可以有效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规划期内朔州中心区集中供

18、热普及率达85%。规划以热电联供为主要供热方式,同时以区域调峰锅炉房为补充,可以有效提高供热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结合朔州市规划用地布局,规划供热区大致分为七里河南区和七里河北区。采用热电厂与集中锅炉房供热。供热管网采用二级管网,通过设置热力站向用户供热,每座热力站供热面积按10-15万m2考虑。2、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本规划面临的问题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对朔州市城市的定位,城市化水平预测基本准确,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基本可行,对朔州近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来看,朔州城市建设总体上按规划逐步实施,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市面貌有

19、了根本的变化,为城市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该规划可以作为本次热电联产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但是限于当时的背景和条件,一些新形势新情况难以预见,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总体规划暴露出一些问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城市现状用地及人口规模与总体规划预测的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本规划将对此进行了重新预测,朔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也正在进行中。1. 城市用地规模近年来,朔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到2007年底,全市GDP达到330亿元,财政总收入80亿元,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朔州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07年初,市区铺开了十大重点工程和十项基础设施建设

20、项目,将纵贯市区南北近9公里的大运公路西移3.5公里,原来二级公路改建50米宽的城市主干道。将照十八庄、李家河、上庄头、下庄头等村纳入城市中心区,拓宽了城市框架,朔州市中心市区增加面积12平方公里,超过了城市总体规划预测,城市中心区用地规模扩大为42.72平方公里。2.城市人口规模随着市区面积扩大,部分村庄并入市区和“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朔州市区的人口规模已超过总体规划预测人口规模,经朔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朔州市区2007年底总人口为25.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1万,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2.3 供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现状热源朔州市中心城区现状供热热源有以下四种:富华热电厂、

21、区域锅炉房、分散锅炉房和家用小煤炉。(一)富华热电厂富华热电厂位于市区七里河以南的古北街1号,现装机容量36MW,供热最大抽汽量为150t/h,实际供热面积为110万平方米。供热管网采用间接连接方式,一次网在供热区内设热力站11座,热源站2座,供热范围为古北东西街各单位、市府南区和市府北区,用户为80多个单位和五千余户居民。(二)区域锅炉房朔州市区城区内现有区域锅炉房7座,锅炉共计25台,供热面积为351万m2。1、平朔供热厂七里河以北平朔生活区内现建有一座供热厂,内装有4台29MW热水锅炉,供热能力116MW, 现状供热面积为61万m2。供热管网采用间接连接方式,现一次网共建热力站7座,供热

22、范围为平朔生活区。2、大运供热厂位于市区内大运路以西230米,鄯阳街以北500米。2006年建成121MW、114MW高温热水锅炉,实现供热面积为40万m2。敷设供热管线6.0Km,一次网供回水温度120/70,二次网供回水温度85/60。3、新城供热公司新城供热公司主要承担七里河北区供热任务,截止到2007年冬为北区供热面积约150万m2,供热主管线30Km长。公司现有锅炉房三座。新城供热公司东区锅炉房位于北城区民福东街,现有121MW、37MW、214MW、210MW热水锅炉,现状供热面积为80万m2。新城供热公司西区锅炉房位于北城区民福西街,现有27MW、114MW热水锅炉,现状供热面积

23、为30万m2。新城供热公司北区锅炉房位于北城区民福西街,现有129MW、114MW热水锅炉,现状供热面积为40万m2。4、开发区集中供热公司位于朔州经济开发区,建成229MW高温热水锅炉,现状供热面积60万m2。敷设供热管线6.0Km,一次网供回水温度120/70,二次网供回水温度85/60。5、朔州亮旺供热锅炉房位于南城区马邑路,现有214MW、17MW、14.2MW热水锅炉,采用直接供热系统,供热面积为40万m2。(三)分散锅炉房朔州市区内共有分散的小锅炉房90多座,锅炉共计116台,总供热面积约为357万m2,其中2T以下锅炉房32座,210T锅炉房48座,10T以上锅炉房10座。具体情

