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77075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医学检查指标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亦是疾病治疗中需要监控的指标。药师在参与设计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善于学习和掌握常用医学检查的基础数据,并了解其指标的主要临床意义,以便于与医师沟通,观察疾病的病理状态和进程,对药物治疗方案和疾病的监测指标作出判断,提高疗效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第一节 血常规检查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而形成血流,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一般成人的血液占体重的8%9%,总量为50006000ml,血液的p

2、H为7.357.45,比重为1.0501.060。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血浆中除去91%92%的水分外,还包括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酶、激素等;而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一)简述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参考范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

3、0)109L新生儿 :(15.020.0)l09L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二)临床意义1.白细胞减少: (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2.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

4、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链球菌等化脓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的急性中毒。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其总数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为异常现象,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是一个“大家族”,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的嗜好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00

5、.01(0%l%)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一)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如下。1.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10.0 109L,重度感染可20.010 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

6、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中毒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 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二)嗜酸性粒细胞的简述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

7、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其临床意义如下。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4)用药:应用罗沙替丁、咪达普利(ACEI),或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2

8、.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皮质素、坎地沙坦西酯(ABR)、甲基多巴等。(三)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无吞噬功能,颗粒中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其中主要为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免疫反应中与IgG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结合了IgG的碱性粒细胞再次接触相应的过敏原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细胞发生脱颗粒现象。继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变态反应。其临床意义如下。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l0%以上;或淋巴网细胞瘤、红

9、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2)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后也可见增多。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2)用药见于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其临床意义如下。1.淋巴细胞增多:(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10、,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3)其他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2.淋巴细胞减少 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五)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强大的吞噬功能,其进入组织后转化为巨噬细胞,除了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红细胞、细胞内细菌(结核分枝杆菌)外,尚可通过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增多可见于:(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11、疟疾、黑热病。(2)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红细胞计数(RBC)(一)简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的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免疫黏附作用可增强吞噬性白细胞对微生物的吞噬作用,消除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防止复合物在易感区域形成可能有害的沉淀物。 参考范围:男性:(4.05.5)10 12L女性:(3.55.0)10 12L新生儿:(6.07.0)10 12L儿童:(3.95.3)10 12L(二)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连续性呕吐

12、、反复腹泻、排汗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2)绝对性增多: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 12L。 2.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2)骨髓造

13、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 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4)继发性贫血 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四、血红蛋白(Hb)(一)简述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

14、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较之红细胞减少程度明显;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计数减少程度较之血红蛋白量减少程度明显。 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女性:ll0150gL新生儿:170200gL(二)临床意义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1.血红蛋白量增多:(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3)用药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 2.血红蛋白量减少:(1)出血血红蛋白量

15、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由慢性和反复性出血引起,如胃溃疡、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五、血小板计数(PLT)(一)简述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脱落而来,每天产生的量相当于每升血液中增加3510 9个,其寿命仅有714天。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有: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产生

16、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l0%。 参考范围:(100300)10 9L(二)临床意义1.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血小板破坏过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

17、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药、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2.血小板增多:(1)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2)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出血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六、红细胞沉降率(ESR)(一)简述 红细胞沉

18、降率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力。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参考范围:Westergren法男:015mmh女:020mmh(二)临床意义1.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而病理性增快见于:(1)炎症风湿病(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炎症)、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时于发病后l周可见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较大的手术或创伤可致血沉加速,多于2

19、3周恢复正常。(3)恶性肿瘤 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肾炎、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球蛋白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2.病理性减慢主要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时,如相对性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第二节 尿液检查尿液是人体泌尿系统排除的代谢废物,正常人每日排出尿液l0002000ml;儿童每小时34mlkg。其中97%为水分,而在3%的固体物质中,主要含有有机物(尿素、尿酸、肌酐等蛋白质代谢产物)和无机物(氯化钠、磷酸盐、硫酸盐、铵盐等)。尿量的

