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3947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194 大小:13.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doc(1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目 錄目錄-III圖目錄.(一) (六)1.作業導言.1-11.1作業及執行概述1-11.2基本圖彙編目的及適用範圍.1-21.3公共工程之生態思維. 1-21-42.設計原則及方法2-12.1道路工程2-12.1.1設計概述.2-12.1.2設計規範及準則2-12.1.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12-252-12-252-12-252-12-252-12-252-12-252.1.4設計範例.2-262.2排水工程2-272.2.1設計概述.2-272.2.2設計規範及準則2-272-282.2.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282-452.2.4設計範例.2-462-

2、69-712.3橋梁工程2-702.3.1設計概述.2-702.3.2設計規範及準則2-702-782.3.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782-862.3.4設計範例.2-862-1112.4護坡工程2-1122.4.1設計概述2-1122.4.2設計規範及準則2-1122.4.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1122-1272.4.4設計範例2-1272-1322.5道路照明工程2-1332.5.1設計概述2-1332.5.2設計規範及準則2-1332.5.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2-1342-1422.5.4設計範例2-1432-1442.5.5簡易參考表2-1452.6生態工程-河溪工程2-146

3、2.6.1設計概述2-1462-1482.6.2設計原則2-1482-1492.6.3設計流程及範例2-1492-1582.6.4生態工法基本圖使用注意事項2-1582-1592.6.5參考文獻2-1592-1603.基本圖(1)道路工程基本圖.HW-001HW-026(2)道路照明工程基本圖.HWE-001HWE-006(3)排水工程基本圖.圖DR-001DR-022(4)橋梁工程基本圖.圖BR-001MBR-003(5)護坡工程基本圖.圖GT-001GT-023(6)河溪工程基本圖.RT-001RT-021附錄A 城鄉新風貌設計觀念引介附錄A-1A-9注意:各機關應用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時,

4、應依公共工程專業技師簽證規則之規定辦理技師簽證。 1.作業導言1.1作業及執行概述 本計畫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以下簡稱工程會)公共工程技術資料庫整合專案計畫中四個子計畫之一,其目的係為提供政府基層機關及其規劃設計廠商可資參考之圖面,並藉由辦理推廣講習會、各界諮詢回饋意見以及網頁論壇等方式與基層工程機關之規劃設計人員直接互動溝通,蒐集並檢討基層工程機關參用基本圖之應用回饋意見,歸納彙整後,循整合中心運作機制持續增補修訂本基本圖,以確保其時新及務實。 此外,基於人本、優質、永續之理念認知,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除持續維繫傳統之簡化、經濟及實用原則外,並導入生態思維概念,降低人為開發對自然環境的

5、變更,並維護各類生物棲息環境及景觀之完整性。 為了達到自然環境的永續利用,任何整治工程應避免破壞當地的生態與自然景觀,以營造出自然風格與符合環境的和諧。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除經工程會委任中國工程師學會之專業工程師先行彙編外,另循整合中心專業技術審查委員會之運作機制,邀請相關之學者專家、中央主管機關代表、地方基層機關代表、各專業技師公會代表召開會議,並依審查後所得共識修正定稿。基本圖係以AutoCAD繪製圖檔,並在中國工程師學會之整合中心網際網路上公佈並提供使用者下載,以方便推廣及使用。1.2基本圖彙編目的及適用範圍本基層公共工程基本圖彙編原則上較適用於一般正常地質條件下之簡易及(或)較小型之

6、基層公共工程,提供使用者(如鄉鎮公所等)視情況參考選用,以提高行政效率並大幅減少設計備標作業時間。 惟使用時仍應就各案件之地質、地形、環境條件加以檢核,由專業人員進行分析及設計,並依公共工程專業技師簽證規則之規定辦理技師簽證。1.3公共工程之生態思維 生態工法(Ecotechnology)之定義,係指人類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採取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的永續系統工程皆稱之。 生態工法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心態,故有人主張生態工法其實是心態工法。強調工程設計若能多從生物的角度去思考,環境景觀就能獲得恢復,所以生態工法並無既定的標準模式,其應

