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滨海新城城市设计说明书.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南部片区中心城市设计序绍兴,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素有“文化名城”与“江南水乡”的美誉,这里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古城绍兴演绎着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绍兴,一个活力充沛的城市,长三角南翼先行规划、先行开发的重点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现代绍兴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而今,绍兴从“镜湖时代”进入“杭州湾时代”,绍兴人又将在这片杭州湾的荒滩上开始新的征程对这片土地规划,我们首先想到了早在1898年霍华德出版的规划史上划时代巨著明日的田园城市,兼有城市生活便利与乡村优雅环境的城市,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营城”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生
2、活成为全球潮流,绍兴滨海新城南部片区中心将以传统的文化底蕴,新城的现代活力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城市新面貌。我们期待在杭州湾南岸的这片热土上,崛起一座生态之城、低碳典范。01、发展背景研究1.1长三角发展趋势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地区之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而且必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1)长三角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升级在新一轮以创新为推动力的转型、开发实验中,长三角的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长三角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同样备受考验,2008年长三角16个城市地区GDP增速比上年
3、回落2.4%,长三角经济发展亟需拓展新的产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遍地开花的粗放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创新转型,走高效集约的发展之路。(2)向研发创造与生产性服务转型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作为长三角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制造业,在一系列考验中已进入阵痛期,长三角制造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因此,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是长三角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然而对于目前长三角产业结构而言,其提高产业结构和升级的主动性,就要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及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内容,实现从“制造”到“创造”,从“生产”到“服务”的转型,最终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4、。1.2环杭州湾地区的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中要求:重点优化沪宁、沪 1 杭沿线城镇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镇发展。环杭州湾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接轨上海、扩大开放的先导区域和主力区域。各城镇必须联动发展,建立一个区域性生产服务平台,立足于环杭州湾地区的整体发展,服务于杭州湾产业集群,通过最新的产业发展定位与产业带的构建,更快的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3绍兴滨海新城的角色绍兴滨海新城由袍江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省级开发区)组成,现状产业基础较好,产业主要以纺织、节能环保、机械电子、食品
