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新课标.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上述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
2、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因此,79年级的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力求创建一门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一、课程性质和价值(一)科学课程(79年级)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科学课程(79年级)将在科学课程(36年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
3、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课程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科学课程建立在以下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并将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科学知识反映了人类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
4、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科学知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科学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验证性是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科学活动应当促进社会的进步,并将受到科学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三)科学课程的独特作用同各分科课程相比,科学课程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
5、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这样的课程,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科学概念、原理和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建立开放型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总体安排,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79年级)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学生在接受了九年
6、义务教育之后所应当达到的科学素养的基本目标。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兴趣等的差别,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二)立足学生发展科学课程(79年级)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
7、学的乐趣。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重视科学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要素,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其他课程及各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根据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三)体现科学本质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而不断发展。还应当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
8、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是一项人人都应当关注的社会事业。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的良好情感都有重要的作用。(四)突出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
9、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五)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在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程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新城镇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学好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理想。三、设计思路根据本标准前言中改革背景与课程理念所阐明的原则,课程内容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惟一追求的目标,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科学探究活动是培
10、养科学观念与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形成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为此,在本标准?quot;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均各单设一个领域。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保留带有结构性的基本内容,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与渗透,并力求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各领域的具体内容目标均按此科学素养的四要素统一设置
11、。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则从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探究活动等途径进行。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设计力求突出科学素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并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发。要围绕各领域的具体内容目标设计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要注意不同领域的特点,在要求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从而在科学方法与能力上给学生以比较全面的训练。科学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在总体上把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第一、第
12、五领域明显地是以综合为特色和要求的,其内容均将渗透到其他三个领域中去,第二、第三、第四领域在编写教材时也需要重新进行整合。这只是本标准的表述和呈现方式,并不代表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教材的组织结构。第二个层次是对主题的设计,例如物质科学中的物质结构这一主题就划分为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以及物质的分类三部分,从物质结构的系统观念上将有关内容整合在一起。第三个层次是主题下的设计,一般分专题性与结构性两类。前者如水、空气、健康与环境、人与环境等,它们都从不同学科领域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同一问题,体现综合特色;后者则把有密切逻辑联系的概念与原理整合在一起,它主要是从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
13、系的角度进行整合,如生命科学中人体的新陈代谢。为了使本标准既有指导性又有灵活性,在内容标准中列出了活动建议。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典型性、指导性和启发性,但并非是教学中必须采纳的,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改造和补充。同样,本标准附录一中的案例,也是为了能起到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而给出的。本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和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及其四个分目标: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课程的具体内容目标及活动建
14、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四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案例及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见框图)。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目标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以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解决个人问题的意识;了解科学技
15、术是第一生产力,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二、分目标科学课程的分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现分别详述如下。(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2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
16、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3发展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4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5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6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二)科学知识与技能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17、一些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它们反映了自然界的内在的统一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加深对下列基本的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2生命科学领域。了解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认识生物体的基本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人、健康、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和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物质系统。3物质科学领域。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运动形态,理解物质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建立关于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观念,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会运用简单的模型解
18、释物质的运动和特性。4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情况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了解人类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中阳光、大气、水、地壳、生物和土壤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3逐步培
19、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4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用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意识。(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2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科学
20、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了解技术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4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有权利参与这项事业。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一)科学探究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
21、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学和评价,此处按六个方面提出学习要求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对学生完成79年级科学课程后所应达到的要求。 探究过程要素学习要求 达成目标 提出科学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进行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 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