7、用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考量不同的地理、人文、生態條件,來進行工法的設計與施工,自然無法以同一套標準適用於各地。生態工法成功要件包括:1.須從觀念及心態做起。2.需做整體性的系統考量 。3.對現有生態環境認知。4.減少營建工程對生態之衝擊到最小程度。5.研究可能造成安全問題之因子,從源點將因子去除。6.因地制宜,就地取材。7.不需做就不要做,並減少資源之消耗。 公共工程基本圖雖可作為設計之參採依據,惟參考運用之前仍需參酌設計環境特徵、設施目標以及設施與環境之協調等因素,納入生態思維概念。利用生態思維之一般性原則思考重點說明如次:1. 因地制宜環境因時空與人為經營而有多種樣貌,並因而造就環境之多

8、樣性與特殊性;設計基本圖常隨環境特性而有適用程度調整之必要;在工程設計構件、材料或施工機具與方法上均可因環境特性而酌予調整,以避免缺乏環境適宜性而輕率套用的問題。2. 環境連續性工程設施導入難免造成與原有環境欠缺協調之缺點,宜儘可能利用當地自然資材作為工程材料,在工程尺度與工程構法上與當地環境取得視覺連續性,並利用考慮生態系統之植生方法逐步融入當地環境。3. 生態機能於工程設計前應先確立設計目標以及所欲達成之效果,同時應考量工程設施之生態機能,避免過度或甚至不必要之工程設施,干擾原有之環境生態運作;同時生態復育設施應針對當地特有物種生命週期中各階段之基本生境加以恢復或改善,以突顯工程設施之生態

9、性。4. 生物多樣性工程設施應儘可能提供多樣物種成長繁衍之生境,以豐富生物族群之種類與數量,藉以提昇環境之穩定性;因此,提供野生物棲息避難空間與食餌來源乃成為生態工程極為重要的基本考量。5. 工法適宜性基本圖與工程施設地點間之環境特徵常存在適用性之差異,宜參照現地環境特徵,工法運用材料、 施設地點、規模、尺度與所需之機具以及工程人員之技藝水準,酌予調整工法內容,以適應多樣環境與工程需求目標。6. 個別材料與使用年限工程設施具有一定的構造物使用年限以及工程效益,應設法使設施逐步融入週遭環境,成為環境構成之一部分,或隨生命週期之終了與預期工程效益之達成,而逐步腐朽回歸自然。 工程材料之組成應同時考

10、慮個別材料之生命週期,以期發揮統合效果;儘可能以與生命週期接近之材料構築,而於生命週期終了時同時廢棄為原則,並逐步融入自然,以達成工程減廢目標。補做設計圖步驟二研擬以生態維護為前提之工程範圍、工程材料、工程方法安全為主融合生態思維需完全考量生態工法設計作業開始步驟一基本資料調查-生態資源調查生態敏感性調查生態預期效益調查生態脆弱性調查生態保護範圍調查生態復育項目調查建設功能及工程安全分析(依照各工程類別辦理)選用基本圖繪製工程設計圖工程數量計算施工規範編撰工程費用估算編製施工預算書及相關發包文件圖1.1-1 融合生態考量之設計流程圖2.1道路工程2.1.1設計概述基層所經辦之道路為縣、鄉地區內

11、之市區道路,如街道、巷道、社區道路、村里道路等,及依行政分類屬縣、鄉道,或依功能及地區分類屬次要幹道、集匯道路或其區間之連絡道路等一般道路。2.1.2設計規範及準則(1)市區道路依市區道路條例規定市區道路定義為“都市計畫區域內所有道路”、“直轄市及市行政區域以內,都市計畫區域以外所有道路”及“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人口集居區域內所有道路”。凡市區道路設計均依據以下規範:A.台灣省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內政部(原台灣省政府住都局)(1998)B.台北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台北市政府(1997)C.高雄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自治條例-高雄市政府(2000)(2)一般道路除市區道路以外者均依據交通部編審公路

12、路線設計規範辦理。惟農路部分,則尚須另依據行政院農委會頒訂之農路設計規範辦理。2.1.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設計步驟參考道路設計步驟流程圖(圖2.1-1)。蒐集基本資料地形圖、都計圖測量系統等選用基本圖現場踏勘及調查道路功能區分基本配置考量選線條件歸納決定路線位置超高、視距等道路相關設施基本圖選用補做設計圖繪製工程設計圖施工規範準備工程估價工程數量計算工作協調紙上定線斷面設計計設計作業開始編製施工預算書及發包文件基本圖(有)基本圖(無)圖2.1-1道路設計步驟流程圖(1)道路橫斷面主要包含車道、中央分隔帶、外側路肩、人行道、其他工程結構空間(如擋土牆、排水設施等)。標準斷面型式參照基本圖編號H