5、饮料、医药化工等制造业为主,整体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亟需整合提升产业结构,以适应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根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将限制越城片区二环线内的工业发展,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柯桥片区、浙江绍兴经济开发区和袍江片区,绍兴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空间紧缺,需要开拓新的空间,为滨海新城的产业提升转型提供机遇。绍兴滨海新城作为杭州湾南翼重要组成部分,将依托嘉绍通道、高铁、港口与机场等重大交通枢纽,建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研发设计、高职高专、信息咨询、现代物流、绿色产业等为主的产业新城。嘉绍通道的建设将使滨海新城成为区域性的交通门户,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先导区,加速滨海新城
6、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产业发展主战场。(概念图)02、内外资源解读2.1外部发展条件分析(1)城市功能格局基地位于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启动区块,其东南面为沥海古镇,东面为沥海新镇区及东部工业园区,北面依次为科教园区及新城主中心,西面为生态公园及南部工业园区,基地在功能上应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相互衔接,主要布置服务配套功能。江滨区公共设施布局形成“一心一轴”的整体格局,一心为江滨区中心,同时与上虞滨海新区核心区共同构筑绍兴滨海新城的高端综合服务中心,一轴为沿通港大道的江滨区城市空间拓展轴,基地位于城市空间拓展轴上,是江滨区次中心,是江滨区启动区块核心区,在公共设施配套上应与主中心错位发展,主要服务于南部产
7、业区,推进江滨区启动区块的快速发展。 (2)道路交通格局机场: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宁波栎社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小时车程。铁路:苏嘉绍城际铁路,贯穿南北向苏州、嘉兴及绍兴,并在基地北侧新城主中心设置站点;杭甬高速铁路沿展望大道东西向连接杭州、绍兴及宁波。高速:嘉绍通道位于基地西侧,为南北向区域大通道,贯通北部南通、苏州、嘉兴和南部绍兴、温州、台州,其建设将使滨海新城成为从交通末端成为区域性的交通门户,将成为浙江省接轨上海 2 的先导区。苏嘉绍高速、杭甬高速北复线分别从基地东侧及北侧贯穿,并在基地东南角及西北角各设一处高速出入口。快速路:滨海大道、世纪大道、展望大道三
8、条快速路东西贯穿杭州湾南翼,联系萧山国际机场、绍兴县、大江东新城及宁波杭州湾新城,越兴路、越秀路两条快速路往南走向与绍兴市区联系便捷。轨道交通:绍兴轨道交通2号线接杭州轨道交通8号线大江东新城核心区站,途经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最终进入上虞中心城,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起点站和杭州轨道交通1号线萧山机场站接轨,进入滨海新城,基地内沿通港大道布置,并设置站点。基地周边对外交通条件优越,未来应着重强调与周边功能区城市支路网合理对接,同时,应强调城市公共步行体系交通的合理有序组织。(3)景观体系格局从自然景观体系看,基地西侧为生态公园景观带,东侧为高速防护林景观带,北侧为城市景观核心,南侧为生态农业景观片
9、,另外沿通港大道、南滨路、友谊河、中心河形成多条景观廊道,基地整体景观网络完整,规划应注重景观带及廊道的利用及延续,促进地块间景观体系的整体融合,在城市层面建构完整的景观体系。从人文景观格局看,基地东南侧沥海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规划应充分体现对沥海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以体现地域特色。(沥海古镇照片、分析图) 2.2基地现状分析(1)基地范围本区位于绍兴市域东北部、绍兴滨海新城南部,研究范围北起展望大道,南至世纪大道,西起500kv高压走廊,东至嘉绍高速公路,面积22.25平方公里。城市设计范围西至500kv高压走廊,东至海华路,北至七六丘北塘河,南至百红路,面积6.49平方
10、公里。(绍兴市域区位图、滨海新城区位图、规划范围图)(2)用地现状基地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水塘密布,用地主要为农田及水面。建设用地较少,主要集中在百红路北侧,主要包括基地友谊河两侧的工厂,一处已批未建的居住用地、一处已建成居住小区以及一个在建宾馆。(用地现状图)(3)交通现状基地内已建成道路主要百红线、友谊线等,红线宽度为7-19米不等,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另外基地内部田间道路纵横交织。现状道路体系基本形成一个相对规则的网格体系,但等级较低,宽度不足,难以满足现代交通需求。(道路交通现状图)(4)自然环境现状基地内主要为上世纪70年代滩涂围垦用地,地势南高北低,总体地势平坦开阔。基地中央有友谊
11、河、中心河呈“十”字相交,另外河塘、鱼塘密布,农田沿水、沿路规则的线状分布,肌理脉络简单而清晰,呈现网格状、直线形,没有湖泊、港湾、河汊,环境特征简单单一。3 (景观现状图)2.3规划限定条件(1)用地根据征集文件要求,规划范围内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的居住、商业、军事设施用地应予以保留,原则上不再调整。工业用地将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外迁或转化为三产用地,采取远近结合的弹性操作方式。基地西侧生态公园规模原则上与控规一致,公园整体上应以生态涵养防护功能为主。(2)道路南滨路和通港大道为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分别为50米、42米,原则上不予调整相应道路红线线位及红线宽度。(3)市政设施规划范围内现状和电
