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2129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6.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3_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1).ppt(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中国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零产业环境建设产业(改善自然环境状况或增加其产出)第四产业废物再资源化产业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库茨涅兹总结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区域内

2、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不断下降;2.工化业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且前者上升速度会快于后者。工业化后期,尤其是后工业化时期,两者会不同程度地下降;3.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第1阶段:工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 轻工业重化工业 第2阶段: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原材料工业加工业 第3阶段:工业结构的高技术集约化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第4阶段:产业结构的国际化 与国际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国际市场相适应

3、,产业结构演变规律,20世纪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四个时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2000年中国三大地带产业结构,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中期向后期过渡)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的共同特征。,中国三大地带发展阶段示意图,主导产业,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的4个条件 1.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区位商2,生产主要区外服务;2.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15;(地区范围越大,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的要求相对要低。但城市选择主导产业要求的区位商和产值比重比省区要高,因为城市具有更高的外向性,而省区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4、。)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程度高;4.代表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构成:1.已经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2.目前还有较强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被淘汰的产业;3.目前比较幼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且反映区域发展趋势的产业。支柱产业指在区域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但未必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甚至可能不久被淘汰的产业。,传统体制下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国1952-1978年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长期强劲发展,第三产业长期处于下降状态。,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中国产业结构演变,1952-1978年

5、中国GDP增长与工 业增长的比较 传统体制下工业的发展远远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国产业结构演变,1952-1978年中国轻重工业的变化 重工业化过程比较明显。轻工业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为主,说明重工业化过程是在轻工业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重工业内部,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内的初级产品生产占较大比重。,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传统体制下产业发展战略的效应 1.增强了国民经济实力,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2.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3.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失调,重工业化过程难以为继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高积累、低消费)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

6、盾突出 企业效益低下,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传统体制下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背景 1.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迫使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2.当时,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重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仍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系 1.低工资政策 2.低利率和低汇率政策 3.低基础产业产品价格和高制造业产品价格政策 4.农产品和各种服务低价格政策 5.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物资分配制度,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产业结构演变1979-1992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 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一直下降,91年后重新上升,第三产业短期徘徊后强

7、劲上升。,中国产业结构演变,1978-1992年中国轻重工业结构演变 轻工业短暂上升后基本保持下降趋势,重工业呈相应变化。大部分地区非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上升的大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重工业中,初级产品生产比重下降。各省份间产业结构高度趋同。,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资源在价格信号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流向了其他工业部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1.区域经济普遍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2.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过渡经济导致制度性扭曲仍很严重,国有企业不具备完全的市场行为,民营和乡镇企业仍面临较高的产业进入壁垒,导致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充分

8、。确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3.区域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与背景 1.独立健全的工业体系为产业结构趋同奠定基础 2.不健全市场诱导(政府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需求趋同80年代初期农产品,中期轻纺工业产品,中后期日用家电,90年代以后高档耐用品)3.中央与地方关系(放权让利)4.沿海倾斜战略(全国各地的生产要素向沿海集中)5.政府与企业职能,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演变1992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持续上升,三产先下降后开始回升,但恢复缓慢。,中国产业结

9、构演变,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演变特征产业结构的地区差距日益扩大 三产比重 轻重工业比重 工业专业化水平 主导产业 产业内部技术含量水平,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和体制环境 1.市场环境 城乡居民消费层次逐步形成(低档消费品基本满足,中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加大)2.体制和政策环境 日益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以城市开发区为主体营造了产业的高层次竞争与发展的空间载体 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科学指导,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赶超战略 强调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而强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失效”和发展经济学中的“后发优势”为理论依

10、据。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而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成长则是一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些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自生能力,需要政府运用强有力的政策加以扶植和保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扶持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一直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1994年颁发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明确指定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和建筑四个行业为支柱产业,并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产业发展的绩效并不令人满意,原因:1)政府不具备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断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选择

11、的合理性以及不能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北京郊区汽车产业的发展 2)这些主导产业都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我国资金短缺,整体技术也落后,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比较优势战略 优先发展反映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其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时才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可以提升要素禀赋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当前应该通过充分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发展体现比较优势的服装、玩具、组装加工等产业,政府则应致力于基础设施部门的建设,以降低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运行的交易成本

12、。,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认识误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信息化程度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传统产业在我国仍具有很大的空间。(农村城镇化过程)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阶段一般难以逾越。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产业提供足够的市场。不能以牺牲第一、二产业来换取第三产业的发展。(青岛、通州房地产),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提高,总体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出现波动。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1999年下降。国际化程度由1999年的第20位下降至第35位;中国科技

