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0677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0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目 录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简介2经济管理系简介3一、建设基础3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6三、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10四、专业群建设23五、专业建设预算25六、预期绩效成果27结束语3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方案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简介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新型建筑类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辽宁省建筑工程学校,2000年并入沈阳建筑工程学院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更名为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3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辽宁建筑职业

2、技术学院。校园占地210余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有较现代化实验实训场,包括建材、土工、力学等38个实验、实训室。与省内外200余家建筑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高职高专教育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被辽阳市批准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现有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12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教科研课题立项122项,主编教材132部。学院现有教职工239人,专任教师17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7人,“双师”素质教师105人,有59人获得硕士学位,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 4人,辽宁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建设,拥有了一支“规模

3、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学院紧紧围绕“建筑”特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学院发展步伐,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省内率先创建了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特色鲜明的“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行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紧紧围绕“建”字做文章,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理念,加大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特色优势专业。现有专业及方向22个,在校生4093名。毕业生遍布在党政机关,建筑施工、建筑监理、房地产开发、装饰装修企业,他们正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业需求和社会认可为学院开辟了广阔的办学前景。招

4、生省份已经达到20个,录取的学生绝大部分为第一志愿考生。建立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先后与中国建设总公司等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确保了人才输出渠道的畅通。近几年就业均在95%以上,并且逐年攀升,在辽宁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多年的办学历程使学院凝练了“厚德、励志、笃学、善建”的校训,形成了“诚信、和谐、严谨、创新”的校风。2006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学院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以“规模适度、特色突出、质量一流”为目标,注重内涵建设,实现教学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办学高效益。

5、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管理科学、省级示范的精品高职学院。学院现设四系一部: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建筑设备系、装饰规划系、基础部。经济管理系简介经济管理系现开设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经济管理、建筑信息化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物业管理6个专业。该系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较为完善。有专兼职教师45人。其中硕士学位占60%,“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占80%,其中有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一级造价员、国家技能考评员等。我系有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已培养了2600多名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为更好地适

6、应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管系每年都将对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以适应当前建筑市场及建筑用人单位需求。一、专业建设基础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于2002年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开设,自开设以来,累计培养毕业生516人,目前招生情况喜人,今年招生230人,报到率95%,现有在校学生501人。近年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就业形势良好,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9.36%,毕业生活跃于辽宁省和省外部分地区建筑业的第一线,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一)行业

7、背景建筑业是辽宁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我省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来自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建筑业在前一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各项指标又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2509亿元增加到4693亿元,年均净增超千亿,两年时间翻了近一番,总产值同比增长38.7%,全国排名由2008年第10位上升到第6位。 全省建筑业队伍持续壮大。全省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数由2008年的5000家上升到2010年的6000家。到2014年,全省建筑业年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省内建筑企业总量将达到1万家,建筑业从业人数将达到5

8、00万人。完成税收400亿元,实现翻两番目标,进一步拉动就业。辽宁省将以做大做强建筑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使建筑业经济社会效益、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市场经营能力、质量安全管理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5名。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定是一个有美好发展前景的专业。(二)人才需求随着我省建筑业的发展壮大,对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且需求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建筑业仍有400万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缺口,其中施工生产一线技术应用与管理岗位的缺口占很大比重。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全省等级以上的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要占到职工总数的25

9、%,再加上各级建筑管理部门、各行业的建设单位的人才需求,全省工程管理专业人员需求甚大。为实现建筑强省的目标,按辽宁省建筑发展规划,建筑企业经济技术人员需要翻一番,尤其对于工程管理人才需求更加突出,因此培养大批高质量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三)专业现有基础与特色1. 专业建设思路清晰,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体现行业特点2002年,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和行业专家及校内教育专家组成,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确立了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的人才培养思路,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2005年经过对全省1

10、4个市典型建筑企业的调研,特别是对建筑工程管理岗位的分析后,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采用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与模拟实训,第三年年到建筑企业、监理公司等单位所进行顶岗实习,且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特别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加大了投入。2. 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课程建设成果明显多年来,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重组,开发综合性课程,精选课程内容,本专业坚持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逐步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利用校内建立的技能训练场所和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工程管理实训室等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再经过一年的顶岗综合实训,使学生的职业素