20、多少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正常人的尿量变化幅度较大,可能与饮水量和排汗量有关。正常尿液常为黄色或淡黄色,清澈透明,新鲜尿液呈弱酸性。尿液检查的目的包括: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如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结核、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病变、肾移植等,由于上述病变物可直接进入尿液,因此,可作为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的首选。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诊断,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异常,如糖尿病、胰腺炎、肝炎、溶血性疾病等,在尿液中的代谢物也有所改变。职业病,急性汞、四氯化碳中毒;慢性铅、镉、铋、钨中毒,均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尿液中出现异常改变。药物安全性监测,某些具有肾毒性或安全窗窄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21、多粘菌素B、磺胺药等,可引起肾功能损害,尿液检查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和治疗。 一、尿液酸碱度(urine pH)(一)简述 正常的尿液呈中性或弱酸性,尿液pH值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和饮食的影响。尿液酸碱度反映了肾脏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氢离子浓度的能力,人体代谢活动所产生的非挥发性酸,如硫酸、磷酸、盐酸及少量丙酮酸、乳酸、枸橼酸和酮体等,主要以钠盐形式由肾小管排出;而碳酸氢盐则重吸收。肾小管分泌氢离子与肾小球滤过的钠离子交换,因此,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可影响尿酸碱度。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晨尿pH 5.56.5随机尿pH 4.58.0 (二)临床意义:1.尿酸碱度增高(1)疾病代谢性或呼吸

22、性碱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性酸中毒。(2)用药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氨丁三醇等,使尿液pH值增高。2.尿酸碱度降低(1)疾病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 (2)用药应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铵等,使尿液pH值降低。二、尿比重(SG)(一)简述 尿比重系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为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通过肾脏排出水分和多种固体物质进行调节。尿比重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尿液中溶解物质(尿素、氯化钠)的浓度,其中尿素主要反映食物

23、中蛋白质的含量;氯化钠反映盐的含量。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成人晨尿:1.0151.025 成人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 新生儿:1.0021.004 (二)临床意义1.尿比重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等。2.尿比重降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结缔组织病、尿崩症、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高血压、低钙血症,以及肾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三、尿蛋白(PRO)(一)简述 正常人24小时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极

24、微,应用一般定性方法常检测不出。但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通透能力亢进(肾炎)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也会产生蛋白尿。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0mgL或150mg24h(二)临床意义1 生理性蛋白尿:由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2 病理性蛋白尿:(1)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孟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不全等。尿蛋白通

25、常3g24h,但也可达到20g24h(肾病综合征)。(2)肾小管性蛋白尿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 -微球蛋白),常见于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肾小管重金属(汞、铅、镉)损伤。(3)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4)溢出性蛋白尿肾脏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异常蛋白质。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出现的本-周蛋白尿、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时的肌红蛋白尿。(5)药物肾毒性蛋白尿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

26、丙嗪)等。其他如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所出现的蛋白尿为假性蛋白尿。四、尿葡萄糖(GLU)(一)简述 尿液中糖类主要为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用一般检测方法呈阴性反应。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取决于血糖水平、肾小球滤过葡萄糖速度、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速度和尿流量。通常人尿糖值为0.10.3g24h或50150mgL。当血糖阈值超过肾阈值或肾阈降低时,肾小球滤过葡萄糖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昀大能方时,则出现糖尿。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 (二)临床意义尿葡萄糖(阳性)多见于: (1)疾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可出现高血糖和糖尿;垂体和肾上腺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功能性、

27、细胞胰腺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肥胖、肝脏疾病、糖原累积症、胰腺炎、肿瘤、膀胱囊性纤维化等也可见。 (2)饮食性糖尿:健康人短时间内过量进食糖类,妊娠末期或哺乳期妇女可有一过性生理性糖尿。(3)暂时性和持续性糖尿:暂时性糖尿见于剧烈运动后、头部外伤、脑出血、癫痫发作、各种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用量过大等;而持续性糖尿多见于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等。 (4)其他:烧伤、感染、骨折、应用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蛋白同化激素)也可引起尿糖阳性。五、胆红素(一)简述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在正常尿液中不含有胆红素,尿胆红素的检出是显示肝细胞损伤和鉴别

