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2063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8.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理解到行动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再认识,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范志国,序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或是主要措施有六个方面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从理解到行动,一、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二、地理课程功能的改变三、地理课程结构的改变四、地理教学内容的改变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六、评价与考试方式的改革,一、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终身发展有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与评价机制构建新型地理课程,学习有用的地理习俗的产生,改变学习方式由“填鸭”到“探究”,我国南北方的生产生活差异,二、地理课程功能的改变,(一)由知识灌输到重

2、视能力(二)教学目标的素质化,二、地理课程功能的改变,(一)由知识灌输到重视能力标准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出发点,强调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教学模式。中学地理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以知识传播为主,识记材料多,试图以此使学生获得终身够用的地理知识。在“知识爆炸”时代,地理教学内容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必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搜集相关信息,摸索探究思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

3、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在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机制中获得发展。,人教版案例;,由灌输到探究、交流。,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读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后填表,二、地理课程功能的改变,(二)教学目标的素质化1、教学目标的素质化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来支持和展开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课程目标,三类目标的具体含义:地理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在哪里?)程序性知识(它说明什么?它为什么这样?)策略性知识(怎样学?)。地

4、理技能: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地理观测统计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收集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看法或成果,并与别人交流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类:学科共通类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第二类:学科特有类全球意识,环境伦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养成关心爱护人类环境的习惯地理求知与创新欲望民族自尊与尊重

5、异域文化,2、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化。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描述用词有全新的改变。课程标准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以往惯用的“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结果的要求,而不评价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是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的是学生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教学目标应突出外显行为目标,使教学具有操作性,如世界地理海洋与陆地的课程标准中“知道板块学说”是目的,“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行为目标。标准大量使用“说出”、“例举说明”、“描述”、“在地图上指出”等措词,易于教师教学操作和学生学业水平检测。新课程标

6、准中,教学目标的描述的关键在于行为动词。,行为动词举例,案例:人教版“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教师甲稿:(未按三类教学目标分类书写)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超出课程标准)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

7、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第4点重复)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行为动词使用错误)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过于政治化),教师乙稿:一、知识与技能(缺农业分布)1、明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描述含糊)2、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描述空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

8、的可持续发展。,商定稿一、知识与技能1、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2、知道地形、气候、市场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二、过程与方法1、对比分析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和评价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2、收集有关地区信息资料,判断其地形与气候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农业部门。(两条教学目标由易入难,有梯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认识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三、地理课程结构的改变,(一)由苏俄模式转向欧美模式。1、苏俄模式:地方志式。以北美洲为例。北美洲39地理位置北美洲的自然概

9、况40地形41气候河湖42自然带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北美洲的居民和国家43人口和政治地图44大陆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国家加拿大45美利坚合众国451 中美国家墨西哥,三、地理课程结构的改变,2、我国地理新课程结构,四、地理教学内容的改变,(一)教科书内容改变,突出有用知识 1、改变地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状况2、根据现代社会实际选择有关区域(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 1、,四、地理教学内容的改变,(一)教科书内容改变,突出有用知识1、改变地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学生生活经验出

10、发,唤起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建构,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我国地理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是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如将“气压”知识上移至高中地理,各类自然资源只保留水、土地资源作为案例。另一个方面,将一些贴近生活反映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内容引进教科书,如聚落与环境、国际合作、区域文化。,(一)教科书内容改变,2、根据现代社会实际选择有关区域由于不按照传统的地理分区组织教科书,不同的中学地理教科书所选择重点讲述的区域各不相同。但是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根据现代世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所要讲述的区域,即所选区域在国际社会、经

11、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二,重视对该国(或地区)所在区域以及相邻区域的讲述。例如,我国香港的地理教科书比较重视对日本、祖国内地、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的讲述,其次才是西欧和北美;而英、德、法则比较重视对欧盟、北美的讲述,其次才是日本以及东亚。,香港教科书:绿色城市。,新加坡教科书:区域差异。,我国初中地理教科书按课程标准规定,在世界区域地理中采用了“一五五”的知识结构,即“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在介绍每一个大洲、地区和国家时,标准不要求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城市、交通、物产等一一列出,以至写成一个“地理八股”,而是突出区域特征。例如,亚洲突出“世界第一大洲”,西亚突出“石油经济”

12、,西部欧洲突出“发达国家集中”,日本突出“资源小国、经济大国”,俄罗斯突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四、地理教学内容的改变,(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灵活,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2、采取典型案例(或个案)分析的方法3、注意对过程的剖析4、营造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探究思考,培养学习能力。5、教科书角色转变:从讲述者到设计者。6、用多种方式引入7、“活动”成为教科书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1、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教科书编写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更加关注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起着“基础”和“核心”作用的

