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新增省道安平线南水北调桥至水泥厂段改建工程第六章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新增省道安平线南水北调桥至水泥厂段改建工程第六章环评报告.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分析改建工程路线全长16.716km,全部为老路改建。本项目全线总用地93.67hm2(含养护工区、老路、互通、连接道路等),其中老路用地25.4hm2,扣除老路新增用地68.2477hm2。经调查,区域生态系统全线以农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6.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1.1 调查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性质、规模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确定本次评价生态现状调查评价范围为线路起点K1+470-终点K18+186.050段,沿主线道路中心线线路两侧向外延伸300m,并延伸至淇河国家湿地公园,调查范围
2、约5.01km2。调查范围见图6-1。6.1.2 调查内容(1)评价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特点,陆生动植物及河流水生生态种类组成及分布状况。(2)调查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状。(3)评价区植被状况及覆盖率,群落类型及其分布,群落组成及其生物量与生产力。(4)评价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状况、生产水平及制约因素。(5)评价范围内有无政府批准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文物古迹,有无受国家保护的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等。6.1.3 调查方法在评价范围内按照生态环境调查内容的要求,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踏勘、类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资料收集是本次评价的主要方法,主要从农、林、水利等管理部门收集
3、生态和资源方面资料,项目建设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影响引用新增省道225安平线南水北调桥至水泥厂段改建工程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影响专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及结论。6.1.4评价等级及范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中关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规定(见表6-1),本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表6-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工程占地(水域)范围面积20km2或长度100km面积2km2 20km2或长度50km100km面积2km2或长度50km特殊生态敏感区一级一级一级重要生态敏感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区域二级三级三级本项目为改建工程,路线全长16.
4、716km,拟将老路加宽处理,改建里程16.716km。改建路线长度16.716km50km;改建项目新增占地面积0.68km22km2。项目永久占地会使当地生物量有所减少,但影响较小;项目建设会对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分布和连通程度有所影响,但整体上看,这种影响很小;改建公路评价区涉及国家级湿地公园,属于重要生态敏感区。综上所述,本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6.1.5评价范围生态现状沿线区域地貌类型属平原丘陵区,地处北暖温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2,10的积温4300,全年无霜期279天,年降水量为量673.7mm,年水面蒸发量1756.9mm,冬季
5、主导风为东北风和西北风,夏季为南风,年平均风速为5.7m/s。沿线土壤主要褐土和潮土,沿线地下水埋深1315m,最大冻土深度为40cm。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林草覆盖率3.1%。水土流失类型为轻微度水力侵蚀,水土流失背景值采用220t/(km2a),容许土壤流失量为220t/(km2a),为河南省通告的水土流失“三区”划分省级重点治理区。工程沿线植被覆盖率较高,植物以作物为主,农田垦殖率高,裸露地面较少,生物量较高。根据实地调查,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可分为5种类型,详见表6-2。表6-2 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一览表序号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物种分布1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玉米、大豆等分布较为广泛
