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0094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Discussion on the Land Use Mode of New Developing University Towns AreaREN Chunyan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haring and the concept encouragement,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university town andanalyses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characters of some typicalcases in Shanghai, Guangzh

2、ou and Nanjing, the author alsobring forward one kind of spatial model of the land use aboutthe university towns area. Keyword:sharing, encouragement, new developing university towns, land use mode 提要提出针对大学城发展的“共享”(concept of sharing)与“拉动”(concept of encouragement)理念,通过对国内部分大学城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探讨新开发大学城周边地区

3、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模式。 关键词共享拉动新开发大学城土地空间布局模式 文章编号1000-3363(2003)04-0090-03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中国大学城发展的背景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各城市兴起一股建设大学城的浪潮,而且发展迅速。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国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新开发大学城共有50多个。新开发大学城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面对教育规模的扩大,多数高等学校原有用地明显不足,而学校周边建设用地已被其它城市建设所用,必须选择其他地区进行建设。而对于大学所在的城市而言,基于对高等教育的扩招更大程度上是城市外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考虑,城市政

4、府几乎都将建设新的大学城(大学园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战略、科技产业战略和教育文化战略乃至旅游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城市拉动理念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许多各种名目的大学城、科技城、高新技术园区很大程度只是工业化特定阶段的城市拓展中的“圈地运动”和所谓城市经营概念下的务虚的经营行为。但对于部分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而言,发展大学城不仅仅是表层意义上的高等院校扩招后面临的原有规模限制后所不得以而采取的扩张,从深层来看,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大学城发展,更是一个推动该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拓展的重要契机,进而深刻的影响城市的经济结构变革和空间结构的变化。2.1城市产业拉动从城市产业发展来看,在创

5、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的环境下,大学城地区作为城市重要的活跃元素地区,其产业发展定位与整个城市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大学城建设,可以增强城市科技实力,在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下,以科研创新带动城市产业升级,提供对城市主导产业提升的技术支持,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未来的替代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增强城市整个经济活力。除教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外,大学城发展还可以通过带动大学城周边土地升值和提高城市内在品质与形象来吸引其他产业如房地产、商业服务和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投资,从而推动进一步增长(图1)。图1与新开发大学城相关城市产业类型图2.2城市空间拉动从城市整体空间

6、形态和结构来看,新开发大学城地区作为新开发地区,是包含高等教育、科技研发、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居住和商业服务等配套用地的新功能片区,这一新功能片区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原有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从战略角度来看,适当的大学城空间选址有助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跨越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而达到“大学拉动、大学兴城”的战略目标。从国内最近的城市发展战略来看,杭州的下沙大学城是杭州“跨越钱塘江,进入钱塘时代”空间战略的中重要的空间部署,上海的松江大学城正是上海建设“一城九镇”战略中的松江新城的重要步骤,广州的大学城建设更是广州进入“新珠江时代”中“南拓”的重要举措。图2新开发大学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图图3新

7、开发大学城周边用地类型图3共享理念从城市拉动的理念而言,大学城的共享性不仅仅体现在其内部各个大学之间的交流,它更应体现在大学城对整个周边地区的开放和共享。而后者正是目前的大学城建设中考虑较少的或是难以操作的。传统的高校公共设施资源基本上只供内部使用,而在市场经济制度和市民社会中,大学城的公共设施资源则更多的强调大学与城市之间共享,同时大学城内各所高校之间也存在共享问题。大学城公共设施共享资源的配置一般可分为下述三个层级,即:城市共享资源;校际共享资源;校区共享资源。(见图4)。图4大学城共享资源的层级图城市共享资源:为大学城与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共享公共设施,具备城市副中心或地区中心的概念,包括办

8、公楼、商业中心、会议中心、展览中心、运动中心、公共广场等城市级别的公共设施。大学城的城市级别共享资源区其实是承担了城市地区中心或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而这也更有利于大学和所在城市地区的互动发展和最终的开放和融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正是基于共享的观念,该区域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可以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有关开发建设方式进行,而非原来的主要由政府和学校进行投资。校际共享资源:为大学城内的各高校区之间的共享公共设施,包括中小学术交流中心、学生公寓、教师公寓、中小规模商业、餐饮、运动场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等。主要由社会力量和学校投资建设。校区共享资源:为各高校区内部的共享公共设施,包括图书馆、专业实验室、