13、W-001、HW-002、HW-003。註:1.S1為道路橫坡,S2為路肩橫坡2.本圖僅為示意,使用單位仍須依道路型式慎選如邊溝等之型式,必要時亦需加蓋,以確保行車安全。(資料取自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1991)圖號:路-111)V:H=1:1.5路肩車道車道路肩V:H=1:2圖2.1-2路基挖填標準斷面(一)A.市區道路市區道路通常緊鄰道路兩側之土地,皆有規範分區使用,道路橫斷面的配置方式將有別於一般道路。市區道路依功能分為幹線道路、連絡道路及巷弄道路,其定義如下。道路實際寬度以都市計畫平面圖為準,並得參考表2.1-1市區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配置。(A)幹線道路:服務穿越城市之通過性交通及市內

14、社區間交通之道路。(B)連絡道路:服務市內或社區內地區性交通之道路,連絡幹線道路與巷道,並供兩旁人車之出入。(C)巷弄道路:專供兩旁人車出入之道路。表2.1-1市區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道路等級組成元素幹線道路連絡道路巷弄道路(宜6.0)車道寬快車道3.253.253.0慢車道2.02.02.0混合車道3.53.53.5公車停車灣3.0-避車道-中央分向島0.5(實體分隔)或無-快慢車分隔帶0.5(實體分隔)或無-路肩0.5以上-正常路拱(%)2.02.02.0人行道寬度1.51.5-高度0.150.15-橫坡度2%4%2%4%-註:a.上表中之尺寸單位為公尺b.快車道係指供汽車行駛之車道。c.慢

15、車道係指提供機車及腳踏車行駛之車道。d.混合車道係指汽車、機車及腳踏車行駛之車道。B.一般道路一般道路係指高、快速公路以外且非屬市區道路之主要幹道、次要幹道、集匯道路及地區道路等,公路等級依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1.2.2功能系統之定義。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如表2.1-2所示。表2.1-2一般道路橫斷面組成要素公路等級組成元素主要幹道次要幹道集匯道路地區道路車道寬車道數23.503.253.503.03.53.03.5車道數=14.54.54.54.5中央分隔帶(內側路肩+隔離帶+內側路肩)宜設2.0以上(一般情況)0.5(內側路肩)宜設2.0以上(一般情況)0.5(內側路肩)-外側路肩1.5以

16、上1.5以上1.01.0圓隅1.01.01.00.5挖方邊坡(V:H)1:1.51:1.51:1.51:1.5填方邊坡(V:H)1:2(一般情況)1:2(一般情況)1:2(一般情況)1:1.5正常路拱(%)2.02.02.02.0人行道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1.5(無標誌、電桿、招牌等)2.0(有標誌、電桿、招牌等)護欄0.50.55(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0.50.55(

17、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0.50.55(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0.50.55(混凝土護欄單面,連續性)0.8(混凝土護欄,雙面,連續性)0.5(混凝土護塊,非連續性)註:a.上表中之尺寸單位為公尺b.主要幹道指縣市、鄉鎮間之交通幹線。c.次要幹道指主要幹道系統之間的道路。d.集匯道路指連接主、次要幹道與地區服務道路之道路。e.地區道路指提供地區出入之道路,銜接集匯道路或直接進入次要幹道。f.有關挖填方邊坡之坡度僅供參考,使用單位可依現場實際狀況及地質條件調整坡度。(

18、2)平面定線平面定線作業步驟如下:A.準備地形圖地形圖來源可得自都市計畫圖、航照基本圖、實測地形圖等,均依據座標系統繪製,可以從圖上擷取點位之座標數值。B.選擇線形作業相關之控制點線形控制點為設計線形所必須通過之點位,或與預期路線保持一定距離關係者。在平原區常為房屋、橋梁位置、鐵塔、路權樁、管線或都市計畫樁等,其位置依照座標數值表示之。在丘陵區(山區)尚須考量土方平衡原則,即選擇合適平面位置與高程,務使有利於達成土方挖填平衡之目標,另地質條件及斷層走向亦為需考量之要素。C.平曲線幾何線形先訂定路線上之直線段,再採用適當圓曲線及緩和曲線(須符合規範上要求)銜接直線段。有關線形計算方法如下:(A)