28、黄疸的重要指标,在诊断和预后上有重要意义。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 (二)临床意义尿胆红素阳性多见于:(1)肝细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 (2)阻塞性黄疸 如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道肿瘤、胰腺肿瘤、原发性肝癌、手术刨伤所致的胆管狭窄等。尿液中出现胆红素,通常提示肝胆阻塞:观察尿色和震荡后尿泡沫均可呈深黄色;急性病毒性肝炎或药物性诱导的胆汁淤积,尿胆红素阳性常出现于黄疸之前。尿胆红素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在临床上,尿胆红素检测仅作为黄疸实验室鉴别的一个项目,实际应用时,尚需与血清胆红索、尿胆原、粪胆原等检测结果一起综合分析。六、尿胆原(UR0)(一)简述

29、尿胆原是结合胆红素从肝脏排泄进人直肠后,在小肠下部和结肠经细菌的还原作用后生成的物质。一部分尿胆原进入肝肠循环,其中仅有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又经肾脏排人尿液中,正常人体尿液含有少量的尿胆原。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阳性稀释度在1:20以下)(二)临床意义1.尿胆原增多(1)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淤血、酒精性肝炎。(2)其他疾病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发热、溶血性贫血、充血性心衰、巨幼细胞性贫血等。2.尿胆原减少或缺如(1)阻塞性黄疸胆总管结石。(2)其他疾病由于肿瘤(胰头癌)压迫所致的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可进行性减少直至消失;但在肝

30、细胞性黄疸期,也可因胆红素肝肠循环受阻,使尿胆原生成减少,因而尿胆原阴性;大量口服肠道抗生素可抑制结肠细菌,尿胆原生成减少,使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减少。尿胆原与胆红素一样,均作为临床上黄疸鉴别的实验室主要指标,但也需与粪胆原、血清胆红素等检测一起综合分析。七、尿液隐血(BLD)(一)简述 尿液中如混合有O.1%以上血液时,肉眼可观察到血尿,血液量在0.1%以下时,仅能通过潜血反应发现。尿液隐血即反映尿液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正常人尿液中不能测出。参考范围: 尿血红蛋白试管法:阴性 尿肌红蛋白试管法:阴性 (二)临床意义1.尿血红蛋白阳性:红细胞被大量破坏,产生过多的游离血红蛋白,经肾由尿液排出

31、。(1)创伤心瓣膜手术、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肌肉和血管组织严重损伤等。(2)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引起血尿的疾病肾炎、肾结石、肿瘤、感染、疟疾、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等。(3)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尿毒症、肾皮质坏死。(4)用药应用阿司匹林、磺胺药、伯氨喹、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吲哚美辛、秋水仙碱、吡罗昔康等。2.尿肌红蛋白阳性 (1)创伤:挤压综合征、电击伤、烧伤、手术创伤及痉挛。(2)原发性肌肉疾病:肌肉萎缩、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3)局部缺血性肌红蛋白尿:心肌梗死、动脉阻塞。(4)代谢性疾病:肌糖原累积病、糖尿病酸中毒。(5)中毒:酒精、药物(两性霉素、海洛因、巴比妥类)

32、中毒。八、尿沉渣白细胞(LEU)(一)简述 正常成人的尿液中可有少数白细胞,超过一定数量时则为异常,白细胞尿中多为炎症感染时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已发生退行性改变,又称为脓细胞。尿沉渣白细胞是检测离心尿沉淀物中白细胞的数量。结果以白细胞数高倍视野(WBCHPF)或白细胞数微升(WBC l)表示。参考范围: 干化学试带法:阴性 镜检法:正常人混匀一滴尿WBC: 03HPF 离心尿WBC :05HPF混匀尿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法 男性WBC :012 l 女性WBC: 026 l (二) 临床意义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细

