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0098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25 大小:1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规划书(完整规范标准版).doc(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方案申报单位:(盖章)推荐单位:(盖章)目录一、背景和意义6(一)“智慧城市”成为世界各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6(二)“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8(三)*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101、是实现*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02、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113、是*城市运行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124、是*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12(四)建设“智慧*”亟待解决的问题13二、现有基础和优势14(一)优势条件151、区位优势明显152、创新实力强劲153、产业基础雄厚164、文化底蕴深厚165、人才优势显著17(二

2、)工作基础171、健全组织机制172、完善规划体系183、营造良好环境184、强化考核监督195、设立专项资金196、强化科技支撑19(三)“智慧*”建设发展现状211、信息基础设施完善212、关键技术支撑引领223、智慧产业发展迅猛244、智慧应用融合渗透27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32(一)“智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32(二)建设定位与目标341、建设定位342、发展目标34(三)顶层设计36(四)建设重点38(五)实施原则401、政府主导,企业主体412、统筹规划,协调推进413、服务为先,民生优先414、产用结合,互动发展415、重点突破,示范带动426、制定标准,重视安全42四、“智慧

3、*”重点示范工程42(一)“智慧*”公共服务平台I-City365421、概述422、建设目标443、建设原则454、平台技术方案465、平台实施方案59(二)智慧公安云621、概述622、技术方案633、实施方案73(三)智慧市政751、建设目标762、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773、实施方案85(四)“智慧*”系统安全体系851、系统安全需求852、系统安全架构873、系统安全公共服务平台894、示范系统安全方案935、“智慧*”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103(五)“智慧*”标准体系建设1051、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草案1052、智慧城市标准制定思路1063、研制并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1084、“智

4、慧*”系统安全标准体系建设1085、建立智慧城市数据元动态标准化平台110五、“智慧*”组织与实施1101、实施与步骤1102、组织方式1113、建设计划115六、特点和创新点1151、主要特点1152、创新点118七、组织与机制保障1191、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组织领导1192、完善管理体制1203、建立投资保障和约束机制1204、加强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估1215、强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1216、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1227、引导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加快发展1238、开展智慧城市交流合作1239、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123八、运营模式与融资模式1241、运营模式1242、投融资模式125一、

5、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挑战历史新高,城市规模持续加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城市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城市高资源消耗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持续动力不足、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增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城市安全日趋严重等。城市的健康发展亟需探索发展新模式、新途径,引入新方法,全面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希望。“智慧城市”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形成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

6、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实现“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发展目标。(一) “智慧城市”成为世界各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城市智慧化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标志,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的又一次新突破,是新一轮发展竞争的重要着力点。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智慧城市”理念一经提出,就迅速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并开始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战略,目前全球大概有200多个“智慧城市”的项目正在实施中。-美国。2008年,IBM正式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希望通过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投入,振

7、兴经济并确立美国的未来竞争优势。2009年,美国政府正式将其作为保持和重夺国家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 的核心要素和突破点,是智慧地球落实到实际的现实举措,在“可持续发展、团队精神、健康生活、奋斗和成就”的未来城市发展四大核心理念下,美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注重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欧盟。2007年,欧盟提出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付诸实施。2010年,欧盟出台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未来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智慧型增长,即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知识创造和创新,发挥人的智力资源,实现智慧型城市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制定了

8、智慧城市框架及物联网等智慧产业发展路线图。-日本。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 提出“智慧泛在”构想。 该战略旨在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医疗保健”和“教育人才”三大公共事业。(二) “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政治含义,在世

9、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在特定历史时刻交汇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信息化、抢占竞争有利位置的主要抓手,是实现“四化同步”、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积极稳妥地加快城市建设,以信息化技术解决城市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成为社会焦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升温,但整体上仍处于以试点示范探索有效建设模式的阶段。 我国对智慧城市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

10、)中,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要引导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涉及的物联网、云计算产业也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地政府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抢占智慧城市建设的先机,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300多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规划,4个直辖市中有3个,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10个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各地因区位优势、产业现状及体制情况的不同而在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上模式各异。-北京。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为应用导向型,以解决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11、提高为重点,关注企业、市民、政府的智能化应用,通过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武汉。武汉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是科技部首批两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建设理念是“规划先行、行业应用并举”,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做大做强智慧产业。按照“基础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优先选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进行先行示范建设。-宁波。宁波是国内首个系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宁波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成都。成都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

