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0905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doc(1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送审稿)目 录第一部分 项目规划71前言71.1 项目来源81.2 项目建设的目的91.3 项目规划任务111.4 项目规划依据111.4.1 相关规划111.4.2 有关资料111.4.3 技术标准及行业规范121.4.4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122项目概况132.1 项目区概况132.1.1 项目区位置与范围132.1.2 自然条件142.1.3 社会经济条件182.2 农作物种植情况192.3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92.2.1 水利设施现状192.2.2 交通设施现状202.2.3 电力设施现状202.2.4 其它设施202.4 项目区土地利用

2、现状212.3.1 土地利用结构212.3.2 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222.5 土地适宜性分析232.6 水资源平衡分析252.6.1 供水能力252.6.2 灌溉方式分析252.6.3 灌溉需水量262.6.4 供需水平衡分析292.7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292.8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303规划目标与原则323.1 规划目标323.2 规划原则324规划方案334.1 规划标准344.1.1土地平整工程344.1.2 田间道路工程344.1.3 农田水利工程344.2 规划工程布局354.2.1 项目总体布局354.2.2 土地平整工程364.2.3 田间道路工程374.2.4 农田水利工程3

3、74.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384.4 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394.4.1 土地权属现状394.4.2 权属调整工作开展计划394.5 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424.5.1 规划工程类型424.5.2 投资概算依据424.5.3 项目投资规模及构成474.5.4 项目分年度投资计划484.5.5 资金筹措485规划方案评价495.1 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95.2 社会效益评价505.3 经济效益评价515.4 生态效益评价546实施规划的措施546.1 建立项目组织机构546.2 项目实施管理556.3 项目资金管理56第二部分 项目规划说明571项目规划过程571.1 成立规划领导

4、小组与技术小组571.2 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571.3 初步设计阶段581.4 检查校核阶段581.5 成果提交阶段582资料来源及引用592.1 图件资料592.2 文件资料603规划标准及有关技术问题603.1 规划标准603.2 地块形式603.3 田间道路工程613.4 农田水利工程613.5 有关技术问题624与有关部门规划协调625规划方案的择优635.1 土地平整择优方案635.2 水利工程布置方案的择优635.3 田间道路工程布置方案的择优64第三部分 项目工程设计说明641项目工程简介641.1 项目范围641.2 项目建设规模651.3 气候651.4 水文、地质661.5

5、 土壤、农作物种植情况661.6 地形、地貌671.7 自然灾害671.8 工程类型和数量682工程设计702.1 工程设计任务、依据702.1.1 设计任务702.1.2 工程设计依据702.2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712.2.1土地平整布局712.2.2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852.3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862.3.1 灌溉水源设计862.3.2 灌水模数、设计流量等参数的确定872.3.3 渠道设计882.3.4 蓄水池设计892.3.5 排水沟工程设计902.3.6 涵管工程设计932.4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932.4.1 道路工程量计算942.5 其它工程设计942.5.1 其它工程量计算942

6、.6 分类工程量汇总953施工组织设计983.1 施工准备983.1.1 技术准备983.1.2 施工现场准备1003.1.3 雨季施工准备1013.2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1023.2.1 总进度计划1023.2.2 工期保证措施1023.3 工程施工技术与方法1033.3.1 土地平整工程施工1033.3.2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1043.3.3 田间道路工程施工1063.3.4 其它工程施工1083.4 质量保证措施1103.4.1质量目标1103.4.2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1103.4.3 关键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1123.4.4 质量管理制度1133.4.5 技术资料管理措施1143.4.

