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9346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5.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阴阳学说,课程导读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特性 阴阳的划分 阴阳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关系 阴阳的养生应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阴阳平和,古人是如何感知阴阳的?,日,月,昼,夜,热,寒,火,水,动,静,对阴阳的三种认识:古人认识世界方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原义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延展阴阳是一种客观规律:古人对自然界和人体中普遍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种规律的认识。,(1)事物阴阳属性的普遍性: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

2、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水火、阴晴、男女等;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二气来代表和解释。阴阳二气之间对立统一的不断运动,推动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阴阳的特性,(2)事物阴阳属性的关联性,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水与火,气与血等等;但,天与夜,昼与地,或寒与火,水与热决不能用阴阳来说明,(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阴阳概括、分析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各自的属性特征,当对立双方的性质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未变时,其阴阳属性是不变的。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阴阳属性是可

3、以改变,这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A 比较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可变,B 阴阳之中还可分阴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 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C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各自的属性可以相互转化,阴阳的划分 阴阳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阴阳的划分具有无限可分性。,从空间结构划分阴阳,从万物属性划分阴阳,阴阳的属性外延,课程导读阴阳互藏阴阳的对立阴阳的共存阴阳的动态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互藏,一、阴阳的互藏交感,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生相互作用。,二、阴阳的对立,阳气上

4、升,阴气下降,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热与寒,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阴阳的对立是相对而言,阴与阳不能独立地存在。没有阴阳间的相互对比,就不存在阴阳之说。,三、阴阳的统一(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是指既然阴与阳都是气的属性,两者合二为一气,那么阴与阳应该是互为根本,相互依存的,古人称之为“相成”。阴阳的相互依存,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且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前提。无阴则无所谓阳,无阳则无所谓阴。就自然界而言,天气、地气的升降和云雨的形成,就是阴阳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地气的上升可夹带水汽蒸腾而为云,

5、雨水之生成有赖于云的凝聚;天气之下降,可致云凝聚的雨水下降,形成降雨的过程,从而使大地重新获得水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阳,阳,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的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阴,四、阴阳的动态平衡,阳,阴,1、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2、内容:(1)阴阳消

6、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2)阴阳协调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阳生阴长”主要讲的是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

7、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和谐。“阳化气,阴成形”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天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阳光的不断增长;那些成形的属于阴的万物是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地繁茂,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过程,阳气就好比能量,在春夏这两个季节,能量是处于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的生长繁茂起来,这就是阳生阴长。,五、阴阳的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阴阳的相互转化若阴气达到极至,则阴气突然消失,阳气慢慢生长起来。反之亦然。例如在人体的气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物质和功能的转化过程。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两者在生理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可以

8、转化成能量,以推动功能活动;功能又可以通过气化将饮食水谷转化成营养物质。而正是这种功能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才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从四季气候变化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即可向寒凉转化;而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会逐渐向温热转化。,阴阳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养生应用,(一)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失眠症的阴阳思考,意识,属阳 身体,属阴,醒,阳出于阴 睡,阳入于阴,失眠,阳不入阴 多梦,阳不完全入阴,嗜睡,阳不出阴 困倦,阳不完全出阴,(二)阴阳在调理上的应用,(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

9、病,既是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之病症(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阳衰,而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阴虚的病症(如心阴不足)往往引起阳亢,而可出现烦躁、生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临床上,常见某些慢性病的晚期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这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於阳证

10、;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於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後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清稀者为阴证。,(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实之,实者虚之”;故阳偏盛畏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关系,恢复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用药方面,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

11、、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沈、降为阴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五行与养生,五行中的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五行中,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火代表热能;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五行的基本内容,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形容树木

12、的生长形态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发,树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曲直刚柔于一身等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说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蒸腾上升,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土爰稼穑 所谓“稼穑(s)”,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流动趋下的

13、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五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二、五行的关系,三、五行的归类,五行归类表,五行归类表,五行归类表,四、五行的养生应用,(一)五行在脏腑生理上的应用,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关系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运用五行学说,把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相联系为一个整体,五行与五脏的关系,2、归纳了五脏的生理功能,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2、归纳了五脏的生

14、理功能,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二)五行在健康诊断方面的应用,五行归属与健康诊断:五行色诊;五行音诊;五行味诊;,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面见赤色,口中味苦,为心病 面见黄色,口中粘腻,为脾虚,脏腑,象之涵义,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藏之涵义,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一、藏象的含义,“藏”与脏器的区别,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

15、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脏器,(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二、藏象学说的内容,(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1.五 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即: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2.六 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即:主管饮食物的 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心主要功能 主血脉 藏神(为生之本、君

