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70123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结构化整洁版本).doc(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第一章 总 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TRANBBS城市TRANBBS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含开发区)内的一切规划、TRANBBS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近期 20032007年 中期 20082012年 远期 2013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文本中粗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2、 本规划自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总目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金融、港口、旅游城市,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形成现代化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力,到规划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接近国内一流大城市的相应水平。 形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温州都市区,到规划期末温州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确立影响全国、辐射浙南闽东的中心城市地位。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3、、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向资源配置市场化、合理化,经济运行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形成现代化温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的构架,到规划期末,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TRANBBS交通、公用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社会风气良好、公共秩序井然、生活环境优美为重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中心聚集,南北伸展 进一步强化市域中心城市的建设,提高对周边城镇和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乐城-黄华平

4、原和温瑞平原是温州中心城市功能延伸的主要发展区,市域南部的鳌江流域下游的城镇作为温州市域南部中心发展区。 2、点轴开发,分片均衡 以温瑞平原为核心区向南北两翼伸展形成温州市域的一级发展轴,通过轴线的带动作用,均衡各片区域的城镇发展。内陆山区的城镇在健全区域基础设施和改善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扶植重点城镇发展。 3、优化小城镇(重点镇)布局 打破原有的城镇分布格局,突出并确保重点镇的建设,将邻近区域中心城市的一般建制镇并入区域中心城市;对那些镇与镇之间距离过近甚至已经连成一片,密度过高,且人口、面积规模过小的一般建制镇进行合并;对那些不适应区域整体发展,既无产业支撑又无发展前景的一般建制镇,在方便群

5、众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重组。 第四章 温州都市区规划 1、人口、用地规模 2020年末,都市区人口为44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为416.6平方公里。 第五章 城市规划区、城市性质与规模 温州市中心365JT城市的城市365JT规划区 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县行政辖区及瓯北片、七里片(以瓯北柳市快速路为界),总面积为1423.6平方公里。 1、城市性质 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浙南闽东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2、城市职能 1温州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2辐射浙南、闽东的区域中心城市; 3我国轻加工工业基地之一,国际性的轻工业城市

6、; 4我国大区域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5港口城市,浙江省南部地区的365JT交通枢纽; 6旅游服务基地; 7具有滨海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 3、人口规模 规划确定温州近期(2007年)城市人口为200万人左右;中期(2012年)城市人口为225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不超过260万人。 4、用地规模 近期城市建设用地为179.26km2(人均89.63m2),中期用地为206.5km2(人均91.78m2),远期用地为259.71 km2 (人均99.89 m2)。 第六章 中心城市用地布局 1、城市形态与发展方向 背倚大罗山、吹台山等绵延青山, 面向瓯江和东海, 形成

7、“负山面水的半环形”的城市形态,由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拓展。 城市发展按照“东拓、西优、南连、北接”的策略:东部向永强、洞头拓展;西部以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优化发展为主,限制大规模开发建设;南连瑞安;北接乐柳、上塘。 2、“双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结构 由自然山体、水体和规划绿楔等生态廊道,中心城市按照主城区、永强副城区、瓯北片、七里片、洞头片五个组团规划建设。 现主城区建设城市的主中心。温州老城规划为市级商业零售中心,在建的行政文化中心为全市行政文化中心,杨府山以东建设金融、商贸中心,瓯海中心区是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永强副城区建设龙湾中心区,承担城市副中心的职能。 3、城市建设开发模式 综合

8、兼顾各片区的开发建设。扶持永强副城区发展,适当疏解主城区的密度,同时改善其居住、交通环境。 在杨府山东北区域和瓯海大道、轻轨沿线围合区域附近形成较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其它区域依次形成中低密度开发。 4、功能布局 各组团均综合发展,功能各有侧重并突出特色。 1主城区:以生活居住、公共活动、对外交通、科研教育为主。 2永强副城区:以生活居住、工业开发、对外交通为主。 3瓯北片:以工业、生活居住为主。 4七里片:以对外交通、工业为主。 5洞头片:以居住为主、休闲、旅游、对外交通为主。 第七章 中心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公路 积极建设由绕城西线、绕城北线、东海大道、绕城南线构成的绕城高速公路环及洞头高