7、6 工期保证措施1153.4.7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1153.4.9 降低成本措施1173.4.10 与甲方协调配合措施118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经费预算118第一部分 项目规划1前言水圈、土圈、大气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资源又是土圈的主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地开发利用的成败,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西部大开发,面对西部不容乐观的生态环境现状,土地资源的总体生态环境建设显得举足而轻重;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建设项目,不可避免地占用了一部分良田好地。此外,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及水

8、土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原因,使本来就不多的高产稳产田地不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为市“十一五”期间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贯彻落实新时期国家耕地开发和保护的新思路和新要求,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县“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的规划蓝图,统筹兼顾和协调好资源供求矛盾,使生态环境逐渐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人民群众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生存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贸易的发展,构建和谐县。急需对县现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整理,使全县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

9、能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1.1 项目来源县由于优越的交通条件及地理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的发展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占用了部分耕地或农田。其中:昆玉高速公路二复线建设在县境内用地96.61公顷,占用耕地61.27公顷;市政府引水济昆“2258”工程一期用地21.61公顷,占用耕地15.38公顷,二期用地44.37公顷,占用耕地18.87公顷;计划修建的(县)等级公路需要用地37.88公顷,占用耕地306.88公顷;按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报告),到2010年,县城镇

10、人口将达到126000人,人均用地7.16m2,农村人口158000人,人均用地122.94m2,规划期间合计占用土地616.9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06.55公顷,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特殊用地等,到2010年预计用地249.45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30.00公顷;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每年的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全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为了更好的解决好县耕地锐减的现状,只有进行土地的开发整理,对适宜耕种的未利用土地,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有效的保护耕地,提高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率,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通过对

11、县土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县乡小朴村委会小朴村东北面的29.19公顷土地是较好的土地开发与综合整治区域。该区域为丘陵地貌,地面坡度适中,以荒草地、坡耕地为主,而且集中连片,基本满足和符合云南省土地整理开发整理项目选址的相关标准、要求,项目地处县南部,有着非常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优势,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宜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使大量适宜开发的耕地只能种植一般的粮食作物,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体现更好的经济价值,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加大了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使乡的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对拟开发整理区现有耕地

12、和待开发的土地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其它土地开发整理的各种相关条件也日益成熟,因此,县国土资源局也将市县乡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补充)项目作为市县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申请上报,县国土资源局上报了市县乡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项目建议书,市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踏勘调查肯定了该项目后,向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呈报,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相关专家现场踏勘后,同意转入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单位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有关要求,于2007年12月完成了市县乡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报告于2008年1月完成,并通过了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的初步技术

13、经济评审,为方便上级土地主管部门顺利组织实施本项目,编制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1.2 项目建设的目的1、 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和现有的各种资源,完善区内灌排水系和交通路网;2、分析项目区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土地适宜性、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土地开发整理潜力、项目区社会经济及自然地形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等的综合分析,合理布局各种工程措施,做到措施功能有序,形成整体,发挥工程最佳效益;3、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落实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现新增耕地面积6.05公顷;4、科学合理地

14、规划改造田(地)块,系统规划布置灌排水、道路和林网设施,建成田、水、路、林、村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为农业生产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5、消除群众占地纠纷,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经济,缓解社会的劳动就业压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6、通过农田综合整治,采取改土与治水相结合、工程与生物相结合的措施,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的蓄水、保土、保肥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增加,肥力提升,地块更加连片和完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人口与土地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

15、然的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1.3 项目规划任务1、规划实施总面积29.19公顷,农用地总面积为20.36公顷,未利用地8.83公顷,对原有坡耕地进行土地整理,对荒草地进行土地开发,新增耕地6.05公顷,新增耕地率为20.73%;2、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面积数量及布局;3、确定灌溉、排水方式和主要工程措施内容、布局和数量;4、确定交通方式、布局,道路数量和标准;5、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6、按照确定的规划方案的工程内容,做出工程预算,为投资决策和控制提供可靠技术依据;7、拟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实施和工程管理的相关组织管理措施。1.4 项目规划依据1.4.1 相关规划

16、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报告1998年;2、县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报告;3、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1.4.2 有关资料1、云南省县乡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项目建议书(2007.5);2、云南省县乡小朴村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1)。1.4.3 技术标准及行业规范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2、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颁发的财建2005 169号文颁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试行)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试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试行);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17、GB/50288-99);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 T1013-2000;7、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1989。1.4.4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7、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

