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164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87883234.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概况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处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部,东与江西省萍乡市接壤,北与岳阳市交界,西与益阳市相接,南与湘潭市、株洲市相联。长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及1996年走马楼三国吴简的问世都震惊了国内外。解放后,“一五”至“二五”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河东,用地向北向东扩散,用地范围为北至德雅路、南至南湖路、东起韶山路、西至湘江,河西仅有几所高校。七十年代随着工业用地的扩展和部分工业用地的搬迁,开始形成城南的新开铺、井湾子工业区,城北的伍家岭工业区和河西的石岭塘、望城坡工业区。19791989年10年间,

2、受“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等政策影响,基本在现中心区的范围内填平补齐,周边榔梨、坪塘等小城镇建设开始兴起。1990年以后,在完善中心区的同时,河东城区开始跨过铁路向东面的长善垸、圭塘发展。伍家岭大桥的建设、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崛起以及市委市政府新址的建设,使河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江两岸,西文东市”的格局初具雏形,外围星沙、高塘岭等组团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主体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及“江、山、洲、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景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58.0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89.5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6.16平方米。长沙市现辖五个区,一个县级市、三个县,土地

3、总面积11819.5平方公里。2002年全市总人口613.87万,国内生产总值812.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242元;全市工农业总产值84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718亿元。2002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9.9:41.5:48.6。 规划修编背景长沙市于1960年、1979年、1987年相继三次进行过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87年开始编制的总体规划于1990年定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其主要内容有: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城市规划区面积96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

4、,城市建设用地15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平方米;空间布局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新世纪来临之际,长沙市所面临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发展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鉴于以下原因,2000年6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1、行政区划变化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5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556平方公里,调整了原有的行政建制,撤消了郊区,新设五区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市区面积扩大以及城区、郊区相融合的新的区划设置方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湖南省对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沙市作为湖南省

5、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点一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和“长株潭一体化”的龙头,其主要经济指标所占份额现已达全省的20%,长、株、潭三市总量的60%。但我市作为中心城市,其城市规模和综合经济实力都还远远不够,对全省发展的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市功能和作用进行再定位,以便强化中心城市的地位。3、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突破了原城市空间布局结构2000年元月,国家批准星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该开发区紧邻90版规划的东翼(马泉地区),突破了原规划“一主体、两翼、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4、上版总规编制已近10

6、年,客观上已无法指导城市建设 人口规模已突破: 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160万人。我市1999年末城市人口已达1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5万人,暂住人口及农业人口约37万人。 用地规模已突破: 90版总规中,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5平方公里,我市1999年末城市建设用地实际已达150平方公里,2000年我市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经国土资源部核定的长沙市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210平方公里。 部分用地指标偏低:90版总规中,对外交通用地人平2.86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人平11.50平方米,市政设施用地人平2.55平方米,各类用地指标偏低与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 用

7、地布局不尽合理: 90版总规在用地布局上,主体内工业用地较多,而公共服务设施没有给予足够的强化,影响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发挥。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一、规划指导思想立足21世纪,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走经营城市之路,以特有的文化气质与环境质量取胜,以做强、做优城市为目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战略空间。二、规划的空间层次本次规划分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五个空间层次: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

8、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都市区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三、城市性质、规模与建设目标(一) 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二) 城市规模2005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70平方公里;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30平方公里

9、,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12平方公里;202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3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6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53平方公里。(三) 城市建设目标1、基本形成符合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并与株洲、湘潭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群。2、基本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结构,按照“一主(城市主体)、两次(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构筑青山、秀水、绿洲、名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林业生

10、态圈,形成以“两带、两圈、五楔”为骨架的绿色空间体系。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霞凝港、黄花空港、信息港“三港”,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两路”为主体,建设一批区域性重大枢纽工程;以轨道交通网和城市骨架道路网“两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5、基本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城市形象骨架,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名城地位。6、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四、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远景长株潭城市群将发展成为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该连绵区以三市主城区及中间地带长约90公里、宽约50公里、面积约450