12、力专项规划确定的高压线走廊原则上不调整,其他市政设施用地城市设计中暂不考虑。(4)河流水系友谊河为江滨区较为重要的泄洪通道,规划在现状基础上拓宽至50米左右。城市设计中在不减少其规划河道宽度不阻碍泄洪通道的顺畅的前提下,可适当局部改变岸线。中心河在基本保持现状宽度和线形的基础上,可适当局部改变岸线。(规划限定条件图)2.4基地特征评价(1)“十字形”的城市推进轴整个江滨区空间上形成“十字形”的城市推进轴,分别是南北向沿通港大道连接北部江滨区中心与南部工业片区、沥海片区服务中心的城市空间推进轴,及东西向连接工业区块与居住区块的南滨路空间推进轴,基地位于两轴交汇处,形成片区的交通核心及功能核心,规
13、划应强调轴线的延续及完整性。 (2)“3+1”的景观展示界面基地周边形成“3+1”的景观界面,“3”指基地东、南、北侧沿嘉绍高速、世纪大道及展望大道形成的外部交通形象展示景观界面,“1”指基地西侧沿生态公园形成的内部生态景观活动、城景交融的景观界面,如何对“3+1”景观界面的利用及展示,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任务。 (3)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基地周边对外交通条件优越,随着嘉绍大通道、杭绍甬沿海高速公路、苏嘉绍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城市“三横两纵”快速路网及轨道交通的建设使用,基地与上海、杭州、绍兴联系便捷,区位交通优势凸显。基于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如何选择功能设施和活动路径,是本次规划的关键。 (4
14、)单一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基地现状农田、河流、鱼塘密布,为成熟的农业生产区,生态环境优越,但过于简洁的水系农田地貌构造使得环境的生态特征微弱,景观资源条件单一,如何整合利用基地资源,塑造一个特色 4 鲜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本次规划的首要任务。 (5)黄金游览线上的空间节点随着曹娥江大闸的建设完成以及华侨城等大型休闲娱乐项目的进驻,将形成绍兴市区沥海古镇滨海生态观光区华侨城曹娥江钱塘江的一条黄金旅游线,基地将是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中转枢纽。 (6)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基地东南侧沥海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然而现状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及利用基本没有,因此,规划需要强调文化延续和传承,构筑历
15、史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的片区中心。 (基地特征综合评价图)03、目标定位3.1片区功能定位(1)环杭州湾层面立足本市、辐射周边环杭州湾区域是长三角未来重要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为支撑区域性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需要结合城镇布局产业与创新中心。在杭州湾区域大环境中,本区块应以服务绍兴市为主,与沥海镇发展紧密结合,在立足于本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争取扩大对外辐射范围。(2)绍兴市域层面低碳示范、生态新城从绍兴市城市功能和未来发展定位来看,本区邻近杭州湾、曹娥江,生态敏感、可塑性强,在全球“低碳经济”的背景潮流下,本区具备发展“低碳技术”的良好条件,按照生态低碳城市的概念进行建设,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示
16、范新城。(3)滨海新城层面特色次心、升级平台本区是绍兴滨海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滨区南部中心,主要为滨海新城南部启动区块的产业发展配套较为完善的服务功能,为滨海新城实现产业服务和创新产业转型提供重要平台,完善绍兴市滨海新城应有的次中心职能,增强新城的总体竞争力。综上所述,本区的总体定位可表述为:环杭州湾区域重要的产业服务节点绍兴市宜业、宜居、宜游的低碳生态示范城绍兴滨海新城特色次中心,辐射新城南部的生产服务业中心和创新机构聚集区 3.2与主中心错位发展基地北侧为新城主中心,强调高端服务和区域服务功能,规划区作为新城次中心,为避免产生同质竞争,不利于新城持续发展,在功能定位上应与新城主中心错位
17、发展,形成特色的、现代化片区中心。主中心:环杭州湾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远景副中心,新城的综合服务中心,强调高端服务和 5 区域服务功能。次中心:服务于新城南部产业区,提供完善的生产服务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将新城核心区公共设施布局放入一个更广阔的功能、空间二维坐标体系看,如图所示,功能维显示各种公共设施分类,空间维显示沿着通港大道推进轴自南向北发展,由此可见,为次中心配套的功能位于推进轴的最南端,过渡性功能位于推进轴中间,以便远期调整升级,新城级配套功能位于推进轴最北端,形成远期滨海新城主中心。北城市推进轴 C1C4C3南 C6C5C2C1 C2C3C4公共设施分类 C5C63.3业态及项目策划
