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14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扬时代风帆, 展历史风采论羊城广州城市规划布局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专业:2011级地理科学姓名:xxx学号:xxxxxxxx 上交时间:2013年12月28日目录导语3一、认识自己3(一)、广州市现有的城市艺术风貌3(二)、规划动态3二、问题解读:现有城市建设布局中存在问题5三、抛砖引玉:思路探寻和相关建议5(一)、总方针6(二)、扬时代风帆10(三)、展历史风采11(四)、坚持以人为本12四、小结12导语“广州向来被人指责是个庸俗的地方,不出英雄豪杰。北方的文化人说广州是文化沙漠。江南商人鄙视广州人只会做小生意。”这是广州作家张梅199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中的一段描写,其中

2、她使用了一系列的词语来形容广州这个城市的特点:庸俗、文化沙漠、小生意。那么,“文化沙漠”这种说法真的是广州这座城市给众人的印象吗?在传统岭南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的双重推动下,广州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应该怎么合理布局,才能发扬广州的城市精神,更好地展示广州的城市面貌呢?一、 认识自己(一)、广州市现有的城市艺术风貌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改革开放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成功探索,推进了广州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古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古城广州骄傲地成长为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一度坐稳了中国经济的第三把交椅。

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在此交融,广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艺术风貌。其中既包括以老城区的骑楼,西关大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建筑群,主要是越秀区的镇海楼、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人大常委会大楼、市政府大楼、起义路、人民公园、广州解放纪念碑等形成的古城轴线,又包括以天河区为主的现代城市区,以新中轴线为中心扩散出去的城市布局。还囊括了公共建筑、租界建筑等近代外来建筑。(二)、规划动态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改变过去十年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状况,逐步使5

4、个功能区成为广州未来发展的新热土,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结构。(1)、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都会区是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是“千年商都、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区,将控制人口增长。优化布局高端城市功能,重点发展会展、商贸、金融、文化、科技和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新十三行等69片岭南风貌展示区。旧城区实现“双增双减”,即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减少居住人口和规划建筑总量。严格限制大型仓储物流、传统批发市场等各类低效用地项目。禁止各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项目发展,提升用地效益和人居环境品质。鼓励引导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

5、和体育等各类优质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覆盖延伸。构建以城市中轴线为主线的标志性城市文化景观体系,建设百里珠江黄金岸线,打造城市“水城”品牌;编制并实施岭南建筑规划设计指引,打造百座岭南特色现代建筑精品。(2)、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两个新城区,主要承担交通枢纽、大宗物流、重型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同时完善人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成为都会区功能、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载区。(3)、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花都副中心,范围包括花都区及白云区在北二环以北的地区,面积约1340.5平方公里;以“国际空港花园新区”为目标,打造幸福宜居城乡、国际空港门户和高端产业基地。依托北部生态屏障

6、,保护王子山森林公园等北部生态涵养区。增城副中心,包括增城市除中新镇和朱村街道以外的范围,面积约1284平方公里。打造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区、广东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形成“一核三区”的组团结构。加强保护北部生态区和水源涵养区,严禁发展工业,依托白水寨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小楼人家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和休闲生态旅游。建设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广州最具现代田园特色的挂绿新城。从化副中心,从化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974.5平方公里。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强化生态优先,定位为世界温泉之都、高端生态旅游区、美丽城乡融合区,承接疏解人口30万。北部生态涵养保护区以温泉镇为

7、核心,重点发展商务度假、休闲养生、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鳌头镇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太平镇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动漫等创意产业。二、 问题解读:现有城市建设布局中存在问题(一)、现代建设过程中过多地追求经济发展,一座座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往往忽略了这座古城的应有的文化底蕴,不能体验岭南特色,甚至被戏谑为“文化沙漠”。(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广州加剧了市区东扩的进程,具有区位优势和地租优势的天河体育中心一带逐渐取代环市东路成为广州新的市中心。这就意味着以北京路、上下九为核心的传统市中心地位的逐渐衰落,新的城市中心形象崛起,传统的城市中心形象需要优化提升。(