11、0平方公里范围为核心区。2050年,长株潭总人口将达到1600万左右,其中核心区城市人口可能达到8001000万人,核心区规划采用带状组团型发展模式。五、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市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的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重点建设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城镇人口482万,城镇化水平70% 。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特大城市1个,即长沙市,

12、为市域的中心城市;中等城市2个,即浏阳市、宁乡市。都市区外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六、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实施高新技术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及比例,为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广场用地及绿地比例,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一主”为城市主体城市主体指河东城区集中联片发展区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6万人。规划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其中环线以西的地区为

13、城市中心区。“两次”为河西新城和星马新城河西新城东至湘江,西至都市区边界,北至谷山,南至靳江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5万人,规划为文教科研区及市级行政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星马新城位于城市主体东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3万人,规划利用其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四组团”为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暮云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利用其区位优势,布局面向长株潭的旅游、商贸等区域性公共设施;捞霞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建成水运、

14、公路、铁路的中转联运中心、物流中心、大运量的工业基地;高星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4万人,规划为综合性产业区及置换外迁工业基地;含浦组团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万人,规划为大学城的远期发展用地以及与大学城配套的生活居住用地。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要突出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两大特征,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延续历史文脉。规划五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即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天心阁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潮宗街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开福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另规划七个历史文化名镇,

15、即榔梨镇、铜官镇、丁字镇、古港镇、普迹镇、坪塘镇和文家市镇。八、城市形象规划都市区内构筑“两带、两区、六轴、五城”的城市形象骨架。两带为湘江风光带和浏阳河风光带;两区为古城历史文化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六轴为市政府岳麓山、芙蓉路、五一大道、火星路、星沙大道、人民路;五城为岳麓山大学城、望城坡科技城、圭塘体育城、金鹰影视城、霞凝新港城。九、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引导城市结构由单核圈层式结构向多核结构转变,保持适宜人口,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功能,以自然山水骨架为依托,构筑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力争初步建成生态城市。(一)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规划区土

16、地利用实行全覆盖规划控制,将规划区土地划分为农业保护用地、生态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三大类。严格保护生态用地,即生态公益林地和水体湿地;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促进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切实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二)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2020年规划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2%,形成“两带两圈五楔”的生态绿地骨架:两带以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为城市生态轴。二圈以规划区自然山水环境为城市生态支撑,通过河道风光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等,构筑林业生态圈;都市区内以组团生态隔离带形成绿色包围圈。五楔即圭塘河、农科院、鸭嘴铺、金霞、梅溪滩五处楔形绿地。另规划黑糜峰、书堂山、谷山、洪山庙、石燕湖、青竹湖、莲花山、泉水冲

17、、象鼻窝、乌山等十个森林公园及一个野生动物园。(三)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2020年都市区人均绿地1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米,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主题公园13个,区级、居住区级公园69个,滨江绿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共30处;沿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干线、铁路两侧布置20米以上防护林带;在月塘村、鸭嘴铺、园艺场、桃花岭等地新建苗圃、花圃。(四) 环境保护规划以城市主体和河西新城为重点控制区域,加强对现有各类污染源整治,划定环境保护功能区,并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化

18、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等五大生态工程的建设。十、综合交通规划(一) 对外交通规划规划形成以现代化国际民用机场、霞凝新港两港,京广铁路、高速公路两路为骨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交通主枢纽之一,在以长沙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实现“1小时都市圈”目标。1、铁路扩建现有长沙客站规模,增建东广场。实现长沙北站、南站外迁,建设捞刀河铁路货运枢纽。建设石长铁路东延线、京广客运专线及客运专线枢纽站。2、港口合理利用湘江岸线,南起猴子石大桥、北至月亮岛大桥之间的货运码头一律搬迁,重点建设霞凝新港,改造中山西路客运码头。3、机场重点扩建黄花机场,合理发挥大托铺军用机场