18、结合本区定位,本区将着力发展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区域服务、创新科技四大产业集群。 6 7 04、策略研究4.1案例研究与经验借鉴(1)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目的在于通过指标体系引导的全面整合、节能和最大程度减少CO2 、节水节地的高效发展,构建创新型、知识型、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生态城整体体现九大主题,分别为宜居的城市、创新的城市、交通便利的城市、绿色和蓝色的城市、气候中性的城市、节能的城市、灵活的城市、美丽的城市及健康的城市。规划在各个层面上体现了各个主题特色,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宜居的城市:注重发展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及私密空
19、间的平衡,避免了造成隔绝的“蛙跳式”开发,鼓励不同程度的混合及容积率的不同。创新的城市: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和城市密度,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创新环境。城市节点创造开放的氛围,如中端创新节点、科学节点等。交通便利的城市:轻轨和BRT作为交通动脉和发展轴,强调行人优先,建立多个交通换乘枢纽。 绿色和蓝色的城市:形成绿地和水渠构成的绿色及蓝色网络,便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气候中性的城市:建设节能建筑、开发新能源等形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95%以上。节能的城市:提出水、能源、垃圾和材料的综合循环系统,提高能源再利用。灵活的城市:城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灵活发展。美丽的城市:绿色走廊、
20、城市森林、公共空间、公园、农业区及河流构筑城市美景。健康的城市:生态循环模型与能源和交通系统相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2)湖州市东部新城中心区继承与传扬城市的历史文脉湖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东部新城中心区规划从地段的塘浦圩田系统中得到启示,塘浦圩田系统是在纵溇横塘之间,利用开挖土方、筑堤建圩,构成位位相接的棋盘式结构的水网农田。它始筑于春秋战国,唐初具雏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水利史上可与都江堰媲美。塘浦圩田系统是南太湖水利工程的杰作,我国水利史中的瑰宝,代表了片区独特的原生文化生态景观。规划以重现“塘浦
21、水韵”、再造“湖州奇景”为题,将塘浦圩田系统转化为崭新的具有水乡城市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形成水路相依的棋盘式结构中心区城市空间结构,以现代城市风貌再现传统风情,准确体现湖州东部新城的真正特色。(3)巴黎拉德方斯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的紧密结合拉德方斯位于巴黎式北部,巴黎城市主轴线的西端,距离巴黎城市中心区域2公里。现在的拉德方斯已经成为巴黎商务办公集中区,成为一个服务配套齐全,以商务功能为主,集居住、购物、会展、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副中心。拉德方斯目前已经形成高架交通、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三位一体的交通系统。成为交通枢纽与城市公共中心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之一。(照片、总平) 8 4.2“低碳生态
22、城”专题研究(1)低碳生态城的主要特征低碳生态城表达在各个层面上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满足和实现低碳生态城的远景和目标即低碳生态城主要特征,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1、功能复合:拥有一个紧凑的混合功能结构,各种元素相互交织构成整体。城市节点是各城区的中心,并各具特色,如创新科技、商贸、科研和运动等。城市在功能上的混合有利于创造一个对商业和文化都有积极影响的环境。2、TOD交通模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模式是生态城的基础,轻轨和BRT作为交通动脉和发展轴,强调行人优先,建立多个交通换乘枢纽。3、能源循环利用模式:形成一个对能源、垃圾和水资源的综合处理方案,能够利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有机垃