11、养切实得到了提高。根据调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毕业后即可独立上岗,实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标。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对建筑工程预算等两门课程进行了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已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课程实训中完全按照现行建筑施工生产一线要求、做法进行操作,如要求学生采用实际工程设计图纸,依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独立编制“建筑工程预算”、“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实用实训模式,这样使学生就业后可以适应并满足工作单位的岗位能力需要,体现了产学结合的办学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对学生综合岗位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得到用人单位和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3. 建立了一支职业素质高、

12、结构较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工程管理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30名。其中,专任教师20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6人,占80%;通过实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制度、技术服务激励制度,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9名教师具有3年以上生产一线实践经历,有5名教师来自企业一线,专业教师社会兼职率超过50%。4.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社会服务成果明显由于建筑产品形体庞大及差异性,必须要有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本专业与北京城建集团、中国建设集团、辽宁建设集团、辽阳建设集团、辽阳建发集团等多个单位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13、,企业参与了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接纳学生实习,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并为学生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在校内,建成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场、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造价电算化实训室、工程技术资料实训室等实训场所,实训场(室)采用模拟企业真实情境的方法进行建设;造价电算化实训室拥有常用的正版工程造价软件,满足教学与实训需求,这些实训场(室)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模拟服务。自2002年开始,每年均与辽阳市建委联合举办工程造价人员培训班,培训人数4000余人; 2005年开始,每年均与辽阳市建委联合举办工程档案员、施工员、质检员、测量员培训班,培训档案员3000余人,培训施工员3500余人,培训质检员200

14、0余人、培训测量员2500余人;2006年,为辽宁财政厅培训投资审查人员47人;2007年与辽阳市建委联合举办工程招投标人员培训班,培训人数460余人。2003年开始,我院一直作为辽宁省建设厅高职毕业生全省造价人员及国家工程造价人员固定培训单位,连续培训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毕业学生9届,经培训后参加省级考试合格人数在8000多人,考试合格者由省工程造价处颁发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2009年起我院作为辽宁省“双师”培训基地,为辽宁省高职院校培训建筑工程管理类教师120余人。5. 专业特色明显,建设成果丰硕几年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坚持面向施工一线,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坚持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指导思想,获得

15、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主持完成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标准的研究等省部级教研项目10余项,有4项教研项目获奖,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主编教材15部,参编教材20余部,获得各种奖励8项,其中省部级5项,院级3项,形成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6. 人才质量得到社会承认,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自2002年以来,建筑工程管理已经为社会培养了310名工程管理专门技术人才。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501人,办学效益日益提高。已经连续多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协议率95%以上的目标,专业对口率超过88.00%,学生“双证书”率达98%,专业适销对路,学生供不应求;从对05、06、07届毕业生

16、跟踪调查的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评价很高,优秀率超过73%,称职率达98%。(四)问题与差距1行业发展动态的跟踪需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研究还不够深入。2. 以工程管理岗位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3. 与企业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探索,企业和行业兼职教师还没有参与到教学环节全过程,校企合作的有效合作保障机制尚不健全,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4. 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力度不够,教师开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能力相对薄弱。5. 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完善实训条件的途径和内容需进一步探索

17、和开发。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建设总体目标经过两年的建设,不断深化与辽阳建发集团、中国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的深度合作,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形成“3元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工程管理岗位任务为载体与工程实际对接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集教学、培训于一体的校内、外与建筑工程管理实际工作接轨的实训基地,开展以合作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的科技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实力和水平,建成我省高素质高技能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服务

18、基地;建成在我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建筑工程管理师资培训基地;实现专业建设特色突出,社会声誉良好,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足、毕业生就业率高、双证率高,对我省同类专业建设起到特色引领作用。(二)专业发展具体目标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实施“3元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在企业员工培训,开发新技术等方面与企业合作,互利双赢,使校企合作能持续发展。2.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发指导