13、知识和技能。案例一:香港当代地理第二版,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新增设了教育性的地理游戏。,案例二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将地理课程标准提倡的“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进行探究式学习”落在实处,设计双系列的体系,也就是在课文内容的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形成双系列的内容结构体系和呈现方式。,中图版:课题系列,中图社地理教材的各章课题,中图版:课题系列,中图版探究系列举例以景观图片、漫画等引入的探索(中国的人口);下图为“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的探究课题,(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2、采取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学习是使用典型事例学习一般原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现代中学地理教科书普

14、遍采用的一种编写方法。这种方法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充分阐明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进行实际工作的思路、方法及基本技能。,通过案例学习渗透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有:运用图文信息,认识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归纳法从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利于总结其综合特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发现各地理要素因果联系属于分析的过程,将不同的因素因果关系组合形成全貌属于综合的过程。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区域间的异同点。,英国剑桥版世界地理教科书在组织国家案例

15、时,也是先将国家分成三类所在国家(英国)、所在的地区(欧盟)、两个世界大国(美国和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国家。在讲述每个国家时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剖析典型问题。例如欧盟国家,分析西班牙的汽车业、法国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德国莱茵河的治理;发展中国家则研究印度的灌溉农业、尼日利亚的河流开发和墨西哥的石油工业。,我国的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中,东南亚地区侧重热带气候与农业,俄罗斯突出自然资源与工业,澳大利亚重点在于发达的农牧业和采矿业。中图版教科书中,东南亚侧重于发展不平衡的经济,澳大利亚重点在于自然特征和采矿业。,四、地理教学内容的改变,3、注意对过程的剖析传统中学地理教科书重视对现象和现

16、状的描述,除对一些自然现象作成因和机制分析外,对人文现象的产生、发展则往往忽略过程这一关键内容,从而使知识显得较为机械、笼统和不着实际。新教科书注意对过程的剖析。向学生展示人类在某种条件下,或某个方面,是如何进行活动并对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这无疑对学生深入了解所处的社会并掌握社会生产中一些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关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历史发展过程。我国初中新课标“地球与地球仪”部分的一个要求是“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其用意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球体这个今天看似简单平常的结论,在历史上却历经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教育,这在有关教科书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17、。人教版教科书中对作了充分说明。,重视揭示地理认识的形成过程人教版教科书对于巴西圣保罗城市化历史的揭示。,其二是生产过程。一般来说,生产过程超出地理课要讲述的范围。教科书在适当情况下,分析一些生产过程,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英国牛津的人地关系,在分析日本钢铁工业这一典型案例时,不失时机地用图解的方法展示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4、营造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探究思考,培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是思考的第一步,教科书编写同样要引起学生产生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不寻

18、常的现象、引起矛盾的说法等。教科书就要提供素材,创设情景,联系学生实际经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入探究过程。,案例一,营造情境:创设矛盾,激发探究(人教版),案例二:剑桥版世界地理:案例,在讲述法国能源问题一章时,编写了有关各方对于能源政策和发展方向的相互冲突的意见,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法国为什么选择发展核能?”“法国是怎样实现核能发展目标的?”“发展核能产生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使学生明了各方立场,学会民主地参与决策,并能够分析和判断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问题出现的位置只有将这些问题放在章首或活动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并建构自己的知识,否则若置于

19、章节末尾或练习中,就只能起到复习的功效。,(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5、教科书角色转变:从讲述者到设计者原因: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天生地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交流的需要、探究或发现的需要、制作或建造的需要、艺术表现的需要。这是学生行动的自然泉源。学生只有在自主自愿、得到较为充分尊重的情况下,才能使这些本能的欲望得以萌发和成长。,两个策略:第一,地理新教科书改变了一个基本的但又是至关重要的观念,即教科书不应该承担故事讲述者的角色,而应该承担故事设计者的角色。过去被认为必须的地理现象的描述和地理原理的阐述,在新教科书中往往见不到。因此,更多的教科书倾向于不直接给出结论

20、性的内容,而是通过学生活动展开教学,并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第二,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达成对于客观世界的共识。因此,地理教科书编入了很多要求师生交流的主题,将学习活动置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话交流,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生成知识。,合作学习案例:关键地理在叙述巴西亚马孙雨林时,首先介绍该地区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印第安人对雨林物种的尊敬和保护。并要求学生以政府官员、印第安首领和环境主义者等身份,多视角地探讨开发雨林的利弊;以印第安人、矿主和游客的观点就采矿发表意见;设计宣传画介绍保护雨林的重要性,或者为印第安人募集社区发展