13、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以后,在2000年又下滑3位,列第28位。上述变化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当前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仍集中体现在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上,缺乏以资金集中所反映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以高技术所反映的创新优势。,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的基础条件:消除对外的贸易壁垒和国内的各种壁垒。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内市场分割与对外开放的矛盾。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竞争越激烈,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而我国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低劣的情况下仍可安享高额垄断利润。高额利润趋动下,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化。,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

14、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战略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提高国际竞争力 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竞争力包括:1)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力;2)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开放均衡,重点赶超”,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构竞争优势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劳动力优势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生产要素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各个产业和各个地区独特的优势。选择一些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成长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作为战略产业。这些产业一般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附加值高的特点。以全球化的新思维来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既要在高科技产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又要通过提高科学技术

15、水平来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经济全球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和改善政府的推动作用 1)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在各地区实行比较优势分工;2)在国内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3)在国际上按竞争优势理论扶持战略性产业。合作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近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推进工业化依然是多数省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资本、结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决定着工业发展 状态和结构调整效果的区域分异格局。多数省份逐步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积极主动

16、的政府决策行为。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各地区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明显缩小的同时,产业地域分工进一步得到强化。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技术梯度和效益梯度已经形成,区域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严重。加入WTO将一定程度上通过产业结构特色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

17、济发展,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 1978-199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主要是供需关系;1997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从被动的适应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1.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缓,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2.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密切相关 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效果。第一类型:京津沪,产业结构层次最高,第三产业比重突出;第二类型:沿海发达省份为主,与我国总体产业结构特征最为接近,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较发达;第三类型:农业比重较高,但工业也形成了相当的基础;第四类型:农业大省,工业化程度较低 第五类型:琼、藏等特殊省份,1997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

18、类,2001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全国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1997年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2001年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4.农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结构高级化进程加快 农业部门结构和区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比重持续下降,牧、林、渔业缓慢上升。粮经比例成为种植业调整的主线,粮食种植面积比重下降,而油料、蔬菜面积比重则持续增加。农业生产区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宗农作物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区集中,种植业向区域化、专业化迈进。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

19、程度持续上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定单农业等得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出现转折。改革开放初期,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部门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大量私有经济成为该部门主体。“七五”时期,房地产、金融保险等部门成为主要的增长点。“九五”以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金融保险业比重下降,新兴的房地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其他第三产业增长迅速。教育、卫生、体育产业迅猛发展,运输物流、邮电通讯发展较快。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显著。,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1997-2001年各地区第三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的地区差异 进

20、入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后,工业结构调整目标转变为“通过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总量平衡和规模效益”。工业结构调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与经 济手段相结合。其中,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与主导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对产品结构调整的主动性越来越强。沿海发达地区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能力明显加强,工业结构层次显著提高(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及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市场竞争领域与东部沿海拉大距离。,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国家进行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 逐步取消一些行业禁入规定,更多地使用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经济调节手段,将绝大多数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完全放开;屡次降低存贷款利息并开征

21、利息税;实施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大加强企业投融资积极性,股票市场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1.轻重工业比例关系霍夫曼指数消费工业产值(轻工业)/工业总产值 消费工业产值(轻工业)/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2002年,浙江、福建、海南、云南轻工业比重超过重工业。山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重工业比重依然高达80%左右。北京(0.32)、天津(0.44)、上海(0.51)偏低,主要是重型加工业及原材料工业建设造成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2.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工业快速增长过程中,我国工业主导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1997年前,工业增加值前5位的主导产业:黑色金属

22、冶炼及压延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2002年,工业增加值前5位的主导产业:电力蒸汽热水供应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传统行业生产格局,也为其他行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的加速进入,资本投入对GDP增长的贡献趋于加强,资本密集型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群体的趋势逐步形成。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增长对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力量明显减弱。2.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地区工业增长的作用

23、越来越明显。企业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工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3.影响工业经济要素增长的区域差异显著 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地区差异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本投入增长明显快于内陆地区。自身积累和大量吸引外资增加了资本投资水平。资本投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自东向西递减。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不如资本投入增长明显,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 1.提高产业

24、技术含量,营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招商引资时抬高门槛,把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作为重点。东莞:“三来一补”IT产业 2000年底2000多家电脑资讯工业企业,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占出口总额的44。东莞主要资讯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 通过技术进步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 借助科技创新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辽宁对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