6、2林地生态系统杨树、槐等主要分布在各道路干线两侧、河流两侧、田埂、村庄周围及淇河湿地公园3荒草地生态系统茅草、蒿、节节草、灰灰草等主要分布在评价区内田埂、林地、河流两侧等区域4村落生态系统人及上述植物,家禽、家畜评价区内村庄呈斑块分布5水域生态系统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河流呈条状经现场踏勘,项目沿线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农业、人工林开发和利用,改建项目沿线除淇河湿地公园外现已无原生植被分布,现有植被以栽培植被占主体。与同区域原生植被相比,植物区系构成发生明显变化。6.1.6农业生态环境调查鹤壁市农业种植结构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它农作物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以玉米和冬小麦为主,
7、经济作物以水果类为主、其它作物以蔬菜瓜果类为主,评价区主要农作物种类见表6-3。表6-3 评价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分类农产品名称粮食作物禾谷类玉米、小麦、谷子、高粱等豆类黑豆、豌豆、扁豆、大豆、绿豆等块根(茎)类马铃薯、红薯、萝卜经济作物油料类芝麻、油菜、花生果类苹果、梨、柿、枣等其它作物蔬菜类白菜、菠菜、大葱、葫芦、白萝卜、莴笋、番茄、茄子、洋葱、大蒜等瓜类西瓜、甜瓜等6.1.7植被及植物在评价区域内,主要为农作物群落、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区,此外还有少量农林间作、围村林、片林等,项目所在区域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主要森林树种有榆、柳、刺槐等,灌木有荆条、马角刺、酸枣等,主要经济林
8、种有核桃、苹果、山楂、花椒等,药用植物主要有天麻、半夏、柴胡、葛根等,草本植物主要有狗牙根、苜蓿草、结缕草、天堂草、白草、黄背草、狗尾草等,林草覆盖率28%。(1)农田林网:主要功能是防御自然灾害,调节农田小气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农田林网结构是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沿沟、渠、路自然走向的两侧营造林带,相互交织成网,以窄林带小网格为主。由于林带营造主要利用沟、渠、路两侧隙地,所以占用耕地面积小,一般不超过网格总面积的5。(2)围村林:主要是群众在村庄四周的废弃地,部分自留地营造小片用材林和经济果木林。沿线村庄占地面积一般为总面积的1215,用于发展林业的占村庄面积的3050
9、。(3)河渠防护林:利用局部沙荒地及河渠、滩地等非耕地集中造林,面积大小不等。本项目沿线荒地面积不大。(4)淇河湿地生态区湿地生态区内植被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61科348种,占河南省植物数量的12%。生态区是鹤壁市重要的基因库,几乎全部的动物和一半以上的植物均在生态区出现,其中,白鹤、金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鹤、鸳鸯、乌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银杏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6.1.8生物量现状经现状调查确定了评价区的群落类型和面积,通过类比分析得到各群落的单位面积生物量,结果见表6-3。表6-3 评价区主要群落类型单位面积生物量统计表群落类型单位生物量(thm2)森林群落90.0
10、灌木群落8.5草本群落2.5农作物群落(t/亩.a)16.1.9动物现状调查本项目属改建工程,经现场调查,项目所在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在现有道路两旁已经比较难见到野生动物活动,线路经过淇河湿地公园和农田、林地,偶然会发现一些小型动物。本次沿线动物调查以对湿地、树林、灌草丛、农田耕地等特殊生境的现场调查,结合走访当地群众的方式进行。经咨询和实地调查,评价区内现有动物主要以适应湿地、农地、人工林、灌草丛生活的种类为主。这些陆生动物属于广布性物种,没有地方特有物种分布,大多为普通的灌丛草地、农地动物,其中淇河湿地生态区内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1)哺乳动物项目沿线未见大型野生
11、哺乳类动物分布。评价区内哺乳类动物主要有田鼠、野兔等。(2)鸟类鸟类:农地系统主要有当地习见鸟类主要有麻雀、家燕、喜鹊、啄木鸟等。(3)鱼类根据现场走访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项目涉及的淇河,常见的鱼类有草鱼、鲤鱼、鲫鱼等,未发现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鱼类、地方特有鱼类、经济性鱼类繁殖场,产卵场等。6.1.10景观环境现状沿线评价区内景观要素主要可分为湿地景观、林地景观、灌草景观、农田景观、居民点景观、水域景观等。从各景观要素面积来看,评价区内以农田景观为主,湿地景观次之。(1)湿地景观主要为线路沿线的淇河国家湿地公园。(2)居民点景观是评价范围内人类聚居形成的一类景观元素类型,在评价区内呈独立
12、的斑块分布,斑块间通过道路相连接以进行彼此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3)林地景观:现状森林植被多为人工种植的次生林,从构成来看,项目沿线以次生暖温带阔叶落叶林居多,呈片状分布于本项目道路沿线两侧。(4)农田景观:分布于本项目沿线两侧的及村庄等居民点周围的区域,是一类人工形成的斑块类型。(5)水域景观:水域景观主要是淇河、朱家河等河流。淇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条河流,属于海河流域,卫河支流。淇河发源于山西陵川县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入豫后经辉县在林州南部临淇镇和五龙镇支流浙河交汇,向东流经辉县、林州,淇河中游建有豫北最大的水库盘石头水库,出水库后流入鹤壁市境内,经鹤壁市淇滨区、淇县及浚县,最后在浚县淇门