9、速公路(详见第41条),并建设沿海高速、金丽温高速和诸永高速等高速公路加强与外界的TRANBBS交通联系。建设高桐公路作为104国道的分流道。 2、港口 充分利用瓯江口内外的港口资源,内外并举、合理分工,以七里、龙湾、大小门岛、状元岙港区为主体。 1淡化老港区货运功能,除保留部分岸线作为短途水上客运及国内外旅游船基地外,其余岸线逐步改造成为TRANBBS城市生活岸线。 2调整杨府山港职能,中远期将取消货运功能,作为短途水上客运及国内外游船基地。 3调整改善龙湾港区,中期发展成为以国际集装箱及件杂货运输为主的外贸港区,集装箱装卸能力可达到100万TEU;远期承担杂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功能将转移到七

10、里港和洞头港。 4加快七里港区的开发建设,是能源物资进口、腹地内外贸物资中转、国际集装箱转运的综合性港区。 5发挥大小门岛港区中转运输能力,使其成为集石油、化工品运输、储存和加工的石化专用港区。 6.启动状元岙港区建设,实现温州港由地区性港口向主枢纽港的战略转变,确立主枢纽港地位。 3、铁路 1新建甬温铁路和温福铁路;改造金温铁路,提高输送能力。 2在潘桥新建温州编组站,按照二级四场3003000米用地控制,结合编组站新建货运站。 3在瓯海大道以北、金丽温高速公路以西建设新的客运站温州西客站。 4新建瓯北、七里站及中等规模货场。 5新建七里支线及引线至洞头港;温州西站预留温福线分上、下行设置疏

11、解正线的条件。 4、航空运输 近期对现有机场进行改扩建,包括扩建侯机楼、增建站坪等设施。 在灵昆岛以东洞头半岛工程用地上预留机场搬迁用地。同时,进行机场远景搬迁的选址方案比选,并进一步通过区域分析和专业TRANBBS技术论证,确定选址方案。第八章 中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快速路 TRANBBS规划建设11条快速路,连接绕城高速公路环。 快速路分别是104国道中心城区西侧改线段、三桥路及其延长段、金丽温高速城区段、甬台温高速城区段、民航路南塘大道及其延长段、瓯海大道、滨海大道、环山南路及其延长段、瓯北柳市、柳市大门岛和灵昆洞头快速路。 2、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 1主干路:主城区主干路呈“十三横

12、二十六纵”的布局形式;永强副城区呈“十一横八纵”;瓯北片主干路呈“三横八纵”;七里片呈“二横六纵”。 2次干路:主城区次干路共72条;永强副城区次干路共33条;瓯北片次干路共24条;七里片共16条。 3支路:主要的支路网规划集中在老城区路网的改善,新城区支返目傩柙谙乱徊愦蔚墓婊新涫怠?/p 3、城市广场 开辟多处城市广场,主要包括火车站北广场、火车站南广场、市政府广场、龙湾区政府广场、瓯海区政府广场、人民广场、汽车总站广场、各区中心广场和街头广场等。 4、停车场 规划公共停车泊位总量的35%设在市中心,26%在其他区,23%在分区中心,出入口停车场占12%,货运专用占4%。 5、公共交通 规划

13、2020年需要公交运营车辆3600辆,安排永强(占地20公顷)、双屿(16公顷)、瓯海古岸头(12公顷)、七里(14公顷)和上江公交枢纽(10公顷)五处公交保养场。 6、轻轨 规划逐步建设由四条线路组成的轻轨网络,规划预留两条线路,线路总长178.4公里。 1轻轨1号线:连接机场、龙湾中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商务区、行政中心、老城区(人民路)、双屿物流综合交通枢纽、铁路西客站、瓯海中心区、温州火车站,线路总长46.6公里。 2轻轨2号线:连接瑞安永强(滨海大道)机场灵昆岛七里柳市乐清,线路总长53.2公里。 3轻轨3号线:连接瑞安南塘大道南白象高教园区温州火车站民航路三江隧道西京黄田永嘉(

