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kV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模板.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4:110kV变电站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模板(2012版)河 南 省 电 力 公 司2012年10月初 设 模 板 总 目 录第一部分:设计文件封面及提交的文件清单第二部分:设计说明书模板第三部分:主要设备材料清册第四部分:设计图纸、计算项目要求第五部分:概算书要求第六部分:勘测文件要求附录:设计文件排版规定第一部分:设计文件封面及提交的文件清单检 索 号110kV变电站工程 初步设计 设计说明书(或设备清册、概算书)(送审/收口/ 稿)设计单位名称工程设计证书号时 间注:工程命名参照基建技术号 关于开展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如下(代表汉字, ? 代表数字, 中为可选
2、内容):?kV输变电工程,示例:信阳东500kV输变电工程。?kV变电站(开关站)新建工程,示例:信阳东500kV变电站新建工程。?kV变电站?号主变扩建工程,示例:信阳东500kV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kV变电站间隔扩建工程,示例:信阳东500kV变电站蓼城间隔扩建工程。初步设计需要提交的文件清单第一册 设计说明书 (卷册号)第二册 主要设备材料清册 (卷册号)第三册 设计图纸第1分册 电气部分图纸 (卷册号)第2分册 土建部分图纸(卷册号)第四册 工程概算书(卷册号)第五册 站址勘测报告 (卷册号)注:设计图纸应编制总目录(表式应依据设计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相关规定)第二部分:设计说明书模
3、板检 索 号110kV变电站工程 初步设计设计说明书(内审/报审/收口 稿)设计单位名称工程设计证书号时 间批准:审核:校核:编制:(签字页依据各单位质量体系文件要求执行)初 步 设 计 说 明 书 目 录第1章 总的部分11.1 概述11.2 站址概况11.3 主要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3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5第2章 电力系统62.1 概述72.2 建设规模72.3 主要电气参数7第3章 电气部分73.1 电气主接线83.2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83.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93.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93.5 站用电及照明93.6 防雷接地93.7 电缆设施10第4章 二次系统
4、104.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104.2 系统调度自动化114.3 系统及站内通信12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174.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184.6 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194.7 其它二次系统194.8 光缆的选择204.9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20第5章 土建部分215.1 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215.2 建筑255.3 结构265.4 给排水275.5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28第6章 消防部分296.1 概述296.2 消防措施296.3 消防给水系统30第7章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节能减排307.1 环境保护307.2 水土保持307.3 节能减排31第8章 劳动安全卫生318.1
5、 说明依据的现行规范、规程、规定。318.2 根据生产中可能发生的职业危害,特别是高风险施工环节以及应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或特殊结构的工程,说明采取的防治措施。31第9章 工程造价分析319.1 与可研对比分析319.2 与通用造价对比分析31附件1 110kV变电站设计“两型一化”落实对照表32附件2 110kV变电站新技术推广应用目录执行统计表36附件3 其他需要提供的附件36第1章 总的部分1.1 概述 1.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2)工程设计有关的规程、规范(3)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文件(4)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评审文件(5)设计中标通知
6、书或委托文件(6)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压覆矿产、文物保护、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等相关依据 (要求:有站址批复文件、 工程可研报告批复意见、中标通知书等,可作为附件附在说明书的后面。)1.1.2 工程建设规模和设计范围(1)工程建设规模说明主变压器容量、台数(包括本期及远期规模);无功补偿装置台数及容量;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分期建设的情况。(2)设计范围与分工说明本工程包括的设计项目:设计的范围和外部协作项目的分工界限。列入工程概算投资,但不包括在本工程设计范围的项目。对改扩建工程,尚应说明原有工程情况及其与本期工程的衔接和配合。 (3) 试验研究项目说明
7、依托本工程开展的试验研究项目。1.2 站址概况 1.2.1 站址自然条件(1)说明站址地理位置,要求有图示。工程所在地的省市、区县、乡镇街道的名称,站址距周边主要村庄的距离及相互位置关系。简述站址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以及四邻原有的和规划的重要建(构)筑物等设施。(2)站址概况 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最高最低标高、坡度等);描述场地内原有土地情况(农田、坡地、林地、水塘等),原有植被、沟渠、水塘、输电线路、通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如输气、输水管线等)等情况,原有民房、坟墓等建(构)筑物及其拆迁情况;说明站址地下文物及矿藏分布情况。 (3)站外