18、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8、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9、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10、国土资发2003287号关于做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工作的意见;11、国土资发200529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作的通知。2项目概况2.1 项目区概况2.1.1 项目区位置与范围项目区位于市县乡小朴村东北面的丘陵山区,上蒜小朴村委会小朴村和观音山村之间,总面积29.19公顷,地理位置为东经10242581024320 之间,北纬244309244015之间,北部至小朴村,南部至观音山,西部至上六公路,东至小朴大山分水岭。距县

19、城昆阳15km,距省会昆明51km,人口密度257人/km2,交通比较便利。项目区边界拐点坐标详见表1。 项目区边界拐点坐标表表1拐点编号东 经北 纬拐点编号东 经北 纬J11024303244015J211024319243954J21024305244012J221024338243952J31024306244009J231024316243951J41024306244005J241024318243950J51024306244004J251024318243949J61024309244003J261024316243948J71024314243955J2710243142439

20、48J81024319244004J281024311243947J91024320244004J291024309243944J101024318244003J301024304243946J111024318244003J311024303243944J121024317244003J321024302243947J131024317244003J331024300243947J141024315244001J341024258243951J151024310243956J351024301243958J161024311243955J361024259244002J17102431424

21、3955J371024259244004J181024317243956J381024301244010J191024319243956J391024302244012J201024318243955J4010243022440142.1.2 自然条件2.1.2.1 地形、地貌1、地貌该区为滇中高原浅切割的中山平原丘陵地貌,地层地质较为复杂,岩石矿物种类较多,岩石主要以砂岩、百页岩、砾岩为主,有少量磷矿石。由于抗风化、抗冲刷能力较弱,地表的冲沟极为发育,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少。2、地层岩性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bd),次为第四系残、坡积物(Cel+dIQ

22、),其特性如下:、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bd):库区出露的主要基岩根据岩性特性,可将其分为二段:上段(Zbd2)主要为泥质砂岩及薄层壮泥质白云岩,下段(Zbd1)主要为泥质页岩夹泥岩。、第四系残、坡积物(Cel+dIQ):主要为黄褐色粉质土夹砾石,厚度510m不等。2.1.2.2 气候项目区主要特点是:气候终年温和,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坝区气候温和,山区气候凉爽。冬、春季节,受印度大陆干暖气流的控制,并受孟加拉湾和北部湾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少雨干旱,夏秋雨量充沛。气温受滇池水气调节控制,年差较小,日差较大。据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9.6,年平均最低气温为7.7

23、。月平均最高气温为19.5,月平均最低气温为8.1,气温随海拔高程变化规律明显。海拔高程每增高100m,气温下降0.55。全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282411小时,10的积温为5363,太阳总辐射量523194J/cm2。全年主风为西南风,风向频率为30%,最大风速可达标23m/s。多年平均无霜期长达239天,平均霜期从十一月十八日至次年三月二十二日,约135天。项目区降水集中,干湿季节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91.8mm,降水3022万m3,降水变差系数CV值为0.21,大部份地区多在0.180.25之间。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年内变化较大,境内地域分布不均,一般雨季始于五月中

24、旬,平均止于十月下旬,占全年降水量的87%,年最大降雨量1172mm,年最小降雨量545mm,10年一遇3小时最大降雨量为69.37mm,6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9.88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05.11mm,5年一遇3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8.81mm,6小时最大降雨量为90.75mm,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19.41mm。年均蒸发量1950.7mm,年蒸发量最大值为2121.9mm,最小值为1657.0mm,月蒸发量最大值为288.8mm,最小值为105.9mm。2.1.2.3 水文、地质县境内地表径流丰富,水利资源富余,北部与滇池接壤,境内河流主要河流有柴河、大河、东大河、二街河等,为长江流

25、域金沙江水系,全县境内现有水库坝塘296件。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成为当地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项目区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主要为岩层间孔隙水和裂隙水,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页岩岩层间,含水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上段(Zbd2)的泥质砂岩及薄层壮的泥质白云岩,其富水性较强,地下水径流模数为510l/skm2。其次,还有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以及强弱风化泥岩、页岩构成的孔隙含水层和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区内主要河流为柴河。其河道比降0.12%,多年平均含沙量14kg/m3,多年平均输沙33.1T,径流面积306.18km2,径流模数37.58 m3/skm2,径流主要集中于每年的五

