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76525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1、怎样抬高讲台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样的铁圈、火柴盒、牙签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组装杠杆实验装置1.在火柴盒的盒面中央放上一根牙签;2.把木尺横放在牙签上,使牙签在木尺的中间,使木尺平衡;3.如果木尺的平衡点不在木尺的中央,可用在木尺上翘的一端加橡皮泥的方法使木尺保持平衡。2.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法1.在木尺左边第二道线上放两个铁圈,那在木尺右边该怎样放铁圈就能使木尺保持平衡呢?2.提醒实验注意点:放铁圈时要轻、如有多个铁圈要垒起来放,不能分散开来

2、放;强调每一次只能在木尺右边一个地方放铁圈,不能分散放在右边的两个地方;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3.实验总结根据杠杆平衡的不同方法,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斜面能省力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2、斜坡的启示实验器材:平板测力计、小车、光滑的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可用长方形仪器盒代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测出垂直提升小车所需的力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小车;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2.测出在不同坡度斜坡上拉动

3、小车所需的力1.利用同一块长方形木块,想办法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长、宽、高)2.提醒实验注意点:提升小车时要匀速、缓慢向上运动;平板测力计要与木板保持平行;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读出读数;木板每次搭在木块上的位置应相同。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3.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斜面省力的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轮轴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3、拧螺丝钉的学问实验器材:两个钩码、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实验类型

4、: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测出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两个钩码;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2.测出用轮轴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1.演示组装轮轴:把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轴上,让线沿轴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挂上钩码;把另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轮上,让线沿轮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向下挂上测力计;2.提醒实验注意点: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大轮、小轮做三次实验,求平均数;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3.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轮轴省力的

5、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滑轮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4、国旗怎样升上去实验器材:组装滑轮的部件、一个钩码、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测出提升一个钩码所需要的力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一个钩码;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2.测出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1个钩码所需要的力1.演示组装滑轮:定滑轮:把定滑轮用棉线(或螺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另一根棉线沿轴槽绕过滑轮,一头挂钩码,一头挂测力计;动滑轮

6、:把棉线的一头系在铁架台上,将棉线的另一头沿动滑轮下方的沟槽绕过,在棉线的另一头挂上测力计,在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2. 提醒实验注意点: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定滑轮、动滑轮做三次实验,记下平均数;拉动时保持动作轻缓、匀速;拉动时不要让线绳脱离滑轮沟槽;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3.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使用滑轮的秘密。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小学五年级科学下

7、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链条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5、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实验器材: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链条圈(瓦楞纸条圈)、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组装链条传动装置1.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用链条圈(或瓦楞纸条圈)套在两个齿轮的外围;2.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向两边拉,使齿轮绷紧链条圈(或瓦楞圈)2.观察链条传动的特点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3.实验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4.

8、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实验器材:齿轮组及支架(也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组装齿轮传动装置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注意两个齿轮的齿与齿咬合。2.观察齿轮传动的特点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3.实验总结对实验结果

9、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搭建支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题:2、搭支架实验器材:吸管、透明胶带、剪刀、1块木块、若干盒钩码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设计支架图1.提出要求:吸管限定20根、搭建时间限定10分钟,支架高度不低于15cm;2.画出支架设计图,考虑如何提高支架的稳定性。2.搭建支架1.利用限定材料,根据设计图搭建支架;2、提醒实验注意点:用透明胶连接固定时,建议用透明胶带先在一根吸管上绕一圈,然后再绕

10、到另一根需要连接的吸管上,这样连接较方便;吸管不能用剪刀剪断;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强合作。3.比较稳定性1.小组上讲台展示作品,并用加钩码的方法检测作品的稳定性,在检测的时候,将木块放在支架上,然后将钩码放在木块上;2.计算支架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支架的钩码数减1。3.实验总结对所观察到的不同支架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整理器材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实验结论: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研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题:3、建桥梁实验器材:A4纸1张、小纸盒1个、钩码若干、木块2个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桥梁