14、上塘),线路总长36.7公里。 4轻轨4号线:连接温州火车站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乌牛柳市,与2号线路接轨,线路总长24.0公里。 7、公路主枢纽 建设9个客运中心:分别位于双屿、瓯北、汽车西站、新汽车南站、南白象、永强、七里、龙湾、洞头。 建设7个货运中心:分别为双屿、南白象、七里物流中心及滨海、瓯北、古岸头、龙湾货运中心。 8、物流中心 1双屿物流中心,运输能力2010年为120万吨/年,2020年为200万吨/年,主要为市区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2南白象物流中心,运输能力2010年为180万吨/年,2020年为300万吨/年,主要为过境货物以及温瑞内河运输提供物流综合服务,远期发展成为物流园区

15、。 3七里物流中心,运输能力2010年为80万吨/年,2020年为150万吨/年,主要为七里港货物的集疏运以及七里片工业区提供物流服务,远期发展成为物流园区。 4依托状元岙深水港区,建设港口物流园区。第九章 中心城市绿地系统与河湖水系保护规划 规划至2020年,温州市基本形成复合型生态绿地网络系统,总的绿地面积3477.3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3.37平方米。 1、绿地结构 规划以东海、瓯江、外围山体作为绿化背景;绿心由大罗山和三垟水网组成,由绿心延伸的绿楔与自然山体及河流水系结合;利用景山、大罗山的余脉或水系延伸穿越城市,作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隔离;沿瓯江北岸在楠溪江、盘石山黄华(沿七里组团北侧

16、),翁垟组团北侧设置生态隔离带。瓯江南岸自西向东有牛岭山-五旗山、温瑞塘河、黄龙山-翠微山、蒲州排洪渠绿化带、毛竹岭绿化隔离带,永强片区内每隔2-3公里左右有一条宽约500米的绿楔作为生态绿地。 在绿楔中不得进行城市建设,以保留现有植被为主,适当加以改造。 自然水系作为绿化的轴线,水网密集区域和城市中的山地作为节点发展为城市公园,同时通过林荫道和街头绿地把这些轴线和节点连续成为网络。 2、城市公园 规划至2020年,共建城市公园39处。 主城区包括江心屿公园、松台山九山文化公园、海堂华盖中山公园、景山公园、白鹿洲公园、加洲乐园、双屿公园、黄龙公园、翠微山公园、马鞍池公园、蒲州公园、球山公园、儿

17、童公园、滨江公园、七都公园、梧埏公园、温州乐园、郭溪公园、瞿溪公园、娄桥公园、新桥公园、仙岩公园、茶堂公园; 永强副城区包括河泥荡公园、灵昆公园、炮台山公园、永昌堡遗址公园、永强中心公园、前岗山公园、创业公园、梅头公园、龙水公园、新川公园、天河公园; 瓯北组团包括罗浮双塔公园、瓯北公园、江头公园; 七里组团包括黄华公园、乌牛公园。 3、街头绿地和滨河绿地 布置在沿道路、海滨、江滨及其他河流水道两侧,规划宽度一般为两侧各10-50米,最窄处不得小于8米,需要建设一些活动设施及人工种植花草、树木,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绿地。 4、生产防护绿地 在铁路、高速公路、104国道两侧及污水处理厂周围、工业用地

18、与生活用地之间及高压线走廊沿线设置了一定宽度的隔离绿带。绿化以植树为主,也可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兼做生产绿地。 5、河湖水系整治与保护 整治和疏浚城区内包括温瑞塘河、永强塘河等河湖水系,达到主要航道通航要求;鹿城片勤奋河等十三条主要河道按规划要求严格管理。保护九山河,严格控制周围建筑及用地。 现状26条河道为重点治理河道,应通过清淤、拆除违章阻水建筑、改造出口闸门等措施,提高排水能力。三垟水网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湿地,为严格保护的水网,应禁止从事与水网湿地保护无关的一切建设活动,保持现有的调蓄能力。 6、沿海、沿江岸线利用 城市生活岸线,主要分布在瓯江两岸和永强沿海,是城市居民可以观江、望海、生活