16、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心包(心包络),围护于心脏外的包膜其经脉络三焦,与三焦表里相合,属火。为何称五脏六腑?因为心包附属于心。心包的生理功能对心脏起保护作用,肺主要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为相傅之官)联属功能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脾主要功能 主运化 主升清 主统血(为后天之本)联属功能 脾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肝主要功能 主疏泄 主藏血

17、(为刚脏、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联属功能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肾主要功能 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 主水 主纳气(为阴阳之脏、作强之官、封藏之本)联属功能 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心与小肠,心的功能:主神志:人心气虚弱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会产生厌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所致,也就是由于心气虚而出现慢感状态,是物质失衡到了精神崩溃时产生的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到极限时便走向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作“疲

18、劳死”,定为工伤。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不够,人极易乏力,也难以推动肠蠕动,会形成气虚便秘。一些中老年人长期便秘,给他们补心气,3天之后有力量排泄,减轻了便秘。气血足,人也有力气了。,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人的脸和舌,血脉分布得比较丰富,故心的功能是否正常能直接反映出来。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或白是心气循环不畅或气虚;舌尖红是心火过旺;舌头僵硬难以转弯是心脑血管急症的前兆。有些人气血不足,面色无华,靠美容和营养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实践中,我给这些人调气血,面色即出现红润有光泽的健康状况。发汗过度,或因其

19、他原因导致大汗,可损害心阳,重则会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险现象。所以,平时发现心阳虚或心阴虚出汗,就应及时补气或滋阴,绝不可匆匆忙忙地去输液,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心包是保护心脏的外围器官。外邪侵入时心包先受到侵害。如果患温热病,人神昏乱语,在戌初(19:00)心包经旺时,及时清泻心热的效果很好。,小肠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接受胃输送来的饮食物,分别清浊,吸收营养运输于脾,余下之物转入大肠和膀胱。心和小肠相表里,心火过旺,可转移到小肠,有的人会小便短赤,重则尿血:有人会咳,咳时肛门排气。此种情况,可在未时(13:00)小肠经旺的时候,清除小肠热。内热消失,小肠即恢复正常。,肝与胆,肝的功能主疏泄升发:肝有疏

20、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全身的舒畅条达。如肝疏泄不利,可引起肝气郁结,易怒、头痛、胸胁胀痛、女性月经不调、便秘(这种便秘在七种便秘类型中称为气秘),有的女性月经期间头痛,重则呕吐。此证,戌初(19:00)或亥初(21:00),应及时舒肝理气,通经活络;重者凌晨丑时(1:003:00)肝经旺时调理效果较佳。若肝气升发太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痛头晕;若久治未愈,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痛剧烈,或眼红、眼痛、耳鸣、耳聋;再发展肝阳亢极化火生风,则可发生中风症。此证一般情况下,亥初(21:00)舒肝理气,重者凌晨丑初(1:00)肝经旺时再调。肝郁不舒还可以引起咳,咳时右胁疼痛,也用上述方法调养。肝气升发不足

21、,人会目倦神疲、腰膝酸懒、晕眩、失眠、惊悸、精神恍惚,重则会晕倒,不省人事。此证一般情况下于寅时(3:005:00)生肝气。,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活动时,肝将血供给各个器官;卧倒特别是睡眠时,血又归于肝,休养生息。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如果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可能造成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耳出血等。此证应养肝阴和肾阴,在亥初(21:00)养肝滋肾。开窍于目:眼睛的疾病根在于肝,前面已经讲过。肝火上行则目赤,应平肝理气。肝虚则视物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应养肝阴。初期花眼的人经百日调理,大部分可摘掉花镜。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

22、病变的患者均可控制病情,有的还恢复了健康。,主筋,其华在爪:筋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靠肝血给养。若肝血不足就会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痉挛抽搐;若热极引动肝风,也会发生抽搐。“爪为筋之余”。肝血充足,指甲红润;肝血不足,指甲枯槁、变薄、变软,故称“其华在爪”。,胆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贮藏胆汁。肝胆相表里,肝胆相连;肝不正常,胆则不利。因此治疗胆的疾病主要是调肝。调理的时间在子初(23:00)胆经旺的时候,肝阳亢者平肝理气;肝升发不足者升肝气效果最佳。胆不正常也会引起咳,咳时口里有苦水,重时会咳出胆汁,可用上述方法调理有效。,脾与胃,脾的功能主运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初步消

