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97271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1).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二 部分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实例剖析,21世纪的第一场瘟疫 SARS,广东省地处中国内地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邻南海,珠江三角洲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接壤,西南部与海南省相望,处亚热带,拥有“绿水丹崖”的秀丽景色。广东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同时,饮食习俗也是广东文化很有特色的一个分支,粤菜享誉海内外,尤以选料之广而闻名。,一、事件背景,2003年震惊世界的SARS事件,正是从广东首发继而传遍世界。这个新发疾病最初被广州的专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后被WHO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

2、ory syndromes),简称SARS。,二、事件原因,2003年4月16日,WHO在日内瓦宣布,SARS病原体已经找到。科学家在患者血液、粪便、活体肺组织及尸体组织中分离出新病毒,经测序鉴定认为是一种冠状病毒的变异株,并正式命名为SARS病毒。,SARS形态特征,SARS病毒,属于巢状病毒目,冠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属于单链正义RNA病毒。成熟的冠状病毒颗粒直径约60220nm不等。其形态学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在病毒包膜外有明显的棒状膜外子粒,似帝王王冠结构,也正是其名字的来历。,主要临床症状,SARS病毒的潜伏期为315天,平均为46天,长者达1个月。病人的临床表现多起病急,几乎所有病人都出

3、现高热(体温38),常伴有畏寒、咳嗽、心悸、乏力、腹泻等症状。人群对SARS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及种族差异。,(一)缘起广东,三、事件过程,2002年12月15日,广东北部的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个肺部感染的黄姓病人。不久,医院又接收了一个类似病人。两位病人的共同症状是发热、咳嗽、肺部有阴影。因为病情严重,两人先后被送到广州的医院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与病人密切接触过的医护人员中,有8人出现了同病人一样的症状。首先发病的黄某被称为“中国非典报告患者第一人”。专家们给这名患者临床诊断为“非典型肺炎”。,(二)播散全国,2003年2月3日14日,广东进入发病高峰。此时,SARS已经开始了奔赴全国

4、的旅程。截止到4月30日,全国报告有疫情的省份包括四川、山西、福建、宁夏、湖北、河北等共达26个。同时,SARS病毒也悄无声息地登录了香港特区,而病毒携带者又将其传染给其他人,并带到新加坡、多伦多、越南,(三)蔓延世界,SARS病毒通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将它的影响扩散到世界各地。据WHO的报告,截止到2003年8月7日,共有30个国家报告SARS病例。中国最后一例病人于2003年6月15日发生在台湾;7月5日,美国报告了最后一例疑似SARS病例。,(一)生命健康损失,四、事件结果,据WHO2003年度卫生报告,全球共有8422例SRS感染病例,其中916例死亡。中国两岸三地的病例发生数和死亡数

5、分别占全世界SARS发病和死亡的92%和75%。SARS流行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不能仅以发病数和死亡数来判断的,其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交往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二)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据北大学者的初步分析,2003年SARS流行对经济的影响总额为2100亿,造成的损失包括各方面的成本。而据亚洲开发银行2003年年底的估计,受SARS影响,2003年中国经济损失为177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09%。,(三)社会生活的停滞,(四)社会政治和国际形象的负面影响,据远东经济评论作出的预测,SARS对亚洲地区的经济造成106亿美元的损失,同时,WHO估计迄今SARS造成全球的经济损失达300

6、亿美元。,(一)初战不利,五、事件应对,由于初期没有明确的疫情信息通报机制,使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控制措施无法有效实现,直接导致疫情的大面积播散。早期疫情的信息封锁和不畅,一方面导致了疾病的蔓延,引起公众的恐慌;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内部的信息不畅,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疫情的扩大和医务人员的大量感染。,这种早期控制不力、信息封锁的局面,被一名诚实的退休医生打破。面对新闻媒体未对疫情做真实报道,他把自己经过认真调查后的署名信寄给了国内新闻媒体和香港电视台,呼吁新闻媒体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负责。,(二)战机转折,4月20日,以将防治SARS工作不力的前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

7、市长孟学农免职为标志,对SARS的正面狙击战全面启动。加强统一指挥和领导,启动官员问责制明确疫情收集机制,建立疫情信息发布制度法律及技术保障和经费支持,4.加强检疫隔离,减少人员流动,开展宣传教育5.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系统前线作战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SARS病人防治和可疑接触者的流调隔离6.政府出台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综合措施,7.社会动员,广泛参与8.加强国际合作和科研攻关,(三)全面告捷,自2003年4月,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后,到2003年6月,在短短2个月内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在境内和向境外的蔓延,成功冲破全球性“隔离”。,(一)应及时、公开地报告疫情信息,六、经验教训,WHO