26、月中旬至九月底,而从十月至次年的五月初为晴朗少雨的枯水期,进入雨季后的7月、8月、9月的降雨量占整年降雨量的70%85%,而在三月五月气温高,蒸发量也最大。2.1.2.4 土壤据县土壤普查资料,全县土壤主要有红壤、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等,土壤的垂直分布明显,红壤多分布在海拔18902648m的山区、半山区,是县分布面积最大、最广的土壤类型,包括棕红壤与红壤两个亚类;紫色土分布面积较少;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坝区,是县坝区的主要农业土壤。项目区内地层地质较为复杂,岩石矿物种类繁多,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页岩。土壤主要类型红壤。分布于海拔18802100m之间的广大地区,平均土层厚度032cm。山地

27、土壤主要为涩红土、油红土、石灰岩棕红壤,涩红土:土层厚度20cm,土壤质量一般,含氮0.2%、钾1.32%、磷0.1%。油红土:土层厚度20cm,土壤质量一般,含氮0.2%、钾3.04%、磷0.09%,ph值6。石灰岩棕红壤:土层厚度12cm,土壤质量一般,含氮0.2%、钾1.9%、磷0.2%,ph值6.0。2.1.2.5自然灾害项目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牢、冰雹等,四周植被保存较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极少,由于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属于坡耕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1、旱灾县对农业影响最大是是初夏旱和夏旱,由于降水主要开始于5-6月,这段时间是大春作物大面积栽种时节,需水量大,初夏干旱使

28、得大面积田地不能按时栽种,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夏旱出现在雨季开始后的6-7月,气温高、蒸发量大、云量少、日照强,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出现农作物大片旱死或绝收。2、洪涝69月为雨季节高峰期,暴雨常发生在此时。项目区在田间道3以下的低洼平地,地势较平坦,上游无蓄水工程调节,暴雨出现时,低凹处地块排水不畅,易受洪涝灾害。3、冰雹县境内东、西、南三方山峦起伏,山高箐深,坝区濒临滇池,下垫面受热极不均匀,热对流易于发展,空气层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地面冷锋、高空低槽、低压等外力作用触发下,往往在局部地区突降冰雹或单点暴雨,但是此种灾害一般不多发,平均约23年有12次。2.1.3 社会经济条件县位于市南

29、部,地处滇池西南岸。全县辖9个乡(镇),2005年末总人口274163人,其中农业人口221970人,占总人口数的81.0%,国土面积1230.86km2。据2005年统计资料,县国民生产总值2372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8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74296万元,粮食生产总量75443T,全县财政收入13384万元,财政总支出28362万元。乡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3387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08%,全镇15个村委会,68个村民小组。地方财政收入83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69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7176万元,粮食总产量9297T,人均收入3420元,人均粮食399kg。2.2 农作

30、物种植情况近期内,烤烟、蔬菜、花卉是乡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财政和农民的主要农业收入均来源于蔬菜和烤烟种植、花卉产业。2007年烤烟总产量为1758t,亩产132kg, 种植蔬菜5473亩,总产量11932t,种植花卉66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7176万元。从项目所应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方向来说,项目发展潜力大,但是应相应提升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2.3 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2.2.1 水利设施现状项目区西南部,有一条土沟,可以在雨季雨水多的时候进行灌溉,但是一到每年的枯水期,沟道干涸,无法进行灌溉,由于没有其它灌溉设施,导致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低下。项目区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892m

31、m,雨量充沛,适宜建设蓄水池(窖),为耕地用水提供有力的保证,使项目区的土地开发整理成为可能。经过水文分析,结合柴河水库的水文观测资料,项目水资源能够满足项目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用水量,可建设成水浇地,项目需要完善取水设施如:截流沟,项目区内,穿过项目区中部的田间道路3以下的地块(面积114.57亩),可以通过从观音山龙塘引水(出流量0.35m3/s,年供水量为8.74万m3)进行灌溉,2008年以前,因为出水点高程太低,无法灌溉,今年年初,小朴村委会投资修建了观音山龙塘的取水竖井,现在可以基本实现灌溉,但是沟渠还不畅通,需要开挖灌溉沟道,对渠道进行拉直和疏通,形成灌排系统;穿过项目区中部的田间道