19、的功能,实行平战结合,平时可充分利用于防灾、防暴、救急等方面。4、公路运输规划长沙东站、西站、南站、雨花站、捞霞站、星沙站、望城站、暮云站八个公路长途客运站场,以及雨花、黑石铺、望城坡、星沙、捞刀河、霞凝、高塘岭、坪塘等八个公路货运站枢纽,同时完善县(市)级货运站点建设。(二) 城市内部交通规划1、城市道路建成以快速路为骨干、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城市道路网络。构成内外两环加放射线道路的主要快速路系统。由岳麓大道丽臣路、枫林路五一大道八一路远大路、劳动路及金星路、潇湘路、湘江路、金霞路芙蓉路长沙大道、火星路,形成“三横五纵”八条主要主干路,联系环内、环外及城市各片区,加大支路网密度。原则上新建快

20、速路路幅控制宽度(含绿化带)不小于80米,主干路4580米,次干路3050米,支路1530米,规划城市道路网平均密度超过7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广场用地16.72平方米。2、跨湘江通道规划预留劳动大桥、三汊矶大桥、咸嘉湖大桥、丁白大桥、暮云大桥、白泉大桥,与现有及在建的五一大桥、伍家岭大桥、猴子石大桥、月亮岛大桥、黑石铺大桥共形成十一座跨湘江特大桥和阜埠河隧道。3、公共客运交通发展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快速大容量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汽车为辅的多方位、优势互补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在客流量大的地段规划公交专用车道或公交专用道路。市中心区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远期规划两条地铁线

21、路,一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总长37.5公里。远景规划10条轨道线路,包括2条地铁线,3条轻轨线,3条市际铁路及2条市际快速铁路,总长约178公里,并在市中心区成网络,向外成放射状,使各个组团均有轨道交通可达。4、货运交通规划在城市的主要出入口布置客运服务中心,城市主要货运道路有绕城线、环线等快速路及部分主干路。5、静态交通设施规划社会停车场用地约300公顷,配建停车场建设应严格按长沙市有关规定执行,并且禁止将配建的停车用地改作其它用途。十一、市政公用设施规划(一) 给水工程规划湘江为城市供水的主水源,同时将株树桥水库作为第二水源。改扩建四水厂、八水厂、高塘岭水厂,另规划第六水厂、暮云水厂、坪

22、塘水厂,2020年总供水规模达到298万立方米/日。(二) 排水工程规划规划排水体制,河东旧城区主要采用合流制,其它地区主要采用分流制。远期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全市按纳污区分设17个污水处理厂。雨水工程规划,利用自然地形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暴雨重现期不低于1年。(三) 电力工程规划规划将建立安全可*的110千伏-500千伏供电网架结构,充分预留变电站站址用地和进出线走廊。在都市区以外的东、南、西、北边各设1座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变电站沿绕城线外环状高压走廊两侧布置,部分220千伏变电站深入中心城区,110千伏变电站深入负荷中心。(四) 信息基础设施规

23、划规划形成数据服务中心、网络服务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三大服务中心,构筑起“数字长沙”的基本框架。2020年宽带接入网用户覆盖率达到95%,信息化小区覆盖面达到95%。(五) 燃气工程规划建立面向全市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天然气综合利用输配系统,实现长沙市燃气管道化,2020年城市气化率达到95%。规划于星马新城设置一城市门站,主要高压管道沿绕城线、西环线、京珠高速公路布置成环,城区共设16座高中压调压站、34座汽车加气站,另设两个储配站,主城区1座、河西新城1座。于城市边缘布置19座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服务站。(六)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划在桥驿设大型固体废弃物处理场一处,另布置垃圾转运站8个。积极

