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78905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篇第一章中医学理论概说.ppt.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概说,主要内容,中医史常识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第一节 中医史常识,中医学的定义:我国汉族的传统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历史悠久-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一.中医学的发展史,1、原始社会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治病的医药知识。,2、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阶段,由于有了文字,中医药知识积累大大增加了,公元前的中国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有100多种中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了普及和提高,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

2、基础(内经,灵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术,中医药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提高。,3、封建社会中医学成熟阶段,秦汉时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本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晋代出现了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密切结合,推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外感伤寒证提出了398法和113方。,宋元时代,中医学逐步向专科发展,分为大方脉(内科)和小方脉(儿科)、妇产科、外科、杂病、五官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记载药1892种,纠正了历代文献的错漏,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遍传世界各地。,4、近代(新中国成

3、立后)中医学全面整理和提高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1956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182728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30所。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中医理论的“肾”、“肝”、“脾”、“阴虚证”、“阳

4、虚证”、“血瘀证”、“脉诊”、“经络”、“气功”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会”、“国际耳针协会”;日本的针灸师达10余万人,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的治疗。,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第一部解剖学医书作者不详作品年代:春秋战国至汉代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162篇医学论文,图片,难经,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东汉时期内经

5、的补充和发展与内经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图片,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汉代作者不详365种药物的功效与主治,图片,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作者:东汉末期张机(张仲景)-医圣300多个药方后人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150-219)河南南阳人,其他医药学专著,药王-孙思邈,唐代,千金方。,孙思邈(541-?)山西耀州人,孙思邈治病救人,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纠正了历代文献的错漏,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遍传世界各地。,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人,第二节 中医理论简介,中医怎样认识人体人体分三焦:上焦、中焦、下

6、焦。膈、脐为界。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女子胞)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皮、肉、筋、脉、骨。,二 中医怎样认识疾病,中医将疾病分为两大类:外感和内伤外感病的病因为:“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内伤病的病因为:“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扶正祛邪:一切病因成为“病邪”、“邪气”、“邪”;防御抵抗疾病的能力称“正气”。,二 中医怎样认识疾病,虚证:气血津液数量减少,生理功能减退,分为气虚、血虚、津液不足;实证: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局部停滞症状,分为气滞、血瘀、津液停滞。急性病多为实证,慢性病多为虚症。,1、司外揣内:,指通过观察外在表

7、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2、注重整体联系: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身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体,通过调节整体的机能,又能使局部的机能恢复。,3、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的认知方法。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属。,三 中医怎样诊治疾病,四诊-辩证-立法-用药,望闻问切,辨别证候,确立治法,开具处方,四、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学思想最早的体现,它阐述了人体要顺应自

8、然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理,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一)未病先防,1、调摄精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怒伤肝、思伤脾”都说明了情志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2、锻炼健身 中医学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的一向重要措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也是中医学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三)预防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9、强调了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就要治疗的预防思想。,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源于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现代医学(西医)则以生理的人为对象。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2)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3)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自然界,主动适应自然;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

10、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压抑或紧张,影响身心健康等。,(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心脏跳动);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上午恶寒、下午高热),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运用运动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三)辩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病:疾病的简称。是指人体从生理(心理)出现异常到恢复正常(死亡)的全过程。每种病都包含若干“证”和若干“症”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即西医的“症状”和“体征”证:中医特有的概念。即“症候”,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例:感冒、鼻塞、流涕、寒证,作业,查阅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生平、事迹。例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谈谈你对中医理论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