19、休闲的场所。沿海以布置一定宽度(50100米)的绿地为主。 港口、工业岸线,主要分布在瓯北、龙湾、七里、洞头等片区沿江处,着重发展港口码头及临港工业及物流园区。 风景旅游岸线、自然岸线、生态资源保护岸线,主要分布在洞头各岛。可少量发展旅游业,保证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任何建设不得侵占城市生活岸线、风景旅游岸线和生态资源保护岸线,其它岸线根据建设需要可以作出适当调整。 第十章 中心城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总用水量 远期(2020年)温州市各组团人均用水指标取650700L/日,洞头组团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取500 L/日,到2020年城市工业、生活的总用水量接近200万立方米。 2、水资源利

20、用 引水工程可适当超前于城市用水的发展,保持引水、供水和用水三者之间的合理平衡,避免出现引水和供水工程过于超前于用水需求的现象。 坚持资源共享,设施共建,避免各自为政、供水设施重复建设,在整个规划区实现联网统一供水,实现供水效益的最优化。 珍惜水资源,加大节水力度, 并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加快污水处理进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证供水水源的水质。 保护珊溪水库水源,即赵山渡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304km2。远期洞头、七里及乐清用水不足部分建议调用滩坑水库。 3、水厂 1阳岙水厂:TRANBBS设计供水能力28.0万m3/d,水源为珊溪水库、泽雅水库。 2东向水厂:设计供水能力16.0万m3/d,水

21、源为瓯江、泽雅水库。 3西山水厂:设计供水能力15.0万m3/d,水源为瓯江、泽雅水库。 4状元水厂:设计供水能力39.0万m3/d,水源为珊溪水库。 5磐石水厂:设计供水能力12万m3/d,水源为南溪江或滩坑水电站,规划规模为30万m3/d。 6瓯北水厂:设计供水能力13.2万m3/d,水源为南溪江,规划规模为15万m3/d。 7永强水厂:设计供水能力20万m3/d,水源为珊溪水库,近期为配水站。 8西泉水厂:设计供水能力30万m3/d,水源为珊溪水库,规划规模为60万m3/d。 4、给水管网 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避免重复建设。管网布置以环状为主,枝状为辅。 管网建设应与用地规划和水厂建设相

22、结合,逐步扩大集中供水的范围和规模。第十一章 中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目标 逐步改善TRANBBS城市主要控制区域如居住区、风景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环境质量,全面控制重点行业的污染,对省、市重点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关停并转迁或限产一些重污染企业。重点污染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和行业规定的总量指标内,把温州市建设成为环境清洁优美的生态城市。 1.在TRANBBS规划区内,瓯江温州段的水质应达到类水质标准,市区内河水质也应逐步恢复到国家类地表水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为国家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近海水域生物资源保护区的海水水质保持在类水质。 2.市区大气环境质量

23、为级或好于级,郊区大气环境质量应达到级。 3.生活垃圾和粪便实现总量100%无害化处理。 4.规划区不同区域的噪声都应满足规范所确定的噪声标准,居住文教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 2、水环境 1.通过清淤、截污、引水、治污、绿化等工程,对市区内河和温瑞塘河进行综合治理,使河道水质及沿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对工业用地实行集中布局,以利于污水的集中处理,在规划区的东片可布置废水排放量大的工业。 3.加快污水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提高污水处理率,近期建设完成杨府山污水处理厂工程。 4.取缔“十五小”污染工厂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并实现污水资源化。 5.加

24、强对瓯江两岸和沿海污染源的防止与控制,使近海保持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3、大气环境 1.全面推广低硫煤、洁净煤和其他清洁燃料,严格控制工业用煤的含硫量,减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的发生频率。 2.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进行重点治理, 大型电厂应配备先进的除尘设备和脱硫工艺。 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行调整, 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 逐步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逐步把污染工业和噪声严重的企业从旧城区迁出, 可在七里片适当布置一些废气排放量大的工业。 3.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提高油品质量,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治理。 4.限制陶瓷制造和高污染建材企业的发展,减少氟化物的排放量。 5.对重点区域大气

25、污染物的排放应实行总量控制,保证大气环境质量。 4、声环境 1.强化城市噪声控制管理工作,健全有关法规,严格执法。 2.控制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和建筑TRANBBS施工噪声,减轻噪声扰民现象。施工作业时间应避开居民的正常休息时间;在居住稠密区施工作业时,尽可能使用噪声低的施工机械和作业方式。 3.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布局,解决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混杂现象,把工业噪声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4.加强TRANBBS交通管理和道路设施建设,改善道路状况,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在主要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降低交通噪声的污染。 5.规划区内通航河道的机动船舶航运时应按规定使用声响装置。 6.对区域环境

