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沈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沈政发201024号 关于印发沈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沈政发20102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现将沈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0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七月三日沈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02015年)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国家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根据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沈委发201011号),结合
2、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面临的形势和基础条件(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头作用显著的城市,具有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等特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沈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来说
3、,经济结构不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矛盾仍然突出。我市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由“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加快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市在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当前,沈阳老工
4、业基地振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迫切要求我们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措施,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当好排头兵。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推动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沈阳经济区改革与发展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机遇,也是沈阳经济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创新辐射源,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资源集成和综合配套能力,在区域范围内促进创新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有利于
5、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发展方式的创新,为东北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发挥领军示范作用和提供成功范例。(二)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势。经济发展优势。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592亿元,经济总量由副省级城市第10位提升到第8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5816元(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08447,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就超过了40%,迈过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起始临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创新资源优势。2009年,
6、全市拥有科技人力资源近50万人,两院院士28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0所(其中本科高等院校19所),拥有市级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0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6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26家,其中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1家,其中国家级13个,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2009年专利申请77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920件;专利授权36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02件。2006年以来,全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9项,获得省级科技奖励567项,取得了R0110重
7、型燃气轮机、正电子扫描成像系统等60多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变压器、鼓风机等国家级行业研究所及技术检测中心设在沈阳。初步建立起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体制环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多次承担国家的重要改革试点任务,先后2次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有10余项综合配套改革和20多项单项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开先河,积累了改革经验,夯实了改革基础。近年来,沈阳市在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均取得显著成果,先后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
8、造业发展”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市业已确定科技体制创新为全市开展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之一。改革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全社会形成了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区位条件优势。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沈阳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中心、经济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区域,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部,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门户、物流服务和交通枢纽,是国内参与东北亚经济循环的中心地带。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从
9、2005年开始,沈阳经济区8城市(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就开始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各城市已签署60余项合作协议,促进了区域内优势产业整合,加速形成了对内对外开放与合作的良好区域环境。目前沈阳经济区已成为国内城市群发育最好、经济区域合作进展最快、基础最扎实的地区之一。2010年4月,国务院批准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肩负起在特定领域先行先试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光荣使命。(三)沈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制约因素。一是城市创新尚未形成合力。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工作缺少协调配合,公共政策统筹协调
10、不够,财政投入没有形成合力,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缺乏有机协调。二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沈阳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互动机制,企业创新缺少外部支撑,高校、科研单位成果未能充分向应用领域转移。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尚不完善,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的服务和条件仍显不足。三是高端创新人才不足。缺少重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人才,缺少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缺少高端管理人才,制约我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营造创新友好环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壮大创
11、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发展创新文化,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实现“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的跨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不断提升城市的持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创新,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原则。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统筹科技、产业、社会文化创新,把坚持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取向,全方位实施城市创新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经济科技融合,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加强经济系统与科技系统的融合,加强科技发展路径与经济发展路径的融合,加强经济组织系统与科技创新
12、系统的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产业创新为主导,着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的原则。把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摆在突出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瓶颈,着力实现科技创新,突出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前移,引导高校院所研发重心向应用转移,促进技术和产业向价值的高端延伸,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坚持区域互动,着力集聚创新资源的原则。充分发挥开发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策源地的作用,通过开发区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市经济与科技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从而形成集成创新能
13、力。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和集聚功能,引领区域互动,带动区域创新,在更大层面上集聚创新资源。(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5%以上,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机制高效、创新环境优良、创新人才荟萃、创新实力雄厚、创新
14、成果丰硕、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的区域创新中心,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并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建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三、加快推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一)创新发展理念。以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突出沈阳的科教优势,带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突破资源制约瓶颈,促进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发展路径由资源消耗向生态循环转变、发展空间由一维向多维转变,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提升。促进和谐城市建设,实现经济
15、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促进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公共创新资源使用的公开、公平和社会化。建立创新资源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联合打击侵权行为。建立信用监督机制,促进社会信
16、用自律,保护创新活动。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制。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政府考核制度,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管理决策程序,健全听证公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文化事业、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三)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优化第二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优势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
17、业为先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环保制约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账户,对重点行业开展生态调整,对新兴行业和新建园区实施生态定位,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改造。完善资源节约长效机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循环型生产模式,加强低碳经济研究,促进节能减排,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转移,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兴产
18、业迅速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创新社会发展模式。建设学习型城市,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发展融为一体、相互适应的学习型城市。提高优质教育供给水平,从早期教育抓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设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丰富面向社会的教育方式,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体系,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建立基本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运行模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