8、三)、城市建设中原有的六横三纵一环的城市干道网不利于“云山珠水”城市总体形象的塑造,更不利于今后“山、城、田、海”的大广州城市形象的塑造。(四)、城中村的物质形象和文化形象建设均十分落后,会带来城市的发展中很多建设规划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中村建设无章可循,村民违法用地违章建设严重,打乱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影响了城市的外观形象。城中村内建筑密度极高,建筑间距极小,环境卫生极差。城中村住宅占绝大部分,夹杂以商业店铺、小作坊、仓库等,沿街地段用地垂直差异较为明显,“下商上住”、“下商上厂”、“下厂上住”等混杂现象比较突出。城中村现有的功能与城市发展功能的需求显然矛盾,因此,对于城中村问题,是

9、广州现代化城市规划中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艰巨的任务。(五)、随着广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膨胀,养育了千万广州人的河涌大多成为“排污渠”“臭水沟”,涨退潮的时候直接排到珠江干流,河涌污染是对珠江水质最大的威胁。(六)、广州城区有众多的广场,但是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广场数量少,知名度小。三、 抛砖引玉:思路探寻和相关建议思路框架:(一)、总方针(1)、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广州市最新规划中首次在广州的定位中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规划划定从越秀路至江湾桥的封闭环状地区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规划划定了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该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集行政办公、商贸、旅游、文化游憩、休闲购

10、物、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具体边界为:由越秀路环市中路解放路流花路广三铁路珠江(珠江大桥东桥人民桥)同福路江湾路江湾大桥形成的封闭环状地区,面积20.39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历史城区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特色街巷、传统风貌、历史水系空间格局、传统城市格局等。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岭南文化,把羊城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发扬岭南文化,让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建立“市域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城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2)、建立文物保护主题区

11、域目前广州市主要的文物保护区有:莲花山自然人文主题区域、从化市历史村镇主题区域、沙湾镇岭南市镇主题区域、黄埔港丝绸海路主题区域、先烈路革命史迹主题区域、三元里鸦片战争主题区域、长洲岛军校史迹主题区域、沿珠江工业旧址主题区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体现一个城市的艺术风貌,突显自身文化的底蕴,必须保护文化标志物,建立文物保护主题区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3)、发展“一心二轴多区”文化景观城市中心区,为岭南文明的摇篮和中心地。保护历史城区,是此区域广州城市文化和特色的塑造重点。重点保护文物古迹、优秀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特色街巷、传统风貌、历史水系空间等。在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战略基础上,结合历史与

12、现状研究,对广州历史城区的保护提出“一心二轴多区”的保护框架。一心即历史城区,是由越秀路环市中路解放路流花路广三铁路珠江(珠江大桥东桥人民桥)同福路江湾路江湾大桥形成的封闭环状地区。此区域主要体现广州自秦代到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地区,沉积和凝聚了广州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广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广州的老城区有保存较好的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特色街区、传统风貌、红色旅游景点等,对这些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景观加以开发,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工商业,但前提是对老城区的人口、交通进行疏散,合理人口向郊区转移,减轻城区的环境压力,提高城区的环境质量,坚持整体控制、重点保护、有序开发的原则,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装

13、饰广州的市貌,体现广州文化古城的艺术风貌,这无疑会提高广州城市魅力。二轴在广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 “人文景观风貌保护的城市传统轴线”的历史城区部分以及“珠江两岸景观带”,分为历史城区城市传统轴带和“珠江两岸景观带”。1、“历史城区城市传统轴带”:位于越秀分区,以越秀山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中央公园起义路海珠大桥为轴线,西至解放路,东达吉祥路、教育路、回龙里之间的区域。在保护“轴线”格局和风貌的前提下,调整土地使用功能,控制和引导该区的建设活动;完善公共空间体系,为城市提供优美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环境和使用便利的步行交通环境;优化地区城市交通格局,通过多途径提高地区交通效率;保护传统中轴带历

14、史空间的特色和尺度,严格控制轴带沿线的街道界面的尺度、风格和连续性;使“城市传统轴带”成为尺度合理、环境宜人、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中心城区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系。2、“珠江两岸景观带”图 珠江沿线(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三大景观区段(1)三大景观区段城市传统区段:(白鹅潭海印桥)长5.2公里,在继承城市传统历史文脉的同时,将进行旧城有有保留的进行开发,增加滨江地区公共设施的面积。城市建成区段:(海印桥黄埔、猎德涌)长度4.8公里,重点建设新城市轴线标志性景观(广州塔、海心沙、东西塔),带动周边CBD地区和高品位居住社区的开发建设。城市发展区段:(黄埔、猎德涌琶洲段)长度8.9公里。结合会展博览