24、况详见分散锅炉统计表。(四)小煤炉目前朔州市中心城区包含有11个村庄,其中南城区10个,北城区1个,基本上全是村民使用宅基地建设的私有住房,该部分居住建筑采暖以家用小煤炉为主,供热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现状锅炉房供暖建筑总面积为818万m2。其中七里河以南现状供热面积为423万m2, 七里河以北现状供热面积为395万m2。二、生产用汽量根据调查,现状工业企业分布零星,工业部门以电力、轻纺、食品饮料、建材等为主。各企业生产用汽由单位自建锅炉房供给,用汽规模较小。三、生活热水负荷、空调冷负荷目前朔州市区各类建筑物生活热水、空调制冷负荷均依靠自建锅炉房、太阳能、电能或其他能源来满足,还没有建筑靠集

25、中供热管网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负荷。四、城市供热现状存在的问题1.现状热源基本上为分散型小锅炉和小煤炉,锅炉吨位小,布局散乱,热效率低,既浪费了能源,又加剧了环境污染。2.由于大规模集中供热系统还未能建成,随着旧城改造、新城扩建,各小区、单位各自建设分散锅炉房,造成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3.各小型锅炉房供热负荷大,供热面积小,“大马拉小车”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能源极大浪费。4.现状管网建设年代不同,新旧程度不一,难以保证建筑供热效果。5.位于城区的热电厂供热机组小,运行时间长,能耗高,锅炉效率低。6.供热管理体制不健全,供热价格体制有待完善。7.林立的烟囱,散布的锅炉房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

26、量。8.集中供热区域内各热力站建设规模大小不等,缺乏统一规划,热区划分混乱。2.4 电源现状山西电网从北到南已形成覆盖全省的500kV双回路(北部为双回路、中南部为单环网)为主干的全省性电力网络。按照行政区的划分,山西省电力公司包括十一个供电分公司;按照电网结构和送受电关系,划分为大同、忻朔、中部、南部四大供电区,其中忻朔电网包括忻州市和朔州市电网,中部电网包括太原市、阳泉市、吕梁市、晋中市电网,南部电网包括临汾市、运城市、长治市、晋城市电网。截至2006年底,山西省发电总装机容27451.27MW。省网(省内自用)装机容量20751.27MW,其中火电19961.25MW,水电790.02M

27、W。2006年网调电厂新增容量1200MW:王曲电厂2600MW;省网新增装机容量3245.5MW,其中省调:武乡电厂2600MW、蒲光电厂2300MW、太二六期1300MW、左权250MW、同煤450MW、阳煤2135MW、神华2135MW、赵城250MW,全部为火电机组;地调新增小火电、小水电205.5MW;扣除巴公电厂退役机组24MW,实际新增3221.5MW。2006年山西电网新增输变电项目有:新建500kV变电站2座(忻州、晋城),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2250MVA,扩建500kV变电站2座(侯村、运城),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500MVA,500kV变电容量共计新增3750MVA,

28、新增500kV输电线路7条,长度增加299.154km;新建220kV变电站8座(榆次南150MVA、高平北2150MVA、武乡150MVA、平鲁2150MVA、文水2150MVA、襄汾2150 MVA、金鑫2180MVA、振兴2120),主变压器14台,总容量2100MVA;扩建220kV变电站5座(桃园150MVA、杨家堡180MVA、灵丘150MVA、温池150MVA、赵庄150 MVA),主变压器5台,总容量780MVA,220kV变电容量共计新增2880MVA,新增220kV输电线路25条,长度增加395.194km。截止2006年底,山西电网已投入使用的输变电项目有:500kV变电

29、站(包括开闭站2座)9座,主变压器11台,总容量8250MVA ,500kV线路25条,总长度2032.266km; 220kV变电站(开闭站2座)89座,主变压器190台,总容量23191.07MVA,其中:220kV公用变电站79座,总变电容量20161MVA;220kV用户变电站10座,总变电容量3030MVA,220kV线路213条,线路长度7114.604km。2006年底,全省发电量完成1526.403108kWh,其中水电23.87108kWh、火电1502.5355108kWh;本省自用装机容量1181.0347108kWh,其中:水电23.87108kWh、火电1157.17