19、圓曲線計算公式說明代表符號說明:圖2.1-3圓曲線(B)緩和曲線計算公式說明參照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民國80年版)第一篇路線測量及幾何設計之標準圖,圖號:路119超高與甲種緩和曲線及圖號:路129甲種緩和曲線等詳細圖示與說明。(3)視距A.說明(A)視距分為停車視距、應變視距及超車視距,其定義參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B)最短視距與設計速率之相互關係參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1.1表。(C)視距丈量依駕駛人視點與目標物高度之規定,參見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2之解說與表。B.道路設計與採用之視距良好的道路設計必須有足夠的行車安全視距,單向車道或實體分隔之雙向道路採用停車視距

20、;無實體分隔之雙向道路採用超車視距。行車安全視距須大於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1.1表之規定。C.道路平面線形水平視距之檢測曲線路段應考量曲線內側之水平視距是否達到行車安全視距長度,分為圖上檢測與公式計算檢測兩種。(A)圖上檢測a.畫直線段於透明紙長度須等於或大於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3.1.1表之規定。比例須與路線平面圖相同。b.路線平面圖須有關鍵性的地形地物c.透明紙置於路線平面圖上,直線兩端沿內線車道中心線(曲線內側)移動d.檢查直線與關鍵性障礙物之相互關係並判斷是否通視e.通視表示大於行車安全距離f.若不通視則調整平面線形(加大半徑)增長行車視距,或解除限制條件(除去障礙物)以達到行車安

21、全距離(B)公式計算檢測a.公式:RRMD道路中心線內側車道中心線視線障礙物圖2.1-4視距檢測示意圖b.依平曲線幾何線形公式或相關套裝軟體計算。(4)縱面定線縱面豎曲線之定線步驟簡列如下:A.前項平面線形(中心線或控制線)標繪於地形圖之後,依照線形位置讀取地形圖上之高程值,予以連線後即為(路線縱剖面之)原地面線。B.參照原地面線之高程變化,先採用直線段(符合路線縱坡規定)決定路線縱坡度,直線段之間採用合適豎曲線(符合設計速率與行車視距規定)予以銜接。C.豎曲線計算方法豎曲線名詞及符號:P.V.IG1B.V.CE.V.CG2LcLrXrYreYXL圖2.1-5豎曲線示意圖求解步驟:(5)超高設

22、計A.最小超高依正常路拱規定;最大超高範圍依區位及氣候規定如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5.1節之列表數值。B.一般超高設置依照公路路線設計規範3.5.3節超高表所列數值。C.超高設置方式參照下表(基本圖編號HW-004)。超 高 設 置 表路肩位置側向坡度佈設方式直線路段同車道之橫向坡度圓曲線路段車道超高(%)2567810曲線外側路肩之側向坡度及方向向外2%向外1%向內與車道同坡緩和曲線路段圓曲線車道超高坡度(%)668810佈設型式參照基本圖編號HW-004(6)設計車輛與最小轉向軌跡一般彎道路面加寬設置另參照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民國80年版)圖號:路131曲線加寬圖。公路路線設計

23、規範規定設計用車之類別如公路路線設計規範1.5節列表,其最小轉向軌跡附圖計六張,附如後頁,應用時可利用合適之縮放比例,製成透明片,供套繪最小轉彎半徑時之道路加寬設計,以及路口槽化、設置分隔帶缺口等相關之設計。圖2.1-6小客車最小轉向軌跡(資料取自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2001)圖2.1-7貨車最小轉向軌跡(資料取自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2001)圖2.1-8大客車最小轉向軌跡(資料取自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2001)12圖2.1-9中型聯結車最小轉向軌跡(資料取自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2001)15圖2.1-10大型半聯結車最小轉向軌跡(資料取自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2001)18

24、圖2.1-11全聯結車最小轉向軌跡(資料取自交通部公路路線設計規範(2001)(7)標誌標線有關交通工程標誌、標線等設置規定,均依據交通部與內政部2006年編印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舉凡交通調查、標誌、標線、號誌、交通島、道路照明、交通安全防護設施、停車設施及道路施工之交通安全管制設施等均屬交通工程範圍,有關設計細節則應參照交通部編印交通工程手冊之規定。(8)道路路面設計瀝青混凝土路面之組成詳如下圖所示。擋土結構物牆)瀝青混凝土底層圖2.1-12瀝青混凝土路面示意圖(資料取自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民國80年)圖號:路-505)瀝青混凝土路面之設計,須依據台灣省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及高雄