13、注入卫河。淇河总长161km,流域面积2142km2,多年平均径流量3亿m3。鹤壁市境内淇河长度79km,堤防长度42.70km,流域面积约467km2,影响人口11.14万。因本项目两次跨越淇河,部分桥墩位于水中,基础施工采用钢围堰,在围堰桩基采用钻孔桩,无爆破施工,项目的建设总体上不会对该区域水生生态造成较严重的不利影响。经调查,涉及的河段水生生物主要有青蛙、鲢鱼、草鱼、鲫鱼、甲鱼等。6.1.11水土流失现状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1999)和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图集,项目区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划分的省级重点治理区。根椐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
14、07),项目在北方土石山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220t/(km2a),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表现形式主要为面蚀。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图和当地水土保持有关资料,该区属轻度侵蚀区,平原微丘区现状地貌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20t/km2a。6.1.12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1)湿地性质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可分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地热湿地和水产养殖场四个型。具体湿地类型情况见下表。表6-4 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统计表序号湿地类代码湿地型面积(hm2)1河流湿地201永久性河流95.22203洪泛平原湿地169.512沼泽湿地408地
15、热湿地1.203人工湿地503水产养殖场4.83(2)湿地面积鹤壁淇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332.51hm2,其中湿地面积270.76hm2,湿地率81.43%。湿地公园湿地内,河流湿地264.73hm2,占湿地面积的97.77%;沼泽湿地1.20hm2,占湿地面积的0.44%;人工湿地4.83hm2,占湿地面积的1.78%。(3)湿地分布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河流湿地分布在淇河河床内,常年有河水径流。洪泛平原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分布在淇河两岸地势较高的滩地,仅在丰水季节盘石头水库泄洪时被水浸润,其他时段比较干燥。洪泛平原湿地大部分已被两岸居民开垦,种植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和杨树。地热湿地地热湿地分布
16、于淇河二桥(许沟村附近)西侧河流北岸,属地热矿泉水补给为主的沼泽。水产养殖场水产养殖场主要分布在王滩村西北部和朱家村西北部,是当地居民对部分河滩改造后建成的鱼塘,通过引水补水。目前以养殖淇河鲫鱼为主。此外,湿地公园内还有部分草本沼泽呈带状或小片状零星分布在地势低洼区域,因单块草本沼泽湿地面积较小,统计时已并入相邻的永久性河流湿地或洪泛平原湿地中。(4)植物资源湿地公园在植被区划中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据调查,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61科341种,约占全省植物总种数的11.8%。由于生境类型和人为活动干扰程度不同,区内植物分布情况差异明显。(5)动物资源淇河流域在动物地理区划中属古
17、北界华北区。根据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载,区内脊椎动物共有265种。其中,鸟类156种、鱼类64种、兽类20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6种。此外,还有昆虫约800多种。在湿地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22种,省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其中,淇河鲫鱼为淇河特有的珍稀品种。(6)本项目穿越湿地公园部分工程概况根据新增省道225安平线南水北调桥至水泥厂段改建工程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影响专题报告:本工程仅K5+400K6+200、K9+400K9+900段分别以路基和桥梁的形式穿越了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区、生态保育区和
18、宣教与生态休闲区(穿越路段总长1.3km,其中桥梁形式穿越长度614.4m,路基形式穿越长度685.6m),其余养护工区、弃土场等均在湿地公园之外,本工程穿越湿地公园部分工程概况详见表6-5。表6-5 穿越湿地公园部分工程概况序号工程内容起讫桩号/位置改建方式涉及湿地公园功能分区1路基工程1.1南侧路基穿越段K5+400K5+737.4左侧加宽,原有道路翻修生态保育区和管理服务区K6+104.6K6+2001.2北侧路基穿越段K9+400K9+564.4不拓宽,原有道路翻修生态保育区K9+811.6K9+900右侧加宽,原有道路翻修2桥梁工程2.1庞村大桥(淇河1桥)K5+737.4K6+10
19、4.6左侧加宽,原有道路翻修生态保育区2.2许沟大桥(淇河2桥)K9+564.4K9+811.6右侧加宽,原有道路翻修生态保育区和宣教与生态休闲区穿越路段共涉及两座桥梁:K5+921庞村大桥(淇河1桥)、K9+688许沟大桥(淇河2桥),改造后桥宽均为35.5m。本工程利用现有道路加宽改造,对现有桥梁全部加宽利用,其他道路亦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拓宽改造。本工程在湿地公园内占地包括两部分占地,即桥面占地和路基占地。表6-6 本工程湿地公园内工程量一览表项目长度m宽度m新增宽度m原有面积m2新增面积m2湿地公园内总面积m2庞村大桥367.235.51864266609.613035.6许沟大桥247.
