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地域建筑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广东地域建筑浅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广东地域建筑浅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 地域;广东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建筑现状,文章对广东地域建筑进行了介绍。首先从定义入手,对其地域建筑类型进行介绍,再详细介绍了建筑的平面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复兴地域建筑的观点。 引言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且处在一定的时代。建筑创作也就必然离不开地域的启示,摆脱不了时代的需求和域外先进文化的渗入。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微微曲起的构架隐喻着闽南屋顶的特征;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
2、”塔”的联想。或许正是表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 广东,背靠五山,面向大海,这种特殊的位置与地理环境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中原汉人的南迁以及近代的介入,又使得广东地区的文化趋于开放和兼容,形成了多元化的特征。反映在建筑上,形成了与本地区自然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独特的建筑类型,即广东地域建筑。 1定义和类型 1.1 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 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
3、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 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环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
4、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 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
5、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锁头屋。 2.2 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间形式;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
6、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 3.1 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筑。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空间相融合,
7、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2 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 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
8、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 无可否认的是, 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 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林琳. 港澳与珠三角地域骑楼-广东骑楼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凌世穗. 走向开放的地狱建筑J. 建筑学报, 2002. (9). 3 蒋伯宁. 对地域建筑的思与行J. 建筑与环境, 2007. (1). 4 王芳, 等. 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J. 华中建筑, 2006.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