24、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生活垃圾容器服务半径不应超过70米。(七) 殡葬设施规划规划将殡仪馆搬迁至雨花区黎托乡侯照村,用地控制40公顷。2020年都市区火化率达到100%。十二、综合防灾规划(一)人防规划人防建设重点放在人口稠密的旧城区、城市交通干线两厢,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地铁、过江隧道和其它大型设施建设,修建大型人防骨干工程。逐步建设和完善市、区两级指挥所;切实加强配套工程,特别是粮、油库工程的建设;加强防空片的配套建设和已建工程的口部防护处理。(二)消防规划建立完善有效的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将城市建设用地划分为三类消防责任区: 甲类责任区、

25、 乙类责任区、丙类责任区,规划共建消防站68个。(三) 防洪规划长沙市为全国重点防洪城市。城市主体、河西新城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洪水;捞霞片和东岸垸、朝正垸、苏托垸、合丰垸、侯照垸、解放垸、南托垸、洋湖垸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其余为30年一遇洪水。城区采用城建规划治涝标准计算,其它地区采用闭闸期10年一遇,一天设计暴雨22小时排完。十三、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将着力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到2005年,长沙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新区建设向东重点发展长善垸、圭塘地区和沿长永高速公路向东伸展的星沙、马坡岭部分。向西重点发展岳麓山大学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26、区和以市委、市政府配套建设为重点的城市综合职能区。向北加快霞凝新港城的建设。向南加快省政府新址的规划建设,带动长沙大道沿线的发展。十四、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1、建议调整行政区划,将规划区范围全部划入市区,在统一的行政辖区内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2、加强规划立法,制定长沙市城市规划条例,建立较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和审批管理制度。3、依据本规划尽早编制各专项规划及下层次规划,争取在23年内使控规达到近期建设区域全覆盖,都市区范围控规覆盖率达到80%。4、加强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通过有计划的土地投放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引导城市发展与近期规划一致。5、加强城市总体规划、规划管理法律和

27、法规的宣传,提高全市人民的规划意识,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0-2010) (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第二条 上版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4、城

28、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塘组团。第三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第四条 规划空间层次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1、 长株潭指长沙、株

29、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第五条 本次规划的期限:1、 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2、 中期规划:20062010年;

30、3、 远期规划:20112020年;4、 远景设想:2021年及以后。第六条 本规划是长沙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空间利用各种规划以及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遵循本规划。第七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第八条 本规划自国务院批准之日起执行。本规划的解释权属长沙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由长沙市人民政府负责实施。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城市发展目标第九条 规划的指导思想立足21世纪,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走经营城市之路,以特有的文化气质与环境质量取胜,以做强、做优城市为目标,把握市场经济规

31、律,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为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战略空间。第十条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把长沙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2、以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文化带动为重点,将长沙建设成为繁荣的经济强市、开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现代都市和秀美的山水名市。3、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市域总人口达到6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6%以上。4、到2020年长沙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8亿元,市域总人口达到68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第十一条 规划发展战略1、生态环境先导战略:着力保护自然山水资源,构筑城乡融合的绿色空间体系。2、大长沙战

32、略:从长株潭城市群远景展望入手,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发挥长沙在区域发展中的极核作用。3、城市提升战略:体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要求,通过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文化带动,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用地布局。4、公共优先战略:以人为本,配备综合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第十二条 城市建设目标 1、基本形成符合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强化浏阳、宁乡的市域次中心地位与作用,并与株洲、湘潭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群。 2、基本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结构,按照“一主(城市主体)、两次(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

33、组团)”,构筑青山、秀水、绿洲、名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 3、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圈,形成以“两带、两圈、五楔”为骨架的绿色空间体系。 4、基本形成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霞凝港、黄花空港、信息港“三港”,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两路”为主体,建设一批区域性重大枢纽工程;以轨道交通网和城市骨架道路网“两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5、基本形成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的城市形象骨架,充分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名城地位。 6、建设布局合理、环境洁净、配套齐全、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居住园区。第三章 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设想第十三条 长株潭城