26、进行综合治理,扩大噪声达标区的范围;加强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强度。 5、固体废物 1.推广清洁生产TRANBBS技术,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对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粉煤灰、炉渣等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2.对危险废物、医疗垃圾进行安全处置。 3.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垃圾处理体系,避免不同环节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实现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减容化和资源化,尽快完成卧旗山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工程。 4.通过垃圾分类收集、废品回收、净菜上市、调整民用燃料结构等措施,对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利用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综合防灾规划1、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防洪(潮)标准:主城区近期10

27、0年一遇,远期200年一遇;其余片区近期50年一遇,远期100年一遇。 排涝标准:主城区、永强副城区50年一遇,其余片区20年一遇。 2、防洪(潮)堤(墙) 其走向尽量与现状堤防和沿江道路结合。在用地紧张、拆迁困难、无规划道路通过的地段,可采用防洪墙设防。堤顶高程要综合考虑防洪和城市景观要求,在保证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生活岸线堤顶高程。 3、排涝方式 城市排涝采用自排方式,并通过新开河道、拓宽、清淤、拆除阻水建筑物,新建、改扩建水闸,保留农田低地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排涝标准。 4、水系整治 1城市规划区内的天然水系应尽量保留, 其中建成区内地河道和三垟水网应按规划严格保护,以保持必要的排洪调蓄

28、能力。 2主城区在西部新开浦北梅屿上岙卧旗瓯江排水河道一条,河面宽65米。对各排水主干河道进行清淤拆违、打开卡口,按防洪规划宽度进行拓宽,以提高河道过水能力。在南部三垟水网北侧结合现状水系预留一条排水河道。 3永强副城区重点新挖、拓宽滨海塘河、中塘河、城北河、三甲河、对永强塘河进行清淤、局部拓宽,形成以南北向的滨海塘河、永强塘河,东西向的黄山后河、城北河、三甲河等为核心的“八纵九横”的内河体系。 4七都岛、灵昆岛结合现状水系重点对一、二级排水河道进行拓宽疏浚,一级河道拓宽至30米、二级河道拓宽至15米。 规划排水闸共26座,总净宽265米。需新建、改扩建15座排水闸,提高水闸排水能力。 同时,

29、保留农田、低地以保持必要的蓄滞洪能力,并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动态保持蓄洪面积,防止因内河水位过高导致城市受淹。第十三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需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及山河 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6处,及华盖山、积谷山、海坛山、郭公山、松台山、巽山、西山、杨府山、翠微山、江心屿、瓯江、广化河、勤奋河、九山外河、小南门河、温瑞塘河、蝉河、花柳塘河 、山前河、龟河、黄洋陕河。 2、需保护的其他内容 1需保护“东庙、南市、西居、北埠”的古城格局。 2需保护的轴线 (1)以瓯江和望江路为联系通道的轴线。 (2)以古城墙绿化带为轴,串联各个历史文物古迹以及眺望城市重要标志景观点的轴线。 (3)

30、以蝉街、五马街、公园路、鼓楼街及城西街为核心的传统商业轴线。 3需保护的视廊 分别为江心屿至郭公山、海坛山、谯楼、信河街视廊,以及九山湖连通郭公山、松台山和海坦山连通华盖山、积谷山视廊,谯楼至华盖山,松台山、积谷山至五马街视廊。 4需保护的区域 (1)城市格局保护带: 由积谷山、华盖山、海坦山、郭公山、松台山(含九山湖)保护带组成。 (2)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 (3)五马街、解放北路传统商业街区。 (4)永宁巷历史街区、庆年坊近代民居街区。 (5)城西街、墨池坊历史风貌保护区。第十四章 中心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 1、山体周围的建设 严格控制山体周围的建设,保证城市中的山体为市民提供开敞空间