23、圾产生的沼气提纯为车用燃料,废水、雨水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垃圾焚烧进行热电联供等。4、蓝色与绿色交织:形成绿地和水渠构成的绿色及蓝色网络,便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完善慢行系统,提升城区品质。5、气候中性(即不影响气候)的能源计划:以节能建筑和系统达到最低能源消耗为基础,研究利用无污染新能源。(2)低碳生态城的指标体系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是指导低碳生态城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支撑系统,从而实现其整体愿景,即成为 “以人为本、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气候中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城。这些指标也从整体性视角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和空间目标。低碳生态城采用以“共生城市”方法为
24、基础的指标体系,即建立在“共生城市”的综合性和多9 4.3发展策略n 生态引领以“低碳生态城”为发展导向,以建设一个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为建设目标,拉开滨海新城建设的序幕,引领整个新城的开发。规划应积极打造创新型、知识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和最大程度减少CO 2排放,实现节水、节地的高效发展,开启绍兴城市发展的新篇章。n 文化润色绍兴历史文脉的内涵丰富,基地又拥有沥海古镇的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应积极颂扬地区文化个性,塑造具有绍兴和沥海文化底蕴的现代新城,使新城成为城市文化特征与城市生活相互交汇的载体。n 多元引力创造城市高复合、高集聚的功能特色。在强调与沥海镇功能互动的基础上,以产业
25、服务、创新科技为引领,落实总部办公、行政、科技培训、交通集散等功能,融入居住、休闲等功能,积极拓展商贸服务业,打造滨海新城南部片区中心,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和高效集聚土地使用将给新城增添活力,提升土地价值。n 水绿和谐以城市环境作为建设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梳理基地内水绿脉络,增添基地的绿色引力,提升土地价值,以达到“水脉、绿脉、人脉、文脉”和谐一体的意境,弘扬“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理念,为新城居民激情四溢的都市生活赋予生态田园的色彩,彰显滨海新城的现代化生态城市魅力。4.4开发容量预测(1)人口规模根据研究范围内人口规模预测,研究范围内人口总量21.6万人,7.2万户人,其中中心区(城市设计范围)
26、人口8.6万人,2.9万户。(2)用地规模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2225.1公顷,其中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96.05公顷,占总用地4.3%;城市建设用地2129.0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5.7%;城市设计范围总用地面积648.59公顷,其中水域等非城市建设用地62.51公顷,占总用地9.6%;城市建设用地586.0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90.4%,其中居住用地240.0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0.95%;公共设施用地110.11公顷(含商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8.79%;绿地144.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4.67%; 道路广场用地87.7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4
27、.97%。 (3)中心区开发规模中心区(城市设计范围)规划开发容量控制在580-600万平方米比较合适,毛容积率为0.91左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控制在39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建筑控制在200万平方米。 10 05、概念规划设计5.1设计构思n 聚湖成核城湖相依格局的延续纵观绍兴市区,中有镜湖,东有迪荡湖,西有瓜渚湖,规划延续绍兴“城湖相依”的地方特色空间格局,在基地内友谊河和中心河交汇处扩大水面形成“中心湖”,建立以湖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核心,城市环湖而建,成为城市内部两扇打开的“视觉水景窗”,同时大尺度的水面也成为滨水城市特色的景观塑造的主要场所。(绍兴市湖泊分布)n 融合水岸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沿