25、比重高达78)浙江传统纺织业走向现代化(3天出小样,5天成批量,7天上市场5分钟出小样,24小时成批量,48小时上市场)广西贵港制糖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废蜜糖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立足信息化积极开拓新兴服务业领域,推动区域现代化进程 数字城市、网络城市 信息资讯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区域特色经济体系 以消费为导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云南:旅游业、电力行业 贵州:电力行业(高耗能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结构效益 辽宁、内蒙古、陕西:农业产业化 新疆:石油天然气加工利用产

26、业 山东:重点打造七大产业链(食品、造船、汽车、石化、家电、机械装备、纺织工业)立足地方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云南:花卉、医药 内蒙古、宁夏、甘肃等:高耗能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3.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国有经济改革 陕西、吉林、辽宁、北京等改革效果比较显著,湖南等省效果不明显,国有企业改制环境有待深化。外国投资 目前,外资仍主要投向东南沿海省份,促进了其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效果与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且大多投向资源开发等领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4.加快重点区域发展,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 适当

27、运用产业政策,引导投资与产业项目向重点区域布局与集中。建设各类开发区,培育重点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 1.自西向东三次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存在 非农产业比重自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工业化程度自西部向东部不断提高。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带工业比重略微上升,而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带略有下降,工业化程度的地带性差异正在扩大。2.工业生产地域分工进一步强化 多数制造业东部沿海地区占明显优势。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态势逐步形成 近年来,广东、江苏、上海、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一直位居全国前四位。福建、浙江、黑龙江等高

28、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主要内容,主要工业行业的布局热点问题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区的布局与发展加入WTO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热点问题分析,能源供需矛盾(电力)资源开发(市场需求)与资源禀赋的空间错位 2002年电力生产与消费格局,热点问题分析,我国各地区水能开发状况图,热点问题分析,区域格局变动西电东送,热点问题分析,能源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分析,高耗能产业的超常规发展钢铁 投资过热 2003年钢铁业的投资增长96.6%;2004年前两个月,钢铁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02%。据预测,按目前在建项目测算,中国钢产量在明年将超过4亿吨,而预计需求量到2010年才能达到3.3亿吨。电

29、解铝在一年后预计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超过市场预计需求近1倍。,热点问题分析,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失地农民、银行呆坏账、外国低劣矿石的倾销、对上下游行业的影响、产能扩张使钢铁生产原料供应紧张,价格暴涨,铁矿石、废钢、焦炭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00%、50%和40%左右 铁本带来的思考:9000亩地(1200亩基本农田)、4000多失地农民、6000多项目建设工人、43亿银行贷款 钢铁是个“中间产品”,上连煤炭、铁矿石、运输等“瓶颈”产业,下连汽车、家电、装备工业、建筑等支柱产业,如果“中间产品”过分膨胀,上下游的不协调就一下子暴露出来。宏观调控紧缩引起钢铁行业的沉浮 钢材价

30、格下降(1/2-1/3)国家并不是对所有钢铁项目“一刀切”。一些科技含量高、填补国内空白的新项目仍然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广东华冠钢铁厂、广东沿海钢铁工业基地)。,热点问题分析,高耗能产业的区域格局变动 中西部能源产区高耗能工业增长较快,局部地区面临短暂困境。东部发达地区高耗能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客观需要(电价上涨、缺电、产业结构调整)。广东将部分高耗电生产线、生产厂转移到湖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减轻全省的用电压力。浙江将对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水泥五行业中部分行业实行淘汰。区域电力市场成熟运行后,中西部高耗能产业的出路?,热点问题分析,现代制

31、造业的兴起 现代制造业成为国内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现代制造业的内涵:技术含量现代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和产品性能的先进性 企业制度现代性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等的先进性 产业发展现代性产业关联度强,热点问题分析,振兴现代制造业的依据(北京)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优化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战略需要(工业化)。符合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互动和共赢发展格局的需要。符合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如何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基地?目标:第一阶段到2005年,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关键产业群和产业链初步形成;第二阶段从2006年到2010年,现代制

32、造业进入总量扩张阶段,成为首都经济新的重要支柱。,热点问题分析,四大产业:汽车工业、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四大基地:北京汽车工业基地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十大优势产品:现代轿车、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中芯集成电路、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同仁堂中药与保健品、化学合成药、福田商用车、数控机床、数码影像及显示设备,热点问题分析,西班牙烧鞋事件引起的思考(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的国际挑战)背景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

33、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相关链接 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曾发生过一次查扣事件,温州鞋卷入其中。那次查扣货物历时最长,整个浙商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2003年冬,20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损失不详。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热点问题分析,起因 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给西班牙本地商人带来的不公平竞争。思考 事实上,出口价格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鞋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低价鞋给贸易保护主义者以口实,国外反倾销已成为我国鞋类出口的重大障碍。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01年我国鞋类