20、235.51843264449.68775.6左侧加宽路基432.835.51875747790.415364.4右侧加宽路基88.435.51815471591.23138.2不加宽路基164.417.50287702877合计1300/2275020440.843190.86.1.1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小结(1)评价范围内主要为城市边缘,开发历史悠久,人工种植等因素干扰较多,基本上没有原始森林及大型的野生动物,没有国家或省级批准的建立的自然保护区;(2)调查沿线范围多为人工种植、管理的农作物群落类型。淇河湿地公园生态区内物种丰富;(3)调查沿线范围内农业生产属于当地中等水平,部分农田地区灌溉
21、设施相对较好;(4)从生物量调查结果来看,人工林及农田群落中作物长势较好,生物量水平较高,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别。6.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主要表现在主体工程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性质,使评价范围内植被覆盖率下降,林地、耕地面积减小,工程建设将在一定时间内造成一定区域内水土流失加剧;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人类活动还会对沿线动物栖息、分布等产生一定影响。6.2.1工程占地影响分析本工程全线处于平原微丘区,全线总用地约93.64hm2(含养护工区、老路、互通、连接道路等),其中老路用地25.4hm2,扣除老路新增用地68.2477hm2,其中农用地57.36h
22、m2(含基本农田18.9377hm2),建设用地4.5407hm2,未利用地6.347hm2。本工程的建设将对沿线耕地、林地、水域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农作物和树木植被的干扰破坏,也将会引起水土流失。工程全线涉及到的耕地,道路的施工活动将会对沿线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降低其影响,严禁跨界施工,路基、桥墩施工前应先把表层耕作土剥离,并妥善保护,待施工结束后用于植被恢复或者用于良田改造。本工程对林木植被产生一定破坏,为降低工程建设对林木植被的影响,建议对于小龄和胸径较小的树木尽量及时移栽。经对项目沿线植被调查,本工程占地造成的生物量损失统计结果见表6-7。表6-7 评价区主要群落类型单位面积生物
23、量损失统计群落类型主要植物种类占地面积(hm2)单位生物量(thm2)总生物量(t)森林群落杨树、柳、槐等8.290.0738灌木、草本群落灌丛及各种草类21.92.554农作物群落(t/亩.a)小麦、玉米等32.3132合计62.4824通过估算可知,工程建设将造成824t的生物损失量,以森林、农田和灌草地为主,待工程结束后,加强绿化,进行生态恢复,不会对区域植被布局产生显著的变化,但是要采取保护和异地补充等措施,减缓建设项目对生态的影响。为了有效地保护表层耕作土资源,各区在施工或开挖前,先剥离其表层土30cm,并做好临时堆置防护。各区剥离表土尽量堆置在本区内,以减少临时占地。各区剥离表土及
24、临时堆土占地情况见表6-8。表6-8 各分区临时堆土量及占地情况表 单位:万m3项目组成名称堆放位置及方式表土量备注剥离量堆存量路基工程(含立交工程区、桥涵区)征地范围内,沿路基两侧红线内分段集中堆放,在征地红线外路基两侧较为平坦处新增占地进行堆放,共设临时堆土区域5个,沿红线内侧存放9.6269.626后期作为路基边坡等绿化用土、弃渣场覆土。养护工区征地范围内,临时堆土区尺寸为1010m,平均堆置高度2.5m,共设临时堆土区1个0.360.36后期作为复耕等用土合 计16.8316.83综上所述,路基工程、施工生产区和施工道路所剥离表土堆放于征地范围内,减少表土转运次数和临时占地面积,缩短运
25、距,待施工结束用于恢复植被覆土。临时堆土场选址优化建议:(1)考虑项目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及工程建设特点,本着“就近堆置、避免大规模集中占地”的原则设置。(2)临时表土堆场沿路线均匀分布,便于施工中表土堆置;设置处地貌为缓坡,堆土后易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临时堆土场使用完毕后,通过采取植被恢复,可消除不利影响。(3)不在淇河湿地公园段设置堆场,其它位置设置的堆场应定期洒水覆盖,保证表土含水率,防止水土流失及扬尘对沿线环境的影响。6.2.2弃渣场布置合理性评价根据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主体线路工程总开挖量方592049m3;填方534377m3,弃方41642m3,根据项目可研报告
26、,本工程不设取土场,路基填方全部来自挖方,多余土方运至弃渣场,根据本项目水保方案,弃渣场选址位于桩号K14+200,淇滨区西柴场西侧20m,紧临本项目路线,交通便利,无需布设施工便道,此处为鹤壁电厂弃灰场,占地类型为荒地。弃渣场首先施工截排水设施和挡渣墙。弃渣前剥离表土,并将表土集中堆置处理,对其临时堆料场地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弃渣时应从低处向高处分层堆弃,经压实后再堆弃上一层,弃渣结束后回填表土并恢复植被。弃渣场设置合理性分析见表6-9。表6-9 弃渣场设置合理性分析一览表序号地形地貌用地类型合理性分析1#平原、微丘荒地不涉及生态公益林地和基本农田的占用;未涉及任何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