9、教学基地、运动场、开放空间以及内部的小型商业服务设施等,基本由学校投资建设。4基于“共享”和“拉动”理念的新开发大学城地区的土地空间布局相关模式基于“共享”和“拉动”的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在中国目前的大学城建设中,多数大学城在资源共享方面很大程度上只考虑到大学城内部的校际资源共享,而对和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则由于忽视或者现实操作的难度而考虑较少。同时,由于大学城建设而产生的对城市的产业和空间的促进作用以及大学城对其周围地区的开发影响则未从整体的角度在空间布局综合考虑。通过对国内目前的一些代表性的大学城建设用地布局研究,可以初步归纳出以下的新开发大学城地区的土地空间布局模式。4.1新开发大学城地区

10、的用地类型4.1.1校园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其中主要由教学科研用地和生活用地两类构成。4.1.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共享资源),其中从共享等级角度可以分为城市级、校际和校内共享三类,其中由于校内共享用地规模不大,将其归入校园生活用地。4.1.3高新技术产业用地4.1.4城市居住用地4.1.5其它用地,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等等4.2基于“共享”理念(concept ofsharing)的空间布局模式探讨4.2.1模式一:平行带状模式(图5)在大学城的用地空间布局中,考虑校际之间的公共资源共享,将大学城各校区的生活区、教学区和资源共享区统一布置,在空间上呈平行带状分布结构。从功能上

11、看,平行带状的布局模式有利于生活区、教学区和共享区之间的分区管理和使用。三个分区间的交通流线便于组织,距离较短。但需要指出的事,该模式基本不考虑大学城和周边城市地区的共享关系,一定程度上是个相对对立的强调内部共享的大学园区。图5平行带状模式图案例1:上海市松江大学城规划面积307hm2,包括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一所规划中的视觉艺术和设计学院。规划总建筑面积114万m2,其中教学区建筑面积62万m2,生活区建筑面积46万m2,另有6.5万m2的教学资源共享区。空间布局上,生活区集中布置在北部,中部为教学区,南部为校际资源共享区(建设综合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学

12、术交心等设施,供各大学使用),三区呈生活区教学区共享区并行带状结构(图6,见封三)。图6南京市仙西大学城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用地布局图案例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仙西新城地区发展研究中提出的大学城布局模式:校际资源共享区位于中部,两侧为校园生活区,在生活区外围为各校园用地。三类功能区分布呈教学区生活区共享区生活区教学区并行带状结构(图6,见封三)。4.2.2模式二:中心轴模式(图7)图7中心轴模式图相对于平行带状模式,中心轴模式中,大学城与城市之间的公共资源共享区形成中心,同时大学之间的校际共享资源区呈轴向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城市级公共资源区(相当于城市副中心或地区级中心区)居于中心或者综

13、合考虑对周边用地的服务进行布局,校际公共资源区呈轴线方向布置,各高校区沿轴线分布的模式,其中最常见的为双轴模式。案例:2001年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工作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提出有关大学城发展的概念,关于各级共享区的空间布局,基本都采用了中心轴线的空间布局(图8,见封三)。图8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方案中公共设施布局示意图4.3基于“城市拉动”理念(concept of encouragement)的空间布局模式探讨大学城的建设对城市的居住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布局影响较大。在目前的部分大学城开发中,从大学城对其周边地区居住用地和高新

14、技术产业用地拉动角度来看,大学呈周边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比邻和圈层两种模式。4.3.1模式一:比邻模式(图9)图9比邻模式图指城市居住用地或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依托在大学城周边,呈平行分布的形态。松江大学城周边的南部和北部用地为城市居住用地或城市居住预留用地,与大学城用地平行关系分布。南京仙林大学城的新城居住用地基本沿大学城校区平行布置,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也沿大学城校区平行布置。该模式中,居住用地或高新技术用地都分区明确,直接依托大学城而布置(图10,见封三)。图10南京仙西大学城与松江大学城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规划4.3.2模式二:圈层模式(图11)指城市居住用地或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在大学城周边的空间布局

