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历史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9478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观上海历史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参观上海历史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参观上海历史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参观上海历史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观上海历史建筑认知实习报告.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践认知实习报告 伴随着酷热的天气,三周的测绘实习悄然进入的了尾声,从上海理工大学的测绘到参观了解外滩的建筑群。这段时间,我们亲身体会并认识了建筑的各种构造及历史。每个建筑的建成,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是的,只有我们切实走进每个建筑,去抚摸,去观察才能让我们对我们所学的建筑这门专业有更好的认识。而我们这次实习实践的三个礼拜都是很具有上海历史建筑代表性的,它能更好的让我们学习古建筑的上海老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做法。新天地上海,一个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个性、有可识别性、有内涵、有历史底蕴的城市。人们看到它今日的生气盎然与全面发展必然会联想到它过去的历史,并以此来意想它明天发展的可能性。

2、因而城市不仅要致力于今日的建设,还要保留一些历史人文现象。石库门建筑可说是上海历史流金岁月的见证。然而,由于石库门已经过多年历史的洗礼,在缺乏保养的情况下,外部及内部建筑已变得破旧不堪。为了重现石库门弄堂昔日的风光韵味,工程人员皆按照当年的图则进行修建。现在,弄堂、石库门的门框、门楣、楼房高度以及屋顶晒台等都和当时一样。墙、铺地及屋顶都尽量采用原来的旧砖、旧瓦,务求贴近它原来的面貌。 新天地的风格其实就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老建筑,作为生活在石库门老房子十多年的我,深深的为如今的石库门变化而忐忑。虽然风格没有变,但是内部的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走在路上,看着这些老上海,特别是和这些建筑一起生活过的

3、老人一定有非常多的感慨,仿佛砖还是那些砖,在某个角落甚至能找到多少年前的回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来参观新天地,就是来了解石库门建筑的构造做法和特点,在这里我看到了砖石做法的变换,看到了里弄空间和现代空间的区别,看到了传统砖墙和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的融合,也意识到那些历史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爱上海,他们喜欢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是因为它的魅力,它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它保留了老上海建筑的风格,外国人需要了解,而作为我们这一代,更要把上海老建筑的特色铭记。这更是一门语言,一门技巧,熟悉这些让我们能更好的向外国友人阐述我们上海的文化历史,更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展现出

4、中国古建筑的美的一面。豫园说道豫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古建筑总是带有丰富的寓意,并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结合的完美合一。细品豫园建筑的艺术特征不外有三个:一是形象富有强烈的表现性;二是所有建筑都十分强调自己的存在个性;三是建筑能在狭小的环境中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豫园建筑的屋顶造型,最能反映出它的表现性了。我们还可以看到,为了彰显自己个性,在豫园的建筑物上,总是在线条复杂、形体尺度加大的基础上,还添加了许多砖雕小品,以增强它独特的立体感、文化感。豫园建筑非常注意江南园林的“变化与统一”的建筑艺术原则,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盆景:几片龟背,几枝文竹,几丝兰叶,如果布置得当,足能令人意会到一大片绿化

5、。实际上,豫园感觉上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大盆景”。客观上豫园内建筑与建筑之间毕竟很挤,空间显得局促。特别是从“峰回路转”处进入第二景区这一带,有鱼乐榭、亦舫、复廊、万花楼、两宜轩等等,这里的空间最挤。但有了意象、古典等文化因素的陪衬,海派建筑与海派园林顷刻就被海派文化融和了,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人文景观。外滩最后的目的地外滩,其实对我们而言,外滩几乎是每年都去,但是却又不曾深入研究过沿岸的每个建筑历史及其构造特点。全长约1.5公里的外滩。东临黄浦江,西面为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分别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浦东竖起了一幢幢高楼,这个专业的学习给了我一些对于建筑的认识和看法,可是似乎

6、渐渐也分不清美丑了。听到很多关于这个那个建筑的争议和批判,我总觉得大家完全没有必要争论什么,因为不管怎样,他已经在那里了,时间会给他一定的定义,而这个时间往往需要好几十年,也许是大部分人人生的一大半。没有时间让我们去争论。这次一路从外滩的南面尽头走来,游览了很多有名的外滩建筑,我们都仔细聆听了陈老师的讲解。诚然,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洋行和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与今日外滩隔江相望的小陆家嘴商业建筑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但是对前者来说,这些建筑都不是原样照搬外国风格,而是在上海黄浦滩旁的一种创造,且中国建筑师参与了整个建造过程,建筑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上海近

7、代城市的重要象征;而外国建筑师的设计方案 是由中国近代的建筑师们选定的,是一种完全主动的吸纳,中国人不但完成了全部建造过程,而且参与了后期的全部设计工作,所以说小陆家嘴当代建筑群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结晶。外滩的建筑群对包括建筑在内的外来文化,经历了从鄙夷、好奇到欣赏、模仿以至进行中西混交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背后,是外国古建筑深深地进入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集体,文化价值取向逐渐地走向了成熟,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性格也就不断地表现出来。而这些所有的变化,不仅是对今后,对我们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这段实习参观的日子里,老师用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并不为我们熟知,但我们却经常看到的历史建筑。古典与现代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中融合,而我们更要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描绘和诠释建筑的力与美,这些建筑的构造手法与特色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