19、思想,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岗位能力的调研,系统分析企业的“职业活动”,解剖实际生产过程和实际业务(服务)工作过程,归纳出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考核,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习、引进国内外课程建设先进理念,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建设具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和“教、学、做”

20、一体化特征的优质核心课程。完成建筑工程管理专业27课程标准的制定,编写13本实习实训指导书;建设达到国家级精品标准的课程1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11门,开发11门教材及相关课件。3. 打造会教能做、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改善师资结构。实施“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工程”。与知名企业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要求每位教师每三年累计有半年以上企业挂职锻炼经历,教师按企业员工管理、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重点依托合作企业,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聘请

21、由合作企业派出的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规章制度。实施“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测评工程”。通过对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能力的培训,促使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完善学院师资培训体系。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发展目标,明确学院教师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完成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梯队建设。到建设期末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具有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能力和“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4. 建设适应“教、学、做”一体化要求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职业

22、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建设需要,贯彻技能训练“循序渐进”的思想,新建、扩建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测量等校内实训室,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职业素质训导于一体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不断提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帮助企业制定各类技术标准,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开发及技术改造;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巩固与已有合作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稳定校外实习基地10个,在师资、顶岗实习、技术服务等方面密切合作,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优势,为企业培养工程管理及相关人员年均3300人次以上;社会

23、服务工作收效显著。5. 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养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公平公正、保守商业机密等职业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推进社会实践体系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以社会调研、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义工服务、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社团、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创业竞赛、各类技能竞赛和所有课程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推进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营造与企业工作环境相同的职业氛围,形成有利于“职业人”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6. 形成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探索并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顶

24、岗实习管理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性的管理。7.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服务型校园建设,提高学院在企业技术服务、员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院“辽宁省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中心”的功能,年均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5000人次。开展对口支援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工作,通过师资培训、联合培养、推荐就业、设备援助等途径,为对口支援的高职院校提供服务。充分学习并借鉴国内其他同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与国内兄弟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实训场(室)建设等方面进

25、行经验交流及技术支持,使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三)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建筑工程测量等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四)教学质量目标师资质量和结构有明显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比率85以上,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实训基地建设取得突破,实训设施完好率95%以上,实验实训开出率100%。专业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每年修订一次;课程教学计划齐全

26、,每门课程都有完整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先进,90%以上教师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合理,85%教师可应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方法教学;教学监控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学检查失误率小于1%。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建筑测量、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资料管理、质量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等专门知识,具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要求的素质,了解工程建设项目的程序,掌握工程施工及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具备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外语水平达标,通过英语B级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达标,通过国家2级考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高水平,达到99

27、.58%以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高水平,达到100%、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保护高水平,达到90以上,毕业生平均起薪额不断提高,达到2000元以上、工作一年后的平均月薪不断提高、达到3000元,企业满意度高,退职率低于1%;双证书率保持高水平,达到99%。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实行学分制,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了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实行师生“互控”,并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不断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行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制度。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积极合作,建立了建筑工

28、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监控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到3年内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课程有效性、满意度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形成年度分析报告,以确保人才培养需求的质量评价和监控的质量。三、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一)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广泛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明确所需的专业知识、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应达到的素质等,重新构建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3元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1. 人才培养目标

29、(1)人才培养岗位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的职业技能,具备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所必须的工作能力,适应于施工企业及相关单位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培养建筑施工现场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项目技术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测量放线员为就业岗位群。(2)工程管理岗位能力分析根据施工员技术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测量放线员岗位的工作任务,经综合分析确定相应的岗位能力(见表1)。表1 职 业 岗 位 能 力 分 析 表工作岗位岗位工作任务职 业 岗 位 能 力 分 析建筑工程施工员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1.识读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能力;2.编制建筑

30、施工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3.现场施工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力;4.具有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或构造问题的能力;5.常用工程材料的应用能力;6.各种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能力;7.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的能力;8.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方针、政策、执行各项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能力;9.收集、记录、整理资料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1.识读建筑工程建筑施工图能力;2.参加图纸会审,编写图纸会审记录;3.施工现场技术交底;4.施工中技术管理能力 ;5.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能力;6.技术验收能力。建筑工程造价员编制与审核建筑工程造价1. 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能力;2. 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3. 编制