31、。拆除沿景山和牛山边缘的建筑。黄石山和大罗山严格禁止沿山边的建设。建设以郭公山、松台山、海坛山、华盖山和积谷山为基础的环城公园。 2、景观标志、视廊 景山、牛山和杨府山为重要的景观标志,要严格控制周围的建设密度和高度,保证视线走廊的通畅。龙湾永强片区的建设中要注意协调建筑和黄石山的关系,控制通往大罗山的视线走廊。 3、瓯江岸线景观 严格控制对于瓯江岸线景观影响较大的滨江开发建设。对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材料、整体造型、屋顶形式等方面要通过编制城市TRANBBS设计进行管理和引导。 4、滨水景观 开辟贯通瓯江岸线的江滨路作为景观道路。对滨江绿地,江滨路的建设应统一设计,方便市民的使用。 重点保

32、护四纵三横的水系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系统的一部分,河道两侧各建设宽1050米左右的绿化带。四纵河为葡萄河、勤奋河、勤奋水闸,温瑞塘河、龟河、灰桥水闸,横渎河、上陡门河、黎明水闸,三垟河、蒲州水闸;三横河为双桥河、水心河、小南门河、洪殿河,西山河、吕蒲河,划龙桥河。其余河道两侧也应保留8-30米左右的绿化带。 5、景观标志 1通过控制标志性建筑群的位置、体量、高度以及空间组合方式,树立新中心区和杨府山中央商务区这两个地区在整个城市景观系统中的地位。 2通过设计瓯江上大桥的形式、颜色以及和周围景观标志的关系,为城市景观系统增添新的要素与趣味。 6、城市出入口 1西北方向有金丽温高速公路和104国道进入

33、城市,主入口可以设在鞋都工业区北侧,以主题雕塑的形式体现温州的形象。 2东海大道和洞头方向分别经七里片和灵昆岛进入市区。可以灵昆岛自然地势为基础修建“中流砥柱”雕塑作为城市入口。 3南部甬台温高速公路经过高教园区进入市区,龙湾永强片经过滨海工业区进入城市,可利用这两个片区的建筑性质和群体特色作为城市入口。 4北部温州大桥作为进入城市的入口,进一步加强其周围的环境特色。 7、视廊 1鹿城片:以旧城、江心屿、杨府山、景山、新行政区高层建筑、新商务区高层建筑及温州大桥为中心,北望瓯江、群山,南望大罗山。 2瓯海片:以牛山、高教园区为中心,南望大罗山,北望鹿城片天际线,南望大罗山。 3龙湾永强片:以大

34、罗山、黄石山、永强行政区及永强大道景观轴线为中心。 4七里片:以黄华观海公园为中心。 5瓯北片:以罗浮双塔为中心。第十五章 中心城市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基本政策 1控制城中村的住宅建设和工业设施的建设。制定法规,详细规范住房现状与未来收益之间的关系。 2编制各村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打破目前“城中村”中一户一块地一幢房的土地利用模式,按照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规范建设。 2、控制划分 现状建成区内的乡镇(村),近期进行改造,属于严格控制建设区;位于现状建成区之外,规划建成区之内的乡镇(村),规划中远期改造或重建,属于严格控制区;位于规划建成区外围的乡镇(村),在规划远期进行更新改造,属于一

35、般和宽松控制区。 1.严格控制、近期规划改造的“城中村” 含鹿城区的黎明乡、南郊乡、双屿镇3?8村,龙湾区的状元镇、永中镇、龙湾镇3镇和蒲洲街道的6个村,及瓯海区的梧埏镇、南白象镇、茶山镇、新桥镇、娄桥镇5镇54村及景山街道的将军村和净水村。改造基本思路是:严格控制农居建设,规划引导建设,积极引导三产发展。 应以区为单位(而非乡镇)规划一定数量的工业区,提供较低的入区门槛,使家庭企业集中。 2.严格控制、中远期更新改造的乡镇(村) 包括鹿城区的七都镇,龙湾区的灵昆镇、瑶溪镇、龙湾镇、天河镇、沙城镇、梅头镇、龙水镇、郭溪镇,永嘉县的乌牛镇、乐清市的七里港镇、磐石镇、黄华镇及瓯海区的仙岩、丽岙、瞿