8、交通运输及公路的引接。概述站址区域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现状及发展规划,进站道路引接公路的等级、路宽及路况,大件运输的卸货地点及卸货地点至站址的运输路径和距离,卸货地点至站址运输途经桥梁(涵洞)的等级、规模、数量和状况。 1.2.2 环境评价结论说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批复意见及结论。若初设站址与可研站址不一致,请补充新站址环评。1.2.3 进出线走廊条件说明站址周围环境,出线走廊条件。近、远期出线规划情况,本期出线方向及出线情况。 1.2.4 征地拆迁及设施移改的内容结合站址自然条件及建站条件、进出线走廊情况,说明站址征地拆迁建筑及设施移改等的内容。具体应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类型,征地面积总量、
9、房屋拆迁总量、林木砍伐总量、以及对工程投资有较大影响的其它重要移改设施总量。1.2.5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简述)1.2.5.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1)站区地形地貌、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主要指标,不良地质作用,软弱层和不稳定与特殊性岩土层的分布情况。(2)站区地震基本烈度及确定的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站址区地下水类型、埋藏深度;场地地基土和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的评价。(4)土的类型和建筑的场地类别,建筑场地的地段类别。1.2.5.2 水文气象 (1)一般包括气温、气压、降雨量、湿度、蒸发量、日照、雷暴日数、风速和风向、积雪(覆冰)厚度、土壤冻结
10、深度,以及大气污染(如盐雾污染、工业污染等)。(2)说明站址频率为2%的高水(潮)位或历史最高内涝水位;或说明站址频率为1%的山洪流量。根据需要,简述河流冲刷、山洪影响、站区周围场地汇水、水系环境变化等因素对站址防洪、排涝、排洪措施的影响。1.3 主要技术原则及存在问题 1.3.1 主要技术方案 简述工程设计的主要技术原则,并对工程方案概要进行简要说明(可以方案概要表的形式进行说明)。包括电气主接线、主要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型式、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系统保护、调度自动化、通信、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它二次系统、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建筑方案等。 1.3.2 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通用造价的应用 (1
11、)对应标准化成果应用目录,说明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情况,并填写成果应用表(见表1.3.1);未采用时,应说明原因。(2)与通用造价进行投资对比分析,说明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 表1.3.1 110kV变电站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成果应用表 工程概况电压等级主变台数及容量(MVA)出线规模(110kV/35kV /10kV)变电站类型配电装置类型A:GIS;B:HGIS;C:瓷柱式;D:罐式设计方案选择通用设计方案编号 A:直接采用通用设计方案;B: 进出线规模调整;C:无功补偿配置调整通用设备主变压器设备编号并联电容器装置设备编号110kVGIS设备编号断路器设备编号110kV避雷器设备编号3
12、5kV开关柜(断路器)设备编号10kV开关柜(断路器)设备编号附注:表中设计方案号和模块、设备编号应对照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录进行选取。 1.3.3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说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新技术推广应用目录执行情况。 1.3.4 提请在设计评审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简述设计中的遗留问题及需提请业主或审查者注意的问题。)(1)有关城乡规划,建设用地、拆迁赔偿、水源、电源、道路等问题。 (2)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3)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4)主要设备标准及来源问题。 (5
13、)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填写推荐方案的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表内包括:静态投资、动态投资、单位工程造价、站址总占地面积、站区围墙内占地面积、进站道路长度、总建筑面积等指标。)表1.4 主要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统计表(推荐方案)序号项 目技术方案和经济指标1主变压器规模,远期/本期,型式2110kV出线规模,远期/本期335kV出线规模,远期/本期410kV出线规模,远期/本期5低压电容器规模,远期/本期6110kV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735kV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810kV电气主接线,远期/本期9110kV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1035kV配电装置
14、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1110kV配电装置型式,断路器型式、数量12地区污秽等级/设备选择的污秽等级13运行管理模式14智能变电站(是/否)15变电站通信方式16电力电缆(km)17控制电缆(km)18光缆(km)19接地材料/长度(km)20变电站总用地面积(hm2)21围墙内占地面积(hm2)22进站道路长度 新建/改造(m)23总土石方工程量及土石比 挖方/填方(m3)24弃土工程量/购土工程量(m3)25边坡工程量 护坡/挡土墙(m2/m3)26站内道路面积 远期/本期(m3)27电缆沟长度 远期/本期(m)28水源方案29站外供水/排水管线(沟渠)长度(m)30总建筑面积 远期/本期