25、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自治條例(2000)第二十六章瀝青路面厚度計算方法標準及台北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第十六章瀝青混凝土路面辦理路面結構設計。剛性路面之組成詳如下圖所示。混凝土鋪面厚度表大型車每日單方向交通量厚度T (cm)3000輛以下253000輛以上30圖2.1-13混凝土路面示意圖(資料取自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民國80年)圖號:路-502)剛性路面設計須依第二十七章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設計標準(台灣省及高雄市)及第十七章水泥混凝土路面辦理剛性路面設計。(9)其他項目A.邊坡保護與綠化(A)施工邊坡保護:完成邊坡施工時,須避免裸露地表遭雨水沖蝕破壞,短期間完成植生保護,宜採用人工噴植草種方

26、法,選擇合適草種,兼可達成美觀綠化與保護之目的。(B)邊坡植生考量:包括邊坡填土、路塹開挖面、現地表土層、客土綠化及植草美化特色等,均設計考量因素。(C)選擇噴植草種:有關草種之適用性與特點,建議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水土保持植物簡介之禾草篇。B.人行道相關考量(A)行人穿越道路之人性化考量a.穿越道長度:路寬約35公尺以上,或市區號誌路口交通頻繁時(轉向交通量大或四時相號誌輪流放行等條件下),於具有適合寬度之中央分隔島處,宜配合號誌時相,儘量使不相衝突之人車動線共用相同時相,除達到增加路口容量之功效,並使行人獲得較多時相分配,可以從容穿越馬路。b.枕木紋之設置:枕木紋為行人穿越標線之一種,

27、依標誌標線設置規則予以佈設,採用材料除熱處理聚酯外,亦可選用彩色瀝青、地磚或石材等舖裝材料,突顯視覺辨識性,增加人車安全。c.無障礙空間設置:人行通道遇有緣石形成高低台階差之情形,宜設置合適坡道符合無障礙通行需求(參考新編基本圖HW-008、HW-009)。d.人行號誌控制按鈕設置:路口號誌無人管制時,宜備有啟動行人專用號誌之按鈕,使車行號誌時相轉換之間,臨時增加行人號誌綠燈通行,方便行人安全穿越馬路。枕木紋標線、坡道設置、中央分隔帶暫停空間、(B)人行道家具考量a.寬廣人行道:搭配人行道樹與街道家具等佈設,除加強環境綠化之外,亦提供行人休閒空間。 人行道寬度:至少約3.5公尺以上 植栽:矮灌

28、木類(綠化或繽紛顏色外觀)、高喬木(遮陰或其他特色) 街燈:配合周邊景觀 座椅:候車、休息、配合周邊活動等(C)人行道鋪面預鑄混凝土版之施工成品,須符合工整要求,有線條、平實、淺灰等特色,為一般工程師均可完成之設計(參考新編設計圖HW-009);預鑄混凝土塊亦為選擇方式之一(如下圖),其他如高壓連鎖磚、地磚等,亦可採用磚材顏色予以配置圖案,增加視覺感受變化。 施工要求:外觀平順平整,底部墊層確實及排水坡度 一般鋪面:人行通道為主,單色系,易維護 特色鋪面:圖案、顏色、質感等,適用於廣場類型(D)路側植樹方式a.路樹功能:具有綠化(與景觀)及隔離(樹籬)等b.人行道樹:人行頻繁之處,植樹穴表面覆

29、蓋鐵板,藉以避免行人直接踐踏表土。路側,群株列植方式路側,單株列植方式C.道路景觀設計觀念(A)景觀與植栽a.說明:道路環境為一線形空間,用路者行經其間,其視覺感受係經由一動態的空間展示,提供用路者舒適愉悅的感覺。b.處理觀念:採用植栽增進道路整體環境之美化,係因植栽為一具有生命力的設計元素,隨季節與時間會使其所塑造之空間感循環更迭,產生多樣變化。(B)道路景觀構成元素(依照視線遠近關係區分為三類)a.近景構造物外觀造型、標誌或招牌、路燈、路側設施(如人行道家具及局部不同類型之特色植栽等),其發生位置均於路側與中央分隔帶等。b.中景較遠處包括村落、構造物量體、地形、植被等。c.遠景天際線、山稜