31、与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能力;4. 编制与审核建筑工程结算的能力;5. 编制与审核建筑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的能力;6. 编制与审核建筑工程招、投标能力;7. 编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件的能力;8. 具有一定的索赔能力。建筑工程质检员工程质量检查、验收1.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评定的能力;2.施工中一般质量缺陷的处理能力;3.材料、构件送检、复验能力;4.与质检站、监理等的沟通能力;5.材料与设备验收能力;6.熟练掌握运用国家颁发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部颁的有关技术规程能力;7. 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能力。建筑工程资料员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归纳及整理、1.图纸与变更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2工程外来

32、文件管理能力;3.内部文件管理能力;4.施工记录资料管理能力;5.竣工资料的整理与归档能力。建筑工程测量员建筑工程测量放线1.使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能力;2.使用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直线定向能力;3.使用全站仪进行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直线定向。有的项目为核心岗位能力。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3元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元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构建学习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采用校内理实一体课堂教学(第一元)、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第二元)与校外顶岗实习(第三元)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我们采用“2+1”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校和建筑企业合作对接,实

33、施工学结合,毕业证和上岗位证双证融通。前两学年在校完成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岗位综合实训,第三学年到企业从事工程管理综合岗位顶岗实训。(二)结合岗位任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1. 课程体系基本框架以建筑工程管理岗位任务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并参考职业资格标准,注重教学内容与从业岗位能力的相互衔接,并结合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将工程管理各岗位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见图1。职业基础课程实用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应用数学、建筑业法律法规、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CAD制图、思想品德课、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建

34、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建筑工程测量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职业岗位课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拓展课程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建筑法规安装工程预算水暖电识图与施工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2. 课程教学安排表2 课 程 教 学 安 排 表学年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六、七学期周数18周20周20周20周36周理论课15周实践3周理论课15周实践5周理论课17周实践3周理论课17周实践3周实践20周实践16周课程名称思想品德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数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测量识图实训、测量实训、认识实习各1周思想

35、品德课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力学与结构建筑施工技术识图实训、结构实训、施工实训各一周,生产性实训2周思想品德课英语体育CAD制图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组织成本管理水暖电识图与施工建筑工程组织实训1周、建筑工程预算实训2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建筑法规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2周、招投标实训1周顶岗实习(一)顶岗实习(二)13周、毕业论文指导2周、毕业答辩1周教学目标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职业素养训练;对专业的了解;建筑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测量综合能力训练建筑施工基本能力、建筑结构基本知识职业素养训练;建筑识

36、图、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基本能力训练建筑施工组织、工程建筑工程预算水暖电、CAD基本知识职业素养训练;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预算综合能力训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质检、资料管理、清单计价、安装工程预算基本知识职业素养训练;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投标能力综合训练职业素养训练;岗位能力训练职业素养训练;岗位能力训练(三) 转变培养方式,实施行动导向课程教学1 课程建设思路以建筑企业和实习基地为依托,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以工程管理岗位任务设计课程,按照工作任务流程设计教学任务,并将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标准,以及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职责融入课程,保证学生在知识水平、

37、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达到岗位要求。建立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根据任务分析结果,开发适合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案例库等教学资源;确定课程的重点难点,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融入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学习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完成后统一考核,从而培养学生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通过随岗实训,巩固单项技能,通过顶岗实训,提高岗位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以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为例,选取单层砖混结构、多层砖混结构、多层框架结构为任务载体,构建学习情景,每一项任务可以按

38、计价编制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见表3。表3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开发示例学习领域(课程):建筑工程预算基本学时:60学时职业描述(岗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造价员岗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造价员职业训练,能独立识读建筑施工图,能根据施工图纸列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能正确地使用定额,能独立计取建筑工程直接费,能计取建筑工程间接费、利润、税金,能计取建筑工程造价,能够进行工料分析,能够正确计算价差;建立工程经济科学管理的观念;能自主学习、善于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对于建筑工程造价计算,收集会审后的工程施工图纸、现行预算定额、现行费用