15、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高标准、高起点启动城市新区的综合开发。景观建设将突出琶洲会展中心的核心功能,塑造城市窗口地带的标志性景观。(2)六大景观节点白鹅潭:沙面为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界面以低空间为主;洲头咀将改造发展为兼有办公、商务、居住、旅业的综合功能区;原芳村长堤地区在综合商务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发展兼顾商业、居住、旅游等其他功能。三岸各以滨江公园、广场、步行景观带作为开放空间节点,形成一个“旧城区的江上公共活动中心”。大海珠广场:主要景观为传统城市轴线和珠江轴线交汇形成的一个跨越珠江两岸的“大海珠广场”,形成以广场为中心,包含商贸、文化、休闲、居住、交通功能的多功能区域性中

16、心;港湾广场两岸:发展公共休闲地带,增加市民休闲健身的场地;新城市中轴线沿江地区:北岸为城市CBD地区,南岸结合新电视观光塔发展高品位滨水居住社区;会展中心两岸地区: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积聚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形成展现时代建设成就、面向未来的“城市之窗”;长洲新洲鱼珠三岸地区:建设为珠江中心城区段的“东门户”形象;总之,在珠江两岸长廊合理规划各类用地,避免景观的冲突,发挥各个区段和节点的优势职能,以此来体现广州的艺术风貌。多区:多区即历史城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环境协调区。规划遵循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和便利性的原则,按照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与现状情况,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和环境协调区,分别

17、提出不同的保护对策,对整体风貌进行保护和控制。(1)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范围内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22 片,保护控制面积总计503.71 公顷。根据建设部相关规定,对历史文化街区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共计251.8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共计251.85公顷。(2)环境协调区指历史城区内除去历史文化街区之外的地区,面积1535.29 公顷。重点控制特色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视廊、历史水系格局、重要开放空间等相关地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建筑空间的美观性,以利于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4)、从城中心辐散发展文化景观轴线城市自然文化景观主轴:依托白云山、帽峰山、流溪河等生态山水空间,将广

18、州旧城与北部屏障渗透,形成城市生态文化发展轴。城市历史文化演进主轴:依托“东进”战略,广州由旧城传统文化区向天河现代城市文化区、广州开发区演进。城市社会文化景观主轴:由开发区产业文化区向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南拓”,形成文博会展、创意文化等景观轴线。 北部风情文化景观次轴:依托新白云机场、花都次中心,发展传统人文、会展等综合型文化景观轴。 南部风情文化景观次轴:依托城市新中轴线,将城市新中心区与火车新客站、沙湾市镇拓展,形成综合型文化景观轴。(二)、扬时代风帆(1)、城中村的整治对“城中村”进行彻底的整治和改造。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通过对城市土地的管理、规划,逐步控制“城中村”的建筑密度

19、;逐渐完善其内部的基础设施;加强这类社区交往空间的建设;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并由政府组织面向外来人员的文化活动,逐步改变“城中村”现有的物质形象和文化形象,使其逐渐与城市形象形成整体。(2)、河涌整治从水系治理入手,采取分类治理的办法,分期分批对河涌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培育,实现其对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污染物自净化、自调节和自维持,即以生态学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流近自然治理。基于各地区河涌的水力、水质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以恢复水环境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河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3)、建设绿色长廊道路形象是当前广州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工作。但目前的道路形象整

20、治还停留在广州的进出口道路上,对城区道路的整治尚未落到实处,因此应着重改进路网。东西向东西向更加注重建设东风路绿色生态长廊。东风路是横贯城市东西的主干道之一,通达性极强,对整个路网绿色形象体现起骨干作用。该路应扩展道路、改善交通,导致树木被伐,绿化面积大量减少,道路绿色形象受到破坏。可考虑在东风路两旁大量栽植树干提拔。树荫较大的树种。南北向南北向着重建设解放路和人民路的绿色生态长廊。南北向的主干道解放路和人民路的绿化状况较差,可考虑在这两条主干道的两旁种植具有广州特色的树种,形成连通“云山珠水”的绿色生态长廊。(4)、改造道路形象疏散交通,减少道路交叉口,改善城市新中心区的交通形象,广州市新中

21、心区的天河路段,高层建筑密集,建筑风格多样,有天河体育中心、广州火车东站绿化广场、宏城商业广场、广州购书中心、多个电脑城等在市民心目中又清晰意向的场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道路交叉口多,这一路段在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严重阻塞,影响力新市中心的形象,可考虑利用新建的广园东路对进出广州的车辆进行分流,同时减少道路交叉口,保障商务金融区的畅通,改善该路段的交通形象。(5)、多元开放的城市形象积极营造多元、开放的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广州是一个开放度较高、兼容性较强的城市,多元文化荟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充分尊重多种文化的自由发展,并吸取精华,形成广州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形象。(三)、展历史