15、(m2)31生产综合楼建筑 层数/面积/体积(m/m3)32构架结构型式及工程量(t)3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4地基处理方案和费用35动态投资(万元)36静态投资(万元)37建筑工程费用(万元)38设备购置费用(万元)39安装工程费用(万元)40其他费用(万元)41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万元)第2章 电力系统2.1 概述简述与变电站有关的电力系统现状及系统发展规划。初步设计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规模和设备参数等进行校核,如有重大变化时,应提出相应的论证报告。(论述与本站相关变电站、线路情况及本站接入系统方案)2.2 建设规模(说明变电站本期、远期规模。)2.2.1 主变规模说明本期和远景建
16、设的规模。2.2.2 出线规模变电站各电压等级出线回路数、方向和分期建设情况。2.2.3 无功补偿装置本期、远期低压侧装设的无功补偿设备(并联电容器及其他型式补偿装置),说明其型式、组数、容量等。对设计水平年、远景年进行无功平衡计算,进行大、小运行方式无功平衡,确定本期、远期无功补偿设备,说明其型式、组数、容量及安装地点; 选择变压器的调压方式。2.3 主要电气参数主要电气参数的确定应满足通用设备的选用要求,若不满足应重点论述。2.3.1 主变型式及参数选择,包括容量、台(组)数、绕组数、接线组别、主抽头电压、调压方式(有载或无励磁、调压范围、分接头档位数)及阻抗等参数的选择。 2.3.2 为
17、满足电力系统各种运行方式的需要对主接线提出要求。2.3.3 提出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结果。包括电力系统(投产年限)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电力系统中期或远景年归算到变电站有关电压母线的阻抗。2.3.4 提出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变压器中、低压侧接地电容电流计算结果。 2.3.5说明各电压等级母线通流容量,相关电气设备额定参数。第3章 电气部分3.1 电气主接线3.1.1 简述变电站本期、远期建设规模(包括主变压器容量和台数,出线回路数及其名称,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台(组)数等)。3.1.2 电气主接线方案应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说明选用的通用设计方案,未采用
18、时应说明理由。 3.1.3 论述电气主接线方案(包括各级电压母线、远期、本期接线,分期建设方式及过渡方案等)。3.1.4 说明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包括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设备)。 3.2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3.2.1 说明短路电流计算的依据和条件(包括计算水平年、接线、运行方式及系统容量等),并列出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3.2.2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原则和依据。包括变电站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污秽等级、地震烈度等。 3.2.3 说明通用设备的应用情况,未采用时应说明理由。 3.2.4 说明导体和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结果(包括选型及主要技术规范,主要电气设备选择结果表、主要技
19、术规范同时标注在电气主接线图中)。改、扩建工程应校验原设备参数。当采用金属封闭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IS和HGIS等)设备时,应专门论述其必要性。3.2.5 当采用智能一次设备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并进行方案论证;对电子互感器应分析技术经济合理性;根据工程特点及运行需求,提出设备状态监测范围及参量,并提出各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述。 3.2.6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约环保的新产品。 (要求:按远景5-10年,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计算本站的各级电压母线上的三相及单相短路容量、短路电流、冲击电流值。根据计算结果,提出本工程各级电气设
20、备的短路电流取值。计算时:先计算变压器短路阻抗取常规值时的数值,不满足要求时再选择高短路阻抗值进行计算。根据短路电流取值,叙述变压器、110kV设备、35kV设备、10kV设备、导体的选择,选型结果列表。)3.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3.3.1 论述各级电压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措施;说明避雷器选型及其配置情况。3.3.2 说明电气设备外绝缘的爬电比距和绝缘子串的型式、片数选择。 3.4 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 3.4.1 说明各级电压出线走廊规划、站区自然环境因素等对电气总布置的影响。 3.4.2 电气总平面方案设计应与通用设计及“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设计导则一致,并说明选用通用设
21、计的方案及适应性依据,未采用通用设计时应说明理由。 3.4.3 说明电气总平面布置方案。 3.4.4 说明各级电压配电装置型式选择、间隔配置及远近期结合的合理性。 3.4.5 根据变电站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要求,说明电气设备的抗震措施。 (要求:叙述电气总平面布置。110、35、10kV配电装置、生产综合楼及主变压器的布置。)3.5 站用电及照明 3.5.1 说明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3.5.2 说明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结果。 3.5.3 简要说明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及设备选型。 3.5.4 说明工作照明、事故照明、检修电源和消防电源等的供电方式,并说明主要场所的照明及
