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建实习报告我的中国古典之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公建实习报告我的中国古典之旅.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公建实习报告 -我的中国古典之旅十一天的行程,让我感触很多,走出生活的小圈子,用亲身行动感受到的是不用的人,不同的建筑传达的不同的思想和设计理念。虽然说是十一天的长时间,但是参观计划是很紧凑的,而且老师还是刻意的延长了给我们的参观时间,但是个人觉得对于一些些点的时间还是不够,就比如1933屠宰场,有些遗憾。所以这份报告我拾取了一些精华的建筑进行参观浅谈。王澍,一位研究者的探索 -之一 钱江时代广场公寓图1 钱江时代公寓来到钱江时代广场公寓,初看歪歪扭扭住宅,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就是对它的最初印象吧,有些震撼还感觉别扭,出但其玄妙之处要经过之后的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经过李老师的分析,这种歪歪斜
2、斜的空间其实那是一种假象,仔细一看内部空间是整齐分布的,重要的承重其实不是在外表我们看到的地方,之所以会看起来歪歪斜斜,是故意悬挑出来的墙体所产生的空间错觉。每栋约有14层,每层由三个BOX各自斜向交接,统一保持一个韵律,层层加法使一栋公寓成为一个整体。每个BOX是一个独特的双层户型,罕见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公共活动空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实感受。是通过拼接内部空间的手法,以实现空间的完整和优化,但是最后李老师提到的这样的作法会造成墙面的浪费,这一点由于不能进入私人公寓而很遗憾没能验证。王澍将原本定性的房间,组合出令人惊异的变化,建筑师玩起了结构的海市蜃楼。这也是这几天所见王澍的
3、建筑中,唯一一个将变化的结构作为装饰曝露在外面的。在钱江时代的开发企划中,王澍算是独树一帜的,不管是大胆的设计手法还是新奇的空间处理,在其日月相映的主题下,王澍可说是格格不入,但是他的建筑还是在那块土地上站稳了根基,可想而知,王澍的雄辩对甲方的影响力,这也是成功建筑师必修的课程吧。 图2 公寓侧面-之二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3 象山校区建筑各种关于王澍建筑的评论说道他是外国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但是在阅读一些关于他的文章后,了解到他既没有留洋经验,而且还经过十年没有工作的仅靠妻子的工资生活的只为研究的时期,光是这两点就能证明王澍的立场是站在中国本土的,是基于本土文化的保护诉求而进行设计工作
4、的。象山位于杭州西郊转塘镇,山并不大,据说这里是钱塘江故道所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精心挑选的地方。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将象山校区交给王澍设计前,王澍的实验性小建筑-五散房其实就是之后象山美院被大量复制的建筑形式的五种母题。许江与其说是王澍的好甲方,不如说是一位好知音,他们的对建筑的想法不谋而合,许江希望新校区能够提现中国本土的建筑的风韵,重构传统书院色彩的大学,建设一个与众不同的校园。我认为这是在大量模式化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充斥的时代的一种反思和醒悟,为什么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国,要模仿他国的建筑形制,要抹掉自身历史的痕迹,要这样的东施效颦,丧失底气。王澍渴望展现建筑原有的历史感和人性,排斥纯
5、粹高度功能性的压抑的设计。这仿佛是注定了一般的,许江院长的要求只有王澍能满足,因为只有王澍是准备好了的。行走于象山校园,随处可见中国乡土民宅的气息,大面积的瓦爿墙、“太湖石”意向的墙洞、紧贴外墙的廊梯,园林的框景、内部的中国式庭院等等。仿佛是记忆的回放,而且是关于中国的。-之三 五散房五散房是坐落在宁波鄞州公园由王澍所设计的五处小公建,被王澍称为“我的一次小试验”,这次试验时关于王澍“新乡土主义”的小实验。五处公建,五种新的尝试,五种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宁波五散房-画廊图4 五散房画廊建筑背面朝湖,建筑前后各设降低30公分的砾石干铺池,可以用作户外盆景的展示用地,屋顶一波三折,一处檐下有钢筋条