8、在2003年度的卫生报告中指出,害怕对社会和经济带来影响而隐瞒疫情的短视和权宜之策最后必将以更大的代价进行补偿国内疫情的失控,更多的健康和生命的损失,失信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相邻国家的损害。,(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准备不足,SARS最终演化成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危机,这与政府缺乏应对危机的意识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机制、物质储备等有着重要的关联。,(三)公共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SARS流行初期,根据人群集聚发病的流行和传播特点,防疫系统应及时采取技术措施,对病例接触者进行追踪和隔离,及时通报家属和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可能的病例。,然而,疾控队伍没有及时发挥技术权

9、威的作用,暴露了流行病学能力的不足。后期疫情大面积播散后,迫使现有的公共卫生防疫队伍在突然暴发的大规模病例面前,快速采取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排查、疫情控制、人员隔离、防护、健康宣教等措施。这是对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空前全面的大检验。在救治SARS病人的过程中,由于初期信息不畅、医护人员防护不足、医院隔离措施不当,导致医务人员的自身感染和疫情的继发传播,暴露了医疗系统对基本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不足。,(四)社会动员,发挥社会团体和民众力量,在SARS疫情初期,由于信息不畅、谣言四起,造成了社会的恐慌,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被打乱,非理性的抢购和避险行为造成了社会信任和支持危机。后期,人们的行为重归

10、理性,并在媒体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共同防控SARS的人民战争中来。,应该说,迎战SARS的全面胜利,少不了后期的全社会动员,这是正面的经验。而这样的动员是否应该成为一种应对危机的常规机制?如何能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来赢得对危机的控制?这应该引起我们更理性的思考。,七、启示,1、现代社会需要共建牢固的危机意识2、危机信息的披露公民知情权和大众媒体作用的思考3、预防为主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系统建设4、防患于未然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危机应急体系,5、加强法制建设,保障危机体系的高效、协调运行6、“居安思危”公民的危机教育7、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成员国必须承担起对世界的责任8、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共同敌人,科学

11、家的科研合作与科学精神9、危机之外的思考人与自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禽流感事件,研究表明,人类历史上每次流感大流行,都与禽流感病毒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导致全世界约20005000万人口的死亡,是人类史上最具破坏力的一次流感暴发。造成此次流行的H1N1毒株基因组的8个片段均来源于禽流感病毒。,(二)亚洲流感,19571958年,导致亚洲大流感的凶手是H2N2病毒,其HA、NA和PB1基因皆来自于禽流感病毒。其他基因保留了当时流行于人群中的H1N1病毒的基因,是由带有人H1N1病毒的动物与亚洲禽H2N2病毒株的混合感染所致,造成重大流行。全球至少10

12、0多万人死于这场灾难。,(三)香港流感,19681969年,香港流感引起全球大流行,造成全球150万250万人死亡。而导致这场全球大流行的H3N2病毒,其HA和PB1来自禽流感病毒,其他基因来源于H2N2病毒,是由于携带人H2N2病毒的动物与亚洲禽病毒的混合感染所致。,自1959年以来,人类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已经有数百起。在已知的A型禽流感病毒菌株中,有4种能感染人类,即H5N1、H7N3、H7N7和H9N2型。一般人感染上述病毒时,只有轻微症状,重症患者很少。但高致病性H5N1是例外,它具有很高的致病性。在20032008年期间,已经有387人感染了此病毒,其中245人死亡。,1997年香港人

13、禽流感事件,H5N1病毒出现以来,曾导致大量禽类因感染或人类的捕杀而死亡,但尚无人类被感染的报道。然而,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却震惊了世界,此事件表明禽流感已危及人类,它已不再需要通过动物混合器的中间途径,而是直接感染人并且致人死亡。,可能的感染途径,目前认为,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家禽或被其污染的粪便表面或物体的直接接触,可能是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事件结果,1、导致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2、香港政府在3天内迅速扑杀并销毁150万只家禽,宣布禁止从内地进口活禽。,事件应对,隔离和捕杀禽类积极与WHO和相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预防人禽流感的具体措施(1)对从事采样、诊断

14、、捕杀和无害化处理禽鸟及其污染物和清洗消毒的人员,要求一律穿防护服,戴橡胶手套和标准口罩,佩戴护目镜并穿胶靴。工作完毕后,对场地及其设施等进行彻底消毒。,(2)要求饲养人员、赴感染或可能感染现场的人员,也要做好相关的防护和消毒工作。(3)做好健康监测工作,包括所有暴露于感染的禽场人员均应接受卫生部门的监测;此外,还要求密切关注饲养人员和采样、捕杀处理禽鸟和清洗消毒等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4)当去过禽流感疫区或国家的有关人员出现发热和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时,要对相关人员做好预防和隔离工作,尽早确诊。(5)对护理确诊或可疑病例的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及时的疫苗免疫接种。,强化科学研究,禽流感发生后,香港的科