34、市群发展目标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格局,建成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长株潭三市城区及中间地带共同构成城市连绵区的核心区,核心区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其空间布局为以湘江和现京珠高速公路为主轴的带状组团式结构。预测至2050年,核心区城市人口8001000万。第十四条 长株潭协调建设要点 1、建立长株潭三市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及产业布局方面的协调机制,切实保护好河湖水系、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周边主要山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湘江流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湘江水源,统一规划建设三市湘江风光经济带。 2、合理布局区域性重大市政设施及公共

35、设施,建设三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三市区域公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建设及用户设备数字化进程,建成三市高速信息网络。 3、近期重点建设三市各自环线、三市间公路外环、潭望高速公路及株洲至黄花机场高速公路、三市轻轨,形成三市间通达便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市际“Y”型公路的城市道路化。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五条 推行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政策,强化以湘江、319国道为主轴的“十字型”城市空间轴带,积极开发以浏阳、宁乡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辐射的二级城镇发展轴,实施极化提高、辐射带动战略,把中心城市做强、做特、做优,将浏阳、宁乡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重点发展一批中心镇,加强市域道路、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

36、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十六条 规划至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688万人,城镇人口为48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0%。第十七条 充分考虑市域各城镇的区域地位,逐步形成规模不同、功能各异、布局合理、相互联系紧密的城镇群体。 1、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 1)中心城市1个长沙市区:长沙市区是市域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逐步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规划应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2)一般城市2个浏阳市、宁乡市:浏阳市为浏阳市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规划到2020年城市人口为40万人,建设用地约40平方公里,工业以烟花生产及其辅助工业为主,相应发

37、展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工业及特色手工业;宁乡县规划上升为市,为宁乡市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2020年城市人口32万人,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工业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为主。3)建制镇83个,其中中心镇29个,一般建制镇54个。2、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一个特大城市(长沙市)、两个中等城市(浏阳、宁乡)和若干个建制镇构成的市域城镇规模结构。第十八条 建制镇按其职能分为四类1、 工矿型 规划6个:夏铎铺、煤炭坝、道林、铜官、永和、七宝山。2、 交通型 规划3个:大瑶、青山铺、横市。3、 旅游纪念型 规划8个:灰汤、花明楼、桥驿、黄兴、开慧、文家市、大围山、黄材。4、 集贸型规划6

38、6个(建制镇名略)。第十九条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市域大型公共设施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化国际航空港、霞凝新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在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基础上,实现市域公路“三横八纵”网络布局。三横:铁树坳莲花山、319线、铁山大瑶田心镇青山桥百花坳;八纵:千秋澄潭江、106线、1819延长线、京珠国道主干线、原107线、乔口冷水滩、青山铺观音港、竹鸡坡王家坳。第二十条 市域旅游资源开发 规划形成一个旅游中心,三条旅游辐射带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完善与优秀旅游城市相配套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1、一个旅游中心 即规划区范围,以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为基础,充分发挥名人、

39、名山、名水、名洲、名城等特有的资源优势,建成现代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客源地。规划形成五大特色旅游区:名城风貌旅游区、新世纪文化旅游区、岳麓山科教旅游区、长株潭“金三角”生态旅游区、黑糜峰青竹湖自然生态旅游区。 2、三条旅游辐射带 东面形成沿浏阳河的自然风情旅游辐射带,辐射范围包括大围山、道吾山、天马山、浏阳河、望丰湖、沿溪烟花精品园、光大水产及柏加盆景花卉基地等,发展策略以开发森林度假、烟花观光、登山探险、宗教朝圣及水上游乐为主。西面形成长沙花明楼灰汤黄材沩山的旅游辐射带,辐射带范围包括雷锋纪念馆、曾国藩墓、刘少奇纪念馆、灰汤温泉、黄材水库等,并与韶山旅游区遥相呼应。南北方向沿湘江

40、形成旅游辐射带,与岳阳、株洲、湘潭相联,发展水上观光旅游。第二十一条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综合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结合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市划分为五个类型的生态功能分区(I-V类)。1、I类区:是重点保护区域,其生态敏感性最强,系统稳定性差,很容易受到外来干扰的影响,或者该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最重要。在该区域内禁止一切有损生态系统的开发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对已存在的工矿企业应坚决予以搬迁,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同时,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该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2、II类区:该区的生态敏感性强,系统稳定性较差,对外来