33、胞。另由药品所致的过敏反应,尿中会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九、尿沉渣管型(urine casts;casts in urine sediment)(一)简述 尿沉渣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内聚集而成,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常见的管型种类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和细菌管型。 参考范围:镜检法:0或偶见(01HPF透明管型)(二)临床意义尿沉渣管型异常见于:(1)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透明管型及颗粒管型,还可见红细胞管型。(2)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透明管型,偶见脂肪管型、蜡样管型和宽大管型。(3)

34、 肾病综合征常见:有脂肪管型,容易见细、粗颗粒管型,也可见有透明管型。(4) 急性肾孟肾炎:少见有白细胞管型,偶见有颗粒管型。(5) 慢性肾盂肾炎:可见较多白细胞管型、粗颗粒管型。此外,尿沉渣管型异常尚可见于应用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磺胺甲嘧唑、顺铂等药物所致。 十、尿沉渣结晶(crystals in urine sediment)(一)简述 尿沉渣中的无机沉渣物主要为结晶体,多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的结果。正常人尿沉渣中的磷酸盐、尿酸盐、草酸盐昀为常见,一般临床意义不大。而有些结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正常的尿液中有少量磷酸盐、草酸盐和尿酸盐等结晶。(二) 临床意义尿沉渣结晶异常见于:(

35、1)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2)大量的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核蛋白更新增加,特别是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疗期间.如发现有X线可透性结石并伴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则为有力的证据。(3)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4)大量的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草酸盐尿增加提示有小肠疾病及小肠切除后食物中草酸盐吸收增加。(5)胱氨酸结晶可见于胱氨酸尿的患者,某些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可伴随有胱氨酸结石。(6)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常见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尿液中。 (7)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脂肪醇结晶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

36、列腺增生、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尿液中。(8)服用磺胺药、氨苄西林、巯瞟呤、扑痫酮等药,可出现结晶尿。十一、尿酮体(KET)(一)简述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 羟丁酸、丙酮,是体内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酮体在肝脏产生,在血液中循环,在其他组织中氧化生成C0 2和H20,但在正常人体中极少有酮体。当糖供应不足和组织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降低时,脂肪氧化加强。如酮体产生的速度大于组织利用的速度,则血液中酮体增加出现酮血症。参考范围:定性:阴性 (二)临床意义尿酮体增高多见于:(1)非糖尿病酮尿婴儿、儿童急性发热,伴随呕吐、腹泻中毒,常出现酮尿;新生儿如有严重酮症酸中毒应疑为遗传性代谢性疾病;酮尿也可见于寒冷、剧

37、烈运动后紧张状态、妊娠期、低糖性食物、禁食、呕吐、甲状腺功能亢进、恶病质、麻醉后、糖原累积病、活动性肢端肥大症及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分泌过度等。另外,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及氯仿、乙醚、磷中毒也可见尿酮体阳性反应。 (2)糖尿病酮尿: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疗,持续出现酮尿提示有酮症酸中毒,尿液中排出大量酮体,常早于血液中酮体的升高。严重糖尿病酮症时,尿液中酮体可达6g24h。 十二、尿肌酐(urine ereatinine)(一)临床 尿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的昀终产物,是脱水缩合物。由于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后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液中,人体每日的肌

38、酐排出量较为恒定。参考范围:碱性苦味酸法:男性:8.817.6mmol24h 女性:7.015.8mmol24h 儿童:8.813.2mmol24h (二)临床意义1.尿肌酐病理性增加(1)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2)消耗性疾病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2.尿肌酐病理性减少 (1)疾病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贫血、瘫痪、进行性肾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2)其他碱中毒、肾衰竭等。十三、尿酸(urine uric acid)(一)简述 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产物,人体尿酸来自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内源性占80%)和食物的分解代谢(外源性占

39、20%)过程,尿酸具有酸性,以钾、钠盐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参考范围: 磷钨酸还原法:2.45.4mmol24h(二)临床意义1.尿酸增高(1)疾病:痛风,或组织大量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如肺炎、子痫等。(2)核蛋白代谢增强如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增生不良、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氧化碳中毒、牛皮癣等。(3)生理性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摄人过多、剧烈运动、禁食。(4)用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或使用促皮质素(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疾病血尿酸减少,尿尿酸增多。2.尿酸减少(1)疾病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2)饮食 高糖、高脂肪饮食。十四、尿