15、学家们全力开展了对禽流感病毒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H5N1病毒1997年首次感染人类以来,已经演变出了多种不同版本的毒株。且病毒仍在进行基因重组,并不断变异。,在人禽流感发生时,香港政府积极寻求国际组织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帮助与合作,并积极配合其现场流调工作。建立在循证基础上的科学决策,为香港有效应对禽流感疫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经验和教训,缺乏对活物市场的有效管理人类的公共卫生离不开动物的公共卫生安全人类不仅应关注自身的健康防护,同时也应关注动物和环境的健康防护问题。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也极大地推动了传染病的全球传播交通工具、国际贸易、人口流动,快速有效、综合有力的干预措施是成功应对的关键早

16、发现、早诊断、开放而透明的信息发布、及时果断的捕杀措施、隔离疫区、强化监测加强禽流感疫苗的接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欧洲等国家的实践证明,给家禽实施疫苗接种可以成功遏制H5N1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密切的国际合作是战胜疫情的制胜法宝,H7N9简介,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2013年4月经调查,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截至2013年5月31日,全国已确诊131人,39人死亡,78人痊愈。,临床表现,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

17、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咳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防控方案,根据诊疗方案,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并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明确,同时具备4项条件的病例为监测病例:发热(腋下体

18、温38);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防控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发通知要求,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报告,并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情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卫生措施,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

19、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和平之光下的阴霾,前苏联切尔诺贝利 核泄漏事故,核事故灾难纪实,1957年9月29日,前苏联乌拉尔山中的秘密核工厂“车里雅宾斯克-65号”一个装有核废料的仓库发生大爆炸,迫使有关部门紧急撤走11000名当地居民。1957年10月7日,英国东北海岸温斯凯尔的一家铀生产反应堆发生火灾,放射性物质因此污染了英国全境,至少39人患癌症死亡。1961年1月3日,美国爱荷华州的一座实验室核反应堆发生爆炸,3名工人当场被炸死。1979年8月7日,美国田纳西州浓缩铀外泄,导致1000人受到伤害。,核事故灾难纪实,1992年11月

20、,法国3名工人未穿防护服进一座核粒子加速器后受辐射污染。19982002年,印度在4年间核电站共发生了6次核泄漏事故。2005年5月,英国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热氧再处理电厂因发生放射性液体泄漏事件被迫关闭。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发生高温核燃料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一、事件背景,位于乌克兰共和国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功率均为1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第4反应堆与1983年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是70年代引进的RBMK1000型冷水式石墨棒反应堆。这种反应堆,一旦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堆芯石墨棒的温度就会迅速升高,以致超过熔点,发生熔毁事故。,二、

21、事件原因,1、大灾难起源于一个实验。为了这次实验,操作员降低了反应堆的功率,使反应堆变得很不稳定,预试他们试图通过加大蒸汽压力来弥补,导致堆心内的蒸汽变得温度极高,极易发生爆炸。2、1986年7月3日,政府组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核电站“铀-石墨大功率压力管式”反应堆设计上存在缺陷是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是事故发生的诱因。,三、事件过程,1、8吨强辐射物喷涌其爆炸强度约是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100200倍,火灾现场温度高达2000以上。2、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核泄漏过程持续了10天,反应堆泄漏出大量的锶、铯、钚等放射性物质。一些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其它国家。,3、消防工作消防队无法扑

22、灭大火,于是救援直升机向4号反应堆投放了5000吨降温和吸收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并通过遥控机械为反应堆修筑了厚达几米的绝缘罩。4、紧急大撤离距出事地点最近的普瑞普特小镇由此变成了一座鬼城。5、死亡之城至今,人们还在监控这一地区。在切尔诺贝利周围或乌克兰,污染仍很严重。,6、永远的负担:影响需要800年才能消除7、历史不容忘记每年4月26号这一天,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及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环保团体等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沉重哀悼在此灾难中丧生的人们。,四、事件结果,据前苏联官方公布,这次事故共造成31人直接死亡,13人残疾,几百人因受到严重辐射而住院治疗,13万居民被疏散,直接损失29

23、亿美元。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称为残疾人,30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更严重的是给人们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对白俄罗斯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乌克兰损失惨重共有250万人因此次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前苏联负债累累一些国家惨遭池殃在此次核灾难中,受核污染直接影响的国家有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德国等。此外,中国、美国、日本在内的20多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切尔诺贝利阴影“绿色和平”组织披露,这场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的危害程度要比当时的评估高出10倍,泄漏物将在未来造成约10万人死亡。,五、经验教训,设计缺陷缺乏安全文化核安全是核工业