27、弃渣场地势较低,海拔高度196m,依托鹤壁电厂贮灰场,由丰鹤电厂统一管理。评价认为:弃渣场依托电厂贮灰场,避免了新增占地、体现了节约土地,少占耕地和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的原则,后期由丰鹤电厂统一使用、统一管理,有利于后期生态恢复。6.2.3对沿线动物的影响分析改建工程施工期的噪声、施工车辆、人员入驻会惊吓干扰当地的野生动物,特别是淇河湿地公园路段,如蛙类等物种及其它一些小型哺乳动物,这些小型野生动物会远离施工区域处迁移,现状道路两侧已通行多年,陆生动物稀少,项目施工对工程区的野生动物受到一定影响,向周边迁移,但由于本底多样性低,而且现有动物也是适应现有道路运行以及周边人居环境的类型,总体而言,本项
28、目的建设对沿线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大。6.2.4水域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全线共设桥梁4座,全长787.14m;大桥3座,长742.6m,中桥1座,长44.54m,全部为旧桥加宽利用,采用预应力砼小箱梁墩柱式结构,跨径16-30m,在河流中设置桥墩,项目施工时将对淇河水域造成一定影响。(1)水质悬浮物来源主要是施工场地地表土开挖形成的扬尘及雨水冲刷地表形成的径流携带的泥沙,桥基建设产生的基坑废水直接排入淇河会造成工程段及工程下游100m范围内的河道水体SS浓度增加程度较大,下游200m范围附近SS增值约100mg/L。大桥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大部分随水流到下游,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悬浮泥沙量与给河段自然
29、输运的泥沙量相比较小,且工程导致的水质下降是暂时性的,对水质的影响较轻微。(2)水文项目桥梁加宽后,由于桥墩的阻水作用,桥墩附近将产生局部冲淤变化和壅水效应,本工程建成后,桥塔上游200m范围内和下游200m范围内都将形成轻微的水位下降;桥墩入水后在产生壅水的同时,也会对附近水体流速和流态产生影响,墩后出现掩流带,流速减少,桥墩两侧流速略有增大。流速变化主要集中在柱墩周围,主流带流速变化相对较小。类比同类已建桥梁,其影响范围在桥墩上下游200m范围内。(3)地形地貌淇河大桥桥梁主体工程仅桥墩基础局部影响河床地质,不会破坏两岸地貌特征,但桥塔桩基施工、柱墩施工及场地平整会导致部分陆域植被破坏。(
30、4)滩涂根据工程预期施工进度安排,桥墩基础施工在枯水季节进行,桥墩基础开挖将导致桥位所在淇河河滩植被基质环境受到破坏,原有浅水水域将被填平,河滩植物赖以生存的浅滩将随着施工场地平整被清除。由于河滩植被在洪汛季节淹没于水下,参加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属于水域生态系统生产者结构的组成部分,桥址处河滩湿地消失对评价区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扰动,同时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6.2.5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1)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影响项目淇河大桥施工期桥墩钻孔时,会对河床地质产生扰动,导致施工区域水体悬浮物质增加;围堰封底后的抽水作业将向水体排放含悬浮物施工废水。这些活动将导致施工区内水体营养状况
31、变化,改变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特别是一些附生藻类将会由于环境的快速变化而很快消失。同时由于施工扰动,底栖动物将明显减少。随着桥墩施工完毕,原有生境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动物将迅速恢复。因此,扩建项目对评价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影响是短暂的,可逆的。(2)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分析由于淇河大桥桩基基础施工噪声对鱼类由驱离作用,可能导致工程建设期间临近水域鱼类资源量减少,从评价区域范围来看,工程直接影响并不会导致评价区资源显著减少。而且桥墩施工完毕后,施工对水域的干扰将大大减低,鱼类多样性将逐步恢复。此外桥梁位于水面上方,不会对鱼类产生阻隔效应,对鱼类种类组成不构成直接影响。6.2.6景观影响分析
32、工程建设对沿线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公路原有植被景观,使之与周围景观产生不协调感;土方的临时堆置等将影响周边环境的景观。这种影响可通过在公路建设工程中采取防范措施和进行后期的生态修复,有些影响如地面裸露等方面的影响是暂时的、可以得以恢复的。由于本工程所在区域并无需要特殊保护的景观,公路建设不会对周围景观产生太大的影响。在工程结束后,通过对公路沿线的绿化整治,可以消除这种不利影响。6.2.7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1)施工期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施工期噪声对其影响根据第五章施工期噪声预测,昼间二类区达标距离为28.1m,夜间281.2m,由于本项目为改建项目,野生动物已迁移至远离公路的区域,现状道