28、中心河打造东西向滨水公共轴,与中心湖相连,轴线内结合滨水绿地自然随宜的布置公共建筑、步道和广场等开敞空间,组织各种市民活动,使其成为富有活力与变化的公共场所,打破沿通港大道展开的南北向公建布局模式,增加新城空间层次和特色。n 双城相映与人文环境的响应在新城核心沿中心河布置特色水街,结合沥海古镇的元素,延续古镇文化韵味,形成街巷水乡休闲商街,与古镇遥相呼应,建立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空间联系,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联系,体现着对城市历史的延续和对未来的展望。n 水城环绿传统水城格局的运用在中心区周围形成一条环状滨水绿廊,这样的格局既暗合了古镇方形护城河的造城思想,传承传统的筑城文化,形成具有沥海文
29、化特色的水景空间,同时环形水系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了有利的格局,构成了城市生态化运作的大动脉。(概念图)5.2土地利用规划本着高效利用本区块各种资源,提升潜力用地价值,以本次规划构思及策略为指导,对规划研究范围内各类用地作出详细布局。(研究范围用地规划图)5.3规划结构一湖心、一绿廊、双绿脉、两路轴、多区协动一湖心:以友谊河和中心河交汇处形成的“中心湖”为核心,结合滨水绿地,形成新城区的绿色生态核心。一绿廊:西侧生态绿廊,结合友谊河形成生态型中央公园,成为新城最主要的水绿相依的生态游憩带。双绿脉:沿中心河、七六丘北塘河形成基地重要绿脉,串联了基地各个功能片区,是主要的绿地休闲生态空间。两路轴
30、: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沿通港大道、南滨路发展轴布置,以商务办公、商业服务、行政办 11 公为主体,主要为南部区片区提供配套服务,尤其是为周边工业区提供生产性服务业场所。多区协动:基地共形成十三个功能区,包括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区、一个高教园区、一个科创园区、一个市场贸易区、一个古镇文化旅游区、五个居住片区、三个工业片区。(规划结构图)5.4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中心区位于通港大道和南滨路发展轴交汇处,规划主要布置生产服务、商务办公、生活商贸三大功能,12 2、水系廊道绿带宽度小,且未能有效串联各类斑块;3、基质以鱼塘、农田为主,人工性明显,物种较为单一,乡土生境系统缺少多样化;n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设想在基地
31、内通过水系统的构建,形成水系绿色廊道,与西侧生态公园联通,形成“中心湖河流湿地水塘”多级生态空间网络格局。在西侧生态公园中退养还湿、退耕还林,形成一定量的林地及沼泽湿地,作为禁止开发建设区域,作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地。(生态格局规划图) (2)城市综合体布局n 重点综合体策划强调多功能混合,采取多元功能的复合和相对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注重商业、文化、旅游、居住等功能的发展,以增加城市活力。规划采取“城市综合体”的复合功能开发模式,强化城市中心,实现单一地块内多种业态的结合,提升城市功能运转效率,塑造城市标志性景观。根据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理念,策划形成8个城市综合体,如下:商业娱乐综合体位于中心湖
32、东南侧区块,沿通港大道东侧布置,主要发展大型商业、特色餐饮、景观酒店、文化娱乐及水陆交通转换等功能。行政会展综合体位于通港大道与南滨路交叉口西北侧,将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投资服务中心、规划展览馆、会议中心、技术培训中心及其它行政办公合建形成。文化体育综合体以文体中心、体育馆为主导功能,并汇集其它展示、文娱等功能业态。酒店商务综合体沿中心湖南端布置,以星级酒店、会议等为主导功能,是基地制高点,标志性建筑。生态科技综合体位于行政会展综合体西侧,主要布置科技馆、低碳馆等,承担生态科技展示,研究、宣传、推广和实验等功能。餐饮娱乐综合体位于中心北侧,沿友谊河布置,主要布置特色餐饮、文化娱乐、精品商业等功能
33、。科技创智综合体位于科创园北部,主要发展科技孵化、创意产业、创业中心、机械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中心等。 旅游文化综合体为沥海古镇景区提供配套服务,主要发展旅游休闲项目、旅游主题会所、商业配套设施等。 n 重点城市综合体分类控制要点结合上述对城市综合体的分类研究,对所策划的7个城市综合体进行如下分类控制。 13 城市综合体研究专栏 (规划概念图) (综合体规划图)(3)可持续交通模式 n 减少出行量居住、办公、商务适度混合,鼓励就近就业,引导发展新型工作、生活方式,如城市综合体、SOHO。n 以轨道交通和BRT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开辟中心区与工业区之间的环路型BRT,以轻轨和BRT线路打造公交轴线
34、,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及BRT站点打造城市中心及公交社区中心,距公交站点在5-10分钟(约400-800m)步行距离(概念图)(5)绿色走廊网络 14 n “斑廊基”模式生态绿色格局建立符合“斑廊基”生态最优模式的绿地系统,优化环境生态,丰富景观结构。n 三大功能主题的生态走廊利用西侧生态走廊,积极拓展游憩休闲。规划基于生态廊的尺度和自身特质,结合友谊河进行布局,由北至南形成三个功能主题:湿地生态、低碳环保、休闲运动,凸显不同河段特色,全面阐释“低碳生态”的愿景。(绿地系统图) (6)水系统集成n 河道水系统集成:多功能水湖结合的生态体系1、基于防洪维持现有水面率,河道排水通畅,设置平地水库,降低