12、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以发展智慧政府、公众服务、壮大产业为目标,提出要以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为依托建设“智慧*”,大力推进城市信息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三) *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1、是实现*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0年,*省出台的*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就提出了构筑“智慧山东”、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先行省份的发展目标,坚持“设施先行、创新驱动、以用兴业、重点突破、协同发

13、展”的原则,确立应用牵引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以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2012年,在*省政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加快建设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逐步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的“十二五”发展目标。7月,*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定了建设“智慧山东”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群,推动山东信息产业发展,促进山东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服务和应

14、用发展示范型省份。中国移动将投入500亿元用于“智慧山东”的建设,*省开展了省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省各级政府按照集约、联合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协调解决建设“智慧城市”中信息基础设施、TD+WLAN示范工程、“智慧城市”门户和智慧应用等政策性问题,统筹资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市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并成为*省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城市之一。作为省会,*智慧城市建设顺应了技术变革和现代城市发展演进的时代潮流,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进程的探索实践,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加快“智慧*”建设,对我市

15、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市继续处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运行压力空前增大, 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等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矛盾加剧,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现实环境与社会期望的差距,导致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产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各种困难和矛盾的有效途径。*省、*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省委、省政府一直要求*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继续发挥龙头、示范、带头、辐射作用。*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美丽*”作为省城今后一个时期城市

16、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心任务,全力打造“*特色突出、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管理井然有序”的“智慧*”,加快*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进程。3、是*城市运行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关键措施在于:创新政府服务方式,积极构建政府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强化政府服务保障,切实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改善社会民生和健全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服务、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可以极大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从而有效支撑服务型

17、政府的构建。4、是*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市“十二五”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目标是: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着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主体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的高层次产业结构。加快建设信息服务、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业中心,重点加快培育新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牵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应用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科技、经济增长点;以“两化”深度融合改造

18、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四) 建设“智慧*”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由于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困难,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十分巨大;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运行和社会管理面临提高发展质量的压力、创新社会管理的压力、巩固生态文明的压力以及提升能力素质的压力。经济社会各领域正面临着全新挑战,迫切需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挖掘、实时整合、有效配置城市资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市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1)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不够深入,农业农村、两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19、在装备制造领域,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度不够;(2)政府信息和数据条块分割,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仍然滞后,尤其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亟需加强。通过建设“智慧*”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基于城市自身资源禀赋合理定位建设目标,有效进行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包括结合*的特点提出“智慧*”建设的未来、愿景、思路、目标、任务等;(2)如何尽快打通政府信息和数据条块分割现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建设协同和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集中体现到人民切身关注到的各类民生服务,同时保证智慧城市建设与实施的连续性、弹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3)如

20、何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筹措与投资效益问题;(4)如何合理引入测评、监理、运维等机制,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可靠。二、现有基础和优势 *市是*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及教育中心,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现辖6区、3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2011年户籍人口681.4万,是“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是“十大幸福之城”和“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之一,是国家首批创新型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智慧*”,*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坚实的工作基础、产业环境和建设条件。(一)优势条件1、区位优势明显*南北联接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

21、两大产业带,东西贯通中部发展区和东部发达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发达的交通系统、完善的网络基础条件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00公里半日经济圈内人口2.5亿,使*作为全省最大的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散地的功能更加突出,是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等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良好载体;800公里一日经济圈内含全国1/3人口和经济总量,连接京津、沪宁都市圈,具有参与东北亚经济圈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良好条件,是京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腹地和产业承接地。2、创新实力强劲*是科技部、发改委两部委授予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连续5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是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工

22、作示范城市,全国第二家“软件名城”。万人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位,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第四位。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多块金字招牌先后落户*。3、产业基础雄厚“十一五”期间,*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2011年达到4400亿元,比“十五”末翻一番,进入了实体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制造业相对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机械制造产业基础较好,拥有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产业3个,过百亿企业4个。其中,全市软件