36、溪镇、潘桥镇和南白象镇。 引导工业企业向较高级别的工业区集中。严格控制其建设行为,重大建设如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的建设,其功能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取得一致。中心城镇的城区建设,应以城市标准进行,而不能再在目前的乡镇标准上进行。有条件的村镇可根据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成片居住区重建。对于其它一般性的建设,如家族企业所需厂房,可允许其暂时存在,但在重建后中心城镇或规划有重建需要的地域要限制这类建筑。 3.一般和宽松控制、远期更新改造的乡镇 包括鹿城区的双潮乡、临江镇、藤桥镇,瓯海区的泽雅镇、北林垟乡、西岸乡、五凤垟乡、岙底乡、三垟乡,这类城镇属于边远山区,在建设上可适当放宽。 4加快城市郊区化研究,

37、进行山坡地利用研究。 第十六章 中心城市城市开发强度控制 开发强度控制365JT规划 1.非开发强度地区 规划中规定的365JT城市绿地、水系、开敞空间、生态保护区等,均未划入城市各类开发强度地区,这类地区属于城市的开敞空间、视廊、景观通道、城市隔离带,不得兴建大型建筑(1000)。 2.各类开发强度地区 (1)沿365JT交通干线(如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线地区一般属于高强度开发地区。 (2)围绕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如围绕中央商务区、新市中心地区、火车站、港口地区,多划为高强度开发地区。 (3)将旧城划为开发强度控制特别区。在进一步的规划365JT设计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开发强度。

38、(4)靠近山体的地区为低开发强度地区。 (5)沿瓯江南岸,在新开发的城市地区,可适当进行高强度开发建设,但必须分团、分组建设,保证南部山体、水系与瓯江之间有空旷通廊(如绿带)。 控制地区分类及要求 1.高强度开发地区 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应大于1.5,建筑密度35%,可建设各类高层建筑。要非常注意处理好交通、停车、开敞空间等问题。用地功能依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一般排斥工业、仓库、对外交通等功能。 高强度开发不一定对应高密度开发。 2.中高强度开发地区 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在1.01.5之间,建筑密度35%,可局部建设高层建筑。这类地区主要是居住、商业混合区。 3.中等强度开发地区 此类地区的毛容

39、积率在0.51.0之间。建筑密度40%,可建设少量高层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这类地区可能是居住、工业、仓库、对外交通、文化教育等用地功能区。 4.低强度开发地区 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在0.10.5之间,建筑密度45%。这类地区以低、多层建筑为主,可能是居住、旅游、休闲、文教、高新365JT技术产业研发园区,且属于污染防治要求极高区域。 5.极低强度开发地区 此类地区的毛容积率在0.10.001之间, 绿地率应大于98%,这类地区排斥工业、仓库、对外交通等城市功能,其建设活动要经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交通环境影响评估确定无碍后方于进行。 6.开发强度控制特别区 主要指旧城地区,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

40、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是适当疏解该地区人口,开发强度不宜过高,不可太低,必须保证旧城的活力、人居环境的改善、历史文化的体现。 第十七章 中心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1、用地发展方向 主城区适当向西发展,永强副城区以建设龙湾中心区与滨海新区为主。 2、开发原则 成片开发,开发一片,成熟一片,滚动发展;新区建设兼顾旧区改造;环境先行,优先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及绿化景观环境。 3、住宅建设 主要集中在瓯海片、鹿城片,重点开发区域为瑶溪、七都岛、南塘、瓯海中心区及塘下中心区,新区住宅建设应以完整的居住小区及组团进行建设。老城近期宜进行局部改造,不宜大拆大建。 4、绿地建设 以改造环境为主,结合水系整

41、治和山体恢复,重点建设三垟水网大罗山生态园、西郊森林公园、黄龙公园、翠微山公园、汇昌河水上公园、白鹿洲公园、河泥荡公园等。 结合旧城改建和温瑞塘河的整治,在有条件的河道两侧开辟街头绿地;在新中心区中结合市民广场建设适宜活动的公共绿地。 绿地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三轴、三沿、三连”的总体思路,体现山水文化,体现城市特色,完善绿色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三轴”为“瓯江人文景观轴、城市中心意向、楠溪江温瑞塘河山水文化轴”。“三沿”即“沿江、沿河、沿山”。三连为“连接、连片、联动”,把公园绿带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环境效益,建设上也能承前启后,滚动发展。 5、工业区建设 加快滨海工业区的建设,