24、的重中之重,积极发展核电,要牢固树立和安全发展的理念,要努力营造核安全文化氛围,狠抓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全过程质量管理。预防不重视,从此次核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核能头等重要的问题是可靠性、安全性与经济性。,推卸责任教训惨痛以史为鉴,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六、启示,(一)核危害无国界(二)“核安全文化”事故的来源主要不仅仅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而且是当时前苏联的设计单位、运行和安全管理机构都缺乏“核安全文化”理念的结果,警示人们完成从“安全发电第一”到“核安全第一”的思想转变。,(三)核能是把双刃剑作为一种能源,核电是目前最新式、最干净,且单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力资源。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协调经

25、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但它也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如辐射污染等。(四)“切尔诺贝利”共识全球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20余年之后,仍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止核事故的对话和研究机制。我们应认识到建立国际防止核事故机制的重要性,分享核安全技术并且取消不必要的技术壁垒,共同促进核能源的安全发展。,(五)困难不会绊住人类前进的脚步在全球能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势下,我们要依靠国际大家庭的力量,加强对核电站运行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运行技术,增强运行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样核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能够得到保证。我们坚信核电站的前景是光明的,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恩惠!,生死不离的大地悲歌,5.12汶川大地震,事件影响,社

26、会影响地震发生后,大部分震区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等日用物资严重缺乏;房屋大面积倒塌;北川县城、映秀等一些城镇几乎被夷为平地;6443家大型企业一度停工停产,机关、学校、医院等严重受损;,次生灾害影响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是指地震强烈发生后,以地震的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例如:震动使水库大坝破坏,造成溃坝引起水灾;震动使化工企业管道断裂,造成有毒危险物质溢出,引起新灾害。从历史震例来看,最主要的地震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滑坡、海啸、瘟疫等。,此次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举世罕见。最危险的是瘟疫流行。其

27、次是堰塞湖决堤的危险。,地震的发生正值南方夏季来临,气温升高,降水丰富,遇难者尸体腐烂迅速,加上水源污染、污水浸泡和蚊虫孳生,为病菌的大量繁殖与传播提供了适宜条件,更为疾病疫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绝佳条件。,经济损失,地震损失统计图,事件应对,政府措施1、救灾指挥部火速成立,紧急启动应急预案2、专业队伍开赴灾区,争分夺秒开展救援3、各部门通力协作,4、相关政策及时出台,有力保障灾后重建(1)经济方面(2)行政体系方面(3)社会体系方面(4)家庭重建方面,5、控制次生灾害,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1)地质灾害控制房屋坍塌、大面积山体滑坡、泥石流、形成堰塞湖(2)防疫工作“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为了全面做

28、好防疫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手机疫情报告网络监测各种疫病流行情况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制定总体长期防疫规划饮用水管理、消毒与检测工作为首要工作重点妥善处理尸体把好食品安全关,重点预防食物中毒,(3)心理干预措施医院设立心理专科门诊医院和医学院派出心理专家组中科院成都科研基地发放心理干预手册心理救援队,部队行动社会各界行动新闻媒体社会捐赠志愿者行动国内外志愿者现场搜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物资配送、心理疏导、日常陪护等志愿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国内外近130万人次的志愿者来到地震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启示,健全的政府应急预案体系是关键在未来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建

29、设应急指挥协调系统、预警系统、医疗救治系统、信息网络与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完善,加强对医疗专业人员应急反应能力与专业素质技能的培养;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供应、筹集、管理和使用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建立起社会动员的参与机制和管理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防灾抗灾。,加强民众风险防范意识是基础组织模拟地震演习、地震博物馆、地震知识学习馆加强抗风险能力是有效预防的关键不论是灾区重建还是普通城市扩建,一定要注重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尤其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人口密集的公共设施,政府部门应当把好设计、建设与管理各个关口,降低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提高基础设施的抗风险能力。健全农村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是未来工作趋势,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是重点有效地组织协调志愿者工作是未来工作要点大量个体志愿者导致志愿者的工作缺乏系统有效的安排,呈现一团乱的局面。(芦山地震)专门的机构协调志愿者工作,使之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救灾提高效率。重点抓好灾后防疫工作与地质灾害相比,传染病有着更为巨大的危害。消毒防疫工作尤为重要。,灾区进行消毒工作时,应当把握好消毒力度与范围,不能一概进行全面性大力消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为了防止由于过度喷洒造成长久的环境污染,在进行消毒工作之时要注意消毒剂的选择,应当选择优质合格、易分解、对环境无害的消毒剂。,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