33、路两侧很难见到野生动物活动踪迹,本项目施工期噪声对湿地公园内动物影响较小。施工期废水对其影响桥梁施工期废水经沉淀后回用,严禁排入淇河水体;晾晒后的钻渣应及时回填路基,严禁随意堆砌;施工含有废水严禁排入水体,废弃机械油料回收后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施工期废水均合理处置,对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影响较小。工程占地对其影响线路K5+400K6+200和K9+400K9+900段两次穿越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改建工程新增占用湿地面积约为2.04hm2。工程的永久占地将缩减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改变陆生和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为减少施工期对湿地公园的影响,评价建议:施工期应加强对施工人员关于湿地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34、的知识宣传,增强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应及时向主管部分反映,采取保护措施。因此本项目的施工期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不大。施工期废气对其影响本工程路面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因此,施工期对沿线环境空气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筑路材料的搅拌、运输过程中形成的扬尘,土方、石方的挖、运、倒等产生的扬尘和车辆辗压土路带起的扬尘,沥青摊铺时的沥青烟,动力机械排出的尾气污染。施工对湿地公园景观的影响分析路基工程将严重破坏征地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形成与施工场地周围环境反差大、不相融的裸地景观;由于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对工程区土壤的扰动,松散裸露的坡面易形成水土流失,导致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增大
35、,从而对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质量产生影响。而在旱季,松散的地表在有风和车辆行驶时易形成扬尘,扬尘覆盖在施工场所以外植被表面,使周围景观的美景度大大降低。桥梁施工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水体的颜色、浊度、水质等产生影响,从而降低水体桥梁施工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水体的颜色、浊度、水质等产生影响,从而降低水体景观的质量。对以鸟类为主的动物多样性影响动物以植物群落为其栖息、繁殖和取食的场所,工程建设在其影响植被和植物多样性的同时,必将引起动物区系的组成、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和分布格局的变化。从我们的现场调查来看,由于本项目属于省道225安平线扩建工程,且湿地公园内无大面积的森林群落,大面积农田亦不能做为大型脊椎动物
36、的栖息地,因而沿线分布的动物物种较少。拟建项目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是受占地、施工噪声和扬尘以及施工灯光影响,鸟类将远离项目两侧一定范围活动,这将减少鸟类栖息、觅食和活动的的面积。就评价范围而言,工程区附近区域内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将减少,但就整个湿地公园而言,由于受影响的面积占湿地公园面积的比例很小,同时,工程区附近有与施工区域相似的湿地生态环境,受施工影响后,水鸟会迁移至工程两侧适宜其生存的环境。因此,对整个湿地公园内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没有影响。(2)营运期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营运期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两个因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生境丧失对其影响桥梁的占地伴随着动物生境的丧失,动