30、108kWh;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完成1097.6771108kWh,同比增长15.9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33.2557108kWh,同比增长-6.69%、第二产业用电量929.5337108kWh,同比增长17.32%、第三产业用电量81.4258108kWh,同比增长12.4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53.4261108kWh,同比增长16.29%。全省自用最高发电负荷16600MW,同比增长16.6%。2006年山西电网向外送电的通道有:北部通过大同二厂以双回500kV大房线路向京津唐电网送电;河曲电厂、神头二电厂以双回500kV神徐线路和侯村至廉州单回500kV线路向京津冀电网送电;王

31、曲电厂1200MW机组容量以双回500kV潞辛线路向山东送电;阳城电厂2100MW机组容量以点对网的方式向江苏送电;通过忻州市保德220kV变电站以110kV电压向陕西省榆林地区送电;中部娘子关电厂2100MW机组与山西电网解列,以双回220kV线路并入河北南网。2006年外送电量399.7063108kWh,其中网调外送296.643108kWh,省调外送103.0633108kWh。2006年在高峰时段仍然缺电,全省累计拉路1233条次,损失电量0.124232108kWh。2006年全省500kW及以上电厂机组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6276小时,同比增长10小时。省调电厂的发电设备平均

32、利用小时为6689小时,同比增长226小时,其中:火电机组的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6842小时,同比增长190小时,主网装机容量仍然不足。2.5 电力需求预测及电力平衡 2.5.1 山西省电力需求预测1)“十五”期间电力市场分析山西省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十五”期间山西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抓五项创新,推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1311规划,实现了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的目的。截止2005年底“1311”规划投产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十五”期间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五年来保持了强劲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呈现出

33、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局面。2005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7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5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563.9亿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年均增速比“九五”期间快了3.2个百分点,比“八五”期间快了2.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2.95、15.2%、13.2%。2006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4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6.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74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27.44亿元;同2005年比

34、分别增长了11.8%、5.1%、15.3%、7.7%。“十五”期间,随着山西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点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国民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期,尤其是高耗电的有色、黑色金属冶炼业,煤化工等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电力快速增长。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了强有力的增长,城乡居民用电稳步上升,山西省电力市场供销两旺。全社会用电量由2000年的502.1108kwh增加到2005年的946.3268108kwh,年平均增长13.5%,比“八五”“九五”分别快了5个百分点、8.5个百分点。从行业用电情况分析见(表2-1),由于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是对重工业

35、结构的调整,主要对四大支柱产业煤炭、冶金(有色、黑色)、化工、建材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整,使得这四大支柱产业对电力需求增大,五年来煤炭行业对电力的需求年均增长12.8%,黑色冶金行业年均增长21.5%,有色冶金行业年均增长18.3%;化工年均增长15.1%;非金属制造业年均增长14.3%。由于这四大支柱产业大部分为高耗能企业,使得占全行业用电量比重87.4%的工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为13.9%。五年来山西省全行业用电量净增电量425.2108kwh,其中工业用电量净增376108kwh,四大支柱产业用电量净增362108kwh。工业用电量对全行业用电量的贡献率为88.4,四大支柱产业用电量

36、对全行业用电量的贡献率为85.3。其它行业对全行业用电量的贡献率仅为9.4%,农林牧渔业对全行业用电量的贡献率仅为2.2%。工业用电量拉动全行业增长12.1个百分点,其中四大支柱产业用电拉动全行业增长8.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和其它行业在全行业用电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且增长较慢,对全行业用电量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小。“十五”期间山西省最大发电负荷出现持续高增长,发电负荷由2000年的7614MW增加到2005年的13746MW,年平均增长率为12.5%,比“八五”“九五”分别快了4.1个百分点、7.3个百分点。在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严重缺电的情况下,发电最高负荷五年净增6132MW

37、,年平均增加1226.4MW。2006年最高发电负荷达到16600MW,与2005年比增长了20.6%,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了15.99%。表2-1 “十五”期间山西省行业用电分析表 单位:108kwh项 目20052000增速比重净增贡献贡献()2005 2000 电量率度行业用电量900.4 475.2 13.6%100%100%425.2 100%1 1.农林牧渔业35.6 26.1 6.4%4.0%5.5%9.5 2.2%0.3 其中:排灌19.2 17.0 2.4%53.9%65.2%2.2 0.5% 2.工业用电量787.4 411.4 13.9%87.4%86.6%376.0 88.