22、风采(1)、转变传统城市中心形象,形成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城市中心新形象随着新城市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城市中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其传统的功能形象也日益淡化。为充分体现广州的岭南特色,继承传统文化,需要及时转变传统中心的功能形象,应重点以北京路、上下九路为核心,将传统中心建设为高品位的旅游、购物、休闲和文化区,优化传统中心的形象。将传统中心统一规划为广州传统文化风情区,并将其分为三个子区域。一是以北京路、上下九为中心的商业文化风情区;规划北京路一带以名店名街为主体,辅之以高档的饮食、娱乐、休闲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同时,将目前品位较低的商铺转移到上下九路,形成北京路以品牌取胜、上下九路以反映广

23、州传统市井文化的“俗”字取胜的老城区形象格局,相互分工,相互衔接,实现优势互补。二是西关休闲风情区;西关要通过挖掘其建筑风格、传统民风、民俗、民情,来建成集休闲、观光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风情区,展示广州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三是沙面欧陆风情区。沙面应在已有的建筑整饰基础上,加强与北京路、上下九路商业文化风情区和西关风情区的步行廊道建设,与其他两区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特色分异、空间连续、能充分反映广州历史文化风情的传统中心形象。(2)、整合道路的人文历史景观整合黄埔大道西至中山八路的人文历史景观,在市区形成一个“时间通道式”的人文历史景观长廊。从老城区的中山八路至中山四路一带,集中了广州市大量的历史

24、文化场所,体现了传统及近代广州的历史文化特色;中山四路以东到黄埔大道西,则渐次过渡为现代商住区(珠江新城)和精英文化区-石牌高校区;该路段还集中了陈家祠绿化广场、人民公元前、英雄广场等几个大型的具有历史文化休闲意义的广场。因此,中山路和黄埔大道西自西向东在空间层次上渐次展现了广州的历史发展史,是一条天然的人文历史景观通道。可考虑通过一些连接方法,比如增加道路两旁建筑的协调性设计,有意识地吐出去各区段的历史特色;通过绿化改善该路段的步行环境等连通该路段的人文历史景观,以最后形成广州的历史景观走廊。(3)、增建历史文化休闲广场结合历史街区及重要区位,增建历史文化休闲广场。结合广州市民注重休闲的生活

25、特点,可以在新城市中轴线上构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全市性广场,在城市的重点区位(具有历史建筑或遗产的区位)建设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广场,突出广州市的历史文化休闲广场的形象;广场的建设要注重为不同性别、年龄的市民提供多种功能的活动设施;结合广州气象特点和市民活动规律,组织广场的多样化空间活动,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休憩的需要。(4)、保护岭南文化保护岭南传统文化。岭南传统文化是广州的文化标志,是城市文化形象构建的传统资源。岭南文化是市民生活紧密结合的俗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近年来有衰微的趋势。保护传统岭南文化是广州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发扬艺术风貌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考虑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保护代表传统

26、岭南文化的民居建筑(西关大屋、骑楼、东山园林式别墅等);扶持岭南传统戏剧-粤剧的发展;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龙舟、花市等)方式来保持岭南文化的传承。(四)、坚持以人为本在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倾听民意,把市民对城市的认知及其期待作为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把城市真正规划设计成受市民欢迎的城市,把市民心目中良好城市意象以客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四、 小结在广州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其城市形象定义为国际都市和文化名城,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其城市病日益突出,传统文化在商品化的浪潮中慢慢被淘尽,失去了原本的样子。如此下去与自身的发展目标相去甚远。失去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城市面貌与其他城市无异,城市的艺术风貌建设又从何谈起。因此笔者认为广州市的城市艺术风貌建设中应该以珠江两岸为中心,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元素,建设艺术广州、文化广州。广州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经济中心,兼容现代与传统的特点,充分体现广州的岭南特色,文化古城和现代化大城市气息,以珠江水文化作为依托,全力打造珠江沿岸景观,顺着河流,把历史和现代结合起来,看到了广州是一个历史深厚的城市,又能感受到广州的现代化气息,所以珠江两岸的历史景观和现代化景观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出广州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出古代与现代的羊城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