42、完善瓯海、瓯北工业园区,同时,加快老城区内原有工业企业的搬迁。 6、综合交通设施建设 公路与城市快速道路:甬台温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瓯海大道主干路,滨海大道(南),国道104改造,民航路南塘大道。 港口:龙湾多用途作业区,七里港集装箱作业区,七里港散货作业区,启动状元岙港区。 铁路:温福铁路,温州西客站,温州西货场,龙湾港湾站,瓯北、七里站及货场,温州潘桥编组站一级二场。 7、市政设施建设 1.排水工程:做好污水收集系统建设。 (1)完善鹿城、瓯海两片区现状污水系统,尽可能将污水接入现有污水管道,充分发挥现状污水管道的作用。 (2)新建高教园区至南塘大道污水干管。 近期高教园区污水通过南

43、塘大道上的污水管道收集。 (3)新建永强至灵昆岛污水输送系统(包括污水泵站和污水压力管),并根据城市开发进度,同步完善片区内污水收集系统。 2.防洪排涝工程 (1)防洪工程实施鹿城片100年一遇防洪堤和其他片区50年一遇防洪(潮)堤工程。 (2)排涝工程建设竹屿至瓯江排水河道,并结合截污工程对鹿城片、永强片现状主要排水河道清淤。 3.电力工程 以500KV温州变和温州电厂为支撑点,完善220KV网络,使市区形成双环网,以适应各种运行方式。新建220KV变电所4座,扩建变电所3座,增加容量1200MVA,容载比1.86。 输变电工程: 2001年新建220KV吴宅变电站,容量150MVA。 20

44、02年220KV吴宅变电站增容一台主变,容量180MVA。 2002年220KV永强变电站增容一台主变,容量150MVA。 2004年新建220KV里羊变电站,容量180MVA。 2005年220KV新建220KV五甲变、南白象变,容量分别为180MVA。里羊变电站增容一台主变,容量180MVA。 新建110KV变电所23座、35KV变电所6座,扩建110KV变电所11座、35KV变电所2座,新增容量163万KVA,期末总容量250万KVA,规划容载比2.21,其中鹿城区2.13、瓯海区2.00、龙湾区1.89。 其中:鹿城区变电所21座,容量108万KVA,负荷51万KW;瓯海区变电所36座

45、,容量102万KVA,负荷51万KW;龙湾区变电所13座,容量39.5万KVA,负荷21万KW。 在老城区将逐步改造110KV架空网络,建设电缆线路。第十八章 中心城市远景发展构想 1、发展目标 远景温州成为更高一级区域的次中心,进入国内一流城市行列,城市的可居性增加,金融商贸业发达,在城市的管理和运营方面成为国内的典范,创造“新的温州模式”。 2、城市总人口 控制在350万人左右。 3、产业发展 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原工业的三大主导产业(机械、化学、材料工业)稳步发展,但所占比重和地位下降。努力成为区域的信息、金融、技术创新中心,虚拟公司、市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46、和旅游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加大。 4、用地发展方向 主要拓展在东部临海,以及向南与瑞安、向北与乐清相关地区。西部地区因为其生态价值、水源涵养、防洪等问题,起生态价值更加凸显。洞头半岛工程的填海地、机场搬迁后的用途、翁垟、象阳地区作为新拓展区的主要城市建设用地。5、城市布局结构 远景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场是否搬迁。如果机场搬迁,则龙湾永强地区因为机场搬迁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现机场及其周边将建设新型的城市中心,为整个温州都市区服务。灵昆岛将发展成为新型的空港城,集信息、临港工业、运输、商贸服务于一体。 机场不搬迁,城市布局结构将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重点向瓯江北岸的象阳、翁垟地区及瑞安的飞云江北

47、岸东部地区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规划的措施 1、增强法律意识 强化城市规划的法律规定性和程序性。 2、统一城市规划管理 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设立工业园、科技园、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经批准设立的市辖区工业园、科技园、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土地必须纳入所在城市用地统一规划、统一供应。对已经列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村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用地也要按城镇化要求,统一规划、开发。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无偿收回闲置土地。 处理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及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衔接 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近期需要建设地区的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设计,对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和目标得到具体落实和贯彻。 加强建成区外小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