22、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 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以及所需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等,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 考虑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能确定需要测量的量,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变量; 理解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检索、观察、测量和实验;安全地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能使用基本仪器进行安全操作; 能从多种信息源中选择有关信息; 能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
23、测量; 会记录和处理观察、测量的结果; 理解实验对科学探究的作用。检验与评价 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和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 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将证据与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得出基本符合证据的解释; 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 能提出改进工作方法的具体建议; 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表达与交流 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认识探
24、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实验技能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1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2基本实验技术,主要包括收集某种气体、配制溶液、分离混合物、加热、制作简单标本的技术等。3查阅信息资料的技术,主要包括查阅图书报刊资料、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等。二、生命科学生命科学领域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
25、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的作用;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提高观察、调查、模型建立、实验、数据信息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内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领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以及进化的观念;认识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具有结构层次,并遵循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认识生物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本主题
26、包括三方面内容: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细胞,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生命系统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是具有层次的,并遵循共同规律;逐步理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学会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检索表的使用和简单检索表的编制;学习观察、测量、描述、分类等科学方法。教师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具体的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等方面的能力,并应注意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中相关的“统一概念”的理解。(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2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测量工具。 3观察常见生物,描述其形
27、态和生活习性。 4观察和描述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池塘或土壤中的微小生物;用显微镜观察酸牛奶中的乳酸菌及池塘或土壤中的微生物。 观察常见的、比较典型的生物(如蚯蚓);养殖小动物或种植植物,并对其形态、生活习性进行观察,撰写观察报告。 观察搜集到的生物资料,讨论、交流,得出生物多样性的结论,归纳出生命的基本特征。(二)细胞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1 学会制作简单的装片。 2 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3 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光学显微镜水平),应用细胞的结构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4 识别动物和植物细胞。 5 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8、。 6 说明细胞的分裂及其意义。 7 说出什么是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8 说明细胞分化后形成不同的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和系统,并用来解释某些生命现象。 9 感受观察工具的使用及发展对提高人类 认识自然能力的作用。观察洋葱鳞茎表皮、番茄果肉等植物细胞;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等动物细胞;观察酵母等真菌细胞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切片)。 提供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的玻片标本、挂图或光盘,观察各种不同的组织,理解组织的概念。 查询、展示光学、电子显微镜照片资料并开展讨论;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调研,认识科学发展中工具和技术的创新所起的作用。(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1学会使用
29、简单的检索表,并尝试编制自己的检索表,说出分类的方法。 2列举生物分类的单位。 3识别种群。 4区别不同生物群落(附植被)。 5比较几种不同生境的生物,知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6概述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结构及功能。 7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8了解生物圈。 9感受生物界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体验生命系统的构成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具有层次性。提供教师事先简化了的或与所要分类检索的生物相关的局部检索表,让学生对812种生物尝试使用自己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编制出自己的检索表;并通过讨论,更深入地了解分类的方法和优化自己的检索表。 观察腐木上的生物群落。 观察
30、生物与它所生活的环境或向学生提供拟态、保护色等与适应性有关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或写出自己的观察、分析报告;鼓励学生找出有关的事实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一致性;探究不同生境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某种生物小生境的研究。 通过观察池塘、森林、农田、海滨某一类型的生态系统,参观生态村等将生态原理应用于生产的实例,制作生态球,组织小型生态模型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尝试应用有关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本主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新陈代谢、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活
31、动的新陈代谢过程,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认识不同进化水平及生活方式的生物具有不同的新陈代谢方式,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初步建立起生物体是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的观念;学会或掌握生物学常用的测量和实验技能。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学会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一)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对图指认绿色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 2知道无机盐、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说出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运输过程。 4说出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32、5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6说出植物的呼吸作用。 7了解新陈代谢原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 认识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一致性。 进行缺乏水分和缺失某些矿质元素(如氮、磷、钾、铁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 进行茎的运输实验。 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观察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体内水分上升影响的实验等。 进行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和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实验;结合自己种植植物或农业生产中 的现象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讨论和实践活动。 探究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旺盛时期的呼吸作用。 调查、讨论当地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子处理等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参观无土栽培蔬菜基地并组织学生讨论与此相关
33、的问题,例如:有了无土栽培技术,我们还要不要保护耕地?你认为如何改进现有的无土栽培技术等等。(二)人体的新陈代谢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1 描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举例说明消化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从而理解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了解呼吸作用为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描述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和血液循环。 5描述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结构及尿的生成和排出过程。 6说出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了解输血与血型,认识献血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消化系统结构的认识,讨论各部分结构与功能
34、的一致性。 用盐酸和唾液淀粉酶对食物进行消化的对比实验,证明酶的重要作用。 观察动物肺泡切片,了解肺泡气体交换功能的结构基础。 观察鱼尾的血液微循环。 组织学生对“血常规”化验单进行分析讨论。(三)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1了解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2 了解细菌、真菌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4概括新陈代谢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观察各种能证明细菌、真菌无处不在的生活、生产事实或进行有关的探究性活动,例如面团在一定温度、湿度下的自然发酵。 分析讨论鱼类、鸟类结构与功能的一致性;观察鸟喙、鸟足的类型和功能;昆虫的适应性。根据植物和人体
35、的新陈代谢过程,讨论并概括出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主题3生命活动的调节本主题包括植物的感应现象、动物行为、人体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和人体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行为是生物体对内部或外部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行为反应需要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教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在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和动物行为学等科学前沿的进展。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列举植物的感应性现象,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