23、和信息服务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10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为5.03%。拥有浪潮等中国信息产业龙头企业。4、文化底蕴深厚*南依泰山,北跨黄河,风景秀丽,泉水众多,素有“*”之美誉,气候宜人,是典型的宜居城市,为世界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城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孔孟等儒家先驱的诞生地,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迹众多,人文荟萃,齐鲁文化的交融,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社会安定,犯罪率连续5年居副省级城市最低,被评为全国“社会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中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投资环

24、境极力推荐城市”之一。5、人才优势显著*作为省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人才资源丰富。现有高校39所(加成人高校和社会办学共66所),拥有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178家,高级职称8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120万人,万人拥有高级专业人员138人,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459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二)工作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围绕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立足本地优势和特色,制定了构建*特色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显著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打造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慧产业应用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

25、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工作基础。1、健全组织机制早在1996年,*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50多个市直机关一把手为成员,负责确定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及重点企业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形成“一个领导小组决策,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和“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全市促进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2、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实施了*市“十五”和“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26、等重点行业专项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2010年,编制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市“十二五” 工业和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市“十二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划体系。3、营造良好环境城市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规章,加强了信息市场监管、信息化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加强了信息化宣传力度,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的

27、信息化素质,营造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功举办了六届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4、强化考核监督加强工作绩效考核,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科学评判县(市)区、部门信息化工作实绩。 5、设立专项资金设立了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资金额度6000万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和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1亿元,每年根据财力增长情况予以增加。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和跨部门信息化

28、重点业务系统、示范项目建设等。专项资金为国家、省扶持项目搞好配套、引导全市信息产业健康发展、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6、强化科技支撑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支持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提高共性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共有重点实验室7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1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26家;二是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提升企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共有企业技术中心234家,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56家;三是完善园区创新体系,提升园区创新创业支撑能力。共创建

29、国家级科技园区4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9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先后落户*。齐鲁软件园、*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孵化器达100万平方米,国家级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3家,在孵企业1000余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建成科技中介机构269家,其中生产力促进机构23家(国家、省级各3家)、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4家、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6家、技术推广机构7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4家;四是加强

30、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引才和引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引进和和培养一批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专门设立了每年规模为1亿元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组织实施“5150引才计划”和“百千万海内外人才引进工程”,面向海内外引进150名高端领军人才,1千名专业素养较高的创新人才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人才,1万名各行业紧缺适用的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已经引进209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 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三)“智慧*”建设发展现状1、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市是“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基本构建起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64

31、6G,速率20M以上光纤覆盖市区和县城驻地90%以上楼宇,速率2M以上宽带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2G、3G无线网络已覆盖全市。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为137%,互联网宽带用户普及率为48%,有线电视用户入户率为95%。通信网路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方向发展,网络规模、技术层次和服务手段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已经建成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中心的建设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处理器构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完美实现了国家大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目标。*中心的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速度达到每秒1100万亿次浮

32、点运算,约相当于20万台PC机的计算总能力。*中心有效外存容量超过2PB,并可线性扩展。*中心大规模的计算资源、海量的存储资源以及快速的网络支持,为智慧城市中求解复杂问题和开展海量信息处理提供高计算能力使能技术。已经在海洋科学、气候气象、药物筛选、金融分析、信息安全、工业设计、动漫渲染等领域提供计算和技术支持服务。已经建成辐射全省的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承载与运算平台。该平台由超过5000台高性能服务器组成,总带宽达到300G,可完成超过300万人同时在线访问与数据交互,可为智慧城市各类应用提供稳定的承载平台,存储空间可随时扩容,从而保障智慧城市数据的安全存储。以无线传感网、射频识别、信息技术应用

33、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建成了一批智能电网、智能社区等方面的智慧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关键技术支撑引领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等。我市在三种关键技术研发上具有很大优势,已经成功研发了大量科研成果,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已经产业化。-云计算。我市浪潮集团于2010年发布了云计算战略“云海In-Cloud ”,成为国内首家发布完整云计算战略的企业。浪潮集团着力国内“行业云”应用,依靠自主创新,重点发展云基础装备、云操作系统和面向行业的云应用系统。目前,浪潮已成为我国在云计算领域,唯一一家可