40、淀粉酶(urine amylase)(一)简述 尿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中葡萄糖苷水解,产生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故又称为 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分泌,称为淀粉酶;另一种由唾液腺分泌,称为唾液淀粉酶。参考范围: 碘-淀粉比色法:l001200U (二)临床意义1.尿淀粉酶增高(1)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尿淀粉酶活性上升稍晚于血清淀粉酶,且维持时间稍长。 (2)疾病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也可见尿淀粉酶上升。2.尿淀粉酶减少 见于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等。第三节 粪便检查人每日约有5001000ml食糜残渣进入结肠,其中含水分34,剩余的l4为固体成分,水分和电解质大部分在结肠上半段吸收。一、粪外

41、观(fecal appearance)(一)简述 正常人的粪便色泽为黄褐色,婴儿为黄色,均为柱状软便。粪便的颜色主要受粪胆素影响,当摄入混合性食物时,则呈黄褐色;婴儿的粪便为黄色,主要缘于婴儿的胆色素代谢功能尚未完全。粪便有臭味,有少量黏液但肉眼不可见。 影响粪便色泽的主要因素如下。(1)饮食 肉食者粪便为黑褐色,绿叶菜食者粪便为暗绿色,食用巧克力、咖啡者粪便为酱色,食用西红柿、西瓜者粪便为红色,食用黑芝麻者粪便为无光泽的黑色。(2)药物 口服药用炭、铋制剂、铁制剂、中草药者粪便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另服用: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水

42、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抗生素,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抗凝血药,华法林、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抗凝)可使大便变红。 (二)临床意义(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常由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大量稀水便也可见于艾滋病患者肠道孢子虫感染。(2)米泔水样便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见于霍乱、副霍乱等。(3)黏液便由肠道受刺激分泌黏液过多所致,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4)冻状便 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5)脓血便为下段

43、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6)乳凝块便 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7)鲜血便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8)柏油便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1)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强阳性,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9)白陶土便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10)细条便 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二、粪隐血(fecal occult blood test)(一)简述 一般情况下,粪便中无可见红细胞,结果通常为阴性。参考

44、范围:阴性 (二)临床意义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1)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可呈间歇性阳性,虽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2)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阻性率可达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3)其他疾病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急性白血病、伤寒、回归热、钩虫病等;对老年人则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三、粪胆原(stercobilinogen)(一)简述 粪胆原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尿胆素而被排出体外,正常粪便中检查呈阳性反应。但在测定中应结合粪胆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定性实验及血胆红素等,以有效鉴别诊断黄疽的性质。 参

45、考范围:阳性 (二)临床意义1、粪胆原增加在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加;也可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2、粪胆原减少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减少;在肝细胞性黄疸时可增加或减少。 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feces cell)(一)简述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主要对有形细胞、原虫、真菌、寄生虫卵进行观察,以便了解整个消化道及器官的功能或病理状态。参考范围: 红细胞:无白细胞:无或偶见 上皮细胞:偶见 细菌:正常菌群真菌:少量寄生虫卵:无致病性虫卵(二)临床意义(1)白细胞增多 见于肠道炎症(常伴有脓细胞),如细菌性痢疾(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溃疡性结肠炎

46、、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和肠道反应性疾病(还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多)。(2)红细胞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细菌性痢疾时常有红细胞散在,形态较完整;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则成堆且被破坏。(3)吞噬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急性肠炎和痢疾(可与脓细胞同时出现)。在急性出血性肠炎,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4)上皮细胞 为肠壁炎症的特征,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5)真菌 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的二重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致病常见于菌群失调,普通酵母菌大量繁殖可致轻度腹泻。 第四节 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肝脏是人体内昀大的实质性腺体,具有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生理功能。首先是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和加工的中枢,把门静脉从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