11、设计与制作1.讨论:用1张A4纸设计不同的桥梁。2.演示:平板桥、拱桥、槽形桥(斜拉桥操作难度大,建议制作槽形桥)3.学生分组制作平板桥、拱桥、槽形桥。2.探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1.预测:哪种桥梁的承受力最大?2.讨论实验注意点:桥墩间的距离要一致;放钩码的纸盒子要放在桥梁的中间,放钩码时要轻;计算桥梁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桥梁的钩码数减1;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3.实验总结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4.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 不同形状的桥梁承受力是不同的。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厚度、栏杆的高度都有关系。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观察岩石

12、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若干、放大镜、稀盐酸(也可用醋代替)、烧杯、滴管、镊子、白纸、小木锤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提出观察要求1.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科学地观察岩石标本的特点。2.观察岩石特征1.介绍科学器材及药品。2.讨论:我们利用这些科学器材及药品在观察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滴稀盐酸:稀盐酸有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衣服、皮肤上,所以实验时要在岩石下垫上一张纸(或培养皿),并用滴管在岩石上小心地滴一两滴稀盐酸即可。(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盐酸应该是稀释以后的稀盐酸,在稀释稀盐酸时,要将盐酸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

13、,切不可将水向盐酸中倒,以防意外。)实验完毕后,应用镊子夹住岩石在清水杯中清洗,将用过的垫纸(或培养皿清洗干净)放进纸篓子。放进水里:岩石应沿着烧杯壁轻轻放入,以免打碎烧杯。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实验总结交流观察结果,认识岩石的主要特征。4.整理器材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组装模拟装

14、置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3.实验总结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15、?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2.模拟昼夜变化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3.实验总结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

16、第一单元)课题:4、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介绍月相盒1.小电筒代表太阳;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3.观察总结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

17、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2、演示并

18、指导制作方法: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3.学生分组制作。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3.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提供实验材料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

19、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2.交流实验方法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借助镜子读文字;3.实验研究1.学生分组“玩”镜子;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3.实验总结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小学五年级科学

20、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用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2、让阳光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3.实验总结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4.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

21、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4、七色光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巧造彩虹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2.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实验方法: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镜子固定;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

22、清彩虹为止。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2.合成彩色光实验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3.转动陀螺,学生观察记录。3.滤光实验1. 演示:将红颜色的玻璃纸罩在手电筒上,然后罩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将黄色、蓝色的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3.让光投射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3.实验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4

23、.整理器材整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制作检测电路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2.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1.预测:哪些物体能

24、导电?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4.交流实验结果。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4.交流实验结果。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1.介绍验电球。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3.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4.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

25、铁钉、盐水、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磁铁的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4、研究磁铁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提出实验内容提供实验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2.探究磁铁的性质1.交流实验方法:磁性的传递:把大头针的一头靠近磁铁吸住,用另一头靠近另一个大头针,依次操作,看看磁铁能连续吸起几个大头针。磁铁能指示方向:方法一:悬挂法。用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注意线不能太粗,细棉线较好,然后把磁铁吊起来,使磁铁尽量呈水平状态,最后

26、轻轻转动磁铁,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的指向;方法二:水浮法。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将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轻轻转泡沫板,观察静止时磁铁两端的指向;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将两块环行磁铁套入塑料棒实验,分别观察两块环行磁铁的同极和已极相互靠近时发生的现象;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较:先在条形磁铁上取5个点,然后在点上一个接一个挂大头针,然后通过比较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力的大小(实验中的条形磁铁用大的效果较明显);2.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3.实验总结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磁铁的性质,分享探究的快乐。4.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磁铁的性质有:磁铁

27、的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电磁铁实验器材:电池2节、粗细不同的导线2根、粗细不同的铁钉2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明确研究的问题1.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2.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铁钉粗细有关;3.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导线粗细有关;4.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绕线圈数有关;2.设计对比实验1.选择一个研究因素(以研究电磁铁磁力

28、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2.边交流实验方法边演示:保持不变的因素:铁钉一样、导线一样、线圈圈数一样、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3.选择其它因素设计实验方法,交流指点。3.对比实验1.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研究;2.建议每个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间数(或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3.边实验边记录数据。4.实验总结汇总实验数据,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5.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实

29、验器材:听诊器、秒表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1.教师演示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3.学生分组用听诊器、秒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建议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2.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1. 运动2分钟即可。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3.实验总结汇总实验数据