23、化后,由脾进一步消化并将营养吸收,通过肺输送到全身各部位。脾除运化饮食精华之外,还与肺和肾共同配合,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脾正常,人的消化、吸收、代谢良好。反之,会出现各种胃病,腹胀闷郁、肺中积痰、便溏、泻肚,或者引起水肿等病。常见的病证,多为脾虚、脾湿,大便不成形,重则泻肚。调理类似的病证,主要靠健脾。这在前面的例子中已讲过。一般情况下巳初(9:00)健脾,泻肚者午饭和晚饭前再调,不出3日可止泻。,主统血:脾有统血的功能。脾虚可导致血不循经,引起各种出血症状。脾有生血的功能,脾虚容易导致贫血。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正常,肌健壮丰满,四肢有力。反之,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

24、色淡白或萎黄无华。一些人做运动性的锻炼较少,但肌肉结实而有弹性,一些运动行家感到奇怪。实际上,他们经常健脾,保持肌肉的丰满和活力。,胃的功能 主要功能接受容纳水谷,将食物消化。胃有病可出现腹胀、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脾和胃的关系脾相当于总调度,胃如同加工车间,脾主升,胃主降。胃气降,水谷才能下行便于消化。脾气升,才能把营养输给肺,肺把营养传给其他脏腑。脾喜燥恶湿,脾湿便溏、泻肚。胃喜润恶燥,胃燥热,胃火上行目赤、牙痛、咳。如果胃气不降,会出现恶心呕吐、打嗝、胃痛等症状。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会出现少气懒语、久痰、多疾、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或其他内脏下垂。在实践中通过健脾的调理,使

25、一些有脏器下垂症状的人恢复了正常。胃火上行也可引起咳,咳时呕吐,重则可吐出蛔虫。胃火上行的表证是唇干、唇红。此证应在辰初(7:00)降胃气。,肺与大肠,肺的功能 主气 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三是肺主身之气。肺气足,才能转化为肝气、筋气;心气、小肠气;脾气、肌气、胃气;大肠气;肾气、骨气、膀胱气。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气虚便秘。,主肃降,通调水道肺以清肃下降为顺。如果肺气上逆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状。人体水液的运行和排泄,不仅要有脾的转输,还需肺的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果肺肃降不利,影响水

26、液代谢,导致水湿停留,会出现小便不利或水肿。肺引起咳的症状是痰中有血丝。传统养生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中的水分和营养物靠脾气的生化和推动滋润肺。如果脾气不足,这些物质便淤积成痰。,主皮毛 肺生卫气,滋养、保护皮肤。卫气足,人的肌肉表面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受外邪侵袭。反之,毛孔疏松,面生暗疮、粉刺和各类皮肤病,易感冒;肌表不固,津液外泄,后半夜易盗汗,平时易自汗。,开窍于鼻 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各种鼻炎根源都在肺。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调理各种鼻炎,都是通过养肺调好的。肺与声音 肺通畅,声音洪亮;肺气壅塞,声音嘶哑。很多演艺界的人认为声音的好坏在于喉咙,所以每天喝泡着胖大海的水。

27、胖大海性凉清热,对热证有一定作用,对寒证非但无益,反而雪上加霜。喉咙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肺和心气。养好肺阴,补足心气,人可多年不感冒,喉咙不会发炎或沙哑。,大肠的功能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大肠有病,或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利脓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实践中对肺虚引起的便秘,我们常用滋养肺阴之法,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大肠有病引起的咳,咳时有少量大便失禁。此证应在卯初(5:00)补肠气。,肾与膀胱,肾的功能主藏精 藏生殖之精华一些不能生育的男女,病因在于肾藏精华不足。藏五脏六腑之精华这些精华主管人的生长、发育和其他重要生命活动。一

28、些人个子矮与发育期间肾虚有关。在实践中,给一些长得慢,但正在发育期的孩子调肾,身高增长非常明显。肾虚阳虚、阴虚,主水肾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重要器官,故肾有“水脏”之称。肾调节水不利,尿急、尿频。,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足,骨头、骨髓、大脑三者充实,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反之动作缓慢,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另外,齿为骨之余,肾气衰,牙齿极易松落。,肾主骨肾虚当不能主骨,则易生骨刺、骨质增生或类风湿。生骨髓骨髓是人的高级神经,所以有坚硬的骨头予以保护。肾精不足,骨髓不充盈,人浑身酸懒,精神不振。通于脑 肾气虚

29、的人,男40岁、女35岁记忆力下降过快,及时补肾气或滋肾阴,可使记忆力迅速恢复。老年痴呆、脑萎缩者通过补肾气,均可逐渐恢复正常。,肾固齿“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凡是牙齿松动者,怕冷时温阳,怕热时滋阴,一个月内,牙齿牢固。主纳气呼吸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肺主肃降,肾予接纳。如肾不纳气,人会出现虚喘、气短,其特点是出气多,吸气少,故有“肾为喘之源”之说。,肾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鸣、耳聋者除外伤所致外,主要是肾虚造成。在实践中经调肾,一些耳鸣者两个月左右症状消失;耳聋者也可改善听力。二阴,指肛门和尿道,属于肾的下窍。如肾阳虚时怕冷或手脚偏凉,此时可引起便秘,叫冷秘;肾阴虚时怕热,腰酸软。二