35、场地标高。2、基于雨水利用单体建筑:设置地下储水池,收集屋面雨水,补充冲洗和浇洒绿地用水。(图片1雨水利用系统图、图片2雨水利用示意图)街区:设置生态浅沟和雨水生态塘,收集道路等不透水界面雨水,补充浇洒道路绿地及消防用水,回灌地下水。(图片3生态浅沟、图片4雨水生态塘)城市:设置人工湖及湿地,形成较大水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亦可作为城市超标雨水溢流的受纳水体,削峰补枯,构筑内河水与海水之间的微咸水过渡缓冲带。(图片5人工湖、图片6人工湿地)3、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设置环形水系,串联单体建筑储水点、社区水塘、人工湖及湿地,使降水得到循环利用。通过堰、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结合湿地生物净化,形成地
36、面水循环再生系统,维持基地优良水质和合适水位。(水系规划图)n 工程水系统集成: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以节水为核心,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减少基地对区外水资源的依赖,降低水污染负荷。1、水循环系统利用区外自来水厂和工业水厂,实施分质供水,提升再生水及雨水循环利用率。(图片7城市水循环系统图)2、节水“按供定需”策略,控制人均综合用水指标。 (7)能源利用系统集成n 常规工程设施基地内能源供应主要来自区域电网、燃气供应系统及工业余热等。n 新能源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资源等太阳能主要包含太阳能通风结构、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建设太阳能建筑,可节约能源7
37、0%以上;大规模风能开发利用,对于本区可操作性较弱,可结合高科技企业入驻,开展创新尝试;生物质能利用主要为利用生活垃圾发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下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夏季将建筑内热量转移到地下,对建筑进行降温,冬季将地下低位热能提高品位对建筑供暖。(图片8太阳能路灯、图片9太阳能屋面、图片10风能利用、图片11节能建筑示意) n 节能:生态节能技术应用注重建筑节能,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图片12生态节能技术示意)15 (8)环境卫生设施系统集成n 以“环境园”为核心的布局理念所谓环境园,就是将破碎分选、生活垃圾处理、污泥粪便处理、危险废物处理、污水处理、废气处
38、理等诸多功能组合在一起,系统布局、优化设计后所形成的技术先进、环境优美、基本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环卫综合基地。可借鉴深圳市案例,从绍兴滨海新城层面统筹考虑。 5.6开发控制(1)高度分区建筑高度与周围的地块功能、环境尺度相协调,创造具有整体性的城市形象。规划高层建筑主要布置在沿通港大道、南滨路两侧地段,公共核心区形成建筑高层相对集中的区域,考虑滨水视觉廊道的通畅,滨水两侧用地控制为多层区,低层建筑主要布置在西侧生态公园及七六丘北塘河两侧,住宅区控制为多层、中高层过渡区。建筑高度总体控制在180米以下,按小于15米、1524米、2436米、3660米、60100米、100180米六级
39、建筑高度确定基地的总体轮廓。(建筑高度控制图)(2)容积率分区结合基地用地构成与规划构思,确定基地容积率的空间分布。容积率按0.51.5、1.52.0、2.03.5及3.5以上四类在空间上分区。其中高容积率集中在公共核心区,特别是沿通港大道两侧区域。规划同时对容积率作以下通则性规定:普通住宅1.52.5,中小学0.50.8,商住2.03.0,商业金融2.04.0,商务办公2.55.0,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医疗卫生1.03.0,高教0.71.0,工业1.01.8。(容积率控制图)06、中心区城市设计6.1竞标方案比较2010年7月2010年9月底由绍兴滨海新城管理委员会组织了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南
40、部片区中心城市设计的招投标活动,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1号方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号方案)、荷兰尼塔设计公司(3号方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4号方案)、美国惟邦设计集团(5号方案)五家著名机构参与,经评审4、5号方案为入围方案,经入围方案修改后再评审最终确定5号方案中标,五家单位所提出的方案各具创意,特色明显,为深化规划设计方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1号方案概述设计主题:“水印城”16 规划理念:低碳式用地空间布局理念;生态水城理念;中心水系设计理念;产学研住的一体化造城理念;绿地系统规划理念。规划结构:“一核、一带、七片”一核:一个集中的城市公共中心。一带:西侧的