34、以提供自主、软硬一体化的云技术、云装备、云计算操作系统、云安全产品方案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拥有云计算专利超过150项,云标准6项,均居国内行业首位。2011年,浪潮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自主研发设计了国内首款8路高端服务器,研发出中国第一台32路高端容错服务器,中国第一台高密度服务器,打破了国际品牌在高端多路大型服务器领域的垄断,成为世界第三家能自主研制和生产高端服务器的厂商。5月31日,发布了中国首款自主云计算数据中心操作系统“云海OS”。云海OS与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集装箱数据中心,共同构筑了浪潮在云计算IaaS领域完整的产品方案能力,成为中国第一家有完整IaaS自主技术体系的云计算厂

35、商。浪潮推出覆盖14个行业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增强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加快实现从软硬件一体化供应商向云计算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的全面转型。这个覆盖14个行业的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建筑、化工、医药、军工、快消品等企业云,三网融合视频云、金融、通信、烟草、电力等行业云,以及公安、医疗、交通、环境、税务等政务云等。我市中创软件创新性地将云计算技术引入中间件领域,中间件云件InforSuite Cloudware提供全面的云计算建设方案,针对云计算的不同服务模式,提供了从基础设施资源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到云平台安全服务全方位的工具支撑。我市还拥有大量从事云计算技术研发、云计算运营及增值服务中心、

36、云计算系统设备制造基地和云计算数据处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物联网。我市相关产学研单位在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架构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代身份证阅读(验证)机具、RFID纸标签、银行芯片卡、物联网中间件等技术居国内前列。2012年,国内首批物联网研发示范基地中商德铨物联网研发基地落户*,该基地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试验与检测中心、数据处理中心、RFID研发中心、物联网行业应用研发中心,该基地的建设将大大提升我市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海量数据处理。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是支撑城市智慧化的关键技术。浪潮集团在国内首创8控系统

37、体系架构,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国产PB级海量存储系统零的突破,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世界第三个掌握高端存储核心关键技术的国家。3、智慧产业发展迅猛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高端智慧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基地和园区建设,打造企业集聚、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整合政、产、学、研、用、资、介等各种创新资源,通过挖掘一个,培育一个,成熟一个,示范一个,构建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最终形成在省内、国内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云计算产业。浪潮集团在云计算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能力,拥有完整的

38、云计算产业链,涵盖云基础装备、云操作系统、云应用中间件、云服务等领域。我市以浪潮集团、中创软件为龙头,依托*省云计算中心(国内首家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的省级云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构建了*省云计算产业技术联盟。围绕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打造一流的云计算产业链,2011年,云计算产业产值达到400多亿元;-物联网产业。*市坚持以用兴业、产研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市物联网企业发展到300多家,成为*省最大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我市在物联网的传感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大层面具备了一定发展优势,基本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

39、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从传感层面看,我市拥有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标签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具备了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的设计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从网络层面看,我市基本构建起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2G、3G无线网络已覆盖全市。从应用层面看,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器、信息安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嵌入式软件在信息家电、通信设备、自动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党政机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广泛应用,两化融合水平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物联网产业产值达到200

40、多亿元;-智能制造产业。以二机床、铸锻所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推广应用华天软件国产三维CAD/CAM软件为切入点,大力提升*市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温总理在视察华天软件时,对我市制造业高端智能化创新发展表示肯定和赞许,他总结说:“由制造到创造,软件是个桥梁。”2011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到300多亿元;-智慧电网产业。*智能电网输配电装备产业走在了国内前列,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齐备、国内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智能电网变电、配电装备为主、发电、输电、用电装