22、其控制方式。当选用清洁能源作为照明电源时,应说明供电方式,论证其必要性及经济技术合理性。 (要求:叙述站用电配置、照明方式、灯具配置。)3.6 防雷接地 3.6.1 说明变电站的防直击雷保护方式。 3.6.2 提供变电站土壤电阻率和腐蚀性情况,说明接地材料选择、接地装置设计技术原则及接触电势和跨步电势计算结果,需要采取的降阻、防腐、隔离措施方案及其方案间的技术经济比较。说明二次设备的接地要求。 3.7 电缆设施 3.7.1 说明站区电缆构筑物型式及尺寸、电缆/光缆敷设方式的选择。 3.7.2 说明电缆及其构筑物采取的防火和阻燃措施。 第4章 二次系统4.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4.1.1
23、 一次系统概况 简述一次系统的概况和特点。 4.1.2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包括配置、通道使用情况、运行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4.1.3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论述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提出与本工程相关线路保护、母线保护、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器等的配置方案。 (1)对于线路改接(或接),当对侧保护需要调整时,应提出相应的保护设备配置或改造方案。 应分析本站保护与对侧变电站的适应性。(2)需明确各种类型保护采样、跳闸、失灵等报文传输方式。 (3)需明确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或保护、测控独立配置。 (4)提出故障录波及网
24、络分析系统的具体配置方案,当采用分布式录波时,应进行专题研究。 4.1.4 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 根据需要提出各电压等级备用电源自动投切装置配置方案。4.1.5 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1)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 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 (2)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论述保护对不同类型互感器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 (3)当变电站采用智能设备时,应提出继电保护对过程层设备的接口要求和方案。 (4)提出系统继电保护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设计方案,说明继电保护设备通信规约要求,对于改扩建变电站,新配置继电保护装置
25、规约与原有保护装置不一致时,应提出解决方案。 (应写明: 系统保护配置方案:包括本站110千伏线路保护、对侧线路保护、线路保护通道传输方式、110千伏线路保护、母线保护。 其他设备配置:包括故障录波器、保护故障信息子站、试验电源柜。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对相关专业的配合要求:包括电气二次专业、通信专业。)4.2 系统调度自动化4.2.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概述与本工程相关的调度端能量管理系统、调度数据网络及安全防护等的现状及存在问题。4.2.2 远动系统 根据调度关系,提出远动系统配置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及远动信息采集范围和传输要求。 4.2.3 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与本工
26、程有关的电能量计量(费)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电能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配置 根据各相关电网电能量计量(费)建设要求,提出本工程计费、考核关口计量点设置原则,明确关口表和电能量采集处理终端配置方案,提出电能量信息传送及通道配置要求。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论述计费关口表适应性及精度要求。当采用数字接口电能表时,提出过程层SV数据传输要求。4.2.4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根据相关调度端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总体方案要求,分析本工程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本工程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配置要求、网络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 4.2.5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根据相关调度端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
27、护总体要求,分析本工程各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交换、信息传输和安全隔离的要求,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分区方案、设备配置要求及示意图。 4.2.6 相关调度端系统 根据电网二次系统规划及可研结论,结合本工程建设情况、如需完善和改造相关调度端主站系统,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合同要求同步开展相关单项工程设计,提出设备配置方案和投资概算。4.3 系统及站内通信 4.3.1 工程建设综述4.3.1.1电力系统概况简要说明与本工程建设方案相关的电力系统概况,包括相关电网现状及发展规划、新建(改、扩建)输变电工程建设规模、变电站接入系统概况(各电压等级出线方向及回路数)、相关站内倒间隔和线路改跨接情况等。4.3.1.