15、表现出居住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圈层分布特征。在广州大学城的概念规划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为校园区城市居住区高新技术用地(或工业区)用地呈圈层分布,这种模式较形象地反映了大学呈对周边用地布局的影响(见图2)。4.4一种综合模式的提出:基于拉动理念的“圈层扇区”共享布局模式通过以上分析和相关研究,笔者尝试提出一种综合的新开发大学城周边地区的土地空间布局模式,供有关研究者共同探讨(图12,见封三)。图12“圈层+扇区”共享布局模式4.4.1“圈层扇区”模式结构上的表现扇形单元1扇形单元2扇形单元n=圈层A圈层A圈层B=综合圈层,其中基本圈层有:核心公共圈层(城市级别资源共享区):大学城地

16、区的公共服务区,强调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学城与城市的共享以及大学中的可共享的较高等级的公共设施集中服务,该区可以采用社会商业开发模式来进行招标、投资、建设、销售、管理等相关程序;核心公共圈层的开发强度相对较高;大学校园圈层:围绕核心公共圈层的扇区组成,主要为各大学园区,其中又可以分为教学区圈层和校园生活圈层;城市居住产业带圈层:强调研究中所提出的大学城对城市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力,该圈层包括网络城市概念中提出的弹性使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高档居住和休闲等各类用地;校际共享扇区:为高校之间的共享资源区,同时结合自然景观要素和开敞空间要素,形成的景观区,强调各圈层与核心公共区之间的可达性和

17、视线的开敞性。图11圈层模式图4.4.2这一模式的解释(1)大学城对城市的拉动与互动关系。表现在对产业发展、空间拓展尤其是对周边地区的拉动力。在大学城的用地布局中,从宏观角度考虑大学城的发展对城市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在空间上表现为将大学城周边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和城市居住开发用地作为大学城的影响地区综合考虑。在规划区的现状基础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和城市居住开发用地以扇区形式进行布局。同时提倡科大学用地、技研发用地、居住和公建用地混合弹性使用,形成网络城市社区特征。(2)大学城与城市之间、大学城各学校组团之间的共享概念的优化。核心公共圈层:强调研究大学城与城市的共享以及大学中的可共享的

18、较高等级的公共设施集中服务。公共圈层的开发强度较高,为该地区的中心区,服务范围不仅包括大学校区,而且包括该地区的科研区、高新技术区、城市居民区、旅游休闲区等。校际共享区:为大学城各学校组团之间资源共享区,同时由此区界定各校区范围。(3)大学城建设的市场化在空间上的表现。核心公共圈层区的开发除少数大型公共设施外,基本由完全市场化方式操作。校际共享区的部分开发项目如公寓等采用市场化操作方式,其余部分由学校投资建设。校园的组团模式考虑新开发大学城的建设时序,即大学城内部各高校相对独立,其建设时序不影响整个大学城的长远期共享。结语:笔者提出的基于拉动理念的“圈层扇区”共享布局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目前国

19、内大学城建设的初步设想,从实践操作来看,由于每个大学城的所在地区的现实自然条件、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所采用的土地空间布局必然有所区别。所述的模式仅仅是笔者在实践中的相关思考。但对于大学城这样一个基于开放性的推动经济技术进步的基地而言,应当突破原有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观念或者仅仅基于内部共享的观念,重视大学城对其周边城市地区之间的开放与共享观念以及大学城对周边地区的拉动作用,从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学城地区发展的投资、管理、整合等相关运作机制。(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导师潘海啸教授的悉心指导,上海市松江区规划局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城市规划局提供了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2003-

20、04注释 由于城市内部用地的紧张,大学城的空间选址多数位于城市空间拓展的新开发区域,如上海市松江区的松江大学城位于松江新城沪杭高速北部的新开发区域,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提出的“南拓”轴上。也有部分城市提出对城市中原有的高校较为密集的区域进行整合与再开发,如上海市杨浦区提出的包括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大等高校的以再开发为主的东方大学城发展计划。笔者所讨论的是新开发模式下的大学城地区的空间布局相关问题。 图书馆作为校际共享存在操作上的困难。笔者更倾向于将图书馆资源列为校内共享资源范畴。参考文献 Yuan B. Singapor High Technology Cluster:O

21、rigin and present situation. Journal ofProperty Research, 1992 亨利埃兹克维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王浒,对我国高校布局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82 顾朝林、赵令勋,中国高科技产业园区.中信出版社,1998 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高蓓,中国大学城(大学园区)建设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广州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2001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南京仙西地区概念规划.2002 Hionck. C. S. Pet al., Science Park & the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GroomHelm. London, 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