41、海涂文化公园。七片:以水相连的七个居住片区。 (2)2号方案概述微观策略:延续规划,优化设计;强化总体、先期启动;产城联动,功能一体;生态导入,水城相融;传承文化,塑造形象。功能分区:在总体研究范围的规划框架控制下,核心区形成以下几大片区,生态湿地是基地的主要绿化生态区;总部基地与商办区集中了主要的生产服务的内容;行政与文化区是新区管理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与生态湿地融为一体;商业核心区与商住混合街区集中了主要的商业休闲设施,是整个区域的公共生活中心; 产业集聚区以2.5产业为主体,是新区创智产业的集聚区;居住片区分为南北两片,为启动区的产业就业人群提供居住服务;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包括医院、学校、社
42、区服务等设施。 (3)3号方案概述总体定位:万亩南滨城,慢摇绿生活。规划策略:核心引领,多元融合盈彩水岸,时空交融文化注入,形象提升绿道交织,点轴布局群组相生,风貌多元路景结合,步移景异规划结构:“一心、两带、多廊、多片” (4)4号方案概述规划构思:区域协调,整体发展新城模式,高校集约南北轴线,东西沟通开湖筑岛,植树造林轨道站点,引导开发湖岛中心,突出形象街巷水乡,汇聚人气设计主题:“留住一片诗意田园,传承一段水乡文化,建设一座低碳新城”。17 规划结构:“一轴一心,生态绿野,镶嵌家园” (5)5号方案概述设计主题:“城栖湖湾”城筑湖、湖入城,城依湖湾;亲水绿、引文脉,文化栖岸设计结构:“三
43、廊聚湖,八区协同;盈彩水岸,特色创造;都市之心,多元复合”。三廊聚湖,八区协同:中心区以中心湖为核心,由中心向外放射出特色商业轴、休闲创意轴、文化交融轴三条轴线,贯穿八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块。盈彩水岸,特色创造:充分发挥湖、河、岛、湾、港、岸等滨水岸线特征,沿友谊河、中心河、中心湖滨水空间形成六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滨水景观区域。都市之心,多元复合:依托中心区五大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未来发展的“生长核”,功能上采用元复合的发展模式,强调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2、方案评价与综合1号方案手笔和创意新颖,整体比较概念,核心区水印城标志性较强,但可操作性相对较差;2号方案构思清晰,打破友谊河对生态公园与城市建设用
44、地的隔断,发挥生态公园的最大效益,但公建规模较大,建筑体量过大,实施性较差;3号方案定位有特色,景观结构清晰,布局清晰合理,建筑空间尺度宜人,但局部公共建筑尺度过大。4号方案对现状分析较深入,道路框架机理清晰,布局较为纯粹,想法新颖,居住用地布局模式有特色,体现水乡的生态和地方的特点。5号方案理念较好,“三廊聚湖八区协同”的布局结构清晰,中心湖景观处理有特色,自由活泼;方案紧凑高效,与周边衔接较好,且对地域文化有所考虑,但局部建筑群体实施难度大。经会议审议,确定5号方案为中标深化方案,同时参考其它方案的优点,形成最后综合方案。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完善:1、处理好公建与住宅比例关系,适当
45、减少公建规模,增加住宅用地,2、从滨海新城层面研究道路交通系统,增加南北向联系主中心的交通干道,分流通港大道交通流量。3、取消贯穿在居住用地的景观轴线,增强城市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4、吸收其它方案的优点,增加一些低密度住宅,适当引入一些水,丰富居住业态类型。6.2设计主题与理念“城栖湖湾”城筑湖、湖入城,城依湖湾;亲水绿、引文脉,文化栖岸(概念图)6.3构思推演基地水系的梳理生态优先模式的构建灵动水景的创造18 地段历史文化要素的联系多元主题轴线的汇聚空间形态的落实(概念图) 6.4 城市设计结构一轴贯穿,两廊聚湖,八区协同沿通港大道组织城市南北向的公建发展轴,形成贯穿中心区的人文景观主轴线。
46、同时以中心湖为核心,由中心湖向外沿中心河、友谊河放射出休闲文化轴、滨水生态轴两条自然景观轴线,贯穿九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块,分别为水岸文化区、活力商服区、总部经济区、行政办公区、科技创智区、医疗服务区、生活人居区、生态休闲区。(概念图)n 盈彩水岸,特色创造充分发挥湖、河、岛、湾、港、岸等滨水岸线特征,沿友谊河、中心河、中心湖滨水空间形成六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滨水景观区域,即湿地河岸、企业之滨、欢动湖湾、乐活水乡、文化水岸、碧水森林。(概念图)n 都市之心,多元复合依托中心区七大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未来发展的“生长核”,通过各综合体核心触媒作用,形成功能“爆炸点”和城市“地标”的结合体,增强基地的发展引力。同时中心区采用多元复合的发展模式,强调多元复合的城市功能,形成商业文娱、商业办公、居住商业、居住科研、创意休闲、居住+SOHO六大功能复合板块。(概念图)6.5总平面布局(总平面图、鸟瞰图、效果图)6.6城市设计要素(1)轴线与地标基地以城市发展轴、休闲文化轴、滨水生态轴三条主轴进行重点空间组织。城市发展轴:沿江滨区区域发展主轴通港大道集聚商业、商务、文化、办公等功能,两侧布置中心区重要且体量较大的建筑,并结合交通组织和空间的收放留出了一系列绿地和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