30、者皆可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漓不尽。后腰疼痛,起身不灵活是命门火衰,可致黎明腹泻,也叫五更泻。肾阳虚时可于酉时补肾阳。其华在发发的生长脱落,反映肾之盛衰。肾气旺时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时,毛发稀疏脱落或变白无光泽。养发必须养肝补肾。肾主毛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一般情况下,针对阳虚或阴虚调养肝肾。,膀胱的功能 其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正常,膀胱的上述两项功能也正常。否则,前面讲到的遗尿、尿急、尿频等症状即可出现。,三焦的功能 三焦属六腑之一,分为上焦 中焦 下焦三焦的形态和功能,迄今尚无定论。,上焦为心、肺,中焦为脾、胃,三焦对脏腑划分,下焦为肝、胆、肾、膀胱、大小肠,

31、生理作用上三焦如“雾”,指心肺对营养物的 输布作用;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作用;下三焦如“渎”,指肝、胆、大小肠、肾与膀胱的疏泄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焦是脏腑之间的空隙部分。至于温病学说中的三焦辨证,是用三焦作为症状分类和论治的纲领,与上述意义有所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总之,三焦的功能,是指体腔内某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三焦病变所出现的证候,大都与输送水液养料和排泄废料的功能有关。,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戊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子时 23:001:00 胆经 丑时 1:003:00 肝经 寅时 3:005:00 肺经 卯时 5:007:

32、00 大肠经 辰时 7:009:00 胃经 巳时 9:0011:00 脾经 午时11:0013:00心经未时 13:0015:00 小肠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 酉时 17:0019:00 肾经 戌时 19:0021:00 心包经 亥时 21:0023:00 三焦经,女子胞的功能又名胞宫,包括子宫及其附件,其功用是主月经司生殖。它与肾、冲任二脉关系甚为密切,三者共同保证月经、生育、胎产的正常。肾精充沛,冲任脉盛则月经、生育正常;肾精亏损,冲任脉虚,则月经不调,甚者不孕。,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些在前面已简要论及。现就临床常见的脏与脏的关系分述如下。

33、,心与肺心、肺共处于上三焦,为娇脏,极易受损。心主血,肺主气,心、肺相佐,共司人体的血液循环。心血足则肺气充沛;肺气充沛则血液循环正常。反之,肺不足影响血液循环;心的功能不好影响呼吸。人死的时候,往往是心、肺衰竭。心与肾心居上三焦属火,肾居下三焦属水。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互相联系,保持协调,即是“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如果这种正常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的症状。,心与肝心主一身之血脉,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两者关系密切。若心血不足,以致血亏肝虚,出现“血不养筋”,可见筋骨酸痛、拘挛、抽搐等症。心与脾脾的运化需要心血的滋养与心阳的推动,而心的功能也需

34、脾输布水谷精微来滋养。其次,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故心、脾的关系密切。常见的有“心脾两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面色萎黄、食减、便溏等症。,肝与脾肝气太旺或脾气虚,都容易出现“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表现为胁痛、胃痛、腹胀等症。肝与肺正常情况下,肺金克肝木,但在病理情况下,则往往肝反克肺。例如:肺气本虚,不能制肝,因而肝气上逆,肺气肃降受阻,常见胸膈胀满不适。又如:肝火过盛则灼肺,出现易怒、胸胁痛、干咳、咳痰血等所谓“木火刑金的症状。,肝与肾肝、肾关系密切,传统养生有“肝肾同源”之说。肝木依赖肾水滋养,肾水不足,则肝阴不足,阴虚不能敛阳,就会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高等症

35、。脾与肺肺气依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滋养。对肺气虚的症状,有时可以用补脾益肺的方法调理。,脾与肾脾的运化有赖于肾的命门火来协助。故命门火不足可导致脾的功能减弱,出现腹泻。此外,脾能制肾水,若脾虚运化功能减弱而不能制肾水,则肾水泛滥,出现水肿。肺与肾肺主气,肾主纳气,肾可助肺气之肃降。若肾虚不能纳气,则见喘促。由肾虚而致的哮喘,需从补肾调理。,上面所讲的五脏六腑的关系,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养生理论,它将人看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现中国文化整体论的思维特点。此脏损之,彼脏伤矣。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思念贾宝玉过度心火伤肺金得了肺病;肺金伤肝木,肝火特别大;肝木伤脾土,胃口不好;脾土伤肾水,易疲劳;肾水伤心火,更加重了病情。,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