19、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以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赛事为契机,加快建设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按照结构合理、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艺术中心、艺术大厦、全运场馆、博物馆等重大文体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构建村、镇(乡)、县(区)三级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建设工程;加强社区、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充分利用村村通宽带的资源,加强网络开发利用,普及文化、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整合村级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村级文化活动平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创新文
20、化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文化项目建设,培育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增长点。创新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改善城乡民生。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保险制度,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推进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五)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进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全力打造绿色经济、静脉产业、环境宜居、绿色政府、公众参与、低碳城市等6大示范城。积极推进大浑南样板新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和谐、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城市,为推动沈阳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
21、试验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四、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一)加快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推广高新技术应用,有效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沈阳新型工业化进程,力争成为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东北三省先行城市。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于东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重点发
22、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商贸、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实现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大都市和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主体,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依托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完善金融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股权投资、金融外包服务等新型金融产业,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开展区域间金融合作,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把我市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及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
23、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超大体量的高端商务设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入驻我市;依托沈阳的区位优势和沈阳经济区的产业基础优势,放大“制博会”、“世园会”、“冰雪节”等展会的品牌效应;着力构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广告业为支撑,其他商务服务为补充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加快完善都市商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社区商服中心三级商贸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增强对区域的服务辐射能力。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关东文化、工业文化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文化旅游设施等优势,优化相关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重组沈阳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重大文化
24、旅游项目建设,构建沈阳经济区大文化旅游圈,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工业旅游等,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三)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发展基础。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推动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和都市观光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功能向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拓展。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区、农业经济区,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培育、引进有牵动力的大型农事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育种、农业信息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推
25、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进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农产品出口。深化农业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农村改革。(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沈阳产业基础优势、人才集聚优势、技术装备优势,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技术、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沈阳机床、沈鼓、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
26、所,以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建设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基地、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基地、IC装备产业基地、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重大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大型煤矿采掘及洗选成套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特(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百万吨级乙烯装置成套设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关键设备、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机组关键设备等。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速加工中心、大型镗铣加工中心等。IC装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重点发展PECVD设备、罗茨干
27、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凸点封装涂胶显影及单片湿法刻蚀设备、IC装备机械手及硅片传输系统系列产品、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和成套设备、汽车电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高速客车接触线和承力索、信号系统等高速铁路装备,通风环控系统、AFC自动售检票系统、BAS设备监控系统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物流技术装备,重点发展AGV物流自动装卸设备、智能化物流仓储设备、配送及交通系统等。信息产业。依托东软集团、沈阳先锋、沈阳昂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水平,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28、。重点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通信、数字视听、物联网技术及设备、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建设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通信产业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软件和服务外包,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承接国际外包等。通信,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产品,建立从终端到系统的完整产业链。数字视听,重点发展大屏幕数字高清平板电视、激光电视、网络智能多媒体终端等。物联网技术及设备,重点发展物联网所需关联器件与设备,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设备,超级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设备等。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原创动漫及其衍生品生产和推广,游戏研发设计,动漫加工代工,广
29、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艺术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品创意创作等。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沈阳三生制药、辽宁诺康制药、东软数字医疗、辽宁成大、东北制药集团、沈阳药科大学等骨干企业和高校,促进医疗设备和新医药项目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现代中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重点建设浑南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棋盘山眼科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民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生物医学工程,加快发展生物医学设备、生物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等,重点发展多层CT扫描设备、MRI、PET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参数心电监控仪、高强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新型医用内窥镜、生物分子核医学显像等设备,新型骨关节、血管
30、支架等产品;现代中药,重点发展用于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的中成药,质量稳定可控、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等。化学新药,重点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结核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小分子药物,控释、靶向等各类新型制剂等。生物新药,重点发展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单基因遗传病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单克隆抗体药物,眼科生物药品、诊断试剂、新型酶制剂、核酸类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及生产流程外包服务,引进著名医药外包企业,培育生物医药产
31、业新的增长点和创新发展模式。航空产业。以沈阳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托沈飞、黎明、601所、606所、626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支线飞机及部件、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浑南航空产业基地和北部通用飞机产业园。支线飞机及部件,重点发展波音和空客飞机大部件转包、冲8Q400总装及大部件转包、C系列飞机转包、直升机及航空结构件、ARJ21国产支线飞机配套部件、C919国产飞机配套部件。航空发动机,重点发展大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CF3410A发动机总装和维修、大机匣及短轴等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转包,R0110系列重型燃气轮机等航空发动机
32、技术衍生产品。通用飞机,重点发展塞斯纳L162轻型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SAC10商务飞机总装及零部件生产。飞机维修及服务,重点建设南航A320系列飞机维修基地、中一太客商务航空有限公司商务航空总部基地、通用飞机飞行员培训基地。新材料产业。依托东大冶金、中科三耐、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等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建设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建筑产业园和现代陶瓷产业园。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机械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材料、多金属复合材料,高技术新型金属结构材料、
33、功能性特种合金材料。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重点发展丙烯酸橡胶、合成纤维等精细化工材料,新型酶制剂、高性能水处理剂等生物化工材料,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有机硅、有机氟等化工新材料,高性能、新型催化剂及助剂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重点发展服务于建筑业、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现代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高效环保添加剂、高性能陶瓷制品以及产品性能改良剂等。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碳纤维、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电缆芯、碳纤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等。新能源产业。依托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公司、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沈阳华创风能有限公司、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
