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说明)信息技术》36级编写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体说明)信息技术》36级编写说明.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共八册)是在原来基于软件模块命名的六册教材基础上,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定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编写的而形成的。 本教材适用于小学3至6年级。为了与其他学科一致,打破了以软件名称命名的方式,统一命名为小学生信息技术,各分册再标注:3年级上册、3年级下册 4年级上册、4年级下册6年级下册等。 考虑到本教材要适应省内各种条件的学校,因此采用Windows98为操作系统,Office2000为主要应用软件。 本教材从指导思想、编写体例、立足点的确立、描述与表达方式上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具体在
2、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希望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在这几方面也予以注意,以便改革我们的教学。 一、把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放在第一位,改变了传统计算机教材以记录和传授为主的方式,为研究性学习构建了有利的环境 传统计算机教材把学习、掌握具体软件的知识技能作为目的,因此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严谨性、可查阅性、以及叙述表达的技巧上。而对于如何通过学习活动,形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却比较忽略,对先进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渗透显得很弱。编写中我们首先确立了这样的立足点:应该编写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它要具有引导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功能,而不是就软件讲软件的说明书式的教材。我们认为,应该把课程中
3、所涉及的各种软件(如WORD等)视为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学习中,除了要掌握有关软件的必要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驾驭新软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这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职业培训最根本的区别。 基于这样的立足点,我们认真研究了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特点,充分注意到软件信息环境的开放性、可实验性、可探索性和可自学性,打破了常规计算机教材以记录、介绍软件功能,传授使用方法为主的传统模式,适度引入、设计了丰富的实验和问题序列,构建了基于实验、发现、归纳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从而引导教师自觉地把软件环境转化成研究性学习环境。因此,在教材中,我们并不对软
4、件的功能和方法都给予明确的回答和介绍,而是给出一定的问题和实验序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相关的知识、技能。 二、充分注意到学生认知规律,从“以软件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设计教材结构 传统计算机教材往往只从严谨性和系统性出发,采取“以软件为本”的方式划分教学阶段和教材结构,甚至直接用软件名称或软件的功能为教材命名(如WORD或“电脑作文”、“画图”等)。长期实践证明,至少在小学阶段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在第一册安排全部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的教学,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为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结构时,把纲要指定的教学内容中,相关的技术特征与学生认知的阶段发展规律结合起来,
5、进行认真分析,放弃了“以软件为本”的结构,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确立、设计了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分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编写结构。 例如:我们把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渗透在17册中,根据需要,逐步加深,避免了在起始年级就进行十分枯燥、抽象的操作系统教学的困难局面。 其他主要模块在各册的分布可以从下表看到。 内容 册3上3下4上4下5上5下 6上 6下画图 WORD PowerPoint 网络网站 LOGO语言与机器人 同一模块内容,我们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和软件难度进行适当的学期阶段划分,安排在适当的时段进行学习。由于这样的结构,各分册的命名显然不能再用“画图”、“文字处理”等名称了。我们采用了像语文、数学
6、那样的方式,统一命名为小学信息技术。 三、把多平台间的综合应用、资源共享技巧正式编入教材,以便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应变能力 这里所指的“多平台”技巧是在同时打开两个(或更多)软件窗口的情况下,进行资源交换等操作(如打开一个网页,选定某些文字,复制粘贴到打开的WORD文档中)。显然这是提高信息处理技巧、提高信息素养和综合应变能力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已经开展过不同形式的跨平台技术的教学。但是由于过去基于软件模块的教材中,没有涉及这样的内容,教师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自由设计的,教材缺乏应有的指导。而这套教材的结构本身就有多平台同册的情况,有利于打破软件模块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模式,不仅为跨平台活
7、动奠定了基础,而且正式把这类综合性活动编入教材,使之有章可循。 四、在任务设计中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知识的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用于驱动教学的各种“任务”不仅要有利于本学科,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具有的知识背景、其他学科教学的内容和需求,因此,本教材特别注意到任务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给任务赋予了更深的含意。 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中,我们在好几处设计了“小先生做课件”这样的任务。从角色角度来看,我们让学生与老师进行“换位”,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课件制作,不仅使本学科训练依托在一个更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且在课件内容的组织上,强化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在WORD电子小报制作中,我们设计了
8、“重走长征路”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制作活动,通过浏览、收集资料,更深刻地了解长征的意义。 还有很多任务,都以不同程度地结合了其它学科的知识,丰富了任务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教材在描述这些任务的指导中,我们特别注意到,“整合”活动中突出自身学科训练任务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引入了LOGO语言与机器人内容,弥补了完全放弃计算机语言教学的缺失,而且与“机器人”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由于这套教材采取分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编写结构,因此同一软件可能涉及几册教材,所以在一本书中难以看出某个模块的教学全过程,更不知道某个具体内容(功能)的教学是在哪个阶段进行的。我们不能假定每个教师都能收全八册书,所以,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教材主要内容分布概况,里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教材涉及的各模块的详细内容的分布。请大家到省教科所网站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