30、線等。高速公路行車方向之前視景觀遠景:指最遠處景物已與天際線吻合;中景:指較遠處路側或向外側延伸之聚落等。(C)行車與視覺景觀行車速度會影響視覺焦點與視野範圍,一般公路行車速率約60公里小時,均將忽略路側之近景,於市區道路行車雖車速較慢,但市區道路狀況較為複雜,同樣會忽視近景。行車速增高時,駕駛者視野角度縮減,視覺的注意焦點愈遠,所以植栽處理原則係針對中景視域、遠景視域設定其與植栽之關係如下:a.針對中景視域含有良好景觀者,路側樹種與株距宜符合視線穿透原則。b.針對中景視域含不良景觀之處,宜採樹籬遮蔽為原則。針對遠景天際線或山稜線,宜使植栽呈現帶狀延伸,符合諧調原則。左側低矮樹種開放中、遠景優

31、良之視域。右側利用樹籬遮蔽不良之中景視域。利用樹葉較稀疏樹種,具有視線穿透特點,適合為路側近景與綠化,兼有保留中景、遠景之優良視域。種植具有特色樹種,例如開花之喬木或高灌木,則為另一類路側樹種選擇方式。D.PU跑道設計觀念(A)跑道基本條件徑賽跑道設計需求之主要條件為適合跑鞋(釘鞋)發揮效用,及晴雨天均適合使用。(B)跑道表層材料鋪築跑道之材料有傳統粒料分層鋪設,演進為具有全天候特性之化學材質跑道,例如合成樹脂(人造橡膠)、塑膠類材質等,以至於近期聚胺脂(PU)之多層塗佈方式,再更新為全天候透氣排水式PU顆料材質整層鋪裝之新式跑道。(C)跑道材料選擇傳統式跑道構造包括底層為卵石、碎石、砂石級配

32、,以至上層細渣料表土,其具有天然排水功能,惟大雨或大晴天之後,同樣均有表面整平維護之必要作業,因其建造成本並非具有特殊競爭性,已不是主要的構造方式。考量跑鞋釘頭不直接觸及彈性表層下之硬底層,表層厚度至少均宜維持13mm15mm。採塗佈方式之表層,每層必有一定厚度限制,因此須以多層塗佈方式達成需求總厚度,每層間粘著之品質,須要仰賴施作時之乾燥條件,另外,平整度亦是必要之施工要求(尤其施工接縫處)。顆粒整層PU之鋪裝,具有較佳施工性,其下有瀝青混凝土一層及透水碎石料一層,其施築作業亦單純,整體施工品質較易獲得確保。 (D)跑道斷面示意圖跑道表面PU面層厚度至少應為1315mm,採用分層塗佈方式,或

33、者採用整層壓製一次鋪設。面層之下應鋪設質地細緻之整平層,可以採用瀝青混凝土材料構築,厚度約5cm。下層應鋪設透水性良好材料,避免地下水影響整平層,透水層中應埋設集水管,藉以導水進入排水系統。2.1.4設計範例(1)圓曲線佈設參照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1991)圖號:路-112、路-113、路-114圓曲線測定- 偏角法。(2)豎曲線佈設參照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1991)圖號:路-115、路-116豎曲線。(3)平曲線視距參照台灣省交通處公路局道路工程標準圖(1991)圖號:路-117、路-118平曲線視距。2.2排水工程2.2.1設計概述基層公共建設之排水工程須常配合

34、所經辦之建築、道路、橋梁和下水道等設施而佈設,並依照時效性和保護程度要求之不同而設計,一般地方基層建設常見之排水工程設施依照其用途可分為下列二種:(1)公用道路排水及涵洞設施公用道路排水及涵洞構造物主要包括本彙編之管涵進水口、管涵、箱涵及端牆翼牆、U型溝、矩型溝、預鑄蓋板、格柵蓋、箱涵清掃孔、集水井、管涵人孔及其蓋板等設施。(2)一般地區排水設施一般地區排水構造物主要包括本彙編之U型溝、矩型溝、管涵、箱涵、集水井、人孔、護岸、格柵蓋、人孔頸部及其蓋板。如有需要,或另參考農發會編訂灌溉工程圖集(73年12月)內之附錄、圖例等以及農委會水土保持手冊(94年)等相關圖說。2.2.2設計規範及準則(1