37、物被迫寻找新的生活环境,这样便会加剧种间竞争。生境片段化对动物产生的影响是缓慢而严重的,由于生境的分割,动物限制在狭窄的区域,不能寻找它们需要的分散的食物资源,对动物的生产造成威胁。本项目为改建项目,有新增永久占地,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生境;在临近保护区即现状公路两侧路段,现状车流量较大,对动物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出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可能性较低。环境污染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地表水及保护动物的影响桥梁上行驶的车辆排放的尾气、噪声、振动及桥面径流污染等,对湿地公园的地表水、保护禽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栖息在河流附近的两栖和爬行动物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营运期交通噪声和夜间车
38、辆行驶时灯光对动物的栖息和繁殖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本项目环境污染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影响来自桥面径流污染物进入淇河,影响淇河水环境及部分水栖动物的生境。在实际排水过程中,项目桥面径流进入排水边沟排水水体,径流落水点附近的局部小范围内造成污染物浓度的瞬时升高,但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随着水体的紊动将很快在整个断面上混合均匀,其对河流的污染贡献较小。本项目车流量的增加对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营运期随着路况的改善,车流量将会一定程度的增加。为减轻对湿地公园路段交通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价要求在引桥两端设置警示牌和限速牌,提醒前方即将进入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并安装在线超速行驶监控装置对道路超速进行监测,
39、降低车辆行驶噪声,并降低车辆行驶时对可能在道路上的陆生保护动物的伤害。综上所述,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的建设对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可以接受。6.3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措施6.3.1 工可已采取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工程工可阶段,充分考虑了现有老路状况及鹤壁市公路网规划,结合沿线地方经济发展、工程投资,在局部路线方案比选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了本工程的推荐方案。路线走向与当地发展规划相协调,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保养。 (2)在路基设计中力求填挖平衡,避免大填大挖,局部地段应充分利用废方;路基路面防护与排水工程
40、设计合理、全面,采用先进、技术可行的防护工艺。 6.3.2设计阶段环保要求(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熟土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对主体工程、临时工程的表层熟土的剥离、临时堆放方案及其水土流失预防措施设计,确保肥力较高的表层土用于工程后期的景观绿化工程。植被保护和植被恢复 在下阶段设计中,应结合地方生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所有因工程开挖的裸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植物选种时应尽量考虑乡土树草种进行植被。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本项目属于改建工程,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域人为活动频繁;受人为活动影响,现有道路两侧野生动物种类较少,根据现场踏勘以及有关文献调查沿线分布有青蛙、蟾蜍、壁虎等动物。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图
41、施工,不允许扩大施工范围,不允许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 6.3.3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开工前,对施工范围内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工程施工过程中,弃料作业(临时堆放),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更不允许排入河中。搭建临时建筑,应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尽量减轻对土壤及植被的破坏。施工场地施工前,应将表层熟土剥离,并在临时用地范围内适当位置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防止雨淋造成养分流失,以便用于后期的绿化。凡因公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内