41、的干扰抵抗力弱,或者这些地区对长沙市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与整体生态维护关系密切。该区域以保护为主,在合理引导下可以进行适度发展,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严格控制其人口发展规模,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有计划地进行修复。3、III类区:该区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同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一般,较适宜作为城市发展用地。4、类区:该区系统稳定性较好,外界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它的影响不大,生态服务功能一般,但该区一般多为耕地,对于该区内的发展要给予合理地引导。5、类区:该区敏感性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低,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适宜城市发展。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二十二条 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

42、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二十三条 中心城市主要职能1、信息与交通中心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奠定信息时代超常发展的基础,完善水、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与交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商贸中心 着眼于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商品流通中心,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转换的枢纽作用,加快市场体系和物资商品集散的服务网络建设。 3、科教中心 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科教基础设施,逐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增强研究、创新和发展潜力,发挥科教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功能。 4、文化中心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通

43、过优秀文化带动,发展影视、新闻、出版、会展等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提高长沙知名度、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5、综合服务中心 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象,促进旅游服务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邮电通讯和信息产业,开拓融资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和相应的服务体系,增加城市的幅射与带动能力。第二十四条 城市规模2005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为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0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70平方公里;201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2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12平方公里;20

44、20年都市区城市人口规模3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6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53平方公里。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第二十五条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空间结构沿湘江、319国道两条生长轴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一主、两次、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主”为城市主体,“两次”为河西、星马新城,“四组团”为暮云、捞霞、高星、含浦组团。第二十六条 用地布局原则实施高新技术带动和优秀文化带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用地结构及比例,为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广场用地及绿地比重,着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第二

45、十七条 城市主体规划布局策略 城市主体指河东城区集中联片发展区域,北、东至浏阳河,西至湘江,南至绕城线,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46万人。规划强化综合服务功能,“退二进三”,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使之成为集信息、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于一体,环境优美、设施一流、高效集约的“极核”。 1) 环线以内要有机疏散人口,外迁布局零散的工业企业,优化用地结构,增加绿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将展览馆路以南、人民路以北、车站路以西、湘江路以东的地域作为市级中心,集中布置城市金融、贸易、信息、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2) 环线以南规划以

46、公共设施和居住用地为主,要尽早搬迁黑石铺地区的危险品仓库及有污染的企业,结合省政府新址的建设,建成现代化的省级行政管理中心,并在原有文教科研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逐步建成面向长株潭的井湾子文教科研区。3) 环线以东规划充分利用其区位和存量土地较多的优势,为旧城区人口外迁提供发展用地,并在圭塘规划体育中心。第二十八条 新城规划布局策略1、河西新城位于湘江以西,西至都市区边界,北至谷山,南至靳江河,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65万人。在保护好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和其他自然山水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科研院校云集的有利条件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先导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7、,使之成为环境一流、水平一流的文化科教产业中心。1) 金星路东侧结合市委、市政府规划市级行政中心,预留行政办公用地,配套布置商业金融及居住用地。扩大望城坡高科技产业基地的规模,外迁或置换三汊矶一带有污染的工业。2) 严格控制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建设用地,高标准建设岳麓山大学城,后湖以南、环线以北地段作为岳麓山大学城近期发展用地。2、星马新城位于城市主体东面,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53万人。以星沙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以及广电中心、世界之窗为依托,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规模,利用其特有的对外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高科技农业、航空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 1) 长永高速公路以南,远大路以北,规划为电子、生物工程等新型工业区,以外向型、高档次、集约型的产业为主;远大路以南,马坡岭一带,以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为依托,重点建设马坡岭农业高科技园。 2) 长永高速公路以北,京珠高速公路以东,规划建成影视传媒、娱乐休闲基地。第二十九条 组团规划布局策略 1、暮云组团位于城市主体以南,北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