32、路3以上的地块(面积260.29亩),需要修建蓄水池,集天然降水进行灌溉。2.2.2 交通设施现状项目区内顺着南北方向,小朴村和大朴村之间有一条5米宽的土路横穿而过,西北面还有一条2.5米宽的土路(中间秃头),可以供马车通行,但是给水和排水系统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从连接小朴村和大朴村的土路到项目区东面的土地,仅有一条宽1米左右的小路连通,路窄坡陡。项目区范围内道路单一,标准低,属于简单的乡村毛路,路段零乱纷繁,连接不畅通,达不到正常的交通要求,许多时候还要人背马驮,急需改善。另外,项目区到小朴村到上六公路(乡至六街乡)有简易的乡村道路连接,长度约400米,施工条件比较便利。2.2.3 电力设

33、施现状乡境内已经实现村村通电,乡村公路可达到各村委会,并贯穿各自然村,项目区内的电力线路、设备等已经基本定型,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电力设施总体比较完善,但是,施工场地附近无现成可用的工程施工电力线路搭(接)点。2.2.4 其它设施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已覆盖项目区,商贸、通信、电讯、医疗卫生、学校等基础设施完善,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项目区本乡有水泥厂和砂石料场,工程项目用建材可以就地取材,运输距离较短。另外,施工用水可以从山脚处的水沟内摄取,工程所需要的其他建筑材料可以从昆阳镇、晋城镇等乡镇采购,基本能够满足施工的要求和需要。2.4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2.3.1 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大

34、部分属于坡耕地和荒草地,总面积:29.19公顷,农用地20.36公顷,未利用地8.83公顷。农用地中:旱地18.44公顷,农村道路0.4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0.05公顷,地埂1.43公顷,未利用地为荒草地8.83公顷,项目区未利用地占总面积的69.75%,荒草地占总面积30.25%,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另外对项目的实际调查表明,项目区坡耕地耕作粗放,标准低,达不到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的标准,土地利用率低,经常闲置,地类组成情况见下表。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单位:公顷 表2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总面积建设规模比例1农用地11耕地114旱地18.4418.4463.17%15其他农用地153农村

35、道路0.440.441.51%156农田水利用地0.050.050.17%157地埂1.431.434.90%小计20.3620.3669.75%2建设用地0000.000.00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土地311荒草地8.838.8330.25%合计29.1929.19100% 注:项目无建设用地的地类。2.3.2 项目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的现状特点,存在以下几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限制土地的合理利用:一、自然因素1、耕地本身的问题项目区内耕地都是旱地,8.83公顷荒草地一直处于在露天荒芜的状态,现有的18.44公顷旱地,表土流失严重,土层薄瘠,地埂及地块布局混乱,产出低下。2、农田

36、水利设施问题项目所处的地区水资源短缺,除雨季利用大气降水灌溉外,其余季节基本无灌溉水,附近的灌溉水源尚未利用,水资源在季节上和用水需求方面形成矛盾,水利工程设施太少,配套差,区域内灌溉和排水沟路不畅,容易冲坏地块和道路,形成洪涝灾害。3、交通问题项目区的田间道路有2条,上山小路1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能满足交通要求,而且保护道路路基的排水沟已经毁坏,布局不合理,路面为土质路面,宽窄不一,坑凹不平,农用机械不能顺利作业,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利用率低。4、水土流失问题项目所处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程度高,属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引发生态问题。二、人为因素1、农业耕作方式问题项目当地耕作粗

37、放,致使耕地集约化程度低,产量低,农民收入少,生产积极性不高。2、土地利用组织管理问题无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土地经营措施,无法形成开发整体和规模,产业链混乱,沟道和道路无人维护,破坏严重。三、其它因素1、资金问题土地整治的资金短缺,单纯依靠农户的自主经营,无法形成规模,形成开发整体,更无力对道路、水利灌溉设施等进行配套,土地资源的效益未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2、科技投入及普及问题科技投入少,普及程度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农民群众总体素质不高,应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程度也很低。项目将通过对区内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使区内耕地的产出率将得到较大提高,道路和灌溉等