34、出口企业已达5043家,但是出口金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竟有2249家,达44.6%。“我们上规模的企业很少,一些出口新军为了挤入国际市场,多以低价策略为先导,而且由于规模小,没有长远打算,不注重产品开发,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上戴了一顶低价帽。”,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相对于一般技术或传统产业而言,指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技术设备生产出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产品,也生产软件产品。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988年,国家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旨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1991-1992年,陆续建立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此开始

35、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道路。,高新技术产业,国家级高新区分布图,高新技术产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人才流失 知识产权保护 政策 管理模式缺乏创新观念 世界上众多高新企业都把技术创新放在重要位置,IBM公司每年的专利数量都超过800件;1996年高达1867件;MOTOROLA公司1996年获得的技术专利也高达1064件。国内很多企业宁可把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上,也不愿用于科研开发(1998-1999VCD大战)。,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纺织服装业是公认的我国加入WTO后受益最大的部门之一,但化纤产品可能会受到国外廉价产品的冲击,但有3-5年的保护期。目

36、前,我国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和浙江。化纤、服装等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近年新疆纺织工业发展较快。沿海省份在纺织服装行业的优势还能够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机电工业是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外资进入较多的部门,机电产品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加入WTO对机电工业的影响比较复杂,总体上利大于弊。除汽车、重型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和科技含量高的仪器仪表、机床等产品外,其它产品多少都会受益。特别是家电、电工电器和通用机械。家电生产受益的省份主要有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天津和安徽,部分受益的有四川(电视)和河南(冰箱)

37、。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将在电工电器生产上受益。广东、浙江、上海、天津、北京和江苏等会在电信设备制造的扩张上受益。广东、北京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上受益。,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加入WTO对汽车工业的影响是负面的。据与美国达成的双边协议,2006年7月整车关税将下降到25%。未来汽车工业可能会形成以外资为主导。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面临成长为国际性企业还是被淘汰的压力。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辽宁、湖北、四川和重庆等地。其中上海和天津以合资企业为主。沿海地区企业由于区位优势,成为国际性零部件制造商的机会更大,内地企业面临挑战。,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

38、响,我国钢铁生产分布比较分散。总体上,加入WTO将促进我国普通钢材产品的出口,但高技术钢材的发展效受到冲击。我国钢材生产成本处于国际中等水平,加入WTO后小钢铁企业倒闭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会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重组。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辽宁、北京、湖北、江苏、四川、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内蒙古等省份,占全国总量的3/4左右。加入WTO后,上述地区钢铁工业最有可能获得较大发展。,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加入WTO将对我国的石化工业产生巨大冲击。世界石化工业已经成熟、国产石化产品市场份额下降趋势不可逆转。炼油工业吨油成本平均高于国际水平50%以上,受到的冲击最大。东北地区炼油能力大

39、、但消费水平低,运费因素可能会影响其收益。分散在全国的大型乙烯装置生存受到挑战,但跨国公司也许会在我国投资兴建新的企业,沿海地区仍占优势。,中国第三产业布局与发展,刘玉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主要内容,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中国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

40、、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中国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特点总量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1980年21.4%;1990年31%,2002年33.5%2002年,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的省区市:北京、上海、江西、湖南、广西、海南、西藏、重庆(相等)就业容量大,已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1989年为60:21.6:18.3;2002年为50:21.4:28.6,吸收就业人员增加1个亿,占全社会新增从业人员总量的近60%。今后,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主

41、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解决。,中国第三产业,范围广、行业多,综合能力强 第三产业不仅大多自身能耗少、投入产出率高,发展潜力大;而且对第一、第二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 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又新兴了一批现代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物流、通讯、咨询、信息、广告、环保等。地区发展不平衡 沿海与内陆差异 沿海发达省份内部差异 城乡差异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第三产业,存在问题传统服务部门仍占明显优势,现代服务部门发展相对滞后 总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增速不协调,中国第三产业,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中国第三产业,2003年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主要原因:运输支

42、出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进口的快速增长,货物运输支出大幅上升。保险与咨询服务支出增长迅速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来华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我国货物保险和技术咨询支出明显上升。2003年,我国保险服务支出46亿美元,同比上升41%,咨询服务支出34亿美元,同比上升31%。旅游顺差大幅下降 受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与支出均出现下降,降幅分别为15%和1%,国际旅游顺差22亿美元,同比下降56%。,中国第三产业,中国第三产业,入世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华南师大,俞梅珍)国内服务企业将面临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会受到严重挤压,将丧失部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在