6、垂帘,旁边是大尺度的铁门,一处檐下是围合封闭的展厅,与大门平行的面是大面积的混凝土墙面与瓦爿墙的结合,据说他为了设计瓦爿墙画了大量的清水砖与瓦片的堆砌组合图。墙不是大面积的排列组合,也有做细致的分线分层次处理-将墙面按垂直方向分层,每层大概为5060高的地方,用清水砖排成一条横直的线,在上面继续起瓦爿墙。但是瓦爿墙似乎只是起到装饰的作用,真正起到承重作用的是瓦爿墙紧挨着的混凝土墙面,瓦爿只是起到包裹和呈现江南意向的作用。空间虽小,但是光影变化丰富,在室内看去钢筋条垂帘让光线规律地散落在地面上,在弧形的檐下更加柔化了光线的变化,整个建筑粗狂的印象被舒服的空间体验所取代。值得一提的是在垂帘的另一头
7、有一条清凉小巷,这是两面厚墙短距离夹击所形成的热空气隔绝,是典型的江南建筑手法,有点像山洞的原理,在炎热的时候还能有如此惬意的空间。但如果你只认为这是一处纳凉之处,那真是小看了,在外墙的内里布置了射灯,射灯直对展厅墙面的高窗,对展厅环境补充慢光源。宁波五散房-咖啡厅图5 五散房 咖啡厅咖啡厅屋面与地面均为曲面,且面湖一面通体玻璃,起到亲近水面的效果,柱子由湖面升起微微倾斜使建筑架空在水面之上,体现了建筑设计与场地相互融合。子主入口处有一坡道通向屋顶,外部大门一面是连接各通道的廊道。内部空间中的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而特殊设计。简单明了的线条勾勒出亲近自然地态势,清水混凝土与竹子围廊的结合,让人产
8、生一种山中隐居的宁静感。宁波五散房-茶室图6 五散房 茶室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在此采用了预制混凝土传统建造方法,在大尺度的混凝土花格铺上透明玻璃,使得室内光影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非常好,建筑看似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审美,但我觉得花格有着一丝园林冰裂纹窗花的感觉,隐约地透着一股中国风。宁波五散房-会所图7五散房 会所本身是茶室,但是轮到我们参观的时候变成了私人会所有些可惜,只能在旁边转悠。这处小公建的建造方法和建筑类型是唯一还没有应用在王澍的大项目上的,建筑的屋面他采用的是钢构玻璃建造,主楼采用砖的堆砌,这是宁波本地传统民居的建造方法,入
9、口处的黄颜色土墙即他目前试验阶段的夯土墙技术,说到这墙面可以用“土”得掉渣来形容,土质不紧实,很轻松就能剥落,虽然土墙有钢构玻璃廊道隔绝雨水,但不是能完全保证的,建筑又坐落在水面之上,不知这强烈的潮气是否让建筑倍感压力,技术的不纯熟也许是没有应用的大型公建的原因吧。不过能见到这样实验性的建筑,其前瞻性和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宁波五散房-管理用房图8五散房 管理用房与环境中小坡的融合目前被某公司租赁使用,也是不能进入的。建筑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立面运用混凝土格栅,表现出了传统建筑的新思维,建筑与地形保持着同样的起伏频率,这是王澍一贯的设计原则,顺境而生。如
10、果单看建筑的走势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当它存在在这个环境中,却是这么舒服,这个小坡也被建筑赋予了存在感与活力。五散房是多年时间的“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的一次小实验,这是对本土建筑的新的探索与拯救。在对王澍的“面对面”节目的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中国本土生命正在被铺天盖地的商业建设所掩埋,对此他用悲观来形容目前中国城市的建设与中国对本土文化的保护。虽然有人反对王澍的建筑和王澍的想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家对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消逝是有感觉的,当大面积超高层的混凝土建筑占领中国土地,当大面积欧式装饰贴满立面,还能从哪嗅得中国的气息。阴凉小巷,青苔石板路,老旧但是亲切的砖墙,可曾还记得。王澍是对寻找中国本土文
11、化在现代社会的表达方式,时代是在推进的,但是那是在历史的根基之上发展的。-之四 宁波博物馆图9 宁波博物馆 大面积瓦爿墙的外立面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这将是宁波博物馆的 “地理标签”;瓦爿墙、天井等汇成的 “新乡土主义风格”将是它的 “审美标签”,历经4年建设的大型公建外墙运用了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内部展馆与天井的空间相互融合,不仅有对展品的心灵体验还有丰富的空间体验。 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