34、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开展传统能源清洁利用,推进康平、法库等风电场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15MW3MW单机大容量风电机组等风电装备,核电用泵、阀等核电装备,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及相关配套产品,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风电装备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沈阳隆达环保、沈阳禹华环保等骨干企业,把加强环境保护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垃圾处理余热发电、秸秆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余热供热、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重点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燃煤催化燃烧节能、工业废水沼气发电、变频器调速节能、干熄焦
35、、热泵节能等技术和装备等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成套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置成套设备、环境监测和环保监控仪器设备等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建设沈阳市静脉产业示范基地。(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全国文化名城,使沈阳成为文化创新的活力之都、魅力之都。成为优秀文化人才辈出、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先进和文化活动丰富的文化高地。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核心带动作用,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潜能,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整合沈阳经济区中部城市演艺、传媒、影视、出版发行等资源,不断
36、扩大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区的影响。建设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建设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基地,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棋盘山国际创意谷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沈阳杂技集团、沈阳出版发行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著名品牌,提升壮大传媒出版、演艺娱乐、艺术培训业,重点扶持创意设计、数字动漫、数字游戏、影视制作等行业,做大作强创意产业、传播产业和文化服务产业等文化产业集群。五、注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一)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建设。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创新投入
37、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产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模式,支持企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发展一批自主创新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股份制科技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以新体制、新模式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导、以科技合作项目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科技开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推
38、动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应用主体。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购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引导驻沈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确定研究课题,就地转化科技成果。鼓励我市企业购买、引进国内外发明专利。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围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对全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定期评价、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二)促
39、进创新人才集聚。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方式,积极实施“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凤来雁归工程”等各类人才引进工程,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围绕沈阳重点发展领域,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各类创新人才聚集沈阳的良好局面。对引进创新型、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予以资助。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和急需人才在购房、交通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
40、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快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资源集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与我市优势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沈阳培养优秀创新人才。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和科技示范户培训工程。构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以市场为主导、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全面推进多层次多门类人才市场建设,形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人才市场体系。构建人才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成
41、为我市配置人才的重要渠道。优化人才创业环境。鼓励各类创新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创业。推动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完善落实各类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型人才特别是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化。支持高层次人才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办、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激励人才创新。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在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大力宣传我市杰出创新人物和优秀创新企业。(三)提升科技成果研发转化能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界互动合作,携手促进全市的自主
42、创新。建设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布局建设若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础设施。深化产学研合作,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等新兴产业领域,新建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根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推动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四)构建创新平台体系。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依托企业、高等学校和科
43、研院所现有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开放式公共技术平台,向社会和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中试、检测等技术服务。鼓励大型设备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构建创业孵化平台。以规模化孵化器为重点,以专业孵化器为补充,大力支持以沈阳高新区为龙头的综合型孵化器和专业型孵化器建设,鼓励在沈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吸引国内外名校来沈投资兴建创业园和孵化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坚持孵化器与标准厂房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孵化器建设的新模式。构建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科技
44、经纪人队伍,推动中介机构向专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发展区域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非上市中小股份制科技企业产权流通。构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密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沈阳转移,探索国际合作新形式,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鼓励跨国公司以合资、合作、独资等形式在沈建立研发机构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探索在国外建立科技合作窗口,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和研发中心,积极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资源。支持产学研单位及社团举办高水平国际科技展览、学术会议等活动,畅通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渠
45、道。六、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一)弘扬城市创新文化。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育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倡“崇尚创新、勇于突破、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通过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等方式,做好创新型城市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起激励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强创新文化精品创作,开展各类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城市景观和网络宣传等,展示城市创新文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强化企业家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地位,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使沈阳真正成为
46、创业者的乐园。(二)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引导创新多元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对创新创业的多元投入,引导各类银行对高新技术项目、自主创新产品出口给予信贷支持。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天使基金,为国家及省支持项目按规定进行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保险试点等,探索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通过参股、提供配套投资和奖励等方式,吸引境内外资金来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境内投资机构来沈阳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发挥科技投资公司、创投公司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投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和完
47、善信用体系。开展信用沈阳建设,推动形成市、区两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提供担保,健全财政资金对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补助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设立股份公司,推动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储备拟上市优质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支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试点。对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三)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提高创新型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政府投资监管、国有
48、资产监管、政府决策等方面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确保公共财政向公共事业等民生领域倾斜。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并形成互动,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立科学、严格、精细、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实施多元联动的综合开发模式,科学确定开发建设时序,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合理规划社区规模,增大公共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认真实施沈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创造、使用、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大专利科技经费投入。认真落实沈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