38、4%12.02 (1)轻工业用电量40.2 26.9 8.4%5.1%6.5%13.3 3.1% (2)重工业用电量747.2 384.5 14.2%94.9%93.5%362.7 85.3%11.6其中:煤炭110.2 60.4 12.8%49.8 黑色142.1 53.6 21.5%88.4 有色86.3 37.3 18.3%49.1 非金属制造业40.0 20.4 14.3%19.5 化学138.3 68.5 15.1%69.8 四大行业用电小计516.8 240.2 16.6%57.4%50.6%276.5 65.0%8.84 2)山西省电力需求预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山西省国

39、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山西省“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更快一些(2006年与上年比增长了11.8%)。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以上,年均增长9.6%,尽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外来直接投资增长率(境外、省外)达到20%,其中来自境外直接投资增长率达到25%。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地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居民消费价

40、格总水平年上涨幅度控制2-3%以内。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0亿公斤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8%。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率,城镇年均13%以上,农村年均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平方米。 依据上述“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以2000年可变价计算,在2005年3416.2亿元的基础上,考虑“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有高、中、低三方案,其值见下表。2010年高、中、低三方案分别达到6180亿元、5840亿元、5150亿元。“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测值(见

41、表2-2)。“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预测表(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表2-2 单位:亿元年 度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增长率高方案3822.74340 4880 5500618012.6%中方案3419.23822.742404700 5250584011.3%低方案3822.74030 4370474051508.5% 全社会用电量需求预测依据前面提出的 “十一五”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发展三方案,采用多种方法,预测“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需全社会用电量。综合上述预测结果,山西省“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需求预测结果见下表2-3。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高、

42、中、低三方案分别为1760108kWh、1630108kWh、1430108kWh。“十一五”全社会用电量高、中、低三方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11.5%、8.6%。 电力负荷需求预测采用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法预测负荷需求。根据前面预测的电量和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预测最大发电负荷。从历年来山西电网最大发电负荷的现状分析,山西电网最大发电负荷“八五”期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8.5%,“九五”期间增长率(平均5.2%),下降幅度较大,下降了3.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出现高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2.5%。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的变化,与各行业用电特性有关,与山西电网“西电东送” 外送容量(厂用电量的增加)

43、,和拉路限电情况有关。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九五”期间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39%, 虽然1997年、2000年(阳城、河津电厂调试)投产机组较多,厂用电比往年多增加了56108kWh,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略有抬高,总的趋势是,2000年以前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2000年2005年由于高耗能企业纷纷上马,外送电量增加,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0.55%,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出现严重缺电局面,对高耗电企业采取避峰用电和拉限电等措施,2005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达到6873小时。通过对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用电需求情况的分析,“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随着第三

44、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快速增长,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有所下降,但考虑到今后实施峰、谷电价反调节因素的影响,下降幅度不会太快。在2005年山西省发电量946108kWh,最大发电负荷为13764MW,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为6875小时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预计负荷利用小时数为6650小时。按此计算2010年最大发电负荷高、中、低三方案分别为26500MW、245000MW、21500MW。“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12.2%、9.4%。山西省2010年最大发电负荷预测结果(见表2-3)。山西省2010年最大发电负荷预测结果表2-3 单位:MW、108kWh、h项 目2005年2006

45、年2010年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9461097.6771176016301430最大发电负荷1374616600265002450021500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68736613665066506650最大发电负荷增长率20.7%14%12.2%9.3%3)“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的分析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山西省确立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化基地的战略目标,省内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山西省独特的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势显现;经济结构调整“1311”规划中所确定的项目已全部建成,项目将逐步达产见效。从山西省重要用电行业的发展来看,煤化工行业仍处于较好的发展环境之中,相对于外省主要以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山西省化工行业竞争优势显著。随着晋城煤化公司1830、天脊晋城化工公司2440、晋丰煤化3652,长治屯留矿煤变油等一大批产业项目的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