39、标准等计价依据,依据工程实际列项并计算每个项目的工程量,套用定额计算直接工程费,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计算价差、间接费、税金及利润,确定建筑工程造价,审核,填写相关表格,编写建筑工程预算文件。目标描述(职业能力和知识):选取典型项目作为载体,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行动导向教学,达到如下目标:正确列项、计算工程量,准确套用定额,计算建筑工程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及工程造价。 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 单层砖混结构造价计算学习情境2 多层砖混结构造价计算学习情境3 多层框架结构造价计算2 课程建设目标2年内,建设11门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11门教材,其中,建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

40、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见表4,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见表5。表4 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一览表序号课 程 名 称负责人经费(万元)完成时间建设目标学校企业1建筑施工组织李玉芬刘永前62013.8国家级精品课程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黄亚平朱宝元52012.8省级精品课程3建筑工程预算刘启立于明明62013.8院级精品课程4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评价王柏春王若辉42012.85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赵兴军王会臣42012.86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张崇庆李 崇62012.8院级精品课程7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王咏梅郭玉莲52012.12院级精品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侯虹霞王 松82013.8院级精品课程

41、9建筑施工技术刘 萍徐玉宁62012.1210建筑工程测量黄富勇马仲秋72013.8省级精品课程11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姜泓列周明跃52013.8合 计62表5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一览表序号课 程 名 称负责人经费(万元)完成时间学校企业1建筑施工组织李玉芬刘永前62013.8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黄亚平朱宝元4.52012.123建筑工程预算刘启立于明明62013.84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评价王柏春王若辉32013.85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赵兴军王会臣32012.86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张崇庆李 崇62013.87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王咏梅郭玉莲42012.128建筑构造与识图侯虹霞王 松6201

42、3.89建筑施工技术刘 萍徐玉宁62012.1210建筑工程测量黄富勇马仲秋4.52012.1211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姜泓列周明跃52018.8合 计543. 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或项目设置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训场所,做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4.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遵循“能力与知识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应会与应知并重”的考核原则,做到教

43、师考核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并尽可能采取现场实操、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四)强调专兼结合,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 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举措(1) 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实践,不断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通过与建筑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如“专业教师实践进修基地”等长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2) 直接引进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结构。(3) 引进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实践教学任务。(4) 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推动校企交流,提高技术服务能力。2. 专业带头

44、人选拔和培养建设目标:2年内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建设标准: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对工程管理和高职教育发展有深入研究,能把握高职教育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教师或现场专家;选择具有在工程管理现场工作经验5年以上(或兼职从事工程管理工作8年以上),职称在副高以上的教师或现场专家;熟悉工程管理领域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工作流程;专业建设思路清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有深入理解。培养措施:充分保证专业带头人的科研、专业建设经费,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参加国际交流;组织制定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规划;组织研究实施校企深度融合机制;2年内主持完成省级及以上的科

45、研或教研课题1项。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培养6名骨干教师,扩大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三年一聘。3. 骨干教师培养与选拔建设目标:2年内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建设标准:具有在工程施工现场工作经验3年以上,或兼职从事工程管理工作5年以上,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或现场专家;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较强的高职课程开发能力,对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参加工程管理工作,能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服务工作。培养措施:通过进修、挂职、访问学者、参加国际交流等方式,提高骨干教师水平;充分保证科研经费、课程建设经费,2年内骨干教师每人开发工学结合课程1门,主持院级以上课题

46、至少1项,开发优秀教学课件1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成4项工程管理工作。4. 兼职教师培养与选拔建设目标:建立具有40名兼职教师的资源库,每年从资源库内聘请10名左右兼职教师。建设标准:具有丰富现场经验,拥有熟练的岗位技能,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具有优良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措施:建立兼职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为兼职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方便协调兼职教师本职与承担课程的关系;兼职教师评价办法。5. 其他教师引进与培养(1)制定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支持每位青年教师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每年安排2名青年教师挂职锻炼,每人每年必须至少完成1项社会实践成果;2年内每人至少参与1项院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