30、,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4.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肺和呼吸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鲜袋2个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 作要点1.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1.用两个保鲜袋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的气体时,将保鲜袋对准嘴巴多次呼气即可,另外,注意两个保鲜袋中搜集的气体要差不多。2、收集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的两个保鲜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则观

31、察的实验现象会有偏差。2.比较实验1.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保险袋中实验比较,在实验中要注意,两个保鲜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过多,而且倒入两个保鲜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当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鲜袋以后及时将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来。2.如果没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学试剂药店购买氢氧化钙溶液。3.摇晃保鲜袋后,观察比较。4.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发现。3.实验总结交流实验结果,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3.整理器材将实验保鲜袋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上册

32、第四单元)课题:2、肺和呼吸实验器材: 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制作肺活量测量器。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2.测肺活量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

33、中水的体积;4.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3.实验总结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据数据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响因素。3.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模拟心脏跳动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

34、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2.观察人体血管图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3.教师重点演示:指导测量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4.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3.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如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轮换。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3.实验总结交流、比较自己1分钟心跳、脉搏跳动次数,认识心脏的功能。3.整理器材将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

35、次数一致。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解释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画彩色水点1.用彩色水笔在白纸条的一端画上不同颜色的圆点,注意:彩色圆点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画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离纸的下端距离要一样。2.白纸条要选择柔韧一点的,如宣纸、面巾纸。2. 实验观察1.用夹子夹住纸条,将纸条的下方放进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彩色圆点不能碰到水面、纸条要同时放入水中。2.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仔细观察圆点发生的变化。3.实验总结交流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36、。3.整理器材将实验纸条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课题:小车的运动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即起点、终点1、小组成员合作好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2、挂2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2、实验至少3次以上3、挂5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

37、次。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2、实验至少3次以上4、计算并比较。1、通常取平均数。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5、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6、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它因素都不变)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课题:力在哪里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2、将钩码挂在挂钩上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标之的最大数值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5、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6、整理实验器

38、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的性质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将两只气球充气。在需要刺破的地方(气球上部),事先贴上一小块透明胶带。2、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1、用细线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2、调节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左右平衡。3、刺破其中一只。1、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2、注意防止气球炸开,保护眼睛。4、观察现象。有充气气球的一端下降,有破损气球的一端上翘。5、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6、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器材,保持

39、整洁。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操作时动作要快,瓶口要对准。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注意力集中在白烟的位置变化上。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5、观察现象。6、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7、整理实验

40、器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课题:空气中有什么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在锥形瓶中加醋,放入小苏打。小苏打不能太多。2、把塞子塞紧瓶口,通过管子把气体引入另一只集气瓶。收集2瓶气体以备用。3、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观察现象。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要少。4、将长、短蜡烛分别点燃,放入瓶中。5、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慢慢倒入瓶中。倾倒二氧化碳一定要慢,并要沿杯壁倒。6、观察现象。7

41、、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8、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课题:冷热与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预测热水降温的速度。2、倒大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放入热水。1、一倒热水,就要将温度计放进去。2、温度计的液泡一直放在水的中央,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3、记录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1、不要将温度计拿出水杯读数。2、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再读数。3、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

42、平。4、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5、画出记录曲线图。1、在竖轴标出数次(10次)测量的温度。2、将标出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6、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课题:热的传递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在汤匙柄滴上蜡。1、点燃蜡烛。2、在汤匙柄前,中、末分别滴上蜡,等蜡凝固。3、每组准备两把汤匙,分别按要求滴上蜡。2、点燃酒精灯。1、打开酒精灯灯帽,把灯帽竖起放在桌上。2、点燃火柴自下

43、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3、观察酒精灯火焰。1、酒精灯火焰分为内焰、中焰、外焰。2、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加热一般都使用外焰。4、给汤匙加热。1、给一把汤匙的前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2、给一把汤匙的中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5、熄灭酒精灯。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焰。6、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7、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器材,保持整洁。实验结论:热会沿着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课题:热的传递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步骤操作要点1、倒150ML冷水在烧杯里。冷水不宜太多,不然加热时间太长。2、加入木屑。少许木屑即可。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烧杯不能直接放在火上加热,因此要垫上石棉网。4、点燃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注意酒精灯使用的要领。5、观察木屑的运动1、注意防止沸腾,只观察、不动手。2、等待时间要长,要有耐心。6、记录。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