38、设施得以初步配套,土地彻底的得到全面的规划和整理,土地质量提高,产出提高,水土流失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能够发挥出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良好综合效益。2.5 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适宜性的评价,主要取决于项目区所处的实际水土资源和自然条件等,参评因子的确定,主要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自身的特点来选取,本项目取水源条件、海拔、土壤类型等9个因子对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详见表3:土地适宜性类型共分为宜农类、宜园类、宜林类、宜牧类、难利用类五个大类。土地质量反映土地构成要素对各种土地类型的适宜程度,共分八等,一至四等为宜农地(70100),五等为宜农宜园地(6070),六等为宜农宜牧地(5060)

39、,七等为宜牧地(4050),八等为难利用地(40分以下)。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表表3因子及分值指标指数取值因子及分值 指标指数取值1、水源 10分完全保有量105、坡度12分6012有保证86015010有一定保证51502507无保证025035032、海拔10分350115002000m86、和居住点的距离10分近1020002300m6较近823002500m4一般52500m2远33、土壤类型8分水稻土、冲积土87、水土流失强度10分轻度10燥红土、紫色土6中度9红壤、石灰土、盐碱土4强度5亚高山草甸土3极强度3棕壤、黄棕壤2剧烈14、土地利用现状15分平田158、粮食亩产13分500

40、千克13梯田、平地、菜地13300500千克10梯地11300千克5坡地、望天田99、地块完整性12分完整12园地7较完整10林地6一般7牧草地、荒地2分散5裸土地、裸岩石砾地0较分散 3根据表中取值和评价结果,项目区土地适宜性评价得分为64分,土壤为红壤土,土壤疏松,通气、透水性良好,土壤理化性状为质地轻壤土,而且光照充足,土壤、海拔、地形及气温条件较好,为四等宜农类土地。采取开发整理的措施后,作为农业用地,由于干旱缺水,配套一定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以后,项目区外围环境改善,耕地适宜性将提升为中度三等适宜性耕地。2.6 水资源平衡分析2.6.1 供水能力项目区主要是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可利用水

41、资源有两方面,一是项目所处县乡小朴村东南部的观音山龙塘,距项目区约1.50公里,出流量0.35m3/s,年供水量约8.74万m3,有常年流水,其可作为项目灌溉取水的主要水源之一, 但需要完善输水渠道,因该出水点地处低凹处,主要灌溉田间道3以下的地块;二是天然降雨,对于田间道3以上的地块,由于观音山龙塘出水点的高程太低,无法实现自流灌溉,项目区所处地区内天然降雨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890mm,雨量充沛,据本地资料,按照7.50m3/100m2的集水量计算,可供水量1.30万m3,适宜建设蓄水池(窖),为耕地用水提供有益补充,这部分作为项目灌溉用水的辅助用水。这样,项目区可供水总量为10.04万m

42、3,使项目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的开发利用创造了一定的供水条件。2.6.2 灌溉方式分析根据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和水源现状,可利用项目区丘陵地形的特点,确定水源灌溉方式:一、对于田间道3以下的地块,决定采用农渠明沟灌溉的方式,理顺灌溉地块控制面积和沟渠流向后,确定农渠断面形式和灌溉渠道的坡降。二、田间道路3以上的地块,采用蓄水池配合田间道路以及截(排)水沟蓄积天然降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在地块适宜的位置内设蓄水池,完善截(排)水沟后,将天然降水引至蓄水池进行灌溉。2.6.3 灌溉需水量1、灌溉制度设计保证率及设计代表年的选定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项目区自然气候特点,及项目区种植的主要作物(包括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结合项目区水文、气象、耕地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式和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项目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是种植烤烟和蔬菜,灌溉方式主要为明沟灌溉和蓄水池雨水蓄积灌溉,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0.0%。 灌溉设计保证率表4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以旱作为主50-75以水稻为主70-80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不稳定地区以旱作为主70-80以水稻为主75-85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旱作为主75-85以水稻为主80-95喷灌、微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