21、基金等。,人教版:热带雨林的危机,合作学习,(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6、用多种方式引入中图版八年级上册,世界气候类型。以活动方式引入,模拟参加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并配有接力赛路线图。,(二)编写手法的改变,侧重地理素养,7、“活动”成为教科书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中学地理教科书中,已经很少能见到像传统教科书那样侧重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取而代之的是诸如“问题”、“活动”之类的练习题。,案例二:人教版,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案例三:国外中学地理实验,杆式晴雨计。,【准备工作】筷子一根、纱布一小块、橡皮一块、木块若干块、棉花、食盐适量【制做和使用方法】用纱布包上一些棉花,

22、扎成一个小球。然后将小球浸在饱和的食盐溶液里。浸透后取出晒干。用细线把它悬挂在筷子的一端。把重量与棉花球相等的一块橡皮挂在筷子的另一端。用木料做一个固定的支架,将筷子挂在支架上并保持平衡。棉花球里的盐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当天气转阴雨时,空气湿度大了,棉花球吸附了水分,平衡的晴雨计悬挂着棉花球的一端就会向下倾斜,这表示将要下雨。如果一直保持平衡,则说明天气晴好。,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一)重建教学文化的重要性:实现课程改革(二)重建教学文化应关注的问题:对学生存在的真挚理解(三)重建教学文化重要的是行动:设计教学情境,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一)重建教学文化的重要性:实现课程改革明确课程的

23、含义。课程是指“设置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在 这种情境中获得经验的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1、课程是一个过程。2、课程最终归结为教学情境。3、教学情境的改变意味着学生经验的改变。,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二)重建教学文化应关注的问题:对学生存在的真挚理解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新型教学文化的本质 2、教学文化的进步不等于简单的行为模仿3、教学文化变革:需要持久性4、教学文化的变革与考试成绩的提高,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三)重建教学文化重要的是行动:设计教学情境树立一个观念:由教“教材”转为用“教科书”教。设计教学情境成为必由之路。,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设计的几条原则:1、广泛的参与性

24、2、入门的浅易性3、形式的趣味性4、智力的挑战性5、内容的开放性,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情境设计的几条原则:1、广泛的参与性。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聚落的教学情境。2、入门的浅易性。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对复杂的地理事象应做必要的简化,使学生易于入手。案例:经纬线特点的学习情境。,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3、形式的趣味性。案例:天气、气候概念学习。设计的教学情境:比一比谁能说出更多的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举行小组擂台赛。4、智力的挑战性。注意把兴趣引导到理智的问题上,保证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案例一:荒岛求生。,荒岛求生,如果你带领的一个小分队误入荒岛,救援人员无法联系,为了

25、相对稳定地生存,你会选择图中哪一个地点避难?请说明理由。,案例二:城市位置的学习。在美国东南各州的社会和经济地理知识之后,学习北方中央地区,设计的学习情境是要求学生在一幅绘制自然特征和天然资源,但没有地名的地图上找出这个地区主要城市的位置。在课堂学习讨论中,学生很快提出来许多关于城市建设的似乎合理的区位理论:如水运理论,把芝加哥放在三个湖的汇合处;如矿藏资源理论,把芝加哥话默萨比山脉附近;如食品供应理论,把一个大城市话衣阿华的肥沃平原上等等。,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5、内容的开放性。在材料组织上普遍注意事实的准确和观点的均衡,呈现的观点力求做到全面、开放。例如在研究巴西亚马孙雨林的环境问题,

26、不是一味地灌输环保意识,而是呈现冲突各方的争议性观点,突出当地土著人的声音;例如,“通过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这种探究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各个不同的维度理解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并且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新的认识。,五、地理教学方式的改变,最关键的设计手法:调动学生经验,主体嵌入式。将学生作为问题情境中的主人公。激发身临其境的参与热情、探究欲望,尽情发挥探究与创新的本能。,六、评价与考试方式的改革,案例一:区域地理分析概况能力的考查。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8分),(2)自然环境影响

27、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巴厘岛所在地区的传统民居多是高脚楼(如下图)。说明当地居民选择这种特色民居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流短急,向四周分流;有大片热带雨林(或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多样)。(8分)(2)当地气候湿热,通风散热,避免潮湿(或洪水),避免虫蛇侵扰(6分),案例二:香港对于学习品质的评价,突出创造能力的表现。时常专心致志听别人说话,注意别人的行动 常用类比和推理喜欢向权威挑战有较强的好奇心,总想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喜欢精细地观察事物非常希望把自己发现的东西告诉别人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工作能从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

28、找出联系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喜欢预测结果,并能努力地去证明这一预测的正确性习惯于自己决定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喜欢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案例三:地理课程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和手段,把定性评价和定量相结合,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以激励学生创新。包括五个方面:1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评价的重点,包括对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的评价。2观察学生对地理科学方法的领悟、运用状况,评价学生的探索性活动水平。3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理图像资料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用简略的图表表现区域特征,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4观察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