41、备为辅的产业链。智能电网输配电装备产业已经被*省列为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集群之一,并成为*市的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高新区智能电网输配电装备产业集群是从事电力电子、电力软件、电力设备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达到122家,规模以上企业26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6家,从业员工2.2万人,2011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力一次设备电力电子设备电力自动化设备电力仪器仪表信息服务与软件电力行业各环节智能电网输配电装备输配电装备输配电装备输配电装备输配电装备输配电装备输配电装备产业集群产品系列调度4、智慧应用融合渗透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技术在我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42、务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市政”、“平安*”、“食品安全”等应用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提升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和效率。4.1 “数字市政”2010年,我市成为“感知市政”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市政公用局、泰华电讯、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共同推进国家级“感知市政”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市“数字市政”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数字市政监控中心、三大平台和八大业务应用系统。数字市政监控中心由网络中心、运行运营数据集成中心和监控指挥调度中心组成。网络中心将市政公用局、气象局、水文局、市交警、各区有关部门、局属各单位联接为一个网络,实现互连互通,资源共享。运行运营数据集成中心实时采集八大行业、42个数据类

43、、近500个指标项,并对这500个项目进行统一集成处理和分析。监控中心承担着*防汛等重大事件的应急指挥工作,承担着对城市水质、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照明、道桥、防汛的安全运行和服务质量的24小时监测监控。建立了面向市政公用局管理中心的市政资源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市政运行运营数据集成平台、市政综合监管指挥决策平台的三大平台以及面向*市政各行业领域的数字化应用系统群。通过数字市政平台的实施,加强了对下属企业及部门安全生产的监管,及时掌握当前市政公用事业各行业运行运营情况和安全事故的处理过程,减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城市市政管道和设施的破坏,及时发现和更换过期使用设施,降低重大事故的发生几率和相关损失,

44、保障设施的安全运行和城市正常运转。通过公共服务质量监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保障了水、气、暖等民生服务的供给持续平稳,增强了市政公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我市数字市政系统荣获 “2012年度Esri最佳应用奖”。数字市政建设期间,我市牵头申报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被国家水专项办确定为优先启动项目,项目经费总预算3.0亿元。该项目围绕着水质风险识别、水源生态修复和水厂净化处理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完成关键技术14项,形成技术标准和规范草案14项,研发新材料、新设备 3项,申请专利70项(授权22项),形成中试研发基地3个,核心技术成果已经用于4项示范

45、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初步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净化处理的技术支撑体系框架,为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科技保障,同时为十二五”水专项南水北调项目启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成为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饮用水水质预警、监测、修复、净化、应急、输配等多层面的综合示范城市。4.2 “平安*”*以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导向,以积极预防、控制、打击犯罪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建设“平安*”,被公安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称号,实施并完成了两期“金盾工程”建设,全市人口管理、技术安防、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等基础工作有了较好的基础,保证了全市良好的治安态势。2011年*市民安全感和满

46、意度分别达到了96.6%和96.7。*市以平安建设为纲,积极推进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体系建设,并推进以“天网”工程为载体的社会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和视频监控“村村通”工程,初步形成了数字化、智能化、全天候动态视频监控联网联控格局。目前,全市纳入公安管理的视频监控探头已达16万个,基本实现了市区监控到街巷、农村监控到村头。在保障城市安全、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08年,开通了集“网上办事、在线服务、执法监督、虚拟警务、舆情引导”等主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电子警务平台“*公安服务在线”。形成了以“*公安服务在线”为主站,包含*交警信息网、网上车管所、*消防365服务中心、*禁毒、*网警等五个部门

47、网站的便民服务群,“网上自编预选车牌号系统”、“网上申办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系统”(我市是全国首个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在互联网上实现异地办理的城市)、“网上申办护照系统”、“网上驾考模拟系统”、“网上受理行政复议”、“网上受理国家赔偿案件”、“网上信访系统”等11类公安业务的各个网上受理系统正在为*市民提供24小时的便捷服务,共开通了户政、车管、出入境、交通等11类105项公安业务的在线办理服务业务。截止目前,*市先后有1500万余人登录网站,在这个没有围墙的网上公安局办理业务、咨询难题、浏览信息。据统计,网站为群众在线办理各类公安业务达64.5万余件,直接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1亿余元。2011年,*市公安局与浪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市公安局“公安云计算中心”正式全面启用。“公安云计算中心”启用后,*公安将充分发挥云技术高度整合信息的作用,实现跨部门、跨警种,甚至跨地区的信息共享,破解信息警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