28、2通信网络现状说明与本工程建设方案相关的通信网络现状,包括与本工程相关的规划建设、网络现状、通信站点设备和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等。其中,光缆现状应表述起止点、所在线路名称和电压等级、光缆类型、光缆芯数、纤芯类型等;设备现状应表述站点名称、设备名称、设备型号、线路侧方向和容量、设备现有扩容条件等;设施现状应表述站点名称、通信设备布置区域、屏位预留情况、设备供电方式、电源系统配置和容量、配电端子预留条件等。4.3.1.3业务需求分析列出各专业、各业务系统对通信通道的要求,包括线路保护、安全稳定装置、调度自动化、调度通信、数据通信网、调度数据网等。4.3.2 系统通信方案 4.3.2.1光缆路由方案
29、提出本工程光缆建设方案,详述各条光缆依附的输电线路名称、线路电压等级、架设方式、缆路起讫点、中间起落点、站距、线路(光缆)总长度、光缆类型、光纤芯数和规格、与相关光缆连接点位置及引接方式。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方案推荐。4.3.2.2传输网方案提出本工程传输网建设方案。描述本工程实施前相关传输网络状况,详述本工程传输网建设和组织方案,包括设备制式、传输容量、光链路方向、保护方式、重要部件和板件配置原则等。对于已有设备扩容,应对扩容条件和扩容方案进行描述。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方案推荐。 必要时,应考虑工程实施阶段传输电路的过渡方案。4.3.3 通道组织 结合
30、本工程业务接入及网络原有业务带宽使用情况(见下表),描述本工程带宽分配和通道组织方案。必要时进行电路传输时延核算。 本工程业务带宽分配表序号起始点用 途传输网带宽1234.3.3.1传输模型假设参考数字通道(HRP)和假设参考数字段(HRDS)。4.3.3.2系统速率与复用结构提出本工程传输系统速率与复用结构。4.3.3.3传输系统组织1)再生段性能计算对本工程所有光再生段性能进行计算,给出再生段长度计算及各中继段计算结果。再生段长度计算表项 目单 位数 值备 注标称比特率光口分类代码工作波长范围nm光源类型最小平均发送功率dBm最大平均发送功率dBm最小灵敏度dBm最小过载点dBm光纤衰减系
31、数dB/km固定接头衰减dB/km活动接头衰减dB最大光通道代价dB光缆预留余量dB最大色散容限ps/nm光纤色散系数ps/nm.km色散受限距离km衰减受限距离km设备功率富裕度dB2)光通信传输质量计算结论给出传输链路的传输质量计算结论,包括传输链路起止点、传输链路长度、光口和光放配置、功率富裕度等。各中继段长度计算结果汇总一览表(根据需要)网络名称中继段起讫点传输链路长度(km)光口配置光放配置功率富裕度站接入网站站4.3.3.4 规模容量的确定提出本工程规模容量。4.3.3.5 电接口提出本工程所有电接口参数要求。4.3.3.6 光纤类型与工作波长选用提出本工程光纤类型与工作波长选用要
32、求。4.3.4支撑系统4.3.4.1 网络管理及监控系统提出本工程传输系统网络管理及监控系统方案。4.3.4.2 同步系统提出本工程传输系统同步方案。4.3.4.3 公务联络系统提出本工程传输系统公务联络方案。4.3.5 网络组织4.3.5.1 组网方式提出本工程传输系统组网方式。4.3.5.2 网络保护提出本工程传输系统网络保护方式。结合本工程网络拓扑结构情况和业务分布特性,综合分析比较各类保护特点,选择合适的网络保护方式。4.3.6 传输系统性能要求4.3.6.1 误码性能指标给出传输系统误码性能指标。4.3.6.2 抖动性能指标给出传输系统抖动性能指标。4.3.6.3 漂移性能给出传输系
33、统漂移性能指标。4.3.6.4 可用性目标给出传输系统可用性目标。4.3.7 业务接入及辅助设备配置4.3.7.1 业务接入设备系统配置说明业务接入设备系统配置方案,包括设备的种类、型式、容量、方向、接口、数量等。4.3.7.2 辅助(其它)设备配置方案根据各通信站现状和本工程需求,提出本工程配线架及连接器的配置方案,包括音频(保安)配线架、数字配线架、光纤配线架等。根据各通信站现状和本工程需求,提出本工程仪器仪表的配置方案。4.3.8 进站引入光缆提出本工程各站光缆进站引入方案,确定引入光缆型式、敷设方式、芯数。4.3.9 光纤和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和选型4.3.9.1 根据系统设计对光纤特性
34、指标提出要求;4.3.92 配合光缆线路设计专业对OPGW和ADSS光缆的选型提出要求。4.3.9.3 根据工程需要对光传输设备提出技术性能指标,包括关键单元盘冗余配置、交叉连接能力、上下业务、接入支路信号能力、支路接口配置方式等要求。4.3.9.4 对光设备选型提出要求。4.3.9.5 提出满足工程所需的业务接入设备各种速率接口和数量、时钟源方式、设备网管功能要求等。4.3.9.6 对业务接入设备选型提出要求。4.3.10 站内通信方案 提出变电站在调度交换网络中的组网方式,提出系统调度交换机的功能要求和配置方案。 提出通信部分的信息监测范围及监测方案。 提出变电站市话通信方案。 提出通信设