42、外)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2)桥梁施工对河流水生生态影响减缓措施本项目线路主要涉及地表水体为淇河,为减缓桥梁施工对河流水质产生的影响,评价提出以下措施:桥梁基础施工应按桥梁施工规范明确规定钻浆存储设施,废弃的钻渣严禁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可设计临时堆放场进行临时堆存,场地周围设计必要的拦挡措施,防止溢流。最终,应将施工中的钻渣集中运至指定路段进行作为路基填料。 评价要求每座跨河桥梁设置3座泥浆池对泥浆进行沉淀,沉浆池设计为土质断面,深2m、宽10m,池长14m,单个开挖量240m3/个,并敷设防渗膜。共需修筑沉浆池12座,4个桥位处筑埂土方3057.6m3。施工结束后及时回填、覆
43、土。本项目采用商品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全部外购,施工路段不设搅拌站,无拌合废水产生,无废水排放,不会对水体水质造成污染。评价建议桥梁桥墩施工尽量选择在2-5月份枯水期进行桥梁的施工作业。综上,桥梁施工时采取上述措施后,可将对水体的扰动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不会对淇河河道生态系统带来大的影响。(3)占地缓解措施施工占地影响缓解措施a、施工中建立和严格执行表层土收集、回填制度。使用前,采用草袋土临时拦挡、开挖临时排水沟及栽种植被等生物措施,防止表土发生水土流失,损失土壤肥力,并及时平整堆土场。b、堆放表土时,临时堆土高度视各分区情况而定,边坡1:2,夯实表面播种三叶草以保持养分并固着土壤颗粒,在堆放
44、场周围开挖临时排水沟,排水沟已采取梯形断面,内壁夯实,排水沟与附近已有沟渠相通;待进行绿环工程时,表土用于绿化工程,施工期结束后,对临时占地恢复原有使用性质。c、农田保护措施在边坡开挖前应设置临时的边坡截水沟,防止路面径流和施工泥浆水流入农田,影响农田耕种;加强施工管理,禁止施工垃圾倒置农田;开挖表层熟土应按监理要求运到指定地点堆存,并采取设置挡墙或相应的措施,防止土壤冲刷流失和污染农田。d、建材堆放场等要堆存在占地红线内,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场地。永久占地影响减缓措施a、对耕地损失量减少幅度较大的村庄进行重点扶持,如提供优惠政策、启动资金、相关技术等,发展农副业,减缓耕地大量减少带来的影响
45、。b、提高农田生产力,工程沿线各村镇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重点搞好土地规划与整治,弥补工程占地带来的经济损失。c、按照国家、河南省土地管理办法及鹤壁市政府的相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d、对于路基施工区内有肥力的表层土,应在工程施工前先对其进行剥离,平均剥离厚度为30cm,可用于新开垦耕地、其它耕地的土壤改良或覆盖于路基边坡。(4)占用耕地补偿措施本项目永久占压农用地57.36hm2,耕地的占用对评价范围内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协助沿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土地占用的补偿工作,同时实现占补平衡,即因工程建设损失的耕地需通过开垦新的农田予以补偿。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河
46、南省建设项目征地补偿有关办法和标准,对被征地农民给予合理的补偿,一方面,被征地农民可以利用补偿款开发沿线未利用地,逐步改善成耕地,以保证长期的收入,另一方面,剩余补偿款可以在近几年保证正常的生活费用。(5)生物多样性保护缓解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期,精心组织施工,在小麦抽穗灌浆期(4-5月)施工应避免扬尘。防止生态入侵、栽种乡土植物。应优化施工方案,抓紧施工进度,尽量缩短在湿地公园内的施工作业时间,施工期,特别是高噪音施工作业,最好安排在珍稀鸟类迁徙的间期,一定要避开鸟类的繁殖季节和活动旺季,以使鸟类休养生息,繁衍后代。(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本着“预防为主、优先保护、防治结合”的思想,针对本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其危害程度,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永久措施和施工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评价建议施工单位应做好以下措施,以防止沿线水土流失: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施工占地,施工前进行表土剥离,施工后及时覆土平整、复耕或播撒草籽。施工管理单位应推行招投标制,选择录用施工、监测、监理单位,合同中明确各自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