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72170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孟子二章》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孟子二章》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孟子二章》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孟子二章》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 .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能将文中句子准确译成现代汉语。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孟子和他弟子共同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和论语、大学、中庸加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的主张: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有积极

2、的意义。,译文 原文,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原文,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能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文 原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逃离,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非不高也,

3、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 原文,所以说:限制人民,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家人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力量,去攻打家人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4、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战例一攻方失利论证了分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也。第三段:战例二守方失利论证了分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在前三段论

5、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攻方败守方胜,(天时),(地利),战例二:,守方败攻方胜,(地利),(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递 进,不如,不如,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题:能行仁政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结构图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事例,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城高兵利粮足不守,正,道理,域民固国威天下,反,“人和”重要,论断(结论),得道多助 顺失道寡助

6、畔,君子有不战,战必胜,对比“人和”实质,文章内容及特色,内容:借论战来论“仁政”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特色:善用排比、对偶,加强语势。,豁达处世,要讲“人和”。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是国人有口皆碑的。“广交天下客”、“朋友多了路好走”是和的效应,“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是和的结果。“和”就是同舟共济、通力合作,众志才能成城;只有和,道才能实现,才能达到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悟理,结合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中考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的政治思想。2、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_。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

7、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人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行“仁政”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匠中被提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百里奚从集市上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将要托付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

8、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一个人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要经受忧患,个别事实一般道理(客观),二、忧患的益处,个人 正(主

9、观)国家 反,三、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结构,一.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二.从正反面论证经过磨练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生于忧患),国无忧患易遭灭亡(死于安乐)的道理。,三.归纳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课文:,本文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心论点),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人,国,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

10、身行拂乱为,过改困,衡作征,发喻,正面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国外患者,反面论证,举例,动心忍性,相同点(1)都是短论.(2)抓住实质问题,以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3)中心鲜明突出.(4)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对比句,骈句和散句相结合。,不同点:表现在论证方式上.前一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先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后一章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

11、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孟子二章之比较,拓展,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生于忧患)的事例。,孟子名言:,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春秋无义战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尽信书不如无书。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