43、扩大开放条件下,国内消费结构转换和一、二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拉动效应将会减弱,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拉动效应可能转移出去,成为国外第三产业的扩张的机遇。服务贸易逆差将会进一步加重,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人才的竞争和流失,将使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受到严重影响。加入WTO之后,我们第三产业面临体制不适应的严重挑战。,中国第三产业,入世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山大学,李江帆)第一类,较大冲击:金融、保险、电信 这类行业的特点:1.由国内企业(主要是国企)垄断经营,国内开放尚未完全形成,国际开放被限制,国内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都较弱。2.利润水平高。3.长期垄断使服务质量低,价格高

44、,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4.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中国第三产业,这类行业在入世后受到的主要冲击是:外企进入我国提供优质服务,形成激烈市场竞争,将使服务质量差、效率低的国内企业的顾客、利益、人才流失,陷于困境甚至被淘汰。对策:加快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企业调整发展思路和服务方式,重点提高服务产品质量。政府调整产业政策,加快这些服务业入世前的国内开放、体制改革和软环境建设,扶持国内竞争对手打破其垄断,使竞争力提高。,中国第三产业,第二类,一般冲击:旅游、商贸(批发、零售、外贸)、专业服务(包括法律、会计、税收、管理谘询、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特殊医疗和牙医、广告、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

45、,电影、文化、艺术、出版等行业。这类行业特点:1.长期禁止或限制外企进入,但入世前的国内市场开放度较高,经营方式已与国际接轨。2.潜在市场容量较大,很多领域尚未开发,新供给者对原有供给者的替代效应不大。3.赢利水平中下。市场竞争力较强,潜在市场容量大。,中国第三产业,入世后的冲击:在现有服务领域,外企将以先进的服务方式、管理水平、技术和优质服务,争夺市场份额,使低效率国内企业经营困难;在国内企业未及开发的新兴服务领域,外企可能利用其优势捷足先登,占领制高点。对策: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素质,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服务产品质量;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政府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

46、规,规范服务市场,整顿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扶持服务产品开发;推动国内企业改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为国内企业扩大与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合作提供良好环境。,中国第三产业,第三类,直接冲击较小,但有间接影响: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业,邮政,交通运输,餐饮,居民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房地产,科教文卫(公营),广播电视,社会服务业(文物保护、图书馆、群众文化、新闻、文艺经纪与代理业),党政机关等。行业特点(市场利益小,或市场准入受控制,或开放度已很高):1.公共产品部门;2.非赢利性服务部门 3.目前获利水平较低的赢利性服务部门 4.自然垄断性服务部门 5.开放程度比较高的赢利性服务部门

47、,中国第三产业,直接影响:外资因比较利益小或市场限制,不愿或不能进入这些领域,国内服务部门因之受到的直接冲击较小。间接影响:低收入服务部门的优秀管理和专业人才外流到实行高薪制的外资服务业。越来越多的非赢利性服务产品变为赢利性服务产品,甚至从内容到形式上向民营服务业蜕变。自然垄断性服务部门在外企开拓新服务产品形成的替代效应的影响下,也面临间接竞争压力。开放程度高的赢利性服务业,因注入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利润水平提高。获利水平低的服务业在外企的示范效应下开拓新产品,适应新服务环境,改变服务方式,有可能获高赢利。,中国第三产业,对策:对服务部门来说,主要是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分配体

48、制改革,建立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对政府来说,在WTO驱动的的市场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要清醒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生产公共产品、资助非赢利性服务业的公共职能,通过实施财政和收入政策防止非赢利性服务业向赢利性服务业的蜕变。要改革财政政策和工资政策,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增大对国有科教、文卫部门的财政资助,通过压缩编制和部门,减员增效,按市场标准提高其工资水平,以缓解其人才和资源的外流。,中国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中国第三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狭义:1.直接

49、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2.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广义:指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中国第三产业,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客观需要 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世界同等水平国家相比,现有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重都明显偏低。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居多,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2001年,我国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2.5%,比OECD国家低近10;而交通运输、仓储和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分别比OECD国家高7%和12%。2002年,我国电子商

50、务交易规模约218.7亿美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仅为日本2001年交易额的1/10。,中国第三产业,信息技术产品在服务业应用的领域和水平均十分有限。2002年,我国ATM装机量仅相当于美国1983年的水平;我国每万人ATM机拥有量不到40台,美国为1100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1.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服务业效率,增加服务业的品种和档次,实现服务业现代化,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第一、二产业与服务业之间结构关系失衡问题。2.满足消费需求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中国第三产业,3.实现统筹发展 现代物流、商贸等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物质产品在地区间的流动;现代服务业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