12、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宁波博物馆外墙面“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的使用,体现了肌理质感和色彩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之和谐美,达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建筑观”,在继承发扬宁波传统建筑文化中又承载传播历史信息。图10 博物馆二层天台 瓦爿墙与竹条模版混凝土之间的一线天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
13、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之五 宁波美术馆杉木板、钢框、清水混凝土,清水砖墙、砾石地板,这是宁波美术馆的建筑组成元素:长坡道、高空间、外部围合廊道,高台院落,悬挑看台等是
14、老航运大楼的新记忆。图11 宁波美术馆 通过坡道到内庭院再到坡道的过渡才能进入建筑在建馆之前,这片土地原本是一座被这座城市抛弃的航运大楼,它曾经是城市在上世纪一年代的标志性建筑,是众多市民前往大都市上海或普陀烧香的登船之地。典型的市中心港口,处在一片殖民地时代的建筑群边缘,这块地在宁波人记忆中心地位应如上海人心目中的外滩。在这一大前提下,建筑师选择了两全其美,设计出横跨两段记忆的建筑,它的内部空间结构被一柱不动的原样保持,因为这些空间印象已经印刻在几代宁波人的记忆之中。当初在美术馆的时候,不少人质疑它的层高为什么如此夸张,感觉这是浪费,现在我知道了原因,这个答案就是,因为我们不是宁波人。这个空
15、间有多少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情感,外来客根本无法读出。图12 美术馆侧面外部 还有这航运大楼的痕迹清晨当人们走上大院,走过穿越建筑的栈桥,走进建筑二层的沿江长廊,在这个100m长,8m高,6m宽的空间,一百扇高8米的杉木板门同时缓缓打开,甬江和阳光同时泻入,已断裂的生活方式可能在这种仪式性的场所被重建起来,宁波人的时间通过空间的重建而串联起来。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图13 开敞的学院大门 爬山虎爬满的建筑充满生活气息这所“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李承德建筑师历时6年精心设计。亭台水榭、草坪树荫、室内室外温婉交融,这些场景在南山校区表现得淋漓精致图14 入口深处的楼梯井和平台升起的亭子校
16、区邻近美丽的西湖,入口不设紧锁的大门和封闭的围墙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向每个人展示其精妙,以其神圣壮观的氛围让来者产生尊敬,这样宜人的建筑,它的主色调竟是深灰的:灰色整齐的砖面,深色的窗框。但是就是这样的色彩,使得它与西湖美景融为一体,一点也不跳跃,但又具有独特的气质与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而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建筑形式,比如说由深色正方体钢框镂空围合的路灯是不是有古代宫中路灯的感觉;入口进入是典型的合院形式;入口深处的通向地下的阶梯,中间立起一顶帽亭,行走其中颇有山水画中登山寻亭的意向;小池中平铺的石纹小路属江南园林的典型表现手法等等的细节,无不向我们传达中国建筑独特的意境。它有着与西湖一样的
17、静谧与活力,西湖边低垂的柳枝与校区灵动的爬山虎同出一辙,交相辉映。网师园图15 网师园夏庭 苏州四大园林中最精致莫属网师园,网师园里住过几任主人,但是基本格局却未有变化,可知其布局精巧,深得主人喜爱。古代人的心思以我浅薄的见识是难以摸透的,幸运的是偶遇一位的教古汉语的本土老人教授了一些赏园技巧。据说网师园中有六景,分别给园主人在不同时段赏园用,可分为春、夏、秋、冬、早、晚。他特别为我们讲解了夏的赏园亭子,夏庭三面围合,前有近水围栏,必朝北面,亭子架空于水面,纳凉赏景为最佳,可谓独具匠心的精神享受,是园林艺术中经典的设计。这位老先生,给我指引了一条看东西的思路,看经典要在于看细节,体会其中的设计原理和历史氛围,不然只是徒当一回龙套小生。 这份报告以追随中国古典的路线,由近及远,小女子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和向往。不管是近代的王澍、李承德,还是网师园的各位园主人,都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尊重传统中国文化,并且传承它。 因文本过大,大多数图片被删除,图片请找度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