35、)公路排水設計規範交通部(2001)(2)排水規劃設計基準(草案)經濟部(原台灣省水利局)(1984)(3)水土保持技術規範農委會(2003)(4)台灣省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內政部(原台灣省政府住都局)(1998)(5)台北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規範台北市政府(1997)(6)高雄市市區道路工程設計自治條例高雄市政府(2000)(7)台灣省下水道工程設施標準內政部(2005)(8)台北市下水道工程設施標準台北市政府(1990)(9)高雄市下水道工程設計自治條例高雄市政府(2000)(10)跨河建造物設置規範經濟部(2001)2.2.3設計步驟、流程及方法排水工程設計步驟包括資料蒐集、現場踏勘及調查

36、測量、水文及水理分析、排水設施佈置、構造物設計、工程圖繪製、施工說明書及設備規範準備、工程數量計算與估價、編製施工預算書及發包文件等工作,設計步驟流程如圖2.2-1。基本圖(無)蒐集基本資料與生態考慮,地形地貌、水文、環境、地質等。詳圖1.1-1步驟一現場踏勘及調查集水區劃分決定降雨設計頻率,地表逕流係數,集流時間降雨強度推求計算流量水理功能分析決定斷面尺寸結構及地工設計基本圖選用補做設計圖繪製工程設計圖施工規範準備工程估價工程數量計算工作協調設計作業開始編製施工預算書及發包文件基本圖(有)選擇排水構造物型式及佈置,詳圖1.1-2步驟二圖2.2-1排水設計步驟流程圖(1)資料蒐集設計基本資料之

37、取得至少應包括:A.既有地形與地物資料包括排水集水區與現場施測之航測圖(比例尺1/1,0001/5,000)、地形圖(比例尺1/2001/1,000)、都市計畫圖(比例尺1/1,0001/3,000)等資料。B.既有相關排水系統與設施資料包括工程銜接計畫位置之既有排水設施設計圖、竣工圖及已規劃排水系統報告等圖說資料。C.基地及相關工程配置資料牽涉計畫排水設計所須相關工程配置圖說資料。(2)現場踏勘及調查測量A.現場踏勘了解相關集水區之地文與水文特性,注意既有排水設施關係,研判解決排水問題之可能途徑。B.調查測量基本資料不足時,需進行工址地形測量、水路斷面調查及鑽探試驗。(3)水文及水理分析A.

38、決定設計頻率依照排水工程設計範圍之設施構造物種類,參考交通部公路排水設計規範第三章,3.2節,表3-1設計再現期研選範圍。決定適用之設計頻率。B.決定流量(A)依照排水設施之設計頻率,運用合理化公式(Rational Formula)或其他適用方法,以推算計畫集水區之排水量作為設計頻率尖峰流量基準。(B)合理化公式推算設計頻率尖峰流量說明如下:合理化公式QT=CITA/360QT:設計頻率T尖峰流量 立方公尺/秒,(cms)C:逕流係數IT:設計頻率T降雨強度 公厘/小時,(mm/hr)A:集水區面積 公頃(ha)表2.2-1逕流係數(C)土 地 情 況C值土 地 情 況C值山區河川0.750

39、.85平坦耕地0.450.60平地河川0.450.85水田及水塘0.700.80山地平地各半之流域0.500.75市街區(建築面積60%者)0.500.90陡峻山坡地0.750.90住宅區0.350.65平緩山坡地0.600.80村落(建築面積30%者)0.300.50覆蓋森林之丘陵區0.400.70工業區0.500.80平地森林區0.350.60公園、運動場0.300.65草原區0.200.60不透水舖面0.850.95註:1.選用逕流係數時,應考慮未來土地使用可能都市化之程度。2.本表採用交通部公路排水設計規範附錄8,表A8-1逕流係數(C)。a.降雨強度係指單位時間內之降雨量(以雨量深度表示),降雨量及降雨強度之紀錄資料可由自記雨量站得之(台灣地區自記雨量站位置參見圖2.2-2)。b.設計上各頻率年降雨延時所對應之降雨強度可由氣象單位之雨量紀錄統計資料,利用水文頻率分析推求之。亦可直接引用交通部公路排水設計規範之附錄5資料,查對原台灣省住都局(都市排水)或水利局(區域排水)所推導之台灣地區降雨強度參考公式計算之(其中住都局降雨強度參考公式參見表2.2-2)。c.集流時間(tc)(Time of Concentration)定義及計算式如下:(參見2-36頁,圖2.2-3)(a)集流時間(tc):tc=t1+t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