36、过程。 2 了解若干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3列举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4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5列举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6列举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的作用。 7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 观察动物的取食、蟋蟀的争斗行为;蚯蚓对刺激(如光、热)的反应,观察蚂蚁(或蜜蜂)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与育雏、迁徙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 进行盲点的测试。 探究人体某种反射现象;收集资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调查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症状,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与衰退。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本主题包括绿色开
37、花植物的生殖与发育、人类的生殖与发育和遗传与进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对与此有关的新型农业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技术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作扩展性介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了解生殖和发育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了解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变异现象,并认识它们在物种延续和进化中的作用;学会种植、嫁接等农业操作技能,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理解遗传育种和人工种子等新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关于进化的科学理念,关注与这一主题内容相关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
38、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一)植物的生殖与发育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1列举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认识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3说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4描述芽的发育。 进行种植、人工传粉、嫁接、扦插的实验(如黄瓜嫁接在南瓜上等等);收集组织培养、人工种子等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的资料;调查良种培育在生产中的作用;调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影响花粉萌发的条件。(二)人类的生殖与发育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1说出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3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和各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 4说出
39、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5列举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的多样性。 6举例说明动物克隆技术的进展,认识从事科学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提供有关性教育的录像片,组织座谈会,参观有关展览。 参观养猪场、奶牛场,了解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 收集关于动物克隆技术的资料。(三)遗传与进化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 1识别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2说出遗传物质的作用,认识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工程。 3举例说明基因的作用,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 4列举遗传与变异在育种方面的应用。 5举例说明优生的重要性。 6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7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调查遗传和变异现象,如
40、人类某种遗传特征。 用彩色回形针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收集基因工程的资料。 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带来的有关生命伦理学问题。调查近亲结婚的危害。 收集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题5人、健康与环境本主题包括人体保健、健康与环境、人类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免疫的现象、类型和作用;了解常见病、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理解体育锻炼、卫生习惯、生活模式、膳食及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高建立健康生活模式的自觉性;学会对食物中毒、溺水、触电等意外事故的防范和急救的基本方法;把人类及其活动放到整个生物圈中去认识,提高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自觉
41、性。教师应注意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关于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对社会的影响,提高社会责任感。(一)人体保健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了解健康的概念。 2识别免疫现象、类型。 1 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4说出七大营养素的作用,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 5了解人体各系统卫生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 6列举青春期常见疾病(如青春期肺结核、青春期高血压病等)。 7了解引起冠心病、肿瘤及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因素及其预防。 8了解遗传病。就皮肤的免疫作用以及对花粉、青霉素等
42、物质的过敏性反应开展讨论;对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恶性肿瘤的免疫监视、脱敏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记录自己35天的饮食,对照科学膳食的“金字塔”看看自己的饮食是否科学合理,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快餐的营养价值,或进行一日三餐设计方案竞赛活动等。 调查吸烟、酗酒、饮食不平衡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香烟烟雾对动植物的影响。 举办青春期卫生讲座,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 收集冠心病、糖尿病等家族遗传病史的资料。(二)健康与环境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1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三环节及预防措施。 3列举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性传播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2
43、 了解环境毒物和防毒的措施。 5了解触电、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方法。调查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如流感、肠炎等)。 收集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资料,出专题墙报;请有关专家做报告。调查环境毒物在食物链中的富集;调查常见的中毒现象(农药、药物、有害动物和有害植物等等)。练习触电、蛇虫咬伤急救的基本方法。(三)人类与生态环境具体内容目标 活动建议 1 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 2认识生态平衡的现象和意义。 3了解我国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调查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收集珍稀动植物的资
44、料;收集濒临灭绝和已经灭绝的动植物的资料;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三、物质科学物质科学领域划分为常见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与能源四个主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接触更多的物理和化学现象,了解物质的一些性质,理解物质运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最基本的原理,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意义,初步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观念,并用它们解释物质的有关特性。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形成认识物质世界的科学观念和正确方法有重要作用。主题1常见的物质本主题包括六方面内容:物质的性质、水、空气、金属、常见无机物、常见有机物。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常见物质的基本性质,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的总体认识。通过调查水
45、的污染与保护、水与生命起源、水与农业、水与健康、空气污染等问题,学生将认识水和空气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提高用正确的科学观点分析有关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一)物质的性质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1 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质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如密度、比热容、熔点、沸点、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并能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测定物质的密度,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4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5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 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例如蜡烛的燃烧
46、过程等)。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物质的溶解性;用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探究不同物质和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密度;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和不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吸收热量与温度升高的关系。 观察晶体熔化,描绘晶体熔化图线。 (二)水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1知道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举例说出水对生命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水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2区别悬浊液、溶液和乳浊液。 3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列举我国和本地区水资源的情况和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观察了解活性炭和明矾的净水作用;想象没有水的生活;阅读有关文章,讨论水中矿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调查本地区水资源和水污染的情况。(三)空气具体内容目标活动建议1 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2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了解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3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等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描述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和近地臭氧的危害;关注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5列举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防治方法和空气质量指数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