35、备的组屏和布置方案。 4.3.11 配套通信工程 在初设阶段如果合同要求同步开展通信单项工程设计时,提出完整的初步设计报告和概算书。4.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4.4.1 管理模式 依据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提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总体配置要求及主要设计原则。4.4.2 监测、监控范围 概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监测、监控范围及信息内容。 4.4.3 网络结构 根据一次设备选型与布置,说明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网络组网方式。必要时进行专题论证。 4.4.4 设备配置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备配置方案,包括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过程层设备、网络设备等。(1)站控层设备:含监控主机、操作
36、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数据服务器、综合应用服务器、数据通信网关机及网络打印机等。 初步设计应说明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及上传方案,网络记录分析系统的功能配置方案。(2)间隔层设备:含保护、测控、计量、录波、网络记录分析等。 (3)过程层设备:含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 (4)网络设备:含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网络交换机等。 表4.4.4 自动化主要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及规范单位数量1监控主机套2综合应用服务器套3数据服务器套4数据通信网关机套5站控层交换机台6间隔层交换机台7过程层交换机台835(10)kV交换机台9智能终端*间隔*台台10合并单元*间隔*台台11户外智能终端柜
37、面12110kV智能终端与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间隔*台台4.4.5 功能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基本功能及高级应用实施方案及配置要求,要求主站端系统配合实现时,应提出相应接口要求。 4.4.6 与其它设备接口 (1)说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装置、交直流电源系统、电度表、电能量采集处理装置、站内其它智能装置、全站时钟同步系统等的接口要求形式和技术要求。 (2)当站内装设静止补偿、消弧线圈等装置时,说明其保护控制系统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接口设计方案。4.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4.5.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简述与元件保护相关的一次系统概况和特点;概述与本工程有关的元件保护现状,包括配置、运行情况,
38、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4.5.2 保护配置 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要求,论述元件保护(主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等)配置方案;当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时,应论述其必要性及实施方案。 需明确元件保护采样、跳闸、失灵等报文传输方式。4.5.3 对相关专业的技术要求 (1)变压器保护装置等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口方案,如变电站采用智能设备,还应提出其对过程层设备接口方案。 (2)提出对电流及电压互感器、断路器、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当主变各侧采用不同类型互感器时,应论述保护的适应性及其解决方案。 4.6 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 说明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结构、功能、监控范围。说明一体化总监控装置
39、的监控范围、通信方式。 4.6.1 交流系统根据变电站交流负荷要求,说明变电站交流系统系统接线方式和配置方案。4.6.2 直流系统(1)根据变电站管理模式和电网中位置及二次设备布置,说明变电站直流系统的电压选择、系统接线方式和配置方案。 (2)统计全站负荷,根据变电站的管理模式确定事故放电时间,计算蓄电池组容量,提出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蓄电池组、充电设备配置方案。 (3)当变电站装设串联补偿装置或静止补偿装置时,应论述其直流电源供电方案。 4.6.3 不停电电源系统 根据站内不停电供电的二次设备需求,说明不停电电源系统接线方式、配置方案。 4.6.3 通信电源根据变电站通信负荷要求,论述变电站
40、通信系统的供电方案,说明变电站通信电源系统接线方式和配置方案。4.7 其它二次系统 4.7.1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1)全站时钟同步系统设计方案,包括与站内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的各类设备对时方案和接口要求。采用网络对时方案时,应论述其同步精度要求、对交换机的要求及具体实施方案。 (2)说明时钟同步系统设备布置方案和电源要求。 4.7.2 非关口电能计量系统说明各电压等级电度表配置及组网方案。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提出电度表配置和接口要求。4.7.3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选择结合变电站内不同电压等级主接线型式,根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仪表和计量装置要求,论述变电站内电流互感器、
41、电压互感器二次参数的选择配置,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的相数配置,二次绕组数量、准确级及容量等参数的选择等。也可以图纸型式表示。4.7.4 辅助控制系统 4.7.4.1 辅助控制系统后台辅助控制后台系统功能,应论述包括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火灾报警、采暖通风、照明、给排水等在内的辅助控制后台系统功能,说明各子系统间联动配合方案、设备配置,需要时说明与远方主站系统传输通道要求,以及对主站端接口要求。4.7.4.2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子系统 (1)全站图像监视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功能、监视范围及摄像设备布点方案。对于无人值班管理变电站,提出视频信息远传方案、带宽要求。(2)说明变电站的安全警戒设计方
42、案。 4.7.4.3 火灾报警子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布线要求及主机、控制模块布置方案。提出火灾报警系统与其它系统的联动方案。 4.7.4.4 环境监测子系统 环境监测子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系统结构、监测范围及传感器配置及布点方案。 4.8 光缆的选择说明各安装单位的光缆配置、选型及配套设施。 4.9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4.9.1 结合一次设备布置型式,说明二次设备室设计方案。 4.9.2 根据二次系统技术方案提出二次设备室设备组柜布置方案。当采用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应论述过程层设备包括合并单元、智能组件等布置方案。 4.9.3 说明二次设备接地、防雷、抗干扰设计方案。根据变电站内二次设备的布置方式,说明继电器室的抗干扰措施,说明二次设备的接地、防雷及抗干扰措施。包括控制电缆的选型、敷设与接地方式;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接地方式;二次设备等电位接地网的设计方案及设备防雷措施等。说明对电力电缆、控制电缆、光缆的抗